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客家人,十大公认的口粮黄酒?
1、古越龙山。始创于1664年,隶属于中国绍兴黄酒集团,是中国黄酒航标志性品牌。口感醇厚,含糖量低,温凉皆可饮用,价格相对较高一些。
2、塔牌。与古玉龙山齐名的绍兴酒,有用50多年的出口历史,绍兴黄酒的主要出口基地,但是其种类繁杂,买到好酒需要点儿运气。
3、辰兰。新派黄酒,原产于广东韶关,纯手工客家黄酒,酒质黄金剔透,口感醇厚,相比于传统黄酒,更加温润、清爽和柔和,度数低。包装风格时尚,目前主要出现在华南市场,性价比极高的口粮酒。
4、沙洲优黄。江苏极具代表性的黄酒品牌,酒厂规模较大,主要出售江浙一带,鲜明的江南水乡特色受到江南一带老百姓的喜爱,口感偏甜。
5、女儿红。非常有名的传统黄酒,以当地流传的生女必酿女儿酒的习俗而得名,主要是以糯米、红糖等原材料发酵而成,酿成之后在自家庭院掘地埋藏多年,待女儿出嫁的时候开坛饮用。
6、石库门。上海知名黄酒,也是上海地区最大的黄酒企业,包装精致高档、口感微涩,极具中西文化交融以海派文化底蕴。
7、会稽山。中国知名黄酒品牌,有着精良的酿制技术和经验,度数始终,营养丰富,略带苦感。
8、即墨老酒。山东黄酒,平时较少听说,但却是山东黄酒的经典代表,其酿造技术由来已久,风味独特,酒色棕红清亮,口感微苦有余香。
9、封缸酒。中国传统名酒,属于黄酒类,以大米、黍米为原来,低度酿造酒,主要产地是江西和江苏等地。
10、房县黄酒。产于湖北省十堰市,有着较强的区域代表性,用糯米为原材料,酒性温和、甘醇、鲜甜可口
客家精神的精髓?
客家精神是客家人在长期迁徙过程中,和历史发展进程中凝练出来的客家文化的深层内涵和家人优秀的民族民系精神突出地体现在他的开拓精神和革命精神,换言之,客家精神的精髓是革命的精髓。
客家人的祖上是河南人吗?
河南人为何迁往广东?●黄河泛滥●魏晋南北朝五胡乱华(公元300年前后)●唐代安史之乱(公元755年-763年)●北宋末年靖康之乱(公元1126年)●南宋末年蒙古南侵(公元1235年)岭南的客家人、潮汕人大部分是河南人后裔。一年一度的岭南人(包括粤港澳台人)到中原河南寻根和祭祖活动,一年比一年盛大,因为他们的祖先是真正的河南人。就连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先生也公开说过“我是河南人!”金庸祖籍河南汝阳,今属汝州市。
中原人迁往闽粤主要原因,是战乱和自然灾害。魏晋南北朝和北宋末年,是我国历史上两次人口大迁移时期,也是河南人口大迁徙主要时期。
岭南人寻根河南 一年热过一年今年4月,广东省梅州市副市长陈建青赴河南长葛陈寔陵园寻根拜祖。期间,陈建青一行参观了陈寔陵园的概貌,并进行了庄重的祭祖典礼,同时表达了重建颍川祠堂的期待。陈寔是颍川许(今河南许昌长葛市古桥乡陈故村)人,东汉著名学者,官至大将军,封颍川侯。他与同邑钟皓、荀淑、韩韶等以清高有德行闻名于世,合称为“颍川四长”。他去世时,蔡邕为其撰写碑文,范晔《后汉书》为其立传。著名的“梁上君子”一词即典出陈寔。相传一天晚上,有一小偷溜到陈寔家里,躲藏在屋梁上面,想趁机偷窃。陈寔知道屋梁上面有人,并未喊人捉拿他,而是把子孙们叫到面前训示:“今后每个人都应该要努力上进,勿走上邪路,做‘梁上君子’。做坏事的人并不是生来就坏,只是平常不学好,慢慢养成了坏习惯。本来也可以是正人君子的却变成了小人,不要学梁上君子的行为!”小偷感惭交并,下地叩头请罪。陈寔勉励他改恶向善,并赠丝绢布匹于屋梁上的盗贼,后人常以“陈寔遗盗”比喻义行善举,“梁上君子”也成了小偷的代名词、雅号。其实,他并不是第一位到河南寻根问祖的广东人。
2007年4月13日,广东省连平县廖氏联谊会受世界廖氏宗亲总会会长泽云宗长邀请,以振南宗亲为团长组成28人代表团,赴河南唐河县湖阳镇寻根祭祖。代表团成员全程参加了唐河县湖阳镇世界廖氏总会主办的“2007湖阳镇农民文化艺术节暨蓼王庙会开幕式”。世界各地廖氏宗亲代表举行了拜祭始祖叔安公仪式。据《汉书地理志》载,古蓼国在唐河县南40公里湖阳镇,东依蓼山,南傍蓼阳河。蓼王庙旧址位于蓼山顶,四合院,石砌墙,石板坡面,整个建筑无木料,建于春秋时期,是为纪念追随大禹时代疏洪治水有功的蓼王叔安而修建的。公元前639年,蓼被楚所灭,蓼氏后人举族外迁,在安丰、固始等地建立了多个蓼国,姓氏演变为廖姓。2010年3月,河南巩义与广东新会两市筹划开发寻根旅游。“河南巩义是北宋辉煌的见证地,而广东新会是南宋灭亡地,两者关系密切,豫粤两地都散居着众多的皇族后裔,两地可以充分利用北宋皇陵文化和新会崖门海战文化,举办赵氏宗亲拜祖垦亲大会和寻根民间活动等。”巩义市文物保护管理局局长赵新海表示,目前在广东的赵氏约有1千万人口,吸引广东的赵氏宗亲前来巩义宋陵拜祖恳亲、寻根等,再把河南的赵氏宗亲引导到广东新会崖门寻南宋遗风,两地发展寻根旅游前景十分广阔。魏晋南北朝和北宋:两次河南人大迁徙中原人迁往闽粤主要原因,是战乱和自然灾害。魏晋南北朝和北宋末年,是我国历史上两次人口大迁移时期,也是河南人口大迁徙主要时期。第一次人口大迁移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9年)。魏晋南北朝人口大流徙,时间之长、人数之多、地域范围之广,为我国历史上之稀见。这一时期长达400年之久,经过了“三国纷争”、西晋“八王之乱”、“永嘉之乱”、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入侵等等,加上水、旱、虫、瘟等自然灾害影响,使北方人口锐减。这一时期,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地区,长期处于战争混乱,聚居西北的少数民族,乘机内迁山西、河南等地。古代河南人为了避乱,人民自发迁徙,或统治阶级为了少数集团利益而强制人民迁徙。迁移方向,以南迁为主,大多定居在江淮地区,相当部分在长江以南。其数量约有70万-80万人。因此,从河南等中原地区南迁闽粤的汉人,大部分也是从这个时期南迁的。从迁移人口构成看,一部分是上层统治阶级。这些人大都有知识、有财富,有治国经验;一部分是劳动人民中生产经验比较丰富的人,其中相当部分为青壮年劳动者。这些人的南迁,对南方经济的发展起着主要作用。第二次人口大迁移时期是北宋(公元960-1127年)末年。黄河流域继中唐、五代以来大动荡之后,又遭金蒙等少数民族的侵扰,黄河流域河南等地,成为金蒙必争地区,频繁的战乱,使河南各地大片的良田沃土荒废。“自南宋蒙古人灭金之后,有些人为了不愿在蒙古人统治下生活,就渡海避乱;有的为台风所飘,而到台湾,各自选择居住地方,安居下来……但他们还保留下来自己的语言没有改变”。台湾高绪观先生所著《台湾人的根———八闽全鉴》中记述:台湾人文礼俗源于中土,相袭八闽,举几信神拜佛,敬天祭祀。婚丧喜庆,衣冠礼乐,四时年节,以及习俗人情,皆是祖宗流传而来的”。“金军大举迫宋,汴京陷落”。京城开封的官僚、地主、商人及广大人民相继南逃,随后山西、河北、河南等地人民也相继南迁,就形成了继“永嘉之乱”后,我国历史上第二次人口大迁移。此外,自然灾害对人口分布与迁徙影响也极大。据统计,秦汉时,黄河平均每20年决口泛滥一次,三国至五代时,每10年泛滥一次。北宋时每一年泛滥一次。元、明、清时增加到4—7个月发生一次。北洋军阀和国民党统治时期,平均3个月左右发生一次。建国前2000多年中,黄河下游决口泛滥改道1500多次,在河南决口达900多次。黄河泛滥改道迫使人民外迁。频繁的战乱,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加上自然灾害影响,构成了古代河南人口南迁的主要原因。【各大姓氏发源地】韩、高、冯、郑姓———河南省郑州新郑市雷、郭姓———河南省郑州登封市文、许、钟、方姓———河南省许昌市陈、胡、田、夏、龙、邱姓(其中陈姓为广东第一大姓)———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于姓———河南省周口市沁阳市袁姓———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尹姓———河南省周口市宜阳市宋、汤、荣、戴、武姓———河南省商丘市文、张、孙、孟姓(其中张姓为广东第四大姓)———河南省濮阳市范、顾姓———河南省濮阳范县段、龚、侯姓———河南省新乡辉县市陆姓———河南省洛阳嵩县刘姓(广东第七大姓)———河南省洛阳堰师市方、夏、吴姓(其中吴姓为广东第八大姓)———河南禹州市林姓(广东第六大姓)———河南卫辉市
为什么客家人住山区?
“山中自称盘瓠后,……谓之河南来,繇陈元光将卒始也。”
全国畲民一致认同本族群来自今粤、闽、赣三省交界的凤凰山。考古与文献资料及畲民记忆,早期凤凰山包括如今韩江、榕江、九龙江、晋江的四江流域。漳州莲花池山旧石器遗址、晋江深沪湾旧石器遗址时间均为40万年以上,从时间与生活方式看,此两处古人处于直立人阶段,专家根据考古资料,认为是元谋人的一支先向南后沿海岸线往东而来。
畲民的Y染色体M7非常古老,是一种原生成分,而不是通过交流而获得自其他民族的。非常特别是有很高频率FIa单倍体,其他民族很少见。FIa是古老单倍体,并且流传到了其他各个语系的人群,说明畲族的FIa并不是瓶颈效应造成的。
客家人,客天下,何为客又何为家,乡音未改,择镜而居为客家也。
客家人先民自先秦造阿房宫时期,就已经有部分入岭南,而后五胡乱华客家人群第一次大南迁,五代十国之乱客家人群又有大南迁,安史之乱客家人群大南迁,涯山之战大宋亡,客家人最后一次大南迁,完全脱离中原汉文化,在宋亡时之前因战乱南迁的客家子弟已经奋起反抗,像文天祥等人,在宋之后客家人在岭南地区也经历过几次大迁,明时期湖广填川大量客家子弟迁入西南,清时期客家人与先入的其他族群土械之争一百于年,这也彻底促进了太平天国客家子弟军反清的情况,把土崩瓦解的清朝推向灭亡的边缘,但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导致了大量客家人怕被诛杀,逃亡海外,奠定了客家人分布全球82个国家和地区的局面。
客家人和畲族不是同一个族群,但同属中华民族,客家人和畲族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客家人有汉族百家之姓,有传承古老的汉文化,而畲族只有雷,蓝,盘,钟四姓而已,畲族有自己的语言,服饰,文化,信仰等等,客家人有自己的语言,文化,文字体,服饰,建筑,戏剧等等,但客家人的一切都归结于璀璨的汉文化
赣南客家的门楣文化?
门匾,又称门楣或门榜,是营前客家人独特的民俗文化。也是中国传统建筑中一个非常具有特色的组成部分。一块制作精美的牌匾融汉语言、书法、中国传统建筑、雕刻艺术于一体,是集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身的综合艺术作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广泛的群众参与性和深远的社会影响力,实属罕见,展示出客家民居独有的文化魅力。
分支别居的客家人在离开自己的亲人和祖居地之后,常常怀念祖居地和先辈,于是,大多数客家人便以居所为载体,把祖先的姓氏、名人故事、先贤哲言等浓缩为四个字,镶嵌在自家门额上。仰视门匾,客居异地的客家人会感到自己的亲人就在身边,新居地就是祖居地,从而进一步坚定他们在新居地创业的信心和决心。客家门匾就像一根“红线”,并把同宗同谱人的思想感情连接在一起,不管分居多远,总能心心相印;也不管是否相识,只要一见门匾并能道出世系源流,就会得到东道主的热情款待,有宾至如归之感。
门匾文化,是当地人崇扬祖训、传承家风、昭示名节的重要体现,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赣南想要知道一栋屋子的主人姓什么,看门匾上写的内容就是最直接的办法了(同一姓氏也可能有多种匾文,但通常较固定)。比如,以下这些:
松阳世第——赖氏。
禄阁流芳——刘氏。
三槐世第——王姓。
东海家声——何氏。
三省传家——曾氏。
汪洋衍庆——黄氏。
云台世第——邓姓。
客家门楣,传承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