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汉语声母的奥秘,种类、特点与意义

天美资源网

汉语作为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使用人数众多的语言之一,其语音系统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在汉语语音体系里,声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犹如乐曲中的前奏音符,为后续的发音奠定基础,对整个音节的发声和听感起着关键的引导作用,了解声母有哪些,不仅是深入探究汉语语音学的起点,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汉语的发音规律,提升语言表达和交流的准确性,让我们走进汉语声母的世界,详细剖析其具体种类以及背后的诸多学问。

汉语声母的定义与基本概念

声母,是使用在韵母前面的辅音,与韵母共同构成完整的音节,在一个音节中,开头的那个发音部分就是声母,例如在“bā”(八)这个音节里,“b”就是声母,而“ā”是韵母,声母的主要作用在于形成音节的发音起始形态,通过与不同的韵母组合,产生丰富多样的音节,进而构成数量庞大的汉语词汇。

探寻汉语声母的奥秘,种类、特点与意义

声母的发音过程涉及到发音器官的协同运作,发音器官主要包括双唇、唇齿、舌尖、舌面、舌根等,不同的声母发音时,这些发音器官会形成特定的阻碍方式,气流冲破阻碍或者从阻碍中挤出,从而发出不同的声音,p”这个声母,发音时双唇紧闭阻碍气流,然后双唇突然放开,气流喷出发出“p”的音;而“sh”发音时,舌尖接近上齿龈后部,形成窄缝,气流从窄缝中挤出摩擦成声。

汉语声母的分类

按发音部位分类

  1. 双唇音:发音时,双唇紧闭或接近形成阻碍而发出的音,双唇音包括“b”“p”“m”三个声母。“b”是不送气清塞音,发音时双唇紧闭阻碍气流,然后双唇突然放开,气流冲出但不强烈,如“bō”(波);“p”是送气清塞音,发音动作与“b”相似,但放开双唇时气流喷出较强,像“pō”(坡);“m”是浊鼻音,双唇紧闭,舌头后缩,将气流逼入鼻腔,然后放开双唇,气流从鼻腔出来,同时声带颤动,mō”(摸)。
  2. 唇齿音:由上齿与下唇接触形成阻碍而发出的音,只有“f”一个声母,发音时,上齿接触下唇,形成窄缝,气流从窄缝中挤出摩擦成声,如“fō”(佛)。
  3. 舌尖前音:舌尖抵住或接近上齿背形成阻碍发出的音,有“z”“c”“s”三个声母。“z”是不送气清塞擦音,舌尖抵住上齿背,阻碍气流,然后舌尖稍稍离开,气流挤出摩擦成声,如“zǐ”(子);“c”是送气清塞擦音,发音动作与“z”类似,但气流喷出较强,cā”(擦);“s”是清擦音,舌尖接近上齿背,形成窄缝,气流从窄缝中挤出摩擦成声,像“sā”(撒)。
  4. 舌尖中音:舌尖抵住上齿龈形成阻碍发出的音,包括“d”“t”“n”“l”四个声母。“d”是不送气清塞音,舌尖抵住上齿龈,阻碍气流,然后舌尖突然放开,气流冲出但不强烈,如“dā”(搭);“t”是送气清塞音,发音动作同“d”,但放开舌尖时气流喷出较强,tā”(他);“n”是浊鼻音,舌尖抵住上齿龈,阻碍气流,将气流逼入鼻腔,然后放开舌尖,气流从鼻腔出来,同时声带颤动,像“nā”(拿);“l”是浊边音,舌尖抵住上齿龈,舌头两边放松,气流从舌头两边出来,同时声带颤动,lā”(拉)。
  5. 舌尖后音:舌尖上翘抵住或接近硬腭前部形成阻碍发出的音,有“zh”“ch”“sh”“r”四个声母。“zh”是不送气清塞擦音,舌尖上翘抵住硬腭前部,阻碍气流,然后舌尖稍稍离开,气流挤出摩擦成声,如“zhā”(扎);“ch”是送气清塞擦音,发音动作与“zh”类似,但气流喷出较强,chā”(插);“sh”是清擦音,舌尖上翘接近硬腭前部,形成窄缝,气流从窄缝中挤出摩擦成声,像“shā”(沙);“r”是浊擦音,舌尖上翘接近硬腭前部,形成窄缝,气流从窄缝中挤出摩擦成声,同时声带颤动,rè”(热)。
  6. 舌面音:舌面前部抵住或接近硬腭前部形成阻碍发出的音,包括“j”“q”“x”三个声母。“j”是不送气清塞擦音,舌面前部抵住硬腭前部,阻碍气流,然后舌面前部稍稍离开,气流挤出摩擦成声,如“jī”(机);“q”是送气清塞擦音,发音动作与“j”类似,但气流喷出较强,qī”(七);“x”是清擦音,舌面前部接近硬腭前部,形成窄缝,气流从窄缝中挤出摩擦成声,像“xī”(西)。
  7. 舌根音:舌根抵住或接近软腭形成阻碍发出的音,有“g”“k”“h”三个声母。“g”是不送气清塞音,舌根抵住软腭,阻碍气流,然后舌根突然放开,气流冲出但不强烈,如“gā”(嘎);“k”是送气清塞音,发音动作同“g”,但放开舌根时气流喷出较强,kā”(咖);“h”是清擦音,舌根接近软腭,形成窄缝,气流从窄缝中挤出摩擦成声,像“hā”(哈)。

按发音方法分类

  1. 塞音:发音时,发音器官完全紧闭,阻碍气流,然后突然放开,气流冲出成声,包括双唇音中的“b”“p”,舌尖中音中的“d”“t”,舌根音中的“g”“k”,根据气流强弱又可分为不送气塞音(b、d、g)和送气塞音(p、t、k)。
  2. 擦音:发音时,发音器官接近形成窄缝,气流从窄缝中挤出摩擦成声,如唇齿音“f”,舌尖前音“s”,舌尖后音“sh”,舌面音“x”,舌根音“h”等。
  3. 塞擦音:先阻碍气流,然后阻碍部分放开形成窄缝,气流挤出摩擦成声,有舌尖前音“z”“c”,舌尖后音“zh”“ch”,舌面音“j”“q”,同样根据气流强弱分为不送气塞擦音(z、zh、j)和送气塞擦音(c、ch、q)。
  4. 鼻音:发音时,口腔内形成阻碍,气流从鼻腔出来,同时声带颤动,如双唇音“m”,舌尖中音“n”。
  5. 边音:发音时,舌尖抵住上齿龈,舌头两边放松,气流从舌头两边出来,同时声带颤动,只有舌尖中音“l”。

汉语声母的历史演变

汉语声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发生了诸多变化,在古代汉语中,声母的系统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中古时期的三十六字母是当时汉语声母系统的一种归纳,三十六字母包括帮(b)、滂(p)、并(浊音,现代汉语中已消失)、明(m);非(f)、敷(与现代“f”发音略有差异)、奉(浊音,现代汉语中已消失)、微(浊音,现代汉语中已消失);端(d)、透(t)、定(浊音,现代汉语中已消失)、泥(n);知(类似现代舌尖后音)、彻(类似现代舌尖后音送气)、澄(浊音,现代汉语中已消失);精(z)、清(c)、从(浊音,现代汉语中已消失)、心(s)、邪(浊音,现代汉语中已消失);照(类似现代舌尖后音或舌面音)、穿(类似现代舌尖后音或舌面音送气)、床(浊音,现代汉语中已消失)、审(sh)、禅(浊音,现代汉语中已消失);见(g)、溪(k)、群(浊音,现代汉语中已消失)、疑(浊音,现代汉语中已消失);影(零声母的一种表示)、晓(h)、匣(浊音,现代汉语中已消失)、喻(零声母的一种表示)、来(l)、日(r)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语音演变的原因包括社会因素(如人口迁徙、民族融合等)、语言自身的发展规律等,一些浊音声母逐渐消失,演变为清音声母,比如中古时期的“并”“定”“群”等浊音声母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存在,分别演变成了相应的不送气清塞音或送气清塞音,一些声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也有所调整,例如古代的“知、彻、澄”等声母在现代汉语中与舌尖后音的发音更为接近。

汉语声母在语言学习与应用中的重要性

对于母语学习者

对于儿童等母语学习者来说,准确掌握声母是正确发音和学好汉语的基础,在学习初期,声母的发音往往是重点和难点,许多儿童在学习“z、c、s”和“zh、ch、sh”时容易混淆,这就需要通过专门的练习和引导来区分,正确掌握声母的发音,能够帮助儿童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避免因发音错误而造成的交流障碍,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对声母的熟悉有助于通过拼音准确认读生字,提高识字效率。

对于外语学习者

对于学习汉语的外国人来说,汉语声母的发音是一大挑战,不同语言的语音系统存在差异,他们可能会受到母语发音习惯的影响,英语母语者在发汉语的“j、q、x”时,可能会因为母语中没有类似的发音而感到困难,了解汉语声母的特点和发音方法,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对于他们学好汉语至关重要,准确的声母发音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汉语的韵律和语感,提升汉语口语表达的流利度和准确性。

在语言教学与研究中的意义

在汉语教学中,声母教学是语音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需要根据不同学习者的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如示范发音、对比发音、发音练习等,帮助学生掌握声母,对于语言研究者来说,对汉语声母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汉语语音的结构和演变规律,为汉语的规范化、标准化提供理论支持。

汉语声母作为汉语语音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种类,从发音部位来看,涵盖了双唇、唇齿、舌尖、舌面、舌根等多个部位;按发音方法又可分为塞音、擦音、塞擦音、鼻音、边音等,其在历史发展中经历了诸多演变,并且在语言学习和应用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无论是母语学习者还是外语学习者,准确掌握汉语声母都是学好汉语的重要基础,对于语言教学和研究工作者来说,深入探究汉语声母的奥秘,有助于推动汉语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汉语语言研究的发展,随着对汉语语音系统研究的不断深入,汉语声母这一领域仍将为我们带来更多新的发现和启示。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