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子推清明节的故事,介子推在谁手下?
介子推(?—公元前636年),又名介之推,后人尊为介子,春秋时期晋国(今山西介休市)人。生于闻喜户头村,长在夏县裴介村,因“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壮举,深得世人怀念。死后葬于介休绵山。
晋文公重耳深为愧疚,遂改绵山为介山,并立庙祭祀,由此产生了(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
能讲一下晋文公重耳重臣介子推的故事么?
作为一个山西人,很荣幸能介绍一下春秋名士晋国的介子推。
因为年代比较久远,以及战争的影响,关于介子推家族的记载基本没有,而介子推的故事,流传下来的有两个,“割股奉君”和“隐居不言禄”,相传清明节的前一天,是寒食节,就是为了纪念介子推,因为介子推是被烧死的,这一天禁止生火,人们吃的都是冷食,所以叫寒食节!
“割骨奉君”
晋国传至晋献公的时候,晋国迅速发展壮大,迅速吞并周围的国家,史称其“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但是英雄难过美人关,献公吞并骊戎后,获得骊姬,非常宠爱,就想立骊姬的儿子奚齐做太子,但是王后齐姜的三个儿子都已经成年长大,由此引发了晋国的一系列内乱,太子申生别杀,公子重耳逃出晋国,流亡天下,跟随重耳逃亡的就有介子推,从这个事件就能看出介子推是贵族出身,也是有着不小的家族势力的,因为能和其他的四个人并列,说明实力必然不小,其他四人分别是狐偃、赵衰、魏犨、司空季子,这些都是晋国后来的重臣,先后做过中军帅的。
有一年,他们一行人逃到了卫国,所携带的盘缠和粮食,别一个随从给偷走了,并逃到了深山中,一行人只能挨饿了,后来重耳实在是饿得不行,都快饿晕了,这时介子推就声称去找粮食,躲在一边用刀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和野菜混在一起,煮熟给重耳吃了,这样重耳才恢复过来。当重耳知道吃的是介子推的肉的时候,非常感动,发誓以后要好好报答介子推。而介子推割肉事君,也成为后世崇敬的忠君爱国的形象,试问这样的行动,需要多大的勇气,在那种环境下,割下自己的肉,完全就是有以死事君的准备的,古代医疗环境差,那么大的伤口,可是全靠自己扛了,随时有生命危险的。
“辞官不言禄”
重耳逃亡到秦国后,受到秦穆公的厚待,并且派军队送重耳回到晋国,继承了国君之位,重耳就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晋文公,开创了晋国的百年霸业。晋文公即位之后,对跟随他一起逃亡的下属进行了封赏,工作的朋友们都知道,公司赚钱后,晋升加薪总是不会那么公平的,晋文公当时也差不多,封赏肯定不会那么公平,而且还出现了好几位争着要封赏的事情。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晋文公此次的封赏很可能就是未来行程晋国六卿政治的开单,几位一起逃亡的贵族吃相肯定不怎么好看,而这次封赏的时候,晋文公好巧不巧把介子推给落下了,对于同患难的人,因为利益而变得不择手段,介子推有些看不下去了,就决定辞官归隐。介子推辞官后,带着老母亲隐居在现在介休的绵山,后来有人在重耳面前提起了介子推割肉的事情,重耳就想起来了没有给介子推封赏,而介子推已经走了,晋文公就带着人来绵山寻找介子推,这时坏事的人就出来了,建议晋文公放火烧山,逼出介子推,结果火烧了三天,介子推都没出来,有人在一颗柳树旁边发现了介子推和他母亲的尸体。这也引起了晋文公深深的内疚,改每年的三月初五纪念介子推,全国禁止生火,吃冷食,纪念介子推,后来这一节日慢慢演化成了现在的寒食节。
关于介子推为什么辞官并且坚决不出山,宁愿被烧死,个人有几点猜测,第一个就是同患难的战友被荣华富贵迷住双眼的深深的痛心,应该从这时候开始,晋国卿士内部已经出现兼并的情况或者苗头了,让介子推有了深深的危机感;第二个是晋文公的表现,其实是刺伤了介子推的心的,介子推能够跟随重耳流亡,应该是有自己的政治抱负的,要不献公乱政那会就隐居绵山了,何必绕一圈在回来了,所以介子推是有政治志向的,但是回国后晋文公并未对他表现太亲近,封赏都想不起来,晋文公这种只重背景,不重能力的表现,令介子推很受伤,以他的敏锐眼光,肯定觉察到施展抱负的机会不大了,在这一点上,我认为应该是介子推的家族在之前的晋国之乱中受到了惨重的打击,实力基本没有了,可能重耳也是因为这一点,没有关注到介子推,所以很多时候还是讲背景的啊!种种原因造成,介子推宁愿赴死,也不愿出山了,说明在他心里出山比死更可怕。
一句话评价介子推和晋文公重耳?
介子推:流亡途中忠心救主。
重耳:清明前后寒食为你而立。
介子推出生地?
他出生于山西省介休市。
介子推(—公元前636年),又名介之推、介推,后人尊为介子,春秋时期晋国人,因“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壮举,深得世人怀念。死后葬于介休绵山。
晋文公重耳深为愧疚,遂改绵山为介山,并立庙祭祀,由此产生了“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历代诗家文人留有大量吟咏缅怀诗篇。
为什么要介子推叫屈?
因为普文公最终能返回晋国,立为晋君,介子推也尽了犬马之劳。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劝晋文公莫要忘记介子推当年割肉奉君之恩,应该对介子推报以高官厚禄。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
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介子推让差人回复晋文公说,自己不愿做官,只愿在家奉养老母,颐养天年。晋文公觉得介子推是故意推脱,只好亲自去请。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扩展资料:
传说文公为哀悼介子推,下令全国介子推被焚的三月五日为火禁日,禁止烟火,仅食寒食,并从此形成了中国古代一个著名的节日“寒食节”。
晋文公率众臣到绵山下的介庙祭奠介子推,看到焚烧林山坡上的被烧柳树死而复活。晋文公以为柳树是介子推转化,他便赐柳树为清明柳。要求晋国百姓家家门上挂柳枝,扫墓栽柳,上绵山踏青,抒发思念之情。并令寒食前一是为“炊熟日”,人们要做许多蒸饼,称作“子推蒸饼”;
也有人家用面粉和枣泥做成燕子状饼(三角馅饼),然后用柳条串起挂在门据上晾晒,称作“子推燕”。 每年清明节不仅在房屋(村后)栽柳,而且青年男女要上山踏青,并要头戴上用柳条编织的柳冠或柳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