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碎之墟攻略,香港有什么好玩的景点?
香港有什么好玩的?嗯,先听我给你讲讲香港的历史。
长文高清图片预警
·
·
·
·
流量党回避
·
·
·
故事要从近代史说起:
1841年5月3日,刚刚从大清帝国手中抢占香港岛的“功臣”查理·义律(Charles Elliot)被英国政府解职了,外交大臣巴麦尊(Lord Palmerston)在一封信中直接表达了对他的极度失望。
(摘自Frank Welsh所著《A History of Hong Kong》,中央编译出版社;原信为两封且较长,下文经星球研究所缩减)
▼
“我给过你明确的训令:务必占领舟山……但你却割取了香港,一个一无所有的荒岛。香港不会成为贸易中心,倒是可以用来隐居。你将被解职,女王已另派全权大臣取代你”
没错,英国殖民者的目标,是占领舟山群岛,而非香港。舟山紧邻江浙皖三地,可以就近获得优质的茶叶、丝绸,并向中国经济腹地倾销鸦片。若局势失和,还可随时北上威逼北京,英国人之前就对舟山志在必得,甚至踌躇满志地修建起了书院、育婴堂、养济院,没成想,义律最终拿到的却是香港。
(舟山群岛与香港位置示意图,地图源自@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星球研究所标注)
▼
01蛮荒之地
与舟山相比,当时的香港几乎没有什么优势,它位居珠江口、背靠广东,其辐射的内陆腹地较远,较江浙落后,而且山地众多、平原稀少、不利开发。即便加上后来拓展的九龙、新界,这一状况也未见太大改观。
(香港地形图,从中可以看出山地众多;点击可放大查看,地图源自@Google;相比之下,后来与香港有着竞争关系的新加坡、上海、深圳,多为平原或低缓的丘陵,条件都更为优越)
▼
最高峰大帽山海拔957米,恰好位于全港中部,居高临下、俯览群峰。
(大帽山顶,摄影师@Keng Po Leung/123RF)
▼
第二高峰凤凰山海拔934米,山峦重重、云海渺渺。
(黎明时分的凤凰山云海,摄影师@Tuomas Lehtinen/123RF)
▼
就连海拔仅有603米的飞鹅山,也是悬崖壁立,气势巍峨。
(从飞鹅山“自杀崖”俯瞰九龙湾,注意画面中的人,摄影师图虫账号@影叶Photo)
▼
山地还伸入大海,山海相接,海岸弯曲绵长。
(西贡万宜水库附近,摄影师@VincentNG)
▼
山石岩礁的阻挡,使得人们必须借助便桥才能与大海亲近。
(早期香港设立了许多游泳点,称为“泳棚”,如著名的西环泳棚,因为便桥点缀美景而成了摄影胜地,注意桥上的情侣;摄影师@孙岳铮)
▼
而风浪盛行之处,惊浪拍岸、声势震天。
(石澳泳滩的巨大海岸岩石,注意画面中的人,摄影师@Andy Yeung)
▼
风浪之大,尤以秋冬两季的大浪湾为最,是当地冲浪爱好者必去之处。
(大浪湾,注意画面中的冲浪者,摄影师@Andy Yeung)
▼
除了山地,总面积只有约1100平方公里的香港,岛屿的面积就超过300平方公里,大小岛屿支离破碎,更加大了开发难度,从海拔317米的太墩山眺望西贡内海,千岛竞发、漫无崖际。
(图中包括黄宜洲、滘西洲、盐田仔、桥咀洲等岛屿,摄影师@Alain Drinksen)
▼
以石壁闻名的破边洲,由无数根六角形石柱构成,它形成于1亿多年前的火山爆发,高约63米,尤如一道屏风立于海上。
(破边洲属于香港世界地质公园的一部分,摄影师@Alain Drinksen)
▼
位于大浪湾的尖洲、大洲是一对姊妹岛,月光之下,难得享有片刻宁静。
(摄影师@Alain Drinksen)
▼
岛屿之间交通不便,那些较远的岛屿往往人烟稀少、难以利用。如香港第一大岛大屿山,直到20世纪末青马大桥竣工,才真正建立起现代城市。
(青马大桥,摄影师@VincentNG)
▼
崎岖的山地、破碎的岛屿,还造成香港缺少大型河流及湖泊,坚硬的花岗岩地质也增加了开采地下水的难度。长期缺乏淡水资源的香港,直到今天依然靠内地供水,并不得不大量兴建水塘储水。
(兴建于20世纪40年代的大榄涌水塘,因湖中拥有十多个小岛,而被称为香港千岛湖,摄影师@Andy Yeung)
▼
最关键的一点则是劳动力的缺乏,以香港岛为例,被英国人占领之前岛上已有数千居民。但他们多数以捕渔为生,时常迁徙,英国官员参逊(A. R. Johnson)抱怨道。
(摘自Frank Welsh所著《A History of Hong Kong》,中央编译出版社)
▼
“我没有得到(上级的)任何帮助,香港仅有的居民都有迁徙的习性······我花很大力气才从澳门和广州招到首批100名劳工”
如此贫瘠、缺乏魅力的香港,该如何吸引更多人到来呢?
(狮子山云海,图中右侧为狮子山,因形似狮子而得名,是香港人拼搏奋斗的精神象征之一,摄影师@Lester Lau)
▼
02近代秘史
现在,该轮到香港的优势登场了。首先,英国人宣布香港为自由港,面向全世界商船开放、免征关税。华人更是拥有一项可以自由进出的“特权”,无论他是否为香港本地居民。
其次是法治,英国人在原本依靠大清律例及乡规民约治理的土地,引入了近现代法律体系
这在当时的中国堪称一大进步以香港的监狱为例,晚清名臣刘锡鸿、张德彝、郭嵩焘都曾对此赞赏有加。
(摘自中国首位驻外使节郭嵩焘所著《使西纪程》)
▼
“观其区取犯人, 仁至义尽, 勤施不倦, 而议政院犹时寻思其得失, 有所规正, 此其规模气象, 固宏远矣”
香港首任检察长休姆甚至说:
(公平只是相对当时的晚清而言,事实上香港华人与英国人之间并不公平;摘自Frank Welsh所著《A History of Hong Kong》,中央编译出版社)
▼
“香港华人最大的特权是公平享受英国法律”
第二任港督戴维斯(John Francis Davis)则信心满满地言道:
(摘自Frank Welsh所著《A History of Hong Kong》,中央编译出版社)
▼
“殖民地靠着提供法律保障,就会奇迹般吸引富裕的华人来新殖民地”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香港保持了长久的和平。在近代以来愈发动荡不安的中国,这一点显得尤为关键。于是,一个和平、法治的自由港开始发力。
(1869年的维多利亚港,完全是依山傍海而建,照片源自@香港特区政府档案处/GRS)
▼
1854年,太平天国的起义军逼近广州。为躲避战乱,广东人成了大规模移居香港的第一批人。香港的人口从1851年的3.2万人,骤升至1861年的12万人。之后的趋势仍然有增无减,
到了20世纪30年代,香港已经成为一个拥有近百万广东新移民的大型城市。商业、贸易开始发展,大小商铺、摊贩在城市中聚集,香港有了繁华之都的雏形。
(香港著名的旅游景点庙街;1920年代起,新增的人口带动了天后庙对面出现了不少贩卖杂物及小食的摊档,庙街由此起源;如今这里已是《新不了情》、《食神》等香港电影的经典取景地,电影中它往往被塑造成一个龙蛇混杂、充满犯罪行为的地方;摄影师@Andy Yeung)
▼
商业、贸易的发展又带来金融业的勃兴,早在1845年英国人就在香港开设了第一家银行。1853年渣打银行取得香港的货币发行权,1865年各国资本又在香港合作成立汇丰银行
谁也不会想到,100年后香港金融业将会叱咤风云。
(现在的汇丰银行总行与长江集团中心,摄影师@孙岳铮)
▼
革命党人也来到了香港,他们集会、宣传新思想,使得香港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基地之一。
(香港孙中山纪念馆,摄影师@文子言木/维基百科)
▼
另一方面,前朝的遗老遗少也扎根香港。他们反对白话文,提倡振兴国粹、整理国故。在香港保存了中国最传统的文化。直到20世纪30、40年代,香港的文学作品仍大量使用文言文写作,许多人还能写得一手非常漂亮的毛笔字。
(深水埗的店招,埗音bù,这种有着传统文化影子的店招让很多内地人感觉新奇,摄影师@VincentNG)
▼
同时香港也留下了最保守、落后的一面,例如依照大清律例男人可以纳妾的制度,一直保留到了1971年才被废除,1927年到访香港的鲁迅说道:
(摘自鲁迅所著《香港恭祝圣诞》)
▼
“殖民地唱的是中国老调子”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陈特则说:
(摘自陈冠中所著《我这一代香港人》)
▼
“五四运动从没有到过广东,尤其香港”
这便是今天我们眼中香港既传统又西化的原因。
整体而言,香港的头一百年是广东人的,其他省份的华人对香港还没有太大兴趣,当时的香港还并非中国最有吸引力的城市,因为这样的地位非上海莫属。
然而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香港一下成了全国唯一的、最安全的城市。
上海人,也开始大规模移居香港了,不但带来了十多万新增人口,还带来了大量资本以及企业家的头脑。这次上海人大迁移一直沿续到新中国成立之时,包玉刚、董建华都是这些上海移民的后代。
(第一任香港特首董建华)
▼
如果说第一批来港的广东移民主要为苦力及工人,而从上海人大规模移居香港开始,有着知识积累、财富积累的社会精英,开始以移居香港为第一选择。相应地,上海的衰落却一直持续到了1980年代以后中国重新开发上海。
一消一涨的历史翻云覆雨手,正是香港真正繁荣的起点。随后的一波移民潮为更庞大,继上海人之后全国各地的人们,都开始奔赴香港。
1940年代末中国陷入内战,仅1949年到港的新移民就高达80万人。1960年代内地又是一连串的饥荒与动荡,大批内地人或翻山越岭、或泅渡过海涌入香港。1950年香港人口已超过220万人,1961年达到310万人,1971年逼近400万人。
香港进入了一个野蛮生长的黄金时代,为容纳这些新增人口,城市开始疯狂扩张,超高密度的住宅一夜之间变成了城市的主题。
(彩虹邨,是香港最早期兴建之公共屋邨之一;以颜色众多似彩虹而闻名,摄影师@VincentNG)
▼
政府想尽一切办法安置人口,能承载愈多人的建筑项目愈是得到鼓励,他们尝试过圆形建筑。
(廉租房项目励德邨,“邨”音cūn,意同“村”,1975年落成,是香港罕见的圆柱体建筑之一;注意画面中的抠脚大叔;摄影师@VincentNG)
▼
顶部只有一孔天井,可以给人们带来阳光。
(励德邨,摄影师@黄坤震)
▼
也尝试过方形建筑
(祖尧邨,摄影师@VincentNG)
▼
或者更密集的方形
(爱民邨,摄影师@于海童)
▼
以及长方形
(1960年代兴建的益昌大厦,它与另外4栋大厦合体而成“怪兽大厦”,是《变形金刚4》的取景地;神奇的是摄影师居然在这样逼仄的空间中拍出了星轨;摄影师@VincentNG)
▼
最为疯狂的当属——九龙寨城。
清朝为宣示对香港的主权,在九龙保留了一块飞地,随后蛮横的殖民者武力驱逐了清朝军队,飞地就成了一个三不管地带。大量新增人口在此聚集、不断增加建筑,终于发展成了一个超级密集的黑暗之城。
(1980年代九龙寨城航拍图,现在已经拆除,原址建成了一座公园)
▼
有机构对其中一幢建筑进行了详细分解,从图中可以看出建筑之密、人口之多。
(图片源自@南华早报)
▼
面向中产阶级的住宅,也同样密度极高。
(1985年建成的九龙湾丽晶花园,是香港居者有其屋计划的一部分;有限的土地内还设有网球场、篮球场、泳池和停车场;摄影师@Andy Yeung)
▼
正面望去,楼群有如一个密不透风的屏风。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丽晶花园,摄影师@陈金涛)
▼
道路也在这样的空间中艰难穿行
(香港大学地铁站附近,摄影师@吴瀚轩)
▼
最终,香港形成了一个超级城市丛林,是世界上人口密度、建筑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深水埗的城市丛林;摄影师@Andy Yeung)
▼
黑社会、暴力犯罪、政府腐败,在迅速扩张的城市中找到了生长的温床。这一时期的香港
充满了赤裸裸的欲望和冲突,却又生机勃勃、拼搏奋进。
(中环航拍,孙中山纪念馆大致位于图片中心,摄影师@王凯文)
▼
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香港几乎是内地与世界交流的唯一窗口。强大的经济机器在暴增的人口推动下大力运转,整个1960年代香港的经济增长速度高达12.7%,到1969年底香港的人均GDP上涨到829美元(内地直到1999年才达到这一水平)。
1980年代内地开始改革开放,超过10亿人口的庞大市场,又再次为香港注入强心针。走过贫瘠、走过混乱、走过逼仄,一个璀璨夺目的香港终于横空出世
(从太平山拍摄维多利亚港,请将手机横屏观看;香港的港口优势在远洋巨轮时代非常突出:维多利亚港被四周的岛屿、山地包围,让船只避免强风侵袭;同时由于它位于珠江口东侧,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泥沙大部分被淤积在珠江口西侧的澳门,东侧则是港阔水深,天然良港;摄影师@黄坤震)
▼
人才的涌入、经济的繁荣,还推动了香港文化产业的发展,从文学、音乐到电影,从亦舒、倪匡、黄霑、林夕,到张学友、张国荣、梅艳芳,以及刘德华、周润发、周星驰······
香港的文化界有如群星闪耀、数不胜数。
(1980年代的经曲香港电影《英雄本色》)
▼
自此,香港彻底完成了,从贫瘠之地到东方之珠的华丽升级。
03千万移民
在这个过程中,敢为天下先的广东人,富有经营头脑的上海人,以及全国各地以刻苦耐劳著称的中国人。他们也许是逃难者,他们也许是小市民,他们也许是冒险家。
无论他们从何而来,都有一个共通点,即都是身负苦难、艰险、憧憬、勇气的开拓者。之前从未有过的一个身份认同——香港人,就在他们的奋斗历程中诞生了。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九龙弥敦道上的行人,摄影师@陈金涛)
▼
走过历史,今天的香港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经济、社会、政治考验。如何在激列的城市竞争中找到清晰的定位?如何避免没完没了的政治运动损害持续上百年的和平环境?如何继续保持一个开放、包容的城市,而不是变得越来越封闭排外?
(迷雾中的中环,摄影师@Andy Yeung)
▼
对内地人而言,课题也一样重要。内地和香港的发展,既非内地造就了香港,也非香港福报了内地。而是内地人和香港人,共同创造、共同完成,没有人可以高人一等,也没有人可以遗忘历史。
(从飞鹅山俯瞰九龙湾,注意画面中是两个人,摄影师@王栋)
▼
P.S. 本文为星球研究所原创,摄影作品均经著作权人授权,请勿抄袭、盗用,违者必究
你读过最好的一首诗词是什么?
谢邀答题。
我觉得我读过最好的一首诗词,是宋朝大诗人苏轼的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是苏轼被贬官黄州时写的,本词上片写景,起首三句写长江,气势滔滔,以千古风流人物,直扣怀古主旨,借景自然发出咏叹!下片怀古兼抒情,先是三言两语勾画一位富有朝气才华,指挥若定从容决胜的将军。苏轼本人,赞叹他人忆及自身,报国不得几遭𠂇祸,而岁月又成空度,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自己命运的无奈和忧伤。[祈祷][赞][玫瑰][比心][中国赞][微笑]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古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有哪些温暖过你的美文佳句?
首先,谢谢头条君邀请回答这个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温暖更多人。
在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现实着实让人喘不过气来,无暇顾及。可每当看到这些暖暖的句子,一股暖流流遍全身,是那么的通透,让人缠绵悱恻。
下面是我为大家准备的,希望你会喜欢:
我不太会说什么动人的情话,撩人我也不会。 如果不小心撩到你,对不起!我是真心的。
不管世界变得怎样,只要能和你在一起,哪怕是悲伤,也会闪闪发亮。
把你的名字写在我手心里,摊开时是想念,握紧时是幸福,我只想这样手牵手给你一世的温柔。
遇到你,是我一生的缘分; 爱上你,是我一生的幸运;牵着你,是我一生的快乐;呵护你,是我一生的宿命。
你知道吗?人的一生会遇到约2920万人,两人相爱的概率是0.000049,你看这么不容易的事我都做到了,而且那个人还是你,何其有幸。
不管以后别人追你,还是你追别人,我不会阻拦,我只会伸脚把你绊倒,让你栽进我怀里。
爱上你以后,我觉得自己哪里都不够好,哪里都缺乏自信。 但是为了你,我愿意变成更好的人。 我要证明我并不是你的包袱,而是足以与你相配的人。
对别人来说,你是一个人。 但是对我来说,你却是我的整个世界。
我想把世界上最好的都给你,却发现世界上最好的就是你。
你问我有多爱你,大概就是再遇见你100次,也会沦陷100次。
在我这里,你是百看不厌的书,我甘心情愿翻阅细读,字字珍贵,句句入心。
喜欢一个人,是不会有痛苦的。爱一个人,也许有绵长的痛苦,但他给我的快乐,也是世上最大的快乐。
我想跟你说:爱是缘分,爱是感动,爱是习惯,爱是宽容,爱是牺牲,爱是体谅,爱是一辈子的承诺!
遇见你,这就是我的宿命。爱上你,才知这份深情。我不祈求你会多么喜欢我,我只希望你可以永远记得我。
如果爱你是错的话,我不想对;如果对是等于没有你的话,我宁愿一辈子的错!
如果要我说个谎言,我会说:“我不爱你”。如果要我许个心愿,我想说:“让你开心”。如果要我一句诺言:“一生爱你”。
如果可以,我想住进你晶亮亮的眼底,想住进你浅浅的酒窝里,想住进你心头一寸里。
我们绕了一圈才遇见,我比谁都更明白你的重要性。一心一意写一个喜欢的故事,一生一世爱一个值得的人。
对你是那种心尖上的喜欢,别人一靠近就醋意满满,委屈到哭的那种。
我记得你说过,记忆会超越岁月,可是今天就是明日的记忆。我也记得你说过,等待是青春苍老的开始,可是现在我觉得,是等待才让青春永恒。
我想和你在万家灯火前相恋,在斗转星移间相拥,在人海浮沉里相吻,无法阻止的落俗,但浪漫不死。
我一生最奢侈的事,就是途中与你相遇,然后相濡以沫,共闻花香,有生之年,只诉温暖不言殇,倾心相遇,安暖相陪。
你是我平淡余生的不将就,也是我藏至心底的不可说,不求被全世界宠爱,只求这余生是你一个人的例外。
我喜欢繁星未落的晨曦,带着露水的清晨,雾气中的红绿灯,和手机上亮起的代表特别关注的提示灯。我喜欢这个世界,尤其喜欢你。
请让我走进你的心里,你若不离不弃,我必生死相依!
你的微笑是我今生最大的眷恋,你掌心的温度是我生命里的暖。 清浅流年中,我愿用爱来书写你的天涯我的咫尺。 璀璨一生一世不离不弃的誓言。
亲爱的!医生说我得了相思病。药方如下:热吻三次+情人眼泪一滴+永恒的爱情熬炖一辈子,我想…只有你能救我了!
为什么市面上很多版本的水浒传?
“版本”研究始终是传统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而在众多的传统文学作品中,人们对版本最为感兴趣的又是《水浒传》。
《水浒传》的版本之所以被人们所感兴趣,一是因为其版本多且零乱,二是因为前后笔法的确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而征田虎、王庆的这一段,又恰恰是人们最为质疑的一部分。不过,就以我的观点来看,田虎、王庆一段不必质疑,而是可以确定这一段不是施耐庵所作,也不会是罗贯中所作。
分析征辽、征田虎、征王庆、征方腊,这一段被人们称之为“征四寇”。其中,田虎、王庆部分普遍都确定非原著所有,而征辽与征方腊一段,现在还没有办法对其明确。
单就小编所看过的《水浒传》版本,其中就有金评本(70回本)、百回本(容藏)、一百二十回本(袁刊)、梅版《水浒传》(梅寄鹤所藏)。
在这众多版本中,以“金评本”流传最为广远,而这前七十回,就算不同版本也基本相同,只是细节上有所区别。
《水浒传》为何版本众多《水浒传》版本众多的原因如果要是写,怕是写个几十万字也写不完。而且,众多大家前辈也都写得很清楚了,在这里咱们就简单聊聊。
了解《红楼梦》的人都知道,这部小说有一个开创性历史地位,即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完成的章回体小说。
为什么红楼梦有这个地位,而《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这三部书没有这个地位呢?这是与成书有关的。
水浒、三国、西游,是起源于瓦舍的故事,也就是说早在三个作品被人创作出来之前,瓦舍中就已经有这些故事了。
而且,在民间瓦舍中的这些故事,远比成书的作品要丰富很多。就拿《水浒传》来举例子,这部书里面的白胜只是酱油角色,可在艺人口中他却是一个大贼,可以媲美时迁。
在《水浒传》的成书过程中,除了瓦舍艺术在添砖加瓦外,大量的其他作品也都为其贡献出了素材。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部传奇级别的笔记小说《夷坚志》,可以说这是很多小说的“母亲”。《水浒传》中鲁智深拳打镇关西,李逵杀虎等众多情节都可以在《夷坚志》中找到影子。
瓦舍艺术,前代笔记小说,戏文曲目等等,他们共同构成了《水浒传》的故事之源。没有他们,就不会有《水浒传》。
除此之外,藏家众多也是《水浒传》版本复杂的原因之一。袁无涯、李卓吾、梅寄鹤、高儒、吴从先等等,他们都有着各自的《水浒传》。
这些藏家所拿出的《水浒传》究竟是原著,还是他们进行加工的,我们很难去进行考证。可我们能知道的是,每个人都不一样。
“事事无根又事事有源”,《水浒传》里面塑造了很多人物形象,也创造了很多的故事。
拿人物来说,除了三十六天罡可以在一些史料或传言中找到影子,绝大多数都像是凭空出来的。可这些凭空出来的人,在地方志中仿佛又能看到影子。
而且,水浒里面的很多故事,我们都知道是编的。可这些编的故事,又有着历史事件(如洞庭湖起义)的影子。
《水浒传》到底有没有借鉴这些,是否参考了这些作为素材,都是人们在讨论的事情。而这些事也导致《水浒传》有了不同的版本。
金圣叹是好作用还是坏作用金圣叹极其喜爱《水浒传》,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否则的话,也不会有他也不会称《水浒传》为“第五才子书”。
可金圣叹对《水浒传》究竟是起到了好作用还是坏作用呢?这一点我们必须要辩证地来对待。
用相声来举例子,侯宝林大师他的相声的确好,不管是柳活、节奏、尺寸都无可挑剔。同时,他也给相声界做了一个巨大贡献,即净化相声舞台。
可这个净化相声舞台究竟对相声是积极意义还是消极意义呢?从积极意义上讲,侯大师让相声更为干净,能够登大雅之堂。
但我们不要忘了,百年之间也不过只有一个侯宝林。侯大师有足够的修养、能力可以在“干净”的相声中,继续保持幽默。但别人行么?
或许马三立先生也可以做到,可刘宝瑞先生在这方面就难以支撑。净化相声舞台,让相声从粗鄙走向了“雅”,可同时也最为传统的东西有所丢失。金评本的《水浒传》其实也是如此。
金圣叹的确让《水浒传》变得更雅,他细节到把很多人的绰号都进行了调整,譬如说把“浪里白跳”改成了“浪里白条”。金先生的一改,让这个绰号更为的合理,同时也表现出了张顺的特点之一。
可问题是,金圣叹是一个感情过于充沛的人,他把《水浒传》的很多内容都进行了“修改”。他为了突出他所提出的施耐庵“独恶”宋江,有意在点评中调整原文,使得宋江黑化。
这样一来,他的目的倒是达到了,可读者再看《水浒传》的时候,看得就是金圣叹思想中的《水浒传》而不是施耐庵笔下的了。
我承认,金评本在艺术上,细节上,比原著《水浒传》更为出彩,但问题是,金圣叹无意之中剥夺了旁人读原版《水浒传》的自由。
我们现在市面上所能见到的七十回本《水浒传》,也就是所谓的金评本。“金评本”的《水浒传》多了一些“匠气”,而少了原本《水浒传》的“亲切”。
“德不配位”何必留之征田虎、王庆这一段,虽然在篇幅上给《水浒传》增加了,能让出版社多卖几块钱。但在艺术上,实则降低了《水浒传》。
单就这两部分的人物对话、打斗场面来说,与其他部分相比就要啰嗦很多。《水浒传》虽也有细节描写,但其目的是为了刻画人物。
而田、王这两段的细节,是为了细节而细节。往往与人物性格无关的时候,也依旧要进行细节描写。缺少了原本的朴实,用我的一句话来说,这一部分可以称之为“粗鄙的匠气”。
而且,这两部分很明显的就能感觉出来是插入进来的。按理来说,征田虎、王庆占据了20回的篇幅。这在《水浒传》大聚义之后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可是,我们并没有从前文中,找到关于这部分的“谶语”。这对于一部传统的章回体小说,是违反其创作规律的。
比如张清、琼英的感情故事,这在征田虎、王庆中是较为重要的一环。但在前文却没有对这一段的铺垫。
结语《水浒传》版本众多,征田虎、王庆只是众多版本中的一种。而且,没有征田虎、王庆这一部分并非简单地删去,而是选择的就不是那个版本。
在这些不同的版本中,有了“征田虎、王庆”的那个版本,书中的其他内容也同简本《水浒传》有所区别。不选择出版这个版本,其实是更为聪明的一种选择。
为什么说不幸的生活艰苦的生活总是让人刻骨铭心?
很难忘记,本人虽然没有长在旧社会。但是,所受的苦,所受的累,一言难尽。
不管白天干活,还是晚上睡不着了,以前事情会不由的涌上脑海,像电影一样,一段段放着。泪水就会不由得会流出眼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