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达生存突击攻略,还记得让你哭的最惨的一部电影是什么吗

天美资源网

高达生存突击攻略,还记得让你哭的最惨的一部电影是什么吗?

《导盲犬小Q》

这部剧由小说《再见了 可鲁》改编而成,我大概在三四年前接触到的,电影以半纪录片的形式记录了一条普通的布达拉狗小Q从成长、经过训练变成导盲犬、为主人服侍一生的经过。 小Q毕业后遇到的第一个主人渡边是个不喜欢和狗相处的顽固家伙。然而在小Q的默默努力下,主人渐渐地开始相信小Q,他们一起逛街、散步、登山,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搭档。可是好景不常,渡边生病了狗狗又回到了训练中心,再后面回到了养父家,可是它这个时候生病了……仁井夫妇在小Q生命的最后时刻,为它唱歌,送它安静离开,并说:“到了天国,一定要记住报自己的名字——仁井小Q哦。”

高达生存突击攻略,还记得让你哭的最惨的一部电影是什么吗

故事虽然简单而朴实,细节里却很容易体现出作品想表达的情感,细腻又真实有一种催人泪下的力量。

希望大家也喜欢哦,谢谢![可爱][呲牙][呲牙][呲牙]

什么叫股票打板介入?

一,炒股打板的定义。

在股民炒股的路上,每天都会看到涨停板的股票,有一些专业的股民就会在股票涨停板的时候,买入这样的股票,从而可以享受涨停板的收益和快乐。炒股买到涨停板的股票,这是很多股民非常希望的目标,也是股民们的一个小梦想。

二,炒股打板的介入时机和方法。

1,涨停板之前买入。打板的最好时机是在股票涨停板之前买入,在股票刚开始上涨的时候,也就是在启动的初期买入,这个时机最好,买入之后,股票封住涨停板。

2,涨停板之后买入。如果在当天没有机会买入涨停板的股票,接着进行专业分析之后,还是觉得这只股票值得买入,可以在第二天开盘之后,再进行建仓。但是,要注意如果第二天开盘价格高开太多,则建议不要买入,原因是短线会被套。

3,涨停板回落过程。还有一种方法,比较安全,就是在股票涨停板之后,在股票回落的过程之中,再考虑介入,这样的操作安全系数高一些。

4,打板的提示,追击涨停板的股票,还有几个要点必须注意,包括用少量资金参与、设置好止损位、保持快进快出的节奏。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本人03年入市,在股市摸爬滚打十余年,潜心研究股票终有所获,总结出自己的一套盈利战法,可以做到短线操作的高胜率,学会的人赞不绝口,也是都有收获利润的,为了方便大家交流,还特意建立了一个微信公众号【周尚点股】,今天,也收到很多感谢留言说,老师,你在近期选出讲解的摩恩电气这支股票,实在是太牛了,目前我们已经抓住了38个点的收益。那么我们还有类似这样的短线爆发的牛股可以布局吗?

摩恩电气(002451):该股具备涨停基因,近期交易活跃,短期波动幅度大。前期股价一波拉升之后,回调下跌,大阳线突破20日均线,这就是庄家在洗盘的手法,洗出不坚定的散户,本人在15号选出,随后出现连续拉升,截止目前涨幅高达38个点,很多粉丝朋友看到后及时布局,都是抓住了这波实实在在的收益。很多错过了的粉丝朋友,我只能说你不上心了。

这就是提前掌握此种选股方式的先机好处,本人直播讲解已经有几年了,每天都在讲解我的选股;思路和方法,很多粉丝朋友学会后都是不小的收益,长江投资也是近期讲解的,看下图

长江投资(600119)这只股票是非常牛的,同样也是在底部选出,15日放量成功站稳主力成本线,笔者当即发文讲解,讲完后开始持续上涨,连续涨停,这一波上涨空间虽然不是很高,只有33%的涨幅,但在当下的行情里,能有这样的收益,实属不错,相信很多新老粉都想抓住了。

【潜力黑马】

今天、本人再次用此法,选出了一只底部启动的股票,前面的机会错过的朋友,希望这次不要再错过了,我们看此股的走势图:

从上图可以看到此股的走势是不是跟上面讲到的两只股票类似呢,都是经过一段时间下跌洗盘回踩底部支撑后企稳拉升,目前该股也是再次下跌回踩支撑线附近,相信讲到这里大家都清楚了,该股后期走势,就不在这里多点评了,会在选股文章持续跟踪讲解。

思路很多,牛股更多,希望下一个学会此种思路抓住牛股的,就是正在阅读本文的你!当然,如果大家手中持有股票已经被套,不懂解套,不懂走势,不懂操作都可以一同探讨,老周看到定当鼎力相助,为大家答疑解惑。

周尚微信公众号【周尚点股】

巨型机器人人体外骨骼等战斗兵器在未来战争中是否会出现?

梁老师说事,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人体外骨骼装甲和巨型机器人是否会出现?小编可以给您一个肯定的回答,一定!

我们不说这东西现在有没有吧,光从逻辑上判断,这玩意是一个必然出现的东西。

首先您要知道,如今的现代化战争,已经演化为压根看不到人,就已经投入战场的程度。

先是一波导弹洗地,将对手阵地先轰上一遍,然后跟着一波飞机再来一波轰炸,接着就是坦克装甲推进,那炮管子瞅着那不痛快就来一炮。

您瞅瞅,就这动静,回头看看步兵,貌似战场上就没步兵什么事,整个就是一个队伍里头混吃混喝的派头,负责打扫战场的存在。

小编就问您一声,这合理吗?其实这一点都不合理,如果是一个强国去虐一个弱国,这没有毛病,等到导弹炸完了,飞机再捋一遍,地面上基本上就没啥目标可以打的了。

但如果是一个强国和一个强国对上了,小编可以很肯定的说,最终双方决战,还得看步兵和步兵之间的对抗,因为在之前的对攻中,这些东西基本上就要消耗殆尽了,所以最后的决战,只有步兵将对手全面碾压了,战争才会结束。

毕竟战争终将是人的战争,机械总有消耗殆尽的时候。

但您看看现在步兵那点可怜的装备,为了保护自己,还得穿上厚重的防弹衣,然后背起他们那沉甸甸的步枪,为了增加火力,弄点枪榴弹,来几枚手榴弹,再不济抗上几枚无后坐力炮弹,或者是火箭弹!

小编就想问您一声,这些装备够不够攻坚?再有这些装备的分量能不能压垮一支执行特殊任务的急行小队?

随着战争模式的进一步现代化,一个人的背负重量是不会增加的,毕竟人力是有限的,他不会无限制的进行增长。

您比方说,平时重装步行三十公斤就是极限了,如果是急行军十五公斤。那么随着现代化战争,对手的防御装甲越来越厚实,你一个十五公斤重的武装,能干点什么?除了防护自己的必要重量之外,携带的子弹打光了用刀子去戳吗?

所以一个人的背负重量就必然要突破,他们要携带上更多的重型武器来应对突发情况,而不是用子弹和一些可怜的炸药来解决,这是符合发展规律的,那么人体外骨骼战斗兵器,必然就会出现。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突破一个人的背负重量,达到真正武装步兵,从而让他们从容应对现代化战争的目的。

到时候,一个单兵手里拿着自动步枪,背上背着一具到两具的导弹发射器,也不是不可能的。

您也别乐,这个世界上不缺乏脑洞大开的东西。

其实目前为止人体外骨骼这玩意,也不是没有。

您比方说就连不起眼的澳大利亚,也在研究一种可穿戴的新型外骨骼装甲,据说澳大利亚的这东西,可以将士兵的三分之二的负重传递给穿在身上的机械。

之所以提澳大利亚,据说这套东西的机构简单,重量不超过三公斤,制作成本低廉,不使用的时候,还可以塞到背包里带上。

当然这是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事的,外骨骼这东西美国,俄罗斯,法国都在着急忙慌的研发,而且还推出了不少产品。

这么说也干巴巴的,也乱,那么咱就从外骨骼的起源说起,您听着也顺耳。

话说外骨骼这东西,还真不是什么新奇的东西,也不是只有咱人类可以生产的东西。

在自然界中,这玩意多了去了,各种虾蟹昆虫的身上都有这东西。

您如果不理解,咱就看看外骨骼的定义,这东西指的是对生物柔软器官进行构型和保护的坚硬外壳。

这么一说您就明白了,其实我们人类的头骨和肩胛骨何尝不是从远古时期脊椎动物的外骨骼演化而来的。

而人类的很多发明创造,何尝不是从这些自然界的动物身上,慢慢发展出来的。

于是我们在小说,尤其是科幻小说中能够看到这些奇奇怪怪东西。

您比方说海底两万里,搁在过去那叫科幻小说,人们叹为观止作者的脑洞大开,因为那里面的东西,都是当时人们无法想象的东西。

这本书搁到现在呢?好吧,这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有关潜艇在深海旅游的故事,科幻?你在开玩笑,里面的东西差不都在我们的生活中都能看到了。

所以在1965年的时候,全世界两大巨头搞对立,玩冷战。在这种外部刺激下,很多存在于科幻小说的东西,都走进了现实,其中就有动力外骨骼。

那么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动力外骨骼,是美国军方和通用公司联合开发的一款武器装备,叫做电机液压混合驱动的装置,名字叫Hardiman。

说道之类,小编不得不插一句嘴,其实目前很多的发明创造的概念和想法,几乎都来自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都很少。

至于这个世纪,貌似都在实现这些七八十年代的概念和想法。

好了,咱接着说事。

当然了造出的这台Hardiman,您如果拿我们现代人的眼光看,这压根就不是什么外骨骼,更加像一台小型工程机械。

一些个复杂的人类动作,这货压根就复制不了,只能通过力反馈传感器进行一些个简单的抓握动作,如果拿这东西扣个鼻屎什么的,这得劳烦你先找个医生在旁边蹲点伺候,以防发生什么意外。

至于这东西的腿部也是可以行走的,但他的动作是固定的,就跟机器人一样,迈着同样频率,同样大小的步伐前进或者后退。

所以当成品出来之后,美国军方感觉自己的钱都算是打了水漂了,这是个什么东西?能用吗?

后果您也猜到了,这玩意被打入了冷宫封存了起来。究其根本原因,是当时的研发技术水平不到位,达不到科幻小说里头的说法。

人们对外骨骼算是冷却了一段时间。

当时间走到二十一世纪的时候,美国国防部估计又再翻他们的垃圾堆,看看上个世纪还有什么好想法,好东西。

最终这个Hardiman被翻了出来。

好东西,好想法,于是美国国防部又开始在这个项目上拨款,只不过这次的合作对象变成了雷神公司,最终他们开发出了一款叫做XOS—2动力外骨骼系统。

说实话,经过这么些年的技术积累,这外骨骼确实有了一丝丝的底蕴,做出来的东西,和小说里头描写的外骨骼装甲更加的贴近了。

这款外骨骼最终在2010年的时候进行了发布,他可以让一名士兵轻轻松松的举起一个九十公斤的东西,顺带来个爬坡或者踢球都没有问题,整个过程显得相当的轻松写意,而且在踢球的时候,动作还特别的灵活。

其实当时类似的东西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也研发了一款,称为动能回收系统,名字叫HULC系统。

这东西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腰部和腿部的支撑结构,之所以叫他动能回收系统,那是因为人穿上他进行走路的同时,这装置就可以回收一部分消耗的能量。

但就算是这样,这套装置也只能让穿戴者背负九十公斤的东西,以一小时4.8公里的速度行走一个小时,再多的话,抱歉他没能量了。

说到这里,估计很多小伙伴已经感觉出,外骨骼虽然被研发出来了,但他没能进行推广的原因。

问题就出在他的能源上了,一个小时的行走时间,你在开玩笑吗?战争一旦打响,你一个小时够干嘛?

所以目前推广这东西,基本上不具备实战意义。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首先你不可能让一台外骨骼装上一个大大的油箱,这玩意不喝油,他的能量是一块块蓄电池。

什么时候蓄电池的能量稳定,还能小型化,能量还充足,那么外骨骼应该就能突破这个尴尬的境地了。

据说就这个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后来对这个系统进行了完善,在以后的ONYX的系统中,增加了自动调整功率,以期穿戴者在应付各种地形和不同背负重量中,系统能够自动调节消耗的能量,顺带还给塞进去一块五点四公斤重的电池组。

这么做之后,让这东西的运行时间达到了十六个小时。

十六个小时,相对一个小时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突破,但说到底在复杂多变的战场上,这显然还是不合格,充其量就是在军营中穿上搞个后勤运输,搬个东西,挪个东西的。

至于实战意义,真心不大。

那么我们中国有没有呢?还真有,但这里就不多做介绍了。

科学家的脑洞,您是不能小看的。

他们看到既然短时间内解决不了能量问题,他们开始转移目标,开发无源外骨骼。

这名字听着挺新奇的,这东西是干嘛用的呢?

科学家考虑,你外骨骼初级版要用能量才成,那么我搞一个不用外部能量,不用蓄电池的好吧!

这就叫无源外骨骼装甲,所以这东西您听着就感觉特别的合适现代战场上使用的东西。

他不仅避开了能量问题,还抛弃了沉重的电池和与之搭配的动力组件,让外骨骼变得更加轻。

那么这东西有吗?还真有,俄罗斯就研发了一款K—2被动式外骨骼,他还在实际战场上投入使用过,至于是那场战争,估计您能猜的出来。

这东西就重两公斤,通过一些简单的机械结构,可以让士兵身上的负重传递给地面,从而减轻士兵的负担。

您都想不到他能传递出去多少负重?相当恐怖,大约50%到80%的重量都能让地球给承担去。

您以为这就完事了吗?不,这家伙在腰部还有第三只机械手,他可以挂载轻机枪,或者扫雷装置。

无形中就增加了士兵的负重,还解脱了士兵的双手。

当然我们也有,据说可以减轻人体站立时70%的重量。

好吧,这可是一款大杀器,咱就不说战斗中如何使用了,就算一名医疗兵,面对一个肌肉壮到爆炸的家伙,医疗兵也能扛起来就跑,这可节省了很多战斗力。

所以目前为止,想要军队接受外骨骼,那么这种无源外骨骼显然是首选装备,符合军队的需求。

至于像科幻电影或者小说里头,厚重的装甲,不仅可以在地上奔跑,还能飞到天空中,进行各种机动,悠然而潇洒,尤其是钢铁侠那种,还具备强大攻击力的家伙。

您别说小编在开脑洞,其实早几年,英国人就干过这事。

他们让一名海军陆战队队员,穿上一套喷气式飞行套装,从一艘冲锋舟上出发,然后在低空进行了一段飞行之后,然后落到一艘巡洋舰上。

这东西何尝不是外骨骼搭配使用的飞行包裹?小型化再塞到外骨骼中,也不是不可能的。

但就目前的技术瓶颈,您就别想了,在没有解决动力能源问题,这东西想象一下就成,或者在实验室里头自娱自乐还成,拿出来当成品使用,还太早。

就像钢铁侠的装甲,那玩意您没有一个微型反应堆,不要想的太多,那会被压死的。

当然如果钢铁侠这类型的东西真出来了,小编就在想,步枪这东西是不是该退役了,或者说使用火药发射的步枪弹该没用了,换个电磁枪,或者隔山打牛的空气弹?

希望这样的时代晚一点出现吧,想象有点后怕的感觉!到时候,战场上的大杀器又会是什么?无人机?机器人?脑洞有限,想不到别的了。

最后在说一句,如果这种外骨骼真的出现了,那么意味着人机合一的时代也就开启了。

毕竟想要完美的操作这么一个外骨骼,无疑于是在操作一台及其精密的高达,如果人体没有植入芯片,你想都不要想把他开起来。

而这种东西,根据小编翻阅的资料来说,你的弄一个微型处理器,而这么个东西,他要包括几十亿个纳米式的芯片。

听着就很恐怖了,毕竟如今的硅晶芯片压根突破不了这个瓶颈吧!

您还得寻找其他材料来代替。

那么今天就到这了,喜欢小编写的,您点个赞,再加个关注,方便以后常来坐坐。

如果高达类人型兵器研制成功?

起码从目前来看,是没有任何价值的。

人形机器往往被影视宣传为“如人一样灵巧的机械”,它可以做到人一样的动作,一样的行为,像人一样扛着把巨大的似是而非的枪械“突击”,简直就是被放大几十倍的人类士兵。

然而这种东西只能存在于影视之中,现实中一款人类功能的巨大机械根本毫无作用,我们不需要如此巨大做功的机器,用“站姿”竖起十几米高的身形,再用那纤细的小手发射一款机关炮类似的速射炮。

难道不是么?这种体型根本不适合战争,它结构太脆弱,被弹面积巨大,装甲无法被做得更厚,关键的连接件不符合力学原理,很容易在各自行动中被扭碎。更重要的是,它任意一个部位被打坏(比如一只脚),整个机器就废了。

我们可以拿坦克来对比这种荒谬的机器人:

1.坦克通过履带可以快速行进,野外越野速度超过吉普车。机器人通过两只脚跑步,对机械的震荡和磨损超过坦克怕是万倍,行进效率也不见得有坦克好。由于地面压强的问题,坦克能开过去的软地面,机器人怕是得一脚陷进去。

相信这就是大部分机器人影视剧中,必须给机器人配上超强的飞行或跳跃能力的原因,否则寸步难行嘛。

2.坦克可以扛着一门占有相当体积和重量比率的强力火炮。人形机器人行吗?人形并不是最优秀的力学形态,所以这帮子机器人只能把绝大部分的体积让给毫无用处的“人形”上,那些头、躯干、四肢占比太高,能扛的武器又太小。反正都是外挂武器,坦克为什么不能外挂?坦克车体你比机器人的手臂还细吗?

3.防御力上,现代主战坦克把最坚固的复合装甲构型放到了正前方,这样才能稍稍防御住一定距离的打击。人形机器人怎么办?真的去搞“米诺夫斯基粒子”废人家导弹?还是搞出什么“能量防护罩”?机器人能搞坦克为什么不能搞?相反坦克的形状更匀称,能量罩的防护会更具密度。

是不是多少启发了一点?所谓的“人形”,根本是个多余的东西嘛。机器人上的技术只要应用在坦克、战机这些更科学的载具上,根本就没有人形兵器啥事儿。坦克跑快了履带还能碾人呢,18米的机器人?奇怪,怎么让我想起《惩罚者》里那个靠屁股墩人的机器BOSS了?

言归正传,如果把坦克放大到18米这种形体上,再利用上这些人形机器人的技术,我相信它们的表现会比机器人强的多。“人形”其实只有一个目的——让观众看着爽。你想啊,基拉与阿斯兰的红P对蓝P,见面爆种一声吼,机枪光剑打得你来我往....要是换成俩坦克?红坦克打蓝坦克,T14 VS 勒克莱尔?

“基拉”!“阿斯兰”!“啊啊啊啊啊啊啊!”...“我们给了对方狠狠一击!”...“我们把它打着啦!”...原谅老王,这是个啥破场景唷。

我敢说,只要人形机器人敢上战场,现代的炮火分分钟教它做人。米诺夫斯基粒子?炮群覆盖会不会?防护罩?只准高达有护罩,不准坦克开光盾?那些影视、动画中最硬伤的一点就是——凭什么高科技全给人形机?坦克、战车、飞机、军舰就活该用20世纪初水平打仗?

如果坦克与人形机器人采用同样技术,人形机器人还是老老实实的回小学当娱乐工具吧。

志愿军的重武器只有迫击炮吗?

战至1950年12月5日,从柳潭里和新兴里等地撤到下碣隅里的美军,包括陆战1师和步7师各部以及杂七杂八的配属部队在内,已有超过15000人和无数车辆拥挤在下碣隅里数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加上堆积如山的弹药、汽油和其他军用物资,只要有一颗大口径炮弹飞过去,足以引发巨大的灾难和伤亡,可惜的是,第九兵团将士们只能眼睁睁看着,武器够不上啊。

美军是在下碣隅里周围构筑了环形防御区的,纵深可达数千米,以阻止志愿军突击部队接近下碣隅里,或者使用迫击炮轰击其临时机场,那美国人可就疯了,一旦机场被摧毁,上万美军将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最终的命运肯定是全部就歼或者集体投降。而第九兵团的野炮、榴炮甚至山炮都没能投入到这次战斗,是陆战1师主力得以逃出生天的直接原因。

作为第三野战军的精锐部队,第九兵团的炮兵实力究竟如何呢?如果放在国内战场,那得算相当可以:

第九兵团时辖的三个军都组建有炮兵团,第20军有炮兵11团,第26军有炮兵14团,第27军有炮兵16团,三个炮兵团共装备有美制105毫米榴弹炮45门、日制75毫米野炮54门,共计99门战场压制火炮。其中美制105毫米榴弹炮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武器,美军的炮团、炮营装备比较多的,也是这型火炮。

除了军属炮兵外,第九兵团的师属炮兵数量也不少,平均每个师的炮营都约有9到12门山野炮,那么十二个师拢一起也有130多门75毫米以上口径的火炮,因此第九兵团整体上的压制火炮数量当在230到240门左右。如果这些火炮能够全部运动到长津湖战场上,绝对够美国人喝一壶的,全歼陆战1师可能未必,干掉一大半绝无问题。

至于步兵伴随火炮呢,迫击炮(主要是81毫米和60毫米两种口径):第20军有392门,第26军有435门,第27军有494门,合计1321门。战防炮(主要是37毫米和57毫米):第20军有50门,第26军有42门,第27军有68门,合计160门,两项总计1481门。数量倒是不少,炮弹却不太充足,主要是入朝太匆忙弹药补充没跟上。

但是这里有个问题,第九兵团乘火车机动到临津地区以后,是要徒涉鸭绿江奔赴长津湖战场的,而通往盖马高原的只有一条崎岖狭窄的简易公路,第九兵团15万大军就已经把它塞得满满的,还不能一鼓脑出发,需要拉开距离以隐蔽和防空,所以炮车实在行动困难。美制105毫米榴弹炮自重2220公斤,也就是二吨多,人力是肯定无法拖曳的。

同时,面对美国远东空军对这条公路的严密封锁,目标较大隐蔽不易的炮车,无论是牵引汽车还是军马拖曳,都无法迅速隐蔽和上山,那就成为了美军飞机的活靶子。美机不仅白天可以肆无忌惮地攻击,到了晚上,沿着这条公路,成串的照明弹也把天空照得雪亮,志愿军的卡车只能利用照明弹熄灭的空当开进。

第27军一共只有45辆汽车,出动一次被美军炸毁39辆,而且这些汽车既要运弹药还要运粮食,这就是困难所在。

道理明摆着,在陌生的崎岖山路上关着车灯前进,是极其危险的,即便如此,第九兵团运送物资的卡车也有七成被摧毁,如果是重炮车队贸然上路,估计损毁率会更高。所以第九兵团选择把重炮留在鸭绿江我方一侧,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这些好不容易缴获来的宝贝,如果在简易公路上被美军飞机大部摧毁,其损失是志愿军无法承担的。

另外一个当时必须考虑的问题,当然是炮弹运输问题,在轻武器弹药和粮食都需要人扛肩背的情况下,大口径炮弹的前送更是无法完成的任务。105毫米榴炮的M1型炮弹,一发的全重就是21.06公斤,即便是身强力壮的运输队员,一个人能背几发?况且还要负重行军百余公里,所以这些困难确实是客观的,迫使第九兵团只能基本上轻装开进。

根据历史记载,在整个长津湖战役中,第九兵团的战场压制火炮一共发射了不到1500发炮弹,这些全是靠骡马和人力用了整整16天的时间一发一发的运到前线来的,结果几个小时就全部打光了。所以长津湖战役中,如果说重武器只有迫击炮也是不准确的,但翻遍几个爆发激烈战斗的村镇,只有在攻击最北端的柳潭里时,第九兵团动用了75毫米口径火炮,而再往南的战场上,真心没有身管火炮出现了。

笔者个人倒是有些不同意见,在这些严重的困难之下,第九兵团炮兵以团、营建制集群开进,显然是不现实不可取的,但是咬咬牙向长津湖以南地区开上去一、二个重炮连(山炮或野炮),应该还是能够做到的。在多个战役关键点上,比如进攻下碣隅里、比如轰击水门桥等等,几门75毫米山炮足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战果,半岛北部的地形,决定着美军兵力兵器根本无法展开。

因为在长津湖战场上,志愿军的炮兵不需要多,而是应该小而精,以有限的火炮和炮弹,在关键点上砸出可观的战果(类似后来的冷枪冷炮运动),比如日式四一式山炮就可以拆卸成为九个部分,然后以单兵携行。那要是架在射界良好的山头上,两炮就可以堵塞住美军逃跑的唯一公路,杀伤力是明显的,至于到底是九兵团首长欠考虑,还是我们后人纸上谈兵,就留给军事专家评说吧。

确确实实的结论是,威力最大的105毫米榴弹炮是注定无法参战的,所以美军的155、105毫米榴炮几乎主宰了战场,加之炮弹充足随便乱轰,给志愿军的攻击和前进造成极大困难,榴炮对集群冲锋甚至是散兵线的杀伤力,军事爱好者是心里有数的。而历史的事实是,第九兵团各级单位的绝大部分山炮、野炮也没有随部队行动,长津湖南端的战场上干脆一门没有,冲在全面的两个军真的是“轻步兵”。

这样第20军、第27军在攻击下碣隅里、真兴里和古土里时,就只能以步兵伴随火炮作为火力支柱了,但是层层山峦的长津湖地区地形,又使只能直射的战防炮基本失去了效果,所以迫击炮就成为了唯一的杀手锏。你看电影《长津湖》里面围歼美军“北极熊团”时,志愿军战士们都隐蔽在山背后,这时候进行火力急袭,也只有可以曲射的迫击炮才有作用了。

还有一个更要命的事,由于天气极度严寒,我军70%的迫击炮都打不响,最普遍的现象是炮口因为气候寒冷而收缩变形,导致炮弹无法塞进炮管,也就是说,1300门迫击炮(前锋两个军就是900门)只有270多门能够打响,分摊到各部队,这个比例就非常小了。整个长津湖战役的一个多月时间里,第九兵团发射的迫击炮弹一共只有6000发,平均一个军才2000发。

甚至第九兵团部分官兵使用的手榴弹,因为是江南地区所制造, 无法适应极寒天气,也因为寒冷而导致导火索无法点燃。

注意列举的这是整个长津湖战役的迫击炮弹消耗量,是从1950年11月27日战役打响,到12月24日占领兴南港的全部战役时间,还要包括后来第26军的作战消耗。即便如此,平均每天的迫击炮弹消耗量也不过200来发,以这样的火力密度和强度遂行攻坚任务,别说打装备非常精良的美军,就连淮海战役期间打蒋军的水平都达不到!

淮海战役期间,华野和中野共消耗各种炮弹679943发,直观点就是60多万发,作战时间是两个月,平均每天轰出去各类口径炮弹高达30000发,比较一下,是不是远远超过长津湖战役?所以一些网文评价第九兵团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的火力,反而还要大大抵于解放战争后期的水平,是有一定道理的,而面对的敌人,却又比蒋军的装备水平、后勤能力高出好几档,以及遮天蔽日的作战飞机。

英勇的第九兵团将士,就是在严寒的残酷环境下,在如此劣势的装备和后勤下,大败美军第十军,足可以称为战场奇迹,今天的我们是不可以苛评的。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