凤歌笑孔丘,李白为什么要凤歌笑孔丘

天美资源网

凤歌笑孔丘,李白为什么要凤歌笑孔丘?

李白其狂,并不是悬而无根的狂,而是那种纯然清澈、十分接地气的狂,使人不会觉得反感,反而是一种十分舒适的享受。一个不把世界放在眼里的仙人,一个敢擅闯天宫的凡人,当然也不会对世人敬仰的孔夫子有相同的感动。李白曾经“凤歌笑孔丘”,如此胆大妄为;可在李白人生中的最后一首诗中,他又想到了孔子,这次却是惺惺相惜。这就令人奇怪了,李白之于孔子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感情呢?

在《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一诗中,李白开篇就写道:“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意思是:我本来就像是接舆那样的楚狂人,高唱着凤歌去嘲笑孔丘。这样直白大胆的描述,或许也只有李白可以说出来了!其实这背后隐喻了一个非常经典的典故,李白恰是套用了这个典故,表达了自己对名利的不屑。

凤歌笑孔丘,李白为什么要凤歌笑孔丘

话说孔子曾游历到楚国,努力游说楚王启用自己。这时楚国著名的狂人接舆就在孔子的车旁唱道:“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很明显,接舆此言就在嘲笑孔子痴迷于为官,痴迷于名利。李白套用凤歌笑孔丘的典故,是以接舆自比,表达了对政治仕途的失望,也表达了对那种疯狂追求名利官场的人的嗤之以鼻。

从这首诗中看,李白对孔子的态度仿佛是不赞同的。然而在李白生命的最后时刻写下的绝命诗中,李白却表达了对孔丘的敬佩与相惜,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来看这首著名的《临路歌》,又传名为《临终歌》,如今已无法分辨版本。不过小解更倾向于临路,因为希望李白尚未到达终点,一直在路上前行。

《临路歌》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大鹏可能是李白最热爱的一个诗歌形象了,常常被他用以自居。比如在李白首次出山求仕期间那叫一个意气风发,没曾想却遭到冷遇,李白愤而写下《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李白以大鹏自居,豪言自己是一日万里的大鹏,你一个小小李邕又怎能明白?

在《临路歌》中李白继续以大鹏自比,不过这时候的大鹏无法再展翅高飞,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又被世俗挂住了左袖,即将陨落。李白用大鹏之陨灭暗示自我之死亡,可谓壮哉!然而他最后一句却讲:“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说着说着大鹏,为何李白又引出了孔子呢?

其实这里李白又使用了一个关于孔子的典故,那便是“孔子泣麟”。该故事是说当年鲁哀公狩猎时曾捕获了一只麒麟,手下却觉得是不祥之物而杀掉了它,孔子知道后嚎啕大哭几日不尽。在李白的诗中意思就变成了:大鹏中空而折,世人皆知,可谁又能像孔子哭麒麟一样为我哭泣呢?

综合看这两句诗、两个典故,可以发现李白对于孔子并没有什么偏见与不同,只不过李白喜欢引用孔子的典故来表达自己的心情与心境,毕竟孔子的典故在古代文化中极为经典,更具有感染力。

李白王维一开始都笑孔子?

李白是我国唐朝最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王维是我国唐朝著名山水诗人兼画家,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李白是“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王维是“职福祠迦叶,求仁笑孔丘。”两个人都拿孔子开涮,为啥最后都惨遭孔子啪啪打脸,原因如下:

第一,三人信奉人生哲学不同。孔子时我国儒家思想创始人,儒家思想提倡“仁义礼智信”,他的思想一直在我国各个历史阶段占据统治地位。李白是道家忠实执行者,他的人生梦想第一就是但宰相,宰相当不成就当神仙。王维是货真价实佛家弟子,他把隐逸诗和山水风景画完美结合在一起,格调高远,超然物外,大有不食人间烟火之风。但是王维骨子里依然是当官上瘾,一旦自己仕途受到影响,管他什么禅什么道,通通抛到九霄云外。

二、李白王维孔子都在自己关注领域取得了非凡成就,但是孔子是“圣人”历史定位却几千年来屹立在思想文化之巅,李白王维的人生都出现了抹不去的人生污点。安史之乱,李白附逆永王李麟,李麟企图脱离中原划江而治搞军事割据,李白为永王摇唇鼓舌大造舆论。王维则在叛贼安禄山淫贼下为保小命和福禄,摇尾乞怜,失去大丈夫气节,作了安禄山伪官。安史之乱平定以后,两人都被判处死刑,由于他们名气太大,最后李白流放夜郎,失去了以往“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狂傲不羁,自称“懦夫”。王维检讨自己罪过说“负国偷生,寝食难安”。两个天宝年间的大诗人,因为信奉道教佛教,一个是“凤歌笑孔丘”,一个是“求仁消笑孔丘”,到了生死关头,都被死吓倒,只好让孔子哈哈大笑了。

三、孔子王维李白的争斗,其实也是我国几千年来儒释道争夺舆论统治权的一个缩影。李白是道教在文学上的代表人物,王维是佛教禅宗在文学上的代表人物。他们一个附从李麟,一个投降安禄山,说明了他们一个不可言喻共同心里缺陷,那就是只要能活命,只要能获得高官厚禄,什么道,什么仁,他们都是不在意的,“士可杀而不可辱”“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更是被他们当做笑话。

四、儒释道三家代表人物在真金不怕火炼的铁一般现实中,儒家完胜,释道完败。李白王维本来想笑话孔丘,最后却被孔丘笑话,说明一个最基本道理:那就是无论你多有才,人生底线阵地绝对不能丢,一旦丢了,轻则身败名裂,重则遗臭万年!

李白超脱的诗句?

1.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

——我们常说“挂心”“心牵挂”,李白却早已作出了最形象具体的注释,而且比我们更真诚深挚,我们是把想念之人物附加于心,李白却是将整颗心都送出给想念之事物。

2.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送友人入蜀》

——这是描写攀越蜀山栈道的生动画面。峰岳高耸,岩飞壁峭;山道狭仄,曲折迂回,人马行在其间如置身山林云海。

3.江祖一片石,青天扫画屏。——《秋浦歌其九》

——前句白描平平平淡淡,后句比喻,平中出奇,一个“扫”字写出山之高,尽显气廓。“青”、“画”二字则使白描的画面姿色顿生,气象明丽。

4.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两句对仗工丽,“衔”尽显奇思逸意,将静止的山赋予自主能动性,动象化,实在是意出天外神来之笔,而且给人读出一种相对论的感觉,如同地球落在牛顿苹果上。

五狱寻仙典故?

五狱寻仙意思是:攀登五岳寻仙的道路不畏路途遥远。

出处:唐·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此诗约写于天宝十五载(756),时李白正隐居庐山屏风叠。他亲眼看到因唐朝统治者的腐朽而引起的尖锐的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预感到唐王朝正处在危机四伏的政治局面中,但他又不愿意与统治集团同流合污,因此决计放荡江湖,隐遁山林,在脱离世俗的环境中追求理想境界,表示他对权贵们的批判和对腐朽统治的抗争态度。通过对庐山的风景描写,寄寓了对肃宗朝政的失望和愤慨,并劝告友人及时引退。全诗境界开阔,气势雄放;诗的韵律随诗情变化而显得跌宕多姿,极富抑扬顿挫之妙。

原诗:我本是像那个接舆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译文:我本象楚狂人,高声唱着凤歌去嘲笑孔丘。手里拿一根镶绿玉的棍杖,大清早辞别著名的黄鹤楼,攀登五岳寻仙道不畏路远,这一生就喜欢踏上名山浏览。

李白最潇洒大气的诗是哪一首?

潇洒大气本是李白诗歌的特色之一,很多诗句都很潇洒大气:“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仰头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观书散遗帙,探古穷至妙”、“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都洋溢着潇洒的气度,恢弘的气象,简直不胜枚举,但要是说最潇洒大气的诗是哪一首,在我心目中,则认为《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是当仁不让。

为什么这样说呢?在这首诗里,李白梦游奇境,位列仙班,挥洒浪漫情怀,藐视王权富贵,整首诗内容丰富曲折,奇谲多变,诗中的意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虽然有“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慨叹,整首诗的格调却是昂扬振奋的,潇洒出尘的,有一种不卑不屈,超凡脱俗的飘逸之气流贯其间,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

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首诗,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诗歌意境雄伟,所描写的艺术形象惝恍迷离,变化莫测,缤纷多采,表现手法新颖别致,从文体的角度来说,诗句该长则长,该短则短,转折灵动,挥洒自如,正像是行云流水一般。

诗歌写了三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从“海客谈瀛洲”到“一夜飞度镜湖月”,说的是对天姥山的慕名而访,这首诗,写于李白被权贵排挤,离开长安,漫游东鲁吴越之时。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李白,精神上郁结无处排解,开始有遁世之念,意欲归隐山林,摆脱尘俗的桎梏。

诗一开始先说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一见之下,胜似仙境。这两句类比,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山的引人入胜,在诗中,李白夸说它“势拔五岳掩赤城”,而有名的天台山则倾斜着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样,这显然是夸张,这并非是现实中的天姥山,而只是李白梦境中的天姥山,梦中的天姥山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巍巍然非同凡比,这是李白在为后面的描写在做铺垫。这样的山里,会有什么样的景物呢? 李白接着写自己月明之夜,飞渡镜湖,引出了诗歌第二部分的见闻。

诗的第二部分,李白踏月来到南北朝时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剡溪,他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谢公当年曾经攀登过的青云梯石径。看见如此这般奇异的景象:忽而海日升空,天鸡高唱,一片曙色;忽而又于千岩万转之后,看见山花迷人,于倚石休憩之时,忽觉暮色降临。暮色之中,熊咆龙吟,震响山谷,深林为之战栗,层巅为之惊动。雨云青青,白雾缭绕,在令人惊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忽然间“丘峦崩摧”,一个神仙世界“訇然中开”,诗人看见,“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洞天福地,于此出现,穿着霓裳彩衣,乘风飘然而下,老虎为之鼓瑟,青鸾为之驾车的仙人们,于青冥浩荡的天空中出现,来到日月照耀着的金银建成的宫阙,列队奔赴仙山的盛会,这是一幅多么奇妙,多么辉煌,多么气势非凡一幅画面。潇洒和大气,似乎都不足以形容了。

第一部分浪漫主义地描写天姥山,既高且奇;第二部分又是浪漫主义地描绘身入仙境,抒发自己渴望超凡脱俗的情怀。而诗歌的第三部分,却又回到了现实,表达了对世俗和权贵们坚决不妥协的精神和强烈的反抗情绪。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烟霞消散,诗人躺在席上,在惊悸中返回现实,站起身来情不自禁地慨叹:“世间行乐亦如此”,尘世间的行乐不也是一样恍如梦境吗?“古来万事东流水”,人生万事不都是流水一样一逝去无痕吗?此时此刻,诗人感到“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这种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令人快意的,结尾却突然来了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一句矫若游龙的飞来之笔,点亮全诗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正是出之于对权贵的藐视,是怀才不遇的愤懑,也是诗人心中对生存价值的一次衡量。

怀才不遇,寄情山水,是旧时多少文人无奈的选择,但李白的诗句中却没有那些瞻前顾后,郁闷委屈,自伤自怜。

孟浩然在诗里说:“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这种暗戳戳的抱怨不是李白的风格,李白只会直接了当地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样的诗句,还不够潇洒,不够大气吗?

end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