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的神圣殿堂里,教师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一个尖锐且不容忽视的问题时常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与深刻反思:教师可以辱骂学生吗?答案无疑是否定的,这不仅违背了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更是对学生人格尊严和身心健康的严重侵犯。
从教育的本质来看,教育是一项充满爱与关怀的事业,教师的职责在于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品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学生是教育的基石,每一个学生都拥有独立的人格和尊严,他们渴望被理解、被接纳、被鼓励,辱骂学生,以言语暴力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攻击,完全背离了教育的初衷,它不仅无法达到教育的目的,反而会在学生的心灵上留下难以磨灭的创伤,阻碍学生的健康成长。

从法律层面来讲,我国多部法律法规明确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也要求教师应当履行“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义务,辱骂学生显然属于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是法律所不容许的,教师作为法律的执行者和教育者,更应该以身作则,遵守法律规定,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在现实的教育情境中,尽管绝大多数教师秉持着高尚的师德,兢兢业业地履行着教育职责,但仍有个别教师出现辱骂学生的不当行为,有的教师在面对学生成绩不理想、违反纪律等情况时,情绪失控,口不择言,对学生进行辱骂,这些辱骂的话语,诸如“你怎么这么笨”“简直无可救药”等,看似是一时的气话,却如锋利的刀刃,刺痛着学生的心灵。
对于学生而言,遭受教师辱骂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且深远的,在心理层面,可能导致学生产生自卑、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甚至引发心理障碍,长期处于被辱骂的环境中,学生会对自己产生怀疑,否定自身价值,失去自信和学习的动力,在学业方面,辱骂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恐惧和抵触情绪,进而影响师生关系,导致学生对该学科失去兴趣,成绩下滑,在人格发展方面,学生可能会受到不良示范的影响,学会用暴力的语言去对待他人,不利于良好品德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为何会有个别教师出现辱骂学生的行为呢?从教师自身来看,部分教师缺乏情绪管理能力,在面对教学压力和学生问题时,无法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从而采取了不当的教育方式,一些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有待提高,没有深刻认识到尊重学生的重要性,错误地认为辱骂是一种“严格”的教育手段,从教育环境方面分析,当前教育竞争压力较大,升学指标、教学质量等考核标准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这种压力下,部分教师可能会将焦虑和不满情绪转嫁到学生身上,学校在教师培训和管理方面可能存在不足,对教师的心理健康关注不够,缺乏有效的师德教育和监督机制。
要杜绝教师辱骂学生的现象,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学校应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将师德教育纳入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通过开展专题讲座、案例分析、师德标兵评选等活动,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让教师深刻认识到辱骂学生的危害性,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为教师提供心理咨询和情绪疏导服务,帮助教师缓解工作压力,提高情绪管理能力,教育行政部门要完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改变单纯以成绩为导向的评价方式,更加注重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和师德表现,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严格监督,一旦发现辱骂学生等违规行为,严肃处理,绝不姑息,家长和社会也应积极参与到教育监督中来,家长要与学校保持密切沟通,关注学生的在校表现,及时发现问题并与学校共同解决,社会媒体要发挥正面引导作用,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营造尊师重教、关爱学生的良好社会氛围。
教师辱骂学生是一个严重的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它关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关乎教育的公平与质量,关乎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其危害性,通过加强师德建设、完善法律法规、强化监督管理等多方面的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爱与尊重的教育环境,让每一位教师都能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用爱心和智慧点亮学生的未来,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