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朝1 03攻略,王翦为何不班师回朝

天美资源网

秦始皇朝1 03攻略,王翦为何不班师回朝?

感谢邀请,更感谢楼主的提问。楼主您好,非常愉快解答你的问题和提问,我来谈谈我的观点吧,因为对此类问题有很多的研究,针对这个回答,发表一下我的看法:

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只用从三个人物入手就能明了。

秦始皇朝1 03攻略,王翦为何不班师回朝

第一个人就是王翦自己。王翦是什么出身?秦王政的侍从。他还有一个身份,周灵王的子孙。

谁提议攻灭了东周?吕不韦。吕不韦的身份是什么?嬴政的“仲父”,帝国早期实际掌权者。吕不韦对王翦什么态度?尊敬万分。

我们不妨连起来看:王翦是周朝的没落子孙,流离异乡,吕不韦扶持嬴异人上位,立嬴政为太子,王翦被指派为嬴政的侍从。多年以后,吕不韦开始动用各枚早已布下的“棋子”。嬴政在于吕不韦的夺权中争取到了好友王翦并给予高官以求双赢。王翦不负众望平定大半天下赢得嬴政除去吕不韦的合法性。二人合约达成,王翦交还兵权并隐退,过上土财主的日子。

好,我们回到“王翦不班师回朝”的事件上来。王翦是嬴政的合伙人,但他现在握着秦国大部分的兵力,嬴政之所以给他兵力说明了他们是有合作的,而王翦这时要的,是嬴政的答复。如果只是“兔死狗烹”或者“外将反叛”他完全没必要“束手待毙”,可以马上决断,他只是等嬴政旅行“合同”。最终嬴政放他辞职,王翦从此退出历史舞台,嬴政自始至终不想杀他,不还朝=合约执行期的等待。

根据您的问题,您只需要看到这里就能明白了,如果想了解更多,也可以继续看下去。

第二个人,李信,秦的开国名将,和王翦一样,又不一样。

李信祖上无名,自己是从小兵小将一步步走上来的,秦统一六国时他作为大将出了很多力气,他与嬴政没有合约。

他在最后一次立功后便消失在了史册中,根据最新考古发现,他可能是被赐死了。李信同样交还了兵权,地位不如王翦,却死了,这验证了王翦的“合同说”。

第三个人,王离,王翦的孙子。如果是一般情况,王翦“不还朝”的举动够他死了,他的子孙也别想活,然而王离不仅没死,还跟随始皇帝一起封禅。最重要的是,始皇帝死后,篡改遗诏的赵高赐死了蒙恬,这个大家都知道,大家可能不知道,遗诏中还说,将蒙恬的军权交给王离。

王氏和嬴氏是有长期合约的。王氏子孙世代为官,但功高盖主就要退休享福,王翦如此,王贲如此,王离,也应如此。只是王离最后兵败被俘,这不是别人的原因。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每一位君王都是有自己的一个“集团的”,他们保持着某种协议,而王翦的“不还朝”正是这种协议的表现形式,每个政治集团与当权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秦亡,王氏亡。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秦两汉隋唐宋明七朝开国第一将都是谁?

我是日航君,为您解答。

这个问题,确实有难度,而且有跨度,咳咳,我就来卖丑回答一下吧,仅仅是个人看法,希望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一、秦国“人屠”——白起

说道秦国第一将,我认为是白起。白起绰号“人屠”,顶峰之战是“长平之战”,在长平之战之前,经过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的赵国有着非常强劲的战斗力,可以说是秦国统一六国之中最大的阻碍。在“长平之战”中,白起打垮了赵国,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因此个人认为白起的功劳最大。

二、西汉“兵仙”——韩信

要说到西汉第一将,我认为就是韩信了。韩信作为“兵仙”,深谙军事,平生几乎未尝一败。在西汉统一过程中,韩信先后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最终击破项羽,击败了刘邦最大的敌人,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不世功劳。

三、东汉“光武帝”——刘秀

关于东汉第一将,我认为是刘秀。可能有人认为刘秀作为皇帝,不能当将领看待。但是个人看来,在东汉的建立中,一般都是刘秀自己充当大将,在前冲锋。

先是在灭亡新朝的昆阳之战中,刘秀率人杀出昆阳城去求援,并且身先士卒带领援军回援,在里应外合下大破王莽军主力。后来刘秀又带着几个下属在河北打下了自己的基业。可以说,刘秀是很优秀的军事家,个人认为综合武勇和统率来看,刘秀应该是东汉第一将。

四、隋朝“太师”——杨素

关于隋朝第一将,我认为是杨素。在灭陈之时,杨素献计献策,作为主帅而进攻,为灭陈立下了大功劳。灭陈之后,杨素又积极参与了剿灭匪患的战斗,再次为隋朝巩固了江山。后杨素又参与了针对突厥的战争,给突厥以重大伤亡。因此综合来看,杨素不仅能打江山而且能守江山,因此认为他的隋朝开国第一将。

五、唐朝“太宗”——李世民

关于唐朝第一将,我认为是李世民。唐朝的开国皇帝是李渊,李世民最早也是作为李渊手下的将领在作战的,虽然李世民的哥哥李建成和父亲李渊都是不错的统帅,但是相对于李世民来说还是逊色不少。李世民平定薛式父子之乱,巩固了后方;又大破宋金刚、刘武周,巩固了北方;又大破窦建德、王世充,平定华北;又打败刘黑闼军队。而且李世民凭借自身的军功,居然可以跟太子平起平坐,可想而知李世民立下的军功有多么可怕了。因此我认为李世民的唐朝第一将。

六、宋朝“太祖”——赵匡胤

关于宋朝第一将,我认为是赵匡胤。赵匡胤本人的江山可以说是有些“来路不明”,继承自郭威、柴荣。但是赵匡胤也不是吃软饭的,他的江山也可以变相说是他自己打下来的。赵匡胤首先本人武艺高强,作战英勇,有太祖长拳和太祖长棍为证;赵匡胤在前期多次跟随柴荣南征北战,打出了诸多地盘;后期平定西蜀江南,统一全国。个人认为赵匡胤以自己的武勇和战绩,可以被视作宋朝开国第一将。

七、明朝“中山王”——徐达

可以说,在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中,徐达被描绘为了一个不出世的名将,在群星璀璨的元末明初战绩丝毫不逊色于任何一个人。徐达大败陈友谅,率军消灭张士诚,与副将常遇春一同挥师北伐,推翻元朝的统治,攻入大都,灭亡元朝。以后,连年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徐达为明朝立下战功无数,因此我认为他是明朝第一将。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

定陵地宫是怎么打开的?

1955年10月4日,由郭沫若、吴晗牵头,茅盾、邓拓、范文澜、张苏共同署名“关于发掘明长陵”的报告呈报了周总理,郑振铎以及夏鼐得知消息后大惊,急忙前去劝阻,但在郭沫若和吴晗的力争下,最终周总理同意了对长陵的发掘。

但是经过赵其昌的数次探查,竟然发现这座规模弘大的陵墓无从下手。无奈之下,“长陵发掘委员会”只好将科学院考古所的老前辈白万玉请来实施发掘工作,但白万玉也表示自己从未发掘过帝陵,难以找到地宫门,所以他也一直迟迟不肯动工。

白万玉号称“考古所第一掘手”,他都没有把握的话,那其他人更加不能胜任这份工作,如此一来,吴晗也感到了压力。这时有人提出,可以先挖一个规模比较小的帝陵,如仁宗朱高炽的献陵规模就比较小,可以先发掘献陵积攒些经验教训再发掘长陵。

真是天遂人愿,正当专家们商议之时,突然考古所接到一个消息:“定陵南侧外墙皮有塌陷,内有砌砖券门的迹象。”这就意味着如果发掘定陵,不用劳心费力去找地宫门,就从棺椁进过的“券门”进入找墓室之门即可。

这无疑是个好消息,所以专家们在考察完这个洞口之后决定先发掘定陵积攒一些帝陵发掘经验。

1956年5月17日,考古队在定陵的塌陷处挖开一条探沟,正式启动了定陵的发掘工作。

地宫入口之谜:神秘的指路石

明清两代的帝王陵,虽然布局、建筑形式已基本成定式,但券洞、月牙城、琉璃屏等建筑的方位又各有不同,所以按照常理来看,定陵宝城的墙皮脱落之处,通往地宫的隧道口似乎已经被确定。

1956年5月19日,赵其昌和白万玉率领的考古发掘队正式展开了对定陵的发掘工作。考古发掘与孙殿英暴力破坏陵墓不同,需要的是极为细致的清理工作,所以赵、白二人就挖出的每一筐土都要进行仔细辨查,以观察土质的变化。

就在第一条探沟挖了三米多宽,一米多深时,宝城内侧的城墙上露出了一块写着字的石头条,经过辨认,上面刻的字正是“隧道门”。

考古队万分欣喜,他们深知找对了地方。于是顺着石条对正的方向往里挖,很快便发现了一个用城砖垒起的大门,不过这次考古队为了队员们的安全,并没有发掘此门,而是让这其当承重墙保留了下来。

大门之内的砖隧道,明显地延伸向明楼,为了减少出土量给陵墓造成更大的损坏,考古队在明楼之后再次开了一道探沟。然而,这次的工作却没有之前那么顺利了,经过一个多月的发掘,眼前这道探沟已经有6米宽、7米深、20多米长,但却没有丝毫发现。

8月11日,在定陵地宫没有任何线索的情况下,夏鼐再次提出发掘规模较小的献陵,但吴晗和郭沫若认为定陵已经发现了砖隧道,那么就应该顺着这条线索发掘下去,毕竟定陵的考古研究价值要远高于献陵,众人见吴晗坚持发掘定陵,便继续寻找地宫的线索。

在白万玉的建议下,考古队决定将那个用城砖垒成的大门拆掉,以寻找线索。9月2日上午,已经疲惫不堪的考古队仍在土工作业,负责发掘的工人栾世海碰到一块石头,他将石头周围清理后,发现这是一块一尺多长、半尺宽的小石碑,赵其昌将碑上的泥土刷去后,只见上面写着一行字:“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

这块明显的指路碑是不是人为的防范手段呢?白万玉老人认为明朝的陵墓都属于帝后合葬,既然是合葬死时总要分个先后,而当时的定陵是先修好用土先封严墓道,下葬时再掘开使用,但如此庞大的陵墓封闭的话,就连工匠也无法判断墓道所在,所以他们一般要偷偷埋下标记,以作其后打开陵墓之用,这也是工匠们的避祸之法。

按着石碑的指示,大规模的机械化出土开始了,不久便发现了由石条砌成的甬道,甬道的前面便是石碑中指示的“金刚墙”。此墙距地面1.3米,高出石甬道1.2米的距离,其通高更是达到了可怕的8.8米,厚1.6米,用56层城砖和灰浆砌成,顶部有黄色琉璃瓦做成坚固的飞檐,它静静地矗立在那里,向世人展示着它的坚不可摧,也正是如此,所以才会起名为“金刚墙”。

从1956年5月19日开始发掘,发现金刚墙时已是1957年5月19日,时间已经过去整整一年,可见帝陵的发掘难度的确非同一般。

发现地宫

历朝历代的帝王,无不将自己身后事当做头等大事来办,又由于规模弘大,随葬品繁多珍贵而引得无数人觊觎,所以必须设置墓葬护陵机关,才能有效防盗以及防止破坏。那么,定陵作为我国第一次发掘的帝王陵墓,它会有什么防盗机关呢?

但是考古队遍查史书,得知明成祖在选陵时,不仅选择了“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四势之地,更是设置了大批的护陵军队,与居庸关成犄角之势,陵园宝城以及外罗城坚固高大的城墙亦可看出,明朝帝王甚至将此地建成一个军事基地,所以断定不会有人开坟掘墓、盗宝取尸的,所以陵中并没有设置大量的防盗机关,这从砖甬道、石甬道就可看出。

但是,考古队员们仍做了万全准备。要知道,帝后的特殊身份,为防止尸体腐烂,一向有水印、朱砂等防腐物质,这些物质历经数百年已经具备相当的毒性,所以必不能小觑。

1957年9月19日,考古队披挂整齐,将梯子搭到了金刚墙上,等待着我国考古史上伟大时刻的到来。

就在这严肃之际,定陵发掘第一人王启发挎了个篮子满头大汗地从后面跑来,没等大家反应过来,他又从篮子中掏出两只公鸡给放了血……

一阵纷乱之后,白万玉怒道:“王启发,你这是搞得啥把戏?”王启发笑嘻嘻道:“白老,传说鸡血辟邪,我就拿两只来,好让大家安安全全的!”对于这些负责发掘的农民工来说,此时的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昧在他们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金刚墙就在这样的状态下开始了发掘。

不过还未等夏鼐发令,赵其昌已经蹲在了梯子的顶端,开始撬金刚墙的墙砖。下面电视台的摄影机也开始了记录。由于上面的砖缝间没有用灰浆粘合,很快有一块墙砖便被赵其昌抽了出来。

夏鼐有着丰富的考古发掘经验,他见到赵其昌不管不顾将这块砖抽出,急忙在下面大喊:“小心毒气!”他话音刚落,众人听到一声“扑”的声音,随之一股黑色的雾气从里喷出。赵其昌听到夏老的提醒,急忙抱住城砖爬在梯子上。

等了好大一阵,这股雾气由黑变白,紧接着一股霉烂腐朽的味道在金刚墙这里弥漫开来。赵其昌这才下了梯子,将城砖递给别人,指着雾气说:“这是地宫中三百多年积攒下的腐烂发霉物质的气体,只要放出来就可以进入地宫了。”

雾气逐渐减少,众人依次上去将城砖拆下来,由最下面的夏老为城砖编号,同时拍照记录。当砖被一层层抽掉后,赵其昌急切地说:“我下去看看吧!”

夏鼐沉思片刻,点头嘱咐他说:“千万要小心!”白万玉也拿着一根绳子过来说:“为了保险起见,还是在腰里拴条绳子吧!要是洞中无事,你就打一道手电光线过来。要有意外情况,你就拉动绳子,我们想办法救你!”

赵其昌戴好防毒面具,又将衣服袖口全部扎紧,在众人的叮咛中沿着洞口而下。

不久后,洞口观察的人员发现赵其昌打来的手电光线,知道洞中无事。考古队员冼自强、刘精义、曹国鉴、王杰等人也鱼贯而下,最后夏鼐、白万玉二老也带着防毒面具进入洞内。

突然,刘精义和冼自强方向传来一声惊呼:“地宫大门!”众人闻声急忙前去,在手电光线的照射下,整块由汉白玉做成的两扇石门呈现面前,在这洁白如雪的每扇大门上面,各雕刻着八十一枚乳状门钉,上有圆环兽头向人们证明着它们的威严。

但就是两扇看起来精美至极的地宫大门,众人无论使用多大力气,用了什么办法,都无法将其推开。

这到底要怎么打开呢?

打开地宫,办法其实很简单

夏鼐决定先将金刚墙完全拆开再说,这也方便更仔细地观察里面的情况。

在经过一天的工作后,由23层城砖叠垒的“圭”字形封砖终于全部被拆除,这后面的情况显露出来。这是一个长方形的隧道,两壁用石条叠砌而成,在考古学上这个隧道叫“隧道劵”,通到地宫门口的门也叫“劵门”,而在劵门下面就是无法打开的地宫石门。

地宫石门内的情况众人不得而知,但有一点确认的是,地宫内有重物将石门牢牢顶住,使外来力量无法轻易将门推开。那么,是什么人将这顶门物品放进去的呢?人为放进去又是从哪里出来的呢?

但是,按照明朝的丧葬制度,地宫中只有帝后才有资格入陵,即便是受宠的嫔妃在死之后也不允许入陵。那么以此推断,无论是工匠或者是殉葬之人,肯定不会被关在地宫之内。那么既然这个假设不成立,就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帝后安葬完毕,活人全部撤出,里面的顶门物自动落下顶住石门。

赵其昌时间紧迫,就没再参与讨论,而是将重点放在了文献史料上来。据他查阅,明朝贵族墓出现过采用石球滚动的方法自行落封堵石的记载。原理是先在石门内侧做一个斜坡,再从门槛处凿出沟槽,槽的顶端放好石球,用这时敞开的门挡住。入葬完毕后,活人走出门外将门关闭,石球便沿着斜面滚动,直到石门完全关闭,石球在两门交合处的石槽内停下,这样门就被完全堵死。

那么,定陵地宫石门会不会是这个原理呢?不过原来发现的明朝墓是石球,从门缝看定陵地宫门这个有可能是巨大的石条来封堵,原理应该是大同小异。以此推测定陵地宫在关闭时,应该是先将石条依于门后槽内,人走出后,石条随着石门的关闭而逐渐倾斜,最终将石门卡死。

原理大概是这么个原理,但破解之法却又没记载,考古工作又不能像军阀孙殿英一样暴力将地宫门打开,所以必须要找出破解这道特殊锁具的“密钥”。

原理弄清,接下来考古队的任务便是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找到开启地宫“自来石”的办法。经过一段时间不眠不休的工作,终于有人找到了关于“自来石”的记载。

话说崇祯吊死在煤山后,昌平县的几个乡绅凑了“三百四十千钱”将崇祯帝与其宠妃田氏合葬。由于田妃已经下葬多年,墓中自来石已经下放,乡绅们用“拐丁钥匙”打开墓门,将田贵妃棺椁移于右侧,周皇后棺材安放在石台左侧,正中放入崇祯帝棺木,乡绅们见到堂堂皇帝有棺而无椁,便将田贵妃之椁让给了崇祯帝,安葬完毕后,重新封闭了石门……

从这段记载中不难发现,当年的工匠打开自来石用的是“拐丁钥匙”,这是一种特制的工具,从其名字中不难看出这一定是一个能通过门缝带弯的工具。

事已至此,赵其昌拿着一根铁丝来回鼓捣,但做来做去都不满意,一直将顶端做成半个口字形的时候,他拿起来问其他人道:“你们看,这是不是就是传说中的拐丁钥匙?”众人拿起来一看都恍然大悟,原来这个密钥竟然是这么简单的一件工具。

世间事都是如此奇怪,你追寻的事看似复杂,但一旦出现在现实中,往往都显得那么平淡无奇,这就叫做“大繁至简”。

10月5日上午,考古队带着一个由钢筋做成的拐丁钥匙进入地宫,由赵其昌和白万玉指挥开启石门。顺着手电的光线,赵其昌将手中的钥匙伸进了门缝,待接触到石条之后,他又用钥匙顶端扣住了石条,然后用力推动,石条果然被一点点推了起来,直到其直立之后方停止用力。

剩下的考古队员们分成两组推动大石门,这两扇石门轰然而开,整个地宫通道呈现在众人面前。考古队员们并没有急着找万历帝的棺椁,而是先对地宫门进行紧张的测量、绘图、照相等一系列工作,赵其昌则是蹲在自来石前仔细观察,只见上面有模糊的墨笔楷书11个小字:“玄宫七座门自来石俱未验”,这也意味着里面的地宫之中,还有六道类似的门需要他们去开启……

后话

从1956年5月19日到1957年9月21日,历经一年多的时间终于将定陵地宫打开,但限于当时的技术,陵中许多珍贵的文物迅速氧化,变成了没有丝毫研究价值的废品。但是发掘工作还尚未完成,更大的困难已经迎面而来,由于特殊原因,发掘工作必须要抓紧时间完成,贴在有机玻璃上的丝织品也要保存复原,可哪有时间让他们进行这些工作……甚至最后就连万历帝后的尸骨也不能保存,“科学一旦嫁给愚昧,就注定遭其蹂躏”,这一真理在定陵再次得到验证。随后,各地纷纷致信国家文物局,要求发掘当地皇陵,幸得周总理严厉制止,这才算将这股风气刹住。

有人说,“人生是尘世间的一种幻觉,生死皆是生命所能达到的最完美的高峰和境界。”不知道万历帝泉下有知,在另一个世界生活了三百年后竟然连生前的尸骨棺木都保存不了,他是一种什么感觉?

失去的,永不再有;现存的,应该珍视!

参考资料:《风雪定陵》、《定陵发掘记》等

你们的祖辈有哪些传奇的经历?

大家都在说“我爷爷”,我也说说我爷爷。

我爷爷1901年出生,所以他的年纪很好记,哪一年的后两位就是他的岁数。爷爷十几岁的时候,有次出门干农活,路过村里的和尚殿(也有人叫老佛殿,村里人就这么称呼),看到住在里面的一个和尚把喝进肚子里的水像箭一样喷出来,他就跪下来拜那个和尚做师父,和尚答应了,跟他学起武功,后来和尚还传给他医术。

我爷爷凭武功和医术吃饭,解放前摇着一个铜铃走街串巷,后来还当了保长。

解放前一天,家里来了两个人,自称来看毛病,其实是两个地下党,被国民党追捕从金华逃到我家(我家在浙江龙游泽随村),在我家小阁楼一躲就是半个月,国民党想不到保长家还能躲着共产党,没抓到。他俩走的时候,给我爷爷留了一张纸条,证明我爷爷帮助过共产党,跟他说,以后如果共产党坐江山,你把纸条拿出来,共产党就不会为难你。

后来解放了,因为爷爷当过国民党伪保长,共产党就把我爷爷打成历史反革命,属于五类份子,这个时候他想起来被他塞进墙洞的那张纸条,早糊了。

爷爷1975年去世,81年前后,村里来了一个大官模样的人(我哥哥和我说,那个人戴着鸭舌帽,有专门司机开着小轿车,还跟着一个秘书一样的,不是大官是什么人?)来找我爷爷,村里人跟他说,死了,大官模样的人再问,他儿子呢?他儿子也死了(我爸爸80年去世的),那人就走了。不知道这家伙是不是那两个地下党之一。

我爷爷的故事就说这点,可惜他的医术和武功基本没有传承下来,现在只有“白鹤拳”村里还有继承人,易筋经我还没丢。

那么万里长城是用什么修的呢?

“万里长城用不倒”,长城就像一条巨龙般盘亘在中华民族的大地上,已经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

秦朝修建的长城距今2000多年,虽然有些地方坍塌,但是有些地方仍旧保存完整。

现在的人们不禁好奇,古代没有水泥,那长城是如何修建的?其实不仅是长城,就连古城楼也是一样的。现在西安城墙修建于隋唐年间,距今也有上千年的历史。而且依旧坚固,军事防御十分的强大。

在没有水泥的古代,正是靠这一神器使得中国古代的建筑能够具有强大的防御力。这一神器就是糯米水。

石灰在中国古代已经大量的应用生产了,但是石灰十分的脆,沾粘性不足,所以用石灰做成的城墙十分的脆弱。后来古代聪明的工匠发现了糯米水这个神器,糯米在煮熟之后十分的粘,而糯米会混合石灰之后就会产生强大的粘合剂。据测算,糯米石灰浆一点也不比现代的混凝土差,甚至还要坚固,因此像长城,西安城墙这些古代军事建筑都十分坚固,屹立千年不倒。

比如明朝末期,吴三桂镇守长城山海关期间,清朝虽然军事十分强大,但依旧打不到关内。最后吴三桂投降清朝,才使得清军入关,入主我们中华大地。不过糯米石灰浆有一个缺点,就是造价太高。当时糯米是百姓重要的生存口粮,所以只能应用到军事防御上,普通老百姓盖房还是用“黄胶泥加麦茬”做成粘合剂,来垒砌盖房。

现代水泥是一种常见的建筑材料,主要原料为石灰和硅酸钙,水泥在建筑上一般不单独使用,而是与沙、砾混合形成混泥土来使用。水泥是在公元18世纪的时候由英国人发明,水泥进入中国以后,被称为“洋灰”,1889年,中国人创办的第一家近代化的水泥厂,就叫做“启新洋灰厂”。

那么在水泥发明之前,人类已经学会使用石灰砂浆了,烧石灰并不是一件难事,当然,把石灰、沙和砾石混合在一起制成的石灰砂浆,其强度显然是大打折扣的,难以建造非常高的大型建筑,而且不能在潮湿的环境中砌墙,更无法在水中使用。于是,人们就想尽了各种办法,改良石灰砂浆的强度,古罗马人在把火山灰加入到石灰砂浆中,形成了西方人称之为的“最早的水泥”,而同一时期,中国人在则石灰砂浆中掺入黄黏土,用来增强砂浆的硬度。在中国古代,还有一种叫做“蜃灰”的石灰材料被应用于建筑领域,蜃灰是用牡蛎壳或蛤壳烧制的,蜃灰在性能上比石灰要优越。

在《天工开物》和《温州府志》这些著作中都有提到蜃灰,《天工开物》记载道:“凡温、台、闽、广海滨、石不堪灰者,则天生蛎虫豪以代之。”蛎虫豪即是牡蛎,蜃灰取自海中的牡蛎煅烧而成,因而在沿海地带用的比较多,牡蛎是贝类生物,贝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用牡蛎壳煅烧而成的蜃灰也是最初的一种“水泥”。到了公元6世纪之时,也就是南北朝的时候,中国出现了一种叫做糯米石灰浆的建筑材料,把糯米汤掺入石灰砂浆中,形成了一种新的复合砂浆,糯米石灰浆的强度远远大于纯石灰砂浆,非常的坚固,中国明清时期,有很多的建筑的砖墙是用糯米石灰浆砌的,历经百年而屹立不倒,如长城以及各地的明城墙等等,有些城墙的坚硬程度甚至超过现代的建筑,即使用推土机也很难将其推倒。糯米中的淀粉以支链淀粉为主,其成分能够达到95%至100%,因而糯米在煮熟之后,熬成糯米汤非常黏,掺入石灰砂浆中,无异于充当了天然的粘合剂,糯米石灰浆其强度一点不亚于现代的混凝土。

中华民族不愧是最智慧的古老民族,为我们感到骄傲。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