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g3轻机枪,马克沁机枪M2重机枪m60通用机枪?
我先给你分个类,不然各种机枪的用途都不一样没法作比较。
重机枪:
马克沁/M2:
这两其实也不适合做对比,马克沁是第一挺实现自动装填的速射武器。但是身管+水套散热+三脚架+水桶让这货太重,完全就是个阵地固定机枪。发射的是标准的全威力步枪弹,是当年反步兵的防御性机枪。
而M2用的是12.7mm的大口径弹,设计初衷是一战之后,为了对付战场上越来越多的装甲载具和飞机,一开始也是水冷的。但因为口径大,所以需要更重的枪机,枪身和支架去对抗后坐力以及膛压。所以也是作为固定机枪,后来普遍在载具上作为移动火力点。和马克沁不同的是,12.7mm的射程更远,破坏力更强,适合对付掩体和载具。
轻机枪:
DP27/RPK
两个都是毛子的,DP27/28是毛子在27年搞的轻机枪。长行程活塞导气+鱼鳃式的闭锁方式很捷格加廖夫,结构简单,易于生产,使用7.62x54R全威力步枪弹。
但是人机功效一如既往的渣,尤其是那个破大盘子。携带不方便不说,供弹也有问题。
RPK就是AK的轻机枪型枪管更长,管壁更厚,用的7.62x39中间威力弹。更适合现代战争,不然毛子不会用中间威力的RPK和RPD换了DP27。
通用机枪:
MG42/M60
通用机枪本身概念就是装上三脚架当重机枪用,带两脚架当轻机枪用的万金油。
MG42不用多说,基于MG30的战时最终优化版本。便于生产,更便于泼水,但过高的射速也会带来准确度和枪管太容易过热的问题。所以战后的MG3也降了速
M60的话时美国二战时候真心拿不出像样的轻机枪(BAR火力不足,M1919太重),所以战后借鉴了德国的MG42和FG42,学德国玩通用机枪概念。
最终M60的自动原理和闭锁类似FG42,供弹原理类似MG42。
所以,题主这个问题我觉得...这几种机枪因为功用不一样,很难去对比。唯一有可比性的就是MG42和M60这两通用机枪。
MG42的变体MG3到现在还在服役,换枪管快,射速可以换枪机调节,在二战时候就已经相当成熟了。
而M60这货就不怎么样了,换枪管麻烦,可靠性也有问题,而且射速只有500多。对于一挺通用机枪而言偏低,但是他的导气孔也没法调,所以射速也上不去。最后被M240给换了。
MG42通用机枪威力到底有多强?
MG42的出现是由于德军对MG34在西班牙内战期间的作战表现进行总结认为MG34在高温多尘环境作战时易出现故障,同时制造过程相对复杂且成本较高。因此德军推出MG34的替代计划,有三家公司参与了竞标,最终胜出的是乔纳斯.格斯弗斯金属和搪瓷制品厂(Metall und Lackierwarenfabrik Johannes Großfuß AG)。
这是一家没有枪械制造经验的公司,主设计师瓦尔纳.格鲁纳是金属冲压工艺的专家。瓦尔纳参加机枪射手培训班并听取士兵的意见,基于获得的相关知识和经验,瓦尔纳在设计中大量采用冲压金属零件以降低成本,这使得MG42 的生产时间缩短为75个工时仅为MG34所需时间的一半,同时生产成本降低到250帝国马克(MG34为327帝国马克)。新枪被命名为MG39,1941年MG39 在测试中性能优良,坚固可靠的特点随后被德军采用命名为MG42。在沙漠地区MG42 表现也非常出色在高温多尘的环境下依然可靠。MG42也充分考虑在寒冷地区作战的需要,即使带着厚重的手套也可以轻松的完成射击,上弹,更换枪管。
射速的误区
通常我们看到的相关文章显示为射速在1200~1500发/分钟,造成这种误解的原因在于MG42衍生型MG81航空机枪。实际情况是MG42 使用导气调节器射速可调节,地面作战射速约为950发/分钟甚至更低,实际战斗射速约为154发/分钟,(美军现役的M240 实际战斗射速约为100发/分钟)最高射速仅用于防空射击。同时期的M1919和哈奇开斯射速仅为450~600发/分钟。
MG42枪机工作原理
机枪战术
MG42机枪小组都是由有经验的士兵组成,当然二战后期由于兵源匮乏对人员的要求就不在那么严格了。
看着很过瘾的射击方式其实在战争中并不多见,如何正确使用武器发挥武器的最大效能才是关键。
为了能够提高射击精度副射手也会在必要的时候充当枪架
一个重机枪排配备4挺MG42 ,每个机枪小组由机枪指挥官,射手,副射手,运输兵,三名步兵组成,备弹1800发。
下图是典型的MG42机枪小组从左至右分别为指挥官,射手,副射手
即使没有设置机枪阵地机枪小组还是会按照标准的程序进行战斗。
与当时其它国家的军队最大的不同在于MG42机枪小组是作战的核心,步兵围绕机枪小组作战,而当时盟军部队机枪的主要作用是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机枪战术的不同导致盟军在交战初期付出惨重代价。
D day 登陆之前盟军已经对士兵进行培训,识别MG42开火时的声音以及更换枪管时的间隔时间。诺曼底MG42机枪阵地,注意图中的MG42安装了瞄准镜
机动中的MG42小组
总的来说MG42 之所以表现如此出色其武器本身占到30% 人员素质30% 战术40% 。MG42 的设计和制造技术影响后来的枪械发展,其影响甚至大于MG42 作为通用机枪在战场上发挥的作用。使用金属冲压制造的著名步枪包括StG44 ,AK47和G3 等等。
二战结束之后MG42 的各种改进型号称为多个国家的制式武器装备,同时新一代的通用机枪也吸收MG42的一些优良设计如:美国M60 通用机枪,比利时FN MAG 通用机枪
M60 通用机枪,美军内部的昵称是“猪”
FN MAG C6 是美国装备的M240的上一代产品星球大战系列电影中克隆人大军使用的武器设计灵感也是来源于MG42
穿越啦!罗马军团的MG42!哈哈..............
可以介绍下德军的MG5通用机枪吗?
MG3这个型号最早出现于1968年,其前身是MG1A3,而MG1A3本身来源于二战时期的MG42,MG1是MG42改为发射7.62NATO弹的版本,随后改进了瞄准具、两脚架、供弹和击发机构等技术细节,一路从A1改进到了A3,但总体来说没有本质的变化,总体还是二战的老样子。MG3最大的技术特点就是射速高,即使在从A1到A3的改进过程中将枪机重量由550g增加到950g,同时采用了一个新的缓冲器,MG3的理论射速依然高达700-900发/分钟,而550g枪击的老版本射速高达1200发/分钟,和MG42一个水平。
MG42之所以会采用如此高的理论射速,是基于当时的一个作战理论,即步兵的战斗方式已经由密集大兵团冲锋改编成快速推进的散兵线列,而且随着战术的进步,有生目标暴露在无掩护下的时间较之前大大缩短,一名射手要想在转瞬间命中敌人,就必须在相同的射击时间内射出更多的弹药,换句话说就是增加单位时间内的弹药投射量以增加命中率。但事实上MG42也好,MG3也好,作为一款地面支援武器,其弹药消耗太快,即使是经验丰富的射手每次短点射也至少打出三发,更不要提控制打出单发了,这样的高射速如果是作为舱门机枪是非常合格的,但作为步兵班组支援武器则可能不是特别合适。稍低的射速不仅有利于提高点射精度,而且可以提供较长时间的持续火力。而MG3的结构无疑是老旧的,即使有MG3 KWS这种现代化导轨改进型,也不能掩饰老迈的状态,更不用提MG3的人机工效比一些新机枪要差,对于步兵来说灵活性不足,无论如何现代德军都需要一只新型的中口径机枪,在这种大背景下,MG5低调登场。
与MG3相比,MG5最大的两个特点是自动方式从枪管短后座变成了导气式,理论射速从700-1200发/分钟降低到了600-800发/分钟,而实际射击中经过训练的射手可以比较容易地控制出单发或者三发短点射,持续火力较MG3有了明显的提高;人机工效方面,标准型的MG5空枪重量是11.2kg,与MG3的11.5kg持平,步兵型的9.9kg则明显要轻于MG3。再加上新枪托和小握把等提升人机工效的细节措施,MG5的实际作战能力预计会显著优于MG3,后者唯一有优势的可能就只剩下成本,因为全面换装MG5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因此联邦国防军和莱茵金属联合搞出了MG3 KWS这个项目,主要就是在枪管护套上方和上机匣盖上增加皮卡丁尼导轨,再换装新设计的折叠枪托等改件,算是拉皮版的MG3.
和平精英mg3什么时候上线?
和平精英mg3将会是4月周年庆新版本中上线进入空投枪列表的武器,取代了原本的m249大菠萝,同时也就代表m249将会刷新在房区中,想想就将引发新一轮的腥风血雨了。
豹2坦克可以防空吗?
军事体系越完善的国家,坦克防空能力越差。不知道这个说法是不是颠覆了大家认知。
豹二坦克的防控能力在三代坦克里几乎垫底。豹二的炮塔舱门处的机枪居然和并列机枪一样都是7.62mm的MG3,更夸张的是某些豹二甚至不配这挺机枪。只有瑞士引进的豹二,即Pz 87WE配备了.50口径的M2重机枪。
豹二唯一具备对空射击能力的机枪是那挺舱门附近的MG3
炮塔舱门连MG3机枪都不配的豹二也不少
给坦克装防空系统,非不为也,实不能也。到了三代坦克,对防空能力的要求基本已经随缘了,大多数型号都是在炮塔舱门配一挺12.7mm重机枪了事。装甲部队的野战防空则完全交给专用的伴随防空武器,比如带机动底盘的小口径高射炮和中近程的防空导弹,更有甚者像苏联还搞出了火力凶猛的弹炮合一系统。这些防空系统编入重装师中,给装甲部队撑起了一层铁穹。
现代的野战伴随防空武器
坦克防空武器研究的兴起其实稍微深入了解一下坦克的发展史,就知道这种做法存在着充分的合理性。在坦克演进过程中,各主要工业国总结出来的一个经验,那就是给坦克加防空,要么没啥大用,要么牺牲太大。对坦克自身防空能力的加强,始于二代主战坦克,也就是60、70年代的时候。因为那个时候武装直升机的概念开始兴起,优秀的悬停能力可以让这种树梢杀手可以在极低的空域自由猎杀坦克,威胁是非常大的。
攻击直升机(Attack Helicopter)的出现让几十吨重的主战坦克不再那么无往不利
有矛自然就要有盾,于是各国开始想办法给坦克进行防空加强。那个时候的武装直升机,装备的还以线导和光学制导的反坦克导弹,射程还不到5km,这样的射程使得直升机必须逼近到更近的距离去发射,这时候小口径高炮和便携式防空导弹还是够得到的。
携带陶式反坦克导弹的AH-1“眼镜蛇”,由于制导方式原始,攻击范围只有3.75km,后期提升到4.5km
当时有两个思路,一个是给坦克装用小口径高射炮,还有一个就是装单兵便携式防空导弹。所以我们在二代坦克上可以看到很多配备防空导弹和高炮的例子(虽然大多数都没有正式服役),比如美德合作研制的MBT-70就是配备了一门20mm机关炮遥控武器站,防控能力显著要好于.50机枪;我国的WZ122和9910工程车上,都装了4发便携式防空导弹。
MBT-70配备了一门Rh202 20mm机关炮
我国的WZ122样车,采用双管12.7mm高射机枪和4发防空导弹
9910工程车上装备了4发便携式防空导弹
但在测试的时候才发现,这种设计对坦克本身的干扰其实是比较大的,比如MBT-70,只装了区区一门20mm单管机关炮,设计上就已经很麻烦了。比如,20mm的遥控武器站弹药存储数量相当有限,一旦打光了人就要出来装填,而且20mm炮的威力对带有装甲的攻击机和武直不论是有效射程还是毁伤能力都十分鸡肋。更致命的是,按照多个国家设计师的论证,坦克的副武器口径20mm就算到头了。再往上加,就要干扰到坦克的主炮和弹药架了,那还不如让坦克和防空车混编呢。所以到目前为止,给坦克装过高炮的,都是装的20mm口径。除了MBT-70外,斯洛伐克也有一款装了20mm炮的坦克——T-72M2,在北约国家的协助下装上了两门的厄利空20mm机关炮。由于它设计思路已经严重落后,所以外销记录为0。
装了20mm高炮的T-72M2
空对地武器的发展,让天平向空中一方倾斜给坦克装便携式防空导弹的路线稍微好一点,这种方式对坦克的布局干扰并不大。我国除了WZ122样车上装了4发防空导弹外,连9910工程车上都有。便携式防空导弹有效射程比20mm高炮远一些,可以达到4~6km,但是随着反坦克导弹技术的发展,也使得这种导弹在对付武装直升机时显得不够用了。
因为从70年代开始,就已经出现了以 AGM-114为代表的半主动激光制导的反坦克导弹。这种导弹的射程轻易从之前的不到5km扩展到了8km,超出了便携式防空导弹的防御范围。更不要说后面AGM-114还推出了毫米波制导的版本,具备“发射后不管”的能力,长弓阿帕奇打出去后可以直接找地方隐蔽(只要毫米波雷达一直露出来制导就行),坦克自己这点防空能力真的很勉强。
AGM-114“地狱火”导弹
AGM-114“地狱火”命中坦克瞬间
满载16枚地狱火导弹的AH-64“阿帕奇”武装直升机
以上还没说到一个最关键的问题,那就是对空搜索的问题。要知道先敌发现才能先敌摧毁啊。坦克的视野其实并不好(这一点玩过盲人雷霆全真战役的应该深有体会),只有对付地面单位的光学观瞄,对空视野并不好,而且也没办法再装独立的对空观瞄了。而自行高炮装的那种搜索和火控雷达,就更不用想了,压根没有空间装。而在武直这边情况就不一样了,它的视野十分开阔,还有各种光电瞄准仪甚至还有雷达来搜索地面目标,所以搜索能力严重不对等。这也难怪北约通过模拟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武直对上装甲目标时,交换比往往可以达到12:1甚至19:1。
自行防空系统必备两样东西:搜索雷达和火控雷达,这两样坦克装不上,搜索能力严重不对等
递弱代偿原理下的野战防空发展当代中国有一个哲学家王东岳先生,提出过一个自然界存在的规律,叫递弱代偿(感兴趣的可以看看他的《物演通论》),就是说随着事物演进,功能会越来越分化,于是独立存在的能力就越低,必须依靠其他事物才能得以存在。坦克也是这样,虽然防空不靠谱,但是这对于军事强国来讲倒也不是啥要命的事儿,因为可以开发野战伴随防空火力啊。各种中小口径的自行高炮,中近程防空导弹发射车,甚至弹炮合一系统,可以很好的肩负起伴随防空的任务。至于坦克嘛,还是拿大口径机枪凑合去吧。这就是为啥文章开头笔者说“军事体系越完善的国家,坦克防空能力越差”。
“复仇者”防空导弹发射车,美军用了几十年的伴随防空火力
道尔-M 中近程防空导弹
“通古斯卡”弹炮合一系统
反而是那些军事体系不够完善的国家,因为被逼无奈,比如东亚某大国的天马坦克上,就有便携式防空导弹。前面说到的斯洛伐克,之所以要搞出一个T-72M2,也是同样的原因。我国过去长久以来缺少靠谱的野战伴随防空,也在坦克研发上尝试了加装防空导弹的路线;但在90年代以来,随着机械化建设力度加大,PGZ-95、PGZ09自行高炮,道尔-M,红旗-17构成的伴随防空体系日益健全,也就没有让坦克防空的必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