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八部咫尺天涯,留下一首伤感的而古风的歌吧?
《祝你一路顺风》有年代感,听着这旋律感觉心里酸酸的。
祝你一路顺风 (《逃学外传》电影插曲) - 吴奇隆 (Nicky Wu)
(《逃学外传》电影插曲)
词:吴奇隆
曲:李子恒
那一天知道你要走
我们一句话也没有说
当午夜的钟声敲痛离别的心门
却打不开我深深的沉默
那一天送你送到最后
我们一句话也没有留
当拥挤的月台挤痛送别的人们
却挤不掉我深深的离愁
我知道你有千言你有万语
却不肯说出口
你知道我好担心我好难过
却不敢说出口
当你背上行囊 卸下那份荣耀
我只能让眼泪留在心底
面带着微微笑 用力的挥挥手
祝你一路顺风
当你踏上月台 从此一个人走
我只能深深的祝福你
深深的祝福你 最亲爱的朋友
祝你一路顺风
那一天送你送到最后
我们一句话也没有留
当拥挤的月台挤痛送别的人们
却挤不掉我深深的离愁
我知道你有千言你有万语
却不肯说出口
你知道我好担心我好难过
却不敢说出口
当你背上行囊 卸下那份荣耀
我只能让眼泪留在心底
面带着微微笑 用力的挥挥手
祝你一路顺风
当你踏上月台 从此一个人走
我只能深深的祝福你
深深的祝福你 最亲爱的朋友
祝你一路顺风
大理有哪些历史古迹?
#了不起的城市#在云南省保山县与永平县交界处的澜沧江上,有一座飞架在悬崖绝壁之上的铁索桥,1986年前的霁虹桥是我国最古老的铁索桥。霁虹桥的位置是西汉的兰津古渡,东汉曾流传“渡傅南,越兰津”的歌谣。丝绸之路出现之前两世纪,从四川西昌起,经云南姚安、下关、保山,进入缅甸、印度等国的“西南丝道”就已形成,霁虹桥就是这条古驿道上的咽喉。此处古为舟筏渡口;东汉永平年初架起藤蔑桥;元贞年(1295年)改架木桥,得名霁虹桥;明代成化十一年(1475年)改建铁索桥,清康熙年间重修。相传当年造铁索桥时,原有的木桥被江水冲毁,要把每根手臂粗,数千斤重、百余米长的铁链从当东岸送到西岸十分困难。一位年轻的工匠从射箭猎兽得到启发,根据他的建议,工匠们在陡峭的东岸用数根粗细不等,与铁链一般长的麻绳由细至粗结好,然后把粗头系在铁链上,细头系在箭尾上,射到西岸,西岸的工匠把麻绳捆在绞车上,摇动转轮,将铁链拖到西岸,固定在埋入地下几米深的铁铸万年桩上。霁虹桥跨度为57.3米,宽3.7米,由18根铁索链悬吊两岸,上铺桥板。两个桥墩上有古朴典雅的桥堡,分别名为“武侯祠”和“观音庙”。霁虹桥西岸绝壁上刻有历代文人墨客书写的“西南第一桥”、“悬崖奇渡”、“金齿咽喉”等等;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曾到过此桥。
霁虹桥是历代开发西南必经的关隘要道,在地理位置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桥上曾设有税所和办案机构。1942年5月,日本侵略军曾派三十余架飞机在霁虹桥上空轰炸,因地势险要,古桥得以幸免。
1986年,古桥被洪水冲毁。
历史
2.1早期
东汉永平年间,征集大量民工在汹涌的澜沧江上搭桥,最终一座藤蔑桥在东汉永平年间横跨两岸,形如雨霁彩虹出,得到霁虹桥的名头。大理 “汉德广,开不宾;渡博南,越兰津;渡澜沧,为他人。”这首民歌,是服役民工心底的怨怒。 (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永昌郡》)唐樊绰《云南志》(《蛮书》)里说:“澜沧江南流入海,龙尾城(今大理)西第七驿有桥,即永昌也。两岸高险,水迅激,横亘大竹索为梁,上布箦,箦上实板,仍通以竹屋盖桥。其穿索石孔,孔明所凿也。”根据此段史料记载的推断,在三国时期,诸葛亮部队南征时,就改渡为桥了,只不过是一座竹索桥。元代不见资料记载。仅在清倪蜕《滇南杂志•卷七霁虹》说:“元也先不花西征,始更以巨木,题曰‘霁虹’,后圮,复以舟渡。
2.2 明朝
明成化年间(约公元1476年),霁虹桥附近永平侧江项寺了然和尚用化缘得来的资金将桥改建为铁索桥(一说为弘治年间王槐建),稳固性大大加强。
明正德《云南志》说:“旧以竹索为桥,修废不一。洪武间镇抚华岳,铸二铁柱于两岸以维舟,然岸陡水悍,时遭覆溺,后架木为桥,又为回禄所毁,弘治十四年(1501年),兵备副使王愧重修,构属于其上,贯以铁绳,行者若履平地”。
明张志淳《重修霁虹桥记》说:“桥又倾,镇守太监朱奉及参将沐崧,命所司葺之,以图久远,始事于正德六年(1511年)十一月八日,落成以次年四月二十一日,上覆以屋,下承以巨索,而景之崖上,大率制皆仍了然之日,而贞固皆福之矣。”
明郭春震《重修霁虹桥记》说:“嘉靖己酉(1549年)夏,霁虹桥复圮,有司白其事于分巡检宪孟公,请于两台,予奉玺书按部继至,饬财度工,以千户万汇、巡检王贵之督工,凡三逾月乃落成。”该文记载了嘉靖己酉年(1549年),毁了后又重建的情况。
明万历刘廷蕙《重建霁虹桥碑记》说:“万历丁酉(1597年)春,大侯州奉学夺印谋官,借资顺宁酋长猛廷瑞。猛廷瑞者,素蓄不轨,惴惴虞其及也,遂取二桥。一日,畀炎火,……顾二桥渐然烬余,犹病涉,非可以委土寅射利者。……讫工于嘉。平月之十日,凡五阅月,而二桥告成,规峙且廓焉。”该碑文刻立于明万历年间,记载了丁酉年(1597年)桥被兵焚毁的情况,以及重建经过。明万历邓原岳《重修霁虹桥记》说:“蒲夷再叛,大中丞陈公命率总偏师剿之,兵宪杜公监其军,授以方略,军威大振。贼走,路绝,计无所出,夜潜出烧桥,欲以断饷道而困永昌,一夜尽为煨烬,……尔前募建时颇有赢镪,度不足,则捐俸为大役。先,巡宪张公割禀余佐之,二三守相及缙绅三老,亦名乐助其成。经始于春二月,而毕役于夏六月。矫若长虹,翩若半月;力将岸争,势与空斗。”该碑文刻立于万历年间,记载了霁虹桥遭兵祸焚毁后,在陈用宾等人的支持下重修的经过。明天启《滇志》说:“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为顺宁猛酋所焚,兵备副使邵以仁重建,二十八年(1600年)复毁,兵备副使杜华先、分巡按察使张尧臣捐俸修,知府华存礼请于两岸设弓兵守之。”该文记载了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和二十八年(1600年)两次所毁又重修的情况。明《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八》说:“万历丙午(1606年),顺宁土酋猛廷瑞叛,阻兵烧毁。崇祯戊辰(1628年),云龙叛贼王磐又烧毁。四十年间,二次被毁,今己巳(1629年)复建,委千户一员守卫。”该文记载了万历丙午年(1606年)和崇祯戊辰年(1628年)两次被毁又重建的情况。 2.3明朝之后
清乾隆《永昌府志》说:“明季复毁,顺治(1644~1661年)间,督抚司道各捐金檄金腾道纪尧典督建,两端系铁缆十六,覆板于上,为屋三十二楹,长三百六十丈,南北为关楼四,宏敞坚致,视昔有加,后毁于兵。康熙十二年(1673年),总兵张国柱重建,吴逆时又毁。二十年(1681年),知县蒋嘉漠重建。二十七年(1688年),总兵偏图增修两亭于南北(按:东西)岸,桥旁翼以栏杆,日久捐蚀。三十八年(1699年),总兵周化凤、知府罗伦、知县程奕重修。乾隆十五年(1750年)水泛冲毁,知府曹梦龙、知县顿权重修”。该文记述了从顺治到乾隆间“四毁四建”及其增修情况。 清光绪《永昌府志》说:“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兵燹焚毁,铁索坠于江中,知府李恒谦重修。”该文简要记载了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毁和修的情况。
民国《保山县志》说:“民国十五年(1926年),匪乱,拆板桥,后又修之。此桥当永昌交通要冲,既建铁桥后,屡毁屡修,一郡之治乱所系,不徒商旅之往还也。”民国《重修保山澜沧江桥碑序》说:“庚午(民国19年,即1930年)十二月二日,天将明时,有大帮驮牛争先过桥,不服制止,致使牛拥挤桥上,压力过重,当即铁链踩断两根,三日正午又有驼货马驮数十头,相继强行达桥,未及过半,铁索又断十根,仅余两根,桥板已坠水面,完全不能通过。桥断之后,当时采取的修桥措施是:县府于勘明后,召集所属各机关暨商会人员开会研议,对于目前救济交通,暂编浮桥一座以便继续通行,一面鸠工庀材重建铁桥用符原状,所需工程款项,除饬杉阳(今永平杉阳乡)人民耕种养木公山者,仍然向例供应桥板外,其余铁木石工,永保二县均有应募之人传到,分别服役,仍然付工资,议由往来货驮,行人牧畜等项,量予抽取功德。”1938年8月滇缅公路通车后,人流才基本停止,只是两岸邻居少数人行走往来而已。
2.4 1949年之后
1949年云南边纵七支队西进保山,为阻止保安团追击,将18根铁索宰断。1952年重新修复。
霁虹桥在500多年的风雨中,屡次遭受灭顶之灾,伤残无数。据统计,仅截止滇缅公路通车的1938年,霁虹桥就被澜沧江卷走10余次,重建和大修达19次。可谓“屡败屡战”,百折不挠。
1986年10月12日,在其上150米处燕子岩因暴雨滑坡,载断江流达15分钟,洪流高出桥面达7米,将霁虹桥15根铁链冲断,桥亭冲毁。1998年7月至1999年6月,保山市洞经协会募集资金12万元,在原桥上20米处重新架设成长120米、宽2米的钢索木面板桥,取名“尚德桥”。
结构特点
根据1981年实测,桥总长113.4米,净跨径为57.3米,桥宽3.7米。全桥共有18根铁索,底索16根,承重部分是4根1组共3组,扶拦索每边一根。底索上覆盖纵横木板。铁索锚固在两岸桥台的尾部,桥台长约23米。铁链扣环直径2.5~2.8厘米,长30~40厘米,宽8~12厘米;扶拦索由长8~9厘米,宽7厘米左右的短扣环组成。两岸桥墩用条石彻成半园形。桥高出水面(旱季)12.5米,桥重(悬空部分)约15吨。两岸桥墩上建有关楼(西关楼已毁,东关楼尚存。)和过亭。桥东原有武候祠、玉皇阁,桥西有观音阁、古堡、御书楼等古建筑,均已倾倒。
万年桩
万年桩,原本在霁虹桥两侧都有。一根根铁链套在万年桩上,沿桥墩而过,穿入崖缝中。1986年洪水将东边的万年桩冲得无影无踪。现在只有霁虹桥西边摩崖石刻下方还有一棵,露出地面约80厘米,周长约72厘米,下呈圆柱形,顶呈蘑菇形——说白了,就是一个男性生殖器的模样。 路过霁虹桥的行人尤其是两岸老百姓,都喜欢抚摸一下万年桩。摸一摸,过河就稳当了,面对奔腾的江水,心中也就少了些慌乱。夜里,还会有一些妇女来万年桩上坐坐,这样就会增加受孕的机会,达到和烧香磕头同样的效果。万年桩上方靠近“表里山河”题刻处有一个约50厘米长、40厘米宽的长方形石洞,落着几块小石头。当地人说,这是和万年桩“配套”使用的:孕妇站在万年桩旁边,向石洞投掷小石块,石头落稳了,就会生男孩。
摩崖石刻
与霁虹桥浑然一体的摩崖石刻伫立在沉寂的古渡旁,因霁虹桥的存在而相互辉映。这些题刻,大多出自明清两代,现尚有20余条清晰可鉴,多数字大如斗,古风袭人。其中书写于清康熙癸未年间(公元1703年)冬天的“霁虹桥”3字,幅高1.27米,宽3.4米,体壮气足,格外醒目。“西南第一桥”直书阴刻,字高0.8米,笔力雄健,章法亦佳;还有“沧江飞虹”、“悬崖奇渡”、“金齿咽喉”、“天南锁钥”等,均古意苍苍,各具特色。在题刻中,多数字大盈尺,风骨高古,雄浑壮丽;颇有气魄。隶、草、楷书各体皆备。从内容上看,一类是题颂长虹卧波的,如清康熙年间的霁虹桥,明代成化年间的西南第一桥,及督学使吴鹏的沧水飞虹等。第二类是赞美古渡天堑的,如清康熙年间的天南锁钥。,乾隆年间的悬崖奇渡,明嘉靖年间的壁立万仍,还有兰津渡、金齿咽喉、要塞天成、悬岩奇渡等。第三类是称颂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具有代表性的是每字高约1.8米的“人力所通”。 在诗联中,首推明代永昌(今保山)人张含的《兰津渡》。 山形宛抱哀牢国,千崖万壑生松风。石路其从汉诸葛,铁柱或传唐鄂公。桥通赤霄俯碧马,江含紫烟浮白龙。渔梁鹊架得有此,绝顶咫尺樊桐公。诗用楷书题于壁上,为横幅,每字约10厘米见方。诗用精妙之笔传神地称颂了霁虹桥的悠久历史和宏伟之势,表达了作者对前人辟渡建桥开创之功的凭吊之情。此外,还有明代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春,监察御史王大任题写的:怪石倒悬侵地隘,长江诘曲盘山多。一联,比喻贴切,对仗工整,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兰津古渡的地形、地貌特点,给人以如临天险之境的感觉。 随着小湾水电站2008年蓄水,这些汇聚了名家才思慧想的摩崖石刻将从此在这个世界上消失。
交通
到霁虹桥,有东西二路。东路由大理至永平杉阳,然后沿博南山盘旋而下直至江边;西路从保山经水寨,至桥边。二者相比较,东路较平,且古迹较多,“古道”风味较浓。从保山到水寨,已有简易公路。水寨,四面是高山,谷底有一小片平地,旁有小村,即水寨。从这里下车步行,从东南方向沿水寨河徐徐顺山谷而下,约2里,到罗岷山口,澜沧江即遥遥在望。从这里至江边的平坡村,是一条东西向的峡谷。两山夹峙,一径陡绝,崎岖回环,古称“梯云路”。下坡的第一段,称为“倒马坎”,据说是因山路陡险,“马蹄高下处,一步一心惊”(黄万春诗),跋涉艰难,故名。水寨河沿沟泻下,水陡势险,沿途泥沙多被冲刷,全沟巨石裸露,若狮蹲兽伏。水枯季节,河水仅从岩隙中穿缝而过;至雨季,则箐水汹汹。“涧水飞来琼屑溅,冈腰断处板桥通”。沿途螺径纡徐,磴道盘空;时间一久,沿路小石遍铺,人行其上而常滚动,稍有不慎即会摔倒。由于长年累月马帮过往,铁蹄到处,火星飞溅,青石楼上留下了一个个深深的蹄印,似一种特殊的象形文字,记录着古道漫长悠久的岁月。300多年前徐霞客经过这里的时候,记道:路从“叠磴夹缝间,或西或北,曲折上壑甚峻;两崖夹石如劈,中垂一窗,水捣石而下,磴依壁而上,人若破壁扪天,水若争道跃壑,两不相逊者。夹中古木参霄,虬枝悬蹬,水声石色,冷人心骨”。这段古道的奇、险,至今仍基本如此。云梯路脚,是平坡。这里是一个百户左右的小山村,紧贴在陡峻的罗朗山腹。名虽带“平”,实际仍是“坡”,只不过坡度稍缓罢了。山村虽小,过去却是博南古道上的重要驿站。自滇缅公路通车后,这里才逐渐冷落下来。出平板坡村,沿着山坡北上,一路尽是茅草荒坡,绝少树木。行约3里,古老的兰津渡口,便呈现在面前。
新桥
7.1民间集资新桥
1998年初,霁虹桥被冲毁后的第13个年头,也是有关部门继续保持沉默的第13个年。大理保山市洞经协会(以演奏道教洞经音乐——丽江“纳西古乐”的最主要成分——为主的民间组织,成员多为老年人)一群老人浩浩荡荡翻过梯云路,在霁虹桥遗址边驻扎下来。用募捐来的功德钱,开始启动霁虹桥重修工程。1999年7月10日,古老的霁虹桥遗址旁又出现了一座长120米、宽2米的铁索桥——尚德桥。7.2善德桥复建项目
云南省移民开发局、保山市人民政府、云南华能澜沧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等共同决定复建善德桥。2006年3月31日,善德桥复建项目(属小湾电站淹没区赔偿工程)正式启动,设计(昆明勘察设计院)为单跨柔性钢悬索桥,建于霁虹桥上游一百米处,桥长199.34米,桥面净宽5米,限载20吨(单车道),造价772万元,由国家林业局昆明勘察设计院中标承建。工程于2006年3月开工,于2007年1月15日交工。
文物保护
2003年11月2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发文章《牵挂云南霁虹桥与摩崖石刻的命运》。
2004年春节前后,云南省考古研究所调查小组一行5人前往霁虹桥和摩崖石刻进行了半个月的考察和测绘……
2005年4月,华能集团在发布了“公司斥资三千余万元,妥善保护小湾电站水库淹没文物古迹”的消息,文中明确了“对霁虹桥遗址需要保存的建筑、碑刻,设法移植或拓片保存”的主张。
2006年10月,霁虹桥边的摩崖石刻令人心痛:雨水的冲刷加上人为的破坏——原址上方修建新桥,为此需要新修一条路。结果修路的泥沙毫无顾忌的向下倾倒,埋没了部分摩崖石刻!原来在几百米之外就能看到的“西南第一桥”五个大字,仅仅能看到两个半。朋友们,别忘了给小编点个赞👍哟😊
你觉得金庸笔下五对最痴情又悲惨的情侣是哪五对?
金庸武侠世界由爱、恨、情、仇、礼、仁、义、信所构成。此中不乏命运多舛,痴情悲惨的角色。尤其是那些凄凉悲苦的情侣,更是让人过目不忘。若是选出五对这样的情侣,首先映入脑海中的,便是杨铁心和包惜弱。
包惜弱所救之人,正是大金国的六王爷完颜洪烈。倘若未曾搭救,她亦不会和杨铁心走散。只是这一别十八载,犹如万箭穿心而过。杨铁心在江湖上卖艺,包惜弱下嫁“仇人”,还让爱子杨康认贼作父。这个中的曲折,起初包惜弱并不知晓。待明白一切后,已经悔之晚矣。人生有多少个十八年?杨铁心和包惜弱的这种悲惨,是爱而不能相守,相见不能厮守,在命运的洪流淹没之下,这二人只得自尽了事。杨铁心风餐露宿,日子自是不好过。包惜弱心挂夫君,虽在王爷府锦衣玉食,却如石塞心,好生难过。甚至相思之情愈演愈烈,后将牛家村的桌椅板凳、烂犁铁枪搬至王爷府,就连那座茅草屋,都与当年牛家村所住的一模一样。足见包惜弱亦是至情至性之人,奈何被完颜洪烈欺骗十八载,杨铁心和包惜弱这对苦命的人儿,十八年一别后,生虽不能同衾,死后亦要同穴。论痴情,这二人都是痴情种子,即便多年未曾谋面,亦是心念着对方。我想既然是痴情悲惨的情侣,那么杨铁心和包惜弱势必上榜。张翠山和殷素素,令人同情怜悯,他们活生生被各派逼死,也决然不说出谢逊的下落。张翠山之死,不止是各派相逼,主要还是愧对俞岱岩。殷素素殉情而亡,这其中难免夹杂着愧疚,但事已至此,已是回天乏术。在冰火岛好生快活,若不是折返中原,便不会有这样的惨事。殷素素和张翠山的死,是比较可惜的。作为张三丰门下弟子,张翠山领悟力极强,武学天赋过人。若非英年早逝,他的将来必定不可估量。殷素素的转变是相当有趣的,此前几乎是杀人不眨眼,怀有张无忌后,也慢慢变得慈祥心善。不过这夫妻二人,始终没有拧过命运。如果不是推动剧情,我认为他们本不必死。这对情侣颇为登对,只可惜差些运气。殷素素的惨,在于犯下不可弥补的错误。这个大错导致张翠山自尽,等到她说完暗算俞岱岩之事后,张翠山跑至厅内,拔剑自刎。可以说这夫妻二人都是因为愧疚而死,张翠山愧对俞岱岩,殷素素感觉对不起夫君,一来是不该隐瞒,二来着实不该打伤俞三侠。不过她不是大罗神仙,又怎能料到俞岱岩遭人暗算。我认为张翠山和殷素素,与杨铁心和包惜弱有相像的地方。抛开殉情不谈,几乎都是被人逼迫而死,都曾有一段美好的日子,但却逃不掉被命运之手扼住喉咙,虽极力挣脱,却终无所获。《连城诀》这部作品,也有悲惨苦命的人。丁典和凌霜华的爱情,确实令人难以忘怀。当年翻阅小说,就为这对情侣鸣不平。他们的这种爱情,已经超越世俗的束缚,升华到另外一种境界。得妻凌霜华,夫复何求呢?她的那种忠贞,以及主见,确实是令人佩服的。即便在金庸作品中,也很难再找出像凌霜华这样的女子。丁典与她的那种爱情是凄惨的,两人一见钟情,却被她的父亲凌退思破坏。我们读小说的时候,都是属于上帝视角,若是置身其中,恐怕未见明白。凌霜华的父亲无比贪婪,诸多阻挠她和丁典。甚至还将丁典关押在牢狱,以毒刑拷打,盼他说出宝藏的下落。这中间的阻隔,乍看之下是凌退思,不过站在文学的角度剖析,却是贪婪。丁典在牢狱,不能和凌霜华见面,只能痴情望着窗台上的菊花,以此慰藉,这是痴,亦是惨。而逃出牢狱后,挚爱之人被生父所杀,更是惨上加惨。唯一让读者感到欣慰的,是丁典和凌霜华死后葬在一起,还好生前遇到宅心仁厚的狄云,否则其惨烈不忍直视。丁典在狱中饱受折磨,凌霜华依旧没有移情别恋,单是这样的感情,就足以令人钦佩。凌霜华清秀脱俗,可谓才华横溢,想要找一个真心待她的男子,想来不是难事。但在她的心中,谁都不能和丁典比之,或许这就是爱情的魔力吧。这两个人聚少离多,几乎都是隔空遥思。为了丁典,凌霜华不惜毁容明志,甘愿一死,也不愿伤害丁典。若是用她的命来换取丁典的相安无事,凌霜华会不假思索。她虽是父亲所杀,但若为丁典而死,她亦九死不悔。北乔峰,南慕容齐名于世,可惜乔峰在感情上,却无那般潇洒。最为凄惨的,便是乔峰亲手打死阿朱,这种痛苦,实在找不出任何词语来形容。当然,即便阿朱不是死在乔峰之手,那么乔峰也不会再娶妻。在他的心目中,阿朱是不可替代的,没有人能撼动她的位置。最为悲剧的,是阿朱本不该死,她这样无辜往死,才是令乔峰最为心痛的。马夫人的奸计,乔峰未能识破,对阿朱心中有愧,误认阿朱是段正淳,将其打死,这更是愧疚难当。为何相爱的人,总是不能在一起。虚竹和段誉,都有自己所爱之人,结局亦是圆满,唯独乔峰痛失挚爱,还失手打死阿朱。官居南院大王,乔峰若是想找一个喜欢的女子,又有何难事。只是心里的那道坎,始终迈不过去,况且乔峰不是见异思迁之人。这一点,与郭靖是一样的,两个人都是盖世豪侠,一生只爱一人。但是郭靖有黄蓉相陪,乔峰就显得太过凄惨孤独。至于这最后一对情侣,我认为是岳灵珊和林平之。这种悲剧色彩,在这二人的身上,可以说是展现到了极致。林平之被仇恨蒙蔽双眼,心中只有报仇,其余事情,均可牺牲。甚至挥刀自宫,与岳灵珊只有夫妻之名,却无夫妻之实。这对于岳灵珊而言,是相当残忍的,亦可说是林平之报复岳不群。新婚之夜,没有与林平之行周公之礼,岳灵珊心如刀割。她是一个悲惨苦命的人,婚姻的不幸,让她走上了凄绝之路。且渐行渐远,与幸福绝缘。林平之的惨,全部都和仇恨有关,他身陷复仇泥潭,最终没有抽身逃离出来。这中间的所作所为,彻彻底底伤害了岳灵珊。在我看来,岳灵珊是勉强和林平之在一起的,她能有更好的选择。不过有些时候,爱情就是这样,不知是为何,便和林平之喜结连理。甚至到死之时,岳灵珊都还是处子之身,她既已嫁人,却从未得到夫君的体贴和关怀。而林平之或许被关入地牢,可能都未曾明白何谓爱,何谓情。他像极了《天龙八部》里的游坦之,都是为父报仇,结果转眼成空。其中二人名字中的“平坦”二字,仿佛预示他们的人生之路并不平坦。若是选五对最为悲凉凄惨的情侣,这十人是可以位列榜单的。这五对情侣中,杨铁心和包惜弱、阿朱与乔峰、凌霜华和丁典、张翠山和殷素素,以及岳灵珊,都未能活到最后,死得太过可惜。唯独林平之被囚禁在梅庄地牢,算是最为幸运的一个。南海恶神岳老三武功排第几?
这个问题问的,南海恶神岳老三武功派第几?根本不入流嘛,《天龙八部》里面武功好的太多。
第一阶梯:扫地僧、无崖子。
扫地僧出手场面不多,只有一次,但是一出手便知是天下第一,一身深厚的内力,无与伦比,徒手接降龙十八掌和斗转星移,一瞬间让萧远山和慕容博起死回生,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接了鸠摩智一章,没有任何损伤。扫地僧当之无愧第一阶梯!
无崖子没有出手场面,出场便是传给虚竹七十年功力,从后来虚竹出场便克鸠摩智和星老怪怪以及童姥和她师妹的武艺,推算出无崖子也是一等一的高手。第一阶梯也是当之无愧!
第二阶梯:乔峰、萧远山、慕容博、段誉,虚竹,天山童姥和李秋水;
第三阶梯:鸠摩智和游坦之;
第四阶梯:慕容复、丁春秋、段延庆和枯荣大师;
第五阶梯:少林方丈,天龙寺高僧和少林高僧;
第六阶梯:段正淳、段正明和剑神卓不凡;
第七阶梯:段正淳的四大护卫、包三爷、风四哥、叶二娘、岳老三和云中鹤。
在我的印像中,上面的武功排名是根据出场打斗场面排序,南海恶神岳老三大概只能排在第七阶梯吧,根本不入流咧!嘿嘿!但是,岳老三人不坏,还很可爱!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为何最终凌未风却选择了放弃?
凌未风和刘郁芳之间约下的“钱塘观潮,天山赏雪”的约定,最终未能完成,两人之所以最终各自东西,并非是因为凌未风选择了放弃,而是两人都选择了放弃。
从两人之间许下“钱塘观潮、天山赏雪”之约,两人的心意,实际上已经彼此明了,但凌未风和刘郁芳之间,就仅儿女情长这一层面来说,还存在着一个第三者,这个第三者就是韩志邦,韩志邦爱刘郁芳,这是凌未风和刘郁芳都知道的。
事实上新派武侠自有自己的一条潜规则,这就是侠和义,无论是梁羽生、还是金庸、或是古龙,亦或温瑞安,这些大师的作品就是围绕这两条线路来展开的,人物的命运也都是围绕这两条线路而或生或灭的,而梁羽生作为新派武侠的鼻祖,实际上其小说在主旨上更是接近旧派武侠,也就是说对侠和义的阐述更加古板。
古龙的小说中,与凌未风、刘郁芳这组感情关系类似的有《小李飞刀》里面的李探花和林诗音,《萧十一郎》中萧十一郎和沈璧君,当然,李探花和林诗音这组情感关系更为典型,也体现的是古龙一贯的三角恋风格和处理方式,萧十一郎和沈璧君的“三角恋”则颇为隐晦,前期二者之间的障碍是沈璧君肚子里的孩子,后期则成为了风四娘——风四娘最终因为萧十一郎而逃婚,萧十一郎未必看重这事,但一直都在突破传统,有一直都在传统中挣扎的沈璧君却无法突破这层障碍。
梁羽生的小说中,这种类似的三角关系蛮多,但最典型的就是《七剑下天山》中的凌未风和刘郁芳这组以及《云海玉弓缘》中的金世遗和历胜男一组,而且细细研究梁羽生对这两部小说中两组三角关系的处理方式,就能发现看似梁羽生不会写儿女情长,却实则非常明白儿女情长。
在《七剑下天山》中,让凌未风和刘郁芳“钱塘观潮,天山赏雪”一约成空的是韩志邦,韩志邦为了成全凌未风和刘郁芳,也为了抗清大业能够持续(凌未风已经隐然成为抗清大业的旗手),抱着杀身成仁的心态,在拉萨解救凌未风,最终也如他所愿,求仁得仁;但韩志邦之死,却成为了凌未风和刘郁芳两人的心结,这种心结,让两人最终相守于江湖,却终身未有彼此相守于咫尺。
⊙《逆水寒》中李小冉饰演的息红泪角色,无论是本身息红泪的性格,还是李小冉的扮相,倒是笔者觉得最符合刘郁芳的形象。
梁羽生笔下凌刘二人的结局,也是源于二人的性格,实际上在最初二人因为误会而放开时,两人感情的结局,就已经注定——刘郁芳坚信兄弟道义,于是也误会凌未风,而凌未风于是跑到钱塘江准备以死明志,以死来宣泄刘郁芳也误解他带来的内心情感痛楚,但投江不死,又恰巧遇到了杨云骢,于是有了杨云骢临终托孤,于是为了道义,也为了继续发泄刘郁芳误解他而带来的内心痛楚,于是远遁天山。
凌刘二人在情感层面如此偏激的性格,以及对道义的坚信,就已经决定了最后感情层面遭遇道德包袱时,最终双双会心照不宣的抉择。
⊙张智霖饰演的《逆水寒》中戚少商的形象,倒感觉像下了天山后的凌未风的现象,所以电视机《逆水寒》中戚少商和息红泪这组CP,倒是笔者内心大体认同的凌未风和刘郁芳这组CP形象。
就从结局角度来说,凌未风和刘郁芳最终的结局,显然就是旧派武侠《卧虎藏龙》系列《宝剑金钗》中最终李慕白和俞秀莲的结局,这也是为何说梁羽生的武侠,侠和义的阐述更接近旧派武侠,较为古板。
但梁羽生成功在《云海玉弓缘》中再塑造了一段经典的三角关系,那就是金世遗和历胜男、谷之华三人这一组三组关系。
⊙
金世遗、历胜男、谷之华三人同框。
金世遗爱的是谷之华,谷之华也仰慕金世遗,但历胜男作为第三者,硬生生将金世遗的情愫从谷之华身上给抢了回来——在金世遗要追谷之华时,历胜男果断将自己打伤,来留住了金世遗;为了让金世遗和自己成婚,又以谷之华的生死作为威胁;为了让金世遗最终亲吻自己,给金世遗下毒,然后又将解药抹在了自己的嘴唇上。
历胜男硬生生的将金世遗的爱从谷之华身上给夺了过来,但就是这样一个占有欲和目标欲极强的女子,却有着自己认定的委屈和不甘——我遇见你比你遇见谷之华要早,我对你倾心比谷之华对你产生爱慕要早,凭什么最终却是她把你从我身边夺走!
最终,金世遗跪在历胜男墓前,恍然明白自己已经硬生生的被动爱上了这个爱恨分明、行事乖张的女魔头时,才发现“千里哭坟,无处话凄凉”。
在历胜男坟前,金世遗对谷之华说,她是我的妻子,一生的妻子,这句话决定了金世遗和谷之华两人情感的结局——但这不是两人最终的结局,从后续的天山系列中,我们可以看到最终谷之华和金世遗结婚了,还有了爱情的结晶。
这是这组三角关系不同于凌未风和刘郁芳这组三角关系的结局,但这也是梁羽生最懂儿女情长的体现。
在金世遗说出她(历胜男)是我妻子,我一生的妻子这句话后,谷之华没有说什么,只是含着泪默默走开了,但她走开不是对这段感情无妄了,而是她主动给了金世遗遗忘历胜男的时间,这就是谷之华的性格,柔韧似水,但也因为柔韧,所以非常坚韧,也因为坚韧,所以最终她得到她想要的了,她看重道义,却更看重她自己的情感。
⊙影视中谷之华形象。
而金世遗则为何最终能跨过历胜男这道坎,最终心无芥蒂的和谷之华走在一起呢,这从他的性格中就能品出来,他最初遇见的是冰川天女桂冰娥,并痴恋于她,后唐经天和冰川天女情投意合,成就一段佳话,心灰意冷的金世遗又和李沁梅有过一段未曾点透的情感,最后经历的才是谷、历三角关系。
所以梁羽生对其笔下主角,包括三角关系(实际上多是三角关系)命运的走向,以及情感的归属,都是按照人物自身的性格和各自信奉的信仰来决定的,在情感的抉择和最终归属层面,更是如此,这也是梁羽生颇为厉害之处。
《七剑下天山》是梁羽生延续自旧派武装的轴线,阐述道与义的的巅峰之作,而故事的主角凌未风和刘郁芳的情感结局,实际上也是由两人的性格,以及所信奉的信仰(道义)所决定的,这二者是缺一不可的,倘若刘郁芳是谷之华那种性格的女子,或凌未风是金世遗那样的性格,两人最终恐怕仍然会完成“钱塘观潮、天山赏雪”的约定。
⊙笔者心中的刘郁芳形象(息红泪剧照)
而从另一个更高的层面来说,凌未风和刘郁芳的性格,以及信仰,都是大的时代背景决定的,包括金世遗、历胜男、谷之华这一组人物的性格、信仰,也是如此,《七剑下天山》时代,是明末(南明)清初,当时对仍然在致力于驱逐清室的汉人来说,山河破碎是背景写照,性格、信仰也是因此而背景而塑造,夔东十三家孤立无援,抵抗清兵二十一年,何尝不是以《七剑下天山》中这种信仰作为依托。
虽然在《云海玉弓缘》中没有提及具体历史时期(或是笔者忘了),但从唐晓澜爱慕吕四娘(康熙万年九子夺嫡),吕四娘刺杀雍正、吕四娘开辟北邙山派,抚养谷之华成人这些关键时间节点推算来看,时间已经是乾隆中期,整个清帝国也到了中叶,彼时刺杀雍正的吕四娘也垂垂老矣(邙山第二代掌门),独臂神尼(金庸《碧血剑》《鹿鼎记》中前明公主阿九,邙山第一代掌门)早已经作古,谷之华这一个根正苗红的前明皇室第二代传人也演变成了以个人情感成为人物命运走向驱动力的江湖人物,所以这个时期江湖草莽的历史背景就是以个人情感、江湖博弈、正邪之分为主了,鞑奴与汉家天下之分已经趋于模糊。
也是基于此,所以可以看到《云海玉弓缘》是梁羽生写儿女情长最为细腻,也耐看的一部小说。
⊙假装是刘郁芳(息红泪剧照)
所以苦苦等待穆郎(凌未风)二十年的刘郁芳,却最终选择与穆郎各赴天涯,这份归属是由家国情怀占主导的历史背景,以及由此两人被双双塑造的骨子里颇为类似的性格、道义这三重因素所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