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色瓷的秘是什么颜色,有哪些惊艳卓绝的古代手工艺?
先秦时代的冶金技术。从秦始皇陵出土的青铜兵器与典型代表的越王勾践剑来看,先秦时代的金属表面有一层独特的合金物质,数千年也没有生锈,甚至还有类似于记忆合金的金属,被压弯千年出土后恢复笔直。
冰裂纹瓷器、曜变天目釉和秘色瓷、元青花,中国作为瓷器之国,曾经出现大量精美绝伦的瓷器艺术品,但后来,却大量失传,只有少数珍品遗留于世。
象牙席,用象牙劈丝编制而成,其工艺已经失传,而真品也非常少,仅有三件保存在故宫。
昱珀工艺是中国一项传统的金银首饰制作工艺。与点翠相似但更难,点翠用的是翠鸟羽毛,昱珀用的是昆虫翅膀,比如蝴蝶。在中国早已失传,不过日本仍旧留存。
茶席如何设计?
茶席本身就是一个禅意空间,有禅意的茶席设计,从落座即进入了清净寂定的禅境,平和而舒适。相通的禅境与茶道,体现静修清志的生活方式,而少了些禅意的茶席,终归只是茶具堆砌,规整而无趣。
茶器是终身伴侣茶席中的茶与器处于对称性的支配,如果现代人在生活中能对茶器倾心投入,那么茶席所给予人的亲切就不只是为了喝茶。
以茶席的桌布来看,所用的颜色令人想起一种亲密的附和,用对颜色,会给茶席参与者带来不可思议的安定感。茶席上的茶器摆设看起来像是一种参道,凝聚精气神韵,壶不单是壶,它在茶席上闪亮光辉,其隐含的制作者的用心感染着茶人,而杯子的形制与材质,更强烈昭显茶器制作者渴望杯成形后,可以豁然地成为茶人终身伴侣,即使它只是品茗时短暂使用的强烈愿望。
茶席上选用的器具有颜色、温度、质感和深度,蕴含着茶人的一种精神。茶席、茶器代表茶人,若茶人选用的器表是亮光的釉面,或是选择自己然灰釉质朴的器表,茶人内在深邃的光泽是一种异质的存在,象征着茶人不同的心境与对茶的诠释,在每次摆设茶席时,彰显引领与宾客对话和强烈诱惑宾客的心。
有趣的是,若茶席布置不得宜,又可以将其解体,重新回到原点,等待着将茶器再组合成另一种不同的境界。
人与器的对话茶席成之在人,相辅相成则是茶器。造型与布局耐人寻味,或以一壶一盏体味平淡而山高水深文化的况味,或壶杯相映同赏其色,又可玩其形制,心灵呼应茶器才能品出茶器的滋味,不无他处就是茶人自己。
茶席的小地方,可以窥视茶人在文化的素养与用心。有茶主人的个人意念,还必须靠茶主人的理性与创造力,加上对茶席表现的热情和怀抱梦想,才能在方寸之间掌握人与器的“对话”。
茶席即生活美学茶席的摆设有时从部分出发,如从壶开始;有时从整体开始,如跟环境结合,看起来是矛盾的逻辑,却是摆设茶席的趣味所在。透过茶席美学的界面,可延展到对现实生活美感的追求。
因此,学习茶席摆设,成为体现茶艺的生活美学,这也是将茶艺的情调、艺术的趣味,糅进审美的观照来体验外相表现,并对照出内心情境的交融。茶席的设计表现摆置,就成为具足叙述能力的美感地带。茶人则将茶席的美感地带,视为茶人自我静观的写照,从选用茶器时考量形制、釉色到烧结细节,必须心领神会后才选用为茶器,再经由茶席构出浑然进入一场茶席场域的妙境。
玩转文化生活知识,关注【东家APP】,更有有品、有趣、值得买的匠人美物等你挑选!内容来源东家匠人围鹿的分享。
宋代越窑瓷器颜色特征?
越窑是我国闻名遐迩的青瓷窑之一。越窑青瓷是中国最久远的瓷器之一,是世界公认的“瓷母”,越窑烧造瓷器历史悠久,从西周原始瓷到唐宋秘色瓷,从未间断,唐代越窑青瓷成为皇室贡品,唐诗人陆龟蒙用“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赞美越窑青瓷的典雅秀美,对其釉色清澈碧绿、如冰似玉的光泽,给人以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誉称为秘色瓷
鲁山窑胎土特征?
鲁山窑为古代陶瓷窑。在今河南鲁山段店村,故名。唐代以生产花瓷著名。宋、金、元时期烧制白瓷、白釉黑花瓷、黑瓷、青瓷和三彩陶器。

创烧于唐代而终于元代。唐代南卓《羯鼓录》中有"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鲁山花瓷"语,经调查发现花瓷拍鼓瓷片标本,证实该书所述。宋金时窑厂扩大,烧瓷品种丰富,装饰方法也多种多样:如有自釉罐上以褐点组成的三角形,白釉瓶上以蓖划复线直线纹与曲线纹的相间排列;以及三彩莲瓣高足炉等;均有特色。该窑产品特征是:胎质较粗,胎色浅灰褐;釉色有黑釉、白釉和三彩釉等。唐代花瓷釉色黑褐,上饰以月白或灰白彩斑,有的象一朵白云,有的象一片树叶,有的象一簇浪花,自然生动、写意成趣,即有名的鲁山花瓷。

鲁山因瓷土矿藏丰富,又盛产釉料,在唐代就已经成为中国的古瓷都。因其离唐宋两代都城洛阳和开封较近,最早进入宫廷的越窑秘色瓷,很快在鲁山设窑烧造。这里应该在唐代就已经成为为宫廷烧造瓷器的官窑,也成为南方青瓷越窑传陈至北方的第一个落脚点。

后来五代周世宗柴荣御用瓷器一定是就近烧造,百年后石破天惊的汝窑就是在柴窑的基础上创烧的,而清凉寺离这里也不远。这就是后人称为的柴窑,应该就在鲁山一带。

北宋至金时窑场扩大,产品更加丰富。装饰上除直线纹曲线纹外,也有划花、印花纹等。到元代还烧制白地黑褐彩器和红绿彩碗等。唐、宋、元的器物均具有它本朝代的工艺特征风格。
有哪些曾经被人怀疑的历史事件被考古发现证明了的例子?
自明朝以来,人们一直相传陕西法门寺塔地下有神秘地宫,里面藏有大量宝藏,不过传说始终是传说,直到19世纪末,一场大雨冲垮了法门寺塔,让考古队有了重大发现,这才有了神秘地宫的重见天日。
法门寺塔始建于汉代,初为唐代木塔结构,1556年在经过关中地震的摧残,宝塔坍塌殆尽,经过明朝重建为砖塔架构,一直矗立到考古发现。
1981年8月,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遭遇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暴雨夹杂狂风,竟然把矗立已有千年之久的法门寺塔吹塌了半截,塔内经书、佛品狼藉一地。
1987年,有关考古人员进驻法门寺塔,负责清理遗留下的建筑碎片,直到清理工作完成后,考古人员疑惑明代宝塔怎会有唐代塔基。原来显漏出的塔基外圈是明代所建,内圈则为唐代所建。
既然有了考古的重大发现,加上民间一直流传的神秘地宫传说,考古人员申请了塔基发掘。
1987年2月份,考古人员正式开始了法门寺塔的地下发掘工作,塔基下方首先出现的是十字探方,工作人员用洛阳铲探测土壤,发现土壤下没有墓穴,不过却是挖到了石板垫层,等到掀开雕刻有雄狮的石板后,出现了一个两米见方的地洞口,只见从里面冒出云雾(后来证实是洞内温度低,而外面温度高,汽化现象),数不清的金银珠宝,闪闪发光,场面十分壮观。
不过考古人员发现除了金银珠宝,没有找到地宫的入口位置,所以继续沿着塔基勘察,最后发现塔基的正南方位是地宫的真正入口,入口处顺势而下的是十九级的狭窄青石台阶,走过台阶是不知年代,考古人员也无法破译的神秘文字刻画在上的地宫之门,后来解释是一种排除梵文以外的神秘咒语。打开石门,地宫真正的出现在了人们眼前。
推开神秘地宫之门,看到的是长长的甬道,甬道上铺满了唐代的铜制钱币,走到尽头,出现的是两块石碑组成的小门,两块石碑分别是《志文碑》、《物账碑》,尤其是《志文碑》,上面记载了令考古人员十分激动的信息:法门寺地宫里存放着释迦牟尼的佛指舍利。
长一寸二分,上齐下折,高下不等,三面俱平,一面稍高,中有隐迹,色白如玉,少青,细密而泽,髓穴方大,上下俱通,二角有文,文并不彻。打开第二个石门,里面是一座汉白玉质地,彩色绘制的阿育王塔,颜色明动,高贵庄严,而在阿育王塔里面则是更加精美的鎏金铜浮屠,造型别致,堪称震撼。而且这鎏金铜浮屠也是至今为止,中国禁止出国展览文物之一,堪称国宝中的极品。
而围绕在阿育王塔周围的是铺了一地的唐代丝绸,五颜六色,旁边还有一个木箱,里面存放有武则天的簇金绣石榴裙,金光闪闪,鲜艳动人。
在阿育王塔后面是造型精美,巧夺天工的汉白玉灵帐,相传是唐代唐中宗李显遣人所制,灵帐后面是一只紫檀木箱,里面装满了大小瓷器,其中就有瓷器史上的神秘谜团---秘色瓷。
地宫开启之前,人们一直存惑,世上是否有秘色瓷,颜色到底是什么色?直到地宫发现后,人们才有了秘色瓷的认识。中国著名文物收藏专家马未都解释为“艾叶绿中闪灰”。
法门寺塔下地宫的重见天日,考古人员发掘的古代文物世所罕见,而且数不胜数,不仅丰富了中国历史的文献佐证,也堪称文物考古的里程碑,同时此次的考古发现也证实了人们传言,法门寺塔下有宝藏地宫,而且也为秘色瓷更加证实了它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