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民国小说,袁世凯如何通过贿赂控制庆亲王奕劻

天美资源网

清史民国小说,袁世凯如何通过贿赂控制庆亲王奕劻?

1903年,慈禧用了多年的心腹大臣荣禄病逝。

在这之前,李鸿章亦在1901年11月和欧洲列强签下《辛丑条约》后病逝。

清史民国小说,袁世凯如何通过贿赂控制庆亲王奕劻

两员心腹大臣的离去,让慈禧难过不已。

随后,一向“荣辱忽焉,皆在圣意”的奕劻,得到慈禧重用,被提拔为首席军机大臣,顶替荣禄,入值军机处。

就在奕劻被提拔的当天晚上,袁世凯派心腹登门致贺,并送上一张十万两的银票。

由于早在荣禄任军机大臣时,袁世凯和荣禄关系贴得非常近,所以奕劻对袁世凯不太喜欢。但他没想到袁世凯出手如此阔绰,登时他就被折服了,只是一迭声对来人说,何必这么客气,我怎么好意思收下呢。

来人也很会传话,他说,袁世凯知道王爷要行走军机处,日后要开销的地方多了去了,这只是给王爷的一点零花钱,后面还有特别孝敬。

一番话说得奕劻非常高兴,于是也就收下了这十万两银票。

(奕劻旧照)

奕劻入值军机处后,袁世凯对他更是巴结奉承,月孝年贡雷打不动都会送上一大笔银票。

奕劻虽然得慈禧器重,但他工作能力不行,名声也很坏。

自从入值军机处后,他不顾清廷内忧外患,反而借着权利,公开卖官鬻爵,大肆敛财。

除此外,奕劻深谙“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道理,所以隔三岔五就要大摆宴席。理由很多,比如自己过寿、福晋生日、儿子结婚、孙子满月……总之,庆王府的宴会总是不断。

奕劻之所以喜欢举办宴会,一个是能借机敛财,二个他办宴会不花钱,为什么这样说呢?

原来袁世凯不光平日孝敬大额银票,还承包了奕劻府中所有的吃喝宴请。每次不用奕劻开口,他便提前把该张罗的事情,都给张罗得排场漂亮。

奕劻仅在军机处任职一年不到,便在英商汇丰银行存入了百万白银,其中大部分都源于袁世凯孝敬。

袁世凯之所以要拉拢奕劻,当然是有所图。

袁世凯从小站练兵开始,靠着贿赂前军机大臣荣禄,和护驾慈禧西安回銮有功,在李鸿章去世后,得以顶替李鸿章的北洋军阀的职务。

但袁世凯是个野心勃勃的人,他一心想独掌军权,所以他建议全国设立练兵处,扩编北洋军。

当然,袁世凯深知清廷一向忌惮汉人掌握军权,所以极力推荐奕劻出任总理练兵事务大臣。

(慈禧旧照)

奕劻深知“收人钱财,替人办事”的理,他很快说服慈禧,于是,袁世凯的北洋军从一镇很快就扩充到了六镇,约有7万新军。这样一来,袁世凯终于心想事成,掌管了兵力强盛的北洋军权。

同时,袁世凯又通过奕劻,把跟随他多年的亲信们安插在重要的岗位上。

比如,1907年东三省官职改革,袁世凯通过奕劻,竟将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巡抚皆安排给了心腹将领,就连东三省总督亦是他的嫡系将领徐世昌。

这些人得到提拔重用后,免不了对袁世凯感恩戴德,愈发忠心耿耿。而袁世凯也借机布局,逐渐掌控了朝廷内外的政局。

1908年11月,光绪和慈禧先后去世。遵慈禧遗诏,醇亲王载沣被任命为摄政王。

载沣继位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想杀袁世凯。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恨他告密导致光绪被慈禧幽禁至死;另一方面就是他军权在握,随时会威胁到自己的权力。

然而,奕劻却百般阻挠,并质问载沣:“杀了袁世凯,北洋军造反怎么办?”

最后,在奕劻的强势阻挠下,本就缺乏政治魄力的载沣,最后只得以“足疾”为由,解除了袁世凯的所有职务,让他回老家河南养病。

袁世凯哪里甘心告老还乡,暗中仍以重金贿赂奕劻。

奕劻也甘做袁世凯的眼线,朝中的一举一动,他都向袁世凯暗通声气,并极力扶持袁世凯在朝中为官的心腹们。如此一来,袁世凯的势力并未因他离职受到影响。

(袁世凯旧照)

武昌起义爆发后,全国各地纷纷脱离清廷宣布独立。

起义的浪潮更是一浪高于一浪,但北洋新军根本不听载沣等人的调遣。

眼看着到了王朝存亡之际,王亲贵族们谁也拿不出个主意来。

奕劻见此,建议说,应该任命袁世凯为湖北总督,让他率北洋军去对抗革命军。

奕劻的建议,在载沣等人看来,并不算个好主意。毕竟当初是他们削了袁世凯的职,现在再启用他,一方面会啪啪打脸;另一方面,也担心袁世凯掌管军权后,会报复清廷。

奕劻暗中联合袁世凯的心腹将领,让他们在北京城外故意放枪打炮,同时自己又以辞职要挟,最终逼迫载沣重新起用袁世凯。

袁世凯却不急着上任,反而和载沣讨价还价。最终,不仅让载沣交出军政大权辞职走人,还挤走了奕劻,代替了他的内阁总理大臣的职位。

从此,袁世凯成了朝中说一不二的权臣。

然而,袁世凯暗中却和革命党眉来眼去,谈起了条件。

那时候的袁世凯,实在是太有优势了。一方面,他是清廷军政大权在握的总理大臣;另一方面,整个北洋军阀都听命于他;同时,外国势力也支持他。

几经考虑,民国政府表示,只要袁世凯能劝说清廷退位,就让他出任大总统一职。

为了谋得大总统一职,袁世凯再次封了300万两银票给奕劻。

奕劻为了让袁世凯早日达成心愿,亦顾不得祖宗江山,使出各种卑劣手段,威胁恐吓隆裕太后和宣统皇帝这对孤儿寡母。最终成功地让隆裕太后颁布了《退位诏书》,宣统帝亦宣布退位。

延续了200多年的清王朝,最终在奕劻的帮助下,被袁世凯颠覆了。

(参考资料:《清史稿》《晚清宫廷见闻录》)

穿越到民国的军事小说?

《铁血宏图》 作者:无语的命晕

书评:民国类争霸文,以铁血挽回国运,扬国威于万里之外,复兴中华,一切从1852开始!猪脚穿越到了清末,正当太平军打下武昌之时,猪脚成了武器贩子,在与东王杨秀清交易失败后,开始了军阀争霸天下的历程。文笔扎实,描述细致,逻辑没有太大漏洞,对于历史的模拟还是比较合理,无语的大作,起于《小市民的奋斗》,专著清史民国,格局很大,逻辑清晰,于细微处见斟酌,本本质量上乘,强烈推荐

清末的东南互保是什么操作?

因为大清和权臣们已经彻底同床异梦了,大清对于权臣们来说,只是合作伙伴,而不是效忠对象,所以东南互保是保证效益最大化的一招,说白了就跟《让子弹飞》中汤师爷说的一样,“挣钱嘛、生意,不寒碜!”反正国都又不是第一次丢。

(1)太平天国动摇大清基础大清统治力的彻底下降主要是因为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最主要达到了两个效果,第一个是让大家看见清军的八旗和绿营已经难堪大用,根本打不了仗,所以后来大清自己也练了新军,结果练的新军把自己赶下台,要知道武昌起义的也是新军,逼溥仪下台的袁世凯是北洋新军的带头人。

军队不能打,那朝廷就稳不了。第二点是放任军权和财权。因为打不过太平军,所以清廷不得不让地方大员组织团练,来帮助大清剿灭太平军。当然你要人家帮忙干活,那么就得拿出点好处来,啥都不给想白那啥,那真的是想多了。于是大清就把部分军权和财权给了地方势力,也导致后来以湘军为首的军阀势力做大,大清失去了控制基层的权力。

(2)刺马案下权威丧尽但是打完太平天国,大家还是认清廷做主子。大清看见汉臣大佬掌握兵权和财权,非常害怕,尤其是曾国藩,大清怕他是第二个洪秀全,于是就把他封城直隶总督,名分也给够了,打算让他把湘军搞小一点,同时还派了马新贻过去,也就是《投名状》中的庞青云,让这哥们制衡湘军。结果老马没过上几天好日子,就被安排了,想也不用想,就是湘军干的。

大清难受啊,查吧,查出来湘军直接反了,得了,又得平叛,容易死循环,于是只能派曾国藩过去查,这就是等于罚酒三杯,下次还敢。果然,只是简单把凶手凌迟拉倒,湘军大员都没事。老马出事,大清怂了,权臣自然就趾高气扬起来了,大清也就没牌面。

(3)坐视、逼迫北洋覆灭导致权臣异心大清没了权威没办法,只能不断拉一批、打一批,先是拉李鸿章打击曾国藩的势力,再是拉左宗棠打击李鸿章的势力,也就是历史书上的“塞防”、“海防”问题。老李当年做的太大了,排场不知道收敛,还搞了北洋水师,这支船队基本上被人当成李家军。

所以在甲午海战爆发的时候,一群大佬希望日本人能够打沉这支舰队,当时的满清皇室也骑墙,老李灭了小日子过得挺好的日本人,那就说明大清还是亚洲一哥;小日子过得挺好的日本人灭了老李,那老李的威胁就小了。有人会说大清这不是蠢吗?日本人打进北京来咋办,这确实蠢了一些,但是蠢的是在于大清陆战输了,大清觉得自己陆战不会输得。

大清这么一操作李鸿章,得了,那些权臣眼里,大清比那些列强更坏,那就让这些人互相伤害吧,权臣们保住基本盘就算完了,于是就出现了东南互保的奇景。

吉林榆树黑老太为何与慈禧结拜姐妹?

清朝光绪年间,慈禧太后传下懿旨,宣一太平川“黑老太”入京,并在宫内召见此人后大为欣赏,高兴之下二人结拜为干姊妹。

图|慈禧太后

提到慈禧太后大家都不陌生,作为清朝末年的重要人物,晚清的实际掌权者,慈禧在我国历史的帝制时期中,是非常少见的长期执政的女性之一。

在清朝晚期,内部有义和团、太平天国等起义势力搅动风云,外有八国联军虎视眈眈,而慈禧能将亲贵朝臣、内部与外部互相平衡,并保持着自身对于权利的绝对掌控,除了掌握着高超的政治手腕 ,还有堪称血腥残酷的手段。

而就是这样一个狠毒、凶残的女人,却为何会同一民间的“黑老太”结为干姐妹 ?这个“黑老太”究竟是谁?又有何能耐被慈禧欣赏?

图|影视黑老太

下面小编就带大家走进这段故事,了解其中的前因后果。

“黑老太”本是吉林太平川的名门望族,于家于凌奎的妻子赵氏,因相貌丑陋、脸色黢黑所以才有了黑老太的称呼,而想了解慈禧为什么会和她结拜为干姊妹,则要从太平川于家开始说起。

于家本是山东潍县小东庄一户普通人家,在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山东大旱,为了不被饿死,于家男主人于居安带着家人,一路逃荒来到了吉林榆树太平川,自此于家就在太平川扎根,并经过努力慢慢发展成了当地的名门望族。

而于居安之所以会选在太平川落户,这其中还有个离奇的故事,传说在于居安逃难过程中,本来并没有确定的目的地。

但在一座小镇上的大车店休息时,一道士突然找到于居安并问他要去哪里,于居安看着眼前这位身穿八卦袍、手持拂尘,长得鹤发童颜的道士,感觉此人不简单,连忙表示还没有去处,并向道士请教该去往何处。

图|影视道士

道士手扶长须,意味深长地说到:“当你遇见‘牛上房、车上树’,那就是你的安身之所,在此处安家子孙必然兴旺,但福祸相依,先福后祸,你要谨记。”

于居安听后心里琢磨了下道士的话,不明白牛怎么跑到房上 ,车又怎会上树?刚想跟道士问清楚此话的意思,可就在他一晃神的功夫,身前的道士早已没了身影。

于居安知道自己可能遇见高人了,虽然对道士说的话还不太明白,但于居安之后在带着家人漂泊时,一直在留意是否有‘牛上房、车上树’的事情发生。

终于,在经过几个月的风餐露宿后,当于居安路过太平川时,发现路边一家地窖子上,居然正有一头牛在卖力地啃食着苞米秸秆,而在地窖子南侧的树上,正挂着一辆破旧的纺织车,正应了道士那句‘牛上房、车上树’。

图|东北地窖子

自此,于居安就带着家人在太平川安家落户,因为有着家传医术傍身,于居安就做起了游走郎中,四处为人看病赚钱,因为他医术高明,为人又正直,很快在当地拥有了不小的名声。

随着名声传开,越来越多的人请他看病,于家的生活越过越好,在攒了些钱后,于居安就在当地开了家药铺,并在门上贴了一副对联“但愿天下人无病,不怕架上药生尘”。

于居安一生有三个儿子,而黑老太就是长子于凌奎的妻子赵氏,别看赵氏人长得黑丑,但在教育孩子方面可厉害无比,而于家也正是在黑老太儿子这一代真正的兴旺起来。

黑老太跟于凌奎有七个儿子,其中两个儿子同时考取了举人,两个儿子考取了廪膳生,成了知县预备役,二个儿子同时考中进士,剩下的一个儿子也成了伯都讷厅痒生,其中最出息的三子于荫霖更是当上了河南巡抚一职。

图|模拟清朝科举

黑老太这七个儿子,每个都出息无比,这在当地成为了一段奇闻,民间称黑老太的七个儿子为‘七子登科’,而于家也凭借着第三代的七人,从普通百姓变成了誉满关东地区的名门望族。

随着七个儿子先后考取功名,黑老太育子有方的名声也传入了京城,慈禧太后在得知此事后,对黑老太好奇不已,于是传下懿旨,宣黑老太进京,她要亲自见见这位培育了七个人杰的黑老太,看看她到底有什么奇特之处。

黑老太在接到传令后,就连忙在三子于荫霖的陪同下赶往京城,因为有慈禧的懿旨,二人一路畅通无阻地来到了京城。

慈禧太后在养心殿单独召见了黑老太,慈禧本来以为能培育出七个人杰的黑老太必然是位相貌端庄,知识渊博的奇女子,没想到却是眼前这位黑丑无比的老太太。

图|影视黑老太

慈禧太后心中有些失望,不过黑老太毕竟为朝廷培育了七位优秀人才,慈禧就夸奖黑老太育子有方,孩子各个都非常出色,为朝廷出了不少力。

黑老太虽然人丑,但是心里却聪慧无比,连忙称都是托了太后和皇上的洪福,而且七个孩子能为朝廷作出贡献是我的荣幸。

慈禧听后自然开心,又看到黑老太长了一双大脚,就好奇问她这双脚有多大,待听到居然有一尺三寸时,惊愕道:“你这一双脚正好踏足我大清疆域,脸上又挂有北斗七星,真是奇人奇貌必为有福之人啊!”

慈禧太后经过跟黑老太闲谈,也不觉得她丑了,反而因为黑老太的从容姿态和谈吐得体,在心里对她颇为欣赏。

于是,一时高兴的慈禧太后就与黑老太结为了干姊妹,而于家也自此成为了皇亲国戚,可以说黑老太为于家带来了无上荣耀,但也正是这份荣耀让于家走向了灭亡。

图|清朝皇亲国戚

于家在成为皇亲国戚后,黑老太的第五个儿子于钟霖仗着自己攀上了“皇亲”,开始变得骄横跋扈、目中无人,在朝中横行霸道,最后居然得罪了恭亲王奕訢。

要知道恭亲王奕訢可是跟慈禧太后一起发动过“辛酉政变”的狠人,自然不会惯着只是攀上高枝的于家,而当时黑老太已经去世多时,于家失去了与慈禧的联系,自然斗不过恭亲王,最后落得了满门尽灭的结果。

坊间还有另一种说法,传说黑老太死后,于荫霖和于钟霖回老家守丧,当时正赶上山东灾害不断,谨记祖训的二人在家乡低价卖粮救灾,触动了一些商贾的利益。

于是商贾们暗地里搜集了于钟霖为官时的一些罪证,并在当地请了一位秀才,将这些罪证上书给了朝廷。

图|清朝商贾

而在这些罪证中有一条是于家在房子上私自雕刻龙纹,慈禧太后看后认为于家冒犯了天子,就亲自下令将于家抄家并诛九族。

这个被称为吉林第一进士家族的名门望族,在失去了黑老太的保护后,彻底没落了下去,正应了那个道士说的福祸相依。

以上就是关于黑老太的传说,但这些都只是流传在野史中的奇人异事,在正史中并没有与此事相关的记载。

但吉林于家确实存在,并且在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于居安的三子于凌辰联合当地绅商共同捐款,在吉林榆树为学子们修建了魁星楼,至今在考试临近时仍有学子前去祈祷。

如何评价二月河的帝皇系列小说?

提起作家二月河,就不得不提及他的代表作——《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这其中,《康熙大帝》和《雍正皇帝》都被央视拍成电视剧了,而且还重播了无数次,使得很多对于清史不是很熟的观众,以为电视剧里演的那些,就是真实的历史。

康熙、雍正、乾隆祖孙三代所创造的那个时代,叫做“康乾盛世”。康熙和乾隆没什么可说的,虽然在执政期间也有不少瑕疵,但是总体的评价还算过得去;唯有勤勤恳恳的雍正皇帝,因为前期处理了自己的兄弟,中期损害了达官贵人们的利益,后期又削弱弘时扶持弘历,所以被人贴上了“冷面”、“苛政”、“无情”的标签。当然这些情节也被二月河先生写进了小说里。

不过,小说毕竟和真实的历史还是有区别,身为作家,为了角色需要,为了情节发展,为了逻辑关系,在创作过程中难免会加加减减。就比如,《雍正皇帝》里面出现的虚拟人物——乔引娣,角色塑造上就很成功。看过电视剧的观众也许对这个角色不是很感冒,但是在原著里面,乔引娣是个能将雍正皇帝为子、为兄、为君、为父各个角度都能展现出来的人物。原著里面,乔引娣是雍正皇帝在做皇子时,在民间视察时遗下的私生女。本来嘛,皇子大了,帮着老皇帝体察民情,下基层办实事,这是好事。儿子替爹分忧嘛!但是呢,皇子相中了民女,产生了感情,还怀了孩子,这就不是好事了。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女人如衣服,王亲贵胄想找个漂亮姑娘,那还叫事儿么?

可是,这事要是反过来摊在民女身上,那就是大事了!未婚先孕,那叫失节!是极有可能会被族人用非常残忍的手段杀害的!

乔引娣的娘就是这样一个悲剧。她和四皇子好了,有了孩子。四皇子办完事就可以拍屁股回北京,但她得承担失节的责任。代价就是——被族人烧死。还好,乔引娣还有姨妈,她用自己替下了乔引娣的娘,被族人烧死。乔引娣和她娘也不可能再在本地呆了,于是就流落到了山西。乔引娣的娘嫁给了一个姓乔的人,乔引娣也因此有了姓。后来,娘还给引娣生了一个弟弟。此时的雍正还不是皇帝。他更不知道他还有这样一个女儿,流落在山西的民间。即使他知道了,恐怕乔引娣母女也就活到头了——亲情与权利是不能放在同一天平上的,这要是让竞争对手知道了,无异于是给自己找麻烦了。从乔引娣的角度而言,雍正不是个好父亲,更不是个好儿子。他欺瞒父亲他喜欢民女的事实,忽略了自己流落在民间的女儿。乔引娣家穷,被卖到江南了。在逃回家的路上,乔引娣遇到了雍正的亲弟弟——十四阿哥允禵。允禵救了乔引娣的命。从此,乔引娣就跟了允禵。本来呢,皇子身边多个女子,那根本不叫什么事。可是事情坏就坏在,雍正见着乔引娣了。此时的雍正已经成为了大清的皇帝,他看到乔引娣就想起来昔日和乔引娣娘在一起的日子。大清的皇帝,想要啥没有呢?于是,雍正就找借口把乔引娣从允禵身边给抢过来了,让她跟着自己。允禵很生气,后果不严重——被亲哥哥的皇帝送了一顶小绿帽子,他还能咋?

所以,从允禵的角度而言,都当了皇帝了还抢亲弟弟的小妾,雍正也不是一个好哥哥。

雍正在继位之后把当初的竞争对手——他的弟弟们挨个收拾了。这其中也包括他同父同母的亲弟弟允禵。雍正抢了乔引娣,乔引娣最初也是很排斥他的。因为乔引娣已经和允禵有感情了,再加上雍正又收拾了允禵,乔引娣对雍正的恨意就又添了一层。不过呢,人毕竟是感情动物。随着时间的流逝,雍正对于乔引娣的厚待,也让乔引娣慢慢接受了雍正。接着,乔引娣就被雍正封为妃子了。此时,乔引娣想寻找自己失散多年的亲人——娘和弟弟。雍正也准了……结果,真相露出来了。知道真相的雍正非常惊恐。他的第一反应不是乔引娣母女为了他,这些年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而是,如何掩盖乔引娣是自己亲闺女这一事实。

大清的皇上娶了自己的亲闺女当妃子,这事儿要是宣扬出去,岂止是惊世骇俗!

雍正叫来了李卫商量这事应该怎么办。李卫掂量半天挤出来一句话:就是真的,那也是无意巧合,不知者无罪,一床锦被遮盖了——人,也不就是几十年么?李卫这句话也道出了作者的心声——人,也不就是几十年么?一床锦被遮盖了多少丑恶?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雍正王朝》的最后,二月河先生安排了乔引娣娘上吊、乔引娣和雍正一起自杀的结局。从小说的角度来讲,二月河先生是成功的。他塑造了乔引娣这个可以反衬出雍正善良一面的人物形象;但是从正史而言,乔引娣是个子虚乌有的人,雍正也更不可能会自杀。虽然小说和正史确实是有不少出入,但是纵观“落霞三部曲”的整体,二月河先生笔下的康乾盛世,还是符合当时的历史原貌的。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