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天问道3 1攻略,孔子孟子老子等圣人的共同根脉魂是什么?
孔子、孟子、老子三位先贤是民族文化史上的三盏明灯。他们都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一个天子权威受到严重威胁、天子对天下诸侯国的控制力急剧下降的时代。
也是一个混乱不堪、动乱频发的时代。时代呼唤可以让天下大治的方案出现。相应地,大批有志之士走上历史舞台,向时代介绍自己的方案,这就是诸子百家争鸣。先贤们的思想学说皆根植于自己所处的时代,都是针对当时天下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方案。
老子、孔子生活在春秋时代,孟子生活在战国时代。这是东周末年相继的两个时代,也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春秋时期,整个天下的各个诸侯国虽然在频繁地征伐杀戮、吞并,但对礼法尚且有敬畏之心,周天子的还存在一定的威信。老子的思想学说试图从根本上对天下达到大治的目标。核心思想是屏蔽可以激发人性中恶的外界催化剂。如: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管制五色、五味、五音;………以此塑造民众上善若水的性格习惯。从而达到无为而治的目的。
孔子的思想学说试图打造一批君子式精英阶层,以“仁、恕”为技术手段,给民众做表率,以带动效应实现“恢复周礼、天下大治”的目标。
而战国时代,周天子的影响力几乎名存实亡。天下的各诸侯国以及众生的暴戾与邪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释放。这就是孟子所处的时代。这是一个对老子和孔子的温和方案有强大免疫力的时代。也是一个无法回避人性中恶的一面的时代。
孟子在继承了孔子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性本善”、“民贵君轻社稷次之”等理论试图说服诸侯国主和他一起唤起大众心底的善根。以达到大治。
先贤们的目的是希望自己的思想学说可以灌溉进、浸润进包括诸侯国主在内的广大民众的心里。虽然效果没有明显显露,但是种子已经种下,萌芽已经破土。他们殚精竭虑地传道、践道,为后世的繁荣昌盛做了重要的铺垫。
先贤们的思想学说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目标:天下大治、天下大一统,生民免遭涂炭。所以,可以说先贤们的共同根脉魂就是“统一、大治”。这是上古和西周留给先贤们的印记,也是先贤们对印记的传承和坚持。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统一、民为本”成为主旋律的内在原因。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乡下守老祠堂的老大爷居然给我上儒家课,教我孔子说的话啥意思。把我听得一头雾水。
十几年前有次去一个乡下办事,走着走着看到一个祠堂很古旧,老墙处处有苔藓,木柱斑驳旧牌匾。祠堂门开着,我就想进去看看,进去一看地方虽然不大,但是很整洁。因为临近祭祖,祠堂里摆了很多东西。有个老大爷坐在里面守着。他正在一个八仙桌前面,用毛笔写族谱,见我来了就招呼我喝茶,非常热情,我们就坐下聊天。
他说他小时候读过私塾,我一听感觉这年纪已经非常大了,至少得80了吧。一问果然90了。
我们就聊,我说你老人家在私塾里面都喜欢读什么书?
他说:我最喜欢读的是《论语》,因为孔老夫子讲话非常的有意思。到我年纪大了,在外面到处闯这几十年下来,慢慢地就懂了,他很多话都是讲得非常对。
我说有一句话:叫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你老人家怎么看这句话?他说:看来你也是读过几句书,还能背出来这句话。我有个表兄弟他喜欢赌博。我经常劝他不要赌博,一开始他还听我的,后来戒不了,把钱都输光了。我为了他好只能过去打他,和他说尽道理,到了最后他老婆也跟他离婚了,我也拿他实在是没有办法了,基本上我每个月都要抽点时间去帮他戒赌,就这样也戒不了他的赌,他还是到处借钱去赌。
于是我只能放弃。对于我这位兄弟,我觉得我已经仁至义尽。孔子讲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好像和我这个情况就有点像了。
在我的能力范围内,我已经做到极致了,因为我的智慧和我的时间只能到这一步了。如果我继续再搞下去,可能我自己也要与他玉石俱焚了。
所以,邦无道卷而怀之的意思,不是说。你看着这社会好像不对路了,你就必须赶紧躲起来。而是说你还可以选择尽自己的能力,你尽心尽力,仁至义尽了,收拾不了残局改变不了大局,就躲起了。
我说:那也不是谁都能做到仁至义尽啊!
他说:因为以你一个人的眼光,你也许不知道这个社会到底是怎么样,你不能判断邦有道无道。所以你只能反求诸己,你自己有没有尽道?你自己有没有尽好责任,这个责任不单是说你对邦的责任,而是你对自己这颗心,你对自己的愿景初心,有没有负起责任?孔子直指人心,你辜负了别人,还是小事,你辜负了自己,就很大问题。
比如我去劝我兄弟戒赌,这是我作为一个亲人应该有的关怀。最后他无可救药了。我也仁至义尽无憾无悔了。
所以这句话说到底还是你个人的事情,并不是说国家的事情。因为国家的事情你是说不准的,你说他有道无道,那都是你一己之言,以前有许多忠臣烈士,也为了一个腐朽的王朝牺牲自我。你要说他错了吗?他也错了,你要说的对吗?他也对。他其实真正的对错不由我们外人的评论,而是由他自己内心的评判,他有没有对得住自己的天地良心。
我说那孔子说卷而怀之。这个卷是啥意思呢?是不是内卷的卷?他说:我小时候也问过我私塾的老先生,老先生告诉我:不展就是卷。和内卷不同,内卷是裹挟。
孔子意思卷而怀之,就是把你的才能,你的大愿景,你的大计划,你的神通都先暂时收起来不必外展外放。
你看看他说的话——则可。孔子一辈子从来不勉强别人,他从来不给人家一个固定答案,他告诉你,则可,就是你也可以选择,你选不选是你的事。
因为在人生模式选择上,孔子从来没有给出一个标准答案,他都是希望每一个人有自己不同的方式,并且很尊重。如果邦无道你想卷而怀之,当然要尊重你,这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孔子自己搞不好内心也很想卷而怀之。并且他对很多卷而怀之的人也非常的尊重和学习。
你看他三次去问道老子,老子不就是卷而怀之吗?孔子不但尊重,还专门去求学问道。
卷而怀之的人古来很多,比如陶渊明,不做官去采菊花了,这一类人往往把许多不得已无法卷的人想做做不了的事做了。在孔子那里,他尊重卷而怀之,但他希望无论邦有道无道,有才能的人有愿望的人还是可以出来尽力而为。有时候他自己也是这样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但是孔子啊,可贵就在,不强迫人,不搞道德绑架,他只做好自己,给你们看,这是我们现在的人最应该学习的一点啊。他总是提供一个选择给你。
他确定的事情,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话都是站在受者一方来讲,你不要用你的自私自我去搞别人,反过来己所欲,也勿施于人嘛。这都是他对人的关怀。用我们的话讲就是以人为本。
我说:那邦有道无道不是很明显的吗?看这个国家社会很强大很繁荣,干什么事情都有秩序,这就是邦有道嘛,如果很腐朽很昏庸,那就是无道啊。他说你这个看法也是很片面的,一个国家社会有时候可能一穷二白,秩序也还没有成型,但是他很有新生的希望,大家都想往一个好的方向走,这个就是邦有道。一个国家可能很有钱,大家活得很滋润,但是经常搞的事情有违天地人伦逆天而行,那看上去他虽然很繁荣,但实际上他是无道的。
有道的邦里面也有无道的事,无道的邦里也有有道的人。有道之邦,顷刻之间可以转向无道,无道之邦,拨乱反正即可立地成佛,所以一个人,如果智慧眼光视野不够,很容易偏执片面,是很难搞清楚,到底邦有道还是无道。
孔子说这句话还有一层意思,就是邦有道,为什么要去当官呢?因为你要去维持他的有道,你要去帮助这个有序有希望的社会,可以更加完善完美,使之避免无道。你多一个人出来做有道的事,无道的风险就小一份啊!小而化之,比如我们每一个人做事,都尽量从善如流与人为善,就是合乎道嘛!则仕,也不一定是当官嘛,那时候是当官,现在就有很多事可以做。
那邦无道呢,实际上你也可以去帮助它。你如果有这种能力,敢于去出一份力去挽救这个无道之邦。那你也是很厉害的。
因为他提出,则可,那我们就可以反面想了,你可以卷而怀之你也可以走出来站出来嘛?可是古往今来,敢于站出来挽救无道之邦的人,那是屈指可数的,这种人就非常不简单了。因为你不知道他是不是在助纣为虐。搞不好他可能在无道之邦里行有道之功。
你看看孔子自己怎么做的,他总是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帮助这些,他觉得应该还有希望的地方。可是当他发现实在搞不下去了,他会毅然决然地离开。
孟子说,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就是走得非常的利索。这也就是卷而怀之。收起神通就走啊。
人与人有时候也这样,我苦口婆心说的你不听,那我就只能走吧。把那个大袖子一卷说声,告辞,坐上马车就跑,看起来有点落魄,其实内里是洒脱,那一份洒脱其实也是孔子一辈子的风范啊。所以你看看孔子做事,他从来不纠缠不粘滞,不黏糊。我看来,他就是入世的菩萨。
我说:老先生,你这个古书读得还是可以啊。为什么我在很多翻译上找不到这些内容呢?
他说:其实我为什么喜欢读《论语》,因为你整个读下来,会发现孔子说话经常是对人说人话,对鬼说鬼话。每一件事在他那里都有不同的见解,但是每一个不同的见解都会归到同一个宗旨。实在是高明。
他的宗旨要说起来就很多表达方法,但我自己这些年多体会的就是——恕,这个字它有一种人的温暖,其实真正的圣贤是很关心人关怀人心的。他有一种很完善的人道主义。
这时候祠堂里来人了,我起来向老大爷行礼,向他告辞,走出祠堂,我看看天空,觉得真正的学问,不光在书本文字上,而在对人的关怀里,在对人的洞察和理解里而产生啊。
武则天嫁给李世民12年没有身孕?
夫妻之间没有孩子,要么是没有生育能力,要么是没有生育意愿。很显然,李世民与武则天是后者。
早在武则天进宫之前,李世民已经是36个孩子的爹了。所以,老李的生育能力绝对是棒棒的。武则天进宫时才14岁,而这时候的李世民已经40岁了。奇怪的是,武则天在自己最青春美好的时候陪伴了李世民12年,她的肚子却没有丝毫动静。反而是后来嫁给李世民的儿子李治之后,接连生了6个孩子。那么,为何武则天嫁给李世民十几年,她从头至尾都没有怀孕,而跟李治在一起后,马上就怀孕了呢?问题的关键,究竟是在武则天身上,还是是在李世民身上呢?李世民和武则天这两个人物可谓家喻户晓,他们一个是发动玄武门之变,人生从此开挂,开创贞观之治的大唐明君唐太宗。一个是先后嫁给一对皇帝父子,觉得不过瘾,索性自己开创新朝代的女皇。当然,武则天能如此逆天改命,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入宫嫁给了李世民。武则天出生于长安,她的父亲武士彟是个商人,主要从事木材生意,家境比较殷实。武则天的母亲杨氏也不简单,杨氏虽然是武士彟的第二个妻子,但是他却身份显贵,出自隋朝皇室之后,是隋观德王杨雄弟弟遂宁公杨达的女儿。然而,这样的显赫生活,却随着武则天父亲的去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武则天11岁时,她的父亲武士彟就因病去世。家中顶梁柱一倒,武则天的几个堂兄就开始欺负她们母女,甚至还对武则天的生母杨氏失礼,在这种情况下,杨氏只能带着十几岁的武则天,自荆州返回长安的娘家居住。武则天14岁那年,她出落得亭亭玉立,如出水芙蓉般娇媚动人。一时间名动长安,上门求亲的纷至沓来。长安城乃天子脚下,武则天的美貌和名气如春风一般,很快就传到了皇帝的耳朵里面。李世民听说了武则天的美貌仪容后,心里如同猫抓一样,他实在想象不出,这世上究竟还有怎样的绝色,是他整个后宫都无法媲美的。于是,这一年的十一月,李世民就将武则天召入了宫中。一见到武则天,李世民这位坐拥无数佳丽的40岁大叔,当场就被眼前的少女给惊艳到了。武则天当真如民间盛传的“清雅不俗、媚而不妖”,李世民封她为五品才人,赐号“武媚”,也就是后世俗称的“武媚娘”。被李世民看中后,武媚娘回家与母亲诀别,她的母亲抱着她大哭不止。14岁的武媚娘淡定地安慰母亲道:“侍奉圣明天子,岂知非福,为何还要哭哭啼啼,作儿女之态呢?”“见天子庸知非福,何儿女悲乎?”---《旧唐书》这意思就是说,她嫁给了天子,这是一种福气,也会让自己的人生改变,因此没有必要做哭哭啼啼的小儿女状。年纪轻轻的武则天,如此有主见有胆量,实在是非同寻常。同时也能看出,她对于成为李世民的妃子这件事,还是抱着很大的憧憬和期待的。在这种想法的驱使下,武则天自然会考虑入宫后如何获得李世民的长久宠幸,以及在后宫中力争上游,以此改变自己的人生。作为帝王的女人,光有才貌或许并不能保证一辈子的荣宠。毕竟,每个人都有容颜老去的一天,而后宫之中,最不缺的年轻貌美的女子。要想拥有被皇帝长久看重自己的资本,最简单直接的办法,就是给皇帝生儿子。要说,此时的武则天艳压群芳,进宫后不说宠冠后宫,生个孩子应该容易吧。但让人意外的是,武则天侍奉李世民将近12年,她不仅没有生下一儿半女,在后宫的地位始终没有任何晋升。那么,既然武则天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没问题,那为何没有与李世民造出娃呢?这事儿,还得从李世民身上进行分析。一、李世民后宫佳丽众多,乱花渐欲迷人眼。从李世民30多个孩子就可以反映出,李世民有一个阵容强大的后宫团。早在武媚娘入宫之前,李世民的后宫就是相当充盈,而且还有很多都是李世民的真爱。就比如长孙皇后,她陪着李世民从秦王一路走到皇帝,她也从王妃变成了皇后。她只陪伴了李世民22年便早逝了,之后李世民就再也没有册立新皇后。武则天进宫时,长孙皇后已不在世,但此时后宫中还有很多资历深、地位高的妃子。比如韦贵妃、杨贵妃、燕德妃、杨妃和阴妃等人,还有被李世民纳入后宫的李元吉之妻杨氏。这些妃子不仅都生下了孩子,而且还都是陪伴李世民多年,感情相当深厚。尤其是那位杨氏,她本是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吉的老婆,后来李世民在玄武门兵变中杀了李元吉,杨氏便成为了李世民的战俘。杨氏年轻极美,也没有给李元吉生过孩子,于是李世民就将她纳入后宫,盛宠一时,后来杨氏还给李世民生下了一个儿子。珠玉在前,武媚娘没有和李世民同甘共苦的经历,仅凭外貌之姿,很难获得专宠。再加上李世民是个出了名的工作狂,他经常加班加点忙到深夜,连侍寝都免了。以武则天当时的处境和侍寝的“排队顺序”,她在怀孕生子上面并都没有占到先机。二、武媚娘初长成,李世民已人到中年。尽管武则天在后宫的竞争对手太强,但她一进宫就被李世民封为五品的才人,这至少表明李世民还是很喜欢她的。不过,李世民心里虽喜欢她,但是从生理角度来看,李世民已经进入不惑之年,生育功能也难免有影响。根据史料记载,李世民在40岁后就没有孩子出生,可见李世民纳了武则天之后,不仅是武则天没有生育,其他的妃嫔也没有再给皇帝生下孩子。还有一种说法,是说李世民由于年轻时打仗太猛,因此留下了不少暗伤,到了武则天进宫之时,他的身体已经透支得不行了。这个说法,也是有“证据”可循的。李世民最小的女儿是新城公主,新城公主出生于公元634年,那时候李世民35岁。而李世民最小的儿子则是曹王李明,也就是上文中提到的杨氏所生。史料中并未记载李明的具体出生年月,但根据李世民的第十三子李福的出生年月来看(李福出生于公元636年),李明最早的出生时间,不过早于公元636年。从公元636年,一直到李世民去世(公元649年),整整十三年的时间,李世民的所有妃子,都没有再给李世民生下一儿半女。而武则天嫁给李世民的时间,则是在公元637年,正是李世民人生中最后那段“停止生育”的时光。从这个角度看,不排除李世民因为身体原因导致无法生育的可能性。后来李世民病重期间,武则天结识了李世民的儿子李治,两个人情愫暗生。这下,武则天也没心思给李世民生孩子了。三、李世民对武则天的忌惮和防备。虽说不排除李世民因身体原因无法生育的可能,但其实从他的心理上,也是不愿意和武则天生孩子的。李世民心理上的抗拒,其根本原因还是在武则天身上。通过日常的相处,李世民发现武则天性格强悍,做事狠辣,对她稍有疏离。就比如说,有一次,李世民得到了一匹好马,此马强壮有力,他十分喜欢,还给马儿取了个名字叫做狮子骢。不过,这匹狮子桀骜难驯,不论是专业驯马师,还是擅长骑射的武将,都拿它无从下手。这个时候,站在一旁围观的武则天对李世民自荐,说她只需要三样物品,就可以轻松地将烈马驯服。李世民听后哈哈一笑,便饶有兴趣地问武则天打算如何驯服烈马。武则天认真回答道:“一是铁鞭,二是铁锤,三是匕首。我先用铁鞭抽它,它如果不服,就用铁锤锤它脑袋,还不服的话,就用匕首割断它的咽喉!”李世民听后,夸赞武则天的果敢大气,但是并没有给她任何奖赏。武则天的方法,恰恰暴露了她为达到目的,不惜一切狠辣手段的个性。或许,李世民也是因为这一点,对她产生了不满。不过,单靠驯马事件就下结论说李世民对武则天产生了不满,这也未免太武断太牵强了。但接下来要说的事儿,可就正戳皇帝的心窝子了。贞观初年,太史令李淳风经常给李世民上报星象之说。原来当时经常出现一种罕见的天象:太白金星多次在白昼出现。李淳风占卜曰:“女主昌。”当时民间又流传出“唐三世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李世民嘴上虽不说什么,实际上心里却很担忧。毕竟这是威胁到皇权的大事,谁又能真的不在意呢!后来李淳风又多次对李世民说:“臣夜观天象,此人就在宫中,为陛下亲属,年龄不过三十岁,以后将称王于天下,杀尽李氏子孙,而且这个凶兆已经形成了”。李淳风所说的那个人,正是武则天。李淳风平时观天象的水平,也让李世民不得不信。从此他对武则天更加疏远冷落,更别提让她怀孕生子了。四、与李治的两情相悦、瓜熟蒂落。这第四个原因,就没李世民什么事了。公元649年,李世民去世,太子李治登基。依照唐朝的礼制,先帝去世后,他后宫中那些没有生育过的女人都要被送到感业寺削发为尼,武则天便是其中一个。李治登基后,他一直对宫外的武则天念念不忘,也苦闷着没有合适的理由和心爱的女人见面。李世民在世的时候,李治就倾慕着武则天。后来李世民重病期间,他与武则天的互动也多了起来,年龄相仿的两个人也悄摸摸地谈起了恋爱。一直到李世民去世一周年的忌日,李治去感业寺进香,他终于见到了心心念念一年之久的武则天。久别的二人泪眼婆娑,他们深情相拥,互诉衷肠。这一切都被王皇后看到眼里,王皇后膝下无子,宫中又有强劲的情敌萧淑妃,因此王皇后便怂恿李治把武则天带回宫。李治正愁没机会呢,眼见王皇后如此“贴心懂事”,李治也不客气,顺势将武则天带回了宫。其实,王皇后撮合武则天入宫,倒不是为了成人之美。她主要是想借武则天来打压萧淑妃。只可惜,王皇后千算万算,怎么也没想到,她和情敌萧淑妃最终都死在了武则天的手里。话说李治将武则天接回宫后,二人犹如干柴遇烈火,武则天很快就有了身孕,后来便生下了李弘。之后,武则天凭借自己的野心和狠劲,干掉了王皇后和萧淑妃,登上了皇后的宝座。属于武则天的时代,也慢慢到来。与李世民对武则天的冷淡不同,李治对武则天可就专情多了,两人又正当壮年,怀孕生娃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总之呢,武则天嫁给李世民12年都没有怀孕,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武则天有生孩子的主动意愿,也有健康良好的身体,但李世民身体逐渐走下坡路,再加上他对武则天心有戒备。所以,武则天想要给李世民生孩子,估计比她登基还要难。历史上有哪些不可思议的预言家?
历史上的预言家有很多,我要说的这一个预言非常的精准,精准到可怕的程度,可惜这个预言家的知名度并不高,说起来很多人都不知道他的名字,也不了解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
这个人的名字叫金台吉,他是前清叶赫那拉部落的首领。没错,就是慈禧所在部落的前首领。金台吉在临死前说了一个预言,这个预言像幽灵一样纠缠了清王朝三百年。
要了解金台吉的故事,就要从明朝末年说起。
明朝历史上,有非常多的少数民族生活在大东北广袤的黑土地上。这些少数民族里面包括女真族。女真族在历史上是现在满族的祖先。到了明代的时候,女真族主要分为建州、海西和野人三个大部。各个大部间又分出很多小的部落,这些小部落间因为利益关系或合作、或纷争常年纠葛不断。
这其中有一个“叶赫部落”,该部落是海西四大部其中之一。叶赫部落的祖上姓“土默特氏”(音译),本来属于蒙古族,是蒙古的后裔。后来在部落纷争中,叶赫部落吃掉了扈伦那拉部落,“叶赫”和“那拉”两部落合而为一,整个部落的人全部改姓“叶赫那拉”,叶赫那拉氏就是这么来的。
“那拉”在女真人的语言里是“太阳”,有光芒万丈之意。叶赫那拉以太阳为姓,依据地形的优势建造城池,在部落争战中屡屡得胜,在海西女真部落里称王称霸,逐渐成长为整个满州最强大的部落。
但是整个女真族的南方,是更加强大的明朝。明朝做为中原正统,不论是文化还是经济还是战力,都是当时的女真不可比拟的。
明朝对女真在综合国力上完全可以碾压,但明朝后期吏治腐败,党争不断,内耗极其严重。这决定了明朝不能集中优势力量真正去“碾压”女真。大明当时对付女真族的战略是“以夷制夷”,就是就尽一切办法去维持女真各部落之间的平衡,防止女真中的个别部落坐大成长为独霸东北的强势力。在这个大背景下,叶赫那拉部落的强大是明朝绝对不允许的。
随着叶赫那拉部落的强盛,明朝开始有意无意明里暗里地扶植女真其他的部落。得益于明朝的这个平衡政策,由努尔哈赤率领的建州女真——“爱新觉罗部落”飞速地崛起了。
本来叶赫那拉部落和爱新觉罗部落之间的纷争和矛盾就由来已久,两个部落之间战争常年不间断,互有杀伐、攻歼,可以说是结下了不世之仇。
这种部落间的仇恨可以上溯到好几代人,据野史记载,早在元朝末年的时候,两个部落之间就已经有争战发生。有一回记载,爱新觉罗氏首领为了使叶赫那拉氏臣服,用马鞭指着脚下的大地说:“我们爱新觉罗,是大地上最尊贵的金子!”(爱新觉罗在女真语里的含义是金子)。叶赫那拉氏的首领听了仰天大笑,傲慢地伸出手指,指着天上的太阳,说:“金子算个屁,我们叶赫那拉是天上的主宰!”
两个部落之间纷争不断,打了二百年。但有一句话说的好:“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叶赫那拉和爱新觉罗两个部落也是如此,在战争的同时,两个部落间也在不断地交流,贸易、通婚、甚至合作都有。可以说有时候是敌人,有时候是朋友。互为敌人的时候,那就打上几仗;互为朋友的时候,那就开始合婚、联姻。是战是和,一切只看符不符合自己部落的利益,视当时的具体情况而定。
事实上,爱新觉罗氏和叶赫那拉氏几百年里不断联姻,互相融合,整个部落的高层都是血亲。清朝的奠基者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本人不但是叶赫那拉氏所生,而且娶了好几个叶赫那拉氏的女子,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也是叶赫那拉氏所生。
历史是一个大角斗场,非常的残酷,这个角斗场里最终只能有一个角斗士生存下去。叶赫那拉和爱新觉罗两个部落最终在这个角斗场里决一死战,在这最后一场角斗中,清太祖努尔哈赤带领爱新觉罗部彻底击败叶赫那拉部,叶赫那拉氏的首领金台吉被俘虏。
努尔哈赤为了斩草除根,将金台吉赐死。金台吉在临死前,对天盟誓,说出那句纠缠大清朝三百年的预言:“我叶赫那拉,就算只剩下一个女人,也要向爱新觉罗报仇!”
金台吉死了,但是叶赫那拉没有死。爱新觉罗氏趁李闯之乱,勾结吴三桂入山海关立国称帝。清朝皇室专门立下一条制度列为祖制,那就是:不得选立叶赫那拉氏的女儿为后宫之主。
可是历史就是爱跟人开玩笑,就是那么有趣儿,好巧不巧,清朝最后的两位皇太后隆裕和慈禧,都姓叶赫那拉。
清朝末年,清庭的宫廷史官恽毓鼎在《清光绪帝外传》里写道:咸丰皇帝曾经下密诏想要诛杀慈禧,密诏的第一句话是:“谓略,叶赫氏祖制不得备椒房。”
咸丰皇帝应该是察觉到慈禧这个女人是有野心的,想要提前痛下杀手,不过人算不如开算,没有成功。
现在再回头看金台吉的那句预言:“我叶赫那拉,就算只剩下一个女人,也要向爱新觉罗报仇!”是不是精准的令人害怕?
后世对金台吉预言的解读,大多数人都认为金台吉嘴里“叶赫那拉最后一个女人”是影射慈禧。其实不然,慈禧名叫叶赫那拉·玉兰,她垂帘听政实际统治大清将近50年,给大清带来诸多苦难,也荼毒了不少爱新觉罗的后代子孙。后期考证,光绪帝大概率是被慈禧毒死的。但是,将整个爱新觉罗的覆灭完全归咎于慈禧一个人还是有点太过绝对了。
历史走到这里,金台吉的预言并没有结束。最终,慈禧之外,另一个姓叶赫那拉的女人,以皇太后的名义亲手签订了大清末代皇帝宣统的退位诏书,最终使爱新觉罗氏彻底丢掉了江山。
这个人就是光绪帝的皇后,宣统的皇太后隆裕,她的名字叫叶赫那拉·静芬。
叶赫那拉·静芬,才是金台吉预言里叶赫那拉的最后一个女人。
儿子沉迷游戏已经变得没有人性?
想要毁灭一个孩子,一部手机就够了!网游毒害了很多孩子,未来,沉迷游戏的孩子将有增无减!面对沉迷游戏的儿子,就算全世界都放弃,你都不能放弃,因为他就是你的整个世界,放弃他也意味着你将遗憾、自责、空度一生!改变已经沉迷游戏的孩子很难,但只要找到对的方式方法并坚持下去,你还是可以挽救你儿子未来的!
首先,你要分析你儿子为什么会沉迷游戏,找到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很多孩子沉迷游戏,家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才几岁的孩子,能熟练的使用手机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甚至于才几个月的婴儿,家长就已经开始给他们看手机!不让看的时候,就用哭闹来要挟家长,舍不得孩子难过,家长无原则的妥协,长此以往怎么可能不上瘾?更何况,现在的游戏设计都是一步一步吸引你,直到你沉迷其中,彻底沦陷。很多成年人都深陷泥潭不能自拔,更何况自制力更差一些的孩子!是你一味的溺爱,给你儿子提供了游戏的条件,他才会深陷其中!
缺少爱和陪伴是孩子沉迷游戏的原因之一。孩子宁愿在虚拟的世界中自我麻醉虚度光阴,也不愿意面对现实生活。和你给他的陪伴太少,理解不够也有直接关系。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感受不到幸福和快乐,在游戏里却能做主角,无所不能风光无限。两个世界一对比,我们成年人都不愿意选择疲惫不堪的现实生活,何况孩子?
找到原因,再想办法解决。面对已经彻底沦陷的儿子,要在短时间内改变他是不可能的。你要调整心态,了解儿子喜欢玩的游戏名称,自己也试着玩一玩,多和他聊聊游戏,消除他对你的敌对和戒备。只有他还愿意信任和相信你,你给他的意见和建议,他才肯听,才能听得进去。
多带儿子参加室外活动,循序渐进的减少他玩游戏的时间。一家人出去旅游,带儿子寻找附近的美食,和儿子进行各种室外运动......慢慢降低他对游戏的热爱,增加他对现实生活的热情和喜爱。
和儿子约定好玩游戏的时间,并严格执行。完全不让孩子玩游戏也是不可能。但游戏要有个时间限制,孩子能坚持遵守约定,第二天就可以继续让他玩,如果没有遵守承诺,那无论他怎么无理取闹都不能妥协。
这些方法看似简单,要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却很难。为了孩子,千万不要放弃,相信你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哪怕只有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