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的背景,长征的故事简短20个字?
1934年10月,由于“左”倾冒险路线的错误领导,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主力第一方面军连同后方机关人员8.6万余人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分别从江西的瑞金、雩都(今于都)和福建的长汀、宁化出发,开始战略转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极端艰险的条件下,先后进行了战略大转移,跨越十几个省、总行程达数万里,其中红一方面军长驱二万五千里,纵横十几个省。这是世界上空前未有的伟大壮举。长征是宣言书,它宣告红军是不可战胜的力量。长征是宣传队,它在中国广大地区内宣告,红军的道路就是人民解放的道路。长征是播种机,它散播了许多革命的种子。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血战湘江历史背景和过程?
历史背景:
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背景是长征途中,必经之地!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途中,在广西北部湘江地区突破国民党军第4道封锁线的战役。湘江战役是关系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
过程如下:
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与敌军苦战五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第二艘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湘江战役是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我军与优势之敌苦战,终于撕开了敌重兵设防的封锁线,粉碎了蒋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红军虽然突破了第四道封锁线,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5军团和在长征前夕成立的少 共 国 际 师损失过半,8军团损失更为惨重,34师被敌人重重包围,全体指战员浴血奋战,直到弹尽粮绝,绝大部分同志壮烈牺牲。
渡过湘江后,红军已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湘江惨胜直接导致在遵义召开会议。史称“遵义会议”。它是红军四处碰壁身处绝境时召开的,从此中国革命一个杰出人物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标志着中国红军翻开崭新的一页。
雄关漫道真如铁的写作背景?
要了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首先了解三个关键词:“遵义会议后”“四渡赤水时”“第一个大胜仗”,我们具体来说一下: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决定选举毛泽东担任政治局常委,并协助周恩来负责军事指挥。会后,红军突破娄山关度过赤水河,准备到四川与张国焘汇合。但在土城遭到川军的强烈抵抗而失败,红军及时调整战略部署,于2月下旬二渡赤水,再次夺下娄山关返回敌军力量相对薄弱的贵州。娄山关就是贵州和四川之间的一个重要交通孔道,此处群山连绵中通一线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娄山关大捷是红军长征途中大的第一个大胜仗,它关系着中央红军的生死存亡,也使毛在红军的指挥地位牢固确立。
七律长征巧渡金沙江的背景资料?
巧度金沙江发生在工农红军长征的路上,面对数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三万红军曾几次想从贵州北上,渡过长江,与四方面军战略会师,没有成功,最后只得利用蒋介石亲近贵阳,红军佯攻贵阳,将滇军调到贵阳,然后红军乘虚由滇北巧渡金沙江,胜利渡过长江。
红军与金沙江的背景资料?
红军长征途中越过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