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续红楼梦攻略,馆陶公主死后不愿跟丈夫同穴

天美资源网

再续红楼梦攻略,馆陶公主死后不愿跟丈夫同穴?

馆陶是个地名,凡是被封到某某地方的公主都会叫某某公主,因此中国历史上不止一个馆陶公主,据粗略统计,历史上先后有四个馆陶公主。

不过那几个馆陶公主都默默无闻,只有汉朝的馆陶公主名垂青史。

再续红楼梦攻略,馆陶公主死后不愿跟丈夫同穴

汉朝的这个馆陶公主本名叫刘嫖,身份非常尊贵和特别。

说她尊贵,那是因为她不仅是汉文帝刘恒和窦皇后的掌上明珠,还是他们唯一的女儿。刘嫖小时候,老爸刘恒视为珍宝,爱不释手,说她是"夏之雪花",你说稀奇不稀奇吧。

除此之外,馆陶公主刘嫖的弟弟、汉景帝刘启也是皇帝,而且是刘嫖同父同母唯一的姐姐,这身份就更加特别了。

更特别的是,汉武帝刘彻不仅是刘嫖的侄子,还是人家的女婿,也可以说刘嫖既是汉武帝的姑姑,也是他的丈母娘。

为什么刘嫖会成为侄子的岳母呢,因为她为了满足自己权力欲,她把自己的女儿陈阿娇嫁给了自己的侄子。反正那时候皇帝还小,不怎么懂事,有没有近亲不能结婚和优生优育的概念,所以刘嫖就心想事成了。

俗话说,会奋斗不如会投胎,刘嫖有幸生在帝王家,又跟三位皇帝有亲缘关系,可谓是买彩票中了头奖,幸运死了。尤其是刘嫖成为皇帝丈母娘之后,可以说是要雨得雨要风得风,风光之极。

可是人生没有十全十美的,刘嫖什么都满意,就是嫁了个老公不满意。《红楼梦》里的薛蟠同志曾经赋诗一首,里面有一句叫"女儿悲,嫁个男人是乌龟。"刘嫖就很悲哀,嫁个男人其貌不扬,像武大郎一样不堪,像乌龟一样缩头,一年也不见探出头来。

那时候刘嫖嫁人的时候才12岁,什么也不懂,只知道是皇帝老爸做主,母亲大人之命。

刘嫖的老公陈午是个官二代,世袭的堂邑侯。这个陈午人相貌平平,还没有担当,没有上进心,没有责任心。更要命的是,这厮没有男人的阳刚之气,整天像个泄气的皮球,难得爆发一次。

这让风情万种、感情丰富的刘嫖(馆陶公主)很受伤。长夜漫漫、独守空房的滋味也许只有亲身经历才能体会得到。

刘嫖不止一次地仰天长叹,苍天啊苍天,为什么要这样对我?难道我注定要跟这个三寸钉朝夕相处、终老一生吗?

也许是苍天听见了刘嫖的叹息,看见了刘嫖的眼泪。就在馆陶公主刘嫖万念俱灰,度日如年的时候,一个人走进了她的生活,像一缕清风、一股甘泉,滋润了她干涸的心田,让她迎来了人生的第二春。

这个人走进馆陶公主视线的时候,她的女儿陈阿娇因为恃宠而骄已经失去了皇帝的宠爱,自己的老公、那个三寸钉又撒手人寰,可谓屋漏偏逢连夜雨,祸不单行,馆陶公主的人生跌入低谷,生命之花眼看就要枯萎。

这时候,这位叫董偃的少年走进了刘嫖的生活。

董偃家境贫寒,父亲早逝,母亲靠卖珠维持生计。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董偃十几岁就跟着母亲做生意,经常出入馆陶公主的府邸。

董偃唇红齿白、眉清目秀,英俊帅气,乖巧可人。馆陶公主对这孩子一眼就喜欢上了。就提出要收留在自己的府上当干儿子。

董偃的母亲也没有多想,就点头答应了。反正公主府上,锦衣玉食,让自己的儿子在这里绝对受不了委屈,说不定还会学点知识,靠着公主的人脉日后出人头地、大有作为呢。

董偃到了公主府上,果然得到公主厚爱,不仅聘请名师教他学习天文地理和音乐美术,还教他苦读兵书,熟悉战法,练习武艺。

没过多久,董偃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文韬武略、琴棋书画、舞刀弄棒、骑马射箭无所不能。

不知不觉,时间又过去了三年。转眼之间董偃已经出落为一个翩翩少年,俊逸洒脱,英武温存。

馆陶公主寂寞的心得到抚慰,董偃也得到了跟母爱相似又不太相同的感情,两人朝夕相处、耳鬓厮磨,关系渐渐就向深处发展。

馆陶公主嫁人后老公无能,本来就没有放纵自己,因此气色非常好,身材也没有什么变化,皮肤也保养得非常好,年过半百的馆陶公主就像个二十出头的少女,因此跟董偃在一起就像情侣一般自然和谐。两人你侬我侬、卿卿我我,徜徉其间,无法自拔。

俗话说没有不透风的墙,馆陶跟公主的忘年之恋,慢慢地为上流社会所知,传为佳话。

每当王公贵族聚会,大家都说董偃和馆陶郎才女貌、相得益彰。出于对公主的敬重,大家也非常看得起董偃这个小猛男,都尊称他为"董卿"。

馆陶公主看了更是喜上眉梢、春风得意,两人更加如胶似漆、相敬如宾。

公主和董偃的事传到了皇帝耳朵里,汉武帝刘彻也非常好奇,想看看董偃到底多出色,会把如花似玉的岳母迷得找不着北。

有一天汉武帝着便装到了岳母家,谎称是表亲。汉武帝看那董偃,果然一表人才,天下无双,不由对他赞不绝口。

而董偃在得知眼前的人就是汉武帝的时候,表现的不卑不亢,恰到好处,还幽默地自称是主人翁,把个汉武帝笑得前仰后合,忍俊不禁,也就没有忍心拆散这对恩爱鸳鸯。

可惜好景不长,正当公主跟董偃沉浸在幸福之中日夜欢愉的时候,董偃却病故了,年仅三十岁,叫人扼腕。有人说董偃不检点经常外出染病,也有人说董偃不检点经常外出染病,有人说馆陶公主不懂节制,伤了董郎。

但不管怎么样,董偃去世后,馆陶公主非常难过,整日以泪洗面,身体每况愈下,没过几年也撒手人寰。

馆陶公主临终前,还没有忘记董郎,她留下遗嘱,要跟自己的董郎合葬在一起,长眠在霸陵。

她做到了。

高鹗版的续写真有这么差吗?

旷世才女张爱玲,发红楼未完之恨,惊世骇俗,确有可以理解之处,只是未免言过其实,抹杀了高鹗续书对《红楼梦》的传世之功。张爱玲虽然在文学创作上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造诣与成就,那恐怕也是时代使然。而且,如果没有大才子胡适那一石激起的千层浪,如果没有大师周汝昌先生《红楼梦辨》的助力一击,也许,自大清乾隆年间问世的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又名《石头记》),传到张爱玲手里,不会那么破碎不堪,也就未必会有“狗尾续貂”至“附骨之蛆”的“恶毒”之语了。

高鹗续书,总体上遵循了曹雪芹原著框架

《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从女娲炼五色石补天的神话,引出姑苏城外“十里街”(事理街)“仁清巷”(人情巷)“葫芦庙”旁的仕宦名流甄士隐(真事隐)、妻子封氏(深谙风俗人情)和女儿英莲(应怜),以及寓居庙里的穷儒贾雨村(假语村)。曹雪芹用整整一回的篇幅,搭建起一个宏大的带着神秘色彩的故事框架。于石头幻形入世前,先写甄士隐的命运三部曲:八月十五,资助贾雨村神京赶考;正月十五,烟花社火,离散了女儿英莲;三月十五,葫芦庙火逸,焚毁家园。三个确切时间点,勾勒出甄士隐从天堂入地狱的脉络,写尽人世的悲欢离合、世态炎凉。最终,甄士隐在跛足道人一曲《好了歌》中,度脱成功(乾隆娣用连续两篇文章做了解读,感兴趣的小伙伴,点击链接可以直接阅读:红楼梦▏时逢三五:甄士隐命运的三个关节点,何以惊现贾雨村之口 ;红楼梦僧道偈语:英莲被拐,本前世命定;家园焚毁,乃甄士隐劫数 )!

高鹗续书,最终结局“甄士隐详说太虚情,贾雨村归结红楼梦”,呼应了原著第一回,与原著构成了完整统一的故事结构,语言风格上也基本相应。高鹗用甄士隐来度脱香菱出离苦海,由贾雨村来归结《红楼梦》,使开端即出现的三个人物,或草蛇灰线(贾雨村),或实实地作为线索贯穿全书(香菱,即甄英莲),也让神仙谶语“有命无运”“累及爹娘”的英莲完结了凄惨的一生。

人物命运与原著第五回的“前世命定”虽有出入,但总体一致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用“金陵十二钗”和《红楼梦》新填十二支曲,以谶语的形式演绎了《红楼梦》的人物命运,以及故事脉络走向。除了前八十回已经有结局的人物之外,比如秦可卿(“金陵十二钗”正册垫底人物)、晴雯(“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之首),高鹗续写了迎春之死(“一载赴黄粱”)、探春远嫁(“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惜春出家(“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黛玉泪尽而逝、宝钗出阁成大礼等,虽然细节上不能尽如人意(比如王熙凤的“调包计”),但总体方向没有违背曹雪芹本意,这都是难得之处。

败笔所在,大约也是被张爱玲骂做“狗尾续貂”的根本之处,就是《红楼梦》的大结局:高鹗脱离了第五回《红楼梦》新填十二支曲的收尾﹝飞鸟各投林﹞所预设的“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悲剧结局,采用了大众普遍愿意接受的俗套的大团圆结局——贾府“延泽后世”,“兰桂齐芳”。

也许,高鹗看懂了曹雪芹原著的脉络结局,但为投合阅读需求,刻意改变悲剧结局,也未可知。

迄今为止,没有超过高鹗版的《红楼梦》续书

从《红楼梦》一百二十回本刊印的大清乾隆年间,到民国之初,胡适发现并作出《红楼梦》后四十回并非曹雪芹原著,而是高鹗续书的推断,大约150年的时间,虽然也有《红楼梦》或《石头记》残本流传,但总体来讲,关于《红楼梦》的研究,主要是在批注、评点上下功夫,在画本、绣像上做功课,基本上是把一百二十回本作为完整一体来看。单从这一点上说,高鹗的续书就是成功的。而且,如果没有高鹗续书,就不会有完整版《红楼梦》的流传。后世遍地蘑菇般的红楼续书,并不都是无名小卒的穿凿妄作,其中也不乏名家苦心修著,有哪一部可以和高鹗版比肩呢?所以,张爱玲的红楼未完之恨,也只能是张爱玲之恨!

乾隆娣感谢悟空问答邀请,喜欢这样有文化深度的问题,也感谢题主用心!愿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来畅聊、分享!

附乾隆娣往期文章,欢迎点击链接继续阅读。感兴趣的小伙伴,记得分享你精彩的点评哦:

红楼梦▏司棋识字吗?被抄出私情信笺,曹雪芹的情节设计是否失误

《红楼梦》中瞒天过海“调包计”告诉你:冒名顶替,最终没有赢家

互剖 互撕▏《红楼梦》古雅用语,可以和当今的同室操戈一较高下

她们的主要事迹和作品又有哪些?

古代虽然普遍重男轻女,尤其是自程朱理学大行其道之后,女子被束缚的更为厉害。但是,在风气较为开放的唐宋之前,尤其是历朝历代的青楼之中,仍然不乏才女的出现,而其中较为出名的,主要有以下十位。

【排名不分先后,仅以时间为序】

卓文君: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之一(有争议)、蜀中四大才女之一

卓文君为四川临卭巨商卓王孙之女,卓文君大致生于汉代文景之治时期,生活优越的她,姿色娇美、精通音律,善弹琴、有文名。卓文君十六岁时嫁人,然而几年后丈夫去世,她便又返回娘家居住。

后来,卓文君与返回成都的司马相如相识,两人相识相知相爱,卓文君甚至与司马相如私奔,上演了一出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卓家本不同意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亲事,奈何卓文君不顾一切,宁肯与司马相如开酒店卖酒,卓家最终还是妥协,两人这才结束了清贫的生活。后来司马相如因《子虚赋》得到汉武帝赏识,又因《上林赋》被封为郎,但却一度因想要纳妾而冷淡卓文君,但最终还是被卓文君的真情所感动,再也不提纳妾之事。

卓文君是否属于才女,目前还有争议,主要源于其传世的作品实在太少,且有些作品的作者也有争议。不过透过其少数作品,例如《白头吟》,不难推断出她的才学,明代人在论及汉魏间夫妇俱有文词且富有盛名者时,也首推司马相如和卓文君。

班昭: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之一(有争议)、女性史学家

班昭出身儒学世家,史学家班彪之女,班固、班超之妹,在父辈的影响和熏陶之下,班昭学问广博,很有才干。

14岁时,班昭嫁给了同郡人曹世叔,因而后世也将其称为“曹大家”,丈夫早年去世之后,班昭清守妇规。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因兄长班超九局偏远异地,班昭上疏和帝为兄请命,和帝大为感动,于是派遣戊己校尉任尚出任西域都护,接替班超,班超得以告老返乡。后来,由于班固著写《汉书》未完成便去世,于是班昭奉命续写《汉书》,并被邓太后特许参与政事,又因其为政勤奋,邓太后还破格加封其子曹成为关内侯。后随着班昭年纪增大,其于永初七年(113年)正月随儿子前往陈留郡任职,最终于约117年去世,享年七十余岁。

《后汉书·列女传》记载,班昭著作有赋、颂、铭、诔、问、注、哀辞、书、谕、上疏、遗令等,共十六篇,其儿媳丁氏曾编撰成集,但已遗失。班昭作品存世有清·严可均《全后汉文·卷九十六》收录的《东征赋》、《女诫》等七篇,班昭曾为班固《幽通赋》作注,见于《文选》李善注中。

蔡文姬: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之一

蔡琰,字文姬,别字昭姬,乃是东汉文学家蔡邕之女。蔡文姬为人博学多才而又精通音律,早年曾嫁给河东卫仲道,然而卫仲道早亡,两人又没有子嗣,于是蔡文姬便返回娘家居住。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匈奴趁机南下劫掠,蔡文姬被匈奴左贤王掳走,就此流落北方十二年之久,并生下两个孩子。直到建安十一年(207年),才被曹操从匈奴手中赎回,并将其嫁给了董祀。再后来,由于董祀犯了死罪,蔡文姬前去求情,曹操才将其赦免。蔡文姬返家之后,伤感悲愤之余作《悲愤诗》二首,此后再无关于蔡文姬的相关记载。

蔡文姬的传世之作虽然不多,但从有限的记载来看,其却是个精通诗词、音乐和书法的才女,其所创作的两首《悲愤诗》当中,一首为五言体,一首为骚体,其中五言那首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文人创作的自传体长篇叙事诗。

谢道韫:东晋女诗人

谢道韫出身名门,乃是东晋安西将军谢奕的长女,宰相谢安的侄女,自幼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谢道韫的事迹并不多,但是谢道韫因为回答父亲的提问的雪像什么的时候,她把雪比作了柳絮,因为这个回答她受到了很多人的称许,也是因为这个,她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才女的代表人之一。

出于门当户对的考虑,谢安最终将谢道韫许配给了王羲之次子王凝之,可惜的是谢道韫婚后的生活并不幸福,婚后不久便谢道韫便返回了娘家,整天闷闷不乐。谢道韫在王家平淡的过了数十年,随着东晋王朝气数已尽,孙恩、卢循起义爆发,王凝之及其子女全部被孙恩大军所杀,谢道韫虽因寡不敌众被擒,但孙恩念其才华出众,故而将其送回会稽。此后谢道韫一直寡居会稽,足不出户只是打理本府内务,闲暇时写诗著文,过着平静的隐士生活。

谢道韫不仅善于诗文,且具有很高的思辩能力。刘孝标注《世说新语·言语》引《妇人集》说:谢道韫有文才,所著诗、赋、诔、讼, 传于世。她的作品《隋书·经籍志》载有诗集两卷,但已经遗失 。《艺文类聚》保存其《登山》(又名《泰山吟》)和《拟嵇中散咏松》两首诗,《全晋文》收其《论语赞》。

薛涛:唐代四大女诗人之一,蜀中四大才女之一

薛涛是唐朝长安人,其父薛郧学识渊博,从小便教她读书、写诗。薛郧后因得罪当朝权贵而被贬四川,后又因出使南诏沾染瘴疠而命丧黄泉。年仅十四岁的薛涛迫于生活压力,凭借“容姿既丽”和“通音律,善辩慧,工诗赋”,在16岁加入乐籍,成了一名营妓。

凭借出色的才学,薛涛与当时很多著名诗人都有来往,其中不乏像白居易、张籍、王建、刘禹锡、杜牧、张祜等诗坛领袖。贞元元年(785年),薛涛因才学出众而被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看中,开始负责一些案牍工作,韦皋甚至向朝廷奏请授其为秘书省校书郎官衔,虽然最终失败,但人们仍然称之为“女校书”。元和四年(809年)三月,如日中天的诗人元稹与薛涛结识,两人就此陷入一场轰轰烈烈的姐弟恋,可惜元稹是个用智而不是用心去谈恋爱的人,这场恋情最终无疾而终。薛涛后来一袭道袍了余生,最终于大和六年(832年)夏去世。

薛涛一生作诗500多首,然而这些诗歌大多散失,流传至今仅存90余首,十分令人惋惜。薛涛的作品有《送友人》 、《题竹郎庙》、《池上双鸟》等篇,主要收于《锦江集》。

鱼玄机:唐代四大女诗人之一

鱼玄机,晚唐长安人,初名鱼幼微,字蕙兰。咸通年间,在温庭筠的撮合之下,鱼玄机嫁给了李亿为妾,但因李妻不能相容,鱼玄机到长安咸宜观出家为女道士,改名鱼玄机。

鱼玄机与文学家温庭筠为忘年交,诗词唱和甚多。咸通九年(868年),鱼玄机因妒杀女婢绿翘一案而被捕入狱,获救出狱后,改名名虞有贤或鱼又玄。咸通十二年(871年),鱼玄机因前案被处死,年仅27岁。

其作品有《鱼玄机集》一卷,诗作现存有《赋得江边柳》、《寄国香》、《寄题炼师》、《闺怨》等,共计五十首之多,《全唐诗》有收录。现代作家施蛰存认为,“(鱼玄机)功力在薛涛之上与李冶不相上下”。

李清照:千古第一才女,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之一

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早年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乃是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李格非藏书甚富,而其母乃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也极有文学修养,出身于这样一个家庭,李清照从小时候起便打下了良好的文学功底。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18岁的李清照嫁给了时年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夫妻二人婚后生活安静和谐、高雅有趣,然而好景不长,激烈的新旧党争将李家也卷了进去,其父李格非被列入元祐党籍,李清照也被株连。后来,随着靖康之难的爆发,赵明诚的母亲也于建炎元年(1127年)三月死于江宁,而丈夫赵明诚也最终于建炎三年(1129年)八月卒于建康,此后李清照便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李清照“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曾受到当时的文坛名家、苏轼的大弟子晁补之的大力称赞。她不但有高深的文学修养,而且有大胆的创造精神。从总的情况看,她的创作内容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因金兵南下,便又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作为婉约词派代表,李清照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严蕊:学识通晓古今,诗词语意清新

严蕊出身极为低微,甚至一度沦为营妓,严蕊便是其艺名,但却从小学习礼乐诗书,其极善操琴、弈棋、歌舞、丝竹、书画,学识通晓古今,诗词语意清新,因而四方闻名,常有人不远千里慕名相访,台州知府唐仲有便是其一。

由于唐仲有所在的永康学派与朱熹为代表的性命之学的对立,导致两人之间矛盾较深。后来,担任浙东常平使的朱熹巡行台州,恰好当时有百姓告发唐仲有,于是朱熹连上六道奏折告发唐仲有,严蕊也被牵连其中,虽被严刑拷打却始终未曾招供,最终被放。而严蕊和唐仲有、朱熹之间的故事,也曾被用于文学创作,因而得以流传。

严蕊的才学应该是极为出众的,这在史料当中多有体现,例如洪迈的《夷坚志·庚》中便有“台州官妓严蕊,尤有才思而通书,究达今古”的记载,南宋周密的《齐东野语》中也有“天台营妓严蕊,字幼芳,善琴弈歌舞,丝竹书画,色艺冠一时。间作诗词,有新语,颇通古今,善逢迎。四方闻其名,有不远千里而登门者”的记载。不过,关于《卜算子·不是爱风尘》是否为严蕊所作,目前则仍有争议。

朱淑真:与李清照齐名的南宋著名女词人

朱淑真生于官宦之家,幼警慧、善读书,是唐宋以来留存作品最丰盛的女作家之一,与李清照齐名。不过,朱淑真的一生较为不幸,其丈夫是文法小吏(有争议),因志趣不合,夫妻不和睦,最终因抑郁早逝。根据考证,有可能是投水自尽。

关于朱淑真的作品,有传言说在其去世之后,父母将其生前文稿付之一炬,现存的仅有《断肠诗集》、《断肠词》,共计数十篇之多,乃是劫后余篇。

柳如是:明末“秦淮八艳”之首

柳如是生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因后来遭到多次贩卖,身世已经无法查清。崇祯元年(1628年),柳如是被江南名妓徐佛收养,后于崇祯五年(1632年)嫁给了的大学士周道登为侍妾。

周道登乃是状元出身,对于柳如是也是极为喜爱,因而常常交期读诗学文,但这却遭到其他妻妾的嫉妒,周道登去世之后,柳如是被赶出门,生活无着的她只得重操青楼旧业。后来,柳如是与李待问、宋征舆、陈子龙等人曾发展过一段恋情,但却均没能修成正果。崇祯二十一年(1638年),柳如是结识了钱谦益,有感于钱谦益的深情,两人最终成婚,婚后两人同居绛云楼,读书论诗相对甚欢,柳如是还给钱谦益生了一个女儿。后来,清军南下,柳如是本想殉国,奈何钱谦益不仅怕死,最终还降了清朝。顺治四年(1647年),钱谦益因黄毓祺反清案被捕入狱,柳如是拖着病体四处奔波将其救出,并劝其和抗清的郑成功、张煌言等人联系,柳如是自己更是全力资助,慰劳抗清义军。康熙三年(1664年)五月二十四日,钱谦益去世之后,乡里族人聚众欲夺其房产,柳如是为保家业不失,竟然用缕帛结项自尽,此举虽然将他人吓走,却也就此结束了自己的一生,终年四十六岁。

柳如是乃明清易代之际的著名歌妓才女,她个性坚强,正直聪慧,魄力奇伟。就文学和艺术才华,她被称为“秦淮八艳”之首。书画也负名气,她的画娴熟简约,清丽有致;书法深得后人赞赏,称其为“铁腕怀银钩,曾将妙踪收”。其留下的作品主要有《湖上草》、《戊寅草》与《尺牍》等。

除了以上几位之外,其余较为出名的还有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之一的上官婉儿,并列唐代四大女诗人的李冶、刘采春,并列蜀中四大才女的花蕊夫人、黄娥等人。

温皓然续的红楼梦和高颚续的哪个更好一些?

哪一本也不值得读,红楼梦已经写完了,前八十回后四十回是构思出来的结构,不是原版和续写,前八十回光辉灿烂,是日,后四十回幽晦暗淡,是月,这是红楼梦在体现政治性,应该幡然醒悟,读书应该知道,作者不是按照固定方法,而是自为的构思,应该进入作者思维空间里,去寻找作者,才能获知真谛,前八十回也是丰盈的杨贵妃,是薛宝钗,后四十回是瘦弱的赵飞燕,是林黛玉,前八十回是完稿,后四十回是草稿,完是元,草是曹,都是朱,所以,红楼梦是明朱家事,也是明徐的家事,红楼梦作者是惜春,是徐达小女徐妙锦。《红楼梦的轮回》。

多姑娘和贾琏厮混后?

这个问题,粗看很简单:贾琏与多姑娘本来没有感情,只是为了解决生理问 题,厮混几天后回到王熙凤身边,还要再有什么来往?

如果对比一下不同版本,就会发现这个多姑娘,其实没有那么简单。

多姑娘第一次出场,是第二十一回,巧姐(当时还没起名)出痘,按习俗、或者按迷信,父母需要隔房。贾琏独宿,就找了多姑娘。在这一回中,已经介绍多姑娘是厨子多浑虫的妻子。

接下来平儿发现的一缕青丝,当然就是这个多姑娘的,但是她本人并没有出场。然后到第七十七回,晴雯被逐,宝玉去探望,介绍她没有父母,只有表哥表嫂,“便是上回贾琏所接见的多浑虫、灯姑娘儿的便是了。”

多浑虫是外号,由其本名“多官”而来。“多姑娘”当然也是外号,由丈夫的名字或者外号而来。这里改为“灯姑娘儿”,也许是作者或者抄写者(作品早期是手抄流传的)笔误,因为这样俏皮的外号,如果有过改动,不可能不介绍。

多姑娘两次出场,在交代背景时有个小小的出入:第二十一回说多浑虫“因他自小父母替他在外娶了一个媳妇”,七十七回说是晴雯通过赖家的“将他姑舅哥哥收买进来,把家里的一个女孩子配了他”。到底这个多姑娘,是多浑虫的父母替他娶的,还是赖家的替他娶的?

赖家的是赖大的母亲或妻子。因为赖大是大总管,他妻子自然而然成为内总管,应该是继承婆婆的职位。那么,“赖家的”替多浑虫娶妻,代表着主子给成年小厮“成房”,是符合贾家规矩的。

并且七十七回交代多浑虫“沦落在外”,没有父母,又怎么会在第二十一回中“自小父母替他在外娶了一个媳妇”?虽然是细节,又不必要,何必这样前后矛盾?作者精细已极,为什么偏偏在这一点上前后矛盾?

还有更奇妙的。在某个版本的第六十四回,贾琏偷娶尤二姐,派鲍二夫妻伺候:“那鲍二向来却和厨子多浑虫的媳妇多姑娘有一手儿,后来多浑虫酒痨死了,这多姑娘见鲍二手里从容 ,便嫁了鲍二。况且 多姑娘儿原也和贾琏好的,此时都搬出来外头住着”。在这个版本里,贾琏并没有与多姑娘“再无来往”,而是公私两便,照顾她较优越的差事。当然,后文中晴雯的表兄改名吴贵,与多浑虫夫妻无关了。

如果鲍二的妻子是多姑娘,他能够到外宅伺候尤二姐,是贾琏看他妻子面子而照顾鲍二,鲍二“视妻如母,百依百顺”、妻子也敢当众骂他“糊涂浑呛了的忘八”,就可以理解了。

可是,描写鲍二夫妻关系畸形的这段话,却并没有介绍鲍二妻子就是多姑娘;介绍鲍二续娶多姑娘的版本中,偏偏没有“视妻如母”的趣语。两种版本, 要么交代不清,要么前后矛盾,这是怎么回事?

《红楼梦》中许多矛盾,都与反复修改、终未定稿有关。多浑虫、多姑娘、乃至鲍二,都是次要人物。为了他们,不值得反复修改。但是有个相关的人物,却显然经过了重大修改。这个人就是晴雯。

除了表哥的婚姻问题,晴雯还有几个漏洞。最明显的是佳蕙替小红打抱不平:“袭人那怕他得十分儿,也不恼他,原该的……可气晴雯、绮霰他们这几个,都算在上等里去,仗着老子娘的脸面,众人倒捧着他去”(有的版本多一句“宝玉疼他们”)。

得上等赏赐的,除了袭人、晴雯,肯定还有麝月。佳蕙不提麝月,因为麝月是袭人一党,虽然不像袭人那样叫人心服口服,但也不晴雯惹人嫉妒,宁可拉个不常见的绮霰来凑数。但是小红是二管家林之孝的女儿,怎么没有“老子娘的脸面”可仗,反而是连父母家乡都不知道的晴雯,却被认为是“仗着老子娘的脸面”?

另一次是小红初遇宝玉。怡红院竞争激烈,有才干有容貌的小红被“埋没久矣”,能见到宝玉、替他倒茶,是偶然中的偶然。

作品特意交代背景:“袭人被薛宝钗烦了去打结子,秋纹、碧痕两个去催水,檀云又因他母亲的生日接了出去,麝月又现在家中养病,虽还有几个作粗活听唤的丫头……”连作粗活听唤丫头都交代了,怎么偏偏不说个性突出、与宝玉感情深厚的晴雯?

依次交代的几个大丫头中,檀云较为眼生。除了这次,他再出现总是与众人一起,挂个名字,而完全没有戏份。为什么不把她算在小丫头里,要专门交代,却忽略了晴雯?会不会“母亲的生日接了出去”的本来是晴雯,后来才改成檀云?

如果这个假设成立,晴雯在早期文稿中,应该是“家生女儿”,并且母亲地位较高,才有资格过生日接女儿回去,也有脸面给女儿“仗”。晴雯应该与小红出身相当。

为什么要把晴雯改成“不记得家乡父母”的孤儿,又要把小红出身提高到总管女儿的程度?如果从艺术角度考虑,也没什么难以理解的。

宝玉探晴是作品中感人的情节。它的感人,部分是由于晴雯的凄凉处境。如果照早期文稿中所写,晴雯的母亲也是贾府下人,或者是像袭人家一样住在附近,被逐后病重,至少有母亲看护,“探晴”就缺乏凄凉的美感。

而小红后文有“狱神庙慰宝玉”的情节,如果她只是一个普通的下级丫鬟,哪来的这样大的能量,在贾府势败之时,竟能探望被囚禁的宝玉?

把晴雯的出身改为孤儿,把小红改写成管家之女,就解决了情节上的矛盾,也加强了艺术感染力。我们常说曹雪芹是天才,却忽略了他穷毕生心血、 不断修改、精益求精的努力。而多姑娘涉及的前后矛盾,却提供了一个管孔,让我们管中窥豹,可见一班,去猜测曹雪芹在耗尽心血的“批阅十载”中,是如何“增删五次”的。

如果是写作人,曹公的修改过程,会具有更珍贵的示范作用。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