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16位皇帝能力排名,明朝最杰出的五位皇帝分别是谁?
明朝国祚276年,共历16帝。如果按照个人能力和对国家的贡献来说,明朝的16帝要选出5个较好的出来的话,可以分为两个档次。
第一档次:超级狠人明太祖和明成祖
纵观明朝16帝,不客气的说,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与其他皇帝是截然不同,完全是天上跟地下,差了好几次档次,后面皇帝对于先祖的勇武和治国能力是丢的一干二净,如果后面皇帝随便有着太祖、成祖的几分雄才大略,也不至于打烂了一手好牌,以至于是局面越来越糟糕,最后甚至竟然亡于李自成之手。
明太祖朱元璋可是公认的狠人,可谓是开局一个碗,布衣出身,落魄时甚至当过小乞丐乞讨过,这样的起步条件,在开国皇帝中可谓是最差的,就这样一步一步的打下一个偌大的天下,放在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帝之中,也是数一数二的,所以排名第一毫无疑问。
至于明成祖朱棣,可以说是明朝最富有开拓精神的皇帝,在这方面甚至比其父开国皇帝朱元璋还要雄才大略,在位期间是五征蒙古,收复安南,西北置哈密卫,还有派郑和下西洋,使明朝的疆域达到巅峰,并且通过远航,巡回南洋、印度洋沿岸各国,最终建立起了万国来朝的朝贡贸易。所以综合来说,明成祖朱棣排名第二。
第二档次:守成有为的君主
明宣宗朱瞻基是明朝第五位皇帝,与其父明仁宗朱高炽都是励精图治的好皇帝,共同创造了可与汉朝文景之治比肩的“仁宣之治”,毕竟明成祖朱棣常年征战,留下的是一个烂摊子,处理不好的话,将会大为动摇明朝统治根基,而这两位皇帝励精图治,实行休养生息,将这个危险局面是平稳渡过。所以综合来说,明宣宗可以排名第三,明仁宗可以排名第四。
明孝宗朱佑樘是明朝第九位皇帝,明孝宗的优点体会在他的孝宗庙号上,是位仁君,而且因为童年坎坷,经历的较多,所以比较务实,是一位励精图治的好皇帝。
所以按照个人能力和国家贡献来说,明孝宗可以跻身第五。
万历天启崇祯三位皇帝按优秀程度如何排名?
明末三位天子我认为万历当排第一位,不仅仅是施政水平,布政水准,就是在把控朝廷帝王权术方面万历也是可以排上号的(除了嘉靖那个智商爆表的)
朱翊钧即位之初,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内阁纷争倾轧,整个朝廷也没有能够挽回嘉靖一朝的积弊。这个社会问题,以后变得更为激烈。按照明穆宗的布置,高拱是外廷的顾命大臣中排名最前的;在宫中,朱翊钧自然依靠冯保。但是,冯保与高拱的关系非常恶劣。此前,司礼监掌印太监职位空缺,高拱先后推荐了陈洪、孟冲,就是不愿让冯保做掌印太监。由此,一场政治斗争势必不免,而张居正表面上是帮助高拱的,但实际上,张居正与冯保关系非常密切,早就预谋赶走高拱。而此次政治震荡对幼小的万历皇帝产成的刺激也颇为深刻:“专权之疑,深中帝心,魁柄独持,以终其世。晚虽倦勤,而内外之间,无复挟恣意如初年者。主术所操,为得其大也。”
虽然张居正改革使腐败严重,官场颓废的大明朝呈现中兴之象,可是他以权臣自居自持功高(“吾非相,乃摄也”)万历在他死后抄家,在张居正死后万历独撑三十八年,虽然未能完成中兴,还因国本之争从此退出朝堂长达二十年不上朝幕后操作,不得不说万历能力确实有限,但是明朝当时的政治制度应该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不是一两个张居正万历能解决的。
整个万历朝,皇帝貌似不理事,在内阁票拟制度下连朝都不上但是国家的一切始终掌握在皇帝手里,而巧妙的把矛盾转嫁在官员内部党派之间的矛盾,而万历则在幕后搞平衡。朝廷是始终没有能够做大的文官党派集团。
其次则熹宗朱由校,乃是明朝第十五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长子,生母选侍王氏,16岁即位,在位七年。关于朱由校,很多人第一想到的就是魏忠贤魏公公,这传统印象中这个太监做尽坏事,那么启用魏忠贤的熹宗肯定也不是个好皇帝,关于这一点,得辩证的来看。
首先明朝的政治制度是内阁拟草司礼监批红,互相强制皇帝做中,这个制度保障了明朝二百多年朝政运转,所以本质上,熹宗用魏忠贤制衡文官避免一家独大使自己成为孤家寡人这个方针是没错的,虽然说魏忠贤确实有些过于残暴,但是以那时候的明朝也确实需要以恶制恶,毕竟那群东林党文官也没好到哪里去。既然用魏公公没错,那我们主要看看熹宗做了那些好事和坏事。
首先天启元年,努尔哈赤率军攻陷了沈阳,明总兵尤世功、贺世贤都战死。总兵官陈策、童仲揆、戚金、张名世前去援助辽东战事,和后金军在浑河大战,但全军覆没。之后,努尔哈赤攻取了明朝辽东重镇辽阳,经略袁应泰自杀。这此等危机的形式下熹宗先为张居正平反再录方孝儒遗嗣,优恤元勋,给予祭葬和谥号。天启六年,袁崇焕击败努尔哈赤,史称“宁远大捷”,后努尔哈赤死。
天启继位之初,重用杨链,左光斗等正直之士,迅速提拔孙承宗,袁可立,袁崇焕等人防边,巩固国防,天启在时后金还不能为所欲为。对内虽然魏忠贤本人有些问题,但是一方面制衡文官,一方面替天启背锅,说明天启政治智商还不错,不过他的继任者崇祯皇帝就不懂政治平衡。
最后为崇祯皇帝,我为什么把崇祯放在最后,因为崇祯皇帝在政治上确实算不得有天分。崇祯继位之初,立即铲除了阉党,当然,本身没错,错在铲除阉党后没有扶持另一个属于自己的“阉党”,造成朝廷文官东林党一家独大,使皇权处处受到制衡。
崇祯元年北方大旱,赤地千里,寸草不生,陕西等地五年大饥,六年大水,流寇滋生,形式危急。此时后金攻势更猛,皇太极不断扰边,军费开支高达两千万两。为剿流寇,防女真,崇祯不对富裕的江南士绅收税,反而加大对农民的税收,各种杂税接踵而至,三征辽饷致使民不聊生,农民起义更加严重,崇祯二年裁驿站,驿站兵士李自成失业。
还崇祯皇帝最大的错误便是废除了宦官和厂卫制度,失去了对朝臣的把控,使自己成为孤立状态,如果他懂的平衡策略或许不会成为亡国之君,况且崇祯疑心过重,他曾号召天下勤王,然而又对这些王爷各种猜忌,致使人心渐失,想迁都南京有犹豫不决,最终自缢煤山,论能力,显然是不如前两位。
朱元璋有多高?
朱元璋:身高1.67米 体重68公斤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汉族,濠州钟离人(今安徽凤阳),明朝开国皇帝。
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元至正四年),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1356年(至正十六年)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同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后,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后结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统治,后平定四川、广西、甘肃、云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
明朝都有哪些历史名人?
1、刘基:大明开国第一帝师
刘基自幼颍悟绝群,读书过目辄诵。如二十三岁赴京会试时,一天去书肄里阅天文书一帙,第二天又去看。主人看这青年人如此喜欢这书,欲以书送他。刘基说:“已在胸中矣,无事于书也。”主人不信,即从书中摘段试考,他都能一字不漏,背诵如流,其人大惊。既长,于书无不读,凡天文地理、阴阳卜筮、诸子百家之言,莫不涉猎。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各个领域,他都有过较深刻的研究,著作极丰。除子临终前缄封石室,后被朱元璋派人取去没有外传的部分天文书、兵书外,有《诚意伯文集》二十卷,百战奇图等书问世。
刘基三分之二散文是通过寓言故事,形象地体现主题思想的。《古文观止》中,收有刘基散文两篇:《司马季主论卜》、《卖柑者言》,都是一直为后人赞誉的名篇。散文名著《郁离子》是一部寓言集,写了很多故事,讲的却是治国治军、伦理、道德、对自然社会的认识等大道理。所以刘基可以算得上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写寓言体散文数量很多,成就很高的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刘基是我国历史上一位“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伟人,是有多方面造诣的优秀学者,是对祖国统一有过重大贡献的功臣。
2、朱元璋:倾元建明的平民皇帝提到明朝,人们首先想到的就会是明太祖朱元璋。正是如此,在今天影视剧、评书小说以及太祖像明代历史研究中,朱元璋是一个颇为引人关注的历史人物。不但著名明史学者吴晗为其作传,甚至毛泽东也曾亲自对这部传记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这种情况在毛泽东的一生中是不多见的。那么,是什么引起了人们对朱元璋的兴趣?清代的史学家赵翼曾说:“盖明祖一人,圣贤、豪杰、盗贼之性,实兼而有之者也。”朱元璋正是这样一个人,他的身上,豪 气和匪气并存,后世对他的评价也是毁誉参半。但不论如何,谁也无法忽视他的存在,谁也无法否认他是个有“色彩”的人。他奇特的个性、传奇的身世、跌宕起伏的创业史以及独树一帜的治国驭人之术,都令人好奇,引人深思。
3、徐达:功贯古今的开国将军徐达一生骁勇有谋,战功及筑边皆功劳显赫,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他话语较少而思虑精深,在军中,军令一旦发出便不改变。各位将领遵奉其令都凛然畏惧,而在太祖面前则恭敬谨慎像不敢讲话一样。善于安抚将士,与下级同甘共苦,将士无不感激他的恩德愿意报效尽力,因此,兵锋所向无不克敌制胜。更能严格约束部队,所攻克大都会二处,省会三处,府城县城一百余处,市井安然,百姓不受战乱之苦。
5、傅友德:戎马倥偬建功业的开国名将大明开国将领傅友德,曾随明太祖朱元璋南征北战,立下无数汗马功劳。然而正如许多能征善战的开国大将最终的命运一样,一旦帝王稳坐江山,这些打江山出身入死的将领就被“杯酒释兵权”了,这方面,战功赫赫的傅友德也不例外。大明开国之后,傅友德不但因功高盖主而受到朱元璋的忌惮,更以莫须有的罪名被迫在朱元璋面前自刎身死,一代功臣竟横遭如此惨烈的结局,实在令人唏嘘不已。
5、姚广孝:和尚军师第一人1402年6月,燕王朱棣率领“靖难”大军攻下南京,在拜谒明孝陵后,即皇帝位。朱棣称帝后,论功行赏,大封功臣,但谁也没想到,他的第一功臣竟然是一个身穿僧衣的和尚!此人不求荣华富贵,不求高官厚禄,但能力堪比刘伯温!那么此人是谁呢?
此人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黑衣宰相”姚广孝!据史料记载,姚广孝是江苏苏州人,14岁就出家为僧,法名道衍。姚广孝虽然做了和尚,但却对阴阳术数、兵书战策十分感兴趣,他潜心学习,俨然已经成为了张良、诸葛亮一般的人物。但“人无知者”,姚广孝虽然是千里马,但却没遇到伯乐。
6.“海青天”---海瑞海瑞(1514年1月22日-1587年11月13日),字汝贤,号刚峰,海南琼山人。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一生,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 嘉靖二十八年海瑞参加乡试中举,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知县,推行清丈、平赋税,并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 历任州判官、户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宝丞、两京左右通政、右佥都御史等职。他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徇私受贿,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遂有“海青天”之誉。
7.郑和郑和,明朝太监 ,云南人,小名三宝,又作三保。 一说本姓马,云南昆阳人。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 郑和入宫前经历不详。1382年,被选于宫中尚衣局训育两年。1384年,他经宫中指派,进入朱棣的燕王府从侍。1404年(永乐二年),郑和因功升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 郑和有智略,知兵习战。1405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在第七次下西洋期间,郑和去世,时间约在1433年(宣德八年),骨灰葬于南京弘觉寺地宫,今南京牛首山郑和墓或为其衣冠冢。
8.李时珍李时珍(1518—1593),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历尽千辛万苦,实地走访了很多省份,经过27个寒暑,三易其稿,最终他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对后世中医的影响无与伦比。
主要成就:历经千幸万苦,完成《本草纲目》
9.于谦主要成就:十年巡案、保卫北京
于谦(1398年-1457年),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杭州府钱塘县人。曾随宣宗镇压汉王朱高煦之叛。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瓦剌俘获,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并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破瓦剌之军,拯救明朝政权于水火之中。
10.戚继光主要成就:创戚家军,南平倭寇,北御胡虏,现代军队的雏形。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山东蓬莱人,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先是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倭患,后来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
他还写下了《纪效新书》和十四卷本《练兵实纪》等著名兵书。另外,戚继光又是一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等。
明朝十六帝顺序列表是什么?
明朝从明太祖朱元璋于1368年在南京建都称帝开始,到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城明思宗朱由检在煤山自杀结束,共经历了276年,十七朝、十六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干了两朝,早普京五百多年就玩老大换着干)。
第一位上台的是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自已创位),生于1328年,1368年登基, 1398年逝世,年号洪武(他和8很有缘,生、死、登基的年份都带8,家族排行老8,曾用名是朱八八,朱元璋是后来自己改的)。
他的名气最大,有很多关于他的影视题材,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他是一名军事奇才,总能做出非同凡响的决定,创业初期在需要决定张士诚和陈友谅两个先打谁的问题上,朱元璋表现出了他的过人之处。当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要先打容易攻打的张士诚,待吃掉张士诚的地盘壮大后再打强大的陈友谅。按照从众效应,一般人都会选随大流,接受甚至改变自己的观点。但朱元璋真不是一般人,他摆脱从众效应,清醒地告诉大家应该反过来,因为他笃定张士诚“器小无远见”,不会在自己攻打陈友谅的时候抄自己后路,而陈友谅“志骄爱生事”,肯定会趁火打劫,将自己陷入凶险的局面。能跳出从众效应而证明二八定律,充分表现出了朱元璋的不寻常,也解释了为什么偏偏是他在乱世中能够脱颖而出,消灭所有敌人开创了大明王朝。第二位上台的是朱元璋的孙子明惠宗朱允炆(祖传孙位),生于1377年,1398年登基,1402年逊位,年号建文(被他四叔造了反),逝世年份不详,至今仍是明朝的历史谜案。
他在位时间不长,在历史上没有留下太多的记录,但在野史上留下了很多关于他下落的说法,如今都无法进行考证。他是封建主义世袭制中立嫡立长观念的牺牲品。第三位上台的是朱元璋的第四子明成祖朱棣(叔夺侄位),生于1360年,1402年登基,1424年逝世,年号永乐。
他是明朝的第二号传奇人物,如果没有他的传奇经历,那么估计就没有今天的北京故宫了。他出生时朱元璋还在打天下,从小朱棣就跟随着父亲的武将们习兵法、练武艺、纵横战场,铸就了他勇猛好战、敢打敢拼的性格。20时到北京任燕王后,更是常年与蒙古人打仗,多次为国家建立战功,所以在明朝军队系统中有着很高威望,这也是他能够成功起兵造反的重要原因。第四位上台的是朱棣的长子明仁宗朱高炽(正常父传子位),生于1378年,1424年登基,1425年逝世,年号洪熙。
他是明的朝在位时间第二短的皇帝(在位不到一年),他很胖所以心很宽,在他不到一年的执政期内,做了一件足以让他流芳的好事,就是为他父亲造反时冤枉的官员平反。第五位上台的是朱高炽的长子明宣宗朱瞻基(正常父传子位),生于1398年,1425年登基,1435年逝世,年号宣德。
他和他的父亲一样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好人,在位十年重点是与民休息,发展农业经济。他和他父亲在位的十一年间,历史评价很高,史称“仁宣之治”。第六位上台的是朱瞻基的长子明英宗朱祁镇(正常父传子位),生于1427年,1435年第一次登基,1449年被敌俘后下野,年号正统(第一届)。
他是明朝唯一当过俘虏的皇帝,而且和宋朝“钦、徽”二宗还不一样。他是在国力鼎盛时期,率二十万大军御驾亲征在土木堡不幸被俘的,史称“土木堡之变”。但他福大命大,当了一年的俘虏后回到北京,经过七年的软禁生涯后,再一次登上了帝位,所以明朝16帝,17朝。第七位上台的是朱祁镇的弟弟明代宗朱祁钰(临危受命),生于1428年,1449年登基,1457年逝世,年号景泰。
他在哥哥正统皇帝被俘后,国家危难时刻登基的。上任后,他迅速稳定动乱局面,启用名臣于谦,打赢了北京保卫战,最终让大明王朝渡过了建国的第一个难关。第八位上台的还是明英宗朱祁镇(复辟),生于1427年,1457年第二次登基,1464年逝世,年号天顺(第二届)。
第九位上台的是朱祁镇的长子明宪宗朱见深(正常父传子位),生于1447年,1464年登基,1487年逝世,年号成化。
他两为太子,在两岁时是作为交换条件而被立的太子,五岁被废,十岁父亲复辟再度立为太子,八年惊心动魄的岁月留给他肯定是一极度不快乐的童年。第十位上台的是朱见深的三子明孝宗朱佑樘(正常父传子位),生于1470年,1487年登基,1505年逝世,年号弘治。
他是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其勤奋程度丝毫不亚于太祖朱元璋。在他的积极治理下,大明王朝再一次走向了鼎盛时期。值得一提的是,圣人王守仁和大才子唐伯虎都是出生在这个年代。第十一位上台的是朱佑樘的长子明武宗朱厚照(正常父传子位),生于1491年,1505年登基,1521年逝世,年号正德。
他是明朝最疯狂的皇帝,参加过“跑男”(跑到关外去看世界),平息过“宁王”叛乱(他比朱允炆幸福,因为他有王守仁),亲自带兵上阵取得的应州大捷(还亲自手刃一人)。第十二位上台的是朱佑樘的侄子明世宗朱厚熜(堂兄传弟位),生于1507年,1521年登基,1566年逝世,年号嘉靖。
他是一个知名度较高的皇帝,有一些影视题材。他的性格坚定,意志力坚强,具备做大事的条件。即位后改变了前朝遗留的一些弊端,推动改革、发展经济、与民休养,巩固了朱明王朝的统治地位。著名的抗倭名将戚继光、清官海瑞就是在这个时代。第十三位上台的是朱厚熜的三子明穆宗朱载垕(正常父传子位),生于1537年,1566年登基,1572年逝世,年号隆庆。
他的在位时间不长,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有一点值得说得就是,张居正就是在他的内阁工作,后成为内阁首辅主事天下。第十四位上台的是朱载垕的三子明神宗朱翊钧(正常父传子位),生于1537年,1572年登基,1620年逝世,年号万历。
他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争议最大的一位。史学界有着“明虽亡于崇祯,但实亡于万历”之说。他在位前期,由张居正主政,推行“鞭法”、“考成法”等重要改革举措,极大的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但万历十五年(1568年)开始,皇帝罢工了!大明王朝开始走向衰亡。第十五位上台的是朱翊钧的长子明光宗朱常洛(正常父传子位),生于1582年,1620年登基,1620年逝世,年号泰昌。
他在位不到29天,是明朝在位时间最短的一个。第十六位上台的是朱常洛的长子明熹宗朱由校(正常父传子位),生于1605年,1620年登基,1627年逝世,年号天启。
他是一个被当皇帝耽误了的建筑师,尤其擅长木艺。第十七位上台的是朱由校的弟弟明思宗朱由检(兄传弟位),生于1611年,1627年登基,1644年逝世,年号崇祯。
他是明朝的亡国皇帝知名度很高,有着“国破君何在”的不凡气概,太多的影视作品演绎过这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