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是怎么死的,李斯死在咸阳为什么说直待云阳血肉飞

天美资源网

李斯是怎么死的,李斯死在咸阳为什么说直待云阳血肉飞?

云阳,古代指行刑的场所。唐.胡曾〈咏史诗.上蔡〉诗:「功成不解谋身退,直待云阳血染衣。」元.孟汉卿《魔合罗.第四折》:「我将杀人贼斩首在云阳内,还报的这街冤负屈鬼。」

李斯之死秦亡的原因?

不见得吧,严刑的法制让人没有生存空间才是秦亡的真正原因,不是人为而是制度为,一个好制度才能长治久安。

李斯是怎么死的,李斯死在咸阳为什么说直待云阳血肉飞

和李斯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韩非子,战国后期最著名的思想家。韩国国王的儿子,被称为“韩非子”。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喜刑名法术之学”,是法家的创始人,是中央集权制最早的理论提出者。

韩国当时是最弱的诸侯国,总是被欺负。韩非子多次上表父亲韩王(韩恒惠王),建议其进行改革,韩王听不进去。韩非子很郁闷很失望,他纵观一些由弱变强的国家事例,“观往者得失之变”,写下了《孤愤》,《古蠧》,《内外储》,《说林》,《说难》五部著作,详细地阐述了自己的法学思想,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悲愤。

《史记》记载,秦王看到了韩非子的《孤愤》和《古蠹》两本书后,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秦王对韩非子的书很欣赏,就问李斯是何人所著?李斯说是韩国的韩非子所写。秦王后来就命攻打韩国,是要见到韩非子。韩王不能招架秦国的进攻,就命韩非子出使秦国。

韩非子到秦国后,秦王让其说说对秦国的发展展望。可是,韩非子是个“口吃”,于是就用笔写下了长篇论述。结果被李斯,姚贾嫉妒,在秦王面前说韩非子是韩国公子,一心向韩,不如“过法诛之”,秦王听从了建议,下令将韩非子下狱。不久李斯派人送毒药给韩非子,韩非子要见秦王不得见,含恨死如。后来秦王后悔时,也已经晚了。

关于韩非子的死,《史记》上是这样说的。有很多不同说法,李斯将韩非子介绍给了秦王,为何又嫉妒他陷害他的。

还有一种说法是,秦王多疑。他虽然喜欢韩非子的学术思想,但其怀疑不信任韩非子。这样一个人才不能为自己所用,被别人所用,势必对自已形成威胁,所以韩非子只能死。

另外还有说是,韩国派人游说秦王修“郑国渠”时,韩非子在其中积极周旋,后被秦王说这是一起弱秦的“间谍”事件,而李斯正是这种说法支持者,这样李斯必然与韩非子产生针锋相对的立场。所以韩非子被下狱毒死,韩非子是为了保护韩国而死。

韩非子,公元前约280年——公元前233年!

李斯有后代吗?

有。

有后代。李斯子女中史书有详细记载的只有一个叫李由。

李斯,战国末楚国上蔡(今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重阳办事处李斯楼社区)人 。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李由,上蔡人,秦相李斯之子, 担任过三川郡守。后来天下大乱各地反秦义军不断,吴广统率义军,屡战屡胜,准备攻克三川郡,直取咸阳。

但是,义军在攻打荥阳时,遇到了李由所部秦军的顽抗,结果荥阳久攻不下,形成了胶着的状态,令义军吃尽苦头,加速了起义军内部的分化。后来项氏崛起,项梁在定陶大破秦军,命项羽、刘邦攻陷三川郡,李由率军与项羽激战于雍丘,虽奋勇力战义军,无奈项羽神勇,被项羽斩杀于万军之中。

李斯为何听信赵高让胡亥继位?

秦朝的灭亡,可以说与秦二世胡亥密不可分,那么作为秦朝一系列新政的设计者之一,李斯为何要选择将胡亥扶上皇位,从而导致自己的奋斗成果就此毁于一旦呢?关于这个问题,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解答,一是李斯妥协的根本原因,二是李斯当时面临的艰难抉择,三是《赵正书》等其他相关记载。

李斯妥协的根本原因:成也“老鼠哲学”,败也“老鼠哲学”

早在未发迹之前,在上蔡做小吏的他,在发现仓鼠和厕鼠的不同后,悟出了“处在不同的环境,就有不同的作为”的“老鼠哲学”,此后便将此作为了自己的行为准则。而信奉“老鼠哲学”的李斯,坚信想要成就一番大业,就必须身处高位、手握大权。

然而,李斯因“老鼠哲学”而奋发图强、位列宰相,同样“老鼠哲学”也导致了他在沙丘政变中的态度。沙丘政变中,赵高在与胡亥达成一致后,便开始了对李斯的劝说,关于两人的对话,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有着详细记载,虽然这段对话极可能为司马迁杜撰,却也真实反应了李斯妥协的根本原因。

赵高对李斯的劝说,其核心其实只有两点,一是李斯在能力方面不如蒙恬,且不如蒙恬与长子扶苏关心亲近,一旦扶苏即位,必然会重用蒙恬为丞相,那么李斯如今的荣华富贵不仅会付诸东流,就连这么多年的努力也将不复存在。二是赵高负责教导胡亥律法多年,胡亥不仅同样尊崇法家治国思想,对于李斯同样会予以重用。

在治国理念方面,扶苏与李斯可以说有着根本性的矛盾,公子扶苏信奉的乃是儒家治国理念,其曾在劝谏秦始皇时说道,“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史记·秦始皇本纪》),而李斯却是法家学说的忠实践行者。因此,且不论能力高低,扶苏即位之后,不再重用李斯这样的法家人士显然极有可能。

正如央视纪录片《从秦始皇到汉武帝》中所说的那样,“在李斯眼中,昔日变法的商鞅是他效仿的楷模,商鞅改变了一个秦国,而李斯想要改变一个时代”,李斯同样不愿自己与秦始皇奋斗多年的成果,被扶苏全盘否定。

如上所述,李斯由于信奉“老鼠哲学”,本就是一名狂热的名利追逐者,对于如今已经做到丞相高位的他来说,被弃之不用是如何也不能接受的。从这一点来讲,其最终向赵高妥协,也就不难理解了。

李斯当时的艰难抉择:李斯不想做殉道者,只能选择妥协

如果说秦始皇是在咸阳驾崩,那么在皇位继承人这件事上,身为丞相的李斯由于是百官之首,其话语权将会极重。然而,秦始皇却是在东巡归途中病重,而当时在东巡队伍中,李斯的丞相身份其实起到的作用非常小。

在东巡队伍中,除了秦始皇之外,能够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其实只有三人:一是护军统率蒙毅,其手中掌握着扈从车队的军队;二是中车府令赵高,其主要负责管理皇帝的车驾和近侍,兼管着皇帝符玺和发布命令诸事;三是皇帝幼子胡亥。

由以上可知,这三人之中,蒙毅和赵高手中握有实权,而胡亥由于是跟随在秦始皇身边的唯一儿子,地位极为特殊。而李斯这个丞相虽然是百官之首,但由于车队随侍官员不多,加上赵高掌握了玉玺和发布命令的权力,李斯的作用根本难以发挥。

更为要命的是,当秦始皇在平原渡口病倒后,蒙毅便奉命折回会稽祷告山川,而秦始皇病逝之时,蒙毅尚未赶回,而此时有资格、且能够调动东巡兵马的,其实只有身为秦始皇幼子的秦二世胡亥。

沙丘政变中,当秦始皇已经病逝,由于诏书和印玺均掌握在赵高手中,而兵马又在胡亥掌握之中,因此当胡亥和赵高两人联手之后,其实已经完全能够册立胡亥为继承人。之所以拉拢李斯,只是为了后续稳住朝中局势罢了。

如上所述,只要李斯不傻,便能清楚的看出此时局势已经完全脱离了自己的掌控,他即使不愿扶立胡亥,恐怕也只能拿自己的一条命去换一个忠臣的名声罢了。或许正是由于李斯乃被迫妥协,导致胡亥即位之后,李斯开始逐渐被排挤出了朝廷核心决策层。

《赵正书》等其他相关记载:胡亥即位乃是名正言顺

其实关于胡亥是否篡位,目前尚有争论,尤其是随着近现代越来越多史料的出现,这种说法的真实性开始广泛受到质疑,目前关于胡亥即位名正言顺的说法,主要出自于以下两方面:

一是湖南益阳兔子山遗址出土秦二世诏书木牍,根据其中记载,秦二世胡亥即位之后,曾向全国各地官府下达过一份诏书,其中写道,““天下失始皇帝,皆遽恐悲哀甚,朕奉遗诏,今宗庙吏及箸以明至治大功德者具矣”。

当然,由于这封诏书乃是胡亥即位之后所发,因此其可靠性目前尚待商榷,毕竟哪怕胡亥即位不正,他自己也不会承认。

二是出自《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第三卷的《赵正书》,根据其中所载,秦始皇病重之时曾就继承人问题与李斯等大臣进行了商议,丞相李斯、御史冯去疾均建议,“今道远而诏期群臣,恐大臣之有谋,请立子胡亥为代后”,对于这个提议,秦始皇只说了一个字“可”。

按照其中记载,由于当时秦始皇于东巡归途中病重,距离咸阳路途遥远,如果此时召见臣子商议继承人问题,恐怕中间会出什么乱子,而胡亥此时恰好跟在秦始皇身边,因此李斯等人建议立其为帝。

如果《赵正书》的记载为真,那么李斯拥立胡亥就毫无问题了。毕竟,当时胡亥可是极受秦始皇喜爱的,且后来的各种劣迹其实尚未显露,为了朝廷的稳定,立其为帝似乎并无问题,李斯等人的拥戴,应该更多出于公心。

综上所述,如果胡亥真的是篡位即位,那么李斯之所以会拥戴胡亥,一方面源于其对权力的追求,另一方面则源于当时形势受限;而如果胡亥的继位名正言顺,那么李斯的拥戴便毫无问题了。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