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龙戒,新疆如此辽阔壮美?
新疆---是中学地理课本里的大漠戈壁、天山草原,占据近六分之一的国土面积,拥有最长的边境线;
是小时侯从出差归来的长辈手中接过的碧绿饱满的马奶子葡萄和皮薄肉香的哈密瓜;
是朋友寄回的明信片上仙境般的湖光山色,和无法用言语形容的大美边疆;
是一个令无数旅游爱好者魂牵梦绕、心驰神往的必到旅游目的地。
接下来,和大家分享我的新疆八天游。
第一天:初来乍到——备感新鲜从机场前往酒店的路上,我一边听着导游的讲解,一边观察起这座世界上离海洋最远的城市。马路不宽,车倒是不少,两旁竖立的广告牌提醒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首届亚欧国际博览会将要在这里举行。为此,整座城市正大兴土木,完善市容市貌,不时还能见到特警巡逻车,为维护城市安全稳定尽职尽责。
在酒店稍适休整后,为了品尝到正宗的清真菜,我特意选择一间外表并不起眼但出品独具特色的小餐馆,随意点了几样菜,别有一番风味。
这里的日落时间通常在晚上九、十点,从酒店向外俯拍,已是八点时分的街上并不繁华。原来,为配合日照时长,这里的人们下班时间是晚上八点半,自然夜生活还未真正开始。
第二天:吐鲁番——古今交汇这一天的目的地是吐鲁番。沿途经过达坂城风力发电站,一座座巨大的风车缓慢摇转,为新疆各地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风能。
进入吐鲁番,第一个景点便是从小久闻大名的火焰山。在《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就是被它挡住了西行取经的去路,多亏孙大圣从铁扇公主处借来了芭蕉扇,才得以翻越这座火洲。身处这中国最热、最干的地方,你会感觉整个空气都像是被火灼烧过一样,红色的山体热浪滚滚、蒸腾缭绕,再看竖立的巨大温度计显示45度的地面温度,感叹这样一块寸草不生、飞鸟不落的地方。
也就是离火焰山不到十分钟的车程,在这个叫做葡萄沟的地方,见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葡萄满架的丰收场面,维吾尔族妇女惬意地做着手工活,因为处于吐鲁番盆地的绿洲区域,这里水源丰富,日照长、温差大,自然能出产世界最甜的葡萄。可以说,葡萄就是吐鲁番的灵魂。
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齐名,被誉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的坎儿井,在高中地理课时就有所耳闻,通过它引天山雪水,灌溉绿洲的庄稼,保证百姓牲畜用水。没有先进的工具,就用原始的木棍原理,全靠人工挖掘,最终寻找并保护好水源,古代劳动人民用他们的智慧与勤劳创造了奇迹,打造出吐鲁番的生命线。
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土建筑城市交河故城现已是断壁残垣,放眼望去满是土黄,谁能想到早在两千多年前,这里是繁华如今北京上海的大都市。站在故城中,心生敬畏,这是怎样的一片苍茫与荒凉。
第三天:天山天池——天生纯粹群山环抱中,绿树森林旁,有一池波光粼粼的湖水,湖蓝色的池水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点点光芒,与远处的雪山遥相呼应。走近看,池水清澈见底,没有一丝杂质,让人忍不住想要触碰却又不忍心破坏这份纯粹。这就是“人间瑶池”——天山天池,她如同璀璨宝石镶嵌在群山之中,是以高山湖泊、云杉林和雪山景观为特色的著名避暑旅游胜地。大文豪郭沫若曾这样描写天山天池:“一池浓墨沉砚底,万木长毫挺笔端。”
在旅游车上,可以看到戈壁、蓝天、白云、盘旋的山鹰、连绵的群山、茂密的森林、澄蓝的湖水、奔跑的骆驼、成群的马牛羊、如莲花般的毡房。这样,即便车程长,依旧不会疲劳,因为看到的都是从未见过的景致,只会感觉眼睛不够用,想把一切美景尽收眼底。
第四天:喀纳斯——大美无言提到新疆,没有人会忽略亚洲唯一瑞士风光喀纳斯这片神的自留地。那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堪称人类净土、人间仙境。而当我真正来到这里,才知道什么叫做词穷,竟找不到言语去形容她的大美。
喀纳斯景区春秋相连、长冬无夏,她由喀纳斯湖、白哈巴村和禾木村三部分构成,喀纳斯湖曼妙,白哈巴村古朴,禾木村安宁。先看喀纳斯湖,她是中国最深的高山淡水湖泊,且不说卧龙湾、月亮湾和神仙湾的神秘惊艳、通灵剔透,单是湖水在不同地势高度所呈现出的不同颜色,像宝石蓝、青蓝、靛蓝、碧绿、翡翠,就已然令游客叹为观止了。我想,再专业的画家也调配不出这湖水的色彩吧,只有大自然才有这样的创造力。再看白哈巴村,山坡上的森林纯自然地呈现出整齐的造型,犹如一条条绿色巨龙正静卧休憩,额尔齐斯河在山间缓缓流淌向前,图瓦族人的木屋错落有致地安插在河流两岸,西北第一哨庄严守卫中哈边界。
正是这样一座古朴的村落,见证着祖国西北第一村的人事变迁。还有禾木村,这里是摄影家的天堂,白桦成行,炊烟袅袅,牛羊惬意地吃草,村民悠然地享受自在游牧生活,就像是在世外桃源,没有任何纷扰,只有一派祥和。
第五天:魔鬼城——震撼人心她有个可怕的名字,却吸引着南来北往的人们驻足停留,正由于她奇特的雅丹地形地貌,形成了一个又一个七分相似、三分想象的景观。她是大自然的雕塑博物馆——克拉玛依世界魔鬼城。
乘坐景区小火车,穿梭于大大小小不同的景点,无论是孔雀迎宾的喜庆、雄师怒吼的激情、雄鹰展翅的豪迈,还是海狮望月的浪漫、狮身人面的神秘、魔鬼夫妻的恩爱、天蓬元帅的娇憨,无不让人慨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当夕阳西下,余晖撒向大地,更为景点增添魔幻色彩。再伴着呼啸的狂风,就仿佛魔鬼在你耳边咆哮而过。
第六天:塞里木湖——如痴如醉诗人艾青曾这样写道:“你宝石蓝的湖水,一见便教人心神荡。”如果将她比喻成“塞上明珠”是一点都不过分,她所在之地到处都像和谐的油画,远处是高耸入云的雪山,四周是风吹草低的草原,牛羊镶嵌其中,蓝天白云倒映湖面,成对的天鹅悠闲地在湖中嬉戏。她深邃静谧,幽雅深沉,被称为“大西洋的最后一滴眼泪”。她是新疆海拔最高、面积最大、透明度最高的高山冷水湖,她的名字叫塞里木。
第七天:乌鲁木齐——浓郁风情就像北京的西单、上海的南京路、广州的北京路一样,乌鲁木齐也有一条繁华的街道,她有个极具特色的名字——大巴扎,集伊斯兰文化、建筑、民族商贸、娱乐、餐饮于一体,是新疆旅游业产品的汇集地和展示中心。高80米的观光塔现已成为乌市的地标性建筑,走在街上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伊斯兰风情,擦肩而过的大都是操着浓重卷舌音的维民,此刻你会觉得自己才是所谓的“少数民族”。
和第一天一样,我再次选择品尝地道的维吾尔族美食,就在这家叫“米拉吉”的维族餐厅,在浓郁的清真情调的氛围里,欣赏着独具匠心的纯手工雕制的雕梁画栋,品尝着独具特色的维族民间菜肴,更体会着经典的维族文化。
第八天:再会新疆——恋恋不舍新疆,一切都是新的,从未在一个地方集中看到雪山草原森林湖泊沙漠戈壁盆地绿洲;辛疆,坐长途车奔波于景点,早出晚归睡眠严重不足,行程的辛苦是其他旅游线路无法相比的;欣疆,欣喜其光彩夺目的历史文化、瑰丽多姿的民族风情、神秘绝妙的自然景观、珍奇稀有的古迹遗踪和富饶丰盛的物产资源;心疆,用心感悟一路所见所闻转化为所思所想。
八天的行程在欢声笑语、惊叹叫绝、啧啧称赞中接近尾声,新疆,这片美丽神奇的土地,这个令我向往许久的地方,给我带来了巨大的精神享受,留下了无法磨灭的深刻记忆。
我知道,我会再来的,因为北疆我没有游遍,南疆我还未涉足,也许到那时,新疆呈现给我的,又将是另一种不一样的独特风情。唯一不变的,还是我那一颗不安分的渴望远方的心。
古代名将的个人战斗力到底有多强?
五代十国时期,一个武将,在距离城楼两百米的地方,张弓射箭,直接就将城楼上的武将射穿,并钉在城楼之上。
这是一个牛人。那么,比他还牛的人,有没有?
答案是肯定的,有。
据记载,岳飞与之相比,就远非他所能敌。而这还单指弓箭能力,而非他的专属“技能”岳家枪。
是不是很强!那么岳飞到底有多强?
岳飞,一场“朱仙镇大捷”,打得金军落荒而逃,吓到了金军,也吓到了南宋的皇帝赵构;一部《武穆遗书》写尽用兵韬略,成为了各路英雄心中的“至宝”,被金庸先生追崇不已,引来了诸多的武林高手粉墨登场。那么,岳飞的个人战斗力到底有多强呢?为何会受到金庸老先生的青睐呢?
岳飞的惊人战绩宣和六年,岳飞,时年22岁。此时正在跟随魏王韩琦做事,属于默默无闻的无名小卒。三月某日,忽然来了一队兵马包围了韩琦的住处,领军之人叫张超,是一个悍勇之徒,他所带领的是一支四处打劫的流民武装,此时来到此处,正是为了准备上演一出“劫富济贫”的好戏。
攻打这种富家宅院的事情,对于张超本人而言,已经是家常便饭,所以在到达后,就率领着兵众直接蜂拥而来,大有扫平韩家之势。但正在其冲锋的过程中,忽然感觉喉咙一凉,一支快箭从他的喉咙处一飞而过,紧接着就倒地不起,一命呜呼。
跟随之人,看首领倒地,不由得看向射箭之人,只见一年轻人,正在张弓搭箭怒目而视,众人不由得大惊,纷纷后撤,最后竟无一人敢冲向前去,最后四散而逃。而这个青年正是岳飞。
时年,冬天,岳飞受命前往招降流民吉倩,上司给了他一支100人的队伍。一来是为了给他壮威,二来是让他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实行武力征服。
岳飞在接受命令时,却觉得不必如此。在他看来,招降数百流民而已,就是小事一桩。于是说道:一百人太多,四个人足矣。
上司一听,默默赞许岳飞的胆色,最后同意了岳飞的请求。
就这样,岳飞等五人就来到了流民处,面对近四百名流民,岳飞毫不胆怯,当众宣读了招抚诏书。之后众人摆酒设宴,以示庆祝。
待酒过三旬,流民的首领,提出了心中的疑惑:“倩等既搔动州县,今既受招,恐未免诛戮。”众人担心被招降之后,朝廷会秋后算账,所以趁着酒宴提出了心中的所想。
岳飞于是就再三开导,并再三保证,最后终于说服了一干流民;但就在此时,忽然跳出一人,扑向岳飞,仓促之间,岳飞无法抽出兵器,于是奋而上前,一巴掌就将他扇倒在地,于是,众人皆服。
不久,金军围困东京,岳飞就跟随着大军前往东京“勤王”,结果还没有到达东京,在半道上就巧遇了敌人。双方一见对方军队,都是一惊,随后,只见对方军队之中,有一骁勇武将,提刀拍马冲来,迎面就对岳飞使了一招“刀劈泰山”。
岳飞见对方杀来,于是把刀一横,只听“当”的一声,双方的兵器,均切入到了对方兵器之中;对方没想到,岳飞可以挡住自己的奋力一击,不由吃了一惊,正急欲抽刀再砍,此时岳飞顺势一送,一声惨叫响起,对方武将已经尸首分离。
靖康二年春,岳飞时年二十五岁,敌军犯曹州,岳飞率军前往抵抗,战争爆发后,岳飞勇往直前,一时间杀敌无数,最后,杀得兴起,单枪匹马就闯进了地方阵营,挥舞着四方铁简,大杀四方,如入无人之境,人挡杀人,佛挡杀佛;率众杀得敌军大败,追敌十余里方止。
同年八月,又转战新乡,擒获地方千夫长。随后转战太行山,手持丈八铁枪,单枪匹马阵斩对方将帅黑风大王。
建炎三年,贼首王善、曹成、张用、董彦政、孔彦舟率众五十万来犯,东京被困。众人面对如此大军均胆怯不敢迎敌,适时,岳飞所领兵马仅八百人。岳飞见众人胆怯,不敢应战。
于是,挺身而出说道“贼虽多,不整也,吾为诸君破之!”,带领着手下兵马齐出,岳飞“左挟弓矢,右运铁矛,领数骑横冲其军,贼军果乱”最后大败敌军。(这是书中记载,但想来人数不是是五十万之众,我认为应该是其中的一支部队,但也足显岳飞勇猛)
天生神力岳飞从20岁从军,22岁时就在箭方面展现了惊人的才艺,随后又使用了大刀、长枪、四方铁 简等诸多兵器,不说是十八般兵器样样皆通,但是也相去不远。但我们从这其中,细细品味,其中最突出的,还是岳飞的力气和弓箭。
使用弓箭射杀一个人,在历史上很多武将都可以做到,但是要射穿一个人,恐怕并没有多少人可以做到。但22岁的岳飞就做到了这一点,虽然是射穿了敌人的喉咙,但也足见力量惊人。那么岳飞的力量到底有多大呢?
其实,关于这一点,历史上是有相关记载的,据载,岳飞少年时期,就“天生神力...引弓三百斤,腰弩八石”。
在宋代的时候,按照计量单位计算,一石等于一百二十斤,八石就是九百六十斤。宋代《武经总要》中给弓箭手的标准是这么定的,一石为普通的弓箭手,二石为精英弓箭手,三石就属于精英中的精英,与现代的特种兵类似。
而这对于岳飞而言,还是小菜一碟。按照当时的标准,岳飞绝对是万中无一的“兵王”。
而射穿对方的喉咙,也仅仅是冰山一角。据说在五国十代的时候,有一个神箭手,弓力才两百多斤,就可以射穿,距离两百多米远的敌将身体。那么,岳飞“引弓三百斤,腰弩八石”,能射穿多少呢?由此可见,岳飞的力量绝对是变态中的变态。
但力量大,不见得武艺高强。在历史上有很多力量很大的人,但却没见得都成为了出名的武将,比如战国时期,就非常崇拜举鼎,但是能够举起鼎的,并不一定会成为猛将,而有可能成为“死人”,比如那个举鼎而亡的秦王了。
所以,岳飞的“天生神力”只是他个人战力中的一部分,而更重要的还是岳飞的全面的综合素质,我们从上述的战争中,看出岳飞可以熟练的使用各种兵器,可以说是一个全才的武将,远攻有箭术,近攻有大刀、长刀、长枪、四方铁 简。
那么岳飞如何掌握这么多的呢?岳飞身处北宋末年,那一个乱世,宋朝政府面对的,可不简简单单是北方金国的威胁,同时还要面对各地,烽火四起的农民起义。所以,在那个年代,习武自卫成为了很多年轻人的主流,而岳飞就是其中之一,而且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武术爱好者。
而且,从他所使用的兵器看,在他年轻的时候,绝对拜过很多的师傅,不然也不可能在数次战场之中,使用了多样不同的兵器,但是最精通的应该还是所谓的“岳家枪”。
在历史资料中,岳飞到底拜过多少位师傅,已经无迹可寻,但有明确记载的,却是有两位。
据《金陀粹编》中记载,岳飞的师傅之中,有一个人叫周同,在周同去世的时候,岳飞就在其墓前哭泣,岳飞的父亲见到后就问他:“尔所从射者多矣,独奠泣于周同墓,何也?”
岳飞听到后,说道:“飞向者学射于周君,而特与飞厚”,意思就是说,岳飞的众多师傅当中,唯独这个周同待岳飞最好,所以为其之死而悲伤。
显然,从此可以看出,教导岳飞练习箭术的,周同也仅仅是其中一人,那些没有姓名的人还有很多。
另外还有一位有名有姓的师傅,叫陈广,据说“善使枪”,于是在岳飞二十岁那年,由其外公引荐至其门下,学习枪术,不久就枪法大进,“一县无敌”。关于“岳家枪”的由来,应该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一定完善。
总结这上面的记载,多出自于《金陀粹编》一书,作者是南宋时期的岳珂,重要讲述关于岳飞的传记(岳飞后人,存在美化嫌疑),因时间比较近,真实性相对可靠。但其中内容也类似于其他《传记》一样,存在一定偏差,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
从其中记载来看,岳飞的成长除了谋略之外,其个人战力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存在夸张的成分,但也不排除岳飞的个人能力,的确比较突出。
左手拿弓右手持枪,冲杀与战场之上,来回冲杀,这已经不是一般人可以具备的,最起码,在宋朝之后,已经是很少出现这么勇猛的将领。
金庸先生,在《射雕英雄传》中,将岳飞的事迹与武侠联系在一起,也不是没有道理,除了推崇其兵法外,其武力也是重要的一部分。可能在金庸的心目中,武侠之外能当王者,唯有岳飞,岳武穆是也。
ENT
要盘龙一类的?
《灵罗戒》、《傲剑凌云》、《星辰变》、《灵决天下》、《星辰武神》都挺不错的
哪部玄幻小说可以称得上神作?
强推一本小说《大圣传》
李青山,顾雁影,小安,钱容芷
到头来最心疼的,还是那个心如蛇蝎的女人。
听说你五岁那年亲眼看着赌鬼父亲打死了不肯以身抵债的母亲。听说你母亲死后就被父亲卖到了钱府,而你的父亲也因为还不起赌债横尸街头。你就又有了父亲还有了姓和名字,你之前叫什么并没有听说。听说你成了养父的肉襟,家族核心直系的觊觎和偷易。而你却是所有外人眼中冰清玉洁不可亵渎,犹如散发着神圣气息的白莲莲,一瞥一笑尽是温柔,笼罩着族人宠爱的光环。你倾力的讨好家族中的各个权贵。即便他们暗中和你有错综的肉体关系,你也心甘情愿的知书达理,尊老爱幼。听说家族的人对你寄予厚望,让你入学百家经院。那一年你十七。那一夜你欢天喜地的满足了养父的所有要求,像一个得到心爱糖果孩子一般的开心。听说你十八岁那年在大族长庆寿的日子勾结外敌杀光了所有钱府的人,直系,旁系,偏支,宾客,全部杀光,一个不留。趁着夜色,钱府里的滔天火焰在你背后扭曲,而你踩过千人的尸体拿着你养父送给你的那柄长剑鞭刺这匍匐在地下爬行的养父,那一刻你浑身鲜血,是火焰也无法比拟的红艳,一剑一剑缓缓的削在已无力爬的更快养父身上,你听着他撕心裂肺的哭喊觉得如此美妙,你轻轻的回应着他,说:“还差就七百剑,我就放过你。”可能是夜晚,可能是长发,却怎么也看不到你那时是怎样的双眼。听说你在废墟的钱府,带着修罗的鬼魅挺身跪了一夜,直至火焰熄灭,炽热不在。然后你如没有魂魄的肉尸走向茫茫的荒野。听说你又回到了百家经院,选择了时刻被地狱毒蛇噬身的法则,好像只有每分每秒的疼痛才能让你感到存在。听说你加入了鹰狼卫,而你的身边从此也多了一个叫楚天的人作陪。你不爱言语很沉闷,他就在你身边笑谈逗乐。他知道你时刻受到地狱毒蛇的侵咬,就对你关爱有加,无微不至。而你对此却是漠然冷视。听说你认识了一个叫小安的人,可你在她面前却抬不起来你盎然一切的双眸,因为你看不得她那让你自惭形秽无处可逃的眼睛,那么的虔诚和清澈,不含有任何的杂质和感情,虽然她是一个佛教叛徒。听说那个叫小安的受到了整个世界的围杀,她屠尽了四方城镇,杀光了所有的活物。而这个世界又怎么容得下她无边的罪恶。她终于抵不过这个世界的力量,被围剿在山洞。她已经奄奄一息,无力反抗。她看着你的到来,没有一点波动。你看着她柔弱的躺在蒲团上,一动不动,山外的叫嚣声越烦越乱。当时你的心情是怎样,有没有过一丝庆幸和感动?庆幸与她同在,感动此刻存在。听说天下大乱,你身边的楚天从未离去,对你好的频繁。你终于侧目看他一眼,而眼中挤满了不屑和厌倦。三年,楚天和你亲吻的瞬间,眼中写满了惊恐,你体内的毒蛇一条一条的通过口径飞入到楚天的肠胃,瞬时间让他的身体密密麻麻的塞满了来自地狱毒蛇的嘶咬。这种疼痛也无法比拟你识破他面具的震撼。这么多年他小心翼翼,这么多年他谨小慎微的恭维和义无反顾的付出,为何,你知他是要你的命?你冷冷的看着他绝望的双眼,竟也是缓缓地闭眼,然后睁开,就让他死无全尸。他是带着天命而来,为了接引这个世界的创建者而存在,而你要代替他的一切。终于在这个世界最神圣的祭坛迎接来了这个世界的真龙天子,以除叛逆。你便是接引的台阶,那条毒蛇的信子正在暗中闪动。小安与真龙的战斗,她命悬于一线,你也终于吞噬在了天子的身体,犹如小蛇吞象一般的困难和丑陋,那一刻你与真龙天子同在,你拼命的干扰着真龙天子的身体以让他无法刺中她。你已经不在是地狱的毒蛇,变成了一条不像蛇不像龙的生物。灰色的身躯在空中丑陋的翻腾,做出各种龙的动作,你用长长信子舔着龙角,身上的鳞片错综着蛇皮,沾惹恶心的液体。你肆意的抒发身体,在真龙天子前露出所有的可笑和丑陋,就好像要让他知道自己是多么难堪,就好像是一个入戏的小丑那么的可怜和疯狂。你终是一条蛇,终都不过天子真龙。此刻,你听到了小安的佛经吟唱,于是你躬身聆听,像是一个虔诚的教徒仰望着洁净的光亮。你知,你必死,你知你斗不过龙。也许,不必知。所以,你渴望的望着小安,让她用那把剑结束你的一切。你终于直视了她的眼睛,那么的清澈和光亮,似乎闪烁着一尘不染的世界。于是你又深深的低下了头颅。疯狂的吞噬一切,是否因为你想把自己也吞噬掉?燃烧世界的人,亦燃烧着自己,不原谅世界的人,亦不会被世界原谅。于是,小安高高的挥起了那把正义的剑。这样的轮回,早已厌倦,终于可以到此为止,于是你微笑着闭上了双眼。是了,不要再轮回了,宁愿不曾存在过。
朱棣的皇后是谁?
明成祖朱棣的皇后是历史上的仁孝皇后徐氏,民间传说其名叫作徐妙云,她可是朱棣一生的白月光,朱棣一生有九个儿女,其中七个都是与她所生,可见朱棣与徐皇后夫妇感情有多么深厚。
徐皇后去世时与朱棣的诀别也是历史上非常感人的一幕,在她死后打破了明清两朝的皇后纪录,并且朱棣甘愿为其素服缀朝一年,更让人感慨的是从徐皇后去世到朱棣去世中间相隔17年,而朱棣此后都没再册立皇后,下面就来说一说这位辅佐朱棣开创永乐盛世,还能让朱棣17年不再立后的明朝一代贤后仁孝皇后。
青梅竹马结连理,将门虎女贤内助徐皇后是明朝开国名将徐达长女,公元1362年徐皇后出生,当时朱元璋还没有建立明朝,徐达与朱元璋还是一同打天下的好兄弟,好战友。
徐氏幼年时期就非常聪慧过人,徐达没有像封建时期的其他父亲那样重男轻女,徐达认为既然女儿如此聪慧有天赋,那不能浪费她的天赋,就为她聘请名儒教其读书学习,而她也没有辜负父亲徐达的培养,她自幼饱读诗书且记忆力惊人,能过目不忘,连教她的老师都认为她的天资远胜于男孩。
在《明史》中称徐皇后为:成祖仁孝皇后徐氏,中山王达长女也。幼贞静,好读书,称女诸生。
诸生属于元明时期饱读诗书可以进入官学的文人,是有资格进入官学的读书人,所以徐氏在少年时期被称之为“女诸生”,也能看出她具有很不错的文化素质。
而由于朱元璋与徐达本是布衣之交,两家关系非常亲密,朱元璋在没称帝之前经常去徐达家中做客,因此朱元璋在徐氏幼年时就见过她,在《明史》中记载朱元璋见到幼年的徐氏时就称:“此女必贵,其以为吾儿妇,宜善视之”
朱元璋这意思就是说看徐氏将来是贵人,想聘她为儿媳,让徐达好好照顾。朱元璋就替比徐氏大了两岁的第四子朱棣向徐达求婚,就这样徐氏和朱棣在幼年时就定下了娃娃亲。
这也注定了徐氏此生和朱棣的爱情缘分,朱棣与徐氏夫妻感情深厚也是有原因的,虽然两人是由双方家长定下的娃娃亲,但是两人却并不是先婚后爱,这就是因为两人在婚前就已经相依相伴三载。
在洪武六年(1373年)十二岁的徐氏就入宫成为女官侍奉朱元璋的嫡妻马皇后并陪伴十四岁的朱棣,马皇后对于徐氏如女儿一般疼爱,史料中称为“日侍左右,独被宠眷”,这期间徐氏不仅获得未来婆婆马皇后的喜爱,也和未来夫君朱棣每日相处,感情日益深厚。
在相处了三年之后徐氏与朱棣大婚,徐氏也被朱元璋册封为燕王妃。徐氏正式成为了朱棣的妻子,也成了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儿媳。
徐氏与朱棣大婚之后不久就生育了长女朱玉英,后又生了长子朱高炽,此后九年中,徐氏为朱棣连生七名子女,要知道朱棣一生只有九名子女,可以说朱棣的子女基本都是与徐氏所生,由此可见尽管朱棣侍妾妃嫔不少,但唯独原配夫人徐氏独得宠爱。
此后朱棣赴北平(现今北京)封地就藩,徐氏也带着子女们一同随朱棣来到北平燕王府中生活,朱棣到了北平之后要与地方官接洽协商政务,同时燕王府本身也相当于缩小型的皇宫机构,燕王府内部有审理所、典膳所、奉伺所、纪善所、良医所、典仪所、工正所等机构,还要负责给孩子们找老师以及管理王府仓库等各种琐碎事务。
朱棣一个人根本就忙不过来,因此这时候贤妻良母徐氏的作用就发挥出来了,朱棣忙着主外,而徐氏则把燕王府内部管理得井井有序,因此在《明太宗实录》(朱棣最初庙号为明太宗)中记载:内助藩国二十余年……嫔于肇封,家政辑宁。
这意思就是说徐氏在跟随朱棣就藩二十余年,是朱棣的贤内助,正因为有了她才使得朱棣可以后顾无忧,家庭和睦。
徐氏与朱棣本来可以在封地安安稳稳做一对幸福夫妻,但是随着朱元璋去世,朱棣的大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继位,朱棣与徐氏在北平的平静生活也被打破了。
朱允炆继位之后有感于他这些远在各地的藩王叔叔们手握重兵,对皇位威胁极大,于是朱允炆继位之后就厉行削藩,使用残酷手段先后废除了朱元璋第五子周王朱橚、第七子齐王朱榑、十二子湘王朱柏、十三子代王朱桂以及十八子岷王朱楩的封爵,其中湘王朱柏更是被朱允炆逼得自焚而亡。
朱允炆如此用残酷削藩让北平的朱棣惶惶不安,最终朱棣在谋臣道衍和尚的游说策划之下决意发起靖难之役反抗大侄子朱允炆,在发动靖难之役时,朱棣的谋主道衍和尚出谋划策居功至伟,但是这其中也少不了贤内助徐氏的支持。
据《明太宗实录》记载:上举义靖内难,后所赞画,多协上意。这意思就是说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时,徐氏也没少出力为朱棣谋划,而且还都很符合朱棣的意思。由此可以看出徐氏不仅是位贤内助,还对朱棣的事业有很大的帮助。
徐氏不仅帮助朱棣出谋划策,她还在军事指挥上对朱棣帮助很大,在靖难之役时,朱棣率大军前去袭击大宁城(现今内蒙宁城县),朱棣临走时只留了少部分的老弱残兵帮助长子朱高炽守城。
而朱棣走后恰好朱允炆的大将李景隆率大军前来围困北平城,朱高炽指挥军队守城,在守城事务上还都要与母亲徐氏商量,凡部署防御事务皆由朱高炽请示徐氏之后才做决定,因此当时负责防守北平的总指挥实际是徐氏。
徐氏沉着冷静地与朱高炽以及道衍和尚谋划守城事务,而徐氏也不愧是大将徐达的女儿,很有将门虎女风范,她知道守城最重要的是士气,她亲自临阵鼓舞士气,还亲自披挂上阵到城楼上督战,并发动鼓励士兵、将领的妻子们都随她披甲上城楼作战,徐氏带着这群娘子兵从城楼上往下砸石头抵御李景隆的士兵攀城。
最终凭借徐氏的指挥,燕王府的军队一直把李景隆的几十万大军拖到了朱棣回援,在朱棣回援北平时,徐氏又让儿子朱高炽主动派城内士兵突击出去,与朱棣内外夹击李景隆的大军,打的李景隆是大败而逃。
此后靖难之役一直打了四年之久,朱棣多次率军在外出征,而徐氏总能带着儿子朱高炽留守北平,把朱棣的大本营守护好,让朱棣在外征战没有后顾之忧,可以说朱棣能娶到徐氏真是他一生中最幸运的事情,有妻如此夫复何求。
一国之母悯苍生,死后哀荣犹递增公元1402年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终于以大侄子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获胜登基为帝而告终,朱棣在南京登基之后,就派人接还在北平的妻子徐氏到南京,并宣布册封徐氏为皇后。
在明太祖朱元璋建国时就有规定皇后的凤印上坠饰的是金龟纽,朱棣在册封徐氏时特意下旨改变朱元璋定的规矩,把皇后凤印上的金龟纽改为盘龙纽,并且还特意让礼部官员在承天门开读诏书昭告天下,徐氏也开创了明清两代册立皇后时单独颁布诏书昭告天下的先河。
朱棣在册封徐氏为皇后的册文和诏书中写道:济朕艰难,同勤开国,朕登大宝,允赖相成,朕躬行天讨,无内顾之忧,同朕恭勤,保兹天命,君临尔万姓之上!
朱棣的这些话主要就是想昭告天下,自己能当上皇帝对妻子徐氏的依赖很大,他现在就想让徐氏跟他一起来守护他们夫妻俩一起拼搏下来的这片天下,让徐氏和自己一起君临天下。
从朱棣的这些话中可以看出他对妻子徐氏有多么重视和感激,确实如此,明朝历史上的皇后中有很多贤能的皇后,但除了朱棣的生母、朱元璋的嫡妻马皇后之外,还有谁能与徐皇后比肩,朱元璋和朱棣父子两代都十分幸运娶到了如此贤内助,才成就了他们父子二人的帝业。
徐氏成为徐皇后之后,她并没有因为地位提升而迷失自我,她依然像当初在燕王府时那样帮助朱棣管理好后宫事务,关心朱棣的饮食起居,而且由于她学识渊博,她还时常能利用自己的能力对朱棣在治理国家方面建言献策。
徐皇后熟读经史子集,对历史兴衰都有很深刻的认识,她深知治国之道主要有两大要素,其一为爱护和关心百姓,其二就是为国家发掘和培养人才。
因此徐皇后经常告诫朱棣,天下历经了四年的靖难之役,连年征战兵民疲惫,现在朱棣执政应该以宽俭为主,应该体恤百姓,多与民生息。
徐皇后不仅自己劝告朱棣应该宽俭,她还以身作则,在后宫中她提倡勤俭之风,使得皇宫中毫无奢侈之风气,朱棣也在徐皇后的影响下以勤俭为主,并且在施政时注重以民为主,与民生息。
朱棣在登基初期,对朱允炆的旧臣是采取打压手段,也是徐皇后请求朱棣宽恕建文旧臣,她对朱棣说:当世贤才皆高皇帝所遗,陛下不宜以新旧间。
这意思就是告诉朱棣,当初跟随朱允炆的这些建文旧臣都是当年朱元璋精心挑选的人才,朱棣不应该因为他们曾为朱允炆效忠就弃而不用,而只用自己的旧部。于是朱棣才大胆启用解缙、夏元吉等人,而这些人也为后来朱棣开创“永乐盛世”做出巨大贡献。
作为国母的皇后来说,徐皇后能劝告朱棣体恤关心百姓,还要以身作则,这是十分难得,也是当时天下百姓之幸,同时徐皇后还能劝告朱棣不拘一格用人才,徐皇后的这两项进言就为朱棣开创“永乐盛世”助力很大,所以朱棣曾盛赞妻子徐皇后是“职善道以辅内治,衍繁庆以益生灵”。
徐皇后不仅自己时时能规劝或给朱棣提一些合理的建议,她还特意召见了一些王公重臣的妻子,并当面教她们如何做好贤内助,还要匡正丈夫的言行。
都说男人的军功章上有女人一半的功劳,这句话用在徐皇后身上再合适不过,朱棣能开创出“永乐盛世”,这里面绝对得有徐皇后一半的功劳。
徐皇后不仅能帮助朱棣治国和管理好后宫,她在管理子女方面也比朱棣更有权威性,朱棣一生有四个儿子,除了夭折的幼子朱高爔之外,前三个儿子都是徐皇后所生。
徐皇后在儿子们面前很有威信,最初朱棣的次子朱高煦骁勇善战,凭借自身有靖难之役的战功很不服大哥朱高炽成为太子,明里暗里都在和大哥争位,但是徐皇后在世时,在徐皇后面前朱高煦总是对母亲毕恭毕敬。
其实老二朱高煦和老三朱高燧都是嚣张跋扈不法之徒,但是徐皇后在世时,他们在母亲面前都永远是乖乖男,从来不敢做出格之事。可见徐皇后在教育子嗣方面也很厉害,只不过她去世得太早,以至于朱高煦和朱高燧兄弟后来行事越发嚣张跋扈。
徐皇后对自己的娘家人也极为严格,她的弟弟徐增寿在靖难之役时曾为朱棣的内应,结果被朱允炆发现后亲手斩杀,因此朱棣登基后就想追封徐增寿为定国公并让其子徐景昌承袭爵位。
但是徐皇后却坚决不同意,于是朱棣就背着徐皇后先下圣旨追封徐增寿,并让徐景昌继承公爵,然后才把事情告诉徐皇后。
如果是一般人得知自己的侄子被封为国公,肯定很高兴地向皇帝谢恩,但是徐皇后不仅没有向朱棣谢恩,反而还为此和朱棣吵了一架,认为朱棣违背了自己的意愿,对自己的娘家人封赏过重了。
但是朱棣既然已经下了圣旨,就是已成事实,徐皇后只能眼看着娘家人接受了公爵封赏,不过徐皇后却建议朱棣给侄子徐景昌选择贤明的老师来教导他,以免他年少位尊恃宠而骄,后来徐皇后还是不放心侄子,并亲自把侄子徐景昌召到宫中当面告诫了他一番。
此后徐景昌果然听从姑姑教导,为人处世十分谦恭谨慎,而定国公的爵位也一直传承到明朝灭亡,徐景昌的后人徐允祯后来在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时,拼死率军护卫京城企图保护明末帝崇祯帝,最终被农民起义军所杀。
在各个方面来说徐皇后都算是非常完美的皇后,朱棣对她也是既喜爱又敬重,朱棣曾称徐皇后是自己的良师益友。
不过天有不测风云,永乐五年(1407年)陪伴了朱棣30年的徐皇后在辅佐丈夫当皇帝之后,仅当了五年皇后便病重将死,朱棣聘请了很多名医为徐皇后治病都没有治好,最终在七月初四徐皇后还是病重去世,年仅46岁。
在徐皇后临终前朱棣一直陪伴着她,于是《明太宗实录》里也记录下了历史上感人的诀别一幕,徐皇后在临终时还想着帮朱棣治国出谋划策,她还不忘提醒朱棣一定要善待和爱惜百姓,还要不拘一格广求贤才,并且对宗室皇亲要以恩义相待,至于对自己的娘家外戚则不要过于骄纵。
最后徐皇后还对儿子朱高炽表示自己此生最大遗憾就是没能与朱棣再回北平报答当年靖难之役时陪同自己一起守城的妇女们,因此她临终前叮嘱朱高炽要替自己完成这个愿望。
于是后来朱棣北巡到北平时,在南京监国的朱高炽特意派人带了丰厚的礼品和朱棣一同去北平把这些礼物赏赐给了当年那些帮助徐皇后守城的妇女们,也算是完成了母亲的遗愿。
徐皇后去世后,朱棣的情感难以抑制,他悲痛得不能自已,伏在徐皇后的尸身上痛哭流涕就如同小孩一般。
此后很久朱棣都长期处于悲痛情绪之中,群臣见之都十分怜悯同情,群臣婉言劝朱棣放下悲伤,但朱棣却越发悲痛,他对群臣说徐皇后就好比当年东汉的明德马皇后和唐朝的长孙皇后,自己没了她就等于没了良师益友,以后恐怕再也没人能直言劝谏自己了。
朱棣特意为徐皇后穿丧服一年,还为她缀朝一年,平时只在西角门听政议事。并且为她举办了很隆重的丧礼,朱棣还特意命正一教真人张宇初率道教徒为徐皇后祈福,命南京大报恩寺的僧众为徐皇后超度,仅道教的祈福道会和佛教的超度法会就举行了一百多天,徐皇后的丧礼规格也是明清两朝历代皇后之最。
朱棣还决意此生不再复立皇后,这也使得永乐一朝的皇后之位空缺十七年,此前徐皇后在世时,朱棣出于对她的敬重,她在世时朱棣始终没有册封过任何一位妃嫔,直到她去世满三年后,朱棣才册立了一些妃嫔,朱棣虽然有后宫女人不少,但是他对徐皇后的感情专一程度几乎不逊于一夫一妻的人。
永乐七年(1409年)朱棣北巡到北平,他想起了和妻子徐皇后在北平的点点滴滴,再加上朱棣还有“天子守国门”的理念,于是朱棣决意迁都北平,因此北平也就有了现代的北京之称。
朱棣决定迁都北京之后,就立刻派人在北京选择万年吉地,最终选择在了昌平县天寿山营建陵寝,也就是明十三陵中的明长陵。
此前徐皇后去世后并没有立刻下葬,而是被安放在南京皇宫中,永乐十一年(1413年)长陵修建完毕,于是朱棣亲自护送妻子的棺椁来到北京的长陵下葬,徐皇后也成了第一位葬入明十三陵中的人。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在北征蒙古回师途中病逝,享年65岁,朱棣临终时一再叮嘱要让徐皇后的神主牌位与自己的梓宫一同祭祀,于是明仁宗朱高炽就按照父亲朱棣的遗嘱执行,按照规矩祭祀时要给先皇帝加追谥号和尊号,由于徐皇后的神主牌位和朱棣的梓宫一同祭祀,因此朱高炽在同一天给父母加追了谥号和尊号,朱棣和徐皇后夫妇也是明清两代历史上唯一的一对同一天、同地点、同礼仪被上尊谥的帝后。
当年年底,朱棣终于顺利地被葬进长陵地宫,他也终于可以和自己这一生的白月光徐皇后在地下团聚,由于明朝皇陵被保护得比较完好,长陵从未被盗过,至今五百多年过去了,朱棣和徐皇后至今还安静的长眠于长陵地宫中没有被人打扰过。
可以说由于朱棣对徐皇后的宠爱,徐皇后生前荣耀,死后也是哀荣备至,而徐皇后的个人品行也完全配得上这一切。
写在最后这就是朱棣的皇后仁孝皇后徐氏的一生,她是朱棣一生的白月光,“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的爱情大概就足以形容朱棣与徐皇后的感情了。
也许当年朱棣奋起一搏发动靖难之役时,他不光考虑的是自己将来的处境,他也考虑到了妻子徐皇后将来的处境,因此他才会决定奋起一搏发动靖难之役。
女人有时候也是推动男人前进的动力,一个好女人更能影响改变男人的一生,甚至是改变男人的家族几代人,徐皇后就是一个能影响和改变男人的好女人,得妻如此,夫复何求,能娶得徐皇后这种贤妻,也是朱棣人生的一大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