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求生记,清朝算不算最垃圾的一个朝代

天美资源网

清朝求生记,清朝算不算最垃圾的一个朝代?

评价历史用“垃圾”二字,未免太随意或者太意气用事了吧!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上至三代,下至秦汉,往下延绵唐宋元明清,怎么能随便说出哪个朝代是“垃圾”的话?(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任何一个朝代的存在都有其客观合理性,这种合理性不会随着人的感情变化而变化,不管你喜欢或是不喜欢,它都在那里,不会减少分毫,也不会增加毫厘。

清朝求生记,清朝算不算最垃圾的一个朝代

清朝在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出在一个比较特殊的位置,它是封建社会的尾巴,却又承接着新时代的到来。

清朝离我们太近,以至于发生在它身上的事情,每一件都触动着我们敏感的神经。

清朝好,我们会高兴,不好,我们也会惋惜,甚至会怒其不争,哀其不鸣!

其实把历史的目光拉的更长,我们会发现清朝的很多事情都不再那么让人哀思忧伤。如果读到三国的军粮,加上人肉干还能抵用几日的话,是不是感觉清朝已经很温柔。

历代受外族侵略莫如清朝,这种侵略与以往的对数朝代面临的威胁都不相同。

中华民族是一个长期面临外族侵略的国家,除了元朝还能凭着铁骑欺负别人,大部分时间都面临着外地入侵的压力。

秦汉有匈奴,隋唐有突厥,宋有辽金,明有倭寇,但无论如何,这些外敌或多或少都与我们有陆地上的直接联系,生存环境的变化也改变着人们的对外方式。

但到了清朝,外族入侵不但来的猛烈,而且来的陌生,不管是荷兰人,还是英吉利,亦或是法兰西、德意志,这些在先祖历史上从未出现的威胁,纷纷来叩国门。

而我们的皇帝,比如说乾隆帝:“天朝上国,无所不有,原不与外国互通有无……”,余音犹在,以历史的方式对待新出现的敌人,显然不合时宜。

可以说清朝从一开始就用错了“待客”方式。

但真要说清朝一无是处,甚至以垃圾相称,其实不是在为谁出气,或着鸣不平。

而是对自我的一种否定,任何一个民族及民族中的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在否定自己历史的前提下获得发展,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

每个朝代有每个朝代的特点,清朝前面做的不错,后面在面临新的情况下,没能及时做出调整,处理好,但不能因为这样就成了某些人口中的“垃圾”!

只有正视自己的历史,才能以史为鉴,才能推动自身的更好发展!

为什么有人说清朝是中国的中世纪钱穆口中的部族政权?

钱穆说的是没有错,以清朝的残暴和开历史倒车,说它是中国的中世纪,完全是没有错的,至少是大部分都没有错的啊。在明朝的末年,明政府虽然是已经朽烂不堪,但是那时候的中国,毕竟还残存着_丝文明的气息。像猛烈的抨击封建道德的李贽,就没有受到官方过分的迫害。虽说李贽也被明政府逮捕入狱,但是他却是死于自杀,而不是被明政府杀害。而猛烈的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的黄宗羲,也没有受到明政府过分的迫害。而他们的著作,也并没有被明政府销毁。黄宗羲如果不是他在明朝时期的巨大威望,以他耿直的个性,清妖会放过他吗?而李贽,如果是生活到了清朝时期,那么等待他的,只能是和金圣叹一样的下场。而且,这个下场还算是较好的。更悲惨的下场,只能是祸及家人和族人的族诛了。小鸡肚肠的爱新觉罗家族,是不会有那份雅兴和肚量,去倾听去容忍李贽和张贽、王贽们的高谈阔论和指桑骂槐、针砭时弊的。

在明末,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某些领域,还是领先于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的。像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当时就领先于西方的医疗技术的。而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一书,书里面记载的很多先进的生产技术,一个世纪后欧洲人也没有实现超越。然而,《天工开物》这本中国十七世纪的百科全书,却被稳定了统治的清朝政府下令销毁。如果不是《天工开物》这本书流向了日本,并且在日本得到了保存的话。那么今天的我们,最多是听说有《天工开物》这本书,但是已经无缘阅读这本书的确切内容了。而像明朝的大臣徐光启与洋儒生利玛窦共同交流东西方文化和科学技术的事,在清朝的初期和中期,那更是不可能出现的事情。视科学技术为洪水猛兽的爱新觉罗家族,它哪里会容许它家所雇佣的高级白领,整日整年的去和一个外来的夷狄番民,去揣摩探讨它视为“奇技滛巧”和“杂流、末流”的科学技术呢?戴梓等科技界人士在清朝的悲惨遭遇,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清政府的野蛮性和落后性。

(明末大臣徐光启与来华的意大利籍传教士利马窦互相交流探讨中西方科学技术和文化的交流。)

至于大家都熟悉的因为写下了“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的徐骏、“一把心肠论浊清”而获罪被杀,并罪及师友、家人、族人的胡中藻等人的悲惨结局,那就更不用去说了。而明朝那个胆敢跑到金銮殿前去痛骂皇帝,但却能安然无恙的海瑞,换到清朝皇帝的手里,他海瑞就是有一百个脑袋也要被砍下来了!

总之,爱新觉罗家族的小鸡肚肠,对中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而爱新觉罗家族所建立的清朝,确实是中国的一个带有极大的部族性质的政权。以及这个罪恶的王朝统治中国的时期,确实是中国的中世纪,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没有之一。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图片创作者及始发媒体。)

大清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朝代?

历史长河中最怪的王朝清王朝。

清朝为官要能跪、要长久的跪

清世宗雍正皇帝时,设立了军机处。军国大事,皇帝裁决;军机大臣,跪受笔录。

清朝,大臣上朝都得跪着。今天皇上单独召见你六个钟头,你就得在地上跪六个钟头。如果是老臣,皇帝体恤,赐毡垫,你跪垫子上。年轻人就得跪地上,那你膝盖得好使。大臣上朝之前,护肘护膝都裹好了,得在家练跪功,你跪一会儿晕了可不成,刘墉他爹刘统勋就是跪死的,也有说是上朝死在路上的。刘墉当老师爱迟到、早退,也不认真教书,不批改作业,皇上挺生气的,看在你爹的面子上让你教皇子,你怎么这么不敬业?

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就是跪在地上把皇帝命令记下来,以奉旨、上谕的形式廷寄出去。不像电影里演的那样,那种“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圣旨,一年发不了几回。那得是大事,譬如立皇后、跟外国宣战、选进士这些事,才“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一般就是“奉旨”或者“上谕”如何如何,军机处起草。

紫禁城是前朝后寝,以乾清门广场做分界线。前朝是太和、中和、保和、文华、武英五组宫殿建筑群,比较疏阔。太和殿前广场三万多平方米,可以举行大型活动,这是办公的地方。乾清门广场后边就是寝宫区,中路也是三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后边是御花园,两侧是东西六宫。清朝从雍正皇帝开始,住在养心殿,皇帝平时也在养心殿办公。

乾清门广场东为景运门,西为隆宗门,都是五间三开门。景运门内北侧排房为文武大臣奏事待漏之所,也叫九卿房,南面朝北的房间是宗室王公的内朝房。隆宗门内北侧排房为侍卫值房及军机处,南面朝北的房间是军机章京办公的地方。门对门五十米,一排小平房。晚上内宫一落锁,宫里只有五个男人,皇上、两个太医、两个军机章京。军机章京就在军机处值班,处理夜里来的紧急军务。除了这五个男人,连成年皇子都不许进内宫,只能住在王府。如果没有封王的话,就住在北五所。

小毛孩干掉大勇士

清朝是以异族入主中原,更希望自己的统治能长治久安,别走蒙元的老路。

为此,清朝在官制的设置上采取了更加集权的措施。清初,中央设内阁六部,议政王大臣会议。

太祖皇帝努尔哈赤攻打宁远的时候,被明将袁崇焕用红衣大炮击伤,半年后,突然死去。驾崩时,并没有留下遗诏由谁来即位,后来是八贝勒皇太极承袭了汗位。但他承袭汗位之后,是与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共议国政。上朝时,宫殿放宝座的台阶上摆四把椅子,四大贝勒坐下来共议国政。后来代善主动说,我不行,你来。代善是太祖第二子,长子褚英早死,代善就变成了长子。他德尊望重,年高德劭,后来封和硕礼亲王。清朝开国有八个铁帽子王,代善一家就出了仨,一个是他自己,礼亲王;第二个是他儿子岳托,克勤郡王;还有一个孙子是顺承郡王。他功劳和辈分都最大,他对皇太极一谦让,阿敏和莽古尔泰就也从台阶上下去了,变成皇太极独尊。

但这种八旗旗主共议国政的遗风尚在,最终威胁到了中央集权和皇权。议政王大臣会议作出的决议,“虽至尊无如之何”。皇上也没辙。到了圣祖康熙爷时,情况有了变化。康熙皇帝是一代雄主,冲龄践祚,就是小屁孩当皇上。祚指皇统,今天北京朝阳门外东岳庙对面的神路街,牌坊上还是四个大字——永延帝祚。康熙是世祖顺治第三子,那个时候,清朝还没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康熙的大哥叫福全,二哥叫常宁,他叫玄烨,这肯定不是汉名,从他的儿子开始才起汉名,排行辈分,都叫胤×。雍正皇帝叫胤祯,他一登基,其他兄弟就不能胤了,都改成了允×。而太祖、太宗、世祖、圣祖都是满族名字音译过来的。玄烨为什么能登基呢?因为他出过痘,按现在的话讲就是得过天花,所以圣祖皇帝是个麻子,脸上有得天花出痘的痕迹。他那两个哥哥没出过天花,当时出天花是非常危险的,弄不好就over了。那俩小孩儿没出过天花,当了皇帝,万一出痘over了怎么办,清朝多一个殇帝。所以干脆让出过痘的玄烨做皇帝。

康熙即位的时候只有八岁,虽然有他的祖母孝庄文皇后辅佐,但实际上大权是在四个辅政大臣手里,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和鳌拜。索尼年事已高,没多久就挂了;遏必隆是那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爱管事的人;最张扬的就是鳌拜;苏克萨哈跟鳌拜对抗,势不两立,最后鳌拜把苏克萨哈弄死了。鳌拜大权独揽,欺君罔上,跟皇上撸胳膊挽袖子,唾沫星子能喷到皇上脸上去。他要杀直隶巡抚,皇上不下旨,他自己写圣旨,抢过皇上的御玺用,目无君上。康熙皇帝看不下去了,16岁时就把鳌拜给做掉了。他弄了一帮宗室子弟,整天玩儿摔跤,等鳌拜上朝的时候,靠这帮小孩们将鳌拜摔倒。鳌拜是百战名将,膂力过人。当年明朝末年,流民造反,盘踞四川的张献忠就是被鳌拜给射死的。张献忠50万众,清军是7000铁骑,趁夜截营,鳌拜披手一箭,正中张献忠面门,当时完蛋,献不了忠,改现眼了!鳌拜自此号称“满洲第一勇士”,但猛虎架不住一群狼,被一帮小孩制服了。除鳌拜之后,16岁的圣祖皇帝亲政。

南书房里不读书

圣祖亲政后,面临着极大的内忧外患。首先就是三藩问题。三藩原来都是明朝的辽东守将,归降大清。明朝有一个着名的大臣叫袁崇焕,原来是辽东的督师,因为守卫皮岛的大将毛文龙不听袁督师调遣,所以袁督师就把毛文龙杀了。皮岛在今天的朝鲜,毛文龙驻守皮岛,扼守鸭绿江口,对后金是一个威胁。袁崇焕一杀毛文龙,毛文龙的三个部下尚可喜、耿仲明、孔有德就归降了清朝。现在很多人认为袁崇焕不该杀毛文龙,认为这是袁崇焕的失策。清朝封这三人为王,合称叫三顺王,因为他们的王号都带有一个“顺”字。三顺王教会了清军怎么使用大炮,原来清朝跟明朝打仗,如果是野战,明军肯定完蛋,步兵打不过骑兵。袁崇焕总结出来一个经验,别跟清朝人野战,凭城用炮。骑兵爬不了城墙,战马害怕炮轰。三顺王教会了清军用炮以后,清军再攻城就容易多了。在清军入关之后,耿仲明受封靖南王、孔有德受封定南王、尚之信受封平南王。

定南王孔有德在跟南明作战时战死,他是被张献忠的义子、永历帝封的晋王李定国杀掉的。李定国一直忠心耿耿扶保明朝,失败后残部退入缅甸也不肯投降。定南王被杀掉之后,只有一个叫孔四贞的女儿留了下来,孝庄文皇后觉得孔四贞孤苦无依,就把她收为义女,封为和硕公主。这位公主死后,不能埋进东陵,因为东陵里面的公主都是满洲公主,人家是正牌的,你是山寨的,所以她就葬在了北京公主坟。也有人说公主坟埋的是嘉庆皇帝的两个闺女。但我感觉是孔四贞的可能性比较大,要真是嘉庆皇帝的闺女,肯定埋在东陵里,不可能埋那儿。

这样一来,三顺王还剩俩。后来吴三桂降清,清军顺利入关,定鼎中原。一直到清朝中后期了,后妃填的《九九消寒诗图》,最后一句还是“三桂领兵南下去,我国大清坐金銮”。说明吴三桂引军入关的功劳,清朝还是承认的。所以吴三桂受封平西王,镇守云南。平南王尚之信镇守广东,靖南王耿仲明镇守福建。后来靖南王位往下传了两代,耿仲明、耿继茂、耿精忠。尚之信传给他的儿子尚可喜。吴三桂高寿,七八十了,一直做平西王。这三个人分别镇守云南、广东、福建,那些地方山高水险,八旗兵不耐暑热,驻扎都驻扎不了,所以实际上就是三个割据的独立王国,对中央集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当时朝廷一年的收入4000万两白银,花在三藩身上的大概就有2000万两。三藩自置僚属、自备兵马,不听中央调遣。康熙皇帝决定削藩,把这三藩给撤了。这一撤,三藩反了,吴三桂打出旗号——反清复明。还真有人信,但明朝不就是你亲手灭的吗?末代皇帝都被你绞死了,你还反清复明?但当时连朝鲜都准备起兵响应。朝鲜在明朝灭亡之后念念不忘大明抗倭援朝,对朝鲜有再造之恩,朝鲜君臣整天叫嚷着北伐,要练十万雄师,练了N年这十万雄师也没练出来。再一琢磨,清朝再弱,打朝鲜还是跟玩儿似的,就打算观望一下。吴三桂过了两年定国号大周,自己当皇上了,这下反清复明的谎话被戳穿。康熙皇帝从容坐镇,八年平定了三藩之乱。云南、广东、福建由中央直辖了。

为了加强皇权,康熙帝设立了南书房。南书房本来是康熙帝与翰林院词臣们研讨学问、吟诗作画的地方。在翰林等官员中,“择词臣才品兼优者”入值,称“南书房行走”。入值者主要陪伴皇帝赋诗撰文,写字作画,有时还秉承皇帝的意旨起草诏令。由于南书房“非崇班贵檩、上所亲信者不得入”,所以它完全是由皇帝严密控制的一个核心机要机构,随时承旨出诏行令,这使南书房“权势日崇”。这是康熙帝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同时将外朝内阁的某些职能移归内廷,实施高度集权的重要步骤。康熙帝亲政以后,逐步形成以南书房为核心的权力中心。

军机处里讲究多

军机处有一个规定,不奉圣旨,擅入者斩。即使你是亲王,不奉圣旨擅入,也要斩。

清末的时候,湖广总督张之洞奉诏进京,商议官制改革。他走到军机处,到台阶底下,说什么都不肯再往前多迈一步。张之洞那么大的份儿,他都不敢迈一步,因为他不是军机大臣,不能进军机处。庆亲王奕匡是军机大臣,就对张之洞说干吗呢你,腿抽筋了?快来呀来呀,哦对,突然想起来了,他们天天走习惯了,没觉得进军机处有什么不合适。张之洞真懂规矩,因为世宗皇帝遗训,没命令敢进来宰了你。

军机大臣平时早上三点多钟起来,就得到这儿值班。皇上一般七点钟起床,清朝的皇帝一个个都精力旺盛,像康熙爷、乾隆爷整宿整宿不睡觉,观书达旦,一晚上一晚上看书。而且清朝的皇帝都勤政,那真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放在以往的王朝都是不世出的圣主,随便拿出一个皇帝来(同治帝差点儿),即使把光绪皇帝搁到明朝,都是有道明君。可惜他赶上的时候不好,甲午战争。但你要对比着看,要是明朝那些皇帝赶上鸦片战争,咱就印度了,彻底变殖民地了。

清朝的军机处都快设到寝宫里边了。寝宫里边住的是皇上、皇上家人以及伺候皇上家人的人。这么说来这军机大臣的地位,其实跟宫女、太监真差不多。军机大臣位当前朝宰相,但实际上和皇上大秘书差不多。皇上并不是每天都上朝,但却每天一定要见军机,皇帝一说叫起儿,就是叫军机。要是六部九卿都来,那就叫大起儿。军机处设置,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到乾隆时撤销。军机处一直到1911年才裁撤。

军机处这么重要的一个机构,在清朝,它却不是法定机构,《大清会典》里都不见记载。这绝对是一个临时机构。清雍正七年(1729年),雍正皇帝因西北用兵军情紧急,设立军机房,三年后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在军机处任职者无定员,多时有六七人,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充任,称之为“军机大臣”,又称“大军机”。其僚属称“军机章京”,通称“小军机”,掌管写谕旨、记载档案、查核奏议等事。乾隆时定军机章京满汉两班各8人,后增至四班32人。军机处职掌每日觐见皇帝,商承处理军国事务。

军机处的设置,使中国专制主义皇权达到了顶峰。电视剧里面一演和珅与纪晓岚的那些事儿,纪晓岚见皇上称臣,和珅称奴才。旗人称奴才,汉人称臣。能称奴才的,那证明是皇上家里人,这是爱称,称臣是皇上跟你见外。中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发展到了清朝变成了主奴关系。乾隆爷的时候,想要汉人也称奴才。汉人比较重面子,汉官就是不干,反弹得比较大。乾隆爷恨恨作罢,下了一道圣旨,意思是说,你们虽然称臣,但跟奴才是一样的,你们别给脸不要,说你咳嗽还真喘上了。

大家在现实生活中见过裹小脚的老奶奶吗?

我的祖母就是裹小脚的老太太。

不过祖母的脚是“半成品”,听她说起小时候裹脚的事还挺有意思呢。

祖母的父亲在长沙水陆洲(今橘子洲)经营水上运输,家境还算殷实。家中仅有三个女儿,祖母排行第二,那时候女孩子长到五六岁就要开始裹脚了,据说大脚的姑娘会嫁不出去。

听祖母说,裹脚布是那种白色的布带,长长地把脚使劲地包起来,包上之后疼得无法下地行走,包的过程也是痛彻心扉,每一次都如同行刑一般。

祖母痛得实在受不了,就只好“阳奉阴违”,裹上之后回到自己的房中就悄悄地解开。祖母的父亲为三个女儿请了先生在家中开了私塾,祖母借着上学打时间差,有时候一天也无人发现。就这样裹裹停停,到了十几岁祖母的脚还是长大了,可以穿35码的鞋,但是脚还是严重变了型。

在祖母洗脚的时候,我认真观察过那双“半成品”小脚:只见脚指头都挤在了一起,后两个小指头被挤到了脚掌之下。祖母洗脚很有仪式感,每天下午四五点开始洗,间隔几天就要拿出一个小布包来,里面有几样工具:小剪刀小剃刀之类,我好奇地看着祖母修剪或剃去脚上的茧类和死皮。祖母说,虽然她的脚没有裹成功,但还是留下了后遗症,几天不修脚就无法好好走路。

祖母虽然裹过脚,但走路还算自如,并且因为有点文化(上过私塾),还当过居民小组长,组织大家读读报纸或是发放小儿麻痹症糖丸等等。

有一件事我一直想问祖母:没有裹成小脚,是怎么嫁出去的呢?祖母听了哈哈大笑了起来。

我没见过祖父但看过像片,祖父身材高大方口直鼻,听说他们婚后的感情非常好,也不像是凑合随便找的呀。祖母笑着告诉我:当年她的父亲为她可是挑选了很久,还在婚前让她偷偷躲在楼上“相看过”才定的亲……

看来脚的大小并不是嫁得良人的决定因素啊。哈哈!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清朝为什么不修建长城?

万里长城举世闻名,其雏形是秦始皇修建的秦长城,更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为抵御游牧民族而在北部修建的长城。

万里长城是古代一项科学施工的军事防御工程,由一系列的隘口、军堡、关城和军事重镇构成,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网络体系。古代大多数中原王朝对万里长城的修建都很重视,尤其是明朝为防御北部蒙古部落,更是下了一番力气重修万里长城。

然而,清兵入关问鼎中原之后,清朝统治者态度发生180°大转弯,他们摒弃万里长城的修建,这是为什么呢?毕竟万里长城在抗日战争时期都还发挥着御敌的巨大作用……

“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士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能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

康熙当朝之时,有大臣上奏请修万里长城,皇帝现场教育他,国防的关键在民心所向,而不是万里长城有多坚固、有多绵长。为坚决自己的态度,康熙不仅不修万里长城,还派人去扒掉一截万里长城。

我们都说“明修长城清修庙”,清朝前期确实如此。典型如承德修建的外八庙,皇帝在这里召见游牧部落首领,大家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欢腾间便完成安抚、结盟政策的实施,顺顺利利降服草原地区。

清朝不修建万里长城,还有其他的考虑,主要有一下几点:1、清朝统治者源自关外游牧民族,长城的意义对他们不大;2、修建长城耗资巨大且要兴工劳役,修完之后的维护成本又很高。3、万里长城延袤数千里,要派重兵守备,远不如修庙。

清朝不修万里长城是真的,但不是没有修建其他长城,所谓“民心悦则邦本得”只是口头说说,实际上统治者还是缺乏信心。

皇太极、顺治、康熙三朝,花费43年的时间,修建“柳条边”工程。该工程总长度达到1300多公里,标准是用夯土筑成宽、高各三尺的土堤,上面种植柳条。

柳条边的存在,主要是防止汉人、蒙古人等破坏满清龙脉,尤其是防止关内汉人移民关外。清朝皇帝在边内立“盛京围场”和“吉林围场”,专供狩猎、演兵之用。一旦中原有边,皇室可随时带人返回关外,进而在关外站住脚跟。

不过,柳条边修建完成之后,东北确实没什么人进去,以至那里人口锐减,广阔的土地缺乏足够的国民来守卫。19世纪末沙俄的巧取豪夺,并割走14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跟当年的柳条边政策不无关系。

到清朝后期,朝廷因形势所逼,为围剿捻军修建一条长城。王安定在《平捻军篇》中说:“清长城之筑,盖三晋、燕、齐以至秦筑长城限胡骑之御敌方略之延用。”

这条长城的目的,跟万里长城完全相反,它的作用就是镇压内敌。当时的工程范围极广,遍及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内蒙古等地。

这条长城确实发挥出巨大的军事作用,“东捻军”“西捻军”尽管流动作战能力很强,但都败于清军的河墙战法之下。

纵观有清一朝,你可以看到,能否修建长城的关键,在于能维护统治者的切身利益。否则,一切都仅仅是浮云。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