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断援军,唐朝名将契苾何力是怎样的一个人?
唐太宗李世民为了救契毖何力,差点搭上自己的宝贝女儿,从这一个细节,您就能知道他在李世民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重要。当然,契毖何力也不舍得娇滴滴的公主因他遭遇不幸,所以他略施小计,帮公主脱离了苦海。
唐朝是个民族大融合的时期,胡蕃在大唐为官为将者多如牛毛,历史上比较出名的有:李光弼、安禄山、哥舒翰、高仙芝、仆固怀恩、黑齿常之、执失思力、阿史那社尔等等,而契毖何力则是唐初最重要的蕃将。
契毖何力出身于铁勒“契苾部”,以部落名“契苾”为姓。契苾家族世袭铁勒部可汗,其父契苾葛是契苾部小可汗。
那时候北部草原有个强大的帝国叫“突厥”,为了方便理解,我们做一个简单比喻:突厥相当于总公司,铁勒相当于二级子公司,契苾相当于三级分公司。
当然,总公司与子公司、分公司之间的关系并不稳定,随着实力的涨落往往会易位。比如何力的爷爷是铁勒部可汗,到他父亲时契苾部衰落了,失去了铁勒部的可汗位置。
何力九岁那年父亲去世了,虽然他继承了“村长”的头衔,但孤儿寡母跟一群草原野蛮人打斗显然很吃亏。为了找棵大树作依靠,何力在老妈的主持下,率领“全村”一千多户家乡父老归附了唐朝。
李世民将他们安置在甘州、凉州一带,封何力为左领军将军,入朝为官;又封其母为“姑臧郡夫人”,其弟契苾沙门为贺兰州都督,留镇本部族。
自从何力拿到了大唐的护照,就像小树苗获得了阳光雨露,他茁壮成长,很快成了大唐帝国赫赫有名的战将。从唐太宗贞观七年,到唐高宗仪凤元年,何力东征西战43年,为大唐帝国的边疆安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
何力参加过的重要战役,列出来的目录足以让世人争相献上膝盖,他先后征讨过吐谷浑、高昌、薛延陀、高句丽、突厥、龟兹及铁勒诸部。
战场上的何力猛得一塌糊涂,他多次率领先锋营直插敌人的腹地。高句丽的“白崖城之战”最典型,那次战斗中,何力率800精锐与敌方10000人死磕,他发挥一贯的作风,直接扎进人堆里厮杀。
拼杀中,何力腰部被一个叫高突勃的高句丽人扎了一枪。被救下来后,何力一边接受伤口包扎,一边觉得窝囊,包扎完他大喝一声,又跃马上阵。士兵们深受鼓舞,全军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最后居然杀退了敌军,并追击几十里,斩杀一千多人。
天黑收兵后,何力再也顶不住了,他被人抬进帐篷紧急抢救。李世民闻讯赶来,亲自为他上药,并将俘虏的高突勃绑来,交给何力处置。
何力不但没处置高突勃,反而放他走。原来他从高突勃的身上,体会到了一种惺惺相惜,他说:各为其主,他效忠他的君主,值得钦佩,我们没有私怨,
何力的“忠”一点不亚于高突勃,这就是李世民对他格外重视的原因。
贞观十六年,何力奉旨回凉州省亲。史书上说是“省亲”,其实是凉州出现了不稳定因素,需要何力回去处理。
原来,随着东突厥的被灭,铁勒部下面的一个小部落“薛延陀部”乘机做大,一个三级分公司,大有取代突厥地位的趋势。当时薛延陀部的可汗叫“乙失夷男”,人称“真珠可汗”,他的小野心开始膨胀,试图收编契苾部,跟大唐掰手腕。
何力的老妈和弟弟,在威逼利诱之下已经搬到了薛延陀部居住,整个部落也都即将宣布脱唐了,这时候何力回来了。
何力和部落谈判的结果是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他被绑架到薛延陀部。面对真珠可汗的威胁,何力大义凛然:“岂有唐烈士而受屈虏庭,天地日月,愿知我心!”
说罢何力拔出佩刀,割下自己的左耳,以表示誓死不从!若不是可汗的妻子劝阻,他差点就被真珠可汗杀了。
很快一条消息传到长安:何力已经率领族人叛逃到薛延陀部去了。李世民摇摇头,他断言:“何力心如铁石,必不叛我!”
恰好有使者从薛延陀部回来,将实情报告给了李世民。李世民当即洒泪,他让兵部侍郎崔敦礼持节出使薛延陀,提出愿意将女儿新兴公主嫁给真珠可汗,以换回契毖何力。
真珠可汗一听说天可汗要招自己当女婿,乐得屁颠屁颠地宣布愿意当乖儿子,并恭恭敬敬地送何力回到大唐。
何力回到长安,立刻建议李世民悔婚,不能因为自己让尊贵的大唐公主整天闻羊臊味。李世民很为难:朕已经答应了,怎么好食言呢。
何力说,我不是让您直不楞登地悔婚,而是如此这般……李世民一听乐了:还是你懂薛延陀人,就按你说的办!
何力出了个什么主意呢?他给真珠可汗挖了个大坑。
不久真珠可汗接到“准岳父”的敕令:按汉人迎亲习俗,你要到长安来接新娘,估计你没那个胆量,打个折,到灵州来接亲吧。不能空手来啊,十万头牛羊作礼金。
何力的计谋叫“坑连坑”,第一个坑是“练胆”,灵州有大唐的军队,真珠可汗但凡有一点鬼心思,他都不敢前来。第二个坑是“练腿”,一会儿你就能见到它的威力了。
事实上,薛延陀内部是坚决不同意到灵州迎亲的,可真珠可汗实在舍不下“天可汗女婿”的尊贵,坚持冒险前往,第一个坑被他越过去了。
第二年,真珠可汗的迎亲大军浩浩荡荡地上路了,他们赶着十万头牛羊直奔灵州。这一路有多远呢?约1000公里!
牛羊走得慢,一路走一路吃,跟观光旅游似的,真珠可汗出发的时候还是秋天,结果走到半路进入冬天了。这下糟了,牛羊们没吃的了,路上又遭遇大雪,不断有牲畜冻死。
几个月后,一行人赶到灵州,十万头牛羊只剩下三万头,接亲的时间也早就过了,公主又回长安了。
李世民“火了”:好你个不乖的儿子,接亲都不守时,彩礼又缺斤少两,不诚心啊。别说我不给你机会,回家补彩礼,麻溜的,过时不候。
真珠可汗窝了一肚子气,上哪儿再凑十万头牛羊?薛延陀部的人不活啦!回到驻地,在一群人嘲笑的眼神中,他连气带病,不到一年就死了。
又被何力说中了,他说:只要迎亲不成,真珠可汗一定会被薛延陀部的人轻视,到时候他的两个儿子就会蠢蠢欲动。
果然,真珠可汗一死,他的两个儿子立刻拔刀互砍,把薛延陀部搞得奄奄一息。
这就是契毖何力,一位忠勇双全的大唐蕃将,直到临终前一年,他还在讨伐吐蕃的征程中,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北周和南陈的吕梁之战持续了多久?
南陈与北周的吕梁之战,史称“吕梁覆车”,发生于577年十月~578二月,历时五个月,最终以南陈惨败而收场。
吕梁之役由南陈引发。起因是陈宣帝闻知北周灭掉北齐,遂兴师北上争徐、兖,于是战端开启。南陈宣帝太建九年、北周武帝建德六年、北齐幼主承光元年(577)正月,北周一举灭掉立国二十八年的北齐,结束了北方大地四十三年东、西对峙的局面,统一了北方,为南北统一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可惜天不假年,转年六月初,英主北周武帝宇文邕病逝,未及完成统一天下之伟业)。
北周得齐地凡州五十、郡一百六十二、县三百八十、户三百零三万二千五百,国土与国力骤增。周武帝做好齐地善后工作,留下精兵强将戍守各州郡,于四月班师凯旋,西归京师长安。(北周武帝)高氏北齐灭亡,为期四十三年的后三国时代三足鼎立的局面被打破,天下再次形成南(陈)、北(周)两雄对峙的格局。
建康(今南京市)的南陈宣帝闻知北周灭了北齐,土地与国力剧增,既眼热更忧惧,唯恐北周做大做强,危及自己,遂生北图之念。陈宣帝决定趁北周在齐地立足未稳之际,出兵争徐州、兖州,进而攻取黄河以南地区,以弱周强陈,增强对抗宇文周的实力。
十月上旬,陈宣帝诏令南兖州刺史、司空吴明彻率军北伐。
年逾花甲的吴明彻为南陈能征惯战的宿将,几次北上攻齐,曾连克北齐数十城,尽取淮南之地;复北攻彭城(今徐州市),大破数万齐军于吕梁,威震淮上,可谓战功卓著。北伐屡屡得手的吴明彻此次北征,可谓轻车熟路,志在必得。
吴明彻率军自南兖州(治今江苏扬州市西北蜀冈上)出发,踏上北伐征程。中旬,吴明彻率领北伐舟师进屯吕梁城(在今江苏徐州市铜山区东南废黄河北岸吕梁集)。
北周大将军宇文忻率领精骑数千来争吕梁,双方战于龙晦。南陈谯州刺史萧摩诃率领十二骑深入周军阵中,纵横奋击,斩将夺旗,大挫北周锐气。
北周徐州总管梁士彦率军数万拒敌,频战不利。十九日,吴明彻大破数万北周军。梁士彦实力大损,无力再战,只好退保徐州城固守待援,不敢再行出战。吴明彻乘胜围攻城池。南陈军拦阻州城东北的清水(即泗水)筑堰以灌其城,并将战船环列城下,攻城甚急甚猛。
守城乃梁士彦的强项。上年冬,梁士彦曾以一抗十死守平阳城(今山西临汾市),率领一万将士死守二十余日,硬是顶住了十万北齐军的昼夜猛攻(当然有侥幸成分)。梁士彦野战失利,只好采取守势,据城倾力固守,输攻墨守,还真顶住了南陈军的凌厉攻势。但单纯防守毕竟被动,若无外援,破城是迟早的事。
徐州城岌岌可危,北周武帝甚是忧急。十一月初四,周武帝诏令上大将军、郯国公王轨为行军总管,率军救援徐州。
王轨(魏室赐姓其祖上“乌丸”,故又称乌丸轨)受命,火急率领前军轻装疾进,潜行进占了淮口。足智多谋的王轨并没有急于进攻,而是谋断南陈军归路,遂于清水入淮之口竖立木栅,结成长围,并用铁锁串连起数百个车轮沉入清水河中,横截水流,用以阻断南陈军舰船归路,并打算暗中决堰泄水,以搁浅陈军战船而困毙之。
归路被截断,南陈诸将甚为惶恐。百战名将萧摩诃岂肯坐以待毙,遂向主帅吴明彻进言道:“听闻王轨刚刚封锁吕梁水下游,在河水两端筑城,眼下尚未竣工;明公若派我前去攻击,敌军必不敢抵抗。水路未被阻断,贼势则不坚;若是待到其城垒建成,那么我们必将成为人家的俘虏了。”可惜老将军并未能采纳萧摩诃“主动出击以脱困”的良策,坐失战机。
战机稍纵即逝,十天光景,南陈军下游的水路便被阻断了,而北周的大批援军也陆续赶到,军力大增。王轨不但将长围合围,又在要路预设数道伏兵,以拦截破围而出的南陈军兵。
转眼间来到转年二月下旬。
兵顿徐州城下的南陈军进退维谷,处境益加不妙。大多数将领主张自行破堰,借着水势以舰船载上战马扬帆撤军。马军主将裴子烈反对道:“如果破坏堤堰将战马驱赶上船,船只肯定会倾覆,不如派马队突围先走,方为妥当。”
此时偏赶上吴明彻后背患上重疾,被病痛折磨得苦不堪言。老将军亦深知事已不济,为尽量减少损失,遂点头应允了。
萧摩诃不忍丢下重病缠身的主帅,遂再次进言:“目前形势危急,我军求战不得,进退无路。如果暗中派兵突围,还不算耻辱。希望大帅您率领步兵乘坐马车徐徐前行,我率领几千铁骑前后护卫,必可保您平安抵达京师建康。”
吴明彻很有帅德与责任心,不忍拖累行动迅捷的骑兵,遂拒绝部将的好意:“将军此计确是良策。然老夫身受专征重任,不能战胜攻取,反而陷全军于困境,惭愧得无地自容。况且步兵甚众,我身为总督,必须亲自断后,率领他们一起行动。将军您的马军应须迅速行动,走在步兵前面,军情紧急,切勿迟缓!”催促萧摩诃率领骑兵赶快突围逃生。
萧摩诃只好奉命率领数千马军连夜先发。萧摩诃亲率八十精骑打头阵,突破重围,后续骑兵跟进,破围而出。次日天明,总算逃出生天,抵达淮河南岸。
二十七日,吴明彻下令步兵全部登船,并决堰放水。船队乘着汹涌奔泻的水势顺流而下,一路南撤,希冀顺着清水河进入淮河。船队只要进入淮河,便生还有望了。
不料,船队行进至清水口(今江苏淮安市淮阴区西),水流已经宽阔,水势亦渐渐微弱平缓,船体随之下落,被沉于清水河中的数百车轮所阻挡,此路不通了。
王轨趁势挥师将寸步难行的南陈船队包围起来,并步步收缩包围圈,发起攻击,南陈军溃不成军。年迈且重疾缠身的吴明彻势穷力蹙,身陷绝境,遂被周军俘获;三万余南陈将士以及辎重皆成为周军的胜利果实。唯萧摩诃所带率骑兵与将军任忠、周罗睺全军而还。
北周武帝礼遇名宿吴明彻,封其为怀德公,位于大将军之列。吴明彻本就身染重疾,加之悲愤过度,不久便故于长安,时年六十七岁。
(南陈名将吴明彻)关于南陈、北周吕梁之战,史载另有一版本,略有异同;姑录之于下以供参考:“陈将吴明彻以舟师北破下邳,进屯吕梁,堰泗水以灌徐州。周乌丸轨、达奚长儒率兵救援,轨取车轮数百连锁贯之,横断水路,募壮士数百夜决堰。至明,陈人始觉,遂溃还。”
南陈太建北伐,可谓搬石砸脚,损失甚巨。陈军兵败吕梁,主帅与三万余将士被俘,“陈之锐卒,于是歼焉”;而且失去了北进的战略支撑点~淮南之地。南陈损兵折将、丧师失地,自此失去同北周抗衡的实力,“吕梁覆车(军),大丧师徒矣。江左削弱,抑此由之”。
因题主顺便问一下南北朝时的吕梁和现在的吕梁有什么区别?故在此顺便简单区别之。二吕梁,一在江苏徐州,一在山西西部;一东一西,远隔千里,所谓此吕梁非彼吕梁也。
关于徐州吕梁之得名,古籍有载。《水经注》:“泗水自彭城东南过吕县南,水上有石梁,谓之吕梁。”《元和郡县志》:“吕梁,在彭城县东南五十七里,盖泗水至吕县,积石为梁,故号吕梁。”《读史方舆纪要》载,因泗水至吕城积石为梁,故称吕梁。又载,吕梁山在徐州东南六十里,其下为吕梁洪;吕梁城在州东五十里,隋废。
吕梁城又作吕城,为古城名,属彭城郡,在今江苏徐州市铜山区东南废黄河北岸吕梁集,即汉吕县故城。《魏书·地形志》吕县有吕梁城。《元和郡县志》:“吕梁故城在徐州彭城县东五十七里。(春秋时)宋之吕邑,汉为吕县。城临泗水,高一百四十尺,周回十七里。城东二里有三城,一在水南,一在水中潬(沙滩)上,一在水北,并北齐所筑,立镇以防陈寇。”
南北朝时期,吕梁城为戍守要地。
(徐州吕梁山)山西省吕梁山在晋西,东北~西南走向,北起管涔山、南至龙门山,长达400千米。北段海拔1500米左右,构成晋西高原的骨干。南侧龙门山,与陕西省渭北山地隔黄河相望,形成著名的禹门口峡谷,为黄河干流及其支流汾河的分水岭。
吕梁市在山西省中西部、黄河与汾河之间,因地处吕梁山而得名。
(山西吕梁山)图片皆选自网络。
蒙古拥有强大的襄阳炮?
这是个有趣有趣而且值得探讨的问题。钓鱼城,这座面积仅有2.5平方公里的小城,本来应该在历史上默默无闻,但是却因为南宋末期与蒙古军队的这一场战争,变得流传千古。那么面对当时无论是人数还是装备都更胜一筹的蒙古来说,究竟是什么让钓鱼城可以固守如此之久?
地理位置优势钓鱼城位于今重庆市合川区东南的钓鱼山上,三面临江,倚山为城,形势自是异常险峻的。包括
钓鱼城在内的四川山城防御体系(蒙古铁骑无法发挥作用)城上地势较平坦,面积也广,足以积粮驻兵,故能以区区弹丸之城而长期抵御蒙古的无敌之师。
城内军民奋勇抗敌钓鱼城军民在将军王坚及副将张珏两代将领的带领下,团结一心,积极抗蒙。给予蒙古军队沉重打击。
蒙古军不适应气候炎热钓鱼城位于炎热的巴蜀,处于三江交界处,夏季高温,疫症流行,这对于北方的游牧民族来说,的确是一大威胁因素。
粮草充足打仗最重要的什么?兵马未到,粮草先行,粮草自然是最重要的物资了。而恰巧钓鱼城上面便有可以种植粮食的地方。山上有土地,可以种庄稼粮食,有两个天池,可以有水源有鱼。所以粮草问题得到了解决。除此以外甚至可以养鸡养猪。
以上便是我的回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有更多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进行进一步讨论。
益州牧刘璋手下有多少名将?
在演义中,刘璋手下共有杨怀、高沛、刘璝、泠苞、张任、邓贤、吴懿、吴兰、雷铜、严颜、卓膺、张翼、费观、李严、刘晙、马汉等将。
这些武将中,绝大部分是杂鱼级别的龙套,真正武艺高强的寥寥无几。下面就让我们来分别详细说一下(以和刘备战斗出场先后为顺序):
杨怀、高沛把这哥俩放一起,是因为刘备入川驻守葭萌关时,刘璋手下众将劝他分派大将把守各处关隘。刘璋一开始不同意,后来在众人苦劝下,留下了白水都督杨怀、高沛二人把守涪水关,看住刘备后路。
所以刘备和刘璋翻脸以后第一件事,就是要解决杨高二人。偏偏这两位还自作聪明,身藏利刃,以送行为名去刘备军中想搞暗杀。结果自然是被庞统识破,在酒席之上刘封、关平将他们拿获,被斩于帐前。
杨怀、高沛一战未打就被杀了,武艺高低看不出,不过这脑子显然不大好,所以评定为杂鱼。
泠苞刘备取了涪水关以后,泠苞和张任等人奉命去镇守雒城。其中泠苞和邓贤两人是在离城六十里处下寨,作为外围防线。荆州军逼近以后,魏延率军去劫泠苞营寨,结果被伏路小军发现,泠苞引军和魏延斗了三十合以后,分兵攻击魏延后路,魏延大败。魏延败退路上又遇到邓贤人马,差点挂了,后来幸亏被黄忠救下。
而泠苞和黄忠又战了十几合,才被优势蜀军战败。此后他又想出水淹荆州军的毒计,只是被彭羕告密才失败。在乱军中被魏延所擒,后来被斩首。
综合来看,泠苞的武艺应该和魏延接近或者略差一下,善于用兵,有一定谋略,是一个人才。
邓贤邓贤和泠苞同时出战,不过他的戏份不多。在拦截魏延败军时被黄忠一箭射死,就此退场,根本没来得及表现。这样的龙套自然也只能归于杂鱼之列。
刘璝刘璝是和张任等人一起第一批到雒城的武将之一。不过刘璝一直负责守城,没什么机会和人单挑。到最后刘璝在守城时被张翼杀死,全场没有表现,属于龙套人物,自然也是杂鱼一条。
张任张任无疑是刘备在益州之战中最大的障碍之一,在雒城荆州军屡次张任用计击败,连庞统都是因张任而死。
而且张任的武艺不错,曾经两次和张飞单挑:第一次和张飞战了十几合以后,因为荆州军大队赶来,张任身边只有十几人,寡不敌众所以主动撤退;第二次则是张任战了十几合以后诈败,将张飞引进包围圈,要不是赵云赶来,张飞要吃大亏。
从和张飞交手情况看,张任起码有一流水平,而且善于用计,是智勇双全的大将。
吴懿吴懿是第二批赶到雒城的川将之一。他的武艺稀松平常,遇到赵云以后一合被擒。更糟糕的是吴懿的气节不咋样,被捉以后刘备劝降时,吴懿居然说“如何不降”,投降还如此理直气壮的也算是奇葩了。
所以综合评定,吴懿也是杂鱼级别武将之一。
吴兰吴兰和吴懿一起倒了雒城。在雒城之战中表现活跃,后来因为被荆州军包围,不得不投降了刘备。在汉中之战时,吴兰遇到曹操的儿子曹彰,两人战不数合,吴兰被曹彰一戟杀死。
按照吴兰的表现来说,只能算杂鱼了。
雷铜雷铜和吴兰他们也是同一批到雒城的,而且和吴兰一起活跃在战场上,两人一起归降了刘备。后来在汉中之战时,雷铜中计被张郃所杀。
雷铜和吴兰不仅齐名,表现也差不多,也归于杂鱼吧。
严颜严颜想必大家都熟悉了。严颜是川军老将,在益州之战时,他镇守巴郡,坚守不出,让张飞吃了好大的苦头。最后张飞用计诱严颜出城,才将他擒获。而且严颜在中计的情况下还能和张飞战十合才被擒,考虑到他的年龄,这个表现可以说非常不错了。
在归顺刘备以后,严颜也是屡建战功。特别是汉中之战他和老将黄忠联手出马,先是击败张郃,接着又献计夺取了天荡山,斩杀了魏将夏侯德。
综合评定,严颜武艺接近一流水平,而且善于用计,可谓智勇双全。
卓膺卓膺是和张翼一起,作为援军到的雒城。在和张任出战时,卓膺是后队。结果前军张任战败以后,卓膺没有战斗就直接向赵云投降。归顺刘备以后,卓膺也没有上过战场,属于龙套人物。
所以综合评定,卓膺也是杂鱼。
张翼张翼在益州之战时没有表现,只是最后杀了刘璝献城投降。后来知道诸葛亮主政期间,张翼才表现活跃起来,一直未蜀汉战斗到了最后。期间张翼和魏延、王平联手抓了鄂焕,和王平联手击败姜维,晚年败在徐质手下。
总体来看张翼的水平大约属于二流。
费观费观是刘璋的妻弟,奉命驻守绵竹。期间费观只派遣了手下李严出战,自己没有和荆州军打过。李严投降以后,费观跟着献城投降。综合来看,费观属于龙套,也是杂鱼级的人物。
李严李严是和费观同守绵竹。荆州军攻打绵竹时,李严出战和黄忠大战四五十合战成平手。诸葛亮认为李严不可力取,于是用计将他引入山谷,用弓弩手逼降了李严。
按照和黄忠战斗的结果看,李严的武艺至少有一流水平,甚至可能还略强一些。
刘晙、马汉这两位放一起,是因为他们一起出场,而且没来得及有太多表现,就被赵云秒杀。除了让马超觉得赵云武艺了得外没发挥任何作用,妥妥的龙套,自然也只能算杂鱼。
综上所述,刘璋手下的武将中武艺以张任、李严最强,泠苞、严颜次之,张翼再次,其他的人就一起垫底。而论谋略,则以张任最强,泠苞、严颜次之。十万百姓跟随刘备逃亡?
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三国志》
《三国志》里对这10万百姓的去处,其实是有了一个比较模糊的交代,曹操抓获了这些百姓,还是说斩杀了这些百姓呢?
不管怎么说,刘备不仅抛弃了百姓,同时也抛弃了自己的老婆和孩子,只带着几十个人逃跑了。那么这些百姓岂不就都成了曹操手底下的鱼肉?
曹操怎么对付他们,那是曹操的事情。可是刘备之前的人设,因为这次的逃跑可就彻底嗝屁了。那么对于曹操怎么对付这些百姓,我们姑且可以根据曹操的作风,做一些假设。
01屠城是曹操家常便饭的事情。曹操喜欢盗墓,喜欢人妇,其实他还有一个爱好,那就是喜欢屠城。没错,你真的没有看错,所谓屠城就是把一座城的人全都给杀了。据不完全统计,曹操在历史上屠城的记录,就有6次。
第一次是曹操为父报仇,攻打徐州陶谦的时候。他走到哪儿就屠杀到哪儿,看来对陶谦是真的恨到家了。路过取虑、雎陵、夏丘三城的时候,杀掉了数十万男女,泗水都被阻断了。第二次是曹操击败张邈以后,把雍城给屠戮了。张邈是曹操昔日的好伙伴,可是友谊的小船,说被打翻就被张邈打翻了,他居然联合吕布偷袭曹操,结果曹操一顿操作以后歇菜了。第三次是曹操讨伐吕布的时候,把彭城给屠了。上次攻打徐州,没有打下彭城,这次总算是完成了多年的心愿,曹操心满意足。第四次是官渡之战的时候,曹操坑杀了袁绍七万多降卒。当然这次跟屠城不沾边,纯粹是杀人比较多,列在这里表达一下对曹操杀人如麻的感叹。第五次是击败了袁绍的儿子袁尚后,将邺城屠戮殆尽。这次应该没杀光,至少袁熙的老婆甄氏是被曹丕给救走了。第六次是在征讨乌丸的时候,屠杀了柳城。还是因为袁尚这个瘪犊子,他其他地方不跑,偏偏跑人家乌丸这边来,结果引来了曹操的屠刀。这些是曹操直接参与的六次屠城记录,其中有五次是直接将一座城池的人都给屠戮殆尽了。这里面大多数当然都是普通的老百姓。
初平四年,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馀,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初三辅遭李傕乱,百姓流移依谦者皆歼。---《后汉书》
由此可见,曹操对新野的这10万百姓,也极有可能采取如此残忍的做法,毕竟有时候屠刀使顺手了,那就搂不住了。
02迁徙汉中居民,并没有造成杀戮行为。曹操在平定了中原地区以后,一度想要南下占领荆襄和江东,结果被孙刘联军给打回来了。为了弥补赤壁之战的损失,曹操打算西进。
所以他先后进攻了西凉的马超和汉中的张鲁。张鲁选择投降以后,曹操并没有屠杀汉中的百姓,而是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那就是迁徙,曹操迁徙走了数万户汉中百姓。
这对汉中百姓来说,简直就是要了他们的老命。人家祖祖辈辈都在汉中这块过日子,早就习惯了这里的风土。
从征张鲁,别从散关入讨叛氐,收其麦以给军食。鲁降,既说太祖拔汉中民数万户以实长安及三辅。其后与曹洪破吴兰於下辩,又与夏侯渊讨宋建,别攻临洮、狄道,平之。是时,太祖徙民以充河北,陇西、天水、南安民相恐动,扰扰不安,既假三郡人为将吏者休课,使治屋宅,作水碓,民心遂安。---《三国志》
可是曹操一声令下,这帮人就被挪到了长安附近居住。对曹操来说,这当然是有战略意义的,充实了关中地区,有利于抵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态势。
在后来关中地区成为了西北重镇,诸葛亮北伐的时候,曹叡才得以亲自坐镇长安,以此化解曹魏的危难局面。
从这个角度来看,曹操似乎不会将新征服的百姓给屠杀了。与其杀了这帮人,还不如将他们安置到一个需要的地方去。
汉中的地理位置虽然比较重要,但是这里更适合军队盘踞。因为复杂的地理位置,易守难攻,如果大量百姓在这里占山为王,是非常难以剿灭的。
为此曹操未雨绸缪,为了防止汉中出现第二个张鲁,他必须要让这里少点人,再少点人,最好只有自己的军队驻守。
03没有迁徙的理由和价值,估计这10万百姓活不了几个。10万百姓跟着刘备一起逃出新野城,按照后来的说法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刘备舍不得丢下百姓,一种是为了拿百姓当作掩护,我觉得这两种说法都不成立。为什么呢?
首先刘备是个连老婆孩子都丢了的人,怎么可能舍不得丢下百姓?何况他后来的确把百姓丢了自己逃命去了。其次明知道曹操喜欢屠城,在北方屠了五六次了,拿百姓当成挡箭牌,这种蠢办法是哪位天才想出来的?你出来走两步?或许刘备是认定了百姓留在新野也是死,出来逃难也是死,倒不如制造一些混乱,好让自己可以从中逃脱,同时逃出来的百姓还有一线希望。
反观曹操这边,他到底该如何处理这10万百姓呢?我认为被屠杀的可能性很大。第一,曹操没有迁徙这些百姓的理由。当初迁徙汉中的百姓,是因为汉中地势复杂,很容易像张鲁一样,占山为王。可是荆襄地区不具备这样的条件。第二,曹操迁徙汉中的百姓,目的是为了充实关中,让长安片区发达起来,房子才能卖得出价格。可是荆州房价已经很高了,而且物阜民丰,总不能把他们运往北方吧?第三,新野这10万百姓,实在是不具备迁徙的价值。人数太少是一方面,其中老弱病残者不计其数,所以根本就入不了曹操的法眼。由此可见,这10万百姓大多数应该是在这场战役中被杀掉了,要么就是在路上饿死了。曹操真的没工夫去管他们。
总结:屠城和迁徙,都是有目的性的。曹操做任何事情,都是有目的的,不可能因为自己的喜好做这些事情。就拿屠城来说,曹操真的喜欢杀人吗?或许真的喜欢,但是他屠城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喜好,更是为了威慑那些对付他的敌人。
屠杀徐州三城,是为了让陶谦不要抵抗,屠杀吕布的彭城,是为了让下邳的百姓主动打开城门。屠杀张邈的雍城是为了告诫那些朋友们,不要背叛自己。屠杀柳城,是为了让辽东不要再藏匿袁家那两个瘪犊子了。
同样迁徙也是有目的的,为了让汉中彻底掌握在自己手里,为了让关中地区变得富庶起来。曹操才会想到迁徙。
由此可见,对新野的这10万百姓,曹操完全可以放任不管,任由士卒们践踏抢掠,毕竟没有任何有利用价值的目的。
参考资料:
《三国志》
《后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