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战国七雄,战国七雄为什么不做各省的官方简称?
有一则各省简称顺口溜大家一定不会陌生:京津沪渝直辖市 蒙宁新藏桂自治一国两制台港澳 东北三省黑吉辽冀鲁晋 归华北苏浙皖赣在华东湘鄂豫 归华中华南还有粤闽琼 川滇黔 归西南 西北还有陕甘青不过,对于这样的简称有些地方是不感冒的,比如山东东部很多人都对山东称“鲁”不称“齐”不服气,毕竟,齐鲁大地,齐国比鲁国要风光多了。那为何山东又简称“鲁”不简称“齐”呢,一些公认的说法是,齐国虽大,但论礼仪,论对中国的影响,鲁国才更具代表性,尤其是这里诞生了孔子,其创立的儒家文化影响中国几千年。因此,相比齐国国力的强盛一时,鲁国在文化历史上的影响力更持久。另外,就是因为齐国太大了,最大时包括河北、江苏不少地方呢,而鲁国疆域则是从来没有逾越山东境内的。同样湖北为什么成为“鄂”而不是称为“楚”,就是楚国地盘不仅仅在湖北。
但实际上,山东称“鲁”不称“齐”,并没那么复杂,这和电报在中国的推广有关。洋务运动后,电报技术逐渐被清政府接受并使用。那时发电报惜字如金,多一字便多花钱,于是便有了简称。此外还要防止误听,所以在建设电报的过程中,各个省份都需要上报自己的简称。由于河北地区率先上报了“冀”的简称,而山东因为“齐”的读音和“冀”容易混淆,所以选择了“鲁”的简称。类似的还有浙江省,其简称开始也有“越和浙”两个选择,但由于广东的简称是“粤”,为了防止冲突,浙江就只能选择了“浙”了。齐鲁也好,冀(州)燕(国)也罢,都毕竟是大有来头的,所以,湖北的“鄂”似乎就远不如“楚”的名头更大,所以很是后悔选择了“鄂”,总想改称“楚”,这不,湖北最近确认,将“鄂商”改称为“楚商”。省府表示也正在考虑将本省简称改为楚,不过貌似无法通过哦。
我们先来说湖北为啥选择“鄂”为简称。前面已经提到,湖北之所以无法简称为“楚”,是因为楚国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疆域实在太大了,今天的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贵州省、江苏省、浙江省、河南省等都在当时楚国的辐射范围内,所以楚国的王城主要在湖北,但楚真不是湖北独占的。那么,简称“荆”也不错啊,毕竟“荆州”也是古九州之一,名气够响亮,比如河南简称“豫”,河北简称“冀”,都是由“豫州”“冀州”而来。然鹅,湖北真有“荆州市”,简称“荆”等于自降身价了,悲催。再找,只有“鄂”还够“响亮”够“古典”的了:一是清朝湖北的行政中心宜昌,为隋以后鄂州的治所,故湖北简称“鄂”;二是据清县志记载,公元前887年,西周中期,楚国君主熊渠封他的第二个儿子熊洪为鄂王,修建鄂王城,开始了鄂州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三是今天的湖北省西部有鄂西山地,故简称鄂;四是传说在商周等先秦时期,鳄鱼曾分布在长江流域,彼时湖北地区形成一个捕鳄为生的民族,称为“鄂”。古人改名还知道去从文化角度考虑,然鹅,今天的湖北人却这样找改名的理由:湖北省企促会会长陈旭东透露,“鄂商”改名的原因,“主要是‘鄂’这个字不好,从字面上看,两个口代表着吵架,一个耳朵意味着偏听偏信,亏则是亏欠,这些都是湖北商人接受不了的,觉得别扭。”最早提出将“鄂”改“楚”的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玉堂也表示:“在古代‘鄂’通‘噩’,现代‘鄂’与‘恶’谐音,确实不太好听。”看头衔,陈旭东先生应该是企业家了,属于民间人士。企业家做生意喜欢讨个吉利这个无可厚非。但刘玉堂先生您是体制内人士,是湖北官方智库的学者和领导,能够说出这么没文化的话来也真够让人惊诧莫名了。按照您刘先生的说法,谐音字不好听的就要改,那么要改的地方就多了。湖北一旦改成功,很多省份都会坐不住。四川坐不住了。“蜀”和“鼠”同音,还和“输”同音,这可让天府之国的四川咋整?海南坐不住了。海南简称“琼”,表面上是个好字啊,玉树琼花,很有意境。但按刘先生的说法,却是和“穷”同音啊。黑龙江坐不住了。黑龙江简称“黑”,都不用谐音啊。安徽也坐不住了。“皖”“晚”“完”,这可咋整。甘肃的甘也不好。甘,本来是甜的意思。可是和“干”同音啊。甘肃本来就缺水,怎么可以成天把“干”挂在嘴边呢?不吉利。云南简称滇,跟疯疯癫癫的癫一个音,也不吉利。山东简称鲁,虽然是从孔子的故国鲁国得名,但鲁莽、愚鲁也是这个鲁字啊。福建的闽字尤其不好,里边是一条虫。按刘先生的说法,每个省都得改简称啊,这事弄大了。
你上学的时候按怎样的顺序念战国七雄?
怎么提出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好象没有多大意义吧!
战国时期的七个大国齐、秦、燕、楚、韩、赵、魏逐步的被秦所吞并,然后建立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王朝“秦朝”。这问题并没有说清楚是七国的大小排列还是六国被灭亡的先后顺序。
用什么名字来形容秦齐楚赵魏韩燕七国?
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是指战国时期的七个最强的诸侯国。
经过春秋时期的无数次兼并战争,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到战国时期实力最强的七个诸侯国分别为秦、齐、楚、燕、韩、赵、魏,这七个国家被历史学家称作“战国七雄”。
除战国七雄外,还有越、巴、蜀、宋、中山等大国。小国尚有郑、卫、东周、鲁、滕、邹、费等,但其实力与影响力皆远远不及战国七雄,只能在强国的夹缝中生存,且最终均为七雄所灭。
战国七雄时期战争的性质?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进行的战争属于兼并性质的战争,在兼并战争中,诸侯国不断减少,为后来秦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定基础。
战国兼并战争的的影响:
1、兼并战争推动了各国的改革,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土地制度的形成。
2、由初期的土地人口的争夺转变为以统一为目的,促进了封建政治制度的形成和民族融合。
3、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各国第一个称王的是谁?
楚国是战国七雄中,第一个称王的,比其他几个早了400多年。中国古代臣子的爵位,大致排名是这样的:
王、公、侯、伯、子、男。伯爵及其以下,基本上都是可以花钱买的,可是王爵、公爵和侯爵,那就是正儿八经的爵位了,没有君主的任命,一般情况下,是没法子得到的。而且在周朝时期,王、公、侯都是可以自己建国的。在周朝建国的时候,分封天下,我们会发现,周天子是王爵,其他的宗室及功臣,基本都是公爵或者侯爵,混得惨点儿的,只有个伯爵。比如说姜子牙虽然功劳很大,但是只被封为齐侯,尚未达到公爵。所以大家虽然称呼他为姜太公或者齐太公,可人家只是个侯爵。大家很熟悉的周公旦,别以为他就是公爵了。其实他的鲁国,是正儿八经的侯爵国,因此他也只是个侯爵。但是死后可以被追封为公爵。真正被封为公爵的,在周朝最初只有8个国家,分别是:虞国、虢国、宋国、杞国、陈国、祝国、蓟国、焦国。为啥他们有资格成为公爵国呢?其实都是有出处的。虞国是周文王的叔叔太伯和仲雍所建立的公国。虢国是周武王的叔叔虢仲、虢叔所建立的公国。宋国是商朝后裔所建立的公国。杞国是大禹治水那个大禹的后代所建立的公国。陈国是舜帝的后裔所建立的公国。祝国是尧帝的后裔所建立的公国。蓟国是黄帝的后裔所建立的公国。焦国是炎帝的后裔所建立的公国。现在你明白了吧?不是谁都有资格建立公国的。这些公国都有强大的背景,要么是炎黄后裔,要么是尧舜禹的后裔,或者是商汤后裔,最差也得是周武王的长辈们。至于周朝的开国功臣,顶天了只能达到侯国这个级别,死后被追封为某某公,倒是有可能的。本来这一套周礼制度,那是相当规整,看起来也很合理。可偏偏就是有些没文化的人,不愿意去学这些东西,他们不仅不愿意做侯国,甚至连公国都看不上,他们想直接称王了!一、论称王,楚国还得往后排排。目前最流行的说法,是楚国第一个称王的。因为楚国身处南方,手握大片蛮荒之地。当时南方尚未开发,所以受教育程度低,他们也没接受多少周礼的洗礼。再加上楚国的军事实力逐渐强大,开始不满周天子的统治,因此楚国就这么称王了。其实楚国的等级特别低,最初只是个子爵国,压根算不上是个国。但是谁让人家发展起来了呢?实际上第一个称王的,还真不是楚国,而是徐国。徐国可不是周朝所封的诸侯国,早在夏朝时期,就已经有了徐国,地理位置也就在江苏泗洪县一带。周武王灭了商朝的时候,徐国压根就不肯臣服于周天子。同时徐国也是东夷各国中最强大的一个,当时徐国的君主是绂,反对周朝统治的时候,绂宣布自立为王,也就是徐驹王。周成王、周康王时期,徐驹王一直都不服周朝的管教,因此和周朝打了不少仗。这一时期的徐国也是最强盛的时候。只可惜,后代一个不如一个,到了周穆王时期,徐国慑于周穆王强大的军事压力,这才选择臣服于周朝。没办法,被打服了。可人家依旧不肯去掉王号,就这么苟延残喘着。直到被吴国所灭。二、战国七雄中,第一个称王的,自然是楚国。徐国虽然实力强劲,可到了西周中期就没了。因此看问题还得往长远了看,最早称王,且不服周朝管教,还活下来甚至还活得不错的,自然就是楚国了。楚国的祖先,早年是伺候周文王的仆人,由于工作很负责,所以他的子孙也就服侍了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到了周成王时期,感觉这祖孙几代人为他们老姬家工作如此辛劳,不给个爵位说不过去吧?因此周成王就把他们的后代熊绎封到了南方的蛮荒之地,同时赐予了他拥有50里土地的子爵爵位,好家伙,真够大方的。按道理子爵是不可能建国的,可人家除了这50里土地外,周围都是蛮荒之地,随便他开采,又没有其他人愿意来,所以南方大片土地,逐渐都成了楚国的地盘。楚国属于周朝给了第一桶金,随后自主创业做大做强的。楚国第六位国君熊渠继位以后,立刻就发现周王朝不行了啊!而且在他的祖先勤劳的开垦发展之下,楚国的实力大增。再加上楚国一向被中原诸侯称之为蛮夷,总是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因此熊渠一怒之下,直接自立为王了!他的理由很简单:我是南方的蛮夷,就不按照你们中原的那一套规矩办事了!这理由也够绝的,可他自己称王也就算了,偏偏还把自己的3个儿子都给封为了王:长子熊毋康为句亶王,次子熊挚红为鄂王,少子熊执疵为越章王。别管封号有多奇葩,总之只有周天子能行使的权力,居然被熊渠给用了,你说周天子能高兴吗?周厉王上台以后,立刻就看熊渠不爽了。熊渠早就耳闻周厉王是个残暴不仁的家伙,跟这位老兄跟前抖机灵,似乎不太明智。因此熊渠主动把3个儿子的王号给撤了,自己也改称楚子,算是给了周厉王一点儿面子。总结:各国的第一个王爵,时代差距还是很大的。楚国第一位王爵:肯定是熊渠了,时间在公元前880年左右,只是后来自己取消了。后来熊通在公元前741年又自立为王,也就楚武王,依旧早于其他各国。秦国第一位王爵: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嬴驷自立为王。赵国第一位王爵:公元前323年,赵武灵王赵雍称王。不久后又放弃了王位。魏国第一位王爵:公元前334年,魏惠王魏䓨称王。魏国自此由盛转衰。韩国第一位王爵:公元前323年,韩宣王韩康称王。齐国第一位王爵:姜姓齐国无人称王,公元前334年,齐威王田因齐和魏惠王共同称王。燕国第一位王爵:公元前323年,燕易王看大家都成为了,自己也不能落后,所以也称王了。由此可见,战国七雄中,第一个称王的是楚国,要比其他几个早了400多年。其他几个称王的时间基本接近,看来中原诸侯还是相对受到周礼约束的。参考资料:《史记》、《战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