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器时代,为啥冷兵器和热兵器都叫枪?
枪伴随了中国的整个战争史,枪的发展史,其实就是我国的军事科技发展史。
从文字方面看,什么是“枪”?
“枪”是形声字,义部是“木”。枪的含义,是二树的枝条互相抵拒。
很明显,华夏先民造“枪”字时,是看到两个人拿着树枝做的武器格杀,才造出了枪字。
冷兵器时代,枪的演变。
一,纯木质的枪。
由于战场上是群体战斗,讲究的是最大限度发挥群体的战斗力。阵战中,短兵器很难奏效,武器越长优势就越大,“枪”就应运而生了。
没有金属的时代,人们只能掌握两种材料的武器,木质和石质的武器。
因为石头缺乏韧性,太容易折断,毁坏率太高,缺乏适用性。适合群体战斗的长竿类武器,不能用脆性太强的石头制作,也不能大规模把石器装在木柄上。所以,第一代长竿类武器,必须是纯木质的。
秦代《仓颉》记载了第一代枪,“谓木两头锐者也。”枪,就是拿一根长条状的木棍,把两头用石器削砍出大概的尖尖的形状,再仔细的磨光,最后制成的长距离刺击武器。
古人还是很有智慧的,由于削出来的木尖太容易在激烈的格斗中损坏,就在木棍的两头都弄出尖来。因为有两个尖,枪的使用时间就延长了一倍。
由于木料的取用方便,纯木质的枪制作十分简便,适用性非常强。即使损坏了,要不了多长时间,就能再制作一把出来。
所以,在没有金属的时代,纯木质的枪成为装备最广泛,使用频率最高的武器。“枪”,也因此成为武器的代名词。
二,金属制作的枪。
进入到金属时代,“枪”发生了改变。枪从两头都有的尖,变成了只有一头有尖。这个尖,就是人们用金属制作的枪头。
由于金属可以按人们的设计,随意的铸造成不同的形状。原始的,纯木质的枪,因而演变出不同的武器种类,有着各种各样的名字。
专职刺击的长竿类武器,叫矛。因为专职刺击这一个动作,功能单一,制作简单方便。人们制作出各样的矛,有2米多长的矛,有长达3到5米的矛。使用长矛的典范,就是西方的马其顿方阵。
人们把木杆上的尖头做了改变,又出现了戈、戟、槊等等,然而其本质,都是长竿类武器。
由于人们在没有金属的时代,习惯性的把使用最广泛的长竿类武器,叫做枪。所以,人们的仍然习惯性的,把槊、矛等冷兵器类的长竿类武器统称为枪。
火器时代,铳到枪的演变。
一,铳的出现和发展。
中国在唐朝,出现了首次使用火药武器摧毁城门的记录。
宋朝由于失去了产马地,骑兵一直组建不起来。为了应对周边的骑兵威胁,宋朝自上而下都对火药武器重视极了,开始成建制的使用火药武器。宋朝的首都汴梁,出现了专门制作火药武器的“兵工厂”。南宋,出现了用细竹筒制作的手持式的“火铳”,大竹筒制作的“火炮”。
当然,火药点燃时的高温,爆炸力,是竹筒无法承受的。所以,竹子筒做的铳太容易损坏了,没有办法列装使用。
元朝,汉人为了反抗蒙元铁骑,出现了许多专门研究火药武器的专家。用铁质做的铳,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了。
元末,各路反元起义武装都大规模使用火药武器,有效的压制了蒙元铁骑。
朱元璋的军队,对火器尤为重视。
1355年,一个叫焦玉的火器专家,向朱元璋进献了新式火铳。朱元璋经实验发现,此铳可以在百步以内射穿牛皮做的铠甲,比弓箭犀利多了。朱元璋立即大规模制造,并装备部队。为扫平群雄,战胜蒙元打下了立了大功。
1388年,朱元璋的干儿子沐英,在红河与东南亚的麓川国大战。
麓川国有三十万大军,战象近千头。沐英用了一万五千人的火铳兵,使用"三段击”的战术,一战灭掉了麓川国。
朱棣称帝后,数次北征草原,用火铳有效的压制了蒙古骑兵。
唐宋的明初,这一很长的时间内,虽然铳的发展已经很完善,但是它的功能还不能取代冷兵器的刀、枪 、弓箭。因为铳不能在雨天使用,哑火、炸膛率又高,另外它发射火药后,就是一根吹火棍,实战比刀枪差远了。
所以铳离人们概念中的“枪”,还有一段距离。
二,中国铳到枪的三次演变。
1,万历年间。
明朝晚期,西方人对火药、火铳的研究超过了中国。
明朝的火器专家们经过对比,发现西方的颗粒状火药有燃速快,且在手心里燃过后不热等优点。西方的火铳,也比明朝的铳射程远,精度高。
发现了差距以后,大明的火器专家和官员们积极的引进、制造新式火药、火器。
1592年,赵士祯在土耳其铳的基础上,研制出新式的铳,并上奏皇帝,要求列装部队。皇帝和大臣们看了赵士祯的奏章,大为称赞,却因为财政困难而搁置了。
于是,中国错过了第一次热兵器换代的契机。
2,天启年间。
天启年间,大太监魏忠贤弄了不少钱,国家财政状况大为改善,政府又把火药武器装备的换代提上了日程。
朝庭这次力度很大,在火炮、火铳方面同时下手。专门拨出巨款,让科学家徐光启负责此事。
徐光启赶赴澳门,聘请了铸造师,还有几十个葡萄牙老兵,然后回到京师。
由葡萄牙铸造师、明朝的专家一起,制造火铳、火药。那些葡萄牙老兵手把手的教授明朝军队,让他们掌握全套的火器技术。明朝打造的这支新式火器军队,威力十分巨大。
这支使用西式火器的军队,分使用火铳的步兵,以及使用火炮的炮兵,共两个兵种。步兵,由徐光启负责打造。炮兵,由徐光启的门人孙元化负责打造。
这支新式军队的威力,比冷热武器混装的旧式军队大太多了。新军刚建立不久,就在辽东战场上展现了威力。
袁崇焕耳闻目睹了新式火铳、火炮的威力,在宁远城,依靠孙元化的11门火炮,硬生生的击退了努尔哈赤的15万大军。
可惜的是,新式军队还没有成规模的建立起来,天启皇帝死了。新继任的崇祯皇帝杀了魏忠贤,大明的财政部又没有钱了。新式军队的编练,也因为没有钱被搁置了。
而倒霉的袁崇焕见到了新式军队的威力,就满怀信心的对崇祯提出了“五年平辽”的计划。按袁崇焕的设想,先用三年的时间防守,一面修筑防线,一面编练出足够的新式军队。三年之后,派出新式的步兵,炮兵碾压满清,两年时间之内闭着眼都能灭了满清。
可是袁崇焕不知道,崇祯没有足够的钱给他作军费。于是,袁崇焕的五年平辽成为泡影,自己也含恨死去。
让我们军迷遗憾的是,中国又失去了更换热兵器的一次契机。当然,冷兵器的枪到火药枪的蜕变,也又一次失败了。
3,袁世凯的小站练兵。
满清入关后,坚持骑射为本的军事政策。又对外关上了国门,中国又重回弓箭、刀枪的老路子。直到太平天国运动之后,中国的冷兵器再一次开始向热兵器转化。
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运动,动摇了满清的根基,汉人得以又一次走向政治的舞台。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主导的洋务运动,引进西方技术建造了近代化的兵工厂。
洋务运动后,中国的热兵器普及率仍然很低,属于冷热混合型的军队。
1895年,袁世凯仿照德国军队,在小站编练了纯热兵器的军队。此后,这种新式纯热兵器的军队成为国内所有军队的蓝本。
而军队里装备数量最多的武器,就是带刺刀的新式火铳。人们因为习惯性的把最普遍性的武器叫枪,于是就也把这种新式火铳叫做枪。
在民间对武器的称呼,从明朝时期流传下来的旧式火铳当中,单筒长竿的火铳类似于现在的枪,名字由鸟铳改为鸟枪。而三眼铳有三个筒,与现代枪的形状大相径庭,被民间仍然以铳相称。现在老家的庙会上,仍然有人习惯性的把“三眼铳”拿出来添个响,声音效果比鞭炮好得多。
回首往昔,火铳从万历年间、天启年间的两次列装失败,到第三次成功列装,中间整整横跨了300多年。这300多年沧海桑田,世界发生了巨变,中国也失去了太多的东西。(本文原创,图片源于网络。)
为什么之后却没发展起来?
谢邀。
一句话,初期火器很弱,中国人不屑于发展;此后真正发现厉害,已晚了。更深入地说,此问更是科学问题。直到现在,中国人都忽视基础科学,感觉近代火器落后西方,好像必然。一、初期火器太弱,中国人不屑于发展
1,早期火器的稳定性、杀伤力、机动性都非常有限,不如弓弩。
譬如,闽粤地区在从崇祯十年到明亡,大约有1000门火炮,但是这些大炮在战场上表现不佳。主要原因是,当时“红夷大炮”技术还不完善,只擅长攻城和阵地战,面对野战很无力。
其实对于任何新技术,初期很难比过成熟的旧技术;对于火器这种人力之外的武器,老祖宗甚至视作奇技淫巧,不屑于发展。
(清代鸟枪▲)
(弓弩因为静音性、轻便性,现在少数情况仍然使用▲)
2,清初因为攻城需要,很重视火器的,并非一点没有发展。但是,中晚期的和平假象,武器控制,再次堵住了发展道路。
如1689年清廷铸造之“永固大将军”火炮,平定“三藩之乱”中就起了作用。但我们发现,火炮用药仅5 斤、生铁炮子20 斤,打击移动目标是不现实的。野战仍然强调骑射。
(永固大将军火炮▲)
而后,清朝灭掉三番,平定边疆后,放眼海内再无对手,骄傲自满,放弃探索;而且实行非常严格的武器控制,只强调满洲习俗——骑射。
《兵志》记载,雍正后“以满州夙重骑射,不可专习鸟枪而废弓矢,有马上枪箭熟习者,勉以优等”。这种情况下,自然就不再重视火器的铸造和研发了。
【涛说史原创,欢迎点赞哦】
二、更深入的看,中国人缺乏探索精神,尤其缺乏对基础科学的探索。这种情况,会让我们错过潜在机会。
说个夸张例子,早在鸦片战争时,西方科学家,已经考虑空间弯曲问题;而1842年,我们刚刚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著名的数学家黎曼(公元1826—1866年),在黎曼几何中,提出了与平面几何区别的弯曲空间,试图用场的概念解释物理现象,这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奠定了数学基础。
而空间弯曲,时间变慢,对于今天21世纪的不少中国人来说,都很难理解。这可差了150多年啊!
(西方的蒸汽时代、物理时代▲)
公元前的古希腊,几何发达,从几个简单的公理,推导出完整的理论大厦,应用到实际,可以省力,可以计算,建造武器、建筑;17世纪,牛顿观察天体运动,在开普勒定律的基础上提出万有引力定律,让我们天文学开始全面落后;18世纪-20世纪西方物理的发展,计算出小小的原子中蕴含巨大的能量,发明了原子弹。
(基础科学发展,计算出原子中包含的巨大能量,因此发明了原子弹 ▲)
举出以上例子不是想打击我们自信,而是让大家明白不足。西方人也经历了黑暗的中世纪,蒙昧落后;但大航海时代起奋起直追,把握未来;中国汉唐开疆拓土,声名远播,但明朝晚期、清朝闭关锁国,我们开始落后。
一时领先不代表一直领先,火器就是最好例子。中国发明火药却落后挨打,值得每一名炎黄子孙警醒!没有探索精神,面向未来的精神,我们可能会错过下一个火器。
清军为什么要装备抬枪这种笨重的火器?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抬枪其实最好的证明了满清军队的落后。
抬枪其实不是满清发明的,源自于大明军队的一种火铳,叫做超大火铳。
超大火铳重达20余斤的,可用1枚大子弹或者9枚小子弹。
它的特点是子弹射程较远,威力较大。
当时大明的军队处于冷热兵器的更替时代,特点是火枪的性能较差,还不如弓箭。
而火炮则都非常笨重且稀少。即便是最轻型的佛郎机炮,也要至少五六十斤以上。靠人是无法有效使用的,必须车载。
那么,实战就出现这样的问题。
第一,火炮威力大射程远,但跟不上步兵的前进速度。
最终变为了,火炮只能用于守城或者防御性野战。一旦到了进攻作战,火炮不能快速移动,步兵等于没有火炮了。
第二,传统轻型火铳和鸟铳,威逼能够对抗弓箭。
明代萨尔浒战役就是好例子,满清的弓箭是可以压倒大明的火铳、鸟铳的。
弓箭虽然难以训练、射程较近,但在那个时代无论射速、威力、可靠性、实用性都是强于火枪的。
尤其是射速方面,优秀的火枪手使用火绳枪,2分钟1发就很了不起了。而弓箭手一分钟射出七八支箭是小意思。
这种情况下,抬枪就有一定的意义。
抬枪说白了就是一种大号火枪,类似于今天的反器材枪。
它的特点是射程较远,威力较大。
当年火枪一般射程是一二百米,满清时期的抬枪有效射程可以达到300米,最大射程甚至有1000米。
而无论明代还是清代初期和中期,作战仍然是冷热兵器混杂,采用灵活机动的阵型。
这种情况下,抬枪只需要2个人扛着走,就跟得上步兵作战,可进可退,可攻可守。
同时,抬枪的出现,就让装备抬枪一方出现了一种撒手锏。
因为弓箭和火枪射程远不如抬枪,火炮又无法和抬枪一样机动。那么,实战期间,拥有抬枪的一方,就会在弓箭和火枪射程之外受伤敌人,自己则毫发无伤。
这就类似于中越战争期间,越南人用大口径高射机枪平射,压制我军普通机枪一样。
因为对方有射程的优势,我军往往被动挨打,吃了大亏。
抬枪说白了,也就是这点作用。
满清在镇压太平天国、捻军、西北回孽、新疆阿古伯的战役中,都大量使用抬枪。
因为对手包括太平军在内,仍然以冷兵器和土造火枪为主,所以抬枪还是能够发挥一些作用的。
然而,至少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抬枪就毫无作用。
抬枪有很多缺点。
一则是精度差。它并不是今天狙击枪的射击,只是放大的步枪,所以精度很差。
子弹出膛以后经常乱飞,不走直线。
英军在1860年的报告中说,抬枪的子弹四处乱掉,除非运气极差撞上,没有步枪延伸的弹道来得有用。
二则是使用操作困难,重量太大。
抬枪长度从1.8米到5米(!),重量从30斤到80斤不等。
抬枪至少需要2个人操作,多则5个人,实则等于今天的班用机枪。
三则抬枪的有效射程有限。
虽然最大射程可能超过1000米,但抬枪的精度还是有限,有效射程一般控制在300米。
再远,子弹就很难打中。
在对付太平军、捻军的射程100多米的弓箭、火铳时,抬枪还是颇有威力的。抬枪的射程远,可以你打不着我,我能打你。
甚至,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英军的伯克式(Bakrer)燧发枪,射程也不过200米,不如抬枪。
对付先进西洋武器的军队,抬枪就毫无作用。
在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时,英军比较先进的布伦威克式(Brunswick)击发枪已经有300米的有效射程,不亚于抬枪。
双方精度差不多,射速差不多,但射速差别很大(抬枪一分钟只能一发,击发枪射速每分钟3~4发)。如果双方对射,2到5个人抬着的抬枪,很容易被单兵一杆火枪压制,那还有个屁用。
而且,抬枪的后坐力过大,使用和训练都非常困难。据说射击者常常为被后座力打翻在地上,因此装药时常常偷工减料,以减轻痛苦,当然射程和威力也会大受影响。
说白了,早在1840年,抬枪就过时了。
然而,清军竟然还用到1900年的庚子事变。
对于抬枪,洋鬼子看得很准:1898年英人贝斯福(Admiral Charles Beresford)说得较中肯,在提及金陵制造局时他说: "机器多是现代的,头等的,但用来制造过时的无用的军需物品,他们….大部份的机器用来制(审核)造抬枪。
其实,抬枪真正很牛逼的是做霰弹枪用。
1858年时,在广州的街上,有人用抬枪对准了1队14人的英国巡逻兵发射抬枪。当场打死一个,打伤八个,其中两人须接受截肢手术。
萨沙记得以前农村有一种专门打鸭子打大雁的火铳,也是有2米多长,酷似抬枪。
这玩意一枪下去,霰弹有时候能打七八只野鸭。
如果清朝能把明朝的火铳进行发扬光大?
如果,清代真能把明军中的火器进一步发扬光大,这世界历史如何走向,真不好说。但是中国历史的走向,这百年屈辱史,让列强叉着脖子吊打摩擦,肯定不会再现。这是毫无疑问的!
说到明军火器的编练配备,就不得不提到戚继光。而读了《纪效新书》与《练兵实纪》二书之后,令人颇为震撼的就是两点感受:
其一,明军中,冷兵器与火器编制比例,竞然已达到了五比五。
其二,戚继光对军队管理、装备标准化与训练操典制度,竟然与近代军队管理训练制度何其相似。戚家军活脱就如一支超越了同时代的小型近代军队,这是让人惊讶的。
然而,火绳枪与前装滑膛炮的运用,其之威力与繁琐复杂的发射流程步骤,对军士的纪律性与训练素质有着极高的要求。
戚家军的战斗条令,明确规定了射击流程,与指挥各种火器射击的号音。严令,凡不闻天鹅喇叭声,就算敌军冲入营垒内,也不得擅自开火。凡敢擅自开火,就算一枪打死二敌,也立即斩首。而听到开火号音而不开火、或不瞄准就朝天乱打的,发现也立即当场斩首等等。
如此严苛的军令,戚家军能执行并贯彻。但其他的明军却不行。让一支疏于训练,把军令作儿戏、纪律败坏的军队,以发射繁杂的火绳枪、铳炮等火器作为主要装备之后,敌尚未进入射程就乱放火器,成了潮流作风。此时,火器化就不但提高不了战斗力,反而成了让士兵丧失野战能力与勇气的元凶。
所以,如果清代能继续并发扬明军的火器化,想必就会在装备制造与编制体制、军令与作战条令上猛下苦工夫。如此,推动的就是科技制造与军事理论的进步。那样,其之影响深远,真就是难以想象了~
下面,列一份戚继光编练之下,明军步营鸟铳手的标准装备清单。当其时也,明军装备标准化与火药颗粒化与定装,尤令人读后,深感痛惜!所惜者,乃号称以武立国的清,竟未能将其继承与发扬也。
明军步营中,每个千总部辖下兵力,编有四个鸟铳百人队,与四个杀手(冷兵器)百人队。
每鸟铳百人队下编三个旗总。每旗总下编三个12人制鸟铳小队。计每个百人队下,有9个12人制鸟铳小队,就如同一个三三制步兵连。
鸟铳手标准装备:
每人长刀一把,椰瓢一个。
鸟铳一枝。每枝鸟铳备搠杆一根、锡鳖一个,铳套一个,火绳五根。
每人铅子袋一个、铅子三百。药管三十个。
每人携带火药三百出,每出三钱。叧备用火药六两,共计六斤。
每个百人队置有铅子模一副,用于制铅子弹丸。明军鸟铳口径,统一以可容三钱重铅子为标准合式。火药装量比铅子重每一钱加二分。
鸦片战争时清朝的大炮和英国的炮差别有多大?
我是秋草,有幸回答此问。
鸦片战争这个时间的定义比较模糊,通常是指第一次鸦片战争。只能这样说,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朝的大炮比英国炮有较大的差距,但没有形成代差,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两国的炮的差距就更大了,已经形成了代差。
前提,首先要说明双方的军事工业生产的本质区别因工业革命的出现,当时清朝还处于手工作坊阶段,而在英国已经实现了机器大生产的阶段。而体现在军事工业方面,也是同样的问题。
清朝的武器制作仍然是在手工作坊、由师傅传帮带、靠经验来进行制作的阶段
而英国则已经进入了工厂生产阶段,有明确的技术标准、工艺流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一整套近代化的机器大生产。
工业革命进入机器大生产阶段
所以无论在生产火炮、炮弹、火药等军事武器时,清朝与英国之间已经有了本质的区别。且不论当时初期的机器大生产的能量还不是太高,但相对于清朝而言,英国已经具备了全方位的优势。
其次,我们再对比火炮、火药、炮弹之间的区别。
一、火炮制造工艺差。清朝的火炮仍然沿用的是二百年前的红夷大炮,虽然在战争后期既1842年也进行了部分改进,如铁模铸造炮身等工艺的改进,但基本上与之前没有太大的差别。
而英国的火炮则已欧洲战场上历炼得遥遥领先。
红夷大炮
对比起来,
1、炮管制作关键材料
英国火炮采用的是熟铁制作,而红夷大炮却是生铁材料制造,熟铁材料韧性好、耐高温,而生铁则硬度高,但易脆,散热性差。所以在对战之时,红夷大炮就比较容易
炸膛。很难连续开炮,大约要8-10分钟才能开一炮。而英国火炮仅仅3分种就可以开一炮。
在虎门炮台战斗中,关天培指挥的清军炮兵主要就因为大炮难以连发,甚至多次出现炸膛,造已方炮手的严重损失。
清军火炮
2、炮管的近代化加工
英国火炮的炮管内壁,是由车床或镗床进行内壁加工,内壁光滑平直,而且不存在沙眼。但清军的炮却是由沙模铸造而成,内壁无法进行加工,内壁自然容易产生凹凸以及大量沙眼。使得炮弹在炮管运行时会产生间隙过大,碰撞问题。当时英国的炮可以达到1/40的间隙量,这样就有良好的气密性,发射出的炮弹可以更远,炮弹可以更大。
12英寸阿姆斯特朗野战炮
而红夷大炮炮弹与炮管之间的间隙至少在1/10以上。发射的漏气、射击的准确性就会差之更远。红夷大炮据分析,现在的结论其射程大约在1-1.5公里之间。而阿姆斯特朗炮的射程则可以达到3公里左右。
所以第一次鸦片战争,常常是双方进行火炮对轰,而英军则明显占据“距离外攻击”的优势,你打不着他,而他却打得你抱头乱窜。
正在装填火炮的欧洲士兵
3、弹道学的引入与打击准确性。
由于19世纪初弹道学在欧洲的推广开来,使得英国火炮瞄准系统更加准确,调节也更加方便.同时还出现根据臼炮\野战炮\榴弹炮等不同打击方式的火炮.这一点在清军方面是空白的。
在1842年3月,宁波之战中,英军一百多人装备火枪,仅靠四门野战炮、一门榴弹炮。依靠城墙对三千多攻城的清军简直就是屠杀,最终使清军放弃了攻城。而英军仅仅死伤25人。
19世纪欧洲战争实心弹道跳弹攻击示意图
4、炮身的重量与便携性
英国的火炮炮身要小、重量要轻,便于移动、安装。一般重量在一吨左右,长2米左右。而同样威力的红夷大炮的重量动辄七八千斤,长3-4米多,称之为”红衣无敌神威大将军炮“等。
但无论是运输与搬运都存在较大的问题。
在英军准备南京战役时,英军中尉约翰.奥克特罗尼记录,"一两匹马就可以在官道上拉着大炮轻松的行走"。而如果是同样的红夷大炮需要七八匹,运输难度大很多。
这主要是因为红夷大炮为了加大射程与炮弹威力,通常会将大炮的炮管做得更厚,据战后的对比,清军炮管厚度是英军的一倍有余,同时在主要部位还箍以厚厚铜管,以防止炮管开裂。
这样做的后果只能是使大炮越来越笨重。而在射程与炮击威力上所加的作用不大。
二、火药对比1、火药成份对比
从火药来说,欧洲人最先发现黑火药的配制比例,他们经过多次实验发现。黑火药的成份硝、硫、炭的比率为75%、10%、15%其爆炸效果最佳。
而清朝兵部规定的枪炮发射药的硝、硫、炭配比大体在80%、10%、10%。 兵部这个比例延用的还是当年康熙年间传教士南怀仁所订。一百多年过去,火药的标准越来越精确。而清朝却一直没有改。
康熙
2、火药种类区分与标准
在欧州,由于化学工业的进步,各种火药的应用也不同。壁如说,攻城炮,要远距离射击,火药的颗粒要大,近距离射击,火药的颗粒要小。而且为保证整支军队的火药效能是统一的,就必须建立统一的生产标准和生产工艺。
如配比成份,必须先用化验检测机,将各成份的纯度要确定下来。杂质不可多于0.5%。
再用精密的量具将各成份的元素重量配得合乎比例。
如果是分类的火药,还必须用各种规格的筛具将各成份的颗粒筛远出来,再进行混合,统一包装。
各代关于火药配方的统计。
3、火药生产标准
英军火药出厂时每一类的火药必须经过实验,最后才运输装备到部队。
而当时的清军的火药分为两种做法,一种由军队的作坊统一制作运输,另一种就是士兵自已配制火药。这样不仅仅是火药的配比出现更大的误差,而且在防潮上更存在大问题。
在战争结束时,英军准备将广州炮台缴获的数万斤火药将一些老式船进行炸毁,这些火药居然不能完成任务。
三、炮弹对比由于当时的火药与弹头是分开的。并没有后来的炮弹发射药与弹头联在一起的定装炮弹。所以炮弹需要单独拿出来说。
1、炮弹的制作
当时无论是清军与英军的炮弹的炮弹其实就是铁球。但是英军炮弹比清军的炮弹的个头还要大出一倍,炮身小而炮弹大,而且炮弹又圆又光滑。
这主要是当时清军的炮弹沙子铸模铸造的,而洋人炮弹是铁模铸造,铁模的内壁经机器加工、打磨等,当然要光滑圆整得多。炮弹发射时,不会因炮弹不圆整而引起卡弹的事故。
清军炮弹的生产
2、炮弹的重量
当时清军的红衣大炮炮弹通常是12磅、18磅,约10-16斤多,这是因为清军大炮的发射力不足,不得不使用重量轻的炮弹。
而英国舰炮最大的炮弹可以去到64磅,约58斤,陆军炮正常也可以去到36磅。
由于英军火炮的射程远,
3、新型炮弹
而英国当时已装备开花炮弹,当时的开花弹就是在炮弹内置引信,在落地后进行引爆。在虎门炮台、镇海之战等多个战役中,清军很多就被这种落地开花弹所炸死炸伤。
拿破仑战争时期的常规炮弹,可填充爆炸物
通过三方面的对比,中英之间火炮差距是巨大还是一般都可以任人凭说,但事实上有着两者之间本质的差别。而在战争中双方火炮体现出的战果是不可比的。
用林则徐对自已的朋友的话来说:“英夷之炮既远且准,远及十里开外,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枪,我发一炮,敌已发十炮,我炮不能及彼,而彼炮却可及我。如此器不精,技不良,纵有百万貔貅,也只能作临敌之一哄!”
在实战中领到了教训的林文忠公可谓一语道破实质!
第二次鸦片战争:
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的火炮仍然没有多少改进,而英军的火炮已经出现划时代的后膛开花炮。所在1860年,当时的中国在同一个地方又重重摔了一次跤。
而主要原因是,中国仍然在以作坊式的传统思维形式改进火炮,经验式思维制造火炮,而对于机械制图与制器之器等近代科学制造却根本不了解。根本不知道工业革命使得世界进入了机器化大工厂的时代。
对于欧洲近代基于实验科学的基础上,在工业革命中发展起来的机器大生产的产物。
这样的南辕北辙是无论如何也达不到对于真实的追求。
1869年李鸿章曾国藩创办的金陵制造局
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曾国藩请容闳去美国购买机器,建机器母厂——江南制造总局,然后再进行聘请西式或自已培养近代人才,用机器大工业的思维来解决军事工业的路径问题。才真正认识到这个问题本质。
参考资料:《天朝崩溃》茅海建
《丹药与枪炮》欧阳泰(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