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纪事攻略,什么类型都可以

天美资源网

神圣纪事攻略,什么类型都可以?

李碧华的小说我都挺喜欢的,李碧华是香港文坛的大名鼎鼎的才女,她绝大部分作品都被改编成影视作品,知名的有:张国荣、张丰毅、巩俐主演的《霸王别姬》、张曼玉、王祖贤主演的《青蛇》、张国荣、梅艳芳主演的《胭脂扣》。

一、首先介绍一下李碧华这位作家和她的写作风格,或许会让你喜欢上她的作品。

神圣纪事攻略,什么类型都可以

1.作家介绍:李碧华生长在一个大家庭里,祖父以前在乡下很有钱,有四个老婆,还有妾侍。父亲做中药,住的是祖父的物业,所以李碧华从小生活在那种楼顶很高,有着木楼梯的旧式楼宇之中,听闻过很多旧式的人事斗争,这种环境和残余的记忆为李碧华提供了创作的素材和灵感。

她看《孙子兵法》、《宋词选》,也看八卦杂志大小报章,喜欢看字典,课外读物是银行存折。她说人生以快乐和自由最为重要,而快乐美满的人生就是:"七成饱、三分醉、十足收成。过上等生活、付中等劳力、享下等情欲。"

2.写作风格:

李碧华,其故事【诡谲,文笔之妖娆,文风之冷冽,奇情巧思,前所未有,独一无二】,惯用【中国传统因素、文化和佛教轮回的宿命观】,和她才格高绝、行踪神秘的特点颇有点相似的意味。

李碧华爱写前尘往事、奇情畸恋,如梨园传奇《生死桥》、《霸王别姬》,道出了"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慨叹;另外她还喜欢故事新编,像《青蛇》,都能推陈出新,不落他人窠臼。李碧华说她写作是为了自娱,如果本身不喜欢写,只是为了名利,到头来是会很伤心的,她相信自己的灵感,她创作"从来没有刻意怎么写,所有的景象、联想,见到什么,想到什么,都是在下笔的时候不知不觉地出来的。"

李碧华最擅长的是写情,她笔下的情充满了浪漫、激越、凄艳的色调,譬如《诱僧》中的红萼公主为心爱的人生生挨了一刀,直戳心窝而视死如归;蒙天放对冬儿的爱情三生不渝,千年不变;程蝶衣那种一个男人对另一个男人泥足深陷的情感以及《生死桥》中三男二女的情欲纠缠,都揭示了人物复杂丰富的心灵世界,表达了作者对情的执著追求,并融入历史的、社会的、美学的、哲学的意蕴,所以她书中的人物独具一格,故事别出心裁、瑰奇诡异、雅俗共赏,为她赢得了"天下言情第一人"的美誉。

她写三生三世的爱恋,写凄艳悲凉的背叛,写尽痴男怨女、悲欢离合,她说自己也曾爱上不爱自己的男人,而这些都成为自己写小说的灵感来源。

她惯写女人。男人在她笔下大多是懦弱的,自私的,无知的。譬如梁山伯的狭隘,许仙的怯懦,段小楼的不懂,饺子中的薄情。

她的戏里男人永远是配角。只有一个女人时,她便写她的痴缠伤情,当有了两个女人时,就成了一场精彩的角力她的戏里男人永远是配角。只有一个女人时,她便写她的痴缠伤情,当有了两个女人时,就成了一场精彩的角力——蝶衣与菊仙,青蛇与白蛇,秦朝的冬儿与现代的明星,嫦娥与西王母。男人是不重要的,她看重的是女人间你来我往的勾斗与柔情。

二、作品介绍

接下来就是李碧华的作品介绍啦!

1.《霸王别姬》

该小说以20世纪20年代至80年代的北京城为背景,讲述了程蝶衣、段小楼、菊仙三个人物之间哀艳的悲情故事。作者以政权更迭、国运多舛的时代大背景来演绎小人物痴迷与背叛的感情纠葛,同时以传统梨园京剧的繁复华丽作为基调,记述出动荡年代底层人物的真实命运和文革等历史事件,蕴含着历史与社会、美学与哲学的意味。

2.《胭脂扣》

《胭脂扣》以三个女人的悲剧命运串联起三个痴情故事,在对史实及经典文本演义和解构中描绘出一段段痴男怨女的旷世奇恋,情节曲折奇诡、幽怨缠绵,文字哀婉动人。

某夜,一冷艳女子来报馆求登寻人广告,她原来是五十年前红透墉的名妓如花,当年拜倒裙下者不知多少,但如花钟情富豪子弟陈十二少。陈家是名门望族,不能接受一个妓女做媳妇,陈十二少因此和家庭决裂,被逐出家门,两人在贫穷中挣扎。如花与十二少约定阴间重见之约,再吞鸦片自杀……如花在阴间久候不见十二少,但是还有七天还魂期,所以来到了阳间寻觅……

3.《青蛇》

以历史传说为背景进行发挥创作,衍生出一段段充满爱欲情仇的奇情故事,情节曲折离奇,以华美犀利而又天马行空、离经叛道的文字大胆颠覆传统,通过对男女情怨纠葛的叙写,揭示人物复杂丰富的心灵世界,再融入美学哲学之意蕴,极具张力而荡气回肠。(颠覆传统故事,以青蛇的视角书写)

4.《生死桥》

《生死桥》讲述了民国时期三个天桥儿女怀玉、丹丹、志高的命运及他们之间的情感纠葛。梨园子弟艰辛学艺一朝成名,却因不敌诱惑而断送前程;影艺圈内为谋宠上位不惜争风吃醋、明枪暗箭……人物命运诡秘惨烈,情节曲折动人,文字精练流丽,是李碧华对天桥梨园、上海十里洋场及至对民国北京、上海人情世相所作的风情画,读之令人惊心动魄,回味无穷。

5.《川岛芳子》

讲述了本是清朝肃亲王的第十四个格格,从小被送到日本接受间谍训练,经历失败婚姻,并在被捧上满洲国安国军总司令后正式成为一名日本间谍,历史上的悲剧人物川岛芳子的一生。

6.《秦俑》

三千年前,秦始皇的郎中令蒙天放与求药童女冬儿相爱。后私情泄露,冬儿被血祭俑窑,蒙天放被泥封为俑像,深埋地下。

它是一只蚁。蚁,是万物中最微末的生命。这只蚁,不知如何,开始懵懂地、在土隙中一直往前走。它缓缓地走着。如果蚁有籍贯,它便会知道此处是陕西省临潼县一座山的底下。如果它有眼睛呢,得见面前景物,一定震惊得颤抖。四周还是很幽黯。只能借着不明来历的光华扩散。先见到炯炯的眼睛,然后是鼻子,然后是一张威武的脸。浮在黑色上,凝静如死。他直立着。蚁在赭黑色的靴边走过。隔不多远,又是另一对靴……

7.《潘金莲之前世今生》

闲阅遗书思惘然,谁知天道有循环;可怜金莲遭恶报,遗臭千年作话传。(写的是潘金莲前后三生三世,以另一种角度书写潘金莲这一人物,有种为她“抱不平”“除恶骂”的意味,但最终还是逃不过命运的巨轮)

8.《诱僧》

唐初,天下甫定。被卷进"玄武门之变"漩涡的朝中大将石彦生,因洞悉内幕,不甘俯首称臣遭朝延通缉。走投无路之际,他遁入佛门,剃度为僧,却无法摆脱青睐于他的红萼公主。公主惨死,石彦生理名古刹,清修度日。作品以唐代"玄武门之变"的历史事件为背景,衍生出一段充满奇情、阴谋、追杀与情欲冲突的故事。

8.《烟花三月》

《烟花三月》内容描述一位曾在日军侵华期间(1931-1945)被骗去湖北鄂城当慰安妇的中国妇女袁竹林一心寻找三十多年前因冤案被下放东北边境劳改营而分离的老伴廖奎的故事。李碧华在书中记录了全部过程:从李碧华被袁竹林感动、愿意帮她完成寻人的心愿,到运用各种可能的方法与管道,帮居住在武汉的袁婆婆找到已迁移至山东省的廖奎。找到廖奎时他已经双腿残疾,李碧华最后也陪伴袁婆婆走这趟间隔广漠时空的寻人路途。

李碧华的散文也推荐看一下。她的文笔看着也是很舒心。

建设类小说?

召唤红警,虫族无敌,掌中的星际,无敌红警在异界,卡徒,师士传说,星际亡灵帝国,史上第一掌门,异星虫族,城堡之心(英雄无敌题材),张三丰异界游,英雄无敌之新实力的崛起,领主纪事,游戏高手在异界(war3题材),魔兽兵工厂,猎国,参见帮主,红色警戒之民国,崛起1810,魔兽精灵领主,帝国从来没有神圣的全是200w+,我都看过,绝对不水

瓦尔登湖为什么说生活在湖边?

导语:《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的 记录,描绘了他两年多时间里的所见、所闻和所思。该书崇 尚简朴生活,热爱大自然的风光,内容丰厚,意义深远,语 言生动。

梭罗《瓦尔登湖》读后感 没有地方比这湖更接近天堂和 上帝了,我想。天堂本来是以神话开头的,这一畔湖水却让 它一下子贴近了大地,贴近了苍生。梭罗说,他深信,没有 人会强行去穿尺寸不适的衣衫的,只有尺寸恰如其分才应是 最好的需求。那么,我说,瓦尔登湖就是美的衣衫,梦的衣 衫。 梭罗称瓦尔登湖为“神的一滴” ,他坐在阳光融融的湖 前,坐在这远离尘嚣的孤寂与静谧中,沉思默想。他在想什 么呢想的是“多多授人以勇气而非绝望”想的是“在一个夏 季,来播种真诚,真理,朴实,信心”想的是, “瓦尔登湖 最深隐的泉眼在他的哲思之上” 于是瓦尔登湖流出的水成为字里行间不时闪现的灵光, 描摹着美丽自然,指导着简单生活,讨伐着金钱社会。忍耐 了一个世纪的乞力马扎罗的雪,是从海明威的笔下开始融化 的,而世人的混沌卑微的思想确是消融在梭罗的笔迹里。

《吠 陀经》里说道,一切知,俱于黎明中醒。 那么瓦尔登湖晶莹的湖水里反映的必将是那黎明金色的霞光,缓缓照上我苍白却又渴望光亮的脸庞。 余秋雨教授曾在象牙塔里扪心自问,如果每宗学问的弘 扬都要以生命的枯萎为代价,那么世间学问的真正目的又是 为了什么呢如果精神与体魄总是矛盾,学识与游戏总是对立, 深邃与青春总是无缘,那么何时才能问津人类自古至今一直 苦苦企盼的自身健全瓦尔登湖碧波不兴,就将内心浊气涤尽: 那个有悟性的智者不垂不钓,就在俯仰之间,将最澄明、最 流盼的真理的眼神拥有了满心满怀。试问世间又有谁能不在 心里俯下身子,向那没有什么可容纳的下的湖深深膜拜呢至 少我已为它的灵智所倾倒,多少赞叹,欲说还休。 徐志摩曾说“入世深似一天,离自然就远似一天。 ”于 是他“带一卷书,走十里路,选一块清净地,倦了时,和身 在草绵绵处寻梦去” 。

可梭罗却在闲暇之余,不忘着将林间 吹入常醒的清风带回世间,他将与山水的心契与领会,与读 他故事的人以心换心。他用心在讲一个故事,作为永久精神 栖息的场所,在他的故事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世界的停留与 守侯。在他的故事面前——如在澄明的瓦尔登湖面前,我们 坦荡如赤子。用裸体的灵魂接受着最彻底的洗礼,我想我的 脸色一定带着特殊的红润,我的嘴角一定挂着神秘的笑容, 是的,我感动着,却不是受惑于寺庙残余的灵光,而是感动 于它纤尘不染的低诉,感动于它虔诚中神圣的美丽。巴乌斯 托夫斯基回忆自己谈到的优美的诗篇,总恨不得将书页对着阳光照一照,想察觉里面究竟藏着怎样的秘密,而我也不止 一次地想从这故事里挖掘出那常读常新的理由,以至我常常 怀疑它真实的存在——这种精神是无法比拟的。

一干人在伐着罪恶的枝桠,只有一个人在猛砍着罪恶之 根。一个湖是风景中最美丽,最有表情的景色,它能让望着 它的人,量出自己天性的深浅。那就且容我在这罪恶枝桠的 留白间体会人间有味, 容我在这湖波光里, 一如玲珑的水珠, 对自然抱有一颗敏感之心。 “我生活在瓦尔登湖,再没有比 这里更接近上帝和天堂。我是他的石岸,是他掠过湖心的一 阵清风:在我的手心里,是他的碧水,是他的白沙,而他最 深隐的泉眼,高悬在我的哲思之上。 ” 梭罗《瓦尔登湖》读后感 两年零两个月的时间,隔阂了 文明与原始的距离,横亘了喧嚣与平静的对话。

亨利 . 梭罗 以沉思者的身份,独自隐居在他双手搭建的木屋里,在康桥 德城的瓦尔登湖上,过着与世隔绝的清贫生活。建房、开阡 陌、种豆,“一蓑烟雨任平生” 。 他说:“来到这片树林是因为想过一种经过省察的生活, 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 ”瓦尔登湖很美,梭罗乐此不疲 重复着单一的事情,钓鱼、烘焙蛋糕、接受访客 ; 一天虔诚 劳动休憩、阅读。瓦尔登湖很美,晨昏下变幻的树林,四季 迥异的湖面,沼泽上低飞的鹰隼。

那是青春女神赫柏经过的伊甸园, 即使经历凛冽、 炎热, 仍不变春天漫溯的蹁跹。 “若至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 沙鸥翔集, 锦鳞游泳 ; 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在纤尘不染的美中,我们 开始“省察”文明人需要铅色冰冷的物质世界。“文明人走过的足迹, 只留下一片荒凉。 ”原始与文明, 隔了时间,隔了人本质的迁途。在那个茹毛饮血的年代,人 们敬畏它, 爱护它 ; 但在这个日日笙歌的年代,人类挑衅它、 剥削它 ! 这是一张在私欲中暴露的人类狰狞的面孔 ! “你侮辱 着大地,居然还敢议论天堂。 ”梭罗愤懑地说, 但尽管如此, 瓦尔登湖仍在生长着,如同大自然宽恕了我们无节制的打击, 以强者的姿态,漠视了我们可笑的癫狂。 大自然的美是一种本返璞归真后的自由。

李太白懂这个道理,仕途失意流连祖国山河, 一壶酒饮尽蜀道庐山白帝城 ; 陶潜懂这个道理,傲骨不为三斗米折腰,隐居“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的桃花源 ; 周庄懂这个道理,论鱼梦蝶逍遥游, 不争世俗与天共生与物为一。 孟子曰:“数罟不入洿池 , 鱼鳖不可胜食。 ”家中的长者 说“靠山吃山,吃山养山。 ”自然的馈赠,是古人珍惜的, 乃我们践踏的,我们视如草芥的,将来人们视如珍宝。 大自然是贫匮而风雅的智者,安之若素走过颠沛流离的 岁月,被战火、 硝烟泯灭了模样, 却依旧笑傲人间。 而我们, 要做仁者,仁慈宽厚对待环境,才能永存。

梭罗《瓦尔登湖》读后感 梭罗的《瓦尔登湖》 ,以春、夏、秋、冬四季为线,串联起他在瓦尔登湖畔进行经济实验 的始末,留给读者无尽的想像和羡慕。 张爱玲曾经在介绍梭罗的生平与作品时说,梭罗所以在 瓦尔登湖进行经济实验,是要证明一项理论:人可以活地更 简单,更从容,不必为着追求物质文明的发达,而丧失了人 是万物之灵的崇高地位。作者在《瓦尔登湖》中,以瓦尔登 湖为中心,辐射到周围众多地方,描写了他“以兽为邻” , 在“豆田”耕种,与“村子”中的人交往等诸多生活细节, 最后作者又以“春”结尾,为我们开启了崭新生活的篇章。

梭罗的目的达到了,他在“结束语”一篇中,这样说到: “我 梭罗的散文清新淡雅,像春天吹过的清风,拂绿了我们 干渴的心田。梭罗生活的地方是瓦尔登湖及其周遭地区,但 他细腻精致的笔调,却把我们带到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他谈 “瓦尔登湖周围的鸟” ,谈“更高的规律”——他认为,从 一个特殊的意义上说,他们 ( 渔夫、猎人还有其他人 ) 是自然 的一部分——他从个人的农事劳作中提升到更高的人类法 则,令我们视野开阔,高屋建瓴。

在《瓦尔登湖》中,许多 段落值得一品再品, 让人陶醉。 他在描写 “湖” 时这样写到: “湖是一道风景中最美丽、最富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 中。湖边长在水中的树木犹如纤细的睫毛,是湖岸的饰边。 而四周郁郁葱葱的群山和悬崖是他垂悬的眉毛。 ”

如此富有诗意和浪漫的描述,令我们读者也情不自禁地喜爱上了瓦尔 在整部《瓦尔登湖》 中,自然——一直是他写作的背景, 以大地为席,以苍穹为盖,梭罗在广阔的天地中像农夫一样 耕种、收获,他很高兴, 他说:古老的诗歌和神话至少表明, 农事是一门神圣的艺术。把滋养和抚育我们的农事当做一门 艺术来雕琢,对梭罗来说,这岂不是正中其下怀吗 ?在从事 农耕的过程中,梭罗仍不忘“阅读” 。即使在 19 世纪梭罗也 感慨道:他们深信一本《圣经》的智慧就足够了,余生便在 简易读物里荒废天赋、单调地生活。在商品大潮的汹涌翻滚 下,现代人的心灵像扁舟入海,漂浮不定。物质的丰裕,精 神的赤贫。

我们的胃囊一再填充,而精神的领地却时时荒芜 着。读读梭罗吧。他会把你带入一个我们所抛弃而对我们来 说又异常重要的自然的境界。学学梭罗吧:崇尚简单,发掘 人性。听听梭罗的忠告:多余的财富只能买到多余的东西。

灵魂的必需品,金钱一样也买不到。这样的忠告如梵音,于 徐迟说:“这是一本寂寞的书,恬静的书,智慧的书。 ” 让我们暂且避开闹市、远离尘嚣,追随着梭罗的足迹,去品 位寂寞,感受恬静,聆听大师的哲音。

在商朝活人祭祀甚至王族食人真的是一种常态吗?

商朝人祭的血腥文明,为何难以走进大众视野?

恐怕是,直面自己的黑暗,很不容易。

被题材控制的作者,没有创作自由。

在写这个题材之前,我本来有更重要、紧迫的写作任务,但这个题材,从开始有写它的念头起,就开始纠缠着我,直到今天,无不是我要写,是它“迫使”我写,只有将商朝人祭的历史一吐为快,我才能放手他顾。

其实商朝的大型活人殉葬,已经越来越多的被提起。但因为以下几个原因,还远未走进大众视野。

其一,年代太过久远。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

但大禹所在夏朝是无法证明的朝代,也被称为传说时代。因为夏朝的存在没有任何同时期的文字能够证明,所以夏朝的存在至今仍有争议,尽管发现挖掘了二里头文化遗址,但迄今为止,还无法取得国内外考古界的共识,起码是重大存疑。

但是商朝则不同,已经出土了的大量文字、文物(甲骨文、金文)证明了这个王朝的存在。或许商朝才是中国历史朝代的起点,也未可知。

当代人,总是对距离自己更近的朝代,更了解,也更愿意了解,因而更有感情联系更紧密。三千余年的旷久岁月,横恒在今人面前。除了少数研究者和历史发烧友,恐怕少有人对商朝有兴趣——也是,蒙尘已久、色彩褪去的商朝发生过什么,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影响几近于无,远不如延禧攻略的宫斗那么让人津津乐道。

其二,血腥的文明,梦魇般的真实历史,让我们难以正视。

那段黑暗历史深藏的太过浓重的恐怖与血腥味,是今天文明的中国人,在潜意识中,不太愿意回顾、正视的。

正如大多数现代人(包括欧洲、亚洲、美洲及大洋洲人)的基因通常有 1 - 4% 源自已经灭绝尼安德特人,大多数现代中国人的血管里,流着商朝人的血。这个无法质疑,毕竟商朝是中国历史文明的起始朝代。

而商朝的先祖们在人祭和人殉上的所为,超过为了感谢诸神,也为了填饱恶魔们贪欲以延缓世界末日,进行大规模人祭、血祭的玛雅人和阿兹特克人。

甚至,不客气的说,在将屠杀人类作为一种“传统和文化”方面,希特勒和他的纳粹集中营都要对商朝人行致敬礼。

耸人听闻吗?你下面将要看到的,才叫耸人听闻。

希特勒要灭绝犹太人,还有宗教、经济、政治、种族等原因,而商人拿羌人和周边弱小部族的人口献祭,则是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和生产、饮食、社交一样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举个例子,今天,我们乔迁新居,会办个暖居派对。商人也会,但他们会“多此一举”的说:今天“用”十个羌人献祭吧,这样祖先就会降福、保佑这座吉宅了……

顺便说一下,“用”这个字,就是这么来的,商人把杀羌人祭祀称为「用」。

如:《合集454》

《合集456》

相关图片、资料,摘自甲骨学家、史学家胡厚宣(1911~1995)的著作《中国奴隶社会的人殉和人祭》

甲骨文中没有杀字吗?当然有。但是,杀羌人祭祀,连「杀」字都不用,而叫「用」,好像用日常物品一样平常。

商人的“周”字还有一种更可怕的写法:“用”字的小方格中点满了点。甲骨文这种点代表鲜血,它来自被杀的人牲,是神明最新鲜的饮食。甲骨文还有专门描绘用鲜血献祭的字:一座凸起的祭台上,用点表示的血液正在淋漓滴沥下来。

当时,占人祭数量一半以上的羌人,在商人眼里真的就不是人,中文中有「牺牲」一词,词源意义就是指祭祀时候被杀的动物或者人,牛羊就叫「畜牲」,人就叫「人牲」。活人、死人都有用途,各有各的祭祀方法。

还有“卯”这个字,按照甲骨文记载,商人用活人献祭的方法有很多种。比较常见的是“卯”祭,这个字是人或牲畜被掏空内脏之后、对半剖开悬挂的形状,如同今天屠宰流水线上悬挂的猪羊。

事实上,羌人俘虏也确实常和牛、羊一起被杀死“卯”祭。

甲骨文拓片

再说说“羌”字。

商人兴起于东方。他们统治的核心区在今日河南省东北部,属于华夏世界的东方。对于西部的异族,商人称之为“羌”,甲骨文这个字形如大角羊头,代表居住在山地、放牧牛羊为生的人群。这只是一个泛称,“羌”人包含着无数互不统属的松散族邦、部落。

羌字的三种写法

正如殷墟考古发掘所揭示,商人相信,上帝和祖先神灵主宰着人世间的一切祸福,而异族人的血肉,则是奉献给上帝和祖先的最好礼物——甲骨文中的“祭”字,就是一只手拿着肉块奉献于祭台。他们祭祀用人最主要的来源,就是悲催的羌人。

从甲骨文来看,羌人受了商人惨无人道的迫害,各种酷刑施加在羌人身上,除了被用做人牲,还被阉割、殉葬、活埋、火刑、奴役等等。

这不是脑补臆想,从甲骨文的「羌」字,就可见一斑。

商代的「羌」字有多种异体字:

· 在脖子部加「手」字形,表示「擒获羌人」:

· 在颈部加绳子捆绑、加石锁(执)的字形:

· 还有一种「脚镣手铐」的字形——脖子系绳子,脚上绑石锁:

· 还有一种更恐怖——加「火」加「系」的字形,是商人【燎祭】祭祖的人牲。

【燎祭】是什么?就是火烧牺牲,教廷烧死圣女贞德也是这样被绑着!

殷墟真的出土过两个装着人头的青铜鼎:

一开始曾经让考古工作者大惑不解,经过鉴定,发现这些人头被煮熟过,上个高清无码图:

看到商人对羌人的烹煮烤涮,想必你心里已经生出不详之感。

但还有更变态的——「戠」,戠杀——这恐怕是最藐视生命的一个杀人字眼。

「戠」这个字在先秦古文中,假借意义指「肉干」,后起字为「膱」,也就是今天的腊肉,

「戠杀」就是把人制成肉干,如下面两片甲骨卜辞记载的:

胣这个字:也是卜辞中常见的一种杀人方法。胣,读作chǐ,汉字,意为剖肚后拽肠子。

见《汉语大字典》(第二版,页2210)的解释:

很多南方方言,如:湖北、江西,把杀鱼去内脏肠子,就叫做「胣鱼」。所以,第二片卜辞所说的就是先把人的内脏肠子,拿出来,然后再做成人肉腊肉。

印证你不祥之感的惊悚推论,不难得出:商人,特别是上层商人,很有可能是食人族。但这并非只有考古证据。

历史文献中除了伯邑考被做成肉酱,赐给其父文王姬昌吃下;另一位对纣王有异心的小国君“鬼侯”也被做成了肉干,分赐给其他邦君为食,以示警告。

胡厚宣同时统计了甲骨文卜辞中的数据:

记录人祭的卜辞是1350片,卜辞1992条,仅在商王武丁时期(42年)的人祭卜辟就有甲骨673片,卜辞1006条,祭用9021人,另外有531条未记用人数。其中一次最多用五百个奴仆作祭祀。

杀死了畜牲1000,人牲1000,是目前甲骨文所见最大规模的祭祀,也就是《合集1027》

说商人比希特勒纳粹更恐怖、黑暗、血腥,不过分吧?

商王陵墓区有一座人祭场,比操场大两倍以上,出土近3500具人骨,分别埋在九百多个祭祀坑中。尸骸很多身首异处,有些坑中只埋头骨,或者只埋身躯,甚至是在挣扎中被掩埋的活人。王陵区之外也有人祭现场。比如后岗一座坑内,埋着73具被杀者的骨骸,大都是20岁以下的男性青少年,甚至有十多具幼儿的尸骨。商人文化所到之处,如河南偃师、郑州的商代早期遗址,甚至东南到江苏铜山,也都有大型人祭场的遗址。

多年的自然变迁和人工已经破坏殷墟遗址,整个商朝共有过多少这样的人祭现场,就无法确知了。这些遗址时代早晚不同,说明人祭的做法曾延续了很多年。它绝不是某位暴君心血来潮的产物,而是一个文明的常态。

但在被考古学家的铲子揭露之前,中国古史文献从来没有提及商人的这种习俗。

商人为何做如此残酷、血腥的大规模活人祭祀?

《 礼记》云: 殷人尚鬼,殷商是一个宗教社会,主要是祖先和自然神崇拜。人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取悦祖先和神灵。

商人一致认为,天界的上帝、诸神主宰着人间一切祸福命运。已经死去的历代商王、贵族,也都进入天界成为神灵,拥有大小不一的神力。那些神灵非常“现实”,只保佑向他们献祭的人。奉献的人牲、牛羊越多,诸神就越高兴,会保证献祭者享受人间的一切。

商王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向天地、山川、祖先之神不停献祭,祭祀日程表排得满满当当,如同营养师的菜单。在甲骨文记载中,商王会一次宰杀、奉献三千名人牲,以及一千头牛。能够保存到现在的甲骨文只是九牛一毛,这肯定不是商人规模最大的祭祀。

在商人看来,正因为有这样的献祭,换来众神的庇佑。商人称霸中原长达六百年,从没有外来威胁可以动摇它的统治。

同时,商人几乎每天都祭祀,不论大小事都要占卜,所以才留下了数以万计的甲骨卜辞。

不论是商王还是贵族,都用大量的奴仆和俘虏来殉葬,甚至某些大型工程,如建造祖先的享堂,都要先杀几个奴隶埋在地基旁边。

在殷墟一座宫殿旁边,发掘出一百多座杀人祭祀坑,被杀人骨近六百具。这些尸骨大都身、首分离,是砍头之后被乱扔到坑里。两个坑内还埋着十七具惨死的幼童。这座宫殿奠基时也伴随着杀人祭祀:所有的柱子下面都夯筑了一具尸骨;大门则建造在十五个人的遗骨之上,其中三人只有头颅。

殷墟王陵区1001号大墓,殉葬人牲有三、四百人,虐杀的残酷冷血,非常像【卡廷惨案】,还包括儿童,最小的甚至头顶的囟门都没有长合:

即便是玛雅人也不杀儿童祭祀,殷商统治者残忍冷血令人发指。

更有甚者,如同纳粹集中营批量生产人皮灯罩、人脂肪肥皂一样,商朝的人祭已经形成了产业链。

屠宰完的人牲肉、骨利用很充分,不同部位、器官被分拣归类,进入下一轮生产环节。在1930年代发掘的殷墟手工工场区内,有专门加工人腿骨的作坊,经过初步拣选的成年人腿骨被捆扎在一起,等待下一步精细加工,可能是制作束头发的骨簪。在其他的商代作坊区中,还有专门用人头盖骨制作碗的遗迹。

▲骨簪

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妇好墓出土

由于商王垄断了向诸神祭祀的权力,就可以征服、统治更多民族,同时给诸神提供更多的祭品。当然,也就独享了诸神的福佑。

既然向神明献祭可得到天佑,就不必顾及什么道德戒律,更不必担心未来的灾难和报应。商人在这样的思维模式下,堕落成一个纵欲、纵酒、嗜血、嗜杀的疯狂民族。

《史记》记载了纣王建造酒池肉林、男女裸体集体淫乱等种种荒唐行为。其实,这和他挖眼刨心、敲骨看髓的故事一样,都是商人集体的丑恶,而非纣王一人恶趣味。

一个民族堕落到如此地步,报应肯定不远了。牧野之战,周灭了商。

在开国大典上,周武王完全按照商人的惯例进行:纣王的一百名幸臣被押解到祭台下,用斧钺砍断手脚,任由他们在血水里翻滚挣扎。还有在牧野战场上顽抗的武将、商人核心氏族的四十名族长,他们被剥光衣服,投入到沸水翻滚的大鼎中(《逸周书·世俘》)。

然后,武王身穿天子之服,在音乐声中走上祭坛,向上帝和祖先之灵汇报灭商过程。生的、熟的人牲躯体被抬上祭坛,正式奉献给上帝和周人列祖列宗。

纣王和妻妾们的头颅、战争中斩获敌军的耳朵,都被堆放在巨大的柴堆之上焚烧,焦香的烟火气是上帝最喜欢的食物——这是商人的说法……

武王死后,周公继位。商都朝歌城被夷平为废墟。文王、伯邑考、武王和周公,还有无数羌人的所有梦魇都永远埋葬于此。

周公颁布新政,以“德”为出发点,杀人祭祀的风习被严令禁止,甚至宰杀牛羊也不能超过十二头。周公开始营建新洛阳,奠基时的祭礼只有两头牛;次日拜祭土地之神,用了牛、羊、猪各一头。

华夏文明褪去血腥,翻开新的一页。周公……不朽。

今天的历史研究者,考古学家,所有心怀良知的人,再度翻开三千年的那一篇,不容易。包括写这篇文章的我,在翻阅资时,看到那人命如草,被翻着花样虐杀的一幕幕,对人牲被残杀时的惊恐与痛苦感同身受,从心有余悸到心惊胆颤,是真的心惊胆颤。惊怖、同情、恶心,交杂一起,萦绕心头,久久不能平复。

这些商人简直不是人!是一群恶魔!商朝,尤其是朝歌,就是魔鬼的屠场,人间的地狱!他们怎么能对同类做出如此残酷、如此惨烈、疯狂之举?!

最后一切情绪化为激愤,令人难耐。

此时,一个声音告诉我,不是这样的,那时候的商人,根本没有把羌人和其它弱小部落的人口看成同类……商人的三观,和你完全不同……

的确,研究历史切忌以今度古。人祭,在三千多年前是很正常的事情。在全世界各地或多或少出现过类似情形。

换句话说,假使我是商人的一员,很可能也是一名毫无心理障碍和同情之心的侩子手,大环境使然。

因此,我们无法指责古人。何况,商人也是我们的祖先,相信至今中国有很大一部分人,流淌着商人的血液。唯殷先人,有典有册,我们使用的文字,也是从商人那里承袭而来。

得益于周公创设礼制,使得中国在三千多年前开始,渐渐摆脱政教合一的噩梦,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以人为本的世俗社会。开始重人伦,讲礼仪,讲求君子自强不息,形成华夏文明的核心价值观。

这一切,从周礼遏制人殉、人祭开始,扯下血腥黑幕,迈出揭晓黎明一步。

所以,孔子自称殷商后裔,一生都执着于从周,并不值得自豪。周公才是中国严格意义上的人文始祖。如果继续由商人主导华夏文化,很有可能不会延续到今天。

即便到了今天,我们的人性、良知又进步了多少呢?一战、二战,包括后面的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海湾战争,还有文革,乃至每天都在发生的暴恐袭击,不是和商人一样在变着法残杀同类吗?只有杀得更多,技术更先进,杀人效率更高。看着坦克中被烧焦的士兵,轰炸后抱着残缺女儿的父亲,横尸遍野的纳粹集中营,南京大屠杀、核爆广岛,这些难道不是更惨烈、更大规模的人祭吗?今人杀戮同类的手段之残忍、酷烈,比三千年前差多少?为战争而杀人,为种族仇恨而杀人,为宗教冲突而杀人,为现实利益而杀人……真的比为祭祀而杀人,更高级吗?

自诩现代文明人的我们,又有什么资格指责商人呢?

这一番连环扣问,我自己也无法无回答。请看到这篇文章的睿智读者,告诉我你的答案。

但我坚信,能正视自己黑暗面的人,才能最终走进光明。敢于正视自己黑暗面的民族,才是拥有光明前景的民族。

勇于直面自己黑暗过往的,才是有希望的人类。

本文内容引用以下作者的相关作品,特此鸣谢,他们是不忌惮面对真相的研究者:

部分考古相关图片、资料,引自摘自甲骨学家、史学家胡厚宣(1911~1995)的著作《中国奴隶社会的人殉和人祭》。

清华大学历史系硕士、博士李硕的著作《周灭商之惊心动魄超乎想象!》

古代历史上有哪些意志力强到像开挂一样的人物?

历史上意志坚强的牛人,多如繁星,车载斗量。很多人举出勾践,孙膑。但是,勾践不是一个人在坚持,他身边有文种、范蠡等忠臣能人辅助,给他力量。孙膑是为了活命装傻扮疯子,如果没有齐国使者救助,他就完了。这两个都是要有外力帮助才行。我讲一个牛人,三国的司马懿。

司马懿,有才,能文能武,谋略家,上马管军,下马管民,三国后期最出色的统帅!

司马懿出兵,只用一招:直捣蜀军后方运粮枢纽:街亭。全歼马谡主力,并彻底打败诸葛亮第一北伐的嚣张气焰!

司马懿出兵辽东平叛,说什么时候回,就什么时候回,稳操胜券,用兵如臂使指,办事稳稳当当。

说到司马懿的坚强意志,那是非常能忍辱负重的人!

有曹操活着,司马懿没有出头机会,一直被曹操压着。也许司马懿天生“鹰视狼顾”,让曹操觉得“此人养不熟”,信不过,所以不肯重用司马懿,不给他兵权。其实以曹操之聪明,他不是不知道司马懿有才能,能担当重任!但他心有介意,就不敢重用,顶多就是口头上赞誉两句了事。给司马懿的差事,就是管文化宣传,钱粮,参谋。

试想,以司马懿的才能,长期不被重用,被压制,他的才智不比荀攸、程昱、贾诩、徐庶等人差,但在曹操幕府里,司马懿的“出镜率”比不上这几位大参谋。

而司马懿还能忍受,还能兢兢业业、恪尽职守,那是相当不容易的!没看到庞统就那点才能(庞统没有战功,刘备拿下荆州他才去)也到刘备那里混个军师做?司马懿与庞统相比,他是“飞龙在天”啊!诸葛亮都不是他的对手!诸葛亮六出祁山,六次北伐中原,就是被司马懿挡住了!

一个怀有大才的人,生逢乱世,都想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成就一

片辉煌!司马懿长期被曹操压制,心里会怎么想呢?他选择了忍耐,长期忍耐!

如果司马懿去投靠孙权,估计张昭这位大儒要靠边站了!司马懿应该有更好发挥!没看到刘备攻打东吴时,“吴中无大将”,韩当掌帅印吗。

司马懿忍受曹操太长时间了!

等到曹丕上台,因为司马懿与曹丕私交不错,又辅助曹丕篡汉改魏,拥立有功,所以受到曹丕重用。在曹丕时代,司马懿总算出人头地了!

等到曹睿继位,司马懿做大将,镇守西北关隘。却被马谡使个离间计(这个离间计其实很低能,没水平的),引起曹睿猜疑,正好给曹真、曹休等人争权夺利的机会,趁机踢走司马懿!于是,曹睿下旨,收回司马懿兵权,让他回乡养老!

司马懿本想一心报国,亲自镇守边关,训练士兵,防备诸葛亮入侵。没想到却被人狠狠刷了一把,落到一个解甲归田的下场!

一个大将,忽然没了兵权,没了官职,成为一个平头百姓,还被朝廷监视居住,这种滋味是十分难熬的!

还好,仅过一年多,因为前线作战失利,曹睿手下缺乏能人,无人能挡住诸葛亮进攻!于是,曹睿起用司马懿,帅兵上前线!

司马懿这回是咸鱼翻生,他还真要感谢诸葛亮,没有诸葛亮进攻,他永远不会被起用!永远要被曹真曹休等人打压!

而司马懿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刚接圣旨,走马上任,就破获孟达私通诸葛亮造反的情报!这宗谋逆大案,如果放在其它将军手里,可能就耽误时间,要走正常程序:先去报告皇上,请旨定夺?偏偏孟达该死(应该是上天不让他活了,反刘璋反刘备反曹睿),就让司马懿撞上了!司马懿不走程序,不去报告皇上,直接帅兵去擒拿孟达!结果,还在做飞黄腾达春秋大梦的孟达,还没起兵,就被司马懿灭了!

司马懿此人,在东汉末及三国里,算得上是“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算得上是大浪淘沙,百折不挠,后发制人!

再讲一个,刘备。

说到刘备的坚强意志,那是一般人比不上的。

一个草根,平头百姓,参军,镇压黄巾起义,立下战功,好不容易挣到一个县尉的小官(相当于民国的县保安队长),却被上差督邮讹诈,被迫丢官走人。

刘备从24岁参军,到48岁夺得荆州地盘。这23年中,他经历了太多太多的挫折和磨难!几次被迫丢掉两个老婆,一个人匆忙逃命!刘关张被打散后,他做过袁绍的幕宾。消灭吕布集团时,被曹操看守居住在许都,种菜装傻。在当阳,被曹兵追上,他的一个老婆都投井死了!赵子龙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将阿斗从乱军之中救了回来!

投靠刘表时,刘表是一口一个“贤弟”叫得亲热,而内心防备,不敢重用,只把他安置到北面新野县,当“炮灰”防备曹操。而刘表手下将领,也处处排挤,甚至要谋害刘备!所以才有一出“刘皇叔跃马过檀溪”的好戏。

刘备在没有找到诸葛亮之前,是茫茫然不知出路在何方?是诸葛亮给他制定战略,他才拿准发展方向。

曹操说刘备是“人中之龙”,生平未能得水,取得荆州地盘,就是龙归大海了。

刘备这条“旱龙”用了23年漫长时间才寻到水。这其中的艰难困苦,悲欢离合,普通人是无法体会得到的!

所以说,古代人中,说到坚强意志者,刘备当之无愧!

大城公

在报刊发表文章原用笔名:东山尹,庄满,鸣白,营种。

1996~2005年在全国畅销杂志包括

广东省《共鸣》《家庭》《深圳青年》《佛山文艺》《江门文艺》《惠州文学》《同舟共进》《炎黄春秋》《家家乐》《金桥》

河北省《文史精华》

河南省《名人传记》《人生与伴侣》《时代青年》

湖北省《幸福》《治安纵横》《知音》《警笛》《今古传奇》

湖南省《康乐园》

广西《西江月》《灵水》

海南省《青年时代》

四川省《龙门阵》《分忧》《成都商报》

云南省《女性大世界》

陕西省《家庭之友》

内蒙古《这一代》

上海《青年一代》《文汇报》

安徽省《恋爱婚姻家庭》

北京《婚姻家庭》

吉林省《演讲与口才》《做人与处世》

黑龙江省《家庭生活指南》,等等杂志报纸发表各类文章160多篇;

创作

123万字长篇历史武侠小说《谁主天下》

60万字长篇历史武侠小说《还我河山》

39万字名人传记《北洋军阀列传》

武侠小说在《江门文艺》连载;

撰写《科学发展观》理论文章17篇;

创作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本一部;

深入研究中医药和肿瘤学科20年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