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蜀相,蜀相的人物形象特点

天美资源网

杜甫的蜀相,蜀相的人物形象特点?

《蜀相》是杜甫的名篇之一,对于壮志未酬者,它既是颂辞,又是挽歌。唐代诗人刘禹锡说:“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里,工于诗者能之。”《蜀相》一诗囊括历史,融汇古今,语言凝炼而内涵丰富。如果把刘禹锡的话用来评《蜀相》,杜甫是当之无愧的。

你说的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吧

杜甫的蜀相,蜀相的人物形象特点

译文:

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病死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

诗的主旨是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同时惋惜他的壮志未酬(见人教版《教师用书》)。这似乎有些道理。但游记也可以涉及到有关的人物,游武侯祠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也是顺理成章,这种解释当然有些牵强。所以,这其中,应该还有些其他原因。

诗词评析:

结尾两句,更从诸葛亮功业未遂留给后人无限怀念,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赞美和惋惜之情。这两句苍凉悲壮,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丞相祠堂何处寻中的寻字有何作用?

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隋唐 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丞相祠堂何处寻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何处:即为“哪里”丞相虽然有名,但他的祠堂却要去寻找,然而未必能一下子找到,可见知之者甚少.应是凸显丞相祠堂的冷清和被后世的冷落.一个“寻”字写出了丞相祠堂的不为常人所知。

蜀相第一句赏析?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赏析:“丞相祠堂何处寻”是自问。这里不称“蜀相”,而用“丞相”二字,使人感到非常亲切。特别是其中的“寻”字,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专程来访,而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又因杜甫初到成都,地理不熟,环境生疏,所以才下了这样一个“寻”字。这个寻字有着丰富的含义,它还有力地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之情,并因人而及物,同时也表明丞相祠堂是诗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后一句“锦官城外柏森森”自答。这是诗人望中所得的景象,写的是丞相祠堂的外景,点明祠堂的所在地,用来呼应前一句。“柏森森”三个字还渲染了一种安谧、肃穆的气氛。这两句直承“蜀相”的诗题,起得很得势,用的是记叙兼描述的笔墨。

杜甫描写诸葛亮的诗有哪些?

每读到杜甫写诸葛亮的诗,就觉得很有趣。

杜甫是“诗史”,曹操也是“诗史”。相隔500年的两位“诗史”在“三国”相遇了,而杜甫赞美的却是他的前任“诗史”的冤家对手。

在此谈一下杜甫赞美诸葛亮最有名的五首诗。

一、《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759年底,历经四年颠沛流离的杜甫到达成都,定居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第二年春天到来,48岁的杜甫游览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蜀相》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当时安史之乱涂炭生民,素怀“致君尧舜”理想的诗人仕途坎坷报国无门。

前四句,是在景物(江山)描写中感怀现实,反映出诗人浓浓的忧国忧民的伤感之心。后四句赞叹蜀相诸葛亮的才德,表现出诸葛亮忠贞不渝鞠躬尽瘁的高尚品质。

诗文看本身,是赞美诸葛亮尽忠蜀汉的精神,言外之意,是诗人希望有像诸葛亮这样的人才,来为当时的国家命运分忧的期盼与憧憬。

二、《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安史之乱爆发后,时运不济避乱蜀地的杜甫在严武推荐下,任检校工部员外郎(参谋),因二人性格与办事风格相差甚远,不到一年,杜甫辞职。由于剑南节度使严武很欣赏杜甫的才华,而一直接济杜甫的生活。

766年,好友严武病故,54岁的杜甫离开成都到达夔州(即奉节,白帝城所在地)。诸葛亮虽没参加夷陵之战,但民间传说,是他布置的八阵图抵挡住了东吴追兵。

饱经战乱之苦的杜甫写下了《八阵图》,赞颂诸葛亮的军事才华与丰功伟绩,对刘备全军覆没导致诸葛亮不能实现宏图大业而表示惋惜之情。

三、《阁夜》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依依漫寂寥。

五十多岁的杜甫在夔州,达到又一个创作的高峰,《阁夜》这首诗也是在夔州所作。当时,安史之乱虽已结束,但朝廷无力控制各地节度使,从而导致内有军阀连年混战,外有吐蕃侵袭蜀地。

“五更鼓角声”(战争)衬“三峡星河影”(夜景);“野哭”(民间惨状)对“夷歌”(百姓生活),看似毫不相干,但让人倍感凄凉悲伤,感慨万千。

美景与惨景对照烘托表现手法,是杜甫诗作的一大写作特色。

后两句属吊古抒怀,是诗人悲情的感慨。“卧龙”(诸葛亮)、“跃马”(典故,西汉公孙述在蜀割据称帝。),意思是无论是像诸葛亮这样的贤者,还是像公孙述这样的国贼,都将被黄土淹没。

《阁夜》这首诗反映了杜甫矛盾苦恼的心理感情,同时流露出超然脱俗之意,可以看出,年轻时“一览众山小”的凌云壮志正在诗人心里慢慢消退。

768年,56虽杜甫离开夔州,到江陵,一路游历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后,写下了组诗《咏怀古迹五首》。

四、《咏怀古迹五首·其四》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咏怀古迹五首》第四首咏怀诗,写于刘备在白帝城的永安宫。诗开头写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反而大败,在此驾崩。中间用景物衬托感叹蜀汉一蹶不振,最后赞叹刘备虽然全军覆没,可是刘备诸葛亮依然是不离不弃的“一体君臣”,表达了诗人对他们君臣之间“鱼水”之情的无限赞叹。

如果我们跳出诗外,联想这首诗诞生的时代背景,不难发现,诗人也是在抒发了自己不受重用的悲怨,同时也是鞭挞谴责那些因唐王朝衰落而拥兵自重不听朝廷调令的节度使。

五、《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这是《咏怀古迹五首》中最后一首,是诗人瞻仰武侯祠而作,每一句都流露出对诸葛亮的敬仰赞美之情。这首诗几乎没有用景物衬托,好像56个字,只要“浪费”一个就对不起自己偶像似的。

诗人最后,用“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抱怨怀恨“汉祚”气数已尽,即使有诸葛武侯这样一心“匡扶汉室”的擎天巨柱,反而得不到爱惜,而因军务繁忙,积劳成疾而死。

由此可以可见,诗人其实是在暗示,唐王朝不爱惜人才,终将覆水难收。故而,杜甫用笔墨赞美诸葛亮,不仅仅是为了讴歌自己崇拜的诸葛亮,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指责当时朝廷君臣离心离德!

杜甫的一首诗蜀相是几年级学的?

我初中都毕业了也没学过,具体什么时候不清楚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