蟠龙脊,天安门的结构形式?
天安门是中国的标志性建筑,坐落在北京市中心,是明清时期的古代城垣中央大门。它的结构形式主要包括五个部分:中央大门、南北两侧的拱形门楼、城墙、城楼和护城河。天安门中央大门是整个建筑的核心,由五个门洞以及金水桥组成。南北两侧的拱形门楼,高达33米,上面有铁质蟠龙,是整个建筑的装饰性元素。
城墙是方形的,由大理石砌成,高度达3.5米,宽度达9米。城楼是城门上方的建筑,高度约为36米,是天安门的主体建筑。护城河是城门外的水沟,用于防御敌人的攻击。以上五个部分相互呼应,形成了天安门独特的建筑风格。
有哪些好玩的地方可以推荐?
11个地方,供您选择:
1、黄崖洞,位于黎城县北东崖底镇上赤峪村西的板山岭下,因一座海拔1600米的黄色崖壁上有一个可容百人的天然山洞而得名,这里是抗战时期八路军重要的兵工厂所在地。
2、天脊山,地处绵绵太行山腹地。位于山西省与河南省交界处,被誉为“天之脊”。天脊山素有“赛江南”的美称,完好的植被、清澈的泉水、美丽的传说……荟萃了太行山水之精华,集奇、险、绝、秀、幽为一体,气候宜人,是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探险写生的理想去处。
3、通天峡,位于太行山南端以东,山西省平顺县城东30公里,集雄、奇、险、秀于一身,融历史文化与自然风光为一体,拥有“大峡谷、仙人峰、虹霓瀑布及虹梯古关”四大特色区域。主峡谷长约26公里,山高海拔1600多米,堪称北方小九寨。
4、灵空山,位于沁源县西北灵空山镇风洞沟被誉为“龙游胜境”,草沟人称“蝴蝶谷”,将军墓沟则以“十里画廊”著称。灵空山风景区景点有近50处,专家将他们分为六种类型:第一类为珍奇古树,计有“世界油松之王”九鼎松(九杆旗),古松“一炉香”、“三大王”、“招手松”、“一佛二菩萨”、“哼哈二将”,以及生于元、明、清、建国初期的“四朝云杉”,此外山中还有巨松数百株,均气势不凡,蔚为壮观。其中“九鼎松”和“四朝云杉”被称为灵空双绝,为世所罕见。第二类为古建筑。计有创建于唐代的“圣寿寺”六院,峦桥、仙桥、茅庵、东钟楼、唐王祠、净身窑、文殊殿、宋代石刻、五龙庙等。第三类为龙的传说和自然相结合的景点。计有蟠桃凹、五龙池、盖海洞、五龙洞、龙母洞、龙脊、龙胆、龙尾等。第四类为名人古迹,有唐王寨、藏兵洞、舍身崖、一线天、将军墓。第五类为其它自然胜迹,有登云路、甘露泉、卧龙洞、十八盘、风洞、螺旋口、叠翠峰。第六类为优美风光景观,有深夜听松、灵空叠翠、秋山红叶、雪压青松、春林晨雾、盛暑雨霖。千百年来,众多游客慕名前往,不仅为了领略大自然给于灵空山的神奇的造化,而且将这里作为修身养性的佛国胜地进香,祈福。唐代以来,灵空山因“先师菩萨”李侃在此坐化成仙,而成为历代权贵为得仙气,占神韵,保福禄,得寿喜而朝山祈福的首选之地。
5、上党门,位于长治市西大街的府坡街北端,是古上党郡署(后为潞安府府衙)的大门。现为长治的象征和标志。上党之称,殷商已有,秦置上党郡,郡署由长子县迁移至今长治市。上党门始建于隋开皇年间。唐玄宗李隆基任潞州别驾时,在衙署内大兴土木,增建飞龙宫、德风亭。最盛时亭堂楼宫有280余间。金元之际毁于兵火。明洪武三年(1370)重建上党门门庭,后又增建钟鼓楼。
6、法兴寺,始建于十六国时期的后凉神鼎元年(401年),唐咸亨四年(673年)高祖十三子郑惠王赐藏经三千卷,并建石舍利塔一座,高宗上元元年(674年)改名“广德寺”,唐大历八年(773年)又造燃灯石塔一座,宋元丰四年(1081年)重建十二圆觉菩萨殿,并更名为“法兴寺”,元、明、清又屡有修葺。寺院坐北向南,规模不大,主要建筑都分布在中轴线上,分列着舍利塔、燃灯塔、圆觉殿和后殿。
7、太行龙洞,位于山西长治市武乡县蟠龙镇石泉村,是一个大型溶洞。洞内溶石错落有序,洞中套洞,晶莹透明,千姿百态,景观奇特。石花、石柱、石钟乳、石瀑布、石笋丛、石蘑菇群、石帘、石塔、石钟、石葡萄、石慢、石狮、鹅管等各种造型奇特的钙化景观攀沿四壁,流光溢彩,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和观赏价值。洞外群山环绕,森林茂密,鸟语花香,景色优美。
8、潞安府城隍庙,在山西省长治市城区庙道巷。城隍庙创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明、清都有重修。现存的城隍庙中大殿和角殿为元代建筑,寝宫、戏楼、玄鉴楼等为明代建筑,廊庑、耳殿为清代建筑。是全国现存城隍庙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现在城隍庙广场有旧货市场、小吃街、夜市等,是长治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9、观音堂,创建于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距今已有430多年的历史,是长治市内保存较好的一处寺院。院内正殿中设计精妙,手法精湛、造型精美的彩塑、悬塑,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历史价值。
10、崇庆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于中国北部山西省长子县城东南22.5公里处的紫云山山麓,是一座建于北宋时期(公元960~1127年)的寺庙建筑。寺庙东、西、北三面环山,寺址规模不大,坐北向南,寺前青松翠柏簇拥,寺后山峰环耸如屏。
11、八路军文化园,位于武乡县城内,整个景区由前广场、游客咨询服务中心、胜利大道、军艺社、胜利坛、实景剧场、八路村等七部分组成。园内三场常态演出:实景剧“反扫荡”,影视蒙太奇体验剧“太行游击队”,军民同庆“《欢庆胜利》大巡游”,通过声、光、电等科技手段,幽默诙谐的表现形式,喜庆热闹的民俗风情,生动再现了八路军将士与当地老百姓军民同心、共同抵制日寇的历史场景。
鸣山庙历史来源?
福建安溪鸣山庙,坐落于参内乡参山村福美(古称长泰里虎尾乡)。
庙内供奉法主圣君、相公大人。
明时,高氏先祖由新康里大坪乡(今大坪乡大坪村)迁入虎尾乡,后择地立庙,供奉法主圣君,奉为当境佛。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大修,渐次广大。
乾隆年间(1736-1795年),募资再新。
庙宇为三进三开间,宫殿 式建筑,雕梁画栋,金碧辉煌。
脊顶游龙,灿烂炫目;龛雕蟠龙,昂头舒爪,驾雾腾云。
庙堂壁上有古人题联“凤毛麟趾;鹤箕龟龄”,笔法劲遒,清秀腴润。
庙前 有一方月形池潭,粼粼碧波,鱼游嬉戏。
池畔修竹婆娑,逢皓月当空,静影沉壁,银光闪烁,景色迷人。
庙佛道兼奉,仙释并祀,香火曾鼎盛一时。
古代的龙是不是巨蟒?
在中国的神话系统中 蟒不是龙 只有修炼千年并且生麟长角的蟒才能叫做龙 “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 而虺:就是毒蛇
可见不是蟒蛇就可以成为龙的 最后普及一下龙的种类
1,蛟
一般泛指能发洪水的有鳞的龙。相传蛟龙得水即能兴云作雾,腾 踔太空。在古文中常用来比喻有才能的人获得施展的机会。关于蛟的 来历和形状,古典文献中说法不一,有的说“龙无角曰蛟”,有的说 “有鳞曰蛟龙”。而《墨客挥犀》卷三则说得更为具体:蛟之状如蛇, 其首如虎,长者至数丈,多居于溪潭石穴下,声如牛鸣。倘蛟看见岸 边或溪谷之行人,即以口中之腥涎绕之,使人坠水,即于腋下吮其血, 直至血尽方止。岸人和舟人常遭其患。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中 有周处入水三天三夜斩蛟而回的故事。蛟可能是鳄鱼。
2夔龙
想象性的单足神怪动物,是龙的萌芽期。《山海经·大荒东经》 描写夔是:“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有风雨,其光 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但更多的古籍中则说夔是蛇状怪物。 “夔,神魅也,如龙一足。”(《说文解字》)“夔,一足,?踔而 行”。(《六帖》)在商晚期和西周时期青铜器的装饰上,夔龙纹是 主要纹饰之一,形象多为张囗、卷尾的长条形,外形与青铜器饰面的 结构线相适合,以直线为主,弧线为辅,具有古拙的美感。
3 虺(hui)
是一种早期的龙,以爬虫类——蛇作模特儿想象出来的,常在水 中。“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是龙的幼年期,曾出现在 西周末期的青铜器装饰上,但不多。 虬 一般把没有生出角的小龙称为虬龙,是成长中的龙。故古文献中 注释:“有角曰虬,无角曰龙。”另一种则说幼龙生出角后才称虬。 两种说法虽有出入。但都把成长中的龙称为虬。还有的把盘曲的龙称 为虬龙,唐代诗人杜牧在《题青云说》诗中就有“虬蟠千仞剧羊肠” 之句。
4蟠螭(panchi)
是龙属的蛇状神怪之物,是一种没有角的早期龙,《广雅》集里 就有“无角曰螭龙”的记述。对蟠螭也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指黄色的 无角龙,另一种是指雌性的龙,在《汉书·司马相如传》中就有“赤 螭,雌龙也”的注释,故在出土的战国玉佩上有龙螭合体的形状作装 饰,意为雌雄交尾。春秋至秦汉之际,青铜器、玉雕、铜镜或建筑上, 常用蟠螭的形状作装饰,其形式有单螭、双螭、三螭、五螭乃至群螭 多种。或作衔牌状,或作穿环状,或作卷书状。此外,还有博古螭、 环身螭等各种变化。
5角龙
指有角的龙。据《述异记》记述:“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 角龙”,角龙便是龙中之老者了。 应龙 有翼的龙称为应龙。据《述异记》中记述:“龙五百年为角龙, 千年为应龙”,应龙称得上是龙中之精了,故长出了翼。相传应龙是 上古时期黄帝的神龙,它曾奉黄帝之令讨伐过蚩尤,并杀了蚩尤而成 为功臣。在禹治洪水时,神龙曾以尾扫地,疏导洪水而立功,此神龙 又名为黄龙,黄龙即是应龙,因此应龙又是禹的功臣。应龙的特征是 生双翅,鳞身脊棘,头大而长,吻尖,鼻、目、耳皆小,眼眶大,眉 弓高,牙齿利,前额突起,颈细腹大,尾尖长,四肢强壮,宛如一只 生翅的扬子鳄。在战国的玉雕,汉代的石刻、帛画和漆器上,常出现 应龙的形象。
6火龙
是以火慑势的龙。全身有紫火缠绕,凡有火龙经过之处,则一切 物体均被烧焦。 蟠龙 指蛰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龙,龙的形状作盘曲环绕。在我国古代建 筑中,一般把盘绕在柱上的龙和装饰庄梁上、天花板上的龙均习惯地 称为蟠龙。在《太平御览》中,对蟠龙又有另一番解释:“蟠龙,身 长四丈,青黑色,赤带如锦文,常随水而下,入于海。有毒,伤人即 死。”把蟠龙和蛟、蛇之类混在一起了。
7青龙
为“四灵”或“四神”之一,又称为苍龙。我国古代的天文学家 将天上的若干星星分为二十八个星区,即二十八宿,用以观察月亮的 运行和划分季节,并把二十八宿分为四组,每组七宿,分别以东、南、 西、北四个方位,青、红、白、黑四种颜色以及龙、鸟、虎、玄武 (龟蛇相交)四种动物相配,称为“四象”或“四宫”。龙表示东方, 青色,囚此称为“东宫青龙”。到了秦汉,这“四象”又变为“四灵” 或“四神”(龙、凤、龟、麟)了,神秘的色彩也愈来愈浓。现存于 南阳汉画馆的汉代《东宫苍龙星座》画石,是由一条龙和十八颗星 以及刻有玉免和蟾蜍的月亮组成的,这条龙就是整个苍龙星座的标志。 汉代的画像砖、石和瓦当中,便有大量的“四灵”形象。
8鱼化龙
是一种龙头鱼身的龙,亦是一种“龙鱼互变”的形式,这种形式 我国古代早已有之。《说苑》中就有“昔日白龙下清冷之渊化为鱼” 的记载,《长安谣》说的“东海大鱼化为龙”和民间流传的鲤鱼跳过 龙门,均讲述了龙鱼互变的关系。这种造型早在商代晚期便在玉雕中 出现,并在历代得到发展。 其它 椒图,又作铺首,形似螺蚌,性好闭,故常装饰于门上的衔环。 哈……这个其他该不会是私生子吧? 龙的形式 坐龙 坐龙呈正襟危坐的形式,头部正面朝向,颏下常设一火球,四爪 以不同的形态伸向四个方向,龙身向上蜷曲后朝下作弧形弯曲,姿态 端正。坐龙一般设立在中心位置,庄重严肃,上下或左右常衬有奔腾 的行龙。在封建社会中,坐龙是一种尊贵的龙纹祥。
行龙
行龙呈缓缓行走状,整条龙为水平状态的正侧面。行龙常常作双 双相对的装饰,构成双龙戏珠的画面,常装饰在殿宇正面的两重枋心, 器皿的狭长形装饰面上也常常用到。倘以单相出现时,龙的头部常常 作回头状,使画面更显生动。
升龙
升龙的头部在上方,奔腾飞舞,呈升起的动势。倘若龙头往左上 方飞升,称“左侧升龙”,龙头往右上方飞升,称“右侧升龙”。升 龙又有缓急之分,升腾较缓者,你“缓升龙”。升腾较急者,称“急 升龙”。头部在上的升龙又作往下的动势,称为“回降龙”。
降龙
降龙的头部在下方,奔腾飞舞,呈下降的动势。倘若龙头往左下 方俯动,称“左侧降龙”,龙头往右下方俯动,称“右侧降龙”。降 龙又有缓急之分,下降较缓者,称“缓降龙”。下降较急者,称“急 降龙”。头部在下的降龙又作往上的动势,称为“回升龙”或“倒挂 龙”。
云龙
泛指奔腾在云雾中的龙。龙和云是结合在一起的,云,是产生龙 的基础。而龙嘘出的气便成了云。云龙纹就是云和龙的共同体,将龙 的头、尾、脚“打散”又和抽象的云融汇在一起,显示出一种似云非 云,似龙非龙的神秘图案。
草龙
是一种含有龙形象的卷草图案,又叫“卷草缠枝龙”。头部有明 显的龙头特征,而身、尾及四肢都成了卷草图案。整体往往呈现出 “S”形的主旋律,并将“S”形继续延伸,产生一种连绵不断、轮 回永生的艺术效果。
广州十大历史景点?
1、白云山。白云山为南粤名山,自古有“羊城第一秀”之称,由30多座山峰组成,是广东最高峰九连山的支脉,主峰摩星岭海拔382米。每当雨后天晴或暮春时节,山间白云缭绕,蔚为奇观,白云山之名由此得来。白云山风景区由麓湖游览区、三台岭游览区、鸣春谷游览区、摩星岭游览区等7个游览区组成,有“蒲涧濂泉”、“白云晚望”、“景泰僧归”等古代“羊城八景”,以及三个全国之最的景点。
2、越秀公园的主体越秀山是一座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名山,早在秦汉时期,就是广州名胜风景区。园内有清代所建一座石牌坊,上面刻着“古之楚亭”四字,不少史籍将“楚庭”(或“楚亭”)视为广州的雏型。园内还有镇海楼、古城墙、四方炮台、中山纪念碑、孙中山读书治事处碑、伍廷芳墓、明绍武君臣冢、海员亭、五羊石像、五羊传说雕塑像群、球形水塔等景点。公园所处区域,自元代以来一直是羊城八景之一
3、六榕寺。六榕寺位于广州市的六榕路,是广州市一座历史悠久、举世闻名的名胜古刹。寺中宝塔巍峨,树木葱茂,文物荟萃,历史上留下不少名人的足迹。六榕寺因苏东坡当年为寺庙题字而得名。它与光孝、华林、海幢寺并称广州佛教四大丛林。六榕寺和寺中的花塔一样,历来为人们所称颂,加之历史地位与光孝寺齐名素有“光孝以树传,净慧(六榕寺的别称)以塔显”之称。与海幢寺、光孝寺、华林寺并称为广州“四大丛林”。
4、陈家祠。陈家祠堂坐落于广东省广州市中山七路,又称“陈氏书院”,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光绪二十年(1894年)落成,它是由清末广东省七十二县的陈姓联合建造的,是广东省著名的宗祠建筑。陈家祠堂的建筑结构可分为三轴、三进,建筑面积达8000平方米。祠堂的每进之间既有庭院相隔,又利用廊、庑巧妙地联接起来,共有九座厅堂和六个院落,祠堂的整体布局上下对称,殿堂楼阁,虚实相间,气势雄伟。
5、莲花山。莲花山位于番禺区狮子河畔,“莲峰观海”2002年被广州市政府列为新世纪羊城八景之一。莲花山历史文化积淀非常深厚,它是一位历史老人,是番禺2200多年历史的见证者。番禺区内的历史文化遗迹很多,其中莲花山上的古迹最为集中和具有代表性。它拥有国内罕见的、具有2000多年历史和保存得最完好的古采石场遗址,有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省会华表”莲花塔,有清代康熙年间建造的莲花城以及新建的世界最高的箔金观音立像。
6、光孝寺。位于广州市越秀区光孝路,是广东著名古建筑群之一。光孝寺建筑结构严谨,殿宇雄伟壮观,特别是文物史迹众多,有始建于东晋的大雄宝殿,南朝时达摩开凿的洗钵泉,唐朝的瘗发塔、石经幢,南汉的千佛铁塔,宋、明时期的六祖殿、卧佛殿,以及碑刻、佛像、诃子树、菩提树等,都是珍贵的佛教遗迹遗物。1961年,光孝寺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西汉南越王墓。是西汉初年南越王国第二代王赵眜的陵墓。赵眜是赵佗的孙子,号称文帝,公元前137年至122年在位。该墓于1983年6月被发现,挖掘完毕即在原地建立西汉南越王博物馆。1983年发掘时,出土文物中有“文帝行玺金印”一方以及“赵眜”玉印,证明陵墓主人的身份。1996年,南越文王墓与南越国宫署遗址与秦代造船遗址、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一起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越文王墓的出土,被誉为近代中国五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西汉南越王墓已开辟为博物馆。
8、中山纪念堂。中山纪念堂是广州著名建筑名胜,是为了纪念伟大的革命家孙中山而兴建的纪念性建筑,它见证了广州的许多历史大事,富有纪念意义,现在是广州大型集会和演出的重要场所。这里可以看到孙中山的简介及生平,来此缅怀孙中山先生。它位于越秀公园南麓,于1929年动工,1931完成。广州中山纪念堂是一座八角形建筑,外形庄严宏伟,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设计师巧妙运用了建筑力学的结构原理,采用钢架和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跨度达71米的建筑空间内不设一柱。
9、南海神庙。南海神庙是中国四大海神庙中保存下来的规模较大、较完整的海神庙,在对外交通贸易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之一,也是对外贸易交往的历史见证和重要史迹。古庙地处珠江出海口,中外海船出入广州按例都要到庙中祭拜南海神,祈求出入平安,一帆风顺。自隋唐以来,历代皇帝都派官员到南海神庙举行祭典,留下了不少珍贵碑刻,故有“南方碑林”之称。每年农历三月在此举行的祭祀南海神的传统民间信俗“波罗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0、镇海楼。镇海楼,又名望海楼,位于广州市越秀山(越秀公园)小蟠龙冈上,为广州市标志性建筑之一,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全楼高25米,呈长方形,阔31米,深16米。下面两层围墙用红砂岩条石砌造,三层以上为砖墙,外墙逐层收减,有复檐5层,绿琉璃瓦覆盖,饰有石湾彩釉鳌鱼花脊,朱红墙绿瓦砌成,巍峨壮观,被誉为“岭南第一胜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