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与蜀鸡,为何曹操的谋主是荀攸

天美资源网

乌鸦与蜀鸡,为何曹操的谋主是荀攸?

虽然都是顶级人才,但每个人的特点是不同的。

曹操的过人之处,在于能将各人的特长发挥到极致。

乌鸦与蜀鸡,为何曹操的谋主是荀攸

在他的主要谋士班底中:荀彧是“王佐”,郭嘉是“奇佐”,荀攸则“常为谋主”。

荀攸的谋略、贡献,都未必不如郭嘉,他甚至一度成为曹操的“首席军师”。

不过,论及在后世的知名度,荀攸远不如郭嘉。

这是由郭嘉、荀攸各自的特点造成的。

荀攸谋略的特点

荀攸的谋略特点,是极为鲜明的。

在荀攸十三岁的时候,家中故吏张权有事求助于荀攸的叔父,荀攸观察张权的神色,认为不对劲,“推问”,果然发现张权“杀人亡命”!

洞悉“奸谋”,正是荀攸的第一项独特技能。

后来,曹操评价“荀令君(荀彧)之进善,不进不休,荀军师(荀攸)之去恶,不去不止”。

可见,荀攸洞悉奸谋、奸人的特点,伴随其一生,其事迹虽史书未详记,但却为曹操立下大功。

当然,使荀攸扬名立万的,还是他的征伐之谋。

荀攸的征伐之谋,表现在三个方面。

1、征伐顺序、方向的选择。

曹操讨伐张绣前,他反对征伐,认为张绣之所以与刘表联合,是因为他仰食于刘表,而刘表以张绣为北面屏障。不过,刘表不可能完全满足张绣(忌惮张绣发展强大反为威胁),两人势必会分离。所以,对张绣,你不去打他,“可诱而致之”,但如果急着去打,张绣刘表联合,很难搞。

曹操不听,去征张绣,刘表果然去救,“军不利”。

曹操为此对荀攸感叹:不听你的建议,才导致这样的局面!

虽然曹操此后以其军事才能击败了张绣-刘表联军,但只是成功脱险。张绣问题的最终解决,还是荀攸所说的“可诱而致之”。

曹操讨伐吕布前,议者认为张绣、刘表在后,威胁很大,应该撤围吕布的军队。荀攸、郭嘉认为张绣、刘表新败,构不成什么威胁,吕布骁勇,又与袁术勾结,给他时间,他必然纵横江淮,收纳豪杰,是心腹大患!应趁他众心未一,消灭他!

曹操随即进攻吕布,但因吕布坚守,曹军久攻不下,曹操想撤军。又是荀攸、郭嘉一起力劝曹操一鼓作气,坚决消灭吕布!

袁绍死后,其子相争,袁谭向曹操求救。

众将都认为袁绍集团已经分裂,不足为虑,刘表是心腹大患,应先攻刘表。

荀攸认为:刘表无四方之志,袁氏仍是最大对手,应趁其分裂,抓住机会,先攻袁氏!

2、荀攸最大的特点:克敌之谋。

曹操与袁绍开战后,袁绍令颜良进攻白马。

荀攸献策:进军延津,做出渡河袭袁绍军后路的假相,吸引袁绍军,以分其势,然后轻兵急袭,进击颜良!

曹操以此计,使张辽、关羽击杀颜良!

其后,当曹操迁徙白马居民撤离时,袁绍派文丑、刘备来追击。

曹操使人丢下辎重以诱敌,敌军来时,众将劝曹操退回营地,唯荀攸表示:正靠这个打击敌人,跑什么跑?曹操“目攸而笑”。

结果,文丑军劫掠自重,阵型打乱,曹军趁机猛攻,斩杀文丑。

小说中著名的“斩颜良,诛文丑”的典故,其实安在荀攸头上似乎更合理一点。

此后,官渡相持,曹军粮草不支。

荀攸献策袭袁绍的粮草,并举荐徐晃担任此职,一战破之,烧其辎重。

其后,许攸来降,建议曹操袭击乌巢,彻底摧毁袁绍军粮草储存。

众将疑心,唯荀攸和贾诩力主采纳许攸的建议。曹操遂留荀攸与曹洪守营,亲率精骑袭乌巢。

曹操袭乌巢时,袁绍派张郃、高览攻曹营。张郃、高览在受到谗言后前来投降,曹洪不敢接纳,荀攸力主接纳,“乃受之”。

可以说,在曹操击败袁绍的过程中,荀彧、郭嘉、荀攸都有极大贡献。

相比之下,荀彧、郭嘉的建议,多围绕大方向(如是否能抗衡袁绍,官渡之战是否坚持下去),而在操作层面,如如何击破颜良、文丑,如何袭击袁绍运道,是否接纳张郃高览,荀攸则发挥了独一无二的作用。

正如曹操所说:“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

不必过度解读的“首席军师”

曹操作丞相后,荀攸成为中军师,位在前、左、右军师、军事祭酒(郭嘉生前所任)之前,成为“首席军师”。

后来,在劝曹操“受九锡”的表中,中军师荀攸位列众人之首,并以“攸等”代指众人。

因此,说荀攸是曹操“首席军师”并非虚言。

不过,这个“首席军师”不必过分解读。

虽然影视剧中老早人们就称曹操为“曹丞相”了,不过事实上,曹操是在远征乌桓后才成为丞相的。

因此,荀攸成为中军师时,郭嘉已死,而荀彧早已以尚书令居中持重。

而在劝曹操“受九锡”问题上,荀彧更是反对者。

所以,荀攸这个“首席军师”,可以看成是除荀彧、郭嘉之外的首席谋士,位在程昱、贾诩、刘晔等人之前(只是指地位,未必指谋略能力),并不代表他地位在郭嘉、荀彧之上。

总体上,荀彧、郭嘉、荀攸谋略都很强,论功劳,居中持重的荀彧可能略大一些,论谋略,三人只能说是各有特点,难以高下区分。

不过,荀攸在后世的名声远不如荀彧、郭嘉。

这与荀攸的自保之术有关。

荀攸的自保之术

与郭嘉等人不同,荀彧、荀攸在协助曹操的过程中,除了谋略,还发挥了自己的影响力。

荀彧、荀攸除了出谋划策,还担负着主要的进贤职责。

曹操的主要谋士,包括郭嘉,都是荀氏所推举的。

因此,荀氏的影响力非常大。

荀彧居中,在曹操外出征战时替曹操坐镇许昌;荀攸跟随曹操身边,“常为谋主”,甚至曹操率精骑袭击乌巢时与曹洪率大军守大营;而荀彧的兄长荀衍则以监军校尉守邺(除许昌外最重要的城市),都督河北事。

可以说,荀氏在当时的影响力是非常惊人的。

影响力越大,越危险!

与坚决反对“加九锡”,不惜“忧死”的荀彧不同,荀攸在劝加九锡的表中是“头一个”!

他要自保!

要自保,就要自削自己的影响力。

作为“谋主”,荀攸追随曹操身边,所献之谋多为“机策之谋”,“时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也”。

而荀攸,“深密有智防”,严守秘密。

他姑子辛韬曾问荀攸取冀州的经过。荀攸冷冷地回答:王师自往平之,我又知道什么呢?

因此,荀攸“前后凡画奇策十二,唯(钟)繇知之”。

荀攸去世后,钟繇曾想把这些奇策编撰起来,但未完成就去世了。

对此,裴松之很奇怪:钟繇比荀攸晚走十六年,怎么还是编撰不起来呢?(钟繇当然不是懒人,只不过他也想自保。许多机策涉及机密,不便写出来罢了!)

曹操称赞荀攸:“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智可及,愚不可及···”

内里智、勇、强,是其本质,外表愚、怯、弱,是自保之术!

自保之术,使他许多奇策不为人知,更使他影响力下降,但却足以保护他及他的家族!

郭嘉在后世印象中地位特殊的原因1:说服力

而郭嘉在后世印象中地位特殊,则源于赤壁之战后曹操的一句感叹: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这句话,引发了后人的无限遐想:郭嘉在,赤壁之战是不是就不会输了?赤壁之战曹操赢了,那不就没有什么三国了吗?

其实,这倒不是说郭嘉的谋略能力胜过其他谋士,而是郭嘉的一项独一无二的能力:对曹操的说服力。

郭嘉去世后,曹操集团手下的谋士群体依然非常强大。他们依然提出过正确、高明的谋略。

就以赤壁之战为例。

周瑜、诸葛亮在力主抗曹时,指出了曹操的弱点:荆州新附,后方不稳,不善水战,连续作战等。

其实,贾诩此前已经提出改变这些劣势的建议:不要急着讨伐孙权,应该巩固对荆州的统治,并借威降服益州等地,安定马腾、韩遂等,待各方巩固后再讨伐不顺从者(孙权)。

可惜,曹操不听,急着进攻,结果战败。

在曹操平定张鲁后,刘晔、司马懿又提出:趁机立刻进攻西川。

可惜,曹操“既得陇,复望蜀乎”,再次否决。

郭嘉之后,曹操的谋士团体不缺谋略,而是缺了郭嘉的“说服力”。

郭嘉的说服力,是胜过荀攸的。

在许多问题上,郭嘉、荀攸的意见是一致的。

但两人建言的说服力却有高下之分。

比如:官渡之战后,在先打刘表,还是先北征袁氏的问题上。

荀攸的说辞是:刘表无四方之志,不必顾虑他。

荀攸的说辞,方向正确,但过于简单,更没有解开曹操心中最大的担忧:刘备。

郭嘉的说辞则更为深刻:刘表要想趁机攻打我,就必须借重刘备,但刘表自知无法驾驭刘备,自然不敢给予刘备太多支持,更会提防刘备!所以您放心北征吧!

此外,郭嘉在分析孙策的威胁、袁绍的为人、威胁时,都深入到各人的内部问题(如孙策与江东豪杰的关系等),条例清晰,不容反驳。

因此,曹操评价“唯奉孝为能知孤意”。

正是郭嘉能知曹操内心真正的顾虑,其说辞才直击要害,使曹操茅塞顿开。

郭嘉去世后,似乎再无人“能知孤意”,谋略虽好,但往往难以说服曹操,无法得到采纳了。

所以,曹操感叹“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与其说是怀念郭嘉的谋略能力,不如说是怀念郭嘉清晰、独一无二的说服力。

郭嘉在后世印象中地位特殊的原因2:遗憾之美

曹操曾表示:各位的年龄和我相差不大,只有郭嘉比较年轻。我原本想将后事托付于郭嘉。可惜,郭嘉英年早逝。

英年早逝,往往引发后人的遐想:郭嘉不早早去世,还会有什么奇谋妙策呢?郭嘉活到曹丕、曹睿时代,还有司马懿什么事吗?

失去的,总是最美好的。

遗憾之美,往往最容易引人关注。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实际上,放到三国时期,连“武”谁是第一恐怕都说不清楚,何况“文”呢?

荀彧、荀攸、郭嘉,以及贾诩、程昱等人,其实都是各有所长,单论智谋,并没有高下之分。

荀攸的“克敌之谋”上表现优于郭嘉,郭嘉在说服力上又胜过荀攸,各有千秋而已。

至于后人对郭嘉投以更多的惋惜、赞许,更多的是受“遗憾之美”所吸引。

古代文人写过哪些送别的诗词?

前不久还写了一片送别诗的文章,有兴趣可以点我头条号看一下。

我把送别分为壮别、惜别、凄别、恋别、阔别,就按照这个分类来答。

壮别

《别离》

李龟年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

仗剑对尊酒,耻为游子颜。

蝮蛇一螫手,壮士疾解腕。

所思在功名,离别何足叹。

其实也不用说别的,起头一句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就已经为整首诗定调了。这就是男人之间的别离,我们有胸怀、有梦想,这一别是为了梦想而别,自然不会洒泪,自然是壮别。

惜别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写得特别清新,也没有离别之泪。只是最后一句,点出西出阳关,再无故人,甚至可能一辈子也不会再见面。我对你的不舍之情,尽在这杯酒中。向《西游记》演的那样,太宗送唐僧离别之时,大概就是这种惜别之情。

阔别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整首诗就在讲一个阔字,山阔、江阔、月阔、天阔、云阔、海阔。

在离开故乡之际,李白为自己送行,飘逸的谪仙儿,自然不会儿女情长,只有豪迈之阔气,连故乡之水,都会送他万里。

仙的境界就是不同哈。

凄别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凄别,如果从字面意义来理解的话,凄凉、凄惨。

再看诗中所写:相见难、百花残、春已死、蜡已干、鬓已白、月光寒。相见无路,只能拜托青鸟探看。

岂不凄凉?

恋别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永远是这样。他擅长用这样婉约的手法揪住读者的心。

明明是一对恋人吧,偏偏被银河相隔。每年只有一次机会相见,而仅这一面,便胜却人间无数。你我的爱情亘古不变,我们对待彼此柔情似水,即使一年一面,又有何遗憾?虽然没有朝朝暮暮,但我们有一万年,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若关羽不顾往日情分?

华容道上,若关羽不顾往日情分,曹操会死吗?你看诸葛亮是怎么说的!

华容道

三国演义中,华容道之战非常出名,因为关羽在此战中放过了曹操,使得三国故事的走向,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官渡之战前,天下最强的诸侯乃是袁绍,当年他大有一吞天下之势,连曹操都不是其对手。不过袁绍的纸面实力虽强,但最终却败在了官渡之战,而且战争过后没多久,袁绍就过早离世了,导致袁绍集团内部出现了分裂,最终被曹操分化击败。自此,曹操一统北方,成为了天下间最强的诸侯!

曹操成为最强诸侯之后,打起了一统天下的主意,于是他南下吞并了荆州,并想一举荡平孙权、刘备势力,结果在赤壁之战中被打得大败,损失惨重!就在曹操从赤壁逃亡之际,他的逃亡路线又被诸葛亮给算准了,于是曹操一路逃跑一路被埋伏,最终在华容道遇到了关羽!刚开始的时候,曹操还想和关羽硬拼,但手下的程昱劝他和关羽说说好话,因为关羽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必定不会对曹操下死手,于是最终曹操放下颜面和关羽打起了感情牌,最终被关羽释放!

曹操被关羽释放,可以说是三国的转折点!试想一下,若曹操被关羽斩杀于华容道,那么曹魏必将陷入混乱,刘备必定能够趁机做大,三国很可能出现巨变!所以不少人都感叹,当年关羽要是杀了曹操该多好啊,要是曹操死了,诸葛亮哪里还需要数次北伐,劳心劳心,最终活活的把自己给累死?可问题是,关羽不顾往日情分,就一定能够杀了曹操吗?

诸葛亮的看法

事实上,关于关羽能否诛杀曹操这个问题,诸葛亮早就通过一番对话给出了答案,只不过很多人都没看懂!

当年诸葛亮在安排伏兵时,故意将华容道留给关羽去镇守,这一举动引起了刘备的质疑。因为关羽的忠义乃是天下尽知的,当年刘备兵败,关羽落难,曹操并未对他赶尽杀绝,反而对他上马金、下马银,想尽一切办法笼络,虽然关羽最终都拒绝了这些恩惠,但曹操对他的感情,关羽是铭记在心的。以关羽的为人来看,曹操对他手下留情,他也很难对曹操痛下杀手,所以刘备担心,让关羽去守卫华容道,根本杀不了曹操!

而对于刘备的这种担忧,诸葛亮则看得非常开,直接给出了这么一番解释!

原文:玄德曰:“吾弟义气深重,若曹操果然投华容道去时,只恐端地放了。”孔明曰:“亮夜观乾象,操贼未合身亡。留这人情,教云长做了,亦是美事。”

诸葛亮给刘备的解释是他夜观天象,发现曹操命不该绝,根本杀不了他,所以他并没有打算诛杀曹操,让关羽前去守卫华容道,不过是让关羽去还人情而已,这样的话,下次作战关羽再碰到曹操,就能够不被情义所羁绊。

诸葛亮的这个解释,其实非常玄幻!什么叫“夜观乾象,操贼未合身亡”?战场作战,哪有依靠天象来决定敌人身死的?很明显这是诸葛亮给的暗语!不过刘备在听到这番话后,立马就心领神会,称赞诸葛亮“先生神算,世所罕及”,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事实上,在本文看来,诸葛亮的那句“夜观乾象,操贼未合身亡”,主要有两层意思!

诸葛亮的第一层意思乃是告诉刘备,此时不宜诛杀曹操!很多人认为,曹操是汉贼,是刘备匡扶汉室的最大阻碍,应该想尽一切办法击杀曹操,只要曹操死了,刘备成功的概率就会增大许多。不过事实上,这种看法并不完全正确!总的来说,曹操确实是刘备匡扶汉室的最大阻碍,但在赤壁之战后,其实曹操已经不是刘备的最大敌手了,刘备的最大敌手已经变成了孙权!

曹操、刘备、孙权三方,其实是一种博弈的关系。赤壁之战前,曹操实力最强,严重威胁到刘备和孙权的安全,所以刘备和孙权需要联合起来对抗曹操,此时曹操是敌人,刘备和孙权是盟友。

然而赤壁之战中,曹操被周瑜打得大败,损失数十万大军,短时间再也无力对外扩张,他已不再是孙权和刘备最大的对手了,所以这个时候,孙权和刘备之间的盟友关系,就出现了变化。若曹操这个最大的对手还死在了华容道,失去了对孙权的威胁,那么孙权就完全没必要和刘备结盟了,接下来刘备就成为了孙权的对手!

所以说,若曹操死在了华容道,那么刘备就会遭到孙权的打击,这将不利于刘备的长远发展!此时对于刘备来说,最有效的策略,乃是保住曹操的性命,让他始终威胁着孙权,这样孙权才不敢对刘备动武,刘备才能够游刃有余的发展壮大!

诸葛亮的第一层意思是不能杀曹操,第二层意思则是杀不了曹操!在诸葛亮看来,即便关羽不留情面,要致曹操于死地,他也是杀不了曹操的!

一方面,诸葛亮已经预估过了关羽的战斗力。斩颜良诛文丑时期,关羽战斗力爆表,他确认能够秒杀曹营任何猛将,按照他那个时候的战斗力来看,只要他想动手,曹操无论如何也逃不出华容道。但是在荆州的这几年,关羽的战斗力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他已经没有了当年的巅峰武力了,没办法秒杀曹营众将了!

这几年的关羽,在荆州过着潇洒的日子,武力出现了不小的下滑,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关羽的爆发力也没有之前那么强了,以至于在长沙城之战中,关羽竟然打不赢六十岁的黄忠,令众人大跌眼镜!黄忠就是再强,也是六十岁的老头了啊,按照关羽之前的表现来看,不说让他秒杀黄忠,至少一百回合内要击败黄忠吧?可最终的战果却是关羽一百回合打平了黄忠,只能说此时关羽,战斗力严重下滑!

另一方面,曹营猛将的战斗力,还维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准!当时曹操虽然败北,但他身边还有许褚、张辽、徐晃这种猛将,关羽要想轻松斩杀这些人,几乎是不可能的!

许褚曾打平庞德,而庞德又曾打平关羽,也就是说,华容道时期的关羽,已经没办法快速击败许褚了!若是再算上许褚两百回合打平马超的战绩,那么关羽最多也就和许褚打平!只要许褚护卫着曹操,关羽根本没机会将曹操击杀。另外,张辽和关羽乃是好朋友,当年曹操围困关羽,见关羽宁死不降,曾动了杀心,是张辽在其中斡旋,才成功地保下了关羽的性命,所以说关羽是肯定不可能对张辽下死手的。只要张辽缠住关羽,许褚护卫曹操突围,关羽的手下根本挡不住!

也有人说了,曹操手下还有五百校刀手,他们围攻曹操,应该能够斩杀曹操,但大家不要忘了,当时的曹操,手下还有三百骑兵,这些人冲锋起来,可不是谁都能挡得住的!

总的来说,按照当时关羽的真实武力以及曹营众将的武力表现来看,即便关羽不念旧情,执意对曹操动手,他仍然没办法击杀曹操!曹营众将有可能死伤惨重,但曹操本人,仍然可以逃出生天!

结语

华容道上,若关羽不顾往日情分,曹操会死吗?孔明的看法很有道理!面对刘备的质疑,诸葛亮直接说曹操命不该绝,此话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此时不适合杀曹操,杀了曹操不利于刘备集团的做大做强;其二是关羽杀不了曹操,即便关羽翻脸不认人,不手下留情,他仍然没办法诛杀曹操,因为他的战斗力已经严重下滑了,而曹营猛将众多,只要有一人缠住关羽,那么曹操就可以逃出生天!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演义》)

一心为国的杜甫为何在友人引荐后辞官?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公元759年,华州司功参军杜甫满眼悲凉难掩心郁闷,毅然辞官西行秦州。

杜甫出身盛唐仕宦之家,家境优渥。其自幼聪颖饱读诗书,也曾有年少随性巡游快意人生,可他亦有倾力效忠尧舜般帝王,将国家治理的民风淳朴的凌云志。

杜甫性率真,虽初涉科考失利,但自许来日方长并未太在意。谁料他再次参加为唐玄宗选拔人才的考试时,却遇奸臣李林甫竟然为献媚玄宗,声称人才早已被玄宗取尽,以致此场考生全部落选。杜甫败不失志,只得留居长安靠投赠朋友再谋仕途。他历尽十年艰辛,终于倚仗丞相张说之子驸马张垍举荐,得以向玄宗献赋得赏识才以不入流小官入仕。

兵曹参军虽官职低微,却也是杜甫踏入仕途第一步,他亦希冀藉此更上一层楼以报国恩。后因战乱朝代更迭杜甫又在肃宗朝做了左拾遗,虽最终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可并未退出仕途。那一心为国的杜甫为何却要辞官呢?且听有书君为你梳理分解。

一,杜甫空有宰相之志却无政治智慧,屡受挫折渐生失望之心。

杜甫于玄宗朝既已入仕,遂请假返老家洛阳探亲,却逢安禄山谋反爆发安史之乱。叛军旋即攻克潼关玄宗西逃入蜀,杜甫随着洛阳失守,只得将家人带至陕西鄜县安顿避难。

虽然玄宗朝廷已分崩离析,可杜甫报国信仰未灭,他闻听太子李亨已于宁夏灵武自立为帝号肃宗,自觉依旧是官身,而且国家危难时刻正是精忠报国大展宏图时,于是其意欲投奔肃宗共赴国难。

当穿着麻鞋,衣衫褴褛露着双肘的杜甫,历尽叛军羁押磨难九死一生来到灵武时,肃宗感杜甫忠诚封其为左拾遗。此职虽低微,却属能参言政事的言官,杜甫闻之大受鼓舞,誓要恪守职责为肃宗多加谏言。

杜甫只上任半个月,就遇肃宗以收复长安失利等欲加之罪严惩丞相房琯。杜甫与房琯昔日于长安曾有布衣之交,于是杜甫顾念旧情更何况房琯确有冤情,就未多思直言进谏肃宗小题大做,肃宗为之勃然大怒。

只叹杜甫才虽高却无政治智慧,他根本未看清当时朝堂局势。玄宗未死肃宗继位局面尴尬微妙,父子二人表面虚应却暗斗汹涌。房琯本玄宗旧臣,此次正是肃宗借机清洗玄宗一党的开端,杜甫天真撞向枪口。

虽说肃宗在他人劝说下未将杜甫治罪,可杜甫于谢罪信中仍想较真辩出子丑寅卯。杜甫曾自诩乾坤一迂儒,其不懂妥协融通不合官场政治的模样呼之欲出。肃宗一气之下将杜甫放了大假。

既使杜甫对官场政治感觉再迟钝,也感到了肃宗冷漠疏远态度。其深感报国无门郁结于心,只得返回鄜县探望家人疏散心情。他沿途亲见战乱后民生凋敝惨状,其思想境界已悄然向关注底层百姓生活转变。

随着唐军大举进攻,蛰居鄜县的杜甫突闻唐军收复长安与洛阳消息,其自觉大唐复兴在即急需人才,那颗壮志未酬的心又跃跃欲试飞向长安。欢欣鼓舞归来的杜甫却未料玄宗、肃宗同归长安,父子同堂场面更尴尬。肃宗历尽十八年太子生涯,为保命隐忍谨慎早已养成懦弱无能之性,对宦官李辅国言听计从,加速清洗玄宗老臣,排挤玄宗无力于朝堂立足。

杜甫本不是重要目标,却再受房琯等人牵连,被贬谪华州司功参军。

杜甫踌躇满志来长安却黯然离去,尤其是新职位无实权只是抄录公文等繁琐杂务。杜甫本自负宰相之才,希冀助君王处理政务指点江山,可如今只能深陷琐碎小事,无法施展报国之志,其心中郁闷难抒,失望之感日渐蔓延,这应为其日后辞官打下伏笔。

二,战局风云再起,杜甫亲历百姓疾苦脱离幻想转身关注底层民生。

杜甫被贬州县小官,这对志向高远的杜甫是沉重打击。朝廷腐败仕途失意,可他又不得不为养家糊口忍耐,其为排解烦闷再次归洛阳探亲。

可就在杜甫想由洛阳重返华州时,安史之乱战局突变,安禄山突然被刺杀,叛军大权落入其子安庆绪手中。唐朝大将郭子仪讨伐安庆绪落败,退守河南河阳,致使洛阳一带再次陷入战乱。

杜甫返回途中亲眼看到了新婚妻子送郎君上前线的依依不舍之情;亲眼看到了战败归来的士兵面对房倒屋塌的庭院,自感无家可回的痛哭悲声;亲眼看到沿途村庄已十室九空,仅余几户人家既使儿子们皆在前线,仍难逃郭子仪军队征壮丁的厄运,家中老妇为留下个男人护孙子周全,毅然让老公翻墙逃跑,自己充兵源赴前线当火头军。杜甫望着老妇背影,眼见百姓再苦亦为国家着想的善良,可战乱造成的民不聊生已深深刺痛杜甫之心。

他疾笔写下的《三吏》与《三别》,是对残酷战乱的真实写照,其心中所思所想已与百姓融为一体。其关注焦点已由官场仕途,开始俯下身来真正关心底层民生。

三,官场黑暗政治前途迷茫,致使杜甫信仰执念崩塌毅然辞官追求本性自由。

杜甫回到华州正逢关中大旱,他面对饿殍遍野既忧心百姓生活,又牵挂戍边战士辛苦,却又苦于无能为力,只得长叹一声渐生辞官之心。

虽有人说杜甫是源于关中大旱,因饿而辞官。有书君觉得天灾人祸物价飞涨,杜甫清廉朝廷俸禄确实不足以糊口,这亦应是杜甫辞官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

杜甫一生最鲜明个性就是对人生信仰的执着追求,而“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就是其心中理想执念。可是安史之乱未平息,百姓惨遭生灵涂炭,肃宗却不重国事只一意清除异己,自己却空有抱负无力回天。可以说局势的混乱朝廷的腐败,已经使杜甫深感绝望信仰崩塌,他于政治看不到光明前途的无力感,应是其辞官根本原因。

纵观杜甫一生,他一直用诗歌记录生活。从青年时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心怀高远意气风发,到见证揭发官场黑暗百姓疾苦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再到“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的信仰不灭。从“忽闻剑外收蓟北”的幻想重整河山的欣喜欲狂,到《三吏》、《三别》体验百姓悲苦的转变,最终“惆怅年半百,罢官亦由人,何事拘形役。”,这才是杜甫信仰崩塌后不拘于框框,追寻自由的本性。

杜甫诗作记录的就是其由雄心万丈,到被现实击败绝望失落继而辞官追求自由的心路历程。杜甫虽西行秦州后入巴蜀,无论他如何落魄皆不曾放下过忧国忧民之志,既使身居茅屋亦想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

杜甫虽一生郁郁不得志,可是其心怀天下之志可昭日月,无愧诗圣之称,其诗心名垂千古永流传。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历史上有哪些超劲爆的事件?

这当然是李世民霸占弟媳,让李元吉的妻子杨氏做自己情人,并且为自己生孩子,更劲爆的是李世民还将自己跟杨氏的孩子过继给了李元吉,真可谓是杀人诛心呐!

虽说李元吉是李世民的四弟,但不知道怎么回事两人一直都不对付,甚至多次想要直接秘密兵变杀死李世民从而为李建成铺路。

值得一说的是李元吉算是李渊诸子中最作恶多端的一个,刚生下来因为相貌丑陋,其母亲窦皇后甚至直接将这个孩子扔掉。

要说这李元吉也是真命大,窦皇后虽然下令要把李元吉给扔掉,但她婢女陈善意因为可怜李元吉,所以在他们将李元吉扔掉之后,陈善意又将他给偷偷报了回来。

在李渊回来后陈善意就把此事告诉了李渊,于是这段时间一直被秘密抚养的李元吉这才得以没有早年夭折。

一般情况下李元吉经过此事后怎么说也应该报答陈善意一下,但李元吉却选择了恩将仇报,因为一点小事就将自己乳母陈善意给处死。

可能是童年的那段遭遇让李元吉的心理产生了扭曲,长大后的李元吉没有跟其他哥哥弟弟们一样温和待人,反而是脾气暴躁且喜欢乱打乱骂。

李元吉暴虐到了哪种程度呢,他非常喜欢领兵打仗,所以就召集了一批家奴在自己家中联系士兵之间的拼杀,但他的玩法跟其他人的还不太一样。

那就是其他人玩排兵布阵是点到为止,而李元吉则是让这些人真刀真枪的打,因此每次演练都有死伤,其手下人虽然害怕但也不敢告状。

这时候作为李元吉乳母的陈善意就看不下去了,她多次劝诫李元吉不要在这样下去了,说多了这李元吉也就烦了,直接下令让侍卫将陈善意给拉死,其痛苦程度我们想一下便知。

一个对自己救命恩人都能下如此狠手的人物,在对待自己同父异母的亲哥哥李世民上也是丝毫不手软,甚至多次想要将其击杀。

武德六年早已选择跟随李建成的李元吉准备伺机对李世民下手,为此他在府中暗养死士,并为了让李世民失宠于李渊,他还勾结李渊的后宫,让李渊的妃嫔说李世民的坏话。

此后李渊果然疏离了李世民,有一次李世民跟李渊一块前往李元吉所在的齐王府,李元吉便想让自己的死士暗杀李世民,但因为李建成担心事情不能成功反而败露,于是便阻止了李元吉这一冲动的举动。

武德九年突厥进犯唐朝国土,以往情况下都是由李世民带兵出面将其镇压,值得一说的是李世民的军事能力真可谓一绝,唐朝的疆土大多都是由他打下。

李建成和李元吉担心李世民平定突厥之乱后再度士气大涨,于是由李建成出面劝说李渊将这个机会让给李元吉,因为此前种种李渊对李世民不喜,所以便答应了李建成的请求。

为了彻底瓦解掉李世民的势力,关键时刻李元吉又补出一刀,他告诉李渊自己没有精兵强将,所以想从李世民的部将中挑选,李渊欣然同意。

李元吉在拥有精兵强将后第一件事便是想如何除掉李世民,他一边让李世民为自己践行,一边在践行地点埋伏下大量的兵众,就准备等李世民抵达后将其暗杀。

但李元吉不知道的是布局多年的李世民早已在他们两人身边安排下了亲信,该亲信在得知这个消息后连夜告诉了李世民。

在多年的忍耐下,李世民的一再退让并没有让李元吉见好就收反而是变本加厉,于是这一次李世民决定不再退让,这一次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李世民先是面见了李渊并将李元吉的种种恶行告知于他,李渊虽然知道他们兄弟之间并不和睦,但也没曾想争斗到了这种地步,于是便让李建成和李元吉于第二天面圣。

第二天一大早李世民便将自己的部将埋伏在了玄武门附近,等到李建成等人发觉是埋伏后,已经为时尚晚了。

此时的李元仍想射杀李世民,但因为种种原因连射三箭都并未射中,反而是太子李建成直接被李世民射于马下。

好巧不巧这时候李世民的坐骑突然受惊,连带着将李世民甩到了李元吉身边,并且因为太过于突然所以李世民一时间疼痛不能起身。

抓住这个机会的李元吉当即便用自己的弓箭试图勒死李世民,幸好尉迟恭及时赶到并将其射杀,不然玄武门兵变最大的胜者就变成了李元吉。

行兵打仗多年的李世民深知斩草要除根这个道理,在解决了玄武门这边的事情后直接杀到了东宫和齐王府中,一时间两个地方就如人间炼狱一般喊杀声不断。

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子嗣均被杀害,他们府中的婢女以及后妃全部充入后宫当中,但李世民在面对齐王妃的时候却动了其他心思。

齐王妃杨氏是齐王李元吉的正妃,其家族也是陇西贵族之一,但在这场玄武门之变中她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丈夫和子嗣被杀。

至于其自己,则是被李世民直接收入到自己的后宫当中,考虑到杨氏身份敏感,李世民并未给其封号,也就是说杨氏从始至终都是名义上的齐王妃,实际上则是李世民的情人。

不过也正是因为如此,杨氏被当时以及后来的史学家所唾弃,都普遍认为她苟且偷生,并且伺候的还是自己的杀夫仇人。

不得不说有明君之称的李世民有时候也会有一些怪异的想法,在跟杨氏相处久了之后便想着给她转正,并且这转正还不是以妃嫔的身份,而直接是皇后。

不过他这一想法则是被魏征给骂了回去,魏征对此倒是也没有多说什么,只是说了一句“陛下不可以辰赢自累”,随后李世民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辰赢又称怀赢是春秋时期的人物,因为她先后嫁给晋怀公和晋文公,所以古人便将其认为是不守妇道的典型人物。

魏征此番话倒是没有什么特殊含义,无非是告诉李世民不要因为一个女子而自污了身份,尤其是该女子还是他的弟媳李元吉之妻。

此后李世民果然就没有再提及此事,并且为了跟杨氏撇清关系又或许是报复李元吉,李世民将自己跟杨氏所生的孩子李明过继到了李元吉户下。

如此行径真可谓是杀人诛心,如果李元吉泉下有知的话,指不定会再次气死过去,李世民的这个操作足够称得上是劲爆了。

感谢阅读,看完的朋友记得点赞、关注二连哟,历史喵在此谢过诸位啦~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