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后代,郑和的身世是怎样的?
郑和(又名:马三保、三宝太监,1371年-1433年),云南昆阳人,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
早年生活郑和早年于史无载,《明史‧郑和传》仅载:“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据云南昆阳《故马公墓志铭》载,郑和为马哈只(轶名)第二子,长子马文铭,姐妹四人,然此说为孤证,学界存疑。吴晗据此推断“其被阉入宫,当在洪武十四年(1381年)傅友德、沐英定云南时”,并推测入宫时当在10岁左右,此亦为其生年来源然亦全为推测,并无实证,学界亦有疑问。
朱棣皇帝对郑和的人品、才能、知识有充分的了解。郑和少年时就在朱棣身边长大,跟着朱棣南征北战,是“靖难之役”的有功之臣,并被朱棣皇帝视为心腹。但是,更为重要的是郑和本人所具备的素质和条件适合于担任下西洋总兵正使一职,率领船队下西洋。
首先,郑和懂兵法,有谋略,英勇善战,具有军事指挥才能。郑和少年时就在明军中服役,在明军中长大,后转入燕王府侍候朱棣。郑和成年后,经受了战火考验,跟着朱棣参加“靖难之役”,出生入死,转战南北,经历数次重大战役,具有实战经验。为此,朱棣皇帝才授予郑和“钦差总兵太监”军衔,将二万余名官兵交给郑和指挥。郑和下西洋中的几次军事行动也证明了郑和的军事指挥才能,确保了这几次军事行动的成功。
远航西洋第一次下西洋1405年7月11日(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朱棣命正使郑和,副使王景弘率士兵二万八千余人出使西洋,造长44丈广18丈大船62艘,从苏州刘家河泛海到福建,再由福建五虎门杨帆,先到占城(今越南中南部地区),期间张辅讨平安南。此后,郑和向爪哇方向南航。
1406年6月30日(永乐四年),郑和船队在爪哇三宝垄登陆,进行贸易。时西爪哇与东爪哇内战,西爪哇灭东爪哇,西爪哇兵杀郑和士兵170人,西王畏惧,献黄金6万两,补偿郑和死难士兵。
随后到三佛齐旧港,时旧港广东侨领施进卿来报,海盗陈祖义凶横,郑和兴兵剿灭贼党五千多人,烧贼船十艘,获贼船五艘,生擒海盗陈祖义等三贼首。
郑和船队后到过苏门答腊、满刺加、锡兰、古里等国家。在古里赐其王国王诰命银印,并起建碑亭,立石碑“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嗥同风,刻石于兹,永示万世”。
1407年10月2日(永乐五年九月初二)回国,押陈祖义等献上,陈祖义等被问斩。施进卿被封为旧港宣慰使。旧港擒贼有功将士获赏:指挥官钞一百锭,彩币四表里,千户钞八十锭,彩币三表里,百户钞六十锭,彩币二表里;医士,番火长钞五十锭,彩币一表里,锦布三匹。
第二次下西洋公元1407年(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在郑和回国十几天后,就第二次下西洋了。主要访问了占城、爪哇、暹罗(今泰国)、满剌加、南巫里、加异勒(今印度南端)、锡兰、柯枝(今印度西南岸柯钦一带)、古里等国。于公元1409年(永乐七年)回国。
这次航行过程中,郑和专程到锡兰,对锡兰山佛寺进行布施,并立碑为文,以垂永久。碑文中记有“谨以金银织金、纺丝宝幡、香炉花瓶、表里灯烛等物,布施佛寺以充供养,惟世尊鉴之”。此碑于1911年在锡兰岛的迦里镇被发现,现保存于锡兰博物馆中,是用汉文、泰米尔文及波斯文所刻,今汉文尚存,是中斯两国友好关系史上的珍贵文物,也是斯里兰卡的国宝。第二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000人。
第三次下西洋公元1409年十月(永乐七年九月)从太仓刘家港启航,姚广孝、费信、马欢等人会同前往,到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等地,回国途中访锡兰山,公元1411年7月6日(永乐九年六月十六)回国。
第四次下西洋公元1413年11月(永乐十一年十一月),郑和率船队出发,随行有通译马欢,绕过阿拉伯半岛,首次航行东非麻林迪,1415年8月12日(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八)回国。
第五次下西洋公元1417年1月(永乐十四年十二月),郑和率船队出发,到达占城、爪哇,最远到达东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国家,公元1419年8月8日(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回国。
第六次下西洋公元1421年3月3日(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出发,往榜葛刺(孟加拉),史载“于镇东洋中,官舟遭大风,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毕,……风恬浪静”,中道返回,公元1422年9月2日(明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回国。
守备南京公元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年初,朱棣命郑和前往旧港赐施进卿之子施济孙官印和官服,令他接替已故父亲的位置。郑和未及成行,朱棣即已病死,明仁宗朱高炽即位,下诏停罢下西洋事业。
公元1425年(洪熙元年),郑和受命率下西洋的军队镇守南京,而郑和本人也成为首位南京守备太监。同年,仁宗病逝,明宣宗朱瞻基继位,要求郑和与王景弘谨守南京。郑和还受命负责修缮南京宫城。
公元1426年(宣德元年),郑和等奏请修理南京的天地坛等建筑。
鞠躬尽瘁公元1430年(宣德五年),郑和受命第七次下西洋。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550人。计下西洋官校、旗军、勇士、力士、通士、民稍、买办、 书手、通共计二万七千六百七十员名:官八百六十八员、军二万六千八百二名。正使太监七员、少监十员、监丞五员。内官内使五十三员、户部郎中一员、都指挥二员。指挥九十三员、千户一百四十员、百户四百三员。教谕一员、阴阳官一员、舍人二名、余丁一名。医官、医士一百八十名。
公元1431年1月(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初六),郑和船队从龙江关(今南京下关)启航。返航过程中,郑和因劳累过度于公元1433年(宣德八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队由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公元1433年7月22日(宣德八年七月初六)返回南京。
积劳逝世公元1433年(宣德八年癸丑) 郑和于归国途中,积劳成疾,在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病逝。七月船队回国,骨灰葬于南京弘觉寺地宫,今南京牛首山郑和墓或为其衣冠冢。
朱元璋为何还要封其后代为靖江王?
说朱文正反叛,言过其实了。个人认为,朱文正之所以和张士诚勾勾搭搭,说白了其实就是“大少爷脾气”上来了、以勾搭张士诚这样的行为向他四叔明太祖朱元璋表示“抗议”和不满而已。朱文正是什么人?朱元璋的亲侄儿!朱元璋当上皇帝,他是理所当然可以封王的。跟了张士诚他又算什么?顶了天也不过就是和他表弟李文忠一样封个公爵,死后能追赠一个王爵就已然是“开天恩”了……更何况,顶着朱元璋亲侄儿的头衔,他在张士诚那里想要达到李文忠后来的成就,几乎是不可能的!朱文正不傻,这么简单的问题,难道想不明白?
再者,朱文正与张士诚之间更多地也只是“暧昧”,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东西,朱文正也并没有真正向张士诚出卖过他的四叔朱元璋。或者可以这么说,朱文正只是在利用张士诚、以谋求自己在朱元璋阵营更大的利益。那么,朱元璋又为何要幽禁朱文正呢?个人认为,大概其有两个原因。
影响太坏不管朱文正是利用张士诚也好、真的打算投靠张士诚也罢,单就这件事本身而言,他的确有“通敌”之嫌!臣下通敌,自古以来都是帝王们的大忌。更严重的是,通敌的这个臣下居然是帝王的亲侄儿,这个影响实在太坏了。如果朱元璋不严肃处理,其他人会怎么想?因此,为了“明正典刑”、为了“杀鸡儆猴”,朱元璋必须搞掉处理朱文正!
再者,“雷霆雨露、尽皆天恩”,朱文正居然想借勾搭张士诚来“要挟”朱元璋!在朱文正自己看来,或许只是跟四叔耍点儿“小脾气”,但在朱元璋看来却是政治层面的大事。试想,此恶例一开,如果自家儿子、外甥李文忠甚至异姓大臣都跟着朱文正有样学样,朱元璋这个兵还怎么带?这个皇帝还怎么当?因此,朱元璋必须高调处理朱文正,他别无选择!朱文正至死恐怕也没有搞明白一点,他首先是四叔朱元璋的臣下、其次才是侄儿。面对政治需要,有时候再亲的亲情也必须让步,更别说朱文正只是侄儿了,亲生儿子也没用……
朱元璋很失望平心而论,朱元璋对朱文正这个侄儿真是没得说。因为是老朱家除了朱元璋这一脉之外唯一活下来的男丁、又是老朱家的嫡长房嫡长孙,朱元璋在红巾军中刚刚发迹之时便将朱文正当亲儿子一样养在了自己身边,亲自教育、培养并大胆放手历练,给了朱文正广阔的人生舞台、成就了他的“开国名将”之名。从朱元璋的亲外甥李文忠后来的待遇也能看得出,朱元璋对朱文正是寄予了厚望的!这一点从朱元璋与陈友谅火拼前夕敢于将整个洪都城交给朱文正也能看得出。
可朱文正居然为了一点儿“赏罚不公”的小事私下里勾搭朱元璋的宿敌张士诚!换作您是朱元璋,您会怎么想?亲侄儿呀、而且自己一直把他当亲儿子养,居然养出来一头“白眼狼”!也无怪乎朱文正东窗事发之后朱元璋会歇斯底里地冲他怒吼:“你到底想干什么?!”朱元璋太失望了,他已经出离愤怒了。如果搁在其他人身上,恐怕满门九族早已人头落地了……当然,朱元璋不可能诛杀朱文正九族,因为他自己也在“九族”之中,但杀了朱文正还是可以的,不是吗?
朱文正毕竟是自己胞兄朱重五唯一的儿子,朱元璋最终还是“手软”了。虽然嚷嚷着要杀了朱文正,可到了也没有动手!史籍记载是孝慈高皇后马氏与懿文太子朱标求情所致,但是细想想,朱元璋是什么人?他如果铁了心要杀谁,哪个能劝得住?马氏和朱标不过就是给朱元璋递上了就坡下驴的台阶而已……朱元璋打心底里就没想杀了朱文正。这一点从朱元璋幽禁朱文正之后对侄孙朱守谦说的话也能看得出,朱元璋在幽禁朱文正之后还担心此举会吓到小侄孙,对他说:“你爹不是个东西、四爷爷关了他,你别怕,这和你没关系,将来四爷爷给你封王!”
果不其然,明王朝开元建国之后不久,朱元璋便将朱文正的儿子朱守谦封为了靖江王并规定,靖江藩属于与亲王“平起平坐”的藩王,地位高于明王朝的所有郡王、待遇略低于亲王。甚至还规定,靖江藩以南昌王朱重五为始祖、朱文正为二世祖,变相给已故的侄儿朱文正也“封王”了。这就是朱元璋,对外人冷酷无情、对自家人却温情满满。那么,朱元璋为何要给侄孙朱守谦封王呢?难道仅仅是为了安慰侄孙?又或者是出于对侄儿朱文正的愧疚?或许有这方面的原因,但如果仅仅是这样,那就太“小看”朱元璋了。
嫡长房的地位特殊,必须处理好在明王朝开元建国之后,朱元璋为了江山能够永固、皇位能够平稳传承,一直在努力完善“嫡长子继承制”。朱文正的父亲是明仁祖朱五四(朱元璋之父)的嫡长子,如果按照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朱文正一脉才是老朱家原本的“大宗”。无论朱元璋心里如何想,他都无法回避这个问题,无论从制度方面还是亲情方面,他都必须给嫡长房、给同胞长兄朱重五一个交代!这不仅仅是亲情层面的问题,还涉及政治、宗法等诸多方面。
对侄儿朱文正的内疚从后来朱元璋对侄孙朱守谦立了废、废了复立来看,朱元璋幽禁朱文正时恐怕也并没有打算将其幽禁终生,大概其是想“小惩大诫”、让朱文正能够痛改前非。结果,性格刚烈的朱文正却死在了幽禁之地。虽然朱元璋没有明说,但从他对朱守谦的态度也能看得出,他的心里对朱文正之死多少还是有些内疚的。在侄孙身上“补偿”侄儿,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这一点在朱元璋强调朱文正为靖江藩二世祖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明王朝的藩王都以始封者为始祖、被废黜者不进家庙,让朱文正进靖江藩的家庙并为二世祖就足以说明一切了。
当然,朱元璋也有自己的“小九九”。靖江藩作为老朱家的嫡长房身份太过敏感了。按照朱元璋自己定下的制度,皇帝之子皆封亲王,亲王嫡长子袭亲王、余子皆封郡王。既然朱五四成了明仁祖、成了皇帝,朱重五作为朱五四的嫡长子最起码也应该被追封为亲王、甚至被追封为皇太子似乎也并不“违制”。按照这个制度,靖江藩理应是亲王,不是吗?但是,朱元璋仅仅给长兄朱重五封了一个南昌王、给侄孙朱守谦封了一个靖江王,虽然还是藩王、名分却是与郡王类似的“二字王”,待遇上也要略低于亲王。说白了,朱元璋对嫡长房的后代虽然“厚道”,但也并不绝对放心。话又说回来,朱元璋也没法绝对放心!但不管怎么说,朱元璋对胞兄朱重五一脉总体上还算是仁至义尽了。
大明建文帝丢了皇位?
明朝朱棣在称帝以后,将建文帝的史料基本上都销毁了。从仅从的史料中看,建文帝只给人留下了一个毫无才能的印象,或许这就是朱棣想要的效果,他销毁了朱允炆的起居注,导致关于他的个性和他在位时国内的发展情况现在基本上找不到多少可靠的记载。真实的建文帝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被摧毁的历史是什么?
在小编看来,虽然朱棣已经销毁了很多的资料,但是我们仍旧能从正史的一些细微末节中去推演还原当时的历史,通过综合分析,我们大致得出了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接下来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建文帝最主要的几个特点。
朱允炆一出生就作为太子的儿子,受尽宠爱。当时的朱元璋对朱标十分的喜爱,自然爱屋及乌,对自己的这个孙子也是另眼相看。而作为皇孙出身的他,养尊处优,并且在他父亲的教导下,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自小饱读诗书,而父亲朱标也学习自己父亲当年的做法,为他延请名师教导。而唯一的一点就是,当时的朱标根本就没有想到自己会死的这么早,所以根本就没有教导自己儿子为君之道,毕竟当时朱元璋还在。
在朱标死后,朱元璋接手了他的教导,才开始教他学习为君之道,但是却有些晚了,他的性格已经定型了。不是说他的性格不好,而是他和自己的父亲很像,主修的是儒家思想,为人非常仁厚。但是朱允炆的政治手段远远比不上他的父亲。并且他十分崇尚文治,在自己继位以后,迫不及待的就将年号改为了建文。
在自己儿子刚刚去世百日的时候,朱元璋就将皇长孙也就是朱允炆立为了皇太孙,这个是他还有十几个叔叔再世,但是朱元璋直接跳过了自己的这些儿子,选择了太子的儿子成为继承人。这说明朱元璋已经考察过自己的儿子,经过了深思熟虑的考虑,才最后选择了他。并不能说他比自己的十几个叔叔都优秀,但最起码说明他的能力非常的均衡,综合素质很高, 当皇帝最怕的就是偏科。
刚刚上台的他,还没有熟悉自己手下的班子,就开始迫不及待的按照自己的计划进行削藩。小编在查阅资料以后发现明朝的藩王和汉代的不同。手中并没有那么大的权利,最多也就是有些护卫,所以就不存在将封地收回而将财政行政大权收回的说法。最多就是将藩王的护卫给削除,而这些护卫骑士本质上就是要服从朝廷的调遣,远远不如汉代藩王手中的权力大。
这样看的话,这个藩其实也很好削。最好的方法就是等到自己的这几个叔叔死了以后,直接收回就可以了。但是他的削藩方式真的很特别,他削除五位叔叔的做法全部一样,都是直接一竿子打到底,没有任何的缓冲过程,好好的先帝的亲生儿子就变成了庶人。并且将其中的两位直接软禁起来,而剩下的也给驱除出了封地,这就是对待异姓王也没有这么果断的,何况这还是他的亲叔叔。于是就发生了湘王一家自焚的事情,并且给了朱棣起兵的理由。
他在对待自己违法乱纪的叔叔的时候,没有任何的情面可讲。并且他更认为身为皇室要以身作则,绝对不能姑息。当然对于自己没有犯事的叔叔,他当然也没有轻易做出什么处罚。但是他的这个态度,直接就惹怒了当时的那些藩王,他的那些叔叔们。明朝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特点,不同于其他朝代,这个朝代的皇权的私有化特备显著,这个江山都被彻底打上了朱家的烙印。每年国家财政的主要支出就是为了供养朱家那上百万的王室子弟。
而在明初的时候,藩王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各方藩王早就养成了目中无人的习惯,而地方官们根本就不敢向朝廷报告这些藩王违法的举动。而等到他上台以后,地方官们就开始检举这些藩王不法的行为,而年轻的朱允炆还是沉不住气。直接就用朱元璋留下的祖训将这些违法的藩王废黜,这就引起了当时所有皇室的高度恐慌,在他们看来,朱允炆这种向自家人下手的行为,是不能理解的。
并且他的这种行为,成功的为自己的皇叔们找到了起兵造反的理由。其实朱允炆在军事上的素养并不低,要不然也不会一场靖难之战打了三年,还未分胜负。并且时间拖得越长,对朱棣越不利。而朱棣则是兵行险招,直接率领大军杀到了南京城下,而当时的内应直接打开了南京城的城门。最后他放火烧了皇宫,和自己的妻儿一起自焚而亡,死都不愿意成为俘虏,结束了自己悲情而短暂的一生。
综上所述,小编认为历史中的朱允炆并不是一个无能力的皇帝,他只是缺乏时间的历练,手段太强硬,直接导致了藩王和整个皇室的抗拒,哪怕他是皇帝也不能与整个皇室为敌。他的失败是败在年轻,败在经验不足。换个经验丰富的人,必然不会这么早草率削藩。在这个问题上,应该采取以时间换空间的办法,慢慢地解决。
所以也不能说值不值的可怜,只能说让人惋惜罢了。
为什么朱标儿子叫朱允炆?
明太祖朱元璋给自己的二十多个儿子每个人的后代都规定了二十代的字辈,且子孙起名的最后一个字按照五行顺序循环往复。
例如懿文太子朱标的后代字辈为“允文遵祖训”,而允字辈是火字旁的字,所以建文帝叫朱允炆,而燕王朱棣(即永乐大帝)的后辈字辈为“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建文帝在位几年朱棣打的他?
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太祖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年号永乐,故后人称其为永乐帝、永乐大帝等。
朱棣生于应天府(今南京),明朝建立后被封为燕王。就藩北平(今北京)之后,多次受命参与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
建文帝即位后采取削藩政策,不仅监视朱棣, 还欲调走他的军队,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 。建文四年(1402年)取得胜利,在南京称帝。
朱棣在位时,政治上改革机构,设置内阁;对外五次亲征蒙古,收复安南,并于东北设奴儿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卫 ,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巩固了南北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完整;
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加强对南海的经营;还命人编修《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 。为加强对北方和东北地区的控制,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 。在他统治期间明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史称永乐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