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导条约是什么,为什么签定美苏中导条约

天美资源网

中导条约是什么,为什么签定美苏中导条约?

《中导条约》全称是《美苏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是美苏两国首脑在1987年签订,2021年到期!中导条约全文3万多字,主要内容就是两国各自销毁涵盖500~5500公里的中短程、中程导弹和陆基巡航导弹,一级发射装置、辅助设施设备等,销毁的导弹必须是地面发射且攻击地面目标的,空射和海基型不算。协议签订后,双方都履行了协议,美国撤走在欧洲部署的中程弹道导弹,双方都开始销毁各自导弹,并不再生产。目前为止共销毁2692枚导弹,其中苏联1836枚,美国846枚。

美国销毁的导弹只有苏/俄的零头,从销毁的导弹数量看美国是不是占了大便宜?其实不是,第一冷战时期苏联的导弹数量本来就更多,更为主要得是美国在欧洲部署的中程导弹能覆盖莫斯科,而苏联必须利用洲际弹道导弹才能威胁美国本土,存在时间差,消除中导条约显然对苏联更有利,当然最大的受益方是欧洲了;苏联则在销毁数量、巡航导弹方面予以妥协。

中导条约是什么,为什么签定美苏中导条约

1981年11月,美苏在日诶哇开始这项军控谈判,经过6年、14轮艰苦谈判,在国际形势和各国利益的作用下,双方最终达成一致意见,这就是《中导条约》了。

《中导条约》条约的签订主要还是美、苏经过60、70年代的冷战高强度对抗,美苏各显疲软,苏联的经济拖不住了,美国自己也有些吃不消了,于是两个巨头都希望在军事对抗方面进行一定的收缩,于是双方寄希望于通过裁军和中导条约,摆脱力不从心的军备竞赛。第二就是美国总统里根上台,在美国经济快崩溃的边缘,这位伟大的总统已经意识到危机,经济复苏成为首要任务,那么就必须减少于苏联的军备竞赛的投入,而在军事方面则通过“星球大战”计划,给苏联挖了一个大坑,让其不能自拔。而在传统的军备竞赛中,美国开始从数量竞争改为质量、技术竞争,通过高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军备中占据优势。

而苏联呢?苏联为了能在欧洲的对抗中占据优势,无脑扩充的扩充军备,海陆空军三军装备数量完全按照战争时期配备数量部署,扩充前线军事实力,发展海量的战术核武器,数量也是快速增长,到1984年时达到了惊人的2.7万枚,核弹头数量达到3.7万枚,自身经济已经在崩溃的边缘,再加上美国的“星球计划”这个巨坑,苏联再次跳进去,苏联自己已经意识到拖不起了。

限制军备竞赛,对美、苏战略对抗强度进行收缩,是美国、苏联双方所急需要的达成的目标,因此双方经过艰苦谈判就达成了《中导条约》了

美国就试射陆基巡航导弹?

感谢悟空的邀请。

我的看法是,美国在中程导弹方面早有预谋,而这一预谋早在《中导条约》签订之时就已经开始酝酿。

《中导条约》诞生的背景

《中导条约》是美苏之间关于两国陆基中程弹道导弹方面的军控条约,于1987年12月8日在美国华盛顿签订,1988年6月1日生效。而在苏联解体后,该条约的苏联义务由俄罗斯继承。

而该条约的签订则是两国在冷战期间战略博弈的结果。

二战后,美苏两国在战时的同盟合作关系迅速破裂,演变成以两国为核心的、以意识形态为区别的国家集团间的对峙与对抗。

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之下,轰炸机已拦截、洲际导弹准备时间长、造价高,因而陆基中程弹道导弹成为了美苏之间对抗的主要手段。

而受限于导弹射程,双方开始不断推进导弹的前沿部署,压缩对方战略空间,缩短对方的防御反应时间,提升打击突防能力。

而这种互相威胁的导弹部署方式终于在古巴导弹危机中打到冷战与热战的临界点,整个世界徘徊在核战争的边缘。

因此,在美苏双方从古巴导弹危机中冷静下来之后,都对这种危险的军事平衡做出了反思,而另一方面则是中程导弹庞大的数量也给双方造成了极大的经济负担。

而在战略之外的背景,则是双方在武器装备方面的进步。

主要体现在固体洲际弹道导弹成功解决了液体洲际导弹准备时间长、隐蔽能力差的弱点,通过载运发射一体车、铁路机动以及战略导弹潜艇便可以较少的数量来确保二次核反击能力,从而达到了新的平衡。

因此,在战略及装备两方面的背景之下,美苏达成了《中导条约》。

美国在《中导条约》遗留的“后门”

但是这份中导条约却给美国的路基中程弹道导弹留下了一个口子,就是海基战斧导弹。

战斧导弹是一款多平台的亚音速巡航导弹,其射程覆盖500-2500公里,是标准的中程弹道导弹,但是在签订《中导条约》细节时,美方表示陆基战斧和海基战斧是两种不同的导弹,而根据条约,只有陆基中程导弹才会被销毁,因此美国成功保留了战斧导弹的生产能力并持续改进至今。

而对于海基导弹在路上发射,要比陆基导弹在海上发射要简单得多,因为导弹本身并没有区别,并且陆上的发射、储运条件要相较海上优越的多,所以让海基战斧上陆来恢复美国的中导能力,可以说是美国在《中导条约》签订之时就有的预谋。

新任国防部长与战斧导弹的“渊源”

另外还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美国新任国防部长马克·埃斯珀正式战斧导弹的生产商雷神公司的原CEO,因此可以说特朗普考虑让埃斯珀出任这一要职,就表明了其要借战斧恢复美国中导能力的计划。

总结

所以说,美国在中程导弹方面早有预谋,而这一预谋早在《中导条约》签订之时就已经开始酝酿。

美苏为何签署中导条约?

冷战时期,世界两大超级大国在全世界范围激烈争霸,欧洲成了这场争霸赛的风暴眼。两国为了地缘政治的利益和地区事务主导权开展了大规模的对抗,威胁与反威胁,部署与部署,战争的阴云特别是核战争的阴云始终笼罩着欧洲大地。

80年代初,美国开始在欧洲境内部署射程达1800公里的“潘兴-2”中程弹道导弹,和射程达2500公里的陆基巡航导弹。

以美国的“潘兴2型”导弹射程,可以直接打到苏联的莫斯科,而陆基巡航导弹更是可以打到苏联乌拉尔地区。

但是美国本土却是隔着太平洋和大西洋,苏联的导弹无法打到美国本土(如果部署在堪察加半岛勉强够得着),这是一种极不对称的地缘政治形势。美国占尽了优势。因此,苏联成为美苏间军控谈判特别是限制中短程导弹表现出了极大的诚意和热情。也因此,当时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在整个谈判过程中,做出了极大的让步。

由于欧洲各国处于冷战的最前沿,是核大战的最直接和最终受害者,时刻悬在欧洲各国头上核利剑,促进他们团结一致向美国施压,要求美苏加快推进军控谈判。

陆甚短程中程弹道导弹和陆基巡航导弹,由于速度快,射程短,一旦发射,哪怕是误射,在几分钟十多分钟时期里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做出准确的判断。为了最大限度的降低核战争的风险,美国苏联两个世界超级大国断继续续地进行了五年,共举行了100多场的艰苦谈判,双方最终达成了无限期有效的关于在全球范围内全面销毁苏联和美国中短程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的《中导条约》。

根据条约苏联销毁了1836枚中短程弹道导弹和陆基巡航导弹,是美国的两倍(859枚),这一结果至今令许多专家认为苏联让步太大。但从战略角度看,苏联以这种让步,换来了战略核威胁的一个组成部分消失了。而对美国本土来说,该条约没有减少任何威胁。同时大大缓解了苏联当时已经捉襟见肘,到崩溃边缘的国民经济。

中导条约谈判21日正式破裂?

10月20日,特朗普政府以俄罗斯的“伊斯坎德尔”-M导弹违反《中导条约》为借口,宣布(计划)退出《中导条约》。消息一出,欧盟第一时间表示了“遗憾”、反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欧盟各国的态度明显发生了改变——为保留《中导条约》,10月27日俄罗斯第一次向联大提交了一份“有关继续保留《中导条约》”的决议草案,希望将《中导条约》问题列入联合国大会第74届会议的议程,但未获通过。

美、英、法、德等55个国家投反对票,因俄罗斯提交的草案逾期,美国要求对“是否将其列入第74届联大议程”进行投票表决,结果这55国认为“俄提交的决议草案逾期”,将其否决。美国以“与联合国裁军审议委员会(裁审会)召开会议的日期不符”为由,拒绝让大会对俄罗斯提案进行审议——俄罗斯的提案都没排进联大议程。支持其应列入联大议程的只有31票,持反对意见的55票,弃权54票。俄罗斯外交部愤而表示:世界会对这一决定后悔!

12月21日,为保留《中导条约》,俄罗斯再提该草案,但仍被拒之门外,这次表决结果:43票赞成,46票反对,78票弃权。10月18日,是提交决议草案的最后期限,特朗普于10月20日宣布退出《中导条约》,“提交的草案逾期”,这美国佬给出的理由是真“充分”。欧盟由之前的反对,结果变成了支持美国——奴才终归是奴才。未来多极化世界中绝不会有欧盟这“一极”,理由?简单:不配!一个唯美国马首是瞻、对美国言听计从、受美国摆布的欧盟,一个甘愿受美国剥削的欧盟,有何资格成为主导世界的“一极”?

特朗普在全球开打贸易战,关键的时候,欧盟做了缩头乌龟。美国退出《中导条约》,再搞军备竞赛,欧盟在关键时刻又成了缩头乌龟。北约秘书长对我国发展弹道导弹指手画脚,显然是已经与美国站在了一起。好,玩吧,看看美国退出《中导条约》之后,哪个王八蛋头顶上的核武器多!当年,前苏联几千枚中程弹道导弹,恐怕欧盟各国早就忘记了,俄罗斯没这个经济能力?好办,既然欧盟甘愿当奴才,把枪口对准了我们,我们总得备点打狗的家伙什!

美国退出《中导条约》,表面上是俄罗斯的“伊斯坎德尔”-M违反了《中导条约》,但美国剑指的却是我们——我国拥有的中程弹道导弹最多。美国国务卿、北约秘书长已经多次公开批评过我国,剑指的是谁就不用多说了。想退出那就退出吧,无论最终谁赢,欧盟是必输无疑。欧盟想以此迫使俄罗斯销毁“伊斯坎德尔”-M?那只不过就是表面文章,或者说是欧盟一厢情愿的想法,美国的目标可不是那玩意,打破天2000公里射程,威胁不到美国的利益。

在欧盟不知情的情况下,美国就宣布退出《中导条约》说美国是为了确保欧洲盟友的安全?傻子才会信。特朗普公开已经宣布退出《中导条约》了,但正式程序尚未起动,美国务卿蓬佩奥12月4日给出的“最后期限”,无非就此向俄罗斯施压,迫使俄罗斯向我们施压——还不是想把我们拉进去?北约的表态,显然也是这个意思。《中导条约》,现在还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有本事直接正式通知俄罗斯,直接启动退出《中导条约》程序。欧盟显然就是借此想削弱俄罗斯,顺便再来敲打敲打我们,但愿欧盟有分寸了,一旦玩大了,第一个哭的肯定是欧盟!玩计谋?中国人是这方面的祖宗!

2月2日美国将正式退出中导条约?

2月2号美国终于正式宣布退出“中导条约”,并设置了6个月的缓冲期,这本来就是意料之中的事,所以相关各国并没有对此事做出强烈的反应。美国退出“中导条约”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进一步压缩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并把俄罗斯拖进新一轮的军备竞赛,以期彻底拖垮俄罗斯经济,并且顺便打压欧盟的自主防务,让北约重新凝聚成以美国为主导的整体防务,彻底断绝欧盟的自主防务之路。美国退出“中导条约”,受影响的主要就是俄罗斯和欧盟,对俄罗斯来说,美国退出“中导条约”是早晚的事,俄罗斯自然有办法应对,首先,俄罗斯不会在中短程导弹这一领域跟美国展开军备竞赛,因为中短程导弹再怎么发展也不会对美国本土构成实质性威胁,俄罗斯只需保持一定数量的中程导弹,对欧盟和美国驻欧洲军事基地形成有效威慑就行,没必要大力发展中程导弹。近年来俄罗斯一直致力于非对称优势的发展,因为在常规军力上俄罗斯显然无法对抗美国和北约,而非对称武器的出现却可以有效缓解美国及北约对俄罗斯的军事压力,比如前不久俄罗斯试射成功的陆基“先锋”高超音速导弹,以及可机载发射的“匕首”高超音速空地导弹,还有舰载型的“锆石”高超音速反舰导弹,这一系列非对称武器的出现说明俄罗斯对美国迟早退出“中导条约”是心知肚明的。目前来看美国退出“中导条约”不会对俄罗斯构成大的影响,但显然会对美国和俄罗斯2010年签署的《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造成冲击,如果美国一意孤行,进一步选择退出《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不但对俄罗斯,对全世界也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