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田信长怎么死的,如何评价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
发一篇之前写的文章,首发在头条号上:
一
在我对于日本历史有限的认知中,源平争霸和战国时代一样,都是其中的精华所在,后者更是奠定了近代日本的政治与文化基础,其影响至今犹存。例如,战国末期统一日本的德川家康,就曾对日本国民性的塑造产生过重大影响。其名句“人的一生有如负重致远,不可急于求成”,相信,能让每一个日本人都感受到其后的分量。
百年的战国历史,涌现出了大量的名将、谋士与能臣,使得这段饱含着血腥杀戮的历史,虽纷争不断,烽火连天,但也精彩纷呈,豪杰辈出。因而深受日本历史爱好者的追捧,其热情就犹如我们中国人对三国英雄们经久不衰的喜爱一样。
尽管从我们中国人的视角来看,战国时代更像是一段村长打县长,县长打乡长,乡长打区长,区长打市长的群体恶性械斗史,但它着实是日本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里试图谈一谈战国人物的星座,这种做法并不严谨,但至少有趣。
二
一般认为,日本战国时期始自1467年的应仁之乱,终结于1615年的大阪之战,以德川家消灭丰臣家为标志性事件进而统一日本而告终。
从左至右: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 来源:网络
战国时代,首推三大英豪,分别为织田信长、丰臣秀吉以及德川家康。
织田信长,男,尾张国生人,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年轻时因特立独行的性格而饱受非议,被称为“尾张大傻瓜”。
但正是这样一个不走寻常路的傻瓜,却有着异于常人超越时代的见解,他设计并推行了大量具有跨时代意义的政策。
首先,信长极其重视商业发展,在其他大名为了土地打来打去的时候,他致力于改善统治区内的商业环境,撤除不必要的关所(收取过路费的检查站),设立乐市鼓励商业,推动自由贸易,鼓励技术创新,使得他治下的地区呈现出极强的经济活力。
信长游戏形象
其次,信长也是较早将火枪大批量使用于实战中的将领,认识到军事科技创新对于提升硬实力的重要意义,其于日后在长篠之战中重创战国骑兵第一的武田家,依靠的就是三段式火枪射击法。
最后,这哥们运气好得出奇,往往在危急关头吉人天相出奇制胜,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从桶狭间奇袭,击杀当时实力最强的大名之一的今川义元进而横空出世,再到成为天下霸主,即将有望统一日本前夕,却阴沟里翻船被部下明智光秀逼死在了本能寺。由登台到谢幕,每一步走得都极富戏剧性。
织田信长生于1534年6月23日,从日期上看,他落入在了巨蟹座的区间,但紧挨双子,这种期间生人,容易同时兼有两种星座的性格特征。
比如反应灵敏,学习能力强,智商超群,乐于接受新事物,这些都是双子座的特点。
而倔强固执,轻微强迫症,进而放纵情绪,控制欲强,有仇必报等又都是巨蟹座的特点。
信长在日本历史上的地位与曹操在我国的情况类似,都是千秋功罪毁誉参半,从来不缺话题的主,当然,二人也都是性格非常复杂的人。
信长有仁慈宽厚的一面,但也有残暴冷血的一面;有大度包容的一面,但也有刻薄猜忌的一面。也因为这些复调的特点,信长成为了个人色彩极为强烈的历史名人,粉丝数量在战国名将中始终高居榜首。
三
相较于信长的残暴,丰臣秀吉更加笃信怀柔与权谋。
丰臣秀吉,男,1537年3月17日生于尾张国爱知郡贫苦农民家庭,凭借自身非凡的才干以及高超的手腕,完成了战国历史上最成功的咸鱼翻身,由社会的最底层一跃成为战国第一人,日本的实际统治者,担任“关白”一职,不得不说其难度堪比奇迹。
秀吉游戏形象
秀吉的成功来自于踩准了巨人的肩膀,像他这样出身卑微的人,在战国这个崇尚家族背景的时代,如果不是遇到了信长这样不拘一格的领导,相信也很难出头。同样,信长死后,他是牟取其政治遗产最多的人,连信长的儿子们都被他收编,拱手将织田家的代言人身份送于了他。
在这一有利基础上,秀吉完成了信长未竟的事业,统一了日本。后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役(文禄庆长之役),先后被明将李如松和麻贵等人击败,此即为“万历三大征”之一,算是抗日援朝。
阴谋破产,“努力”付诸东流不久以后,秀吉去世。
秀吉的生日落于双鱼座,从其半生轨迹来看,不愧是典型的双鱼座人。洞察人性,手段多变,八面玲珑,软硬兼施,无论是怀柔时的温情脉脉,还是下手时的果断狠辣,都因为自身卓越的演技而令观者目眩神迷眼花缭乱。
秀吉的原则,历来都是能用外交手段解决的就不要打仗。这一特点在降服德川氏的时候体现的淋漓尽致,秀吉像一块牛皮糖一样死死粘住家康,一边打一边谈,硬是磨到了他上表称臣,耐心真得不要太好。
只不过,秀吉没有想到的是,也正是德川家康,逼死了自己唯一的儿子秀赖,亲手毁灭了丰臣家,创立了德川幕府。
四
德川家康,1543年1月31日生于三河国,从小就被送去今川家做人质,一生以盟友或属国的身份,先后侍奉今川家,织田家以及丰臣家。基本上,谁是当时实力最强的大名,他就依附谁。
家康的这一做法也为日后的日本国民性提供了这一基因:在自己还不够强大的同时,无条件的依附强者,等待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家康为了维系同盟关系,付出过惨痛的代价。信长曾把自己的二女儿德姬嫁给了家康的长子信康,但小夫妻过得并不和睦,婆媳关系非常紧张,政治联姻嘛,哪有那么多郎情妾意你侬我侬的美事。后来德姬借着回家省亲的机会,告密说自己的婆婆,也就是德川家康的夫人与武田家秘密串联图谋不轨,信长在查实后,大为震怒,很快致信要求家康刺死了自己的夫人与长子。
家康大为震惊,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尽管家臣都表示不惜一战以保护少主,他还是为了维护两家同盟关系而杀死了自己的夫人与儿子。短短数日,至亲之人被自己一下弄死俩,真真正正的孤家寡人。信长的霸道,和家康的隐忍在这一事件中一览无遗。
能对自己下这般狠手,承受如此大的屈辱与痛苦,心肠自然也如铁石一般坚硬。果不其然,在自己最后一道障碍,秀吉死后不久,家康就立刻起事,一步步架空丰臣家,并最终发动两次战争(大阪夏之阵以及冬之阵),彻底消灭其势力,杀死了所有丰臣后人,使其断了子嗣。
所以,德川家康给大多数人留下的映像,是老谋深算、伺机而动、忍辱负重、残酷决绝、坚韧不拔,具备十足的野心,毅力与魄力。
影视剧或游戏作品对家康的刻画,一定要表现出老谋深算的表情
吊诡的是,这些特点每一个都更像是摩羯座,但家康恰恰是水瓶座,水瓶的洒脱散漫,活泼自由,随心所欲没有一个可以在他身上得以体现。尽管他生于典型的水瓶座区间,但性格却无限接近于之前的摩羯,如果不是咄咄怪事,那就是上升星座使然还是环境所逼。
28年不上朝会不会是掩人耳目?
这个问题属于脑洞大开而无任何依据的猜想。
皇帝驾崩秘不发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皇帝驾崩,在帝制时代属于超级重大的事件,从发丧、治丧、入葬都有一系列的礼制规定。
绝大多数情况下,皇帝驾崩都是正常发丧的,通过敲响丧钟和诏告天下告知臣民。
当然,也有暂时封锁死讯、秘不发丧的情形,但极为少见。这种情形主要发生在皇帝意外死于出巡或征战之时,为保障皇权更替而采取的特殊措施。还有的,是为了皇权更替、清除异己而采取这一办法。中国历史上有三位有大作为的皇帝享受了这一“特殊待遇”:
一是秦始皇。开创了应急情况下皇帝驾崩秘不发丧的先河。
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祕之,不发丧。棺载辒凉车中,故幸宦者参乘,所至上食。百官奏事如故,宦者辄从辒凉车中可其奏事。独子胡亥、赵高及所幸宦者五六人知上死……行从直道至咸阳,发丧。太子胡亥袭位,为二世皇帝。——《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二是汉高祖。正常情况下,皇帝驾崩于宫中,是守不住秘密的。经过“四日不发丧”,消息外泄,吕后与审食其的图谋失败。
四月甲辰,高祖崩长乐宫。四日不发丧。吕后与审食其谋曰:“诸将与帝为编户民,今北面为臣,此常怏怏,今乃事少主,非尽族是,天下不安。”人或闻之,语郦将军。郦将军往见审食其,曰:“吾闻帝已崩,四日不发丧,欲诛诸将。诚如此,天下危矣。陈平、灌婴将十万守荥阳,樊哙、周勃将二十万定燕、代,此闻帝崩,诸将皆诛,必连兵还乡以攻关中。大臣内叛,诸侯外反,亡可翘足而待也。”审食其入言之,乃以丁未发丧,大赦天下。——《史记·高祖本纪第八》三是明成祖。基本上是秦始皇秘不发丧的翻版,目的相同,方式相似。
(永乐二十二年秋七月)庚寅,至榆木川,大渐。遗诏传位皇太子,丧礼一如高皇帝遗制。辛卯,崩,年六十有五。太监马云密与大学士杨荣、金幼孜谋,以六军在外,秘不发丧,熔锡为椑以敛,载以龙举,所至朝夕上膳如常仪。壬辰,杨荣偕御马监少监海寿驰讣皇太子。壬寅,次武平镇,郑亨步军来会。八月甲辰,杨荣等至京师,皇太子即日遣太孙奉迎于开平。己酉,次雕鹗谷,皇太孙至军中发丧。壬子,及郊,皇太子迎入仁智殿,加殓纳梓宫。九月壬午,上尊谥曰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葬长陵。——《明史·本纪第七》此外,元太祖成吉思汗病死于征西夏之时,为了顺利灭夏,临死前立遗嘱:秘不发丧。
如果是皇帝突然意外驾崩,短时间内封锁消息的情况也是常有的,这不能算是秘不发丧。
因此,除非必要性充足,皇帝驾崩后,当权者极少采取秘不发丧的对策,主要是因为正常情况下的秘不发丧缺少可行性。
没有任何迹象和证据表明万历皇帝已经早死,28年不上朝是为了掩人耳目万历皇帝十岁登基,在位四十八年,虽然有一半多的时间躲在深宫大内而不郊不庙不朝,但史书中还是留下了足够多的记载证明他的存在。
一是通过起居注,内阁大臣是可以了解到皇帝的言行的。《明史》《明神宗实录》等官方史书中的翔实记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二是28年不上朝并不代表28年不管事。万历皇帝只是改变了常规的行政方式,不通过上朝而是采用召见、口谕和批阅奏疏、发布谕旨等方式,利用司礼监和内阁进行国家管理。
三是万历皇帝虽然经常对大臣的谏言、补充科道言官的要求等置之不理,但对于涉及矿税等自己关心的事情和事关三大征、辽东战事等国家大事还是十分关注的,处理起来十分快速和坚决。
四是万历皇帝在位的后28年,虽然很少召见大臣,但在必要时仍然时有召见。比如:
万历二十一年十一月十九日,慈圣皇太后寿辰,神宗在久不视朝之后破例到皇极门接受百官祝贺,礼毕后,在皇极殿暖阁单独召见首辅王锡爵,讨论了册立皇太子等事。(据《明神宗实录》卷二六六,万历二十一年十一月己巳)
万历三十年二月十六日半夜,神宗紧急召见辅臣及部院大臣于仁德门,随后单独召见首辅沈一贯于启祥宫后殿西暖阁。当着慈圣皇太后及皇太子、诸王的面,神宗预演了一场病危托孤好戏,但一两天后,神宗病情好转,立即追回了停罢矿税等诏谕。(据《明神宗实录》卷二六八,万历三十年二月己卯。《明史》二一八,沈一贯传。)
万历四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为了处理梃击案,神宗于慈宁宫召见内阁辅臣、六部五府堂上官及科道官,宣布了梃击案的处理意见,展示了与皇太子的亲密关系。(据《明神宗实录》卷五三二,万历四十三年五月癸酉。)
万历四十八年四月十一日,首辅方从哲利用入宫哭临王皇后(四月初六日病逝)的机会,要求一睹“天颜”,神宗抱病于弘德殿召见方从哲,让久不见神宗的方从哲详细了解了自己的病情,讨论了辽东的军事。(据《明神宗实录》卷五九三,万历四十八年四月戊午。)
万历四十八年七月二十一日,“上疾大渐”,神宗临终前最后一次于弘德殿召见英国公张惟贤、大学士方从哲及六部大臣等。之后,留下了遗诏;当天,神宗病逝。(据《明神宗实录》卷五九三,万历四十八年七月丙申。)
万历皇帝28年不上朝,虽然突破了常态常规,却也是有其内在原因一是有嘉靖皇帝的先例。因为有嘉靖皇帝二十多年不上朝的先例,使得万历皇帝多年不上朝能够为大臣所勉强接受。这是一个重要前提。否则,朝堂掌控能力弱于嘉靖皇帝且多病、多行弊政的万历皇帝,能否顶住群臣的压力而不被逼退位为太上皇是一个问题。
二是有疾病不便的实情。万历皇帝怠于临朝,最重要的原因是疾病缠身,力不从心,而且有一个随着健康状况逐步恶化而不断加剧的过程。这种情况可以追溯至万历十四年九月。神宗从“头昏眼黑,力乏不兴”开始,到“面目发肿,行步艰难”,经常因病免朝免讲。到了后来,病情仍不见好转,这才绝了视朝。许多大臣以为神宗是托病怠政,其实并非如此,而是实有病症,视朝不便。这种实情为定陵考古所证实。
三是有皇权制度的保障。在明朝的皇权制度下,政治体系已经成熟完善。皇帝已经不需要亲力亲为,完全可以通过内廷的司礼监和外廷的内阁处理朝政。上朝这种仪式化、效率低下的行政方式,并非必须,皇帝采用召见、口谕和批阅奏疏、发布谕旨等方式同样可以处理政务。比如,万历三大征的决策、组织和执行就是这样进行的。万历皇帝长期不上朝受到攻击,主要还是因为国本之争和矿税、党争等问题导致的政治生态恶化。
四是有意气之争的因素。始于张居正的新政和清算,继之以万历十四年开始并延续三十多年的国本之争,加上矿税、妖书案、梃击案等问题的持续争议,皇帝与大臣之间意见的相左、内阁与六部之间的矛盾、大臣之间的党争发展到了极其恶劣的地步。这种局面下,皇帝和大臣相看两厌,意气用事,造成了难以挽回的君臣离心离德。
存在即合理,存在必有因。这大约是对万历皇帝28年不上朝留下的感慨。
英明一世的丰臣秀吉为什么会在晚年发动侵朝战争呢?
英明一世的丰臣秀吉如果只是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那就足够称的上是英明一世,可惜,他并不是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他发动的是侵略大明的军事战争,只是朝鲜是必经之路,所以顺带占领一下朝鲜,用作攻明桥头堡,那么名义上统一全日本的丰臣秀吉为何想要侵略大明呢?
其实,丰臣秀吉的心思没有那么复杂,他发动战争有以下三个心思。
一,膨胀的野心,令他迷失了自我,以为老子天下第一,当然这是最低层的野心。
丰臣秀吉出身极其低微,靠着侍奉织田信长,凭着理财能力,渐渐展露头脚,成为统兵大将之一,替织田信长打天下,后来织田信长死在本能寺,丰臣秀吉抓住机会,一跃成为众臣之首,随后开启织田信长未完成的梦想,统一日本。
待天下大局已定,丰臣秀吉狼一样的人物,觉的日本太局限,他想要更广阔的空间去发展。
大明,正是他的理想之地。
这是他想要进攻大明的原因之一。
二,削弱队友实力,让丰臣这个姓氏永久传下去
结束六十六国分裂,算得上震惊整个日本的大事业,那些跟着丰臣秀吉打天下的各路诸侯(日本称作大名),都不是省油的灯,野心勃勃,不太好对付。
而且日本国内资源实在有限,土地都不够分配,而这些骄兵悍将都在翘首以盼,分赃大业,如果分配不均,在国内就是极大的隐患,刚刚统一的日本,很容易又陷入内乱,毕竟日本还是分封制,而不是中央集权制,所以纷争时时刻刻都能发生。
于是,丰臣秀吉手指大明,富贵就在哪里,有本事的就跟我上。
削弱队友,才能让丰臣子孙无后顾之忧。
三,胜则富贵无穷,败则无伤大雅,大元朝两次进攻日本,都铩羽而归,量明朝也难入日本。
不过话说回来,丰臣秀吉死的太早了,不然,改变东亚局势,将成定局,他不但跟万历皇帝叫板,甚至跑到建州女真的地盘上,跟努尔哈赤好好较量一番,
是不是日本军人都有剖腹自尽的资格还是别的?
剖腹自尽,不能立刻死去;
并非所有人都有剖腹自尽的资格。
剖腹自尽,是日本武士最崇尚的一种死亡方式,他们认为这是光荣赴死,是武士道精神的一种体现!
1、剖腹自尽的起源:
永祚元年(公元989年),权倾一世的藤原家族,出现了一个败类。
此人名叫藤原义,他白天过着优雅的贵族生活,夜里却摇身一变,成为大盗,骚扰京都的大街小巷,无恶不做。
他武功高强,诡计多端。京都的捕快们,用了很长时间,才弄清他的身份。
一天晚上,藤原义作恶归来,被跟踪他的三个武士,锁定了行踪。
后半夜,官兵将藤原义家,团团包围。
当官兵们冲进去时,看到的景象,令他们大吃一惊。
只见,藤原家灯火通明,房门大开。
藤原义坦胸露腹,盘坐于堂上,膝上横着一柄雪亮的太刀(武士刀),正在悠闲的吹箫。
箫声凄凉,无人知道是什么曲子。官兵们围在堂下,但没有任何人敢贸然上前捉拿。
一曲吹罢,堂上、堂下一片静寂。藤原义突然举刀,慢慢的插入自己的腹部,从左到右,将腹部一字切开。
切到底之后,再把刀子稍微往上切。然后,用刀尖挑出内脏,扔向官兵,随后,倒地而死。
官兵们吓得魂飞魄散,一时间,竟无人敢上前一步。
藤原义采取这种死亡方式的初衷,很可能是觉得自己恶贯满盈,在劫难逃,难免一死。
因此,想死的潇洒一些,表达一下自己视死如归的气概。
作为这种死亡方式的原创者,藤原义,成为日本历史上,有确切记载的,第一个切腹自尽的武士。
他万万没有想到,在他死后几百年,切腹自杀,居然成了武士道的典范,武士精神的象征。
2、剖腹自尽的发展:
在镰仓幕府以后,剖腹自尽开始在武士群体中盛行。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因打了败仗,引咎自责,而剖腹自尽;
为了保住武士的尊严,不愿于被对方俘虏,而剖腹自尽;
为天皇或将军殉葬,陪同他们一起死亡而剖腹;
为了劝谏昏庸无道的君主,以切腹来表达自己的忠心;
武士犯死罪,被主君赐剖腹自尽,是最光荣的死法。比起斩首等死法,要强很多。
生前被人冤枉,切腹以示清白…
3、剖腹自尽盛行的原因:
为什么武士们喜欢选择剖腹作为最崇高的死亡方式呢?
古代人认为人的灵魂,是寄宿于肚腹中的。
因此,武士选择剖腹自尽,是想将自己的灵魂,向众人展示。
以此来表明自己的赤胆忠心;或洗刷自己罪恶、耻辱的灵魂。
4、剖腹自尽的死亡时间:
由于,腹部重要的内脏和大血管,位于腹腔较深处。而绝大多数切腹者,很难达到藤原义那种程度,从容不迫的切开腹腔,自行摘除内脏。
多数人,切开浅层后,因为,剧烈的疼痛和极度的恐惧,很难再切到腹腔深处。
因此,不论采取哪种方法剖腹,通常都只能伤到一些表浅的、相对较小的血管。由于流血速度相对较慢,切腹者一般不会迅速死去。而是疼上几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直到血液流干,才会慢慢死去。据记载,切腹后,活的时间最长的一位武士,居然72小时后才死。这种残忍和血腥的过程,一般人根本无法忍受!5、剖腹自尽的方式:
日本武士的切腹方式,主要有三种:一字文切、十文字切以及三文字切。
其中,最痛苦、最困难的就是三文字切。
它需要切腹者倒下之前,在自己腹部切上三刀,比其余两种切腹方法,分别多切一刀和两刀。
因此,其痛苦和恐惧程度,也超过其他两种。
时至今日,在日本武士中,也只有武市瑞山一人,采取了这种方式完成切腹。
他的三文字切腹壮举,被大家广为流传,使他成为了日本的国民偶像,一直被推崇至今。
在日本战国时代至江户时代初期,剖腹者多数采取类似于藤原义那种,相对比较残忍的「十文字切」。
最后一个使用此方法的人,是被日本军界奉为“军神”的乃木希典大将。
一九一二年,乃木希典为了向死去的明治天皇表明决心,毅然选择和妻子自杀,而他们用的就是比较残忍的“十文字切”!
多数剖腹自尽的武士,都选择相对痛苦较小的“一文字切”。
即使这样,有很多人,仍然忍受不了长时间的疼痛 和等待死亡的恐惧。而发出痛苦的呻吟,或翻滚挣扎,有损形象。
因此,出现了介错人,在必要时补刀;以及,“扇子切”等变通方式,帮助剖腹者减轻痛苦。
6、剖腹自尽的仪式:
直到江户时代,剖腹自尽,才逐渐规范。开始出现介错人(助手),还形成了一套复杂的流程和仪式:
剖腹自杀者穿着庄重服装,通常是白色和服。用来剖腹的刀放在他正前方,用特别的布料垫着。在剖腹前,武士会作好死亡的心理准备。即兴创作并吟唱,被称为辞世之句的诗或歌。有点像后来的绝命诗或遗言。完成辞世之句后,他的介错人通常已准备好,即正式开始剖腹。介错人的出现, 是为了减少剖腹者的痛苦,帮助他们早点解脱;也防止他们因为长时间过度的疼痛,而呻吟或挣扎,影响形象。剖腹者揭开身穿的和服,拿起刀剑,捅进自己腹部。先从左至右的切割,然后作由下向上的第二刀,让其肠子从腹脏溢出(十文字切)。切出第二刀之时,介错人即可进行抱首,挥刀将剖腹者的脖子斩断。通常斩断并不完全,让头和脖子仍有一丝牵连。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头颅不至于脱离身体,滚出去,影响切腹者的形象。当然了,剖腹自尽者和介错人,可以预先商定何时完成斩首。亦有一些切腹者,会以扇子或木刀来代替切腹用的小刀,作为形式上的切腹,实际上由介错人挥刀杀死切腹者。此种切腹方式被称为扇子切。介错人,多数是剖腹自杀者的亲友。有些武士虽然战败,但输得光荣。对手为了表示尊敬,也会自愿担当介错人。由于下刀要非常精确,介错人一般都是剑术高手。7、切腹自尽的资格:
切腹自尽,这种极其残忍的死法,在日本,却被视为最高的荣誉。
因此,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用的。只有武士,才可以切腹自尽,而一般人是没有那种资格的。
日本的战争狂魔东条英机,由于身份低微,不是出生于武士家族。
即使,贵为首相,也没有剖腹自杀的资格,不得已只能用枪自杀。
结果,由于怕死,手抖的厉害,居然打偏了,没死成。被盟军多次执行绞刑。
可能是苍天有眼,想为成千上万的死难者,讨回公道,不想让他死的太容易吧!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投降后,剖腹自尽的人数,达到最高峰。
天皇宣布投降后,自杀狂潮持续了一个多月,自杀的日本军人,接近2万人。(包括各种自杀方式,并非所有人都有资格剖腹)。
其中包括本庄繁、阿南惟几、大西泷治郎、安达二十三、南云忠一等高级将领。这些人,都是剖腹自尽。
1970年11月25日,日本著名作家三岛由纪夫,在东京的陆上自卫队东部方面队总监部(军区指挥部),鼓动兵变失败后,切腹自杀身亡。
成为最后一个切腹自杀的日本男人。
切腹这种不符合人道主义,极其残忍的行为,居然在日本倍受推崇,甚至成为日本文化的重要符号。
由此可见,武士道精神,对日本人的毒害是很深的。
和平来之不易,任何时候,都不应放松对日本人的警惕!
为何很多日本游戏都喜欢将织田信长设定为大魔王?
哈哈,很有趣的问题,我说三点,包你明白:
1、“魔王”是个佛教用语,是指专门做破坏活动的恶鬼。织田信长如何和佛教扯上关系相信就不用我多说了吧?要知道,比叡山在日本的地位相当于中国的普陀山或五台山,是佛教圣山,结果信长二话不说,全然不听属下的劝导,大手一挥,八百年的历史化为灰烬,渣都不剩,要搁到中国,有这心也没这胆啊!
如果说胜海舟无血开江户城是为日本做了莫大的善事,那么信长火烧比叡山便是这件事的反面极端:佛像、佛堂、经卷全部烧毁,僧人平民甚至想着今天来拜拜保平安的香客无论男女老少一律格杀,这场屠杀最终死了三千多人。
2、虽然说战国时每个大名都干过屠杀的事,但像信长这种惊世骇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行为还是深深震撼了当时日本的宗教界大哥本愿寺家和一众大名,被冠上了“佛敌”,再加上佛教在日本还是很吃得开的,老百姓对信长的印象也瞬间转变成了诸如“再不睡觉!信长大魔王就会把你抓走!”“防火防盗防织田信长”等等负面评价了。
再加上信长还曾在对武田信玄的回信中戏谑性地自称“第六天魔王”,以此来嘲讽自己对传统和信仰的嗤之以鼻,对于这种充满着浓浓中二少年气息的行为,日本游戏厂商自然不会加以放过。简单地解释一下,“第六天魔王”的意思可以转化为“尾张大傻瓜”,二者意思在某种意义上完全一致。
3、按理说,背负众多骂名的织田信长为何还会被众多日本人喜欢,具体的原因大家可以感受一下中国人对曹操的评价。身为一提到日本战国,就绝对绕不开的人物,织田信长一生有着太多传奇故事,其传奇的发家,其传奇的死亡,其传奇的创造性,正是因为他的故事有太多看起来很不可思议,和现实世界格格不入,才会引来那么多人的喜欢。
最后再说一句,将织田信长设定为魔王、终极boss的游戏其实不多,只是鬼武者系列做得实在太好太好太好了,才会造成这种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