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文人墨客的笔下,雪常常被赋予了多样的色彩与情感,而鲁迅的雪则有着独特的韵味与深邃的内涵,他以如椽之笔,在雪的世界里勾勒出别样的景致,也映照出自己复杂而坚毅的精神世界。
鲁迅写雪,最广为人知的当属《雪》这篇散文,开篇便是“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在这段描写中,江南的雪被描绘得如此细腻且富有生机。“滋润美艳之至”,寥寥几字,便将江南雪的特质展现得淋漓尽致,它仿佛是青春的象征,带着隐约的消息,如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柔软而富有活力,那雪野中的山茶、梅花、蜡梅以及冷绿的杂草,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这是江南雪的浪漫与温情,也是鲁迅记忆中那一抹柔和的色彩。
鲁迅笔下的雪并非只有江南的柔美。“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朔方的雪,与江南的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如粉如沙,决不粘连,展现出一种独立与不羁,在晴天的旋风中,它蓬勃奋飞,在日光下灿灿生光,那是一种充满力量的美,如同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升腾,弥漫太空,这朔方的雪,更像是鲁迅所推崇的一种精神象征,坚韧、顽强且充满抗争的力量。
从鲁迅对雪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窥见他内心深处的情感与思想,江南的雪,或许承载着他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美好、温情事物的怀念,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故乡的雪以及雪野中的美好景致,是他心灵深处的一片净土,是他在残酷现实中所向往的那份宁静与美好,而朔方的雪,则更像是他在黑暗中抗争的姿态,他以笔为剑,在那个混沌的社会中,如同朔方的雪一般,独立不羁,勇敢地与黑暗势力作斗争,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就像那决不粘连的雪花,坚守着自己的原则与信念。
鲁迅的一生都在为改变社会现状而努力,他早年学医,是希望能够救治国人的身体,当他意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疾病更为可怕时,他毅然弃医从文,他的文字,就如同那朔方的雪,带着一种凌厉的力量,直击社会的痛点,在《狂人日记》中,他借狂人之口,揭露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在《孔乙己》里,他以冷峻的笔触描绘了孔乙己这一被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落魄文人形象,批判了封建制度对人的戕害,他的每一篇作品,都像是一场纷纷扬扬的雪,落在那个时代的大地上,引起人们的思考与觉醒。
雪在鲁迅的作品中,有时也象征着一种孤独,无论是江南的雪还是朔方的雪,都有一种孤独的意味,江南的雪虽然美丽,但在那个时代,它的柔美似乎显得有些格格不入,有一种被遗忘的孤独;而朔方的雪,尽管充满力量,但在奋飞的过程中,也难免有一种孤军奋战的孤独,鲁迅亦是如此,他在那个黑暗的时代,以一人之力,试图唤醒沉睡的民众,其中的孤独可想而知,他曾在《呐喊·自序》中写道:“这寂寞又一天一天的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即便孤独如影随形,他也从未放弃过抗争。
再看鲁迅的生活经历,他一生辗转多地,从绍兴到南京,从日本到北京、上海等,每一次的迁徙,都像是在雪的世界里寻找着什么,他在不同的环境中感受着生活的酸甜苦辣,也将这些情感融入到他的文字中,他的住所,无论是北京的“老虎尾巴”,还是上海的大陆新村,都见证了他的创作历程,在那些寂静的夜晚,窗外或许飘着雪,而他则在昏暗的灯光下,伏案写作,将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倾注于笔端。
鲁迅对雪的描写,也影响了后世众多的作家,他的独特视角和深刻内涵,为后来者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许多作家在描写雪时,都会借鉴鲁迅的手法,将雪与社会现实、个人情感相结合,赋予雪更多的象征意义,他的文字,就如同那纷纷扬扬的雪花,飘落在文学的历史长河中,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创作者。
在当今时代,我们重读鲁迅笔下的雪,依然能够从中汲取力量,江南的雪让我们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与温情,提醒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要忘记那些温暖的瞬间;而朔方的雪则激励着我们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要像它一样坚韧不拔,勇敢地去抗争,鲁迅的精神,就如同那永恒的雪,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指引着我们前行的道路。
雪,在鲁迅的笔下,不再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是情感的寄托,是精神的象征,是那个时代的缩影,也是鲁迅伟大灵魂的写照,我们在雪的世界里,仿佛能够看到鲁迅那坚定的身影,他以笔为武器,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在孤独中坚守信念,为中国的文学和社会变革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文字和精神,如同雪一般,纯净而又充满力量,永远闪耀在历史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