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小机器,侣行270夫妇为什么那么有钱?
没有看过《侣行》的同志们可能不太熟悉侣行270夫妇,要谈侣行270夫妇,首先得从《侣行》这档节目说起。
《侣行》是一档网络自制的户外真人秀(主要成员:张昕宇、梁红)节目,这档节目从2013年正式开播后,首期节目在24小时内就超过了200万的播放量,上线仅仅3个月其总播放量就已经超过了1亿次。从2013年至2015年,《侣行》共拍摄了三季,豆瓣打出了9.3的高评分。2017年,继《侣行》后,张昕宇,梁红夫妇再次联手打造另一档大型真人纪实节目《我们的侣行》,到目前为止,《我们的侣行》第二季仍在腾讯视频中不断更新。
本人从几年前就喜欢看《侣行》这档节目,经常有事没事找来看看。270(张昕宇,270这个名字的起源据说是因为体重)这哥们,对媳妇挺好,一路走来,看着他们撒尽了无数的狗粮,北极求婚,南极结婚,多么幸福与浪漫!
节目主人公挺励志,节目内容也是满满的正能量,连德国总理默克尔也都喜欢看这节目。两人在走南闯北中,走遍了大大小小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越野车、帆船、飞机,雇佣保镖……组建团队、开办工作室,这肯定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有人不免会产生疑问,侣行270夫妇“旅行”的钱哪里来?谈及这个问题,首先我们需要先了解这两位人物的发家史过程:
270并非富二代,早期在部队待过,1998从部队转业后做过各种各样的生意,比如卖豆腐、做首饰加盟连锁商、外贸生意等。在2008年左右,人家基本上已经积攒了超过一亿的财富。在亲身经历过汶川救灾后,他们对生命有了重新的感悟,于是,在谋略策划几年后,制定了一个冒险又疯狂的计划:环球探险。据说,他们当时估算环球探险的费用是九千万。
从中不难看出,当时的他们已经非常有钱了,否则不需要策划好几年,一副准备大干一场的势气。当然,这也是基本的原因而已,具体总结起来可以分为几点:
1. 做生意收益高,本身存有积攒(保守估算超过1个亿),过程上面已经提过,不再重复。
2. 在北京拥有多套房子,部分“侣行”资金源于房地产。在某次侣行签售会上,270夫妇曾提及到,他们俩早年在北京买了多套的房子,当时的房价平均已经达到7000每平。当身上快没有钱时,靠转手出售房子补充资金,保证资金链不断缺。
3. 视频网站的赞助。《侣行》、《我们的侣行》节目的赞助商有土豆、优酷、腾讯视频、梅赛德斯·奔驰等,这版权节目费用也是一大笔的收入来源。
4. 品牌赞助商的赞助。随着这档真人秀节日知名度的越来越大,其品牌赞助商也越来越多。比如在最新的《我们的侣行》第二季中,小米是最大的品牌商,在2018—8—21最新一期的节目中,270夫妇给图沃社区赠送的一个高科技房子,里面的现代电子科技产品几乎均是小米品牌赞助商所提供。此外,在节日中,还出现了各种品牌赞助商的产品,这些品牌赞助商的赞助为他们提供了一部分的收入来源和物质补给。
这里只提到了最为常见的四种收入来源,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途径,比如出席各种活动、线上、线下“产品”展示销售、个体、社会团体投资、捐赠等等。
高耗电的小型加工厂有哪些?
高耗电小型加工厂有:
1.机制炭加工,现在推荐这种高耗电的加工行业,也是高耗电的小型加工厂项目,年入百万不是梦。
2.编织品加工厂,现在推荐这种耗电量大的加工行业,也是高耗电的小型加工厂项目。竹子、芦苇、玉米棒这类成本很低的自然资源,可以通过加工制作成凉席、枕头、帘子等等编织品,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也较为丰富,合理组织人力,建立生产线,开一家编织品加工厂也是不错的。
3.耗电量大的小型加工项目都有食用油小型加工厂,现在推荐这种耗电量大的加工行业,也是高耗电的小型加工厂项目。
4.耗电量大的小型加工项目都有机制沙加工,现在推荐这种耗电量大的加工行业,也是高耗电的小型加工厂项目,年入百万很轻松。
5.开砖瓦厂,现在推荐这种耗电量大的加工行业,也是高耗电的小型加工厂项目。
6.小型建材厂,现在推荐这种耗电量大的加工行业,也是高耗电的小型加工厂项目。相比起农产品加工厂,建材厂的投资较高,而且有一定的技术准入门槛,在乡镇地区甚至存在垄断现象。但随着乡镇地区的发展,市场垄断也在逐渐被打破,对于比较有实力的投资者,可以根据乡镇的发展现状,建设砖瓦厂,瓷砖厂,砂石厂等等建材加工厂,这类工厂在本地的需求量是比较强势的。
有没有什么小生意是赚钱比较快一点的?
种花吧牡丹芍药辛苦些
但是挣钱呢
广州制衣村月薪上万招不到人?
“月薪上万招不到人”这是很正常的事,主要在于现在的人干3000元的工作都干不好,又怎么去挑战万元月薪呢?是人们的工作能力在倒退,还是企业对工人的要求在提高。发现非常普遍的现象就是企业越来越难招聘到工人,就反馈到国家和社会层面(主要企业有反馈渠道)。可是谁又真正了解中国普通人务工难,包括很多年轻人都在家里啃老呢,真的是没文化没能力,还是没有奋进向上的心思反而只有自甘堕落的心思。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刮起的淘汰风波,已经悄然潜入在大大小小的企业的管理中。于是一种叫做淘汰机制的管理方法引进到企业中,当然设立淘汰机制是为了激励员工,更是为了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而不是为了为难员工。然而很多企业只是把淘汰机制变成了一种常态化的裁员手段,不合理的考核方式方法和没有制度化的公平性,出现把不应该淘汰的员工淘汰的情况。
以前待过的一个服装知名企业运营部门中有9个人,都是各司其职地良好运作。企业发展后引入了淘汰机制,开始了淘汰化的管理,每年进行末尾淘汰制,淘汰后的岗位并没有引进高素质的新人,只是把工作强制分配到其他人员身上。三年后部门就少了3个人,人员的工资也没有怎么提升,部门每个人怕自己淘汰,企业是8小时工作制,但人人基本都是007了。企业管理的绩效目的达到了,但是人员已经疲惫了。第四年又再次淘汰一人后,又有两人承受不了压力主动提出了离职,部门已经不能正常运作,申请招聘人员。但是再也招聘不到人员,提高待遇招聘来的人员也顶替不了岗位工作强度,培训企业也不再想花心思。企业只有将订单一一外包委托,但质量也严重不足,导致客户不满意,员工工资进步压缩,于是企业也就破产了。"裁员潮"和"民工荒"是对企业发展理念和社会责任担当的挑战,企业应该认识到劳动者在企业中不是无足轻重的,没有劳动者工作,企业订单再多也赚不到钱。
在服装企业工作的那几年,看见过的制衣厂很多都一些规模比较小的作坊,基本都是接受品牌服装的委托加工,所以更是不稳定,工人大部分都是没有五险一金的,甚至一些也不包吃包住。但是这些小制衣厂里面,只有长年跟随老板且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每个月可以赚到一万元左右,一般的普通工人收入是很难过万的,都是以单价计算的,能加班加点且动作快的一个月可以赚七八千元;动作慢的就只能赚两三千元。
特别是近几年,老一代外出务工人员来说,为了赚钱养家,他们又没有多少文化知识,也只好出卖劳动力换钱,年龄的增大已在大城市留不住返回农村。年轻一代的务工人员知识文化水平提高,有知识有文化,于是就业观念已经转变;不再想重复父辈单纯卖苦力赚钱,更多会考虑成长空间、就业环境、薪资、兴趣等。但是很多的企业或制衣厂依然因循守旧,还只是想依靠工人的血汗来挣钱,不去思考如何与时俱进改进用工模式,提高生产技术,改善生产环境,所以最终可能因为招不到工人而关门歇业。
用工短缺和就业形势严峻的矛盾,是现在非常突出的社会问题,也是必须需要解决的问题。我认为企业老板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特别是人员密集型企业,应该尽快转型或提高生产技术和效率,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并给予合理的薪酬待遇,提供良好的个人成长空间等等,一切为员工的利益着想,相信不需要再到街头排队被工人挑,就有大批就业者前来应聘入职。但是年轻一代的务工人员也不要只在家里啃老,要脚踏实地,不能去好高骛远,要根据自身条件和专业特长来择业和就业,可以先到一些小企业锻炼自己,先就业后发展,逐步实现自己的职业规划。从而实现双方都能与时俱进,在新的就业形势下作出相应改变,在“双向选择”互动中,实现用工和就业的双赢局面。
还有就是以前外出务工的人大部分已经选择在家门口工作,所以企业要有长远的发展目标,不要再盯着沿海位置的城市,可以分散到内地来,既能解决当地的就业问题,也能给增加当地政府财政税赋。现在很多的政府也加大了招商引资的力度,很多政策甚至比企业在原来的地方政策更好,企业和政府自然也就实现了双赢。
是发不了财的你认同这句话吗?
勤劳,是发不了财的你认同这句话吗?为什么?没法认同,跟你说说,我认识几个开电动车收废品的,二十年前都认识,所以说老相识了,电动车換了又換,可是人总穿着破衣服,看上去又脏又破,从二十几岁到现在,没改变,照样每天开车,沿街收废品,那天有时间跟他们闭谈,我说这么多年,没少攒钱吧,他叹口气说,真没攒下,两个大学生,供着大学,大女儿毕业,才参加工作,二女儿正在北大读书,每年费用不少,仗着大女儿分但一些,现在才松快点啦,我说你妹夫小山东干这些他咋样啊,他道他儿子在天津南开上大学,日子也挺紧,好家伙我一听自愧不如,看人家孩子争气,大人勤劳,虽然生活艰困,可人家孩子是多大一笔财富啊,有是富有是用金钱衡量的吗?有一百万,孩子能上北大吗?能上南开吗,寒门出虎子,这就是靠勤劳积累的财富,我算服了,大家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