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千节这天还是什么节日,56个民族的代表节日?
汉族节日: 中国汉族的节日很多,主要有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等。
白族 三月街:三月十四至十六日,习俗:物资交流、赛马、赛龙舟、歌舞 火把节:六月二十五日,习俗:驱邪求吉、祈求丰收 石宝山歌会:七月末八月初三天,习俗:弹唱白族情歌 纳西族 米拉会/棒棒会:五月十五日,习俗:赛马、农具交易会 骡马大会:三月七月,习俗:牲畜交易 七月会:七月中旬,习俗:大牲畜交易、对歌 彝族 火把节: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五日,习俗:点火把、摔跤、斗牛、歌舞 插花/打歌节:二月初八,习俗:采集杜鹃花插于各处密枝节 跳芦笙舞、赛衣节:三月二十八日习俗:赛衣、三月会 苗族 花山节:一月三日,习俗:对歌、跳芦笙舞、爬花杆 藏族 成佛日:四月一至四日 跳神法会:藏历除夕,习俗:跳神节目 赛马会:五月初五,习俗:搭帐篷,野炊、宴客、赛马 成道日:十月二十五日 端阳节:五月初五,习俗:赛马、跳锅庄舞、弦子舞、野餐 雪顿节:藏历六月底七月初,习俗:晒大佛、跳藏戏、过林卡 藏历新年:藏历新年是藏族最隆重、热闹的民族节日,时间从藏历元月一日开始,一般持续15天。新年这天,天刚亮,穿着节日服装的青年男女都要互相拜年,见面要恭祝吉祥如意。盛装的藏族人会到附近的寺庙朝佛,或成群结队地上街唱歌跳舞,但不能到亲友家去做客。
布依族 牛王节:四月八日,习俗:吃牛王粑、给牛散食、歌舞 傣族 泼水节,习俗:歌舞、赛龙舟、泼水、放升高 采花节,习俗:采花献佛 送龙节:公历一月,习俗:送祭品给龙神 哈尼族 扎哩作:一月一日,习俗:祭祖、对歌、荡秋千、宴请 阿玛突:二月属龙日,习俗:祭山、祭祖、祭社林等 十月年:十月,习俗:祭祖、通街宴 姑娘节:二月二日,习俗:野餐、唱歌跳舞 祭母节:三月第一个属牛日,习俗:祭母、唱思母歌 京族 京族岁时习俗中隆重的民族节日为“唱哈节” 澫尾、巫头两地在农历6月初十,山心在8月初十,红坎在正月十五。“ 陇端节:三月,习俗:物资交流、青年男女对歌、社交 僳僳族 赛歌会:腊月或正月上旬,习俗:赛歌、沐浴 澡堂会:节春,习俗:沐浴、交友 回族 开斋节:回历十月一,习俗:礼拜、赠“油香”等 古尔邦节:回十二月,习俗:团拜、宰牛羊等 拉祜族 葫芦节:十月,习俗:跳芦笙舞、物资交流、 扩拾节:正月初一,习俗:接新水、跳芦笙舞、狩猎 祭太阳神:立夏日,习俗:敬献神灵、祈祷年丰 佤族 拉木鼓节:腊月,习俗:拉木鼓、剽牛、跳舞 瑶族 盘王节:五月二十九日,习俗:祭祖、歌舞 普米族 转山会:五月五日,习俗:转山、歌舞、鸣枪 阿昌族 会街:九月十五日,习俗:耍青龙、白象、跳象脚鼓舞 基诺族 祭大:三月,习俗:跳鼓舞、竹杆舞、打陀螺 水族 端节: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习俗:铜鼓舞、对歌寻偶 独龙族 卡雀哇:腊月,习俗:剽牛、祭天、跳锅庄、互邀作客 爱伲族 耶苦扎:六月,习俗:打秋千、跳舞、聚餐 怒族 鲜花节:三月十五日,习俗:采集鲜花、祭祀仙女 怒族年:腊月二十九日,习俗:射箭、打石头靶、歌卜(猜唱)、荡秋千、舞蹈等。 蒙古族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色的月。 朝鲜族 其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老人节等。 东乡族 东乡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样,每年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都来源于伊斯兰教。 布朗族 厚南节是布朗族盛大的年节,每逢农历三月清明节后7日,即阳历4月13日—15日举行。 塔塔尔族 塔塔尔语叫“古尔邦艾提”,古尔邦节,是在伊斯兰教教历12月10日,即“肉孜节”之后70天。古尔邦节、开斋节、圣纪节三大节日。 满族 满族受汉文化的影响,节日与汉族相近,重视过农历新年。正月十五过灯节,正月二十五祈求来年过“添仓节”,农历二月二是“锁龙”的日子,还有五月端五,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添仓节等。 黎族 黎族的节日与黎族的历法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多都用农历,节日与汉族相同,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就黎族来说,过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节日是春节和三月三。 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有古尔邦节和开斋节圣纪节。 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 独龙族 独龙族的传统节日只有一个,人们称“卡雀哇”或“德里哇”,意为年节,时间在农历腊月 中,具体时间由各家或家族自己定,节日期间,人们要举行 祭山神仪式,唱歌跳舞。 侗族 各地侗族大多要过春节,时间也是正月初一。有些地方在10月底或11月初择日过侗年。4月8日或6月6日为祭牛节,节日时不准使用牛。 僳僳族 僳僳族的主要节日有澡塘会、收获节、过年节等。 毛南族 春节放鸟飞、端午找草药。毛南族也过端午节,还有南瓜节、重阳节。 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的主要节日是农历新年。 维吾尔族 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即开斋节)、库尔班节(即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 佤族 佤族和汉族一样过春节。还有插种节、新米节。 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人的节日分传统节日与宗教节日。 仡佬族 祭山、吃新、过年,是仡佬族普遍过的三大节日。 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不管是牧民、猎民还是农民,都以农历新年为主要节日。腊月二十三日要祭火神。 畲族 畲族主要过三月三和畲族春节。 土族 土族传统的节日春节、端阳节与汉族相同。本民族的节日和庙会有旧历正月十四佑宁寺官经会,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四等。 锡伯族 锡伯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端午节等,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要算是抹黑节和西迁节。 德昂族 有关门节和开门节,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节),是虔诚的佛教徒最大的净居把斋节日。还有泼水节。 土家族 土家族的传统节日中,“以赶年”最为隆重,每年农历春节,汉族过除夕,土家族部是在汉人至少提前一天过年,所以叫“赶年”,土家族过“小年”,也要比汉人提前一天。。 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的节日有春节、中秋节等,大致与汉族的传统节日相同。但达斡尔人对这些节日却有自己传统的节庆习俗特点。 阿昌族 耍白象是阿昌族传统节日。 保安族 民族传统节日也都是伊斯兰教的重大节日,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 珞巴族 珞巴族以桃树开花为岁首,月亮周期变化12次为1年。每年庄稼收获后,珞巴族都要举行近两天的丰收节,叫做德林昂节。节日期间全村男女身穿盛装,各家端出准备好的美酒,共享节日食品。 哈尼族 “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节日,因在农历十月间进行,故又称“译腊和实”,即十月年。“好收”,是元江县那婼一带哈尼族三大节日之一。 拉祜族 拉祜族统一的节日有五个,即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火把节和八月月圆节。其中春节是最大有节日。这些节日的来历和过节的内容,都有其本民族的特色。 仫佬族 仫佬山乡几乎每1个月都有节日。由农历正月初一春节(即农历年)开始到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灶王爷上天,十二月三十日(大年)或十二月二十九日(小年)的除夕,全年的每个节日都有其活动的形式与风格。 普米族 普米族节日,主要是“大过年”、“大十五节”、“供岩洞”、“转山会”、“尝新节”等,这些节庆活动,多与生产劳动和宗教习俗有密切的联系。 基诺族 这是纪念基诺族创世纪祖阿嫫尧白的纪念日,一般在6月间举行,历时3天。 哈萨克族 节日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和纳吾鲁孜节。前三个是源于伊斯兰教的节日。纳吾鲁孜节是哈萨克族传统节日。 水族 水族有许多传统节日,最隆重的当推“端节”。“端节”就选择在水历十二月至次年二月(相当于农历八月至十月),时值大季收割、小季播种,也是水历的年终岁首,因此是辞旧迎新、庆贺丰收、祭祀祖先的盛大节日。 羌族 羌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羌历新年,羌语称“日羌节”,时间是农历十月初一。另一年节日是“祭山大典”,又称祭山会、山神会等。 塔吉克族 节日分传统节日和宗教节日两大类。迄脱乞迪尔节是他们的传统节日,每年三月举行。宗教节日就是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 京族 京族岁时习俗中隆重的民族节日为“唱哈节”,包括祀神、祭祖、文娱和乡饮四项重要活动。澫尾、巫头两地在农历6月初十,山心在8月初十,红坎在正月十五。
寒食节在历史上的发展是怎样的?
寒食节,因为禁止生火,需食生冷食物,而成为我国传统节日当中一个独具特色的节日,关于寒食节的起源和发展,目前主流的观点就是寒食节的起源是为了纪念春秋名士介子推。不可否认,介子推忠”、“义”、“孝”的形象具有非常广泛的民众基础,而故事本身也的确对于寒食节民俗的推广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人们把寒食节的来源归根于介子推的故事,是将目光仅仅聚焦到了一个具体事件,而忽略了整个人类历史长河本身的时空背景,事件本身对一个民俗文化的养成的确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但仅仅由点及面,就如同盲人摸象一样,认知是比较狭隘和片面的。
寒食节的真正来源并非于此,放眼于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我们就知道寒食节的来源跟农耕文明本身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寒食节根源于原始农耕文明,是规范播种农时的必然需要。而为什么现在很少听说这个节日了?因为寒食节因农时需要而产生,也必然会因生产力水平不断进步而消退,这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
众所周知,中华文明是典型的农耕文明,农业耕种是中华民族长期为主导的经济形式。寒食节的发展消亡史其实也是中华民族农业文明发展的见证史。
1、寒食节起源于原始农业萌芽时期,是刀耕火种的生产需要,是规范播种农时的必然需求。在距今1万前,也就是史称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创始了农业以获得稳定的食物来源,但由于当时的科技水平的落后,主要的农耕用具还是以石器为主,所以农业的开荒工作主要是刀耕火种来完成,称之为火耕阶段。
农业耕种中有两个必不可少的工具,除了生产工具,还有一个就是耕种农时,在古代,帝王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职能,就是"授民以时",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而农业时代,帝王"授民以时"的主要原因就是告诉人们农业播种的时间,因为在当时,这是关乎人类生存存亡的大计,而普通百姓不具备这样的技能和知识。
《尚书·尧典》记载,在传说中的尧帝时,"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而在农业处于火耕阶段的新时期时代, “放火”为新一年农耕开始的标志,通常帝王会通过春祭“放火”这样一个隆重的仪式,告诉人们新一年耕种的开启 ,这也是为什么古代帝王非常重视春祭的原因,借由春祭这一形式,告诉人们新一年刀耕火种的来临,所以直到唐宋时期,所谓的清明改新火的仪式都是从皇宫开始再传到各大臣的家中,还是取的这个理,只有君王可以授民以时。
由于农业时间,播种时间是至关重要的,这关乎着一年的收成,放火过早,过晚,都会影响到农业的收成,于是为了保证农时的规范性和精确性,因为放火是播种开启的标志,所以古人对这个“放火”的时间就有严格的限制和要求,不能放火之前,必须要禁火和生食,这就是寒食节的最初起源。
因为刀耕火种的原始农耕需要针对这一段时间段进行禁火以规范播种农时,否则来年没有收成,这是关乎生死存亡的大事,所以古人非常重视寒食。
2、寒食节的发展寒食是基于农业耕种农时的需要,自然也会随着农业发展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这也是为什么寒食节为什么节期和禁火时间长短不一的原因,后面发展到较固定的105天,103天,最后发展到只有在清明前一天禁火食生的原因。
最初指代人们农耕播种的观天授时的依据是,用来指导人们播种农时的主要是比较粗犷的火历,也就是大火星,大火星的出现是放火清理土地开始农耕的开始。而大火星从出现到隐退中间有着很长一段时间的间隔,所以最初寒食节的时间非常的长,由于以大火星为参考的火历非常的粗犷,所以随着岁差的影响,以火星出现作为农时播种就变得非常不精确,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以伏羲为代表的太阳历,是针对火历不足的一个补偿,而将寒食节日期也有了固定的时间,定为冬至以后的105天左右,就是为了力求农时的精确。
到了夏商时期,青铜器的诞生,特别是春秋以后,铁器的普及,农业也由火耕时代进入了“耜耕”时代,而这个时侯指导农耕播种的出现了更为精确的夏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农历,也就是二十节气开始出现,农历的出现也意味着人们农时播种的参考不再以大火星为参考,而是以二十四节气的清明作为参考,于是清明节逐渐登上了历史舞台而慢慢的取代了寒时节。
而春秋时代,礼乐崩坏,作为刀耕火种原始农业时代的隆重的春祭仪式也慢慢的演变成了民间的祭祖习俗,寒时节也慢慢的融入到了清明节。而春秋时代的介子推的传说故事无疑对于清明民俗在民间的推行无疑具有广泛的民众基础,但它真不是寒食节的来源。
3、寒食节的消退为什么现在很少听说寒食节了呢?如果说春秋时期,二十四节气的精确农历的出现是寒食节消退的根本原因,而宋代的气候的变迁和取火手段的改进则加速了寒食节的消退。
根据气候记录的记载,宋朝时期是中国最冷时期之一,寒冬凛冽,太湖、洞庭湖和鄱阳湖多次封冻,寒冷的冬天,长期进食寒食对健康不利,加上农业历法的精确,不再以放火作为农业耕种的开启,所以寒食的习俗慢慢开始消退。
而在宋朝,人们的取火方式也有很大的改进,作为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在宋朝有了成熟的发展,在宋朝,人们可以用火药制成各类的火球、火药箭、火枪等,取火方式变得非常的简单,禁火也变得比较不容易,于是以禁火为特征的寒食自然也慢慢的消退了。
结语:从原始的火耕向耜耕时代的转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寒食节作为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的典型节日,它的出现是人们生产播种的确定农时需要,也必然会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而逐步走向消退,从而被耜耕时代的清明节所取代,而春秋时期形成的以二十四节气为代表的农历可谓是人类天文历法的集大成者,至今仍精确的指导着人们日常耕种而延绵几千年不衰,就因为其高度的精确性,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在继承古人宝贵经验财富的同时,更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适应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保持中华文明的长盛不衰。
(图: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寒食节在什么时候?
寒食节中国传统节日,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
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纸鸢探春代表什么节日?
清明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除了祭奠先人外,也是亲近自然,游玩和运动的好日子,古时人们利用这一时节参加踏青、蹴鞠等一系列体育活动。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踏青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旧时曾以清明节为踏青节,不过踏青节的日期因时因地而异,以清明出游踏青居多。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
相传早在战国时期,汉族民间就流行娱乐性的蹴鞠游戏,而从汉代开始又成为兵家练兵之法,宋代又出现了蹴鞠组织与蹴鞠艺人,清代开始流行冰上蹴鞠。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的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相传齐桓公北征山戎族,把“千秋”带入中原,至汉武帝时,宫中以“千秋”为祝寿之词,取“千秋万寿”之意,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是我国清明节的古老习俗之一。据明朝人的记载,射柳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拔河
拔河初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放风筝
放风筝是民间传统游戏之一,清明节节日习俗。风筝又称风琴、纸鹞、鹞子、纸鸢。起源于中国,是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通信工具,相传第一个风筝是鲁班用竹子做的,后来只有皇宫里才有纸鸢。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寒食节是什么节气?
寒食节,中国传统节日,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
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