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迟敬德,李世民和尉迟敬德打遍中国无敌手?
从隋朝开始,中国的皇帝就意识到高句丽是中国东北的大患,征服高句丽成为两朝皇帝心心念念的心魔。因为远征朝鲜,隋炀帝耗尽大隋攒下来的厚实家底,最终断送了杨家的天下。李世民要干掉高句丽,原因和隋朝两代皇帝差不多,只不过,李世民讨伐的道路显得更加曲折。
唐太宗时期,高句丽内乱,大将盖苏文兵变扶持傀儡皇帝上位,自己掌握实权之后,藐视唐朝军令,甚至于唐太宗派遣使者调停高句丽与新罗战乱也不当做一回事。宗属国小弟不听话,唐朝大大肯定要敲打敲打,否则的话,东北亚其他小弟还不得纷纷起兵造反。唐太宗御驾亲征的开局是一个好局,攻城拔寨势不可挡,直到遇到了安市城这根硬骨头。
为什么安市城这么难打呢?从军事地理来看,安市城易守难攻,当初盖苏文政变的时候也没有完全搞定安市城,此地近乎一个独立王国,可见这里的主政者非常强悍有力。
其次李世民下达了错误的屠城令,宣称破城之后,杀光所有男子。
城内军人最怕的就是这个,但是有一条,哀兵必胜啊,没有了退路,所有人都开始玩命跟唐朝军队死磕,这个仗肯定难打。后来班师回朝的时候,史书上说唐太宗是患上疮痈,史学家分析,实际是李世民是受了箭伤,最后李世民病逝,到死都没有机会搞定高句丽。
高句丽后来被唐朝灭掉,是在唐高宗李治手上。当时刚好高句丽内讧,唐朝和新罗联军趁乱灭掉了高句丽这个大患。只可惜好景不长,被唐朝政府扶持长大的新罗,后来羽翼渐丰,也开始和中国掰手腕,来来回回弄了近千年,朝鲜半岛的王朝一直在中华帝国和日本之间玩平衡木的游戏,阴影至今尚未完全散去。
铁锤历史,说人话的历史。
李世民为什么晚年重用程咬金?
程咬金和尉迟敬德,在李世民在位年间都非常受器重,两人都属于武将型人才,而尉迟敬德武功稍微会比程咬金要高些,但是论计谋尉迟敬德却不敌程咬金。
他们两个都是活跃很频繁的大臣,李世民安排任务也事先考虑他们,但据正史记载,两人后期并没有获得同等的到位,按理说这么受重用的大臣,晚年一定也是深受皇恩,然而程咬金却把尉迟敬德甩出了几条街。
程咬金是最先投靠李世民的人,当时比尉迟敬德还要略先受宠,当时投靠李世民后,李世民就一眼相中了他,将来必定是一位好臣子,就立刻安排跟随他去征讨刘武周,在战争中李世民获得胜利并又获得一位猛将叫尉迟敬德。不得不说李世民看人的眼光和伯乐识千里马有得一拼。
后来的尉迟敬德也是很有作为,当时程咬金和尉迟敬德一起共事。在李世民发动政变的时候两人都列为大功臣,当时还有一个顺序排名,此时尉迟敬德的排名还要好上程咬金几位,可以看出当时李世民对尉迟敬德更为器重。但是后来的事情却是大家想不到,尉迟敬德晚年的生活打破了此前的荣耀。
说到尉迟敬德晚年,过着那简直是一个稍微比平常人要好一些的平常生活,与当年所获荣誉相比是凤毛麟角。在尉迟敬德被李世民冷落的时候,李世民准备征讨高丽,而尉迟敬德第一时间自荐带领部队前往战场,但是李世民却没有应了他的意思,而是安排他为总管。
而与他相同地位的甚至还要略低地位的程咬金被委以留守后方的重要任务,皇帝把自己的安全和整个江山都托付给了程咬金,可以看出程咬金此时在皇帝心中是没有任何一位大臣能够替代的。大家都好奇到底是为什么局势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原来是在这里。
原来是在一次宴会上李世民对尉迟敬德的印象大有改观,当时尉迟敬德刚立下大功就非常骄傲,而宴会上的座位安排让他很不满,于是表现得很恼怒。此时的皇帝的皇弟李道宗相劝,尉迟敬德不但不听,还把他打的眼睛都快瞎掉了,这让李世民非常生气。
这件事情过后,尉迟敬德就开始走向没落,主要是皇帝对他大有改观,不得不说自己的命运掌握在皇帝手里,这就是古代朝臣的命运,也还好李世民是位明君。
后来有一次尉迟敬德被小人诬告有谋反的心思,气的李世民问他到底是不是他现在在谋划的事情,后来尉迟敬德没有反驳,只是把当年在打仗时候留下的伤痕露了出来,看到付出如此大的尉迟敬德,李世民感动的泪流满面。
为了补偿他,也是为了测试尉迟敬德的忠心,李世民决定把自己的女儿赐予他,可是他却拒绝了,从此过上无人打扰的生活。即使后来说自荐挂帅,李世民也没有再次重用他,李世民不再像以前那样喜欢他了。
反观程咬金的上位史,自从在宴会后尉迟敬德不再受重用了,程咬金的地位就一天比一天高,李世民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的儿子,此时他与当朝皇帝也成了亲家,在很多事情上优先考虑他的存在,此时的程咬金彻底成为了李世民的重臣。
在一次战役中把程咬金安排在一个特别重要的位置,这个位置掌握着皇帝本人、皇帝妻子儿子以及整个江山都交给了他,可见这是尉迟敬德做梦都想得到的待遇。
尉迟恭的所有子孙?
尉迟恭有三个儿子和两个孙子一个孙女
他们分别是:尉迟宝琳(袭爵鄂国公。官银青光禄大夫、上柱国、卫尉少卿。)尉迟宝琪、尉迟环:卭州刺史!:尉迟循毓,潞王府仓曹参军。
孙:尉迟循寂,即(修寂)。
孙:尉迟循俨,即(修俨)。
孙女:尉迟氏,嫁秦琼子秦?道(墓志铭阙字)。
尉迟恭的所有子孙?
尉迟恭一共有三个儿子,分别是长子尉迟宝琳,次子尉迟宝琪,三子尉迟环。
大儿子尉迟宝琳,字元瑜,继承爵位鄂国公。大儿子尉迟宝琳生平具体的事迹并不知道,但根据《尉迟敬德墓志铭》可以知道的是,他还是得到了朝廷的重用,做官做到了银青光禄大夫、上柱国、卫尉少卿这样的职位。另外,在《唐人写经》中也只记录了一件事,说的是在公元662年7月15日,右卫将军、鄂国公尉迟宝琳,在鄠县有幸结识了一位僧侣,并相谈盛欢,还在县里某山山巅的寺庙抄写了很多经书。
此外,根据《宝刻丛编》还能知道的是尉迟宝琳死在了公元670年之前。三儿子尉迟环只得知他官拜邛州刺史。
二儿子更是只知道叫尉迟宝琪,在相关历史记载中没有一点信息。
能不能介绍一下他的生平?
说到滕王阁序,也许大家并不陌生。那秋水荡漾映出天空,夕阳西下,火红的云与鹜一同移向远方,令人向往。这篇古文,华丽的语言,字句都闪耀着光芒,总是让人因想象中的美景而为之一动。滕王阁序又叫秋日登洪府府滕王阁饯别,文章的作者便是当时家喻户晓的神童王勃。
为什么说他是神童呢?传说他6岁写文,9岁便能为书籍注解,指出其中的错误,十几岁就入科举考试当了官。虽然后来因为年少在政场上失意,但也抵挡不了他的才情。这篇文章便是在他探望父亲回家时,不慎落水去世之前写的,是他的遗作,而也让他留名至今。虽说人们知道王勃这个诗人,但是更多人知道他是因为滕王阁序。
能让王勃写出这篇文章的人,背景必定不简单。我们要探寻滕王此人何等身份,生平经历,要先从这个地址洪府说起,此处的洪府就是洪州,如今的江西南昌地带。当时唐太宗的儿子李元婴在此建起了滕王阁,起初它并不叫滕王阁,名字具体我们不知道,而滕王阁这个名字是李元婴被封王而得的名。此阁位于赣江的东岸,其宏伟气派代表着古代建筑艺术的璀璨成就。在历史上被称为江南3大名楼之一,王勃临楼望景而有感发之,不无缘由。
古时都城大多都在北方,而滕王阁作为南方地区少有的皇家性质的建筑,它的主人自然身份不同凡响,下面就来说说此楼阁的设计人,也就是滕王阁序当中的滕王究竟何人。滕王李元婴,是唐朝的第一位滕王,在他之前有许多朝代都曾封过滕王,这起源于山东滕县曾在周时作为诸侯国,而李元婴也是在山东滕县时被封的滕王,至于为何在北方封王,但是却去往南方任职,还是洪州这个地方,只是因为他作风狂放不羁引得皇帝厌烦,才被几经辗转贬到了洪州。
作为唐高祖的小儿子,太宗的弟弟,自然是从小颇受宠爱。李元婴的母亲并非是皇后,而是唐高祖的众多妃嫔之一,他自幼长在宫廷当中,接受着最好的教育,在书法音乐等等方面都颇为精通。尤其是在书画方面,他的画作出价值极高,留下的作品也是传世之经典。如此的出生,不凡的才能,但是他却被皇帝打压,一贬再贬,这是为何呢?
滕王并非追求名利之人,他熟通音律,尽管是从滕县贬到苏州做官,他都带着一群歌女舞者们整日摆宴设席饮酒作乐,就这样一路南下来到了洪州。其实在历史上滕王阁并非这一处,而是他所居之地都会因他的兴趣盖一所楼阁,在滕县也有。这样肆意的生活也是因为他哥哥太宗的爱护,因为他对朝廷大事并不感兴趣,也万没有夺权的想法,有诗有酒,有一亭台楼阁供他赏景作乐,已是万全。
但是他并非君子,也没有儒雅之风,绅士之气。知道自己的下属官员妻子长相貌美,他便愿欺骗她们说愿意纳他们为妃,但实际上他并没有此意,只是为了调戏。他还因为这样的下流之事失过面子。传说是他有一官员妻子长得貌美如花,他便将其骗到王府当中,可是不曾想他在后面一抱那妇人,妇人便对他打骂了起来,还引来了许多仆人前来劝阻妇人,甚至连王妃都闻声而来,李元婴没有办法,只能就此放弃。但是当这夫人回到家中,把此事传开之后,曾经被滕王邀请到王府当中做客的那些官员妻室都很羞愧难言,而且滕王此名声也被传出去了。虽是有颇高的才能,但是如此行径难免让人反感,其中有一人很讨厌他,那人便是里李治。
滕王接连被贬,就是因为他这个皇帝侄子看不惯他,先是将他的职位改到了洪州,后又因为他大肆兴建滕王阁,把他贬到了滁州。他的遭遇与他曾经的作为有莫大关系,有记载在太宗去世之时,作为弟弟的他竟然叫了许多人去宴席上饮酒作乐,举止放纵态度恶劣,此事让李治心中甚是介意。他总是以捉弄他人为乐,就连过路的路人都不放过,喜欢拿石子等东西扔人,看路人的反应,当有人匆忙躲避时他便开心大乐,甚至放狗咬人,极无法度。而后李治无法忍受,下令将他问责,因为他是皇室宗亲,皇帝也不能将他如何,只能暗地里找个理由把他一贬再贬。
本就不慕名利财富,所以无论到哪里,他都是不以为意。即使是被贬到滁州去,他也总能找到乐子,他钟情于蝴蝶,又因为自己擅长丹青笔画,所以废寝忘食的练习揣摩如何画蝴蝶。后来他到隆州,当地气候适宜,蝴蝶数量大,他便于此造亭,整日与蝴蝶相处,研究如何画蝴蝶。他的蝴蝶在当时可以说是传的家喻户晓,甚至有千金难买之誉,蝴蝶画从他开始有了自己的流派。
作为一个王爷,有千户之封,从不愁吃穿用度,原本可造福一方百姓,却因为多种原因,被困在那一亭阁中,与蝴蝶为趣。这可能也是王勃写他的原因,王勃同样也是官家出身,年少出名精通艺术,诗情才干样样不少却难得有被赏识、被认可的时候。同样是恃才傲物,两人的命运却是不同,一个是野游的王爷,另一个是失志的士人,仅仅是一个宴席上的即兴,便让诗人产生了写文章的灵感,滕王必然是不同的。
说到了滕王,其实若非是滕王阁序和滕派蝴蝶的画法,他在历史上可能就与他其他20多个兄弟一般留在史册当中,不会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也不会如此让人好奇他的身份。所以他留名至今靠的是王勃的失意与情感的宣泄,而并非王勃为他而做。当然,这仅仅是我个人的想法,不当之处请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