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儿跟大家伙儿聊聊我咋用作业成本法(ABC)来给咱这小作坊算账的。我这小作坊生意不大,就几样产品,成本算起来也简单,进货价、卖出价,刨去水电费、人工费,剩下的就是赚的。可后来产品种类一多,我发现这老办法不灵,感觉有些产品明明卖得挺可就是不咋赚钱,有的产品,销量一般,利润却挺高。这可把我整迷糊,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
然后我就开始琢磨,是不是哪儿的账没算对?后来我在网上瞎逛的时候,看到“作业成本法”这几个字,说是能更细致地算成本。我就想,死马当活马医,试试看。
第一步:摸清家底,列作业
我先把自己这小作坊里里外外都捋一遍,看看平时都干些这不捋不知道,一捋还真不少。从采购原材料、到生产、到质检、再到包装、发货,每个环节都得细细琢磨。我就拿个本子,一项一项地记下来,像啥“采购布料”、“裁剪布料”、“缝纫”、“熨烫”、“包装”等等,这些都是我这儿的“作业”。
第二步:分摊费用,找“爹妈”
我就开始琢磨,这些“作业”都花多少钱。以前我是把水电费、房租这些一股脑儿地算到一起,然后按产品的销量来分摊。我得给这些费用找个更合理的“爹妈”。比如,电费,我就想,缝纫机肯定是用电大户,那缝纫这道工序就得多摊点电费;熨烫也费电,也得摊上点。房租,我就按各个工序占的地方大小来分,裁剪占的地方大,那就多摊点,包装占的地方小,就少摊点。这么一来,每项“作业”花多少钱,我就心里更有数。
第三步:算账,看“娃”表现
我就把每项“作业”的成本,再分摊到具体的产品上。比如,一款复杂的连衣裙,裁剪、缝纫、熨烫的工夫都多,那它摊的成本就多;一款简单的T恤,工序少,成本就少。这么一算,我发现,之前我觉得不赚钱的那款连衣裙,成本挺高的,因为工序复杂,费时费力;而那款销量一般的T恤,成本却很低,所以利润才高。
通过这回实践,我算是体会到作业成本法的好处。
- 账算得更细: 以前我是“粗放式”管理,现在是“精细化”管理,每分钱花在哪儿都清清楚楚。
- 能看出问题: 以前我是“两眼一抹黑”,现在能看出哪个产品赚钱,哪个产品费力不讨
- 能改进: 知道问题在哪儿,我就能想办法改进。比如,那款复杂的连衣裙,我就琢磨着能不能简化一下设计,或者提高一下生产效率,把成本降下来。
这作业成本法也不是万能的,它也有它的局限性。比如,有些费用,像老板的工资,就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爹妈”来分摊。但对我这小作坊来说,作业成本法还是挺有用的,让我对自己的生意更解,也更有信心把生意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