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有过分餐制吗,宋徽宗赵佶被金国囚禁了8年?
宋靖康年间,金人大举南侵、攻陷了宋王朝的都城汴京,彼时宋王朝的太上皇宋徽宗赵佶和皇帝宋钦宗赵桓被俘,顺带着后宫佳丽若干、包括宋高宗赵构的生母韦氏和一众公主也都成了金人的俘虏。当然,也包括皇子,否则后来也就没有宋高宗什么事儿了……
不久之后,金军北归,带着从汴京抢来的无数珍奇、财宝,押着宋王朝的太上皇、皇帝、后妃、皇子、公主们浩浩荡荡回老家……这一路上,作为阶下之囚的宋徽宗和宋钦宗日子着实不好过,不仅人格上毫无尊严可言,生活上则更加艰难。对于过惯了锦衣玉食生活的宋徽宗和宋钦宗而言,简直就是“生不如死”!可这俩怂包根本没有去死的勇气,只能忍气吞声……
更加耻辱的是,金军的将领、丘八们在战场上长时间看不到女人,一个个早已憋成了“发情的公猪”!见到如花似玉的后妃、公主们,就如同发情的公猪见到了母猪一般往上扑……宋徽宗、宋钦宗的不少后妃、公主都成了金军将领们的床榻玩物。而低级的宫女之类,则索性成了金军丘八们的“军妓”。
抵达金都会宁府之后,更加耻辱的一幕发生了。金太宗完颜晟下令将宋徽宗和宋钦宗押赴金太祖完颜旻庙、行牵羊礼。这是极其屈辱的事情,可宋徽宗、宋钦宗这俩怂货丝毫没有反抗,居然全盘照做了……之后,金太宗封了宋徽宗一个极具侮辱性的爵位——昏德公!宋钦宗也被封为了重昏侯。让人无语的是,那俩怂货也接受了,而且还“谢恩”了……过了一段时间,宋徽宗、宋钦宗,连同一百多名女眷、随从被金人送到了位于金黑龙江省的五国城。
虽然宋徽宗被软禁在了苦寒之地,但日子远比随金人北归时好得多了。组织待遇虽然不能和在宋地时相比,但起码能够做到冻不着、饿不着……这个时候,宋徽宗非但没有“痛定思痛”,反而过起了自己的小日子。这期间,宋徽宗就一件“政治任务”,给金人的皇帝写贺表。赏块肉要写、赏壶酒要写……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金人的皇帝强行睡了宋徽宗的女儿、将其纳为了侧室,宋徽宗居然也得厚颜无耻写贺表谢恩……正是因为这一系列没心没肺的举动,使得金人认为这就是一个废物点心!也就没有再刻意去刻薄、羞辱他了。
换言之,在五国城的几年里,宋徽宗日子虽然过得清苦,但好歹也算衣食无忧,而且身边也从来不缺女人。无所事事又没心没肺的宋徽宗还能干什么?只能造人玩儿……所以说,宋徽宗在被俘期间生下十几个孩子并没有什么可奇怪的。最大的问题不在生孩子,而在于这些孩子是不是都是宋徽宗亲生的!可以肯定的是,其中一部分肯定是他亲生的,可剩下的一部分就未必了。
据野史杂说记载,宋高宗的生母韦氏在被俘期间就曾经被金国宗室强行收了房,而且还生下了两个孩子!可让人无语的是,那位金国宗室后来又强纳了宋徽宗的女儿柔福帝姬。一段时期内,韦氏和柔福帝姬居然二女共事一夫……这就是后来所谓“冒充公主案”中韦氏咬死了柔福帝姬是冒牌货的原因所在!因为这段黑历史实在太丢人了,只有柔福帝姬死了,韦氏才放心。
虽不说这件事就一定是真的,但起码说明一点,宋徽宗的后妃们,金国的宗室随时可以将其拉到自己的床榻之上……在那个没有避孕措施、没有亲子鉴定技术的时代,谁又能保证这些后妃生下的孩子就一定是宋徽宗的?但南宋政权为了帝王的所谓尊严,只能照单全收!不管是宋徽宗生的,还是金人跟宋徽宗的女人生的,一概都算到宋徽宗头上。我的妈呀,这可不是头顶一片绿,简直是顶了一片大草原啊!
后来因为金宋关系缓和,金熙宗为了表达“诚意”,将已故的宋徽宗改追封为了天水郡王,将活着的宋钦宗改封为了天水郡公。这俩爵位已经完全没有之前羞辱的性质了,天水县男曾经是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祖赵匡义之父赵弘殷在后周时期获得的爵位,宋徽宗和宋钦宗算是“承袭”了祖上的爵位……与此同时,宋钦宗的日子也比之前好过多了,起码可以享受郡公待遇了。金熙宗甚至打算把宋钦宗放回去,可宋高宗不干了!“我哥回家,我算个啥?皇帝还是亲王?”最终,宋钦宗只能落得个客死他乡的结局……这就不是金人造成的了,完全是因为宋高宗。
为什么到了明清时期改成了合餐制?
请问赵匡胤醉酒释兵权 是怎么释的 自从唐宋桌椅的普遍流行后 国人就开始合餐了 也形成了我们特有的文化火锅 合才是中国的主流 大一统思想
无后为大什么意思?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这句话从字面理解,意思非常明白:不符合孝道的事有三种,最严重的就是没有后嗣。
在很多人看来,无法为家族接续香火传宗接代,就是最大的不孝。
然而这句传扬了千百年的话,字面意思着实属于断章取义。
此话出自《孟子·离娄上》,原话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
原句的意思是:不孝顺的表现有很多,以不尽后辈的本分为最重,舜娶妻的时候就没有事先告诉自己的父母,这就是没有尽到作为后辈的责任本分。
古人崇尚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这样的人生大事,必须要听从父母的安排,而舜擅自娶妻,连告知父母的义务都没有尽到,这才是不守本分,这才是不孝。
无后为大,这里的“无”,指的是“没有尽到……的责任”,而不是现代汉语说的“没有”。
“无后”的意思是,没有尽到作为后代晚辈的责任,而不是什么“没有后代”。
先秦时代对于这句话的理解都没什么大问题,到了汉朝就开始歧义了。
汉朝的学者赵岐在《十三经注疏》之中写道:
于礼有不孝者三,
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
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
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前两条说的都非常明白,也没什么问题:
第一条是说,父母说话做事如果有了错处,作为子女的就要及时纠正出来,不能一股脑顺着父母的意思,这是陷亲于不义,这才是不孝。
原本在孔子时代,觉得“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认为长辈有错不能指出来,还是要顺着来,甚至由此引发了古代“亲隐制度”,也就是亲属之间不能相互告发,不然要定罪的规矩。
不过到了孟子那里,则觉得这样的做法,完全就是在陷父母长辈于不义之地,是不孝的行为,因此进行了深刻反思。
第二条是说,家里的条件不好,父母老迈,然而作为子女的也不去挣个功名挣取钱财粮食,以此来赡养父母,这也是不孝。
但到了第三条,也就是“无后为大”,就开始有了歧义。
原本孟子说的是“后辈没尽本分是不孝”,而赵岐说的是“不娶妻生子是不孝”。
这里的问题就在于,娶妻生子到底算不算子女应该对父母要尽的责任。
如果是的话,那赵岐的解释好像也没什么问题,当然,他的解释将孟子的意思范围收窄了很多篇幅,孟子说子女要尽义务,这样的义务很多,赵岐将其局限于娶妻生子。
汉朝至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出现的最多的场合,就是父母长辈逼婚。
千百年来,子女都有自己的考量,只不过可能现代人的观念更开一些,觉得婚姻与生育,还是要看个人的实际情况,并非必须。
有人觉得找不到理想的另一半,结婚没必要;
有人从父母的婚姻里看不到幸福,受此影响也不愿结婚;
即便结婚了,有人觉得生孩子压力太大,反正自己能养活自己,没必要生孩子。
如此种种,使得现代很多年轻人开始选择不婚、不生,而年轻人想得开的同时,父母长辈们却想不开了,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在父母长辈的眼里,结婚生孩子都是人生必须要的事情,人也不能少。
在他们看来,年轻人注重的感情、现实都不是问题。
觉得没有感情,慢慢培养培养就可以了,这不是什么大问题;
觉得生孩子压力大,也没什么,车到山前必有路,只要生下来,不怕养不了。
可父母眼里的这些没什么大不了的问题,在年轻人看来实在不行,年轻人想的很多也很现实,谁也不会愿意去随便将就,也不愿意为生孩子降低自己的生活质量。
人生在世几十年,谁都是只活一次,在自己还没有足够能力与准备的情况下贸然结婚,对自己和对孩子,都是不公平的,根本没那么简单,时代不一样了。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结婚生子被长辈认为是子女义务,那不能一昧顺从导致错误的发生,也是子女义务。
听从父母的教导是对的,但不是什么都听,固然有很多子女听从父母意见,过上了还算不错的日子,但也有很多贸然结婚生子的子女,生活一团糟,如今的离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个人认为,结婚生子的确是父母期盼见到的,但不能就是说只是因为父母想,所以才去结婚生子,这是不对的,也最容易出现问题。
如果现实情况真的不适合婚姻,那么还是要慎重考虑,“阿意曲从”也是大不孝,已经现代,赡养父母是子女的责任,但婚姻与生儿育女终究是个人的事情,要慎重考虑。
你有什么冷知识分享吗?
我的兴趣在语言文字领域,就说两个与语言文字有关的冷知识吧!
以最快的速度,说出下面两组汉字的颜色:
第一组:
应该没有什么难度吧,很快就说出来,我也是!!
第二组:
你是不是在识别第二组汉字颜色的时候,被汉字的意义所干扰,而花了较多的时间辨认出颜色?
即便你知道这是一个坑,你还是无法规避。
绝大大部分人都是这样的。我也是。
好,再来,我们一个个来,手机或者鼠标下滑的时候,以最快速度说出汉字的颜色:
你的速度怎么样?我做这个实验是出奇的糟糕,要两三秒钟才能说出正确的颜色。
我看到YOUTUBE上最糟糕的测试者,要求在一秒钟说出正确的颜色,这家伙几乎每一个都说错:
这个实验是认知心理学上很有名的一个实验,叫做——斯特鲁普颜色与文字实验(Stroop Color and Word Test,简称SCWT):
斯特鲁普效应展示了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过程已是一个自动化的历程。当有一个新的刺激出现时,如果它的特征和原先的刺激相似或符合一致,便会加速人们的认知;
反之,若新的刺激特征与原先的刺激不相同,则会干扰人们的认知,使人们的所需的反应时间变长。 ---引自维基百科词条:斯特鲁普效应说简单一点:表示颜色的汉字,如果与文字颜色不一致:字义信息和字体颜色信息发生冲突,会导致大脑有一个困惑的过程,所以,没法快速作出正确的判断。
这种效应叫做斯特鲁普效应(英语:Stroop Effect)。这种现象在汉语、英语、法语。。。。。中都存在。-------------------------------------------------------------------
但是,假如叫一个不认识汉字的外国人,他能轻而易举的分别。
我现在没办法找一个外国人,我可以找一种你最不可能认识的文字,让你来做这个实验。
就用最奇葩的「猴子文」吧!如下图是「猴子文」的手机输入界面:
这种「猴子文」叫僧伽罗语(Sinhalese):
属【印欧语系】下的【印度语族】,是斯里兰卡主体民族僧伽罗族的语言,是斯里兰卡的主要官方语言。僧伽罗语形成于公元前六世纪。
「猴子文字母」的国际音标注音你完全不认识下面几个猴子文是什么意思,你就能很快的说出其颜色,因为这个时候你不会被文字的意义所干扰:
其实,猴子文对应的中文意思是「红、黄、蓝、绿、黑」
我们再来用汉字表示,你还能准确的快速的说出颜色吗?不能的,会有所干扰。
如果用汉语拼音表示颜色呢?你可以试一下,相对汉字要容易点。
-------------------------------------------------
维基学院做的【改良版斯特鲁普效应实验】
测试者母语为中文
用【中、英、注音符号】三种文字符号见:https://beta.wikiversity.org/wiki/%E6%94%B9%E8%89%AF%E7%89%88%E6%96%AF%E7%89%B9%E9%AD%AF%E6%99%AE%E6%95%88%E6%87%89%E5%AF%A6%E9%A9%97根据这个实验所做的的统计数据显示,斯特鲁普效应强弱取决于两个因素:
1、语言文字的熟悉程度(母语和非母语):
在【字体颜色】测试项目中,非母语的英文最快反应,斯特鲁普效应影响较弱。
在【词语意义】测试项目中,非母语的英文则需要最长的反应时间。斯特鲁普效应影响最强。2、文字的特性:
汉字的字形与颜色意义密不可分,在做【字体颜色】判断时,反应时间最长,斯特鲁普效应较强。
但用注音符号或者汉语拼音这种表音符号的表示颜色的时候,反应稍微快一点,斯特鲁普效应影响较弱。结论1就是说:越不熟悉的语言,对字体颜色认知干扰越少,所以用猴文字,你完全不受干扰。结论2就是说:汉字因为是独一无二的意音文字,对字体颜色认知干扰,是强于纯粹的字母表音文字,斯特鲁普效应较强。总的来说:汉字能以形索义,形和义联系比较紧密,所以,字义和颜色不一致发生冲突很强,导致我们判断时间加长。注意,这不是缺点,这是拼音文字不具备的优点。当然,拼音文字也有自身的优点。
汉字,形义结合紧密的这种特点,是可以通过测试脑电波测试出来,诉诸定量定性的科学分析,这是当年很轰动的一项研究,这就是另一个冷知识点,以后有机会在讲。
-----------------------------------------------------------
好,总结一下冷知识点:1、文字信息与文字颜色不一致的时候,会影响大脑对颜色的判断。越释熟悉的文字,判断颜色越慢,越是不熟悉的文字影响越小。2、世界上最奇葩的文字:僧伽罗语,因为僧伽罗文的字母形状个个都像猴子,所以,网上称为猴文字。3、最后介绍一下【斯特鲁普效应】:【斯特鲁普效应】最早是由自美国心理学家约翰·里德利·史楚普(John RidleyStroop),在1935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提出。 论文名字《Studies of interference in serial verbal》,引用量达到一万六千多次。是学术史上最经典的论文之一。
论文信息源:Stroop, J. R. (1935). Studies of interference in serial verbal reaction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18(6), 643.这种开创性的论文写一篇,就可以称为「著作等身」,够你臭屁一生,如:
图灵讨论奶牛身上的花纹是如何形成的论文,香浓提出信息熵原理的论文、高锟提出光纤通讯的理论模型的论文。。。。。都很短小,但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爱因斯坦在1905年这样的论文一共写了五篇:阐述光电效应、狭义相对论、计算原子数量。。。。。等五篇划时代的小论文,
为何明朝的犯人听到要梳洗会吓得大惊失色?
因为“梳洗”与“凌迟”类似,其灵感来源于朱元璋小时候,看地主家杀猪褪毛的过程,或许当时的情景太过震撼,给朱元璋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所以当朱元璋成为皇帝后,特意发明了“梳洗”之刑,首先说明这个“梳洗”并不是搞卫生,因为朱元璋根本没时间关心犯人的个人卫生问题。
那这个“梳洗”是怎么“玩”的啊?我们刚才说了,朱元璋是受杀猪褪毛的启发,那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就先说一下杀猪褪毛的过程。
笔者记得小时候,农村杀猪,绝对是个大场面,接近年关之时,养得起肥猪的人家,就开始张罗起“杀年猪”了,那时候农村没什么娱乐活动。
所以“杀年猪”吸引了很多左邻右舍前来观望,小孩儿们也围着大人四处跑闹,人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不一会儿在农村精壮小伙子的忙活下,大肥猪就被老老实实的按住了。
只见杀猪匠不紧不慢的,用手中的尖刀在磨刀棒上蹭了几下后,找准位置对准猪脖子朝猪心脏的方向就扎了进去,此时的猪虽然还在拼命嚎叫,但很快随着鲜血的流出,猪也就慢慢的不动了。
笔者记得,当时自己还很小,对杀猪既好奇又害怕,所以每一次,都用手捂着眼睛,透过手指缝看,等猪被彻底杀死后,大家就把猪抬到事先准备好的开水锅或者架子上。
然后就是不断地翻转猪的身体,同时往猪身上浇开水,等到猪全身都烫遍、烫透之后,长的猪毛基本上一刮就掉,其它细小的猪毛通过反复“刨刮”也很快能处理干净,就这样褪毛的过程完成了。
等一系列的事情都忙活完后,主人家还会做一大锅杀猪菜,招待所有帮忙的人以及左邻右舍,当时吃杀猪菜绝对是大家最幸福的时刻。
但有一次,轮到笔者家杀猪时,笔者却高兴不起来了,因为那只猪从小就跟笔者一起玩,笔者对它有着很深厚的感情,可是无论笔者怎么为猪求情,大人们都没搭理笔者。
记得那一天,笔者哭得很伤心,但周围的人却笑得很开心,整个杀猪过程,笔者都没忍心看,心里甚至还有点“怨恨”那些大人,最后笔者含着热泪吃了三大碗猪肉……
那说完了杀猪褪毛,我们回到问题之中,朱元璋设计的这个“梳洗”,基本上跟杀猪褪毛一样,只不过猪是在一刀毙命后,才开始褪毛的。
可当时的犯人,却是被活生生搞死的,下面我们就具体说一下“梳洗”之刑的过程,大家看完之后就会知道有多残忍了。
对于被判了“梳洗”之刑的犯人,在“梳洗”之前,会将其身上所有衣服扒光,然后把犯人赤裸裸地绑在特制的铁床上。(话说这个真有点像我们今天搓澡时躺的小床)
铁床附近有一口大锅,锅里面烧着滚烫的开水,这也跟杀猪褪毛时的情景差不多,等这一切都准备好后,负责“梳洗”的衙役,就将刚刚烧好的开水,一桶一桶的拎到铁床旁边。
然后就是往犯人身上浇开水,随着一桶又一桶开水的浇下,犯人的皮肤基本上都被烫熟了,此时的犯人虽然异常疼痛,但由于被绑好了,根本动弹不得。
加上嘴里被塞进了特制的布条,使犯人想叫又叫不出来,想咬舌自尽又办不到,可以说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当然了,这个过程中,负责“梳洗”的衙役并不会把犯人弄死,因为用开水烫只是开始,重头戏还在后面,等犯人的皮肤都被烫麻木后,衙役就正式开始“梳洗”了。
这时候衙役就会拿出特制的铁刷子,这个铁刷子上面布满了锋利的铁齿,随后衙役会像搓澡一样,用这个铁刷子在犯人身上反复地刷。
由于刷子的铁齿非常锋利,加上犯人的皮肤已经被开水烫熟了,所以随着铁刷子一遍遍地刷,犯人很快就会皮开肉绽,直到露出白骨为止。
可以说整个“梳洗”过程异常残忍,对于犯人来讲,如果能早点死去,那绝对是最幸运的事,可很多情况下,都是直到露出白骨后才死,因为这些衙役特别会掌握“分寸”,不会让犯人轻易死去。
其实,“梳洗”虽然是朱元璋发明的,但早在唐朝时期,就已经有了类似的酷刑,只不过用的不是铁刷子,而是竹签子。
根据《旧唐书·恒彦范传》记载,武三思在杀恒彦范时,就是把恒彦范放到竹签子上拽来拽去,恒彦范经这么一折腾也是痛苦异常。
不过或许是没用开水的原因,这个恒彦范直到露出白骨也没死去,没办法的武三思,只能又命人将奄奄一息的恒彦范杖毙。
所以说,某种程度上,朱元璋也是在模仿,而在朱元璋时期,干这种事的衙役,一般都是锦衣卫的人,后来随着东厂、西厂的成立,就出现了三家一起干这种事的情况。
随着时间的发展,锦衣卫又发明了很多特殊的酷刑,比如号称明朝十大酷刑之首的“弹琵琶”,同样令人闻风丧胆,这个“弹琵琶”初听起来非常文雅,但跟“梳洗”一样,与其本意无关。
“弹琵琶”主要是一种审讯手段,据说当时没有人能扛下来,曾经有锦衣卫自己人犯错误后,为了防止被“弹琵琶”,那名锦衣卫竟然直接自尽了。
那这个“弹琵琶”又是怎么“玩”的呢?它是先把犯人上身的衣服扒光,让犯人露出肋骨,并把犯人绑在特制的架子上,让犯人无法动弹。
然后负责“弹琵琶”的衙役,就会拿出一把锋利的尖刀,插入犯人露出的肋骨中,用尖刀在犯人肋骨里面,娴熟地在肋骨上进行弹拨。
随着不断的挑拨,犯人很快就会皮开肉裂,不但疼痛难忍,还会非常痒,但因为已经被绑住了,所以无法动弹分毫,只能不断的哀嚎。
由于动作跟弹琵琶的手法比较类似,加上犯人不断哀嚎的声音,就像人们在用琵琶进行演奏一样,所以就起了这个“弹琵琶”的名字。
可以说一场“弹琵琶”下来,犯人虽然死不了,但也很难逃过接下来的血肉溃烂,可以说是一种非常残忍的审讯方法。
与“梳洗”相比,“弹琵琶”用得更多,因为“弹琵琶”不会让犯人马上就死,便于审讯,另外这种让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弹琵琶”,对于当时的官员来讲,更能起到震慑作用。
历史上,对于朱元璋的评价呈现两极化,一方面,朱元璋在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上,创造了不朽的功绩,他开创了一个不和亲、不纳贡、不割地、不赔款,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热血王朝。
另一方面,开局只有一个碗,一切装备都靠捡的朱元璋,又制定了严酷的刑罚,仅朱元璋一朝,诛杀的贪官就多达15万名。
并且这些贪官的死法都非常凄惨,大多数都是被剥皮后,装成稻草人示众的,这也让当时的官场人心惶惶。
同时朱元璋时期,对犯人的刑罚更是非常残忍,除了我们上面说的“梳洗”、“弹琵琶”等,各种刑罚五花八门,但都离不开“残忍”二字。
还好,我们今天生活的时代,已经远离了这些残忍的酷刑,这绝对是大踏步的前进,亲爱的朋友们,你们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