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缘幻境,红楼梦的主题是什么

天美资源网

奇缘幻境,红楼梦的主题是什么?

这个题目,实在是太大了!大的让人不敢碰触。因为它根本就没有标准答案。

我有时候觉得,从某种意义上讲,评论一部小说,比写一部小说还难。

奇缘幻境,红楼梦的主题是什么

《红楼梦》作者自己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谁能解?谁也可以解,谁也解不开!

《红楼梦》就是一座迷宫。诞生二百多年来,一直有人在解。可解来解去,谁也不敢说自己的解,就是完全正确的。

鲁迅先生在论述《红楼梦》的主题时就说过:“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每个人解的,就是自己看见的那一点儿理解,是一家之言。大家者,如胡适、周汝昌他们,有他们大的理解;草民百姓,有草民百姓小的理解。如此看来,《红楼梦》研究的门槛并不高,每个人都可以试一试。

既然如此,我也就大着胆子,谈一点自己的一家之言。

在我看来,《红楼梦》就是一部探讨人生的书。它终极追求的是人生的解放,个性的解放。这就是《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红楼梦》成书二百多多年来,对它的主题宗旨,有各种各样的解读。有阶级斗争说,有自传说,有爱情说等等。应该说,这些解读,都是有一定道理和依据的。是《红楼梦》研究的重要成果。但是,我认为这些解读有低了一个层次之嫌。

实际上,曹雪芹终极追求的,并不是这些,而是更大的,更深刻的思考——即关于人生、人性的思考。他用文学的形式,把这种思考提高到哲学的,人生观的高度。人生应该怎样过?应该追求什么?个性应该受到束缚吗?

曹雪芹,是一个经历了人生大起大落的人。他富贵繁华似锦过;他贫困潦倒过;他享过福;他遭过罪。它体验了人生的各种滋味:生离死别,悲欢离合,兴衰成败,贫富荣辱。他把人生的一切都经历了,看透了。他可以说是一个“过来人”。

然而,他这个“过来人”,并没有逃于庄,遁于禅,消极出世。相反的,他积极入世。他看到,人世间有那么多美好的女子(金陵一百零八钗),有那么多美好的事;他看到,人世间有那么多的美被恶势力毁灭,一出出悲剧就在他眼前发生。他要把这些记录下来。于是,一部《石头记》便产生了。后又在“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

终于大功告成,书成矣!

对美的欣赏,对罪恶的厭恶,使他强烈地渴望个性的解放,人生的解放。

但是,在那样的封建社会的大环境下,他只能“隐去真事,假语村言”。“好即是了,了即是好”!他怕我们不理解,特意声明,“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曹雪芹一片苦心,难为坏了多少后人!

真个是: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红楼梦里史湘云最后跟谁在一起?

有人因为脂批留下的线索,认为史湘云嫁给了卫若兰。也有人因为第三十七回的回目“因麒麟伏白首双星”,认为湘云最后和宝玉白头偕老。关于湘云的结局,前八十回里只有第五回的判词、曲子及三十七回的回目,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却都没有一锤定音的力量。如果湘云的结局只与宝玉、卫若兰这两个人有涉,那么我倾向于她最后和卫若兰在一起了。

湘云不可能与宝玉有婚恋关系

说湘云与宝玉没有产生出婚恋,最主要的证据就是第五回的判词、曲子排位顺序和曲子《终身误》、《乐中悲》的内容。

先说判词的排位顺序

金陵十二钗正册的判词,一共有十一首。并列排在首位的是黛玉和宝钗;紧跟着排在第三位的是元春;第四位是探春;第五位是湘云;第六位是妙玉;第七位是迎春;第八位是惜春;第九位是凤姐;第十位是巧姐;第十一位是李纨;第十二位是秦可卿。

从排位来看,这顺序是以每个人在宝玉心中的重要程度依次排列的。黛玉是宝玉的知己恋人,宝钗是宝玉的结发妻子,她俩并列首位,可见在宝玉心中有恋爱和婚姻关系的人地位最重。元春是宝玉的胞姐,贾府兴亡的关键人物,也只能屈居于她们之后。

湘云和宝玉可以算作是发小,有友情、亲情的双重情感。而且他俩性格还特别投契,宝钗曾说:“他(湘云)再不想着别人,只想宝兄弟,两个人癖性好顽都合式。”

假如湘云后来嫁给了宝玉,与他在贫贱中相伴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这样的恩情,再加上儿时就有的亲昵,其在宝玉生命中的意义不会比黛玉、宝钗小。就算判词的排位不及黛玉、宝钗高,起码也应该比元春、探春高。但事实却是,湘云排在第五位,低于元春、探春,这不会是与宝玉产生过婚恋的人该有的排位。

有人认为曲子《枉凝眉》属湘云和妙玉,以此作为湘云与宝玉有婚姻的证据。我认为,曲子的排位顺序与判词的排位顺序是相对应的,排位在前的《枉凝眉》不可能与分列五、六位湘云和妙玉有关。

第五回一共有十四首曲子,除去第一首《红楼梦引子》和最后一首《收尾·飞鸟各投林》,中间的十二首与判词一样,都分别对应着金陵十二钗正册里的某个人。

第一首(已除去首尾各一首)《终身误》,讲述的是宝玉和宝钗的不幸婚姻;第二首《枉凝眉》有争议,放到后面再说;第三首《恨无常》属元春;第四首《分骨肉》属探春、第五首《乐中悲》属湘云、第六首《世难容》属妙玉、第七首《喜冤家》属迎春、第八首《虚花悟》属惜春、第九首《聪明累》属凤姐、第十首《留余庆》属巧姐、第十一首《晚韶华》属李纨、第十二首《好事终》属秦可卿。

不难发现,曲子的排位顺序和判词的排位顺序是一样的,不应该随意打乱,湘云的曲子不可能越至元春和探春的曲子之前。

如果说《终身误》属宝钗、黛玉,《枉凝眉》属湘云、妙玉,那第五首、第六首又何须再写《乐中悲》和《世难容》呢?黛玉和宝钗的判词合在一起,曲子也合在一起倒能说通。只是,湘云和妙玉没共判词,却在共了《枉凝眉》之后,又各有一首曲子,实难说通。这不仅是打乱了顺序,连基本的写作章法也乱了。相信能写出傲视文坛的《红楼梦》的作者,不会犯这么拙劣的错误。

《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从《枉凝眉》的曲名和歌词来看,整部《红楼梦》中,只有黛玉的特色与之最契合。

宝玉初见黛玉,便说“这妹妹眉尖若蹙”,于是赠她表字曰“颦颦”。这个表字从此与黛玉密不可分,宝钗曾多次唤黛玉为“颦儿”或者“颦丫头”,贾母也曾唤黛玉为“颦儿”。颦,就是皱眉,即凝眉。如果这个曲子与黛玉无关,作者大可以另换一个曲名,以免造成误解。既然作者用了这个曲名,其意就是要你把它和黛玉联想在一起。

黛玉的前世是绛珠仙草,下世投胎的主要目的是为还泪。爱哭,也是她的一个重要特色。《枉凝眉》的后面三句: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又与黛玉爱流泪的特色高度契合。

作者把黛玉的两大特色都融入了《枉凝眉》中,很显然就是让你别往别处想,它就是黛玉的。

《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从《终身误》的曲词内容来看,宝玉的一生中,与他有过爱情、婚姻纠葛的人,只有黛玉和宝钗,再没其他人了。他先是守着和宝钗的婚姻,心里头念着黛玉,后来万念俱灰,悬崖撒手,出家为僧。他的生命中哪里还能安插下湘云。

《乐中悲》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

湘云的曲子里只有一个“才貌仙郎”,她这一生没有嫁两次。“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这三句说明湘云初婚时是甜蜜如意的,其幸福程度可弥补回幼时所历经的坎坷。可见那时候家族尚稳定,生活和美,不像是抄家之后落魄流离时与宝玉相遇。

既然她只嫁了一次,而且是在家族未倾之前就已出嫁,这个“才貌仙郎”不可能是宝玉。宝玉必须得和宝钗结婚,在家世落败后,他们的婚姻还维持了一阵,他给不了湘云富贵祥和的婚姻生活,哪怕是短暂的。

判词、曲子的排位顺序及与各自命运相关的曲词都说明湘云和宝玉没有婚恋关系。

湘云与卫若兰

第三十一回,湘云来贾府,黛玉、宝钗、迎春都调侃湘云往昔的淘气,王夫人说:“只怕如今好了。前日有人家来相看,眼见有婆婆家了,还是那么着?”透过王夫人的话,我们知道湘云小小年纪便有了婆家,但终至前八十回,都不知道对方是何人。只有【戚序本】在这一回的回末有个提示:“后数十回若兰在射圃所佩之麒麟,正此麒麟也,提纲伏此回中,正所谓草蛇灰线在千里之外。”

脂批里提到的麒麟,是宝玉在清虚观的张道士手上得来的。宝玉正是听说湘云有个相似的麒麟,才特意留着,等湘云来了送给她。

三十一的回目是“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因麒麟伏白首双星”,可见这个麒麟与湘云的婚姻有关。

“双星”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白首双星”意味着湘云婚后与丈夫在短暂的相聚后便长期分离,白首相盼。这个寓意恰合了湘云在第五回的曲子:“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

上文已经分析出,湘云的“才貌仙郎”与宝玉无关,这个与湘云白首遥望的人便极有可能是脂批透露出的、佩戴有婚姻寓意的金麒麟的卫若兰。

湘云与卫若兰在历经了短暂的幸福婚姻后,便像明代才子杨慎与其妻黄娥一样长期分离,却又两相牵绊。宝玉则在历经了爱情、婚姻、生活的多重挫折之后弃绝红尘。他与湘云在各自成家后,便失去了交汇的契机,尽管他们是性格合式的好朋友、好兄妹,也只能各走各的人生路,各自天涯,各自珍重。

你是怎么理解梦的?

我们每个人夜里都做过梦,做的梦也是光怪陆离,醒来才发现都是梦,还有一种梦,却是我们的理想,一种希望达到目的的梦想。

梦是什么?没有人能解释清楚,我们对梦的了解还沒那么深入,很多梦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解答。

《庄子•齐物论》云:“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

梦是怎么产生的?人在睡眠时,脑细胞也进入放松和休息状态,但有些脑细胞没有完全休息,微弱的刺激就会引起他们的活动,从而引发梦境。

如果,白天你有一件事让你很高兴,睡前你还在想着这件事,当你睡着了,大部分神经细胞都休息了,但还是有一部分神经细胞还在兴奋, 结果,你就会做一个内容相似的梦,这就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我国著名临床心理学家郝滨老师认为,梦境的内容其实是人们神经系统的感知、记忆、存储等功能下所产生的,蕴含着人们潜意识中的愿望和情感,如果可以在专业工作者的陪伴下获得领悟,会有助人们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探索。

最早对梦进行研究的国家是中国,在弗洛伊德2000多年前,我国就出现了一本《周公解梦》,这是本关于梦的专著。由于当时的科学还不够发展,这本书对于梦的解释并不科学,相当大的历史、社会局限性。

但古人相信,人之所以做梦,应该是要有原因的,东汉政论家、文学家、进步思想家王符就曾说“夫奇异之梦,多有收而少无为者矣”,就是说做梦总有其原因的。

但目前,人类依然无法解释梦形成的机制原理。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他的《梦的解析》,被认是一部划时代的不朽巨著。被为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正式形成。弗洛伊德把梦的根源分为四种:

1、外部(客观)感官刺激,如雷声滚滚、雄鸡打鸣、被子掉落、被拍打、闻到香味等等;

2、内部(主观)感官刺激,如入睡前的幻觉、对话语、名字等的幻听等;

3、内部(器官)躯体刺激,如肌肉的感觉、呼吸的感觉、胃的感觉、性感觉、末梢的感觉等;

4、心理刺激源,如日间所从事之事、醒着时感兴趣之事等。

《梦的解析》是人类影响最大的心理学经典,奠定了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解释了他的三大发现:一、梦是潜意识欲望和儿时欲望伪装的满足;二、伊底帕斯情结是人类普遍的心理情结;三、儿童具有性爱意识和动机。

梦,既真实,又虚幻,梦,是梦想、是希望、是美好、还是幸福。

图片来自网络

林黛玉和贾宝玉会在一起吗?

如果沒有薛宝钗,林黛玉同贾宝玉不会在一起。也可以换个说法,宝黛钗三个人沒有对婚姻的自主权,一切都是家族利益!

1.旧时婚姻,男女不可有私情

读者们看到的是宝黛的心心相印,为他们的真挚感情而不能在一起而伤心。但按照封建的道德标准,这份感情是不可以有的!

无论是贾宝玉、林黛玉、还是薛宝钗他们的思想、举止在当时都是逾矩的。那时候对人性是压抑的。标准的淑女是李纨那样的,不需要有才华,不需要会作诗,看过《女诫》与《女则》、《列女传》这样的书,能识得几个字就可。

女子主要是会理家,懂针黹女红,上孝公婆下教儿女,这样就是个标准淑女。

男子就是要读书上进,考取功名,封妻荫子,这才是世家子弟该做的。

至于夫妻间都可不谈爱情。这么看,宝黛钗的表现,在当时社会都不及格!

2.贾政根本看不上薛家

贾政喜欢的是清贵读书人家的女子,就像李纨那样,是国子监祭酒的女儿。在贾政眼里,这样人家的姑娘才是儿媳的人选。

贾政选儿媳妇会不会看上黛玉,这个小说沒描写,我也不乱猜。但贾政绝对看不上薛家!

薛家根本是个官商,到薛蟠这代就只剩皇商的身份了。连梅翰林这样的无爵的清贵人家都看不上薛家了,何况荣国府!在贾政眼里,薛蟠同孙绍祖的区别不大。

因贾政看不上薛家,宝钗根本沒有那么大的力量去影响贾宝玉的婚事。

贾母支持宝黛、王夫人支持金玉,可她们总不过是妇人争利,真正做主的,必然是贾政。

3.一切都是家族的利益

为家族的利益,元春要进宫,探春要和亲。当家族衰败时,每个成员都要放弃自己的感情服从家族的安排。

那时的宝玉必需娶宝钗来支撑家族,那时的黛玉必然要嫁权贵来挽回家族的颓势。

为什么是黛玉嫁权贵?因为黛玉是嫡女可以高攀,这点迎春、探春都比不了。

所以绛珠仙子承受不住,泪尽而亡;而宝钗也只得到了婚姻的外壳,宝玉的人、宝玉的心她无法得到。

《红楼梦》本不是个三角恋的小说,宝黛钗间也无仇恨,一切都是所以末世,是整个家族的凋零。凭谁都是无可奈何。

旧时婚姻绝不是两个人的事,婚姻是两个家族的结合,是家族间利益的交易、交换及平衡。至于子女的个人情感,封建大家长根本不会考虑!

理学和儒学有什么联系么?

理学士儒学的一个发展阶段。理学是儒学的一部分。

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

“北宋五子”的地位和影响:是理学的开创者。他们将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又称新儒学。

周敦颐

结合《周易》解释《太极图》,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邵雍

重新排列《周易》的六十四卦,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张载

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地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对理学的创立贡献巨大。

程颢、程颐兄弟合称“二程”

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其核心是“仁”,是修养的最高境界,仁者就是“孔颜之乐”。

理学起源于宋朝。初期是由部分儒学大家吸收了道家思想而应用到讲学中。特别是在关于认识宇宙的形成、认识人类的起源、认识自我的确立这三个方面,完善了儒家这方面的不足。大家知道,孔子是敏于事而慎于言的人,后世儒士也恪守这点。 况且宇宙的起源、人类的演变,在当时确实是无法考证的。因此儒家讨论的中心多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而在人与自然这方面,都是持有的“敬而远之”的态度。

至于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恰恰以人与自然的相顺相应为其思想的灵魂。虽然与儒家在积极改造自然方面有一些出入。但在从善从义的大局是殊途同归的。因此随着后来儒家教育中对人生、世界起源的理论依据越来越紧迫,便被拿来为儒所用。其间形成的学说就是后来被人们称为的“广义理家” 注:儒、释、道是三家,不是儒家三分。。汗。 当然这里面基本没佛教什么事。 有立就有驳,文人相轻是历来劣习,可却成了其理论完善和革新的动力,万物真是既矛盾又统一!(这里说远了)。朱熹兄弟为代表的一批大儒想彻底剔除融合的道教思想的“老子”招牌,便把“广义理家”思想和理论抽丝剥茧,逐个批判。而在批判的大旗下,任然无奈的吸收着道家的精髓,只是在名称上改头换面而已。 因此说理家是基于对道家的批判而成立的,不如说实质上是对道家的糅合而成立的。儒家太重“正名”了,太重“面子工程”了。批判只是幌子,吞并是目的。后来把穿了儒家衣服的“老子”思想,就叫“狭义理家”,后世说的“理家”都指“狭义理家”。 从这个方面来讲,“朱家军”是成功的,虽然有挥之不去的道家影子,却连衣服带名字都换了,叫儒派“理家”。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