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之后军资箱,历史上都有哪些坏了大事的小人物?
说起小人物改变历史,还是有不少的,像救济韩信没让他饿死的瓢母。因为韩信的存在,瓢母就间接影响了楚汉战争的走向和汉朝的建立。其实这样的事还有很多。
比如说:1 一位私生子改写了西汉的历史。
2 告诉不学无术的李白“铁杵磨成针”的那位不知名的老太太(滑稽)
3 北宋有个叫郑侠的人,画了一幅画,叫流民图。彻底中断了王安石的改革。北宋也从那时起开始走向灭亡。
4 “一个下岗邮递员改变了明朝历史”(李自成喽)
5 “一个老司机引发的血案”(春秋宋郑之战,车夫羊斟不忿没分到肉,驾车投敌故事)
6 小人物之谋士许攸,投靠曹操灭了袁绍
7 小人物之降将朱序
等等,其实这样的事,还有很多很多。那么今天重点来说说,关于一个私生子改写了西汉的历史的故事。
那么这个私生子是谁呢?霍去病,下面且细细看,了解:
霍去病这个名字,很多人都知道,即使你不研究历史,或者说你不看历史,大多数的人都有看过电视剧,你都会听过他的名字,因为太出名了。
霍去病是在汉武帝时期的,是一个千古名将,是卫青的外甥。 擅长骑射、用兵灵活、勇猛果敢、注重方略,在长途奔袭、闪电战以及大迂回、大穿插作战方面很是擅长,曾经一度做到了大司马骠骑将军的职位,后来还被封为冠军侯。霍去病在初次征战的时候就深入敌境数百里,杀得匈奴兵是哭爹喊娘。之后在两次河西之战中,霍去病更是大破匈奴,直取祁连山。
军事上杰出,霍光在政治上杰出。简直不要太优秀。
霍去病还有一位兄弟叫霍光,这个霍光在当时也是非常出名,效法殷商伊尹,行废立天子之事,简直是想让谁当皇帝就让谁当皇帝,结果不用说,功高震主的霍光为之后的全家族灭埋下了祸根。
在霍光死后两年,霍家因谋反被族诛。株连九族就这么结束了。
那么霍光和霍去病是怎么来的呢?
肯定有人在想,白问啊,父母生的,谁都知道是父母生的。但霍去病是一位私生子。
且回到霍去病父亲霍仲孺那个时代:
其实当时看电视的,还有看历史的很多朋友都知道,很多人都感谢没有杀了刘彻的一位旅店的店主。
其实这还不算是小人物,店主已经很大了。当时呢,有一位县令,看过电视的或者有过了解历史的都知道,这位县令就是安排霍仲孺去平阳侯府做事的县令。
你想想,如果不是他的安排,霍仲孺基本上就没机会,或者说就没可能与霍去病的生母(卫少儿——卫子夫之姊)搞私通,也就是出轨这种事。
不然怎么能剩下霍去病呢?是不是?如果不想这位县令的安排,当时没有工作届满的霍仲孺不会离开平阳侯府,娶妻生下光。
这也就有了霍去病和霍光,改变了整个西汉的历史。
对吧?是不是这个道理呢?
说白了,问有没有小人物对历史有影响,这都属于过度解读,也就是深入研究,每个大事件的背后,相信都会有一些不为人知的小事情,影响了,然后造就了最后的大事的发生。
在看的觉得是不是呢?可以留言一起讨论哦!~
期待你关注我,了解更多关注真是的历史奇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如果蜀国不伐魏国?
这个问题问得脑洞确实很大,完全可以凭此写一部百万字的架空历史小说。当然,前提就是得穿越,不然蜀国没有向南发展的可能性。
原因很简单,古代中国是一个庞大农业国家,百姓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靠着地里长出来的庄稼生活,而不管哪个政权,也是依靠农业税来支撑的。
就这种情况而言,政权对肥沃土地和适宜作物生长的气候可以说非常依赖。
三国
看到这可能有朋友可能要说了,东南亚气候条件很适合作物生长啊,而且土地也非常肥沃,水资源也很丰富,简直就是发展农业的天堂。
这个确实,但也正是因为东南亚的自然条件太过“优渥”,以至于成为了古代东南亚农业发展的阻碍。
首先,由于自然条件太好,导致各种植物都可以获得很好的生长环境,因此东南亚的猫茂密的原始森林非常多,这样一来时是人类开垦难度大,二来森林资源丰富让各种猛兽也有了一个非常舒适的生存环境。这就对生产力落后的古人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威胁。
这开荒难度
其次,由于东南亚水资源也非常丰富,各种河流纵横交错。但由于在气候上一年只有旱季和雨季之分,导致旱时旱死,雨时涝死。农作物可没有野生植物那么顽强的生命力。同样因为生产力落后,让古人无法解决这一问题。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如果东南亚真那么好,恐怕东南亚也必然存在一个庞大的帝国,试问这种情况下,蜀汉拿什么和人家争?
确实物产丰富
如果你穿越回去了,那就不一样了不要以为穿越回去了,你就可以带领蜀汉往南发展,建议你千万不要这么干。
原因也很简单,生活在今天的你自然不惧怕什么毒舌猛兽,但在那个没有抗生素的年代,随便一个感冒都可能要了你的命。
因此,往东南亚这个气候、地理条件比较复杂的地方发展绝不是一个好主意。而且千万不要被那些架空历史小说骗了。
这在古代是会死人的
穿越回去后你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时是怎么活下去。不要以为自己拥有现代人的思维和知识,就完全可以横着走了。
事实上就我们今天的年轻人来说,被饿死的概率很大,虽然脑子里有些知识,但动手能力可以说完全没有,就算有一点的理论知识,但真要实践起来可能就是两眼一抹黑,从哪开始抖都不知道。
万一要穿越到一个远离人类聚集地的荒郊野外,那更是可能连一天都活不过。所以,活下去才是你最迫切解决的问题,至于宏图伟略可以先放放。
因此,首先得着找到一户人家,利用古人防备心没有那么强以及比较好客的性格,先厚着脸皮把自己安顿下来。
当然,你得帮着人家做点活计,总不能啃老都啃到古代去了吧。
之后才是大展拳脚的时候,身为现代人,资本的强大是必须利用好的,就巴蜀而言,蜀绣就是个好东西。
蜀绣
这里要你发明增加产量的纺织机可能有点为难了,但架不住你懂资本啊,蜀绣这东西产量低,但需求量大是出了名的。
这里你完全可以利用荷兰当年郁金香那一套,弄个期货出来,先用纸把大家的钱筹集起来。
当然,你不能说古人比较好骗,就随意上调和下调蜀绣的价格,还是得根据市场需求来,那些大士族可没你想那么不堪,别到最后偷鸡不成蚀把米。
你就单纯首先手续费,顺便抽点佣金,这都够你有一番作为了,如果野心更大一些,跟着把银行业务开展起来,还怕小钱钱不够花?
到了这个时候,何必还用等什么中原发生大变,毕竟经济实力你已经形成了碾压,直接用钱吧把曹魏和东吴砸死就行。
荷兰当年的郁金香泡沫
如果非要展开细说的话,你虽然有很多理论知识,但实际上大多数还只是半吊子,但不要忘了你有钱,这个时候你只需要用钱和你那半吊子的理论知识相结合,吸引人才就行。
别小看古人的智慧,我们能有今天的成就也是从他们那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无非就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罢了。
但如果反过来,你甚至只需要给他们一点思路,一个方向,就算技术欠缺,不成熟,他们也能很快给你鼓捣出来。
所以,不管是造船技术,冶金技术,甚至是火药技术,只要你有钱保证这些帮你搞研究的人有饭吃,都不是问题。
试问有了这些,别说中原了,征服世界问题都不大,何必还去东南亚开荒?
伟人的至理名言
现实是不可能的上面胡诌了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实际上要操作起来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毕竟古人的思想水平摆在那,期货这东西人家会不会接受都不好说。
这里说点实际的,蜀汉当时想要得天下,只有一条路可以走,改革,学商鞅。
也就是说,诸葛亮当年的隆中对也只是在给刘备画大饼,根本没有成功的可能性。
隆中对
为什么这么说?很简单,诸葛亮当年说刘备要得天下久就必须等北方有变。
这和题目中说的一致,那么既然如此,蜀汉海还何须跑到东南亚去开荒呢?北方一旦有变,诸葛亮自当帮助蜀汉得天下。
事实上诸葛亮自己也知道北方有变这个事情发生的几率实在太小了。而且这个变还必须是大变,诸如曹老板去世这样的事根本没用。
曹操影视剧形象
因此诸葛亮自己都没把握得天下,那么蜀汉就只有改革这么一条路可以走了,将掌握在大士族手中的土地和政治话语权收回,土地进行重新分配给农民耕种;朝堂上也不要有那么多吃闲饭的士族,唯才是举;至于晋升和司法完全可以照搬商鞅那一套,乱世还得看法家。
但这也基本事是不可能实现的。
首先,刘备扛着匡扶汉室的大旗,推翻汉制就没有可能性。
其次,就算刘备下定决心要改革,就他刚到益州那点根基还真做不到,刘备能在益州站稳脚跟很大程度是益州士族的支持,他刘备是对益州士族是即打压又给好处的。这要真一棒子打死,估计益州代理人估计又得换了。
关系有点复杂
第三,当时虽然看上去是天下三分,但实际上曹魏无论在哪一方面得实力都要远超孙刘联合,这情况于战国时期的大乱斗又有些不同,就算刘备能改革成功,在绝对国力上也难以和曹魏抗衡。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曹魏和东吴都不会坐视刘备改革,别看孙刘是结盟关系,但东吴也是一个士族关系复杂的国家,你刘备要真改革得了天下,士族还有好日子过?曹魏的曹老板虽然对士族打压很厉害,但他儿子曹丕却非常倚重士族,因此道理一样,到时候就变成曹孙结盟先把刘备给灭了。
这些人怎么可能坐视蜀汉改革
结语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无论蜀汉怎么努力,这个天下对于蜀汉来说都太难了,基本上可以说完全没有可能。
同样挟天子以令诸侯?
董卓是挟天子,但没怎么令诸侯;曹操一开始并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而是“奉主上以从民望”,后来演变成携天子以令诸侯了。
就算董卓也是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么曹操成功、董卓为什么失败呢?笔者浅析如下:
一、对朝廷的政局来说,董卓是乱政者,曹操是治乱者东汉末年,宦官专权,外戚受到排挤,党锢之祸上演得很激烈。其实就是宦官集团与外戚集团对权力的争夺。宦官集团以十常侍为代表,外戚集团以大将军何进为代表。
何进为了诛杀十常侍,听从长了一个猪脑子的猪队友袁绍的建议,请董卓带领凶悍的西凉兵入京,想借助外力除掉宦官集团。不想做事不密,计划泄漏,董卓还没进京,何进的猪脑袋就被宦官砍下了。
董卓已经来了,不管何进死不死,都要进京的,借着为何进报仇的名义,诛杀了宦官集团,并挟持了少帝刘辩。
为了显示出董卓同志的至高无上权威,董卓又擅行废立,废了少帝刘辩为弘农王并派人杀之,立陈留王刘协为帝,这就是汉献帝,以便自己更好地控制朝政。
董卓任命自己为相国,封郿侯,“赞拜不名、剑履上殿”,如果仅仅如此,董卓大不了是个“权臣”。
然而,董卓全面掌控京师后,血液中的“兽性”一面就暴发出来。随意杀人、奸宿深宫、甚至把老百姓的头砍下来冒充贼人,把民间妇女抢来给西凉军当小妾……种种兽行,惹得朝政大乱,天下人都起兵讨伐董卓。
曹操为了讨伐董卓,散家财,招义兵,率先举起讨董大旗,天下诸侯响应。虽然讨董最终失败,但也挫伤了董卓的锐气,逼得董卓迁都长安。这位董太师,临走时还不忘祸害天下,把洛阳烧了,把皇陵挖了,把陵墓中的随葬品抢了,生怕天下人恨他轻了!
而曹操迎奉天子于许都时,拜董卓乱政所赐,天下诸侯各自为政,互相攻伐,民不聊生。天下百姓渴望汉室正常,早日结束乱世。曹操奉天子以顺民望,帮助汉献帝东征西讨,努力想把倾覆的朝纲正过来。
在这治乱的过程中,才逐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
但董卓把一个正常的朝政搞乱,不得不说这是他失败的第一个原因。而曹操要把董卓搞乱的朝政恢复正常,既顺应天意,也顺应民意,成功也是必然的。
二、对汉帝的生活来说,董卓是破坏者,曹操是拯救者不管是汉少帝还是汉献帝,本来过着正常的锦衣玉食般的生活。何进也好,十常侍也罢,谁把持朝政,至少皇帝的正常生活没受什么影响。
但董卓乱政以后,天下大乱,皇帝的生活也受到影响。少帝刘辩直接被杀了,汉献帝也颠沛流离。先是从洛阳迁到长安,一路颠簸。后又从长安逃到弘农、再逃到洛阳。再一次颠簸。
更悲惨的是,到了洛阳,竟然连一间完整的宫殿都没有,这些本来皇帝起居办公的房子都被董卓这个破坏分子烧成瓦砾。
汉献帝没办法,只能借住在已故的宦官赵忠的家里。在人家住宿和办公。办公时上朝的地方都没有,上朝时官员们都站在瓦砾和荆棘丛中。
最悲惨的是,地方官都拥兵自立,割据分裂,停止向朝廷上交贡赋,导致汉献帝君臣没有吃的。官员们都自己出去找吃的,找不到就饿死,甚至有的官员被兵士杀死,整个大汉朝廷整得跟“丐帮”似的。
《后汉书孝献帝纪》:是时,宫室烧尽,百官披荆棘,依墙壁间。州郡各拥强兵,而委输不至,群僚饥乏,尚书郎以下自出采稆,或饥死墙壁间,或为兵士所杀。在饥寒交迫的时候,曹操来了,他把汉献帝及文武官员迁到许昌当“国宝”保护起来,安排舒适的房屋居住,供给可口的汤饭及温暖的棉被。可以说,在汉献帝最困难的时候,是曹操拯救了他。
董卓是大汉天子美好生活的破坏者,曹操是落泊中的皇帝的拯救者,对汉献帝来说,曹操有“活命”之恩。活过来的汉献帝对曹操恩赏有加,同时,也愿意放权给曹操行政,这样,曹操的成功率自然大增。
三、对天下的诸侯来说,董卓制造割据,曹操消灭割据董卓乱政,其实大汉朝廷的管理中枢已经瘫痪,大汉王朝对各地方长官已经失去了控制,不受制约的地方长官们野心膨胀,纷纷割据自立。
对他们来说,董卓乱政正是给了他们割据自立、称王称霸的机会。照理说,他们应该感谢董卓,但如果真的感谢董卓,那在舆论上就成乱臣贼子了。为了与董卓划清界限,这帮割据的地方诸侯还要假模假样地发起讨伐董卓的战争,让他们的割据显得更正义一点。这是典型的“既要放‘烟花’又要立牌坊”!
地方军阀割据自立,为了抢地盘,发展自己的势力,为将来称王称帝作准备,所以难免就互相攻伐,再次对整个社会造成大破坏。
军阀要割据,曹操也是军阀,他也是先割据然后再消灭割据。
而要消灭割据,没有比“恢复大汉天下的秩序”更好的借口了。
所以曹操就由“奉主上以从民望”,演变会成“奉天子以令不臣”,对不臣服、不归附大汉王朝或曹操集团的割据势力,曹操一次又一次地兴兵讨伐。先后消灭了袁绍、袁术、吕布、张绣、陶谦、张邈等割据势力,并于公元207年统一北方。随后又降服了荆州,赤壁之战后又消灭马超、韩遂集团,辽东公孙氏也归顺,乌丸也平定。十分天下,被曹操平定了80%。曹操在《述志令》里就表达了他消灭割据的业绩:
《三国志.魏书.武帝本纪.述志令》: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割据就是分裂,分裂是不得人心的。董卓制造分裂,当然不得人心,他的挟天子无法令诸侯,所以最终失败。
而曹操虽然挟天子令诸侯,但他的目的是使天下统一,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所以他的挟天子令诸侯能取得成功。归根到底,还是人心向背!
四、对天下的百姓来说,董卓制造乱世,曹操统一乱世董卓乱政制造的是乱世,乱世里最苦的是老百姓!
兵火过处,一切都很难留存,房屋被焚、粮食被抢、牲口被杀、男人被抓、妇女被辱,甚至经常出现大规模的屠城现象。
整个三国出现的各种所谓的英雄、枭雄、奸雄,除了刘备,其它人几乎都有屠城记录。
董卓制造的乱世,让百姓流离失所,他的失败成为必然。
讽刺的是,曹操为了结束乱世,统一乱世,挟天子以令诸侯,诸侯不服的,就用天子诏进行征伐,对不服其武力威服的州郡,往往会进行屠城。
《后汉书·刘虞公公孙瓒陶谦列传》:“初,曹操父嵩避难琅邪,时谦别将守阴平,士卒利嵩财宝,遂袭杀之。初平四年,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曹操为了给他父亲报仇,竟然屠杀了徐州地区数十万人!
战乱加屠城,使得汉末人口锐减。据统计,东汉桓帝时全国人口有5000万,到三国结束,西晋统一时统计的人口只有1600万,3400万人死于兵灾。
曹操的名诗《蒿里行》用诗句记述了兵灾导致的人间惨祸:
《曹操.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制造这种人间惨祸的董卓失败是必然的,而以结束乱世为目标的曹操虽然侥幸成功,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
都说春秋无义战,我看三国也无义战!
五、对挟持者身份来说,董卓客场作战,曹操主场作战董卓和曹操,虽然都是挟持天子者,但因为董卓是客场作战,曹操是主场作战,曹操明显比董卓占有优势。
董卓本来是长驻凉州,他带领精兵来到洛阳,后来迁到长安。不管是洛阳还是长安,都是董卓的客场。因为洛阳和长安,董卓没有根基,文武百官慑于董卓的武力,表面服从,心里反感甚至憎恨。京师的民众也对董卓的残暴行为十分反感或憎恨。因为这个因素,董卓在京师的统治其实是建立在沙滩上的楼阁。倒塌是必然的!
王允公然在董卓的眼皮底下,结连李肃、策反吕布,最终借吕布之手把董卓刺死。这就是根基不稳带来的必然失败结果。
而曹操把汉献帝迎来许都。许都是曹操的地盘,曹操在这里是主场作战。文武百官大多数都换成了曹操的心腹,或者是支持曹操的人。而许都因为曹操苦心经营,民心归附。因此,曹操在许都的统治根基非常扎实,许都的一切都在曹操的控制之下。汉献帝就如同如来佛手掌中的孙悟空,怎么也飞不出去。
因为许都是曹操的根据地,哪怕是曹操外出征伐。留守许都的荀彧、程昱等人都会把许都治理得井井有条,汉献帝就像笼中鸟一样,永远也飞不出许昌。
而即使发生衣带诏事件,由于曹操主场作战,同样轻松破解,不仅没有伤到曹操,而且还让曹操进一步肃清反曹势力,稳固了曹操的统治。
1800年前的人可能不一定知道什么叫主场、什么叫客场,但根据地总是知道的!在自己的根据地上做事,就是占有地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董卓入京,固然有点天时优势,但是没有地利、更没有人和,失败就是一个必然结果!
综上,董卓和曹操,虽然都挟天子以令诸侯,但由于董卓是朝政的乱政者、汉帝生活的破坏者、分裂割据及乱世的制造者,逆潮流而动加上客场作战,最终必然失败!
而曹操是治乱者、汉献帝的拯救者、割据和乱世的消灭者,顺应了民望及潮流,再加上主场作战,因此是最后的成功者!
有哪些爱国诗人和诗句打动了你?
我是【十二十页】我来回答,提到爱国主义诗人,那就必须从六大诗人中选择一个了,爱国主义六大诗人:屈原、杜甫、辛弃疾、文天祥、陆游、岳飞,这几位中都各有千秋,陆游最敬业,写了9000多首诗,杜甫最出名,与李白并成为李杜组合,屈原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对于此问题只能每位诗人找出一首诗大家去做评判了楚辞之祖-屈原
《楚辞》中最著名的篇章是《离骚》与《诗经》中的《国风》并称为“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诗圣-杜甫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济南二安-辛弃疾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
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
尽西风,
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
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
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
红巾翠袖,
揾英雄泪?
南宋三杰-文天祥南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 [2] ,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敬业诗人-陆游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具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
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精忠报国-岳飞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书法家、诗人,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
蓬壶殿里笙歌作。
到而今、
铁骑满郊畿,
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
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
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
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
再续汉阳游,
骑黄鹤。
【结语】
唐诗与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宋代被称为词的时代。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宋代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 唐代的诗人多是供皇室及其统治者御用的工具和玩物。宋代的词人已由被别人欣赏而一跃登上了政治舞台,成为宋代政治舞台上的主角。诗歌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至于谁是第一就让大家选择吧。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第一,但都不同。
如果周瑜请诸葛亮造一万只弓而不是十万只箭?
草船借箭中,周瑜为何不要求诸葛亮打造十万支弓,而是十万支箭?
如果当年你给周瑜当军师的话,周瑜可能会夸你一句:“你小子还真是个狗头军师,咋和我想的一样一样的呢?”
如果在《三国演义》之中,诸葛亮回答在水上作战需要的是弓箭,而周瑜这个时候就说:“箭我这里有,烦请先生打造十万只弓来。”
你说这个时候诸葛亮会不会气得大骂周瑜:“周瑜,你**的,不按套路出牌。”
然后到了期限,诸葛亮没有按时交出足够的弓来,周瑜这个时候恐怕心里就乐开花了:“你个诸葛村夫,可被我抓住小辫子了。”从演义之中的情况来看,周瑜一直嫉妒诸葛亮,因此当时让诸葛亮立了军令状,假设没有按时完成的话就会杀了诸葛亮。
当然,这种情况实际也很有可能不太会发生,毕竟当时孙刘还是盟友,杀了诸葛亮可能会引起刘备集团的复仇,这是周瑜不愿意看到的,但是诸葛亮被周瑜一顿腹黑肯定是少不了的,这恰恰满足了周瑜的心理:我比诸葛亮聪明。
是把,多完美的计划,既然如此,那么当年周瑜要诸葛亮打造水上用具时为什么不要求诸葛亮直接打造10万弓来,而是要求诸葛亮打造十万支箭?
弓和箭:一个是枪,一个是子弹
其实,周瑜要诸葛亮打造十万支箭的原因并非是因为东吴真的缺弓箭了,而是想要借故恶心一下或者趁机把诸葛亮杀掉也行。
你要想想,在水面上作战没有箭能行吗?在水上作战和路上作战不一样,水上作战由于船会一直颠簸,因此对于弓箭手来说是极为考验水平的。
因此要在水上作战就必须保持“火力覆盖”,这就用现在时髦一点的话来说就是“穷则战术穿插,富则给老子炸”,因此这就是水上作战的要诀。
所以为什么诸葛亮说水上作战最需要的就是弓箭,同时在陆地上的士兵也可以发射弓箭间接来支援水上作战的士兵,因为这箭属于一次性消耗品,射出去没了就没了,少一只就是少了一颗打击敌人的子弹。
而弓则不同,弓就好比现代的枪支以及火炮等武器,这种东西在当时可是大量储存的,因为它不同于弓箭一般属于耐耗品,在古代一张弓可以射出成百上千万支箭才会刚刚报废,一般打仗都是先打造大量的箭在打造弓。所以在古代战场上只会出现缺少箭,而不会出现缺弓。
周瑜要诸葛亮打造十万支箭的本意并非真的缺箭,而是以此为借口杀诸葛亮,不过既然要让诸葛亮死总得要找一个信得过的理由吧?在大战之前,缺十万支箭的情况是真的有可能发生的,因为一场遭遇战就有可能消耗大量的箭镞。
而假设你说我需要打造十万支弓说不定人家会拿关爱“精神病人”的眼光来看待你。
打造十万支弓没有几年完不成
上文说了,周瑜要诸葛亮打造十万支箭的根本原因就是想要找一个借口来杀诸葛亮,可是这个借口呢又不能让诸葛亮看穿要借故杀他,而诸葛亮岂能没有看穿周瑜的险恶用心?
而假设真的要让诸葛亮打造十万支弓,万一人家诸葛亮不答应呢?要知道在古代打造一张弓绝非简单的事。
首先就是要保障弓的张力,在古代一张弓需要射出成千上万支箭,而弓箭的杀伤力是有什么来保障的?就是这张弓的弯曲度,很简单,就好比一个弹簧来说,它的形变最大,最后弹簧的力就越大,弓也是如此。
而除了张力之外,弓箭经过长时间的变形以及伸缩,它的内在也早因为经过千百次的形变内部发生了改变。
所以要打造一支弓箭,材料、锻造技术这些都是需要技巧的,不单单是打造好了就完事了,可以说在古代打造一千张弓就需要花费数年之久,而要打造十万张弓没有几十年的功夫还真下不来。
要打造十万支箭的时候诸葛亮能够看出这是周瑜有意在刁难他,要打造十万张弓,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诸葛亮不会傻到明知道这是一个火坑就往里跳,
而周瑜也不会这么傻,既然要布置一个陷阱,这个陷阱自然要布置的高明一点,而不是要让诸葛亮一下子就知难而退。
而且更主要的是,这打造了十万张弓有啥用呢?难道就让东吴士兵拿着弓去跟人打架吗?没有箭镞的弓就和烧火棍差不多,在战场上就是送命的存在。
除了对于材料和锻造技术之外,十万张弓对于士兵也是一个考验,因为古代弓箭手是一个体力活,为了能够射的更远,伤害更大,大部分都是要求体力和臂力好的士兵来担任的。
因此在古代军队之中,弓箭手的人数是不会太多的,十万张弓就意味着需要十万个弓箭手,整个东吴加起来都没有这么多弓箭手,那这多余的弓拿来干啥?当烧火棍吗?
所以这就是周瑜为什么要诸葛亮只打造箭,不打造弓,一个是没用,另外一个是起码要给诸葛亮一个台阶下,杀他要让人心服口服。
否则让刘备知道了,这赤壁之战都不用打了,明知道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却还要人去完成,这不是周瑜特地使绊子吗?孙刘联盟要打败曹操最主要就是因为有共同目标,曹操还没打来就先乱了,这不就直接把自己往火坑里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