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书法,下面哪个作品是隋朝书法的代表作品

天美资源网

唐太宗书法,下面哪个作品是隋朝书法的代表作品?

隋唐气象:唐楷与行草 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国势强盛,经济繁荣,其文化艺术全面整合,音乐、文学、诗歌、书法、绘画、舞蹈、工艺、建筑等等,形成了一个雄伟壮阔、光耀万代的文化圈,即所谓“盛唐气象”。作为艺术精髓的书法,更是气象万千,蔚为壮观。钱泳曾言:“有唐一代之书……欧、虞、褚、薛,各自成家,颜、师、李、徐,不相沿袭。……唐人门类多,短长肥瘦,各臻妙境。”真、行、篆、隶、草,各争其艳;欧虞褚薛、颜筋柳骨以及颠张狂素,名家辈出,群星璀璨,写下了书法史上辉煌的一页,中国书法的发展迈人了第二个高峰期。 一、南北合流的隋代书法 隋(581—618),时间很短,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却是一个关键时期。它上承汉魏六朝,下启唐楷诸家,为唐代的尚法楷书奠定了基础。隋结束南北纷扰局面,社会趋向安定,南北书法实现通融(当然,南北朝终结之际,书法已趋南北合流)。沙孟海先生说:“隋代只有短短三十七年,但这一时代的书法艺术,上承两晋南北朝因革发展的遗风,下开唐代逐步调整趋向规范化的新局。这一过渡时间,是我国中世纪书法史上一个大关键,值得做一番综合性的分析研究。”隋朝著名书家有丁道护、史陵及智果等。丁道护书法参合北方朴拙和南方的道媚,名作有《启法寺碑》。史陵善楷书,笔法精妙,书风奇古疏瘦,兼融南北。 隋代刻石,成就颇高。最具名声的是“六朝集成之碑”——《龙藏寺碑》,此碑点画细瘦遒劲,结体方整宽博。欧阳修曾云:“字画道劲,有欧、虞之体。”孙承泽亦云:“其书方整有致,为唐初诸人先锋。”此外,《董美人墓志》、《苏孝慈墓志》,亦可视为开初唐楷书之先声。 二、灿烂辉煌的唐代书法 唐代(618907)是晋代以后书法发展的又一高峰,此时,真、行、草、篆、隶齐备,书家林立,众派纷呈,而楷书、草书的影响最甚。 1.热衷王羲之书法的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597649)是历史上一位雄才大略的历史名君,同时,也是一位对书法尤其是唐代书法产生过很大影响的书法家。他直接倡导了学习和研究王羲之书法的热潮,从而初步奠定了王羲之书法作为历代书法的正统地位。唐太宗亲撰《王羲之传》,下诏搜求羲之墨迹,命人鉴定精拓羲之摹本,并分赐众臣以备研习。更为重要的是,唐太宗还把书法列入教育、取士、官制之中,他设置“弘文馆”,凡五品以上京官必须进弘文馆学习书法,初唐书法大家虞世南和欧阳询以弘文馆学士身份在此授以楷法。在国子监中又专设书学博士二人,以书法诠试官吏。由此,举朝上下、举国上下都重视和学习书法。这一方面使得书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书法趋向实用,逐渐形成了后来的“尚法”书风。 唐太宗本人书法长于行、草,得二王法,也善临摹古帖,其传世之作《晋祠铭》、《温泉铭》,写得秀丽妍美,遒劲多姿,深得羲之行书神韵。 2.接近南帖风貌的初唐四家 由于太宗对羲之书法的重视,使得初唐书风接近南帖风貌。这从初唐四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的书法巾即可体现。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宁波)人。唐时任秘书监。他是智永的学生,曾得智永传授,继承了王羲之的书法传统,其书用笔圆转而结体方正,外柔内刚,风神洒脱。但继承多,个人风格创新少。他与欧阳询并称欧虞,但书风明显不同,“虞则内含刚柔,欧则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为优”。其代表作《夫子庙堂碑》用笔道劲圆通.结体端庄平稳,堪称楷书绝作,为历代书家所重。另外他的楷书如《破邪论序》,也很有名。虞的行书《汝南公主墓志铭稿》,运笔生动自然,圆润冲淡,很有几分《兰亭序》韵味。他的传世行书还有《左脚帖》、《秋时帖》等。 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今湖南长沙)人,天资聪颖,博通经史。入唐后官至太子率更令,世称欧阳率更。其书初学王羲之,后学索靖等人,风格趋于刚强。他的楷书字形偏长,笔意险峻,疏密得体。“险劲峭拔”是其主要特点,有“森森然如武库矛戟”之称。欧的楷书堪称历代楷书范本,沿袭至今。其名作《九成宫醴泉铭》用笔方圆兼施,结体缜密精妙,具有温雅而雄强的独特风格。此外,他的楷书还有《皇甫诞碑》、《虞恭公碑》等,行书有《梦奠帖》、《卜商帖》。其子欧阳通,立志学书,勤于研习,遂尽得其父笔意,险峻过于其父,有《道因法师碑》传世。

褚遂良(596-659),字登善,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曾被封河南郡公,世称“褚河南”。遂良学书,初师虞世南、欧阳询,遂兼得二家之长;又转学王羲之书法,得其神韵。虞世南死后,他被魏征引荐于太宗,一起论书。凭其对羲之书研习之功底,对当时二王墨迹的真伪作了精确的鉴定。其楷书兼具隶法,丰艳流畅,变化多姿。以《雁塔圣教序》对后世影响最大,书体疏瘦劲练,典雅娟秀,可视为代表作。其他楷书还有《伊阙佛龛碑》、《孟法师碑》、《房玄龄碑》、《倪宽赞》、《阴符经》等。

唐太宗书法,下面哪个作品是隋朝书法的代表作品

薛稷(649-713),字嗣通,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县)人。官至太子少保,人称薛少保。在其外祖父魏征家精勤临摹虞、褚书迹,遂以书法闻名于世。其书对褚多有继承,唐人有“买褚得薛、不失其节”之说。当然,在继承的基础上亦有发展,其书笔势道劲,自成一格。其弟薛曜与之同一师承,但更纤细,是徽宗“瘦金体”的前源。有《信行禅师碑》、《升仙太子碑碑阴题名》存世。

以虞、欧、褚、薛四家为代表的初唐楷书标志着楷书已经真正成熟。此时,楷书作为应用文字已日臻完美,初唐立碑的盛行直接刺激了楷书的成熟和完美。

初唐时期,陆柬之以行书闻名一时,孙过庭则以草书著称于世。

陆柬之(585-638),自幼学书于舅父虞世南,精勤研习二王法帖,笔法精熟,有《文赋》、《兰亭诗》留世,风格不出二王。

孙过庭(648-703),字虔礼,吴郡人。工书法,尤精草书。其书论著作《书谱》,理论精辟,书法一流,是学习今草的好范本。

3.盛唐气象:张旭、怀素、颜真卿、李邕 在唐太宗极力推崇王羲之书法的初唐时期,人们大都视二王书法为权威,因而初唐书法在总体上未能超出晋人藩篱,创新明显不够。而到了盛唐,国势强大,文艺异常繁荣。在文艺领域出现了许多革新现象,如诗歌和散文的革新运动。书法同样进行了实质性的革新和创造。此时,人们思想自由开放,许多书家不再迷信二王书法权威,力求另辟新径;而一些书法理论家则大胆指斥二王书法的不足,如张怀琏在品评羲之书法时便有“逸少草有女郎才,无丈夫气,不足贵也”。这为盛中唐书法革新创立了理论和舆论基础。这场革新运动的代表书家有张旭、怀素、颜真卿、李邕等,他们的书法可以说是“盛唐气象”在书法上的表现。 张旭(?-724),字伯高,吴郡(今苏州)人。曾任金吾长史,人称张长史。工楷,尤善草书。张旭属于那种自由浪漫、狂荡不羁的纯粹艺术家形象,他嗜酒,每饮大醉乃下笔甚至以头发濡墨而书,世称张颠,又有草圣之誉。他在献之“一笔书”的基础上,开创了一种新的草书形式——狂草,从而将草书艺术推向巅峰。其狂草诡奇多变、奇逸奔放,连绵萦绕而通篇浑成,如其草书杰作《古诗四帖》、《肚痛帖》、《自言帖》等。张旭狂草能够痛快淋漓地表达人生各种强烈感情,正所谓:“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 张旭善于从现实生活中汲取创作营养。据他自述,他看见担夫争道而悟出笔意,闻到鼓乐而悟出笔法。张旭的草书与李白的诗歌、裴曼的舞剑并称“三绝”,是“盛唐文化”的最高体现。他的草书对后代书家影响至深。 另外,张旭的楷书也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如传世之作《郎官石柱记》曾被后人推为“唐楷第一”。 怀素(725-785),字藏真,俗姓钱,长沙僧人。他生性豪放,嗜酒如命,与张旭并称“颠张醉素”。他出身贫寒,种万株芭蕉,以其叶代纸,苦练书法;还用漆盘、漆板练字,以致“盘板皆穿”,其用功程度可见一斑。曾求教于张旭弟子邬彤、颜真卿而得张旭笔法。他的草书兼有篆籀笔意,自具风格。其草书杰作《自叙帖》纵横交错,一气贯之,如骤雨旋风,千变万化,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节奏感和震撼力。时人有“以狂继颠”、“草书天下称独步”等评语。他同张旭并驾齐驱,在中国书法史上堪称草书二杰。后人如于右任、沈尹默还有毛泽东等都曾学习怀素草书。除《自叙帖》外,怀素作品《论书帖》、《圣母帖》、《小草千字文》等也驰名于世。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官至平原太守,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国公,人称颜鲁公。德宗时,李希烈叛变,颜被其缢死,谥文忠。颜真卿性格刚强正直,不畏权势,以忠义闻名于世。后人往往把他的书法同其性格联系起来,如欧阳修曾言:“鲁公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 颜真卿曾得张旭亲授,上承王羲之传统,吸取南北朝以来民间书家的精华,就前人而创新意,遂成大家。他的楷书参入了篆、隶笔意,点画浑厚饱满,转折顿挫多变,结体端正宽博,章法充实茂密,形成了雄强刚毅、庄严肃穆而气势磅礴的“颜体”。颜体打破了二王以来“书贵瘦硬”的传统书风,为书法史树立了一座新的丰碑,对后世影响深远。 颜真卿早期楷书代表作有《多宝塔碑》、《东方朔画赞》,前者“外圆内方”的字态是其独创,后者则写得庄严而具风致,雄厚而有气度。颜真卿中晚期所作的楷书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如《中兴颂》、《勤礼碑》、《自书告身帖》等等。《中兴颂》清雄道伟、宏博开放,《勤礼碑》高古苍劲、端庄雄伟,《自书告身帖》则奇古豪宕、圆健雍容。 颜真卿的行书《祭侄文稿》被后人尊为“天下第二行书”。此稿纵笔疾书,一气呵成;书时他沉浸在悲愤的情绪中,无意于书体的工拙,却笔势飞动,姿态横生,达到了痛快淋漓、流露真情的艺术效果。行书《争座位帖》则如熔金出炉 【台湾的书法家www.shufaai.com】,随地流溢,元气浑然。 李邕(678-747),字泰和,扬州(今江苏扬州)人,曾任北海太守,人称李北海。书师王羲之,又能博采众长,白成一家。他善以行楷写碑,笔力沉雄,独具一格。在书法学习上,李邕反对因袭模仿,曾言“似我者俗,学我者死”。他开创了以行书人碑的先例。其传世书迹有《李思训碑》、《麓山寺碑》、《李秀碑》等等,皆以其创意、新意闻名于世。 4.走向低潮的晚唐书坛 晚唐,同势衰落,社会动荡,书法艺术走向低潮。名家有柳公权、高闲、沈传师等,其中柳对后世影响最著。 柳公权(778 865),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官至太子少师,世称柳少师。其书由钟、王入手,遍学隋唐诸家,尤得力于颜真卿,避其肥厚,追求瘦硬,白成一家。他与颜真卿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称。他们的书法代表了唐代楷书的最高成就。柳体字以《玄秘塔碑》、《神策军碑》为代表,其楷书筋骨外露,道劲峻拔,是历代学楷的典范。他同欧阳询、颜真卿以及元代赵孟烦并称楷书四大家,影响深远。

柳书成名后,唐穆宗曾问其笔法,柳回答说:“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这已成为历史上有名的笔谏。柳之行书《兰亭诗帖》,草书《蒙诏帖》亦相当有名。

晚唐高闲的草书、沈传师的楷书虽然名重一时,但在书法史上影响不算很大。

三、由唐入宋的枢纽人物——五代杨凝式

五代,政局不稳,战事频繁,书坛异常衰微。在名家寥寥之际,出现了一个杨凝式,他成为书法由唐入宋的一大枢纽人物。

杨凝式(873-954),字景度,华阴(今陕西)人。官至太子太保,世称杨少师。他畏于政治险恶,以“佯狂”保身,时有“杨疯子”之称。

其书从颜柳追学二王,楷、行、草皆精。传世书迹有《韭花帖》、《神仙起居法》、《卢鸿草堂十志图跋》等。《韭花帖》道劲妍美,法古创新,有五代《兰亭》之称;《神仙起居法》结体新奇,典雅浑厚,很有创意;《卢鸿草堂十志图跋》则笔势浑厚,多取颜法。

宋人对杨凝式推崇备至,评价很高,如米芾评其书法有“如横风斜雨,满纸云烟,淋漓快目”。可以说,宋代四家苏黄米蔡以及王安石都极力学习杨凝式,可见杨对宋代书坛的巨大影响。

书法中紫气东来怎样写好看?

今天是2019新年第一天,紫气东来,兆头很好!也是小编喜欢书写的内容。怎么写好看呢?下面提供几种写法供朋友们参考:

1、杜牧行书风格

出自《唐 · 杜牧 · 张好好诗》,”气“字借用《宋 · 米芾 · 晋纸帖》写法;

2、二王书风

分别出自《晋 · 王羲之 · 兴福寺半截碑》、《晋 · 王献之 · 授衣帖》、《晋 · 王献之 · 参军帖》、《晋 · 王献之 · 患脓帖》;

3、米芾写法

分别出自《宋 · 米芾 · 致伯修帖》、《宋 · 米芾 · 张季明帖》、《宋 · 米芾 · 德忱帖》、《宋 · 米芾 · 苕溪诗帖》;

4、文征明写法

出自《明 · 文徵明 · 午门朝见诗》、《明 · 文徵明 · 西苑诗十首》;

5、再来一幅隶书的写法

出自《汉 · 曹全碑》、《汉 · 华山庙碑》、《汉 · 史晨前后碑》、《汉 · 乙瑛碑》;

以上5种写法,朋友们更喜欢哪一种呢?其实写出来挂在客厅、办公室都非常大气,寓意吉祥!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麓风轩】

唐太宗50字介绍?

唐太宗是李世民。李世民是军事家、战略家、诗人,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李世民为人聪明果断,在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发动了“玄武门之变”,被立为皇太子。在同年的八月初九,李世民登入帝位。在贞观二十三年,因病逝世。

李世民在位期间,开创了“贞观之治”,为唐朝后代的盛世局面奠定了基础。在武德年间,因隋末大乱,导致人口只有两百万户。李世民上任后励精图治、知人善任、整饬吏治,慢慢的使隋末动荡的局面稳定了下来。

李世民还十分重视吏治的清明,派李靖等十三名黜陟大使去考察全国。还亲自选派刺史等地方官,将其功过记录在宫内的屏风上。这大大提高了政府的办公效率。在军事上,李世民开疆拓土,征服了高昌、龟兹等国,并与北方地区的民族相处融洽。在李世民二十三年的努力,终于使社会、经济能稳定发展。

书法的笔力到底是什么力?

一,笔力产生于正确的执笔、正确的运腕。

二,笔力产生于正确的运笔之法,运笔有提按节奏,提笔细线力挺,按笔粗线力壮。有中锋运笔效果。笔力自生。

三,逆锋涩行笔的笔力。笔毫和纸面产生阻力,反作用力。线如曲铁,浑厚苍涩。

四,外形上产生的力感,如微曲的竖画,有弹力,有张力。

五,用笔对比出现的力。元人《书法三昧》中说:"夫作字之法,下笔须沉著,虽一点一画之间,须三过笔,方为法书,盖一点如粟米,亦分三过向背俯仰之势。"

六,书法的笔力从既沉着又痛快中来。丰坊《书诀》中说:"古人论诗之妙,必曰沉着痛快,惟书亦然,沉着不痛快,则肥浊而风韵不足,痛快而不沉着,则潦草而法度荡然。″

(上图为何绍基临《张迁碑》局部,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唐四大家书法?

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

1、欧阳询欧阳询(557年—641年),字信本,汉族,唐朝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唐朝著名书法家、官员,楷书四大家之一。南梁征南大将军欧阳頠之孙,南陈左卫将军欧阳纥之子,南朝梁太平二年(公元557年)出生于衡州(今湖南衡阳),祖籍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

欧阳询与同代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并称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于初学者,号为“欧体”。

代表作楷书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行书有《仲尼梦奠帖》、《行书千字文》。对书法有其独到的见解,有书法论著《八诀》、《传授诀》、《用笔论》、《三十六法》。所写《化度寺邑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 》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

2、虞世南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汉族,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陈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之弟。虞世南生性沉静寡欲,执着且向学。历仕陈、隋二代,官拜秘书郎、起居舍人。

隋朝灭亡后,被窦建德任命为黄门侍郎。李世民灭窦建德后,引虞世南为秦王府参军、记室参军、弘文馆学士,与房玄龄等共掌文翰,为“十八学士”之一。贞观年间,历任著作郎、秘书少监、秘书监等职,先后封永兴县子、永兴县公,故世称“虞永兴、虞秘监”。

他虽容貌怯懦、弱不胜衣,但性情刚烈,直言敢谏,深得李世民敬重,被称为“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五绝。贞观十二年(638年),虞世南去世,年八十一。获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懿”,配葬昭陵。贞观十七年(643年),绘像凌烟阁。虞世南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

日本学界称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为“初唐三大家”。其所编的《北堂书钞》被誉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之一。原有诗文集三十卷,但已散失不全。民国张寿镛辑成《虞秘监集》 四卷。

3、褚遂良褚遂良(596年—658年或659年),字登善,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祖籍阳翟(今河南禹州),唐朝政治家、书法家。褚遂良博学多才,精通文史。隋末时追随薛举,为通事舍人。

归顺唐朝后,历任谏议大夫、黄门侍郎、中书令,执掌朝政大权。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与长孙无忌同受太宗遗诏辅政,升尚书右仆射,封河南郡公。后出为同州刺史。

永徽三年(652年)召回,任吏部尚书,监修国史,旋为尚书右仆射,知政事。因坚决反对立武则天为后,被贬为潭州(今长沙)都督。武后掌权后,迁桂州(今桂林)都督,再贬爱州(今越南清化)刺史,卒于任上。天宝六载(747年),配享高宗庙庭。

谥号“文忠”。褚遂良工于书法,初学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传世墨迹有《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等。

4、薛稷薛稷(649年—713年),字嗣通,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县)人(河东薛氏西支)。唐朝大臣、书画家。曾任黄门侍郎、参知机务、太子少保、礼部尚书等职,封晋国公。唐玄宗即位后,太平公主与窦怀贞等人密谋政变。

薛稷因知情不报,亦被赐死于狱中,享年六十五岁。工书法,师承虞世南,与褚遂良、欧阳询、虞世南并列初唐四大书法家。善绘画,长于人物、佛像、树石、花鸟,尤精于画鹤,能准确生动地表现出鹤的形貌神情。有《信行禅师碑》等少数作品传世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