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特派快递查询,有哪些值得推荐的关于中国近代史的书籍?
中国近代史的范围是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个时期的历史,前后大约110年。从历史学科来说,中国近代史就是以1840-1949年这110年的中国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如果说到入门的话,一定是各初高中学生的历史课本,要看的话更推荐大家看高中的
下面我要说的是一些深入的书籍传教士汤若望帮明朝铸火炮?
我们先看看另外两拨有大功于清朝的人的下场,再来谈谈为什么铸造火炮的西方传教士为什么会惨遭迫害。
第一拨人是真正的皇亲国戚,也是混的最惨的皇亲国戚,他们被称之为“舅姨子孙”在清朝,因为自己的老家在东北地区,所以清朝入关之后,在东北地黑土地上也留守了一部分人口。
特别在盛京(现在的沈阳)三陵(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福陵、清太宗皇太极的昭陵;清朝远祖肇、兴、景、显四祖的永陵)的安置上。
盛京三陵由于在清朝初期或者清朝还没建立的时候建造的,那时候建造规模不大,加上女真部族不讲究祭祖这一块,导致所谓的祭陵制度不完善,所以在后金国建立的前几十年内关于陵寝的管理很是粗疏、相关的管理人员,护卫人员都比较少,也没有专门的机构来统一管理。
后来随着陵寝的规模逐渐扩大,管理和防护制度的日益健全,加上在顺治帝、康熙帝的关注,终于在盛京三陵建立了专门管理机构——总管衙门。
总管衙门是清朝专门负责保护皇家陵寝的武职机构,是个独立机构。
总管衙门的最高长官是总管,正三品,负责掌管关防。
在总管下面还设立了一群官职,其中包括左翼长1人、右翼长1人,每个翼长分别管辖4旗。每旗里面都有防御章京2人。
除此之外,还有笔帖式(清朝八旗武官的独特官职)2人、领催4人、马兵(也就是所谓的披甲人)180人左右(其中包括舅氏子孙100人左右)。
另外还设有世袭爵位,比如轻车都尉、云骑尉、骑都尉等等,都是世袭的六、七、八品低品武职。
每个皇陵配备的人员也不相同,有的多,有的少。
清朝皇帝给总管衙门划分的主要职责是:管理皇家陵寝的周围环境,比如山河、道路、树林以及皇陵区的安全。
在皇陵内外还建造了一些堆拨房,里面驻守守陵八旗兵,分为三班,每个月每10天就轮换一次,昼夜不停的巡逻守护皇陵。
每次到了祭祖祭祀的时候,总管还要代皇帝进行随班行礼,率领所有护陵官兵到皇陵周围巡视山河、道路、树木,查验祭品。
关防衙门则是管理皇家陵寝的文职机构。
它的主要职责是:
一、制作祭祀用的祭品,承办祭祀大典,管理皇陵内的陈设,清理皇陵内环境。
二、负责皇陵的日常维修工作。
关防衙门里面有掌关防官1人、副关防官2人、内管领1人、副内管领1人。
关防衙门一般设在皇陵寝附近,里面还有一大堆乱七八糟的机构,比如碾房、库房、黑牛馆、乳牛馆、冰容、果房、膳房、茶房、糊房、油房、粉房、酱房、省牲所、器皿库等等,事死如事生,清朝祖辈的皇帝虽然死了,但是日常起居要和真正的清朝皇帝一样。
为此,关防衙门还设有尚膳正1人、尚茶正1人、尚茶副1人、尚膳副1人,当然笔帖式也有2人。
和皇帝一样的配置,那么尚膳人、尚茶人、拜唐阿、摆桌人、院户、领催、厨役、壮丁、役妇以及各行匠役几十人都需要配备,加起来一般有160~180人。
盛京三陵的各陵关防衙门,官员和差役的设置不都一样,人数有多有少,各不同时期也有变化,但大体变化不大,其职掌也是固定的。
在守卫盛京三陵的八旗驻防官兵中,也有一些拥有特殊身份的人物。
他们比一般的八旗官兵的地位高,还享有还算优厚的待遇。
因为他们都是真正的皇亲国戚。
具体地说,他们不是清朝皇帝舅家的子弟,就是清朝皇帝姨家的后代。
舅家子子孙孙就被称为“舅氏子孙”,姨家子子孙孙就被称为“姨娘子孙”,他们就合称为“舅姨子孙”。
清显祖塔克世娶了喜塔拉氏阿古都督之女厄墨气为妻,生下了清朝的缔造者努尔哈赤。
从此,喜塔拉氏一族成为清朝的皇亲国戚,受到清朝的特殊礼遇。
阿古都督有三个儿子,论辈份,都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亲舅父,他们的子子孙孙也就被清朝皇帝尊称为“舅氏子孙”。
叶赫那拉氏阿什达尔汉是孝慈高皇后孟古的亲弟弟,也就是清太宗皇太极的亲舅父。
因此,阿什达尔汉的子子孙孙也被清朝皇帝尊为“舅氏子孙”。
萨克达氏微领的妻子也是阿古都督的女儿,因而微领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姨父。
海西女真乌拉部族的首领满泰、满泰之叔常住以及乌拉部的瓜尔佳氏胡尔哈器都是皇太极的姨父。
因此,他们的子子孙孙都被清朝皇帝尊称为“姨娘子孙”。
这些“舅氏子孙”和“姨娘子孙”分别被派去看守盛京三陵。
永陵里面一般设有舅氏子孙专缺兵额100人,章京品级专缺官额3人。
福陵里面一般设有舅姨子孙专缺兵额100人,章京品级专缺官额65人。
昭陵里面一般设有舅姨子孙专缺兵额120名,让他们世世代代守卫皇陵。
永陵的舅氏子孙兵额,每个人每年廪瞻银24两,随缺地60亩。
福陵的舅姨子孙章京品级官额每人每年给银24两,随缺地150亩。
昭陵舅姨子孙兵额每年24两,给随缺地90亩,章京品级官额每月给银24两,给随缺地120亩。
清朝为什么让这些舅姨子孙们世世代代看守皇陵呢?
一、为了照顾这些远亲后代,使他们感受到世代受皇恩。二、也是最为重要的原因,他们也都是骁勇善战的女真人,为建州女真所吞并的女真部落的首领们的后代,为清朝皇帝所忌惮,清朝皇帝决不允许女真部族出现分裂的情况。故而用优厚的待遇养着他们,并让他们远离北京,远离权力中心,永远无法接触到真正的权力。
而他们也只能永远被禁锢在关外的皇陵上,关内繁华的一切和他们无关。
除了他们之外,还有一批更为悲哀的人。在盛京三陵的数以千计的杂役人员中,有一支专门烧制砖瓦和干杂役的队伍,因为每处皇陵中这种人都有千人左右,所以称之为“千丁人夫”。
“千丁人夫”是怎么来的?最早的时候,清太祖努尔哈赤在征战中收降了一部分汉族技术官员和工匠。其中里面有一部分人是专门制造火器的技术官员、工匠和夫役。
皇太极知道火炮的犀利,为了提高八旗兵的战斗力,他就把这部分人组织起来,让他们铸造红夷大炮,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这些人一直都受到清朝皇帝的忌惮,特别是三藩之乱被平定后,清朝皇帝认为威力巨大的火炮技术不能在民间流传。
于是以这些技术官员和工匠有功于清朝为理由,清朝皇帝就把他们派到关外的皇陵当差,每陵1000人,每陵设佐领1员。
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烧造砖瓦、石灰芟割火道。冬季打扫陵内外积雪。
他们虽然被挂上有功于清朝的牌子,但是他们别说和舅姨子孙相比,就和普通的八旗兵相比,待遇都相差十分悬殊。
他们长期从事繁重的劳动,生活待遇非常低,很多时候沦为和披甲人一样的角色。
对清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的两群人就这样淹没在历史中。这两拨人的下场已经将那些会铸造火炮的西方传教士的下场确定下来了。
为什么唐朝政变不休?
卸腰
政变指统治集团少数人通过密谋,用政治或暴力手段等非正常途径实现权力转移的行为。政变不改变原有制度或根本政策,一般国民也不参与。~百度百科
公元626年玄武门之变,李世民诛太子、齐王,取代李渊上位。
公元690年,武则天取代李显称帝。
公元705年,神龙政变,李显复辟。
公元710年,唐隆之变,李隆基与太平公主清剿韦后势力,废李重茂,李旦复辟。
公元713年,先天之变,李隆基称太平公主谋反,剪除其势力,李隆基上位,赐死太平公主。
以上,开元前的政变发起人都是后来要做皇帝或者是其(当时)心腹成员,本质上都是家族成员之间的强者游戏。
有趣的是,伴随着这一系列宫庭政变,唐朝从“贞观之治”走向了“开元盛世”。
公元820年,宦官陈弘志谋杀唐宪宗。
公元827年,宦官刘克朋杀唐敬宗。
公元904年,朱温杀唐昭宗,立哀帝。
公元907年,朱温建后梁,迫使唐哀帝禅位。
至此,唐朝灭亡,进入五代时期。
(题外提两提:
值得一提的是,公元923年4月,另一李姓贵族李存勖建立后唐,同年十月,后唐灭后梁,也算替老李家出了一口恶气。
更值得一提的是,李存勖仅凭河东之地、马一万匹,一边大战后梁,一边打败了辽国雄主耶律阿保机的“空国入寇”。
其实,在从未见过草原、大漠、白山黑水的宋朝人看来强大无比的辽国就是个战五渣,真渣!)
唐朝中后期宫廷政变多由宦官发起,宦官无把无子,当皇帝不是目的(不然如何面对三千佳丽,馋死?),目的是除强(长)扶弱(幼),控制皇权,实现本集团利益最大化。
安史之乱后,唐朝内忧外患局势动荡,几次中兴都未能根除隐忧。那些无把之徒这样一搞,使朝廷声望日降,对地方掌控力更趋薄弱。
(题外再提五提:
玄宗搞的权臣和强藩导致地方势力坐大,安史之乱后国力大损,肃宗开始不得不依靠宦官集团平衡内外势力,以致阉权凌架于皇权。
唐朝政变不休,但是真正导致唐朝灭亡的不是政变,而是王仙芝黄巢起义。另:朱温也曾是黄巢手下大将。
所有的宫廷政变干平民屌事?该干嘛干嘛。
宋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虏骑所过,莫不溃散。”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汉民族帝国由唐朝极度自信、强大、开放、包容走向了内敛、保守、自我弱化、守内虚外。
即便汉唐末期,对外战争依然取得了一系列骄人战绩。有机会再谈。)
综上,个人认为,唐朝前期政变本质上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以继位者的个人实力、声望、人脉保证了政令畅通,为开创盛世打下基础。而后期一系列政变令本已虚弱不堪的皇权雪上加霜,使大唐帝国在衰落中一步步走向灭亡。
再提题外话:
读史的意义在于知兴衰更替,以古鉴今;网络读史往往让人读成“潮吹”“潮黑”。
如此,也就失去了读史的意义。
作为清末四大奇案之首?
因为慈禧太后不敢跟曾国藩撕破脸面。
1864年太平天国,都城陷落。围城长达三年之久的,湘军曾国荃部进入城中之后,开始了长达数日的烧杀抢掠,既是为了泄多年与太平军交战之愤,也是希望抢夺更多的财宝,因为这场战争之后可能就意味着他们没什么仗可打了。
太平天国圣库曾国荃和曾国藩很早就知道,太平天国有个制度叫做圣库制度。所谓圣库制度是指在太平军作战中,抢夺来的财物,或者打先锋取得来的钱粮都要交到圣库里面,实行的没有私产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太平天国的领导层,尤其是天王洪秀全,很快就积累了巨大的财富,尤其是在太平军进入南京之后的十余年时间里,不知道,天王府中积累了多少奇珍异宝。
很多人在烧杀抢掠的同时,曾国荃等一部分主力目标就是直冲天王府,除了将洪秀全的尸体从棺材中拖出来鞭尸之外,就是玩了命,红了眼睛的去寻找洪秀全所埋藏的圣库财富。
皇天不负有心人,据传说曾国荃寻找到这些财宝之后。秘密派遣自己的亲兵,战争和炮火的掩盖之下,从江而下,乘着船一路把这些财宝遇到自己的湖南老家去了,对外界说明,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圣库,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谎言。
当慈禧太后听说根本没有圣库这个消息的时候,是完全不信的,毕竟当年传了那么久,被广为人知的太平天国圣库制度,都以为洪秀全积累了很大一笔财宝,而且朝廷还打算拿到这批财宝之后,给大军发粮饷,更希望拿到这笔钱来充盈国库,可是却突然被曾国荃告知,根本就没有圣库,一切都只是个谎言。
可是对于慈禧太后来说,也只能听信曾氏兄弟的,因为当时冲进城里的只有曾国荃的两个营,这些人都是增加的嫡系部队可以说,是曾国藩手下最忠诚的人。不可能出卖张国荃,更不可能出卖曾国藩,那么他们完全就听命于增加兄弟,所以他们怎么说,那么所谓的事实也只能是这样了。
但慈禧太后还是不甘心。
她觉得曾国荃可能不是那种特别忠心的人,而且曾氏两兄弟取得了如此显赫的功绩,已经有了功高震主之嫌,他们手中拥有30万湘军兵力,如果一旦有不轨之心,那么对于清政府而言又是一个新的太平天国。
慈禧与曾国藩的角力此时慈禧太后虽然表面上没有说什么,但他在明里暗里使出了两把刀子。
第一刀,在平天国组成连线之后的论功行赏中,真是兄弟一褒一贬,封曾国藩为一等侯,这是褒;把第一个冲入天京城的曾国荃只封为一等伯,而当时,李鸿章虽然只是平定了江苏,却也被封为一等伯,又下发一道圣旨要求,曾国藩好好教育的没有追击太平天国残余势力的曾国荃,说他他骄纵狂妄。这是贬。
慈禧太后想借此来敲打曾氏兄弟不要太翘,曾国藩果然很理解慈禧太后的意思,他明白慈禧太后是已经警惕他有功高震主的嫌疑了,曾国藩很明智的向朝廷请求裁撤湘军,示人以弱,占据道义制高点,玩的一手好太极。
慈禧太后又放了第2把刀,这把刀就是他太派马新贻接替两江总督的职位。而为什么不让曾国藩任两江总督呢,也是存在着,害怕湘军坐大的意思。
还有就是派马新贻暗中调查太平天国的圣库真实性。太后严重怀疑,这些钱都进入了曾家的口袋里。
曾国藩多聪明的一个人,显然看出了太后这两把刀的意图。每一把刀都代表着杀机四伏,虽然他主动示弱,向朝廷请求裁撤湘军,能够稳住慈禧太后一时的心绪。可如果曾国荃私藏太平天国库银的事情,被慈禧太后发现,那么对曾家而言也是灭顶之灾。
于是就有了所谓的刺马案。同治9年7月26日早上,两江总督马新贻从金陵校阅场观看清军射箭训练后,返回总督衙门,半路路,有人喊冤拦路,此时此刻张文祥用匕首刺伤马心怡,马新贻不治身亡,刺客束手就就擒。
对于刺杀两江总督的原因,刺客只是说马不仁不义,但更关键的事情则矢口不言,并指明曾国藩和刑部尚书郑敦锦来审理裁员供出实情。
太后对此案十分重视,于是派刑部尚书郑瑾和曾国藩同审理此案。曾国藩却称病数月不肯前去,直到慈禧太后催促他,他才缓缓赴任,但是即便到了江宁之后,曾国藩对此案也十分不上心。最终案情没有任何进展,只以嫌犯被凌迟结束。
邓之诚在《古董三记》里说,国藩不遇深求,必有不能深求者。
也就是说,曾国藩并不想把此案审理的水落石出,换句话来说,曾国藩就想给人一种暗示,其实是给慈禧太后一种暗示,这事就是老子做的,大家都是聪明人,银子是我曾家拿走的,江南势力也是我曾家的,大家各退一步,别再追究,不然就撕破脸了。
然后慈禧也知道,曾国藩已经示弱,把湘军裁撤了,可是他在湘军中依旧有极大的威望,而且湘军中的很多人因为被裁撤感到非常不满,如果此时对曾家压得太过,很容易引起都是兄弟的反弹。
毫无疑问,关于圣库的事情,曾国荃肯定是撒谎了。自己派出的马仔已经被人搞死,这毫无疑问,是后面的黑手给自己的一个下马威,如果在正面牵扯下去,那么就会引起两方的正面冲突,刚刚平定完太平天国,大清王朝是经不起这样的折腾的。
然后在刺马案之后我们看到,慈禧太后也退了一步,认同对刺马案曾国藩如此敷衍的处置方式,并任命曾国藩为两江总督,就此,这算是中央王朝第一次,向军阀割据势力湘军低头。
多年后,曾国荃回到老家养老,给自己的几兄弟每人建了一栋超豪华的大园林,曾国藩的那栋名叫:《富厚堂》。
是以后大清王朝的中央集权的权威不断被削弱,到庚子年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甚至东南地区的汉族,封疆大吏们,竟然互相选择东南互保,不理中央。
慈禧太后后来竟然不但不怪罪他们,还称赞他们时机把握的好,自曾国藩起势开始,慈禧太后的中央王朝已经开始慢慢的走向强枝弱干的军阀割据态势了,而大清王朝需要这些强有力的军阀,来支撑起他们的国防安全,是慈禧太后不得不选择和他们合作的原因。
湘军有了一战之力,甚至是绝对战力,也是慈禧太后在刺马案中不敢处置真凶的,或者不敢追究真凶的关键原因。
古代皇帝很早就开始建造自己的陵墓?
墓地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的,从原始社会开始,人类在有人去世之后,就知道修建墓地了,最早的墓地是与居室相连的,比如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根据考古资料显示,山顶洞人在所居住的洞穴上层做居室,下层就是墓地。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开始进入文明时代,墓地的规模也越来大,越来越豪华,开始有了陪葬品,甚至现出了人与牲畜陪葬,但在原始社会早期及夏商周时期,极少有人在活着的时候为自己修建陵墓。
首先打破这一惯例的是秦始皇嬴政,秦始皇13岁即秦王位,就开始为自己修建陵墓,这在史书中也有明确的记载:
秦始皇
《史记 秦始皇本纪》: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馀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
秦始皇刚即位的时候,就在郦山开山凿洞,等到统一了全国,把天下各地的七十多万刑徒送到郦山,把隧洞一直挖到有水的地方,用铜封锢,然后把棺材安放在里面,仿制的宫殿、百宫和各种珍奇宝物都徙置其中,藏得满满的。
那么问题来了,一个13岁的少年秦王,为何就这么急着给自己修建陵墓?
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生与死是人生的头等大事。
人类社会最为重要的两件事就是生与死,人没有办法决定自己的出生,但有办法决定自己的身后事,在古人的心目中,死去与生前的生活是同样重要的。
秦始皇13岁就开始为自己修建陵墓
中国历史上的绝大多数皇帝都是在自己生前给自己修建陵墓的,这已经成为一条不成文的规定,秦始皇只不过是第一个开创这个规定的皇帝而已,像汉武帝、唐太宗都是在生前给自己修建陵墓的。
而且越是有作为的皇帝,越是给自己的陵墓修建得豪华、气派,因为死后的生活是对照他们生前的生活标准来制定的,这就是古人看待生死的态度。
虽然秦始皇一边给自己寻找长生不老药,另一边又给自己修建陵墓,他这是做了两手准备,在科学技术并不发达的古代,这是古人认知的局限性,并不矛盾。
秦始皇陵墓
所以给自己修建一座规模宏大并且豪华的陵墓,是每个帝王愿意去做的事,同时也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秦始皇13岁即秦王位,所以就开始给自己修建陵墓了,之所以这么早,是因为秦始皇把自己的生与死看得非常重要。
二、秦始皇有远大的理想与抱负。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雄心壮志,非一时兴起。秦始皇能够成为后来统一六合、开创帝业的千古一帝,这与他从小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秦始皇出生在赵国都城邯郸,他的父亲是秦国不受宠爱的公子嬴异人,他的母亲是吕不韦的姬妾,他从小生活在一个危机四伏的环境,就连普通的家庭团聚都是奢望,他的父亲在他两岁的时候就离开赵国回到了秦国。
规模宏大的兵马俑陪葬坑
秦始皇与母亲相依为命,还要躲避赵国的迫害与追杀,直到秦始皇8岁的时候才被接到秦国,又过了5年父亲就去世了,他才成为秦王,秦始皇的一生是饱经磨难的,环境最能锻炼人,也让秦始皇的意志变得坚强,理想变得远大。
他的理想是成为天下人的王,创建一个不同于所有旧制度的全新社会,事实上秦始皇也做到了,他是所有皇帝中最有作为的一个,秦始皇的这个理想是从他开始懂事,就慢慢萌发出来的,作为一个13岁的少年秦王,有了远大的理想与抱负,才能一步步实现。
从他登上秦王宝座的那天起,他就开始为自己规划将来的人生了,为自己修建陵墓只是他人生规划中的一个,但凡有作为的君主都会这么做。
秦始皇陵墓平面图
三、秦始皇想要与众不同。
秦始皇开创的大一统直到今天还影响着华夏族,用郡县制代替分封制,用中央集权代替诸侯国并立,用大一统代替百家争鸣,让华夏族进入一个全新的统一时代,无论地有多大,人有多少,使用同一种文字、货币、度量衡,这就是一种全新的创举。
从秦始皇为自己修建的陵墓规模来看,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秦始皇陵占地面积56.25平方公里,比北京市西城区和上海市徐汇区的面积都要大,不仅仅是面积大,秦始皇更是豪华、气派的代名词。
秦始皇陵墓有外城和内城,地宫之上的封土层有35米深,相当于10层楼那么高,地宫占地面积1.665万平方米,地宫高度就有25.7米,根据史书的记载,地宫还有用水银建成的江河湖海,此外,秦始皇陵墓还有四百多座陪葬坑,规模宏大的兵马俑只是其中的几座而已。
秦始皇陵墓复原图
这就是秦始皇的与众不同,后世任何一位皇帝的陵墓规模与气派都比不上,想要修建成功,秦始皇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从他13岁即位为秦王就开始修,到了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时候,还征召天下70多万人参与修建,前后修建了37年之久。
用37年的时间为自己修建陵墓,可见秦始皇有多么重视,而想要达到这种效果,就得在自己有能力的时候来修建,因为没有人知道自己哪一天会突然去世,秦始皇死的时候只有49岁,死在了第五巡游的路上,足以证明秦始皇也没有想到自己会病死在路上。
因此,想要让自己的陵墓规模宏大、气派雄伟,就得越早修建,这就是秦始皇13岁就开始修建陵墓的原因。
秦始皇陵墓地宫封土层
后世的历代皇帝有样学样,除非有其他事情耽误了,只要是大一统的皇帝,基本上都是在自己活着的时候为自己修建陵墓的,而且很多皇帝都非常关心自己的陵墓修建情况,甚至还会参观自己的陵墓,一想到自己将来死去会被埋葬在这里,皇帝参观自己的陵墓不会感到尴尬吗?不会觉得不吉利吗?
生死病死是自然规律,任何人都明白这个道理,有句话叫没有人能活着离开这个世界,一想到自己最终的结局就是离开这个世界,所以皇帝位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自己的陵墓修建得跟生前的皇宫一样豪华。
在古人的心目中,离开这个世界只不过是去了另外一个世界,他们的想法是在阴间所有的一切都是仿造生前来修建的,兵马俑陪葬坑只不过是秦始皇阴间的卫士,负责保卫秦始皇在阴间的安全,豪华的地宫只不过就是秦都咸阳宫的翻版罢了。
地宫假想图
皇帝唯一忌讳的就是说死,秦始皇就是如此,看看史书的记载:
《史记 秦始皇本纪》:至平原津而病。始皇恶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
皇帝生病也不能提死,秦始皇在巡游途中就没有大臣敢说皇帝的身后事,没人敢提醒秦始皇去世之后权力如何交接,以至于让赵高这样的小人施展奸计,但是对于修建陵墓这事来说,是很正常不过的。
负责监督修建陵墓的官员经常要向皇帝报告工程进度与预算,有时候皇帝甚至还要亲自到陵墓参观一下,比如明朝的万历皇帝,他20岁时就开始修建陵墓了,在位的时候陵墓就修建好了,万历皇帝还带了一帮大臣到陵墓参观,还在陵墓中开宴会,表彰功臣,这并没有什么不吉利的,只要不对皇帝说死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