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隐隐于朝,莲花出淤泥大雅即大俗

天美资源网

大隐隐于朝,莲花出淤泥大雅即大俗?

我们经常赞美荷花,是因为它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是为花之君子。我们学习荷花的这种精神是想修养自己,做个人之君子。

一些修炼之人,为了躲避世俗,彰显自己的高雅,会躲进高阁,藏于深山,比如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又如躲进山林的竹林七贤。

大隐隐于朝,莲花出淤泥大雅即大俗

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世,小隐隐于野。内心空虚,才会惧怕俗气。根基不牢,才怕食人间烟火。当然这与其处于特定的历史环境有关。处于战争动乱年代,人们才不得不躲进深山,只有在像现在这样的国富民强的好年代才可以做真正的大隐。

其实,荷花在淤泥里压根就没有,哪来的污染?荷花在淤泥中不过是个胚胎罢了,淤泥都染在了藕和茎上。等到荷花开的时候,早就离淤泥远远的了,所以才不会脏。但是它的根却深深地扎在淤泥之中。换句话说,没有根茎在淤泥里汲取营养,恐怕荷花一天也活不成,更别说光彩照人了。

其实这也应了那句话:水至清则无鱼。

人的修养更是如此。如果空谈修养,空谈高雅,不能融入生活,那他一定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没有根基,一阵风就会给吹跑了。

如果一味地俗气,则如井底之蛙,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知道,只知道自夸自擂,盲目的活着。

电视剧雍正王朝里邬思道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雍正王朝》改编自二月河同名长篇小说,由胡玫执导拍摄,唐国强、焦晃、王绘春、杜雨露、徐祖明、杜志国、赵毅、李颖等主演,演绎了雍正皇帝一生的风雨经历。

康熙皇帝驾崩,继位者四阿哥胤禛,在当政后出现的“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河南罢考案”、“铁帽子亲王大殿发难逼宫”、“含泪杀亲子”等一系列旨在推行新政、抑制官绅敛财和宫廷内部党争、挤压的历史事件贯穿雍正的一生和雍正王朝。

该剧于1999年1月3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后广受好评,并创收视率新佳,拿下各项大奖。

邬思道(1687一1736),一名斯道,字玉露,清代绍兴人。邬思道好读书,屡试不中,因家贫,只得以游幕为生,寓居河南开封,也就是绍兴师爷。腿有残疾。正史中有其记载证据,实有其人。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邬思道是康熙皇四子(后来是雍正皇帝)身边那位不动声色、尽算先机的极有分量的人,腿瘸,走路拄拐棍,被皇四子尊称为“邬先生”。他在康熙三十六年曾以举人身份参加应天府会试,期间率领五百考生大闹贡院,触犯国法,被康熙镇压收容了十多年,幸蒙皇四子相救,最后成为其府邸高级幕僚,潜心参谋政务十年。他虽未象诸葛孔明那样羽扇纶巾,但却有足不出户便洞明天下事态、人心善恶之智,仅凭风声耳报就能洞穿错综复杂的朝野局势,建言献策,一语中的,在皇四子走向雍正皇帝的坎坷道路上竭忠尽智,居功至伟。大功告成后又不贪恋富贵荣华,急流勇退,半隐江湖,既有散仙逍遥自在之乐,又无达官遭疑召祸之忧,常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挽狂澜于既倒,神龙现首,点到即退。其超人才智不亚于春秋范蠡、汉代张良、东方朔、明朝刘伯温。仅举几例以证之:

1.向皇四子提出“以不争为争”的竞争策略,切合当时实际。

康熙废掉太子后,太子之位已成空缺,一时间议举储君成为朝野关注热点。号称“八贤王”的皇八子胤祀派人到处拉选票,给老皇帝施加压力,皇四子内心也骚动不安,但苦于势单力薄,放不甘心,争又无把握,邬先生看出主子心思,经反复考虑后,献出妙计,他先讲了一个故事:

"一个大富人家,老爷子生了一大群儿子。慢慢地,老爷子逐渐老迈,这么大一个家当总得交给一个儿子来管吧。可是管家的钥匙只有一把,儿子却有一群。交给谁哪?一时拿不定主意,等等看吧。于是,儿子们争得你死我活,不可开交。这时,只有一个儿子默默站在一边,只帮老爷子干事,却从不参与争斗。争来争去,老爷子终于想明白了,这把钥匙交给这群争吵的儿子中的任何一个,都会管不好。于是,老爷子将钥匙交给了那个不争的儿子"。

邬先生讲完故事后又提炼出观点:“这就叫争是不争,不争是争,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

其实,邬思道讲的这个十分浅显的故事揭示了康熙王朝中整个夺嫡的复杂过程。管家和治国同一道理,皇四子心有灵犀一点通,把“以不争为争”作为自己的竞争策略,使本来好象没有多少希望的他逐渐取得了皇阿玛——康熙的理解、信任和赏识,最后水到渠成。

2.忠告皇四子跳出争嫡矛盾旋涡,推荐皇十四子任“大将军王”。

康熙晚年,新疆准葛尔部叛乱,朝廷六万平叛大军因种种原因全军覆没,朝野震惊,此时众皇子夺嫡争斗如火如荼,谁能到西北带兵平叛,谁就有了兵权,皇八子、皇十四子、皇四子都志在必得,朝臣意见不一,皇上也很为难。这时邬先生忠告皇四子放弃这次没把握的机会,向皇上推荐皇十四子任“大将军王”,经略西北,并保举心腹干将年羹尧押运粮草,即向康熙表明自己无意争“大将军王”的淡泊心境,又缓和了与皇十四子的关系,也牵制了炙手可热的皇八子,同时冠冕堂皇地把自己的嫡系安插到事关平叛成败的关键职位,可谓一剑四雕!退一步海阔天高,真是高明之至!

3.在皇四子即位的惊涛骇浪中居中调度,举重若轻。

康熙传位于皇四子后归天之际,众皇子都在宫内,形势瞬息万变,皇八子早已串通军界,准备武力夺位,当时却昧着良心说未听清皇阿玛传位给谁,其党羽——皇九子、皇十子随声附和,推波助澜,两个年幼的小皇子却说了真话,诸皇子争论不休,当即打斗起来。皇四子严令九门提督隆克多守住宫门:“谁敢出宫一步,立刻锁拿”。隆克多是康熙用恩威并施之术打造的一把锋利宝刀,这时派上了用场,唯新皇之命是从,立即派人将畅春园团团围住,皇八子兵变的信息没有传出去,避免了一场大流血。

皇四子在皇上传位后,立即派人带皇帝金牌回府找邬先生,邬按事先商量好的计策,持金牌到宗人府放出最得皇四子信任的“侠义十三郎”胤祥,胤祥火速持皇上金牌进入卫戍京城的丰台大营,以霹雳手段提升三个强悍旧部为副将,杀死八爷走卒——丰台大营主帅程文远,带兵火速勤王救驾。“老十三”进宫后,皇四子一颗悬着的心才落了地。八爷见大势已去,只好在隆克多宣读康熙遗诏后,很懊丧地随同众皇子朝拜新君。1722年11月13日深夜,康熙皇四子在畅春园继位,史称雍正皇帝。

继位当晚,雍正以“乍逢大变,宫中情形不明”为由回府过夜。老谋深算的邬先生安排五路人马护驾,彼此互不统属,由“老十三”居中指挥,保证万无一失,并不准任何人接近皇上,吩咐府中人说:“公事找张廷玉,兵事找十三爷,如私事则答天子没有私事”。

每逢大事有静气,邬先生就是这样的人,他知机之明、谋事之精、成事之略令人叹为观止!

4.功成身退,半隐自保,千古绝顶聪明之人。

综观皇四子夺嫡史,邬先生居功第一。但皇四子继位的同时,乌先生的使命也已经完成,以后怎么办?是留还是走?乌先生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选择了后者。

皇四子继位当晚,回府后第一个要找的就是邬先生,他淡淡地说,“你的名分我已经想好了”,但没说是啥,实际在观察试探邬的态度,这早在邬的预料之中,邬不假思索地说,不想做官啦,原因有三:第一是说他是残疾人,腿瘸,不宜在朝廷上行走,不符合领导干部应有的形象;第二是说他是先皇废弃之人,不宜就仕新朝;第三是说“臣虽小有才气,但以阴谋为体,皇上行光明之道,用的应是光明正大之人,臣纵有些才气,也是熬干了的药渣,何堪再用?”

仔细想来,邬先生说的三条理由都是站不住脚的:当官儿靠的是脑子,身体残疾不是主要的;一朝天子一朝臣,先皇不用的新皇就不能用啦?先皇康熙为平定台湾而在东北马场启用的姚启圣不就是顺治皇帝下旨永不任用的吗?至于善于搞阴谋诡计也说不通,管人治军治国的方式都能拿到桌面上来吗?

雍正在追问归隐的方式时他说: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臣想采取半隐的方式,理由:一是不挣点银子晚年生活没有保障,二是跟随主子多年,情义难断,想主子的时候可以来看看主子;三是主子需要奴才的时候,能够找着了……云云。

这几句话说的实在,也说到皇帝心里去了。雍正不是不明白这些道理,如果皇帝真的有心,完全可以留下邬先生,但是他没有,丝毫没有挽留的意思。邬先生提出辞职告退,他也就照准了。当晚把酒言欢,不过是客套而已。就这样,邬先生悄然离开了雍正,以后虽无大贵大富,却有衣食之源、逍遥之乐、全身之保!

5.在国家需要时,神龙现首,排忧解难。

年羹尧在西北平叛期间,月耗白银700万两,国库空虚,拖欠国家官银的达官显宦都被免职抄家,朝廷已到山穷水尽地步,此时年的20万大军虽已对叛军形成合围之势,但找不到叛军主力决战,皇上忧心如焚。而年羹尧飞扬跋扈,大肆铺张,地方运粮官因雨迟到一日就地正法。每天派一些有家室的军官打探叛军藏身之处,打探不到就杀全家,一时间,西北大营血雨腥风,人心遑遑。

当此危难之时,已经半隐在河南地方官田文静幕府中的邬先生,在粮草不够、无人敢押粮去西北大营之时,主动请缨拄着拐杖去年营送粮。年知道邬有通天彻地之才,又曾是雍正红人,破例迎出帅府,寒暄之后,单独置酒,为邬接风洗尘,并诚心求教平叛之策。是夜二人秉烛查看战图,胸有成竹的邬先生谈笑间一句“灯下黑”令焦头烂额的年大将军豁然开朗。叛军主力既未钻天也未入地,就在大营附近。年羹尧在邬先生的指点下,一战功成。

邬先生表面上既帮了田文静也帮了年羹尧,待遇自然不薄,但暗地里实际上是帮了雍正度过难关,实现了自己归隐前的诺言,其见识、胆略、心智都无不令人拍案叫绝,这才是高人!

历史上的东方朔有多厉害?

东方朔有多厉害呢?事实胜于雄辩,我们讲几个故事吧! 1,自荐书中露奇才。汉武帝即位初年,征召天下贤良方正和有文学才能的人。于是一时间各地士人、儒生纷纷上书应聘。东方朔更是写了三千片竹简,而武帝花了二个月的时间才读完了。在自荐书里东方朔说:“我东方朔自小失去父母,依靠兄嫂的扶养。十三岁开始读书;十五岁学习击剑;十六岁学《诗》、《书》;阅读量达到二十二万字。十九岁又开始学习兵法,也读了二十二万字,总共四十四万字。如今我已二十二岁,身高九尺三寸。双目有神像珠子,牙齿洁白像贝壳,勇敢像孟责,敏捷像庆忌,廉俭像鲍叔,信义像尾生。我这样的人,应该能够做天子的大臣吧!”。武帝读后认为东方朔气概不凡,便命令他在公车署中等待召见。2,为求召见吓侏儒。东方朔做公车令始终未得汉武帝召见,为了尽快得到汉武帝的召见,东方朔故意吓唬给汉武帝养马的几个侏儒:“皇帝说你们既不能种田,又不能打仗,更没有治国安邦的才华,对国家毫无益处,因此打算杀掉你们。你们还不赶紧去向皇帝求情!”侏儒们听后大为惶恐,哭着向汉武帝求饶。汉武帝问明原委,即召来东方朔责问。他风趣地说:“侏儒身高三尺,我身高九尺,然而我与侏儒所赚奉禄却一样多,总不能撑死他们而饿死小臣吧!”汉武帝听后捧腹大笑,于是命令他在金马门待诏,东方朔稍得些微亲近。

3,射覆猜谜世无双。汉武帝有一次玩射覆的游戏时把壁虎藏在盂中,却没有人猜中。东方朔向武帝自请说:“臣曾学《易》,请允许我猜猜是什么。”于是他将蓍草排成各种卦象,回答道:“我认为说它是龙却无角,说它是蛇又有足,肢肢而行脉脉而视,善于爬墙,这东西不是壁虎就是蜥蜴。”于是汉武帝赐给东方朔十匹帛。后来武帝又让东方朔猜其它的东西,而东方朔每猜必中,皆有赏赐。东方朔也因此被汉武帝宠幸的伶人郭舍人嫉妒。郭舍人给东方朔出谜语,然而东方朔应声就答,没有谜语能够难倒他。东方朔做为“射覆”高手,民间多有关东方朔相术占卜方面的传说,而占卜的盲人对其更是备加推崇,占卜技艺代代相传,每年三月三对其供奉。

4,谏阻上林显忠贞。汉武帝想修建上林苑,东方朔就向武帝谏言上林苑所处之地的物产富饶及地势险要,若修以林苑则是不恤农时,非富国强民之计。并列举殷纣王、楚灵王、秦始皇大兴土木导致天下大乱的例子。最后献上《泰阶六符》希望汉武帝能够观察天象的变异而自省自己所做的事情。汉武帝因此拜东方朔为一千石太中大夫之官职,并赏赐黄金百斤。5,酒能误事亦成事。东方朔有一次喝醉了酒,进入殿中后在殿上小便,而此举被其他官员弹劾。因犯下大不敬之罪,汉武帝下诏免其官职,将东方朔贬为庶人。后来汉武帝为处罚了她的姐姐而感到烦闷,这时东方朔却举杯向武帝祝寿,汉武帝认为东方朔的话说的不是时候就现行离开了。傍晚的时候才诏见东方朔问其原因。东方朔便用阴阳五行说明酒能消解哀愁,自己在为皇上解闷。汉武帝很高兴,又任命东方朔为中郎之职,并赏赐布帛百匹。 6,临死不忘进忠言。东方朔老了,在临终前他规劝武帝说:“《诗经》上说‘飞来飞去的苍蝇,落在篱笆上面。慈祥善良的君子,不要听信谗言。’‘谗言没有止境,四方邻国不得安宁。’希望陛下远离巧言谄媚的人,斥退他们的谗言。”武帝说:“如今东方朔说话竟如此正经。”并对此感到惊奇。过了不久,东方朔便生病去世了。古书上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死其鸣也哀。”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7,割肉遗妻显辩才,东方朔做常侍郎的时候,汉武帝有一次在伏天赏赐肉给侍从。东方朔自作主张的先割了一块肉,后来汉武帝责可他,他却说:“东方朔呀!东方朔呀!接受赏赐却不等诏令下达,这是多么无礼呀!拔剑割肉,多么豪壮呀!割肉不多,又是多么廉洁呀!回家送肉给妻子吃,又是多么仁爱呀!”汉武帝听罢笑着说:“让先生自责,没想到你竟反过来称赞自己!”于是又赐给他一石酒、一百斤肉,让他回家送给妻子。8,风流倜傥岁更妇,东方朔任郎官时,汉武帝时常给他赐食。东方朔每次吃完后便把剩下的肉揣在怀里打包带走,衣服脏了之后汉武帝又赏赐他绸绢。东方朔便将汉武帝赏赐的财物全部用于娶长安城年轻漂亮的女子。然而每位女子都是娶回来一年就被抛弃,再重新迎娶。9,大隐于朝无人及。汉武帝身边的郎官大多数人认为东方朔是疯子,武帝则认为东方朔若是不行荒唐之事,身边的郎官没有人能比得上他。而东方朔自己则说:像我这样的人就是所谓隐居在朝廷中的人。古时候的人皆隐居深山之中。东方朔时常在酒席中饮酒畅快之时便唱:“隐居在世俗中,避世在金马门。”10,驺牙归义善占卜

有一次建章宫出现了一只长的像麋鹿的动物,但是没有人认识这只动物。汉武帝便命令东方朔来看。于是东方朔说道:“这只动物叫驺牙。当远方有前来投诚的事情,驺牙便会先出现。它的牙齿前后一样,大小一致而没有大牙,所以它叫驺牙。”后来过了一年左右,匈奴混邪王果然带领十万人来归降汉朝。武帝于是又赏赐东方朔很多钱财。

11,善哉瞿所多幽默 汉武帝游上林苑时看见一棵好树,问东方朔树名,东方朔说:“此树名叫善哉。”汉武帝暗中让人标记这棵树。过了数年之后,再次问东方朔此树之名,东方朔回答说:“此树名叫瞿所。”武帝于是说:“东方朔欺骗我很近了啊,此树的名字为何与之前说的不一样呢?”东方朔回答道:“大为马,小为驹,长为鸡、小为雏,大为牛、小为犊,人生为儿、长为老,昨日的善哉今日已长成瞿所。生老病死,万物成败,哪有定数呢? 这就是东方朔,与众不同,博学多识,能言善辩,诙谐幽默,同时又是占卜大神,大汉忠臣,是不是很厉害呀! 好,今天我们就说到这里,欢迎大家关注我们,也欢迎多多参与,谢谢!

大隐隐于朝是什么意思?

“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

小隐于野,中隐于市,大隐于朝.小者隐于野,独善其身;中者隐于市,全家保族;大者隐于朝,全身全家全社会。

有些能力之人,多数隐与乡野之中,真正有能力的人却是匿于市井之中,那里才是藏龙卧虎之地,这是指中隐,只有顶尖的人才会隐身于朝廷之中,他们虽处于喧嚣的时政,却能大智若愚、淡然处之,这才是真正的隐者。

庄子是精神分裂吗?

【谢谢悟空大师兄相邀】!

“庄妻死,庄子鼓盆而歌……”,亦有”庄妻逝,庄击缶而歌……”。寥寥数字,将一个洒脱的庄先生呈现在众人面前,不得不佩服中华文华的博大精深。也不得不钦佩庄子的洒脱与放荡不羁的性格。

但是,就古文中的【歌】字,与现代汉语中的【歌】,是否就是同一个意思,就此问题,本文作者就个人拙见发表一点见解,与喜好古文者共同探讨借鉴。

古代的【歌】可分为多种解释,略举几种。

【一】与现代的歌,同义。

【二】吟,颂,诵,

【三】赞,讚,

【四】诗体的一种

【五】当动词用

………

再回主题,就庄子妻死,击缶而歌的记载,本人倾向于庄子敲打瓦盆(缶),为亡妻【诵读】悼文。

本人在读小学时,家中藏书甚多,其中有【经书】(佛教经书),《大孝目莲传》(木刻本)记得书中时常出现”目莲歌曰:思我母兮……”,问老父何意?老父接书后用悲声【抑扬顿挫】地吟诵了一个章节,我听着亦感伤悲……

现在有些人喜欢【断章摘句】将古文抠出放在网络上用现代人的【眼光】去评价古人的言行举止,这其实并不是治字,学习古文的好方法,记得几天前我曾就评论小说的一篇文章中说过”见到有人问如果让古龙写三国演义,他会怎么写,古龙就是古龙,罗贯中就是罗贯中,不可同日而语”。

同样根据古文记述的故事点滴,去判定一个古人为【精神分裂症】病患者合适吗?

【杨老帅】坚持以文会友,共同学习的一贯主张。您对【杨老帅】的文词感兴趣,可点击进入本人空间【点评】讨论。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