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权术,清朝皇室家法为何能约束皇帝

天美资源网

帝王权术,清朝皇室家法为何能约束皇帝?

说老实话,满清皇帝权势之重,世间没有君主可超越,所谓祖宗家法也没被遵守过。

比如,旗民不婚。

不是满汉不婚,这是两个不同概念。

帝王权术,清朝皇室家法为何能约束皇帝

虽然早期遵守比较好,汉族等非八旗必须要入旗才能与八旗通婚,但早在康熙时期就已默许汉军八旗与汉族通婚。

而道光、咸丰都与非旗的入宫汉族女子保持特殊关系,祖宗家法在哪呢?

比如,龙兴之地禁止汉族进入

1668年,康熙7年,满清宣布废除前期屯垦令,禁止汉族出关。

自康熙末期到乾隆41年的不过60年,官方数据就有超过180万汉族自直隶山东到辽河吉林甚至更远的黑龙江讨生活,因在满清禁令下,所以称闯关东。1860年,面临沙俄巨大威胁才解除封禁,准许移民屯垦。

这是因为康熙没有精力管,雍正没时间管,乾隆则不想管。所以汉族居民的非法闯关东行动才能持续。

戴笠是怎么打倒徐恩曾的?

军统和中统都是蒋介石手下的两柄锋利钢刀,一个为蒋介石掌控着军务,一个为蒋介石掌控着党务,看似职责分明,理应不该产生冲突的,但在现实的历史中,军统的掌门人戴笠却和中统的掌门人徐恩曾势同水火,无不欲铲除对方为后快,在戴笠和徐恩曾的争斗中,他是凭借着一个女人扳倒徐恩曾的。

徐恩曾与戴笠之间相比的弱势

虽然戴笠和徐恩曾在职权上面没有什么差别,但徐恩曾与戴笠相比却有着一个无法忽视的弱势,那就是和蒋介石的亲近感,戴笠对蒋介石的忠心蒋介石是看在眼里的,他是蒋介石真正的心腹,非常地受蒋介石重用,而徐恩曾就不一样了。

他和蒋介石之间还差着一个二陈兄弟,这二陈兄弟就是陈立夫,陈果夫兄弟,他们是蒋介石的导师陈其美的侄子,蒋介石感念陈其美的恩情所以一直对兄弟两人提携有加。

在蒋介石成为国民党大佬的时候他们也借蒋介石的势在国民政府内发展壮大了起来,最终以他们为首形成了一个cc系的派阀,徐恩曾就是二陈兄弟提携起来担任中统掌门人的。

所以从这方面来说他是二陈兄弟的心腹,而不是蒋介石的心腹,仅从这一点来说他先天上就弱于戴笠,再加上他能力比不上戴笠,这才使得中统一直在和军统的争斗中处于弱势,最后被戴笠抓住各种机会,这才彻底的将徐恩曾扳倒了。这个时候我们就得说到一个女人,这个女人就是徐恩曾的二老婆王素卿,王素卿和徐恩曾一样同是一丘之貉。

当时徐恩曾有着家室,而王素卿又嫁与人为妻,她的丈夫是徐恩曾的至交好友,在她的丈夫出国留学之后,在徐恩曾的猛烈追击下,二人就勾搭同居在了一起,并以每年一个孩子的速度在四年后生下了四个孩子。

当王素卿的丈夫回到国内之后,看到自己的妻子已经和徐恩曾在了一起,虽然是万般的怒火中烧,但却只能选择沉默,因为他不敢得罪徐恩曾,如果他胆敢得罪徐恩曾,那等待他的必将是死路一条。

女人再美,对徐恩曾来说也终究是一件衣物,穿久了自然就会换新的,所以很快徐恩曾又勾搭上了一个女人,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

很快这件事情又被王素卿得知了,她跟徐恩曾激烈地吵了起来,虽然徐恩曾的权势让人胆寒,但在面对自己妻子的时候却显得很无可奈何,于是他只能找个借口将自己的妻子送到了成都,然后这才跟第三个老婆结婚了。

虽远在成都,但是王素卿的耳目仍然灵敏,在得知徐恩曾偷偷结婚的消息之后,她又专程找到徐恩曾大吵了一架,徐恩曾这个时候正如热锅上的蚂蚁一般不知所措,所以在自己妻子的逼迫下,他给了王素卿很多的黄金以及美元,还有两辆大卡车,在得到好处之后王素卿这才安分的回到了成都。

王素卿凭借着徐恩曾的势力四处捞金

王素卿凭借着这些钱以及徐恩曾的中统势力,开始在成都放起了高利贷,原本凭借着她一个女人是无法撑起高利贷这样暴力的活动的。

但是她非常聪明,她利用自己和徐恩曾的关系,将成都的中统人员当成了自己的打手,就这样王素卿成为了当时成都的高利贷女王,开始过上了锦衣玉食的生活,与此同时她又拿着徐恩曾给的两辆大卡车做起了走私生意。

相比于当时其他人,王素卿有两个优势。

第一个优势就是这两辆大卡车,虽然卡车在我们现代来说非常常见,但在那个年代来说却是非常珍惜的东西,若非是财力雄厚者,一般人是很难搞的到这种珍稀货的。第二个优势同样是她的身份,虽然明知她做的是走私生意,但是很多人慑于中统势力又不得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所以王素卿又获得了一个很重要的财源。王素卿的很多枉法行为成为了戴笠攻击徐恩曾的利器

王素卿不是一个甘于寂寞的女人,在成都的时候,她和徐恩曾派来专门保护她的手下勾搭了起来,这个手下在事情败露之后怕徐恩曾其他手下的报复,所以硬着头皮反叛了徐恩曾,加入了戴笠的阵营中。

他的到来对于戴笠来说是一把对付徐恩曾的利剑,所以在他的供述下,徐恩曾曾经的许多所作所为以及他的老婆假借他的势力为非作歹的事情便成了一份份的资料,最后又通过戴笠传递到了蒋介石的手上。

蒋介石对很多心腹手下的贪赃枉法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这也仅仅是对自己的心腹手下来说,如果不是蒋介石的心腹,那蒋介石就会变成一个很严明的人。

这个时候的他会非常讨厌手下人贪赃枉法、违纪乱纲,所以在戴笠一次次呈上的铁实证据下,徐恩曾在蒋介石心目中的地位越发的下降,最终沉入了低谷,在抗日战争之后直接被蒋介石撤走了所有的职权,只留下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工程会长的虚职,自此之后,戴笠的这个大敌这才彻底的垮塌了下来。所以说戴笠是凭借一个女人击倒徐恩曾的,徐恩曾老婆的很多卑劣行为成为了戴笠在蒋介石面前抹黑徐恩曾的绝佳利器,在国民党内部,如果不是真正占据着重要位置的大佬,如何应钦、白崇禧等不怕蒋介石的人之外,其他的所有人都是要仰仗蒋介石的鼻息的,正好徐恩曾就在此之列,当他的形象在蒋介石面前越发降低之后,所等待着他的就是惨败一途,戴笠正是凭此打倒徐恩曾的。

一瓜杀三妾是什么故事?

我从来都只是在正史之中听过一桃杀三士的故事,而没有听说过一瓜杀三妾的故事。这个故事的来源其实是明朝著名小说作家冯梦龙的《古今谭论》这本书里面结合许多历史典故进行再次加工,不仅有文笔,更是有丰富的想象力,简直就是大明的知识碎片化运动,和现在的知识付费有的一拼。

这个冯梦龙是一代奇才,他的其他书大家不知道,但对于《喻世明言》(又名《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这三本书大家应该是十分熟悉的,就是明清话本小说之中的巅峰,而曹操一瓜杀三妾就是这个人所写,想来文笔也不会太差。

《古今谭论》这本书就是通过叙述古人生活之中的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让大家知道古人是如何为人处世,我们该从他们的生活之中学习到什么,在冯梦龙书中,曹操完全就是一个残忍,阴险,但同时又充满野心的枭雄。

曹孟德一瓜杀三妾这个故事虽然在历史有很多不符合,当作话本小说来看还是十分值得一看。 这里面故事的背景是东汉末年前三国时代,这个三国按照正确的历史划分应该是从曹操死后曹丕称帝开始的,前面的曹操平定北方在很大意义上还不属于三国时代,但我们这里只是按照习惯来给大家说故事,书中说道曹操有一次平定北方之后在水面之上的楼阁召见群臣,开展了一次小小的宴会。

当时的季节正是夏天,而中国古人大部分穿戴的都爱宽大厚重的汉服,在夏天的时候肯定十分炎热,古人对于这种情况的话,有钱人就会有下人给他们手动扇风来解凉,穷人只能自己在树木下面摇摇扇子。曹操当时虽然还不是皇帝,可待遇却一点都不比汉朝皇帝差,因为天气炎热,便让下面的人用玉盘准备了西瓜来给自己和群臣解渴。 这里的西瓜还是不符合历史的,虽然说汉武帝时代就已经开辟西域,但西瓜没有传入中国,真正传入中国的时候是五代时期,那个时候刚刚传入到西域地区,据说是从中亚过来的,到宋朝的时候才开始到中国内地普及开来。

如果按照中国本地水果最类似于西瓜的那就是现在市场上比较常见的甜瓜了。 因为曹操是一个平易近人的君主,侍奉他们的下人就小心翼翼的把西瓜呈贡了上来。这个下人的身份其实是曹操的侍妾,曹操看见西瓜就问了一句:西瓜熟了吗?侍妾看都没看就说了一句这西瓜极熟,曹操勃然大怒下令士兵将这个侍妾推出去斩了。 群臣本来因为轻松的气氛都喝的醉醺醺的,一个个不省人事,但听到曹操要杀人之后都一下子清醒了过来。

目睹了曹操杀人之后的群臣都十分不理解曹操为什么会杀掉这个侍妾,只是因为曹操在怒火之中并无一人敢质问曹操杀人的原因。 而曹操也是没有管这些大臣。继续让下面的侍妾上瓜,因为有了刚才的教训之后,下面的侍妾一个个都吓得花容失色。没人敢再次上去上瓜,最后是一个长相好看,心思聪明的侍妾端着西瓜上去了,这一次的曹操依旧没有多问,还是稳了一句这瓜熟了吗?因为有了前面的教训,这个侍女就不敢再回答这西瓜极熟了。直接回答了一句:不生,曹操听了之后一言不发,还是下令让手下的士兵将她推出去斩了。

一件上瓜的事情就死了两个侍女,其他老侍女生知曹操的心思,根本没有旧人敢去上瓜了。可是曹操又下令让人上瓜,她们也是没有办法,最后是一名新来的侍女兰香再次端上了西瓜,这一次的曹操换了一个问题。他不再是问这个熟否,而是问这瓜味道如何,兰香犹豫了一下回答说这瓜甚田,群臣听完之后以为这一次应该可以安心的吃一次西瓜了,但没想到的是曹操还是没有放过这名侍女,反而让士兵速度将这名侍女推出去斩了。

曹操手底下的大臣不知道曹操为什么杀掉这么多侍女,就以为是自己的原因,大家都跪下来请罪,请求曹操宽恕罪行。曹操很大方的挥了挥手说,不是你们的过错,让我来给你们讲解这其中的原因。

他说前两名侍女在我身边侍奉我已经很久了,但她们在把西瓜呈上来的时候,却没有把盘子举到眉毛之间,这分明就是对我的不尊敬。一个老人做事情做这么久,连这点规矩都不知道。当时我就已经存了杀掉她们的心思,当年在她们做事的时间比较长,就打算在测试测试他们。

我问他们这瓜熟了没有,第一个人的回答明显就是为了我的心思而迎合我。第二个人的回答因为见到第一个侍妾的死亡而刻意回避我。我下令让士兵杀掉他们是因为他们不守规矩,只知道一味的奉承阿谀主人。

第三个侍女的确十分聪明,他见到前两名侍女被杀,之后进来进贡西瓜的时候,把盘子举到了眉毛之上,可以说是达到了举案齐眉的要求。对于她这一点我比较满意。于是我换了一个问题问他这个瓜是否香甜,他也说十分合口。这个答案让我十分满意,但就是因为这样,我就更要杀掉这个侍女。因为现在的天下还没有平定,我们正处于行军打仗的时候,身边有这种小人就会磨平进去的心智。这是行军打仗的大气,所以我就要杀掉他们来杜绝后患。

全程听了曹操的分析之后,佩服的五体投地,一个个跪地顿首不止。 这篇故事毕竟是明朝作家冯梦龙所写,书本之中虽然有许多情景和历史不符合。但对于曹操多疑,猜忌,阴狠凶残的性格描写可谓是十分到位。

因为一个西瓜杀掉三个侍女的故事,不仅能够对我们的人生还有后面的官场,职场都给于启迪。告诉我们以后无论子女多了,你是新人还是旧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在上级面前自作聪明,替上级做决定。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守规矩做事。不要刻意的去逢迎。

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区分领导的主次。在一些时间对你方面不常见的大领导面前,你可以选择一些逢迎,但你不能完全成为领导肚子里的蛔虫。不能做什么事情都去猜想领导的心思。如果你只是想着领导的心思而去做事,那你离被领导撤职干掉也就不远了。

这就是古代许多人成功之前要培养一些心腹的原因。培养心腹最关键,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够无条件听从主人的话。不要去问原因,只是低头做事,这才是能够成为心腹最关键的一点。 还有一点原因,也有可能是明朝作家冯梦龙在暗示曹操再进行官渡决战前。对于内部官员的一种清洗和警告。书中通过不符合历史场景的故事描写,从另外一个角度把历史政治给得到了升华。

他们怠政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呢?

嘉靖帝不上朝的原因,有一半是与我相似。可能有人问了,你算老几呀,跟皇帝比。但皇帝也是人,我也是人。凡是人,都有一种苦恼——对死亡的恐惧。

我记得,自己上小学时候突然想到:人是会死的,当时觉得吃什么都不香了。看什么都没意思了。可能嘉靖也有这样的体会:纵有江山又如何?百年后,不过一捧黄土。

为了能够战胜这种恐惧,嘉靖选择在那样一个不是很先进的社会里,最先进的方法——修道求仙。

废了这么几句话,也就是为了说明:嘉靖皇帝是有了更高的追求,才不愿意上朝的。时间是很宝贵的,他要用来炼丹。

但,为什么我说是一半与我相似呢?因为,我不够聪明,生活都陷入奔忙中,哪还有时间追求长生的问题。现在不工作,现在就得饿死。所以,每当想到自己有一天会死,虽然仍然抓心挠肝的,但眼前最紧要的是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

嘉靖皇帝呢?他会告诉你,不好意思,朝廷上的事,都摆平了。

为什么嘉靖皇帝有这个自信呢?因为,他是整个明朝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中,绝顶聪明的一个皇帝。

明朝由藩王入继大统,有四个:第一是朱棣;第二是朱祁钰;第三是嘉靖;第四是崇祯。你就算算,除了嘉靖,那三位什么结局?

崇祯,直接失败灭国,吊死煤山。

朱祁钰,病死之前,已经被抢班夺权。

朱棣,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统性,迁都北京,五征漠北,最终死于征途。要堵住别人的嘴,还大杀建文朝忠臣。一生劳碌暴戾。

嘉靖帝呢?十五岁时,从湖北偏僻的藩王府邸,来到北京。当时的老臣想让他从偏门走,以皇太子的身份继位。他却非要从正门走。不让走正门,是吧?那我就回湖北,皇帝不做了。

本来是文官集团对这个少年天子的一次下马威,却被这个新皇帝反手将了一军。这要是万历,能做到吗?

最终,逼得四朝老臣杨廷和也不得不低头。

试想一下,一个偏僻地区的十五岁少年藩王,基本是消息闭塞、半软禁状态。如今一下子出现在北京城下,就表现出如此的有主见。这不是聪明,是什么?

之后,满朝文武,无不是被他玩弄于掌股之中。嘉靖帝看着这群没事就瞎逼逼的言官、唠唠叨叨的腐儒大臣,自己一个聪明人,简直有点傲视群雄的感觉。

跟这帮人玩,显得自己太挫了。甩手就弄出来个严嵩,做自己的代理人。有啥事,你自己弄去吧。我要修仙了。

嘉靖帝在位四十五年,二十年不上朝,但朝廷中的事,心里明镜儿一样,照样摆得平。

再来看万历。两人尽管是祖孙关系,但万历并不聪明,且不够强硬。

万历自幼生长在深宫。父亲早逝,十岁登基。完全处于母亲的掌控之中,被保护的很好。可以说,长于妇人之手。

工作方面,早年有太后、张居正、冯保构成的铁三角。太后掌舵,张居正撑船,冯保不添乱。万历新政颇有政绩,也确实攒下来了厚实家底。

但到了张居正去世,太后不问政,冯保被除去,万历帝亲政开始,却只知道给自己搂钱。国库中有分出了内帑。一个皇帝把国家的钱和自己的钱,分得清清楚楚。国家打仗,国库没钱,也不肯用自己的内帑。

国家积弊越来越重,又经过了万历三大征的消耗,最终在萨尔浒一败涂地。虽说,萨尔浒之战中万历也踊跃了一次。但失败后,索性又坐回了缩头乌龟,继续怠政。

区别

嘉靖二十年不上朝的记录,被万历的二十八年打破。但万历学嘉靖不上朝,却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嘉靖是因为真的能掌控局面,所以做起来斜杠青年。万历却小家子气,一心自己赚钱,还因为没能把自己喜欢的福王立为太子,和大臣赌气。不仅不上朝,连官员职位的空缺也不给填补上。造成三分之一的官职长期空缺。

所以,虽然都是怠政,但有本质区别:嘉靖只是表面没有打卡,实际上权力抓的死死的。万历是性格不够强硬,既然玩不过你们这帮文官,索性都别玩了。既不打卡,也不干活。

如何又做到功成身退无烦扰?

诚邀,谢谢。

清朝王正有诗赞刘邦曰:“汉皇千古一英雄,休笑当年马上功。试问后来为帝者,谁人曾出范围中。”在波澜壮阔、楚强汉弱的楚汉争霸中 ,快跑的未必能赢,力战的未必得胜。情商高的刘邦知人善任,具有高超的用人、驭人的领导能力即帝王权术。他在总结自己成功经验时说:“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论抚慰百姓供应粮草,我又不如萧何;论领兵百万,决战沙场,百战百胜,我不如韩信。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发挥他们的才干,这才是我们取胜的真正原因。至于项羽,他只有范增一个人可用,但又对他猜疑,这是他最后失败的原因。”

毫无疑问,汉初三杰为刘邦灭项称帝立下了汗马功劳。刘邦定鼎天下后,张良功成身退,大隐于世外;萧何为名哲保身,不惜自污以苟延残喘;韩信则不伐其功、不矜其能而遭忌见杀。而只有陈平不仅独善其身,笑到最后,而且铲除诸吕,为巩固刘汉王朝立下奇功。其功应在汉初三杰之上,因为他不仅仅和汉初三杰一样,辅佐刘邦建立大汉,而且如果没有他,刘邦的大汉王朝恐又蹈秦朝覆辙,二世而亡。

神人无功,达人无迹。契珂夫说:“ 在男人身上,智慧和教养最要紧,漂亮不漂亮,对他来说倒算不了什么!要是你头脑里没有教养和智慧,那你哪怕是美男子,也还是一钱不值。”而陈平偏偏是集外貌(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曰:“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与智慧于一身的达人。纵观陈平一生,他是一个真正充满大智慧的人。他外表英俊潇洒,内里胸藏锦绣;他一生谨慎,善于规避危险;他一生用计,算无遗策。处艰履险,他长袖善舞,凭借智慧穿梭于庙堂,在宦海中游走,在政治漩涡中沉浮,可以说是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做到极致的人物,是中国封建士大夫的典范,简直是神一样的存在,没有一种大智慧,是无法达到这种境界的。

陈平少时喜读书,有大志,曾为乡里分肉,甚均,父老赞之,他感慨地说:“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此肉矣!” 此事就足以反映出年轻时的陈平不同凡响的远大志向。

到了陈平娶妻的时候,他又表现出惊世骇俗、非同一般的见解。“富人莫肯与者,贫者平亦耻之。” 他长相俊朗但被家世所累,看中了当地富户张负的孙女,长得面容姣好、皮肤白皙、身段婀娜,但这女人“克夫”,先前嫁了五次,五任丈夫都死了,在整个户牖都无人敢再娶。偏偏陈平不信这个邪,利用一切机会接触张家人,张负也慧眼识珠,说:“哪有仪表堂堂像陈平这样的人会长久贫寒卑贱呢?”终于将孙女嫁给了陈平。因为陈平穷,张家就借钱给他行聘,还给他置办酒宴的钱来娶亲。张负告诫他的孙女说:“不要因为陈家穷的缘故,侍奉人家就不小心。侍奉兄长陈伯要像侍奉父亲一样,侍奉嫂嫂要像侍奉母亲一样。”陈平娶了张家女子以后,资财日益宽裕,交游也越来越广。 司马迁评价:“陈丞相平少时,本好黄帝、老子之术。方其割肉俎上之时,其意固已远矣。倾侧扰攘楚魏之间,卒归高帝。常出奇计,救纷纠之难,振国家之患。及吕后时,事多故矣,然平竟自脱,定宗庙,以荣名终,称贤相,岂不善始善终哉!非知谋孰能当此者乎?”

适逢秦末陈胜农民大起义,狼烟四起,天下大乱。陈平认为出头的日子到了,便去投奔魏王,但魏王不能采纳他的建议,所以他离开魏王又投奔项羽。但项羽不信任别人,他任用的不是项家的人就是妻子的兄弟,虽是奇谋之士不能用,尤其是他已看清了项羽是个鲁莽武夫,最终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而刘邦知人善任,于是他挂印封金,又去投奔刘邦。从投魏不合意、事楚不见容、再选择投汉可以看出,陈平没有一般封建士大夫的愚忠,而反映了“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的灵活进退、远见卓识。

而在投奔刘邦的途中,有一件小事又反映了他的智慧。他到黄河时,请船夫送他过河。陈平上了船,从船舱里又出来了一个凶神般的船夫。他想这两个人可能是水盗,以为他身上带着珠宝,想图财害命。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他马上脱了衣服,扔在船上,光着上身来帮船夫划船。船夫看他腰间什么也没有,衣服掉在船上也没有什么声音,知道他身上什么贵重东西都没有,也就打消了加害他的念头。一场凶险,竟被他轻而易举地化解了。

陈平遇到明主后,从此为刘邦“六出奇计”夺取天下,成为西汉安邦定国的著名谋臣。史记“凡六出奇计,辄益邑,凡六益封。奇计或颇秘,世莫能闻也”。这就是成语六出奇计的出处,后人根据史料总结这六计是:

第一:巧施反间计,离间项羽集团核心,使最得力的亚父谋士范增活活气死,大将钟离昧被疏远,楚势由此颓衰。

第二:李代桃僵,金蝉蜕壳,解荥阳围 ,使刘邦从荥阳安全撤退。

第三:顺水推舟,劝刘邦封韩信为齐王,避免汉军分裂,让韩信一心一意帮刘邦打天下。

第四:撕毁协议,及时追击楚军,联齐灭楚,结果导致垓下合围,项羽乌江自刎,天下初步大定。

第五:献计伪游云梦,请君入瓮,兵不血刃智擒韩信, 避免了一场内乱,使刘邦翦灭异姓王而固其刘家天下。

第六:献奇珍异宝和美女图给冒顿老婆,让冒顿单于放了刘邦一条生路,解白登之围,使刘邦脱离匈奴险境。

而在大汉安定后、刘邦病危时,陈平机智释樊哙一事,又体现了他谋定而后动的才识。当时刘邦击败叛军英布归来,创伤发作病倒了。刘邦听说樊哙图谋不轨,就命陈平前往樊哙军中传诏,宣布立斩樊哙,由周勃夺印代替。

陈平对周勃说:“皇帝正在气头上,万一他后悔了,我们怎么办?再说皇帝病得这么厉害,再加上樊哙是吕后的妹夫,她们姐妹必然会在皇帝身旁搬弄是非,到那时难免会归罪于咱们两人。” 周勃问:“难道把樊哙放了?”陈平说:“放是不能放的,咱们不如把他绑上囚车,送到长安,或杀或免,让皇上自己决定。”当走到半路,陈平忽然听说刘邦病故。他想:现在朝中必然由吕后主持政事,幸亏先前未斩樊哙,还好向吕后交待。他立即策马赶往长安,跪倒在汉高祖的灵前,边哭边说:“您让我就地斩决樊哙,我不敢轻易处置大臣,现在已经把樊哙押解回来了。”吕后姐妹听说樊哙没死,都松了一口气。看着陈平泪流满面的样子,就宽慰陈平。吕后还拜他为郎中令,辅助新皇。陈平从而避免了一场大灾害,再次保全了自己。

刘邦驾崩后,惠帝年少、吕后专权。惠帝体弱早亡,吕后欲立诸吕为王,右丞相王陵当场表示反对,不久便被吕后尊为太傅,实际上却是明升暗降。吕后问及陈平时,陈平审时度势,马上对诸吕为王表示赞同。王陵责问陈平:“当年杀马为盟之时难道你不在吗?如今这样曲意逢迎,将来在泉下如何面对高帝?”陈平答说:为全社稷、定刘氏之后,只能如此。而也是在这件事情之后,吕雉变得愈加专权,诸吕也愈加跋扈,陈平于是日日饮酒纵乐,不问政事。吕太后得知此事,心里却暗自高兴,而陈平得以在吕后统治时期继续受到重用。

吕后病逝,陈平立即与太尉周勃合谋,在刘姓诸王的帮助下铲除吕氏势力,并迎立代王刘恒为帝。事实上,陈平之前同意加封诸吕为王不过是权宜之计,如果他像王陵那样率领众臣表示反对,吕后或许会立即篡汉自立。

刘恒即位后,论功行赏,封周勃为右丞相、陈平则为左丞相(汉朝以右为尊,左次之)。周勃深感自身能力不如陈平,心中十分愧疚,于是主动辞去丞相一职,陈平遂得以独任丞相。第二年,大汉功臣陈平病逝,寿终正寝。

班固:“陈平之志,见于社下,倾侧扰攘楚、魏之间,卒归于汉,而为谋臣。及吕后时,事多故矣,平竟自免,以智终。”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