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人生坦克模拟,为什么感觉俄军喜欢坐在步战车车顶?
俄罗斯战争大片《第九连》的剧照,不论是BTR–80轮式步兵战车还是BMP–1履带式步兵战车,几乎所有的搭乘步兵都是坐在车外面。
为啥要坐在外面呢?就是因为步战车内视野受到很大的限制,加上周围都是山区环境,敌情复杂的情况下,必须要有利于观察才行。
真实的战争场景也是这样的,这张图片就是“车臣战争”中俄军坐在步战车的车身上而非坐在“步战车”座舱里面。
电影也好、真正的战场也好,这些士兵为何不坐在由装甲保护的车内,坐外面不是很危险吗?不如说:敌人的轻机枪就会造成大量的伤亡…其实,坐在步战车里危险性更大!
图片上这辆辆BMP-2被反坦克武器炸的面目全非!如果有人在车内也会全部炸死,就算是当时没炸死,也会大面积烧伤,根本没法治疗,几天后全身感染溃烂当中痛苦的死去!
步兵战车的研制目的就是伴随主战坦克冲击敌人阵地并且保护承载步兵的安全,但为了车辆的保持机动灵活性,不论是履带式还是轮式战车,装甲都很薄!正面装甲厚度仅在30毫米以下的装甲厚度,这么薄的装甲仅能抵御大口径机枪在300米以外直射;而步战车两侧和顶部装甲更薄了,只有10毫米左右,这个厚度连12.7重机枪发射的穿甲弹都抵御不了,更不要说RPG一类的单兵“无后坐力”反坦克武器打击,甚至连单兵榴弹发射器的40毫米破甲弹都扛不住!
步兵战车由于装甲太薄基本上抵御不了反坦克武器和路边炸弹的打击,图片上M1A2坦克都被炸烂了,步战车就更抵御不了猛烈的爆炸了,另外步战车视线也受碍,驾驶员观察镜与坦克上的差不多,视线只有半张A4纸那么大,虽然步战车的车体上有几个射击孔,问题是这也不足以进行多角度的观察…。
还有就是步战车在行使的过程中车内温度非常好,特别是夏季或者热带地区,车内温度会达到50度以上和“桑拿房”一样,人在里面几分钟就会大汗淋漓了,这个时候你甭想有空调冷气,绝大部分战车型号都没空调,就是有也不能随意启动空调,因为车载电器设备和车载链炮都需要用电,开动空调后大量的耗电这些设备也别用了…正因为步战车的这些问题,所以大部分车内乘员都坐在车外,十几双眼没遮拦对四处观察要比步战车内的观察镜管用的多,遇到突发敌情可以迅速下车作战,这要比打开车尾后门出去快的多。
基于1970和1980年代设计的步战车“皮薄馅大”容易被击毁,21世纪后研制的步战车都以重型化发展,就是要提高装甲防护措施比如说:图片里的德国美洲狮战车,安装最高等级防护装甲后,整车重量达到了40吨,比一辆T55坦克都重,虽然防护水平上来了,但采购价格也是扶摇直上,一辆“美洲狮”要900万欧元,比主战坦克都贵,不是一般国家装备得起的。
以色列装甲兵有过多次大规模装甲战的经历,对于步战车的防护也是不惜代价的,甚至将新型的主战坦克改造成重型步战车,形成与主战坦克一样的防护力,图片上以色列的“雌虎”重型步兵战车,就是用“梅卡瓦3”主战坦克改造而成,重量接近50吨,可能是世界上最重步战车,它也使用1200马力发动机,所以“雌虎”的机动性非常好,厚装甲的车体,人员在里面抵抗“路边炸弹”甚至RPG时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现代基本不会出现大型机械化战争了,城市“攻防战”或者“治安战”反而很多,由于持续时间长,这类战场残垣断壁处处都是,成了攻防双方非常好的隐蔽场所,更严重的单兵反坦克武器全球泛滥,比如:图片里的叙利亚战场,反坦克导弹和RPG“一样多”…这对坦克装甲车辆的观察和防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装甲防护!
两次车臣战争中俄罗斯军队坦克装甲车辆损失惨重,许多人还没有发现敌人,就被消灭在了步战车里面,尸体惨不忍睹几乎都烧成焦炭…所以,有必要给步战车提高防护水平,给装甲增加一寸的厚度,就是保护了车内战士的生命!
坦克手剧情?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世界头号军事强国美国侵略者仰仗现代化武器对我志愿军350高地发起猛攻。我年轻的坦克部队奉命在张勇带领下支援前线步兵作战。驾驶员盛力标(张连伏 饰)在左腿负伤的情况下,忍痛驾驶,炮长杨德厚(高保成 饰)冒险拆除定时炸弹,按时赶到350高地。
当他们单车出击时,遭遇敌坦克群,张勇先发制人,率先开炮击毁敌坦克,而后撤时被敌击中,张勇边迷惑敌人边抢修坦克,并及时与上级联系,求得命令后他们伪装起来埋伏在敌阵地前沿,战胜了饥饿干渴,伺机打击敌人。
战斗开始后,装填手王大刚(赵汝平 饰)壮烈牺牲,炮弹打光了,他们用手榴弹炸毁了敌坦克......
手榴弹真的能炸毁坦克吗?
我有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少年你要先听哪一个?想听好消息?那我就先说坏消息吧,坏消息是单枚普通的手榴弹很难炸毁坦克,好消息是经过加工组装之后的魔改手榴弹可以让坦克失去战斗力,欲知后事如何,还请跟吐槽君一起往下走!安排!
为什么普通手榴弹很难炸毁坦克现代坦克本身就是一副钢筋铁骨,外加外部拥有厚达数十厘米的钢铁装甲,一枚普通手榴弹的威力难以对坦克构成实质性的伤害,以我国67式木柄手榴弹威力,其内部装药仅为38gTNT,且主要依靠破片杀伤有生力量,对于坦克、装甲车的破坏效果十分有限,起不到反坦克的作战效果。
手榴弹需要抱团使用才能让坦克害怕一根筷子容易断,十根筷子难折断,同理,一枚手榴弹炸不了坦克,那就把几枚手榴弹捆在一起用,于是就诞生了我们在电视中常见到的集束手榴弹,也就是把数枚手榴弹集中到一起引爆,最大限度的发挥手榴弹的爆炸威力,但就算是这样,也一般是针对坦克履带、底盘等薄弱部位才有奇,这种战术在二战中被各国所广泛退狂。
↑↑苏军士兵使用集束手榴弹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我们的先烈们在严重缺乏反坦克武器的情况下,就是使用这种简易自制的集束手榴弹顽强抗击日寇,有时候甚至不得不用自己的身体抱着手榴弹等待日军坦克压过去,与日寇同归于尽!集束手榴弹的2.0版本—反坦克手榴弹集束手榴弹虽然可以对付坦克等装甲目标,但是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无法有效的附着在坦克表面。看过张一山主演的《热血青春》的朋友可能会对其中一段单兵炸药包打坦克的画面记忆犹新,整个连队为了炸药包如何能固定在坦克上而发愁不已,为此他们还不得不请坦克兵吃了一顿广东香肠,好让他们把坦克开慢一点。
而反坦克手榴弹则解决了这一点,他们在集束手榴弹的基础上去掉手柄、增大装药量以及固定装置,使其具有比较好的反坦克效果,主要有磁性和粘性两种,如英国N°74 ST粘性手榴弹霍赛姆反坦克手榴弹(外部涂有强力胶水)、日本99式磁性反坦克手榴弹(四周各有四枚强力吸铁)。这些反弹颗手榴弹在扔出去之后可以附着在坦克表面产生强烈爆炸,如果正中要害,可以起到一击致命的作战效果,但是反坦克手雷随着RPG火箭筒以及单兵反坦克导弹的出现,其作用距离短、命中率低、破甲效果差的缺点暴露无遗,最终被时代所淘汰,现在已经很少有国家再研制和生产这种鸡肋产品了!
↑↑霍赛姆粘性反坦克手榴弹↑↑德军磁性反坦克手榴弹有没有人点赞关注啊,我可以送么么哒啊!
打坏了或没油的坦克可以当碉堡用吗?
有图有真相!坦克当然可以作为碉堡使用。从二战到冷战,从北极圈到中东,从山峰到海岛,在很多国家的海陆边境地带或重要设施附近,都能看到用坦克炮塔改造而成或直接将坦克埋入地下修建的固定火力点。闲言少叙,咱们直接上图开聊————
这是二战爆发前夕,一辆被埋在苏芬边境线充当固定炮台的苏军T-46坦克,配有45毫米主炮和机枪,但是无线电环状天线和潜望镜都拆掉了。
这是二战期间,一辆被纳粹德军缴获后封在水泥中充当固定火力点的法制S-35“索玛”坦克,配有47毫米主炮和7.5毫米机枪。
柏林战役结束后,街头一处被废弃的德军“黑豹”坦克火力点,从周围散落的炮弹壳足以看出当时战况有多惨烈。
二战期间纳粹德军在波兰境内利用III式坦克炮塔修建的装甲火力点,据说曾击毁对手多辆坦克。
一辆冷战期间炮塔被用作充当固定火力点的美制M4“谢尔曼”坦克。
地点位于北约成员国荷兰境内,据说其任务是保护附近的莱茵河水利设施。
同样的,在曾是华约成员国的保加利亚东南部边境线上,也设置过40多个用苏制、德制(都是二战老古董)坦克炮塔改造而成的固定火力点,用于防御北约(特别是土耳其)可能发动的进攻。
以色列也曾将坦克埋在戈兰高地上充当固定炮台,如今时过境迁,前者已成为游人最喜欢光顾、合影的热门景点。
在靠近日本的北方四岛上,至今仍能看到当年苏军用坦克炮塔修建的海岸防御火力点。
2010年,时任俄总统梅德韦杰夫(见上图)在视察北方四岛防务时专程来过这处坦克岸防火力点。
千岛群岛上已报废的苏制坦克火力点。
俄乌战场上的坦克被无人机大量摧毁?
坦克在战场上被大量摧毁是正常现象,自坦克发明开始就已经是这样了。
人们总有种错觉,认为披挂了厚厚装甲的坦克就是战场上打不坏的铁乌龟,像套了金钟罩一样耍横。
一旦他们从资讯中发现坦克很“脆弱”,轻易被一些导弹、无人机、路边炸弹、拖鞋军或别的什么装备干掉,就会出现心理落差,认为“坦克完了”。
其实完蛋的并不是坦克,而是某些人长久以来的认知被如今越来越发达的资讯所打碎,造成突然的心理落差罢了。
某些资讯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比如有人为了炒作无人机,便不断将之抬高,继而让坦克变成被摧枯拉朽般蹂躏的可怜龙套。
无人机在“战地无双”,围了一圈的坦克稻草们自然只能表演飞炮塔爆引擎和绝望的逃出49.99米让人一刀扑街。
其实正如开头所说的,坦克这东西自发明以来,就不断面临着变炮灰的命运。一战时期的士兵甚至能用集束手榴弹、机关枪和弹头反装的子弹来干掉坦克。
人们直接在地上挖个角度刁钻的壕沟,都能让那会儿的坦克们陷入群体性懵逼。
哪怕什么都不做,早期坦克们成群地冲出去也会趴窝一半——机械可靠性太差了。
二战的坦克活得也不好,我们今天看那些虎式、黑豹、馒头、34、IS耀武扬威,其实它们当年没少遭罪,不是让飞机成片的炸,就是让火炮、火箭炮唰唰地轰。一场坦克战,命硬的挨几十炮没事,短命鬼炮炮穿。
1945年4月德国科隆大教堂下的一场坦克战,美军开谢尔曼进城搜索德军,躲在城里的德军“黑豹”上去就把馒头给捏了,断了大腿的谢尔曼车长在镜头前鬼哭狼嚎。
没多久,美军开来辆“潘兴”,半路还杀了个坐车里的妹子祭天,上去就把黑豹给三炮打爆了。
所以也难怪过去的人会说,对付坦克最好的武器就是坦克自己。
实际上,二战时期已经出现了坦克的克星,“HEAT”武器。说人话就是“空心聚能装药原理破甲弹”。
我们今天的反坦克导弹、破甲炮弹、RPG甚至反坦克地雷等东西,都是基于HEAT原理制造的。这类武器在二战结束时代有不少,但二战结束以后才得到划时代的发展。
正因为HEAT的发展,让战后坦克遭遇了一场非常重大的浩劫。
为什么呢?HEAT太强了,坦克单纯靠厚度根本挡不住,哪怕“土龟”那样的死脸都能打穿,还无视攻击距离。
HEAT并不值钱,可坦克如果都造成“老鼠”、“土龟”、“T95”那种玩意儿的话,全欧洲的公路和桥梁都折腾不起,大家都别打仗了。
除了HEAT,还有APFSDS,说人话就是“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
脱穿这玩意儿靠钉子一样的弹芯钻孔,连炸药都没有,纯粹靠钻开口再把射流打进去杀人。但它能穿透极厚的钢板,而且理论上弹芯越长能量越大,破甲深度越大。
这怎么防?一个HEAT就够呛了,再加个能捅穿近1米钢板的脱穿,坦克修成城墙也不顶用吧!
所以战后出现了一段憋屈的“无甲”浪潮,很多坦克都放弃了正儿八经的装甲,意思意思凑合凑合,整点避弹外形就行。功力都放在机动性和火控上,要打就是铺天盖地靠数量,你走一波流,我来个放风筝。
直到复合装甲技术出现,人们才通过“工程技术”的方式,将一堆材料弄在一起,制造出了更厚实的等效装甲厚度。
但恰恰这段无甲历史更能展示坦克的作用,它们再“无甲”,那也是一辆高级的战斗车辆,防御级别远高于装甲车和汽车。
而且杀死一辆坦克比杀死一群步兵要难得多,尤其是当你面对一群配合了飞机、直升机、导弹、炮群和机械化步兵的坦克时,这根本就不是能靠反坦克武器能反制的,它们冲到哪儿,哪儿就粉碎。
冷战时期的人们完全将坦克当重骑兵来使用,在北约和华约的对抗方案中,坦克是唯一能执行决定性突击的单位,因为他们会使用核弹开路,只有坦克的吨位能顶住核爆,坦克上的三防系统也能确保它们在核辐射中作战。
所以当冷战过去以后,坦克的发展似乎也突然之间陷入了低潮,不仅基础车型几十年没得到换代,坦克也变得越来越金贵和精密。
在不具备世界大战型对抗的前提下,各国的国防根本不愿意去承担过多的坦克,太多的坦克完全是浪费,作为一种高维护装备,它们开出去几个小时就得修理,而每次出去都是喝油如饮海。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两场给坦克带来巨大影响的同时期战争,一个是第一次车臣战争,另一个则是海湾战争。
前者让俄军的T80坦克丢尽了脸,后者让美军的M1A1坦克赚饱了光彩,而且让俄国的T-72坦克丢尽了脸。
俄军进攻格罗兹尼时,他们用装甲部队带头进攻,用步兵支援。结果二者脱节,导致前者被以逸待劳关门打狗,后者被分割包抄围歼。
美军的M1A1利用夜视设备和犀利的贫铀弹,在沙漠中打得伊拉克的猴版T-72屁滚尿流,交换比巨大。
海湾战争结束后,美国人开始有点烦透了坦克,总想搞“轻型旅”——重逾70吨的M1A2坦克拿最大的C-5“银河”也只能一次运两辆,带着它们从美国飞到伊拉克的开支足够再买一辆了。
这严重限制了美国的“需求”,冷战结束后,美军的实质工作就是四处“维稳”,像当年英国维持殖民地一样维持自己对敏感区域的控制。他们面对的绝大多数情况都不需要用到坦克,相反却需要能在最快的时间内,将必要程度的机械化部队送往全球。
后来经历过伊拉克战争,美国人马上改变了想法,“轻型旅”要搞,但重装部队也要硬。
美军发现,坦克的突击能力实在太出色了,装甲部队能势如破竹奋勇直突。而机动性更好的装甲车部队却在半途纷纷被挡下。
更轻型的“游骑兵”和空中突击师就更不行了,哪怕有“阿帕奇”帮忙压阵,也没法打出坦克那种一往无前的姿态,反而动不动就与地方轻武器部队打成焦灼状态。
伊拉克的军队敢于对装甲车武装的机械化部队发动攻击,但连尾随撤退的坦克部队的胆子都没有。
无论坦克部队表现得如何,当一支坦克部队存在时,它就必然需要受到重视,哪怕它是伊拉克人的。
甚至巷战中坦克也非常有用,犀利的坦克炮搭配上伴随防御的步兵战车,是城市中拔点开路最好用的东西。使用破障弹和履带的M1坦克能迅速拆出一条新的道路,而在它到来前,几十个步兵正在苦恼如何对付转角的狙击手……
当然,必须承认的是,现今的战场环境确实让坦克更尴尬了。因为大多数冲突都是基于城市战争、特种作战任务和其它非装甲密集型的作战。而自伊拉克战争结束以后,似乎连美军也找不到需要大量使用坦克的场合了。
俄乌战争爆发以后,坦克大战突然又行了,双方大量的苏式坦克在前线被消耗,画风仿佛回到了过去。
再结合之前的阿亚战争,人们突然发现,在没有体系的照应下,坦克单位会表现得非常孱弱,甚至出现“坦克比单兵好杀”的情况。
看多了美国人玩的高密度数据链战争,再去看俄罗斯那苏联解体式打法,你说对面是北约也好,说俄系坦克吹过了也罢,确实很难评价这些坦克在战争中的表现。
只能说每研制出一种武器,就会有人对其进行反制,然后对反制进行反制,以此类推下去……
所以,战场上每个单位其实都是可以被大量消耗的炮灰,否则怎么说“战争打的是工业和资源”?
何况坦克是一种很高效的自动化装备,正如100年前那样,它们始终在变化,在适应和融入新的科技,人们不可能将其放弃。
法国勒克莱尔坦克开发部门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无人机其实并不会影响坦克的发展,相反它们会混合进坦克技术中。
未来坦克不再是单纯的数字化炮台,它们可以部署无人机侦查和打击系统,以“终端”的形式管理并共享无人武器,对远距离目标发动间接或直接的摧毁。
而且,配备传感器和有源干扰器的坦克不受电子和网络攻击的影响,他们能在最极端情况下与多个敌人交战。
其实现在最尴尬的是武装直升机,便携性导弹的和无人机某种程度上大大挤压了武直的存在必要性,而且便携防空也同样在威胁武直。
某种程度上对坦克而言这是好事,至少有个专为反坦克而生的空中大敌也活得越来越够呛。
总而言之,坦克在现代战争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并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继续发挥作用。所有的单位都有一个目的,你不会用特种兵攻击位于开阔地面的要塞,也不会用隐形轰炸机占领市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