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幻西游封印蚩尤,涂山璟和小夭最后在一起了吗

天美资源网

梦幻西游封印蚩尤,涂山璟和小夭最后在一起了吗?

《长相思》结局小夭和涂山璟在一起。

小夭是轩辕王姬妭(阿珩)与八世俊帝高辛少昊名义上的女儿,实为轩辕妭与蚩尤美好爱情的结晶,小名小夭,取“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意。虽为蚩尤之女,却得到了少昊的细心照料与真心相待。

梦幻西游封印蚩尤,涂山璟和小夭最后在一起了吗

阿珩与少昊为保其身世秘密,在小夭出生时将蚩尤所赠的“驻颜花”封印在小夭眉心,令其改变容貌,方便以高辛王姬身份示人。后因阿珩与少昊分离,又带兵出征,便将其送至玉山王母处,希望知道小夭身世真相的王母能够保护其平安长大。

小夭逃出玉山后在民间流落三百多年,最后隐匿清水镇自称玟小六,收留无依无靠之人和自己作伴,依靠幼时牢记于心的神农百草经,在清水镇开起医馆行医治病。因为清水镇的一场相遇改变了小夭的命运,被化名为轩的颛顼带回五神山,后被少昊认出是遗失的养女。

小夭决心帮助表哥颛顼赢得外祖父一家的继承权。在通往权利的这条路上,他们彼此依靠,互相信任,一起成长。

小夭先后与涂山璟和相柳相恋相惜。表兄颛顼因统一大荒发兵高辛,为减少对小夭的伤害,令小夭得知自己身世真相,少昊出于同样的目的,将小夭从高辛王族除名。最后颛顼赐外祖母之姓“西陵”。与涂山璟几经磨难,最终解除误会得以完婚。

水浒传一百零八条好汉究竟是天上何方神圣?

梁山一百零八条好汉是霹雳大仙、玄武大帝的战将,而《水浒传》中的霹雳大仙是赵匡胤,玄武大帝则是朱棣。原来,他们都不是天上的神圣,而是皇家部队。以书中的说法,梁山贼寇就是“禁军”。反过来说,禁军便是贼寇。

因而,梁山好汉是由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引出,又由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教头林冲杀王伦,从而开启了梁山大聚义。

然而,施耐庵却说,梁山一百单八将都是龙虎山伏魔之殿镇锁的妖魔,是由洪太尉放出来的天罡地煞。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梁山好汉分明就是上界下凡的神圣,为何又变成了皇家禁军呢?

洪太尉究竟是哪朝太尉

要讲清楚梁山好汉的来历,必定得先知道谁是《水浒传》中的洪太尉。

施耐庵说,洪太尉是宋仁宗的殿前太尉,嘉佑三年三月被任命为内外提点,以钦差的身份前往龙虎山,诏请嗣汉张天师祈禳瘟疫。也就是说,洪太尉的官职就是“殿前太尉”。

洪太尉的出场这段故事,是从赵匡胤出世开始写起的,书中写道:

这朝圣人出世,红光满天,异香经宿不散。 乃是上界霹雳大仙下降。英雄勇猛,智量宽洪。自古帝王,都不及这朝天子,一条杆棒等身齐,打四百座军州都姓赵。

这段话,出自两部史料,即《宋史》与《明实录》,综合了赵匡胤、朱洪武两个皇帝降世时的“记载”。所以,《水浒传》就是写的这两个皇帝以及他们子孙的故事。

赵匡胤曾经做过殿前都检点、检校太尉,这个官职简缩归拢,就隐藏着“殿前太尉”。因而,赵匡胤其实就是“洪太尉”。

而在“洪太尉误走妖魔”这回书中,有以洪信这个名字,以及陈达、杨春暗中“楔出”了朱武,所以,洪太尉又是朱洪武,朱洪武也是洪太尉。

赵匡胤、朱洪武都是洪太尉,那么,梁山一百单八将就是这两个皇帝放出来的妖魔。虽然赵匡胤被写成霹雳大仙,但这朝皇帝却还是个凡人。以此而言,梁山一百零八条好汉也就不是什么天上的神圣了。

那么,这两个皇帝放出一百单八将干什么呢?书中交代得很清楚:哄动宋国乾坤,闹遍赵家社稷。让一朝皇帝“夜眠不稳,昼食忘餐”。

这就奇怪了,赵匡胤(朱洪武)放出妖魔,竟然是要闹自家江山社稷?

张天师虚靖先生是谁

洪太尉是宋仁宗嘉佑三年的殿前太尉,而龙虎山上的这代张天师却是来自宋徽宗朝的虚靖先生。据宋濂作序的《嗣汉张天师世家》记载,虚靖先生是第三十代张天师,九岁嗣教,十一岁时奉诏赴阙,见到了宋徽宗。十三岁时,宋徽宗为其加敕号“虚靖先生”。

施耐庵为何写了一个穿越故事呢?这其中当然有梁山好汉故事历史背景的设计,更重要的是,张天师也是洪太尉,也是赵匡胤和朱洪武。

虚靖先生名叫张继先,是道家最高法术“雷法”的发明者,曾经以“雷法”为宋徽宗杀死了懈州盐池怪蛟。

“雷法”在《水浒传》中就是五雷天罡正法,雷,就是霹雳,霹雳大仙就是赵匡胤。因此,洪太尉、张天师、赵匡胤是同一个人。

书中写道,洪太尉在龙虎山上遇到了一个骑牛的小孩,横吹牧笛,显然又是个牧童,这个小孩就是张天师虚靖先生。张天师就是以孩子的身份嗣教的,施耐庵这样写,符合历史真实。但是,虚靖先生却从来就没有做过牧童。这一笔,写的是朱洪武,朱元璋小时候曾经做过放牛娃。

因而,洪太尉、张天师、朱洪武也是同一个人。

“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简约地解读这段故事,其实说的是皇帝老儿才是制造瘟疫,祸害百姓,放出妖魔之人。

问题是,赵匡胤、朱洪武为何要放出妖魔,祸害自家创下的江山社稷和天下黎民百姓呢?

玄武大帝是谁

施耐庵在书中写道:(太祖)传位与御弟太宗即位。太宗皇帝在位二十二年,传位与太子即位。这朝皇帝乃是上界赤脚大仙。

这段关于北宋皇位传承的话中,少了宋真宗这朝皇帝。这便一箭双雕,赵匡胤、朱洪武全部中招。

北宋少了宋真宗,暗写的是金匮之盟。假如按照这个盟约,历史上就没有宋真宗了,皇位还得回归到霹雳大仙儿孙们的手中。因为太宗违背了这个盟约,没有归还皇位。于是,霹雳大仙就要放出一百单八将大闹宋国乾坤,以夺回属于自家的皇位。

之于朱洪武而言,则是直接把皇位传给了孙子。如此,便引出“玄武大帝”大闹朱家社稷,要争夺皇位了。

梁山一百单八将“下界”,主要任务就是为霹雳大仙、玄武大帝争夺皇位,是“替天子行道”。

赵匡胤放出妖魔,是为了给自家夺皇位。而朱洪武放出一百单八将,这又是为玄武大帝打江山,玄武大帝又是谁呢?

洪太尉前往龙虎山放妖魔,是因为三月初三的朝会,三月初三就是玄武大帝的诞辰。到了龙虎山伏魔之殿,上清宫住持真人告诉洪信,这座大殿中是大唐洞玄国师镇锁的妖魔。

我们先且不管洞玄国师是谁,只需注意这其中的“玄”字便可。这个“玄”字,就是指的玄武大帝。梁山好汉被设计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原本就是紫薇大帝驾下大将玄武真君(大帝)降服的妖魔。

张天师虚靖先生死后葬在了龟山脚下,对面便是蛇山,其实就是“玄武”。而伏魔之殿这镇锁妖魔的石碣,则是由石龟驮着的,还是“玄武”在作祟。

说白了,玄武大帝指的就是大闹朱洪武社稷,夺取了皇位的燕王朱棣。

梁山好汉的归宿在哪里

朱棣起兵,打的就是玄武大帝的旗号,号称“奉天靖难”。夺得了皇位,便以玄武大帝降世,干脆说自己就是玄武大帝。

明朝道教传说中,把玄武大帝说成是玉皇大帝的接班人。朱棣夺了皇位,等于是玄武大帝提前接班了。

《水浒传》中说,皇帝老儿们越来越猖獗,先前还比较谦虚,说自己是上帝的儿子。后来,干脆说自己就是上帝,他们就是“天”。

因而,《水浒传》中的“替天行道”最先是由“玄武”提出来的,这个“玄武”就是九天玄女。

在玄女殿中,宋江喝了三杯仙酒,吃了三枚仙枣,受了三卷天书……,这一系列描述,对应的是“嘉佑三年三月初三五更三点”,说的就是玄武大帝。

玄武大帝不男不女,阴阳善变,其实就是一个“明”字,暗喻的是明朝的事。玄武大帝就是天,所以,九天玄女要宋江“替天行道,辅国安民”,辅佐君王便是“替天子行道”。

然而,梁山好汉完成一百单八将大聚义后,宋江彻底地反了天,号召弟兄们“替天行道,保境安民”。

到了大聚义时,一百单八将彻底识破了皇帝们的伪天言,皇帝老儿祸害百姓,这样的“天”是信奉不得的。如此,一百单八将这才算是真正地高举忠义大旗,反叛了皇帝。

梁山大聚义这回书中,施耐庵以一只大金盘暗喻了北宋被金国灭掉,同时,预言大明王朝也将亡于“金”。

正是因为皇帝的王朝灭亡了,宋江等一百单八将才忠于真正的道义,杀金兵而“保境安民”。

“替天行道”是老子的主张,施耐庵在梁山大聚义之后,以一首赞诗赞誉梁山好汉“等贵贱、均贫富”,不替天子行道,而追求一种没有神仙皇帝的理想的人文境界。

施耐庵这样的思想,果真在他的身后得以短暂的体现,《水浒传》成为明朝思想启蒙的先声。

梁山好汉建立如此“武功”,当然是回归紫府,上应天星了——施耐庵说,《水浒传》中的理想不过如天上的星辰那样,是难以让人间“明”亮的。

所以,梁山上出现的那只大金盘,便出自赵匡胤的《咏日》诗:须臾降下大金盘,赶散残星与明月。明月被赶散,王朝也就灭亡了。明朝亡了,大金盘还在,梁山好汉不上应天星,又能去哪儿呢?

山海经中的归墟真的存在吗?

我是小七,一个喜欢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一个沉迷于扯淡的萌妹子。这篇稿子来自于知北游。

海洋的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它的浩瀚广阔,总是让人有无限遐想。

古人在惊叹沧海的辽阔苍茫之余,总觉得奇怪:不管它有多么大,总该有个容量吧?天下的河川都日夜不停地流到大海里,可大海怎么总装不满呢?所以《楚辞·天问》里专门有一问:“东流不溢,孰知其故?”

在这种疑问下,人们的脑洞就大开,开始为这问题找答案。当然实地的“找”肯定不现实,只能靠脑袋来硬想出个“答案”来。

无底之谷——大壑归墟

首先一个是想到大海里有一个没有底的深谷,无论多少水流进去都不会充满,称为“大壑”,最早记载“大壑”的,是《山海经·大荒东经》,里面说:“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

其实这个断句有问题,应该是“东海之外大壑”为独立的一句,也是独立的一件事;后面的“少昊之国”又是另外一件事。现在通行的这个断句,把少昊之国给断到大壑里去了,是很不合理的。

少昊之国就在今天山东的曲阜,古代所谓的“空桑”、“穷桑”,那里绝对不是“东海之外大壑”的地方。少昊在这里孺养了帝颛顼,还得逗他玩儿,“弃”其实是“弁”或“弄”字的讹误,就是弹奏的意思,不是抛弃的意思。郭璞的时候这个字就错了,他就按照“弃”字理解,注释说:“言其壑中有琴瑟也”,认为是少昊、颛顼把琴瑟丢进大壑里了,这是误解。

“东海之外大壑”这句,郝懿行《山海经笺疏》认为“大壑”上当有“有”字,《艺文类聚》卷九引此文正作“有大壑”(《太平御览·地部二十五·海》引也有“有”字),是对的。只是没有再进一步说有什么事儿,也没说它有别的名儿。

直到东晋初期,有人伪造了《列子》,在《汤问》这篇里,记载了商汤和夏革的对话,商汤问事物有大、小的分辨吗?夏革说“有”,他举“大”的例子就是龙伯国的大人,其中说到“大壑”,他说:

“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纮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

就是说在渤海的东面几亿万里的地方,有个大壑,是个无底洞,名字叫“归墟”,天下的河流还有天河里的水都流进那里,却没有任何增加或减少。

这个记载加上五神山、巨鳌、龙伯国大人的神话,显得很恢弘大气,充满了想象力,可惜的是,“归墟”之名可能是东晋人新造的词汇,别说先秦两汉没有“归墟”之说,东汉王逸注《天问》“东流不溢”那一问是也只说:“言白川东流,不知满溢,谁有知其故也?”他也没给出个答案来,既没说到“大壑”,也没说到“归墟”。两晋之际的郭璞在注《山海经》的“大壑”时说:“《诗含神雾》曰:‘东注无底之谷’,谓此壑也。《离骚》曰:‘降望大壑’。”

竟然没提《列子》里“归墟”的事儿——以郭璞的博学多闻,竟然不知道《列子》里说“大壑”一名“归墟”吗?肯定不是,只能是他那个时候还没有“归墟”这个名目,他还不知道有这个说法。

但是,《列子》虽然是伪造的,可它主要是靠收集古文攒起来的,也就是说,它书是假的,但是里面的内容很多是真的古文,有很古老的来源。比如说巨鳌戴五神山的说法,在《楚辞·天问》里就有:“鳌戴山拚,何以安之?”说明先秦就有这个故事,那绝不是晋人杜撰的,而的确是古传。

这里面最大的可能是,“其下无底,名曰归墟”这两句并不是《列子》原文里的话,而是东晋人张湛的注文混入正文里的,张湛的时代要比郭璞晚,他的说法郭璞根本就见不到(有学者认为《列子》就是张湛伪造的)。

所以说,最古的名称就是“大壑”,这个称呼古书里非常常见,比如:

《庄子·天地》:谆芒将东之大壑,适遇苑风于东海之滨。苑风曰:“子将奚之?”曰:“将之大壑。”曰:“奚为焉?”曰:“夫大壑之为物也,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吾将游焉。”《楚辞·远游》:上至列缺兮,降望大壑。《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下》:翼乎如鸿毛过顺风,沛乎如巨鱼纵大壑。又《七谏》:观天火之炎炀兮,听大壑之波声。《中论》:“犹决壅导滞,注之大壑。”晋·庾阐《海赋》:始乎滥觞,委输大壑。

先秦直到魏晋的书里,除了《列子》之外,都见不到“归墟”的名称,只有“大壑”, 因此我们可以说,“归墟”这个名称是晋代以后才有的名称,它不是古老的名称。

直到唐代柳宗元作《天对》,是一篇专门回答《天问》问题的著作,他里面回答“东流不溢,孰知其故”时才说:

“东穷归墟,又环西盈。脉穴土区,而浊浊清清。坟垆燥疏,渗渴而升。充融有余,泄漏复行。器运浟浟,又何溢焉。”

柳宗元用“归墟”来解答了《天问》里的这个问题。

归墟?还是归塘?

最大的疑问是,“归墟”这个名字很让人费解,有人解释为“回归到曾经居住过的、如今已荒废的废址故地”,像好很不通讲,也许有错误,因为《列子》的别本里也写作“归塘”,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列子音义》里于“归墟”下说:“归墟,或作归塘。”

洪颐煊说:

“《文选·吴都赋》李善注、《太平御览》卷六十七引《列子》作‘归塘’,《颜氏家训·归心篇》‘归塘尾闾,渫何所到’,亦与或本同。”

也就是说,唐、宋时期的人看到的《列子》的本子有的是写作“归塘”,还有许多别的证据。

比如唐代骆宾王《在江南赠宋五之问》诗里说:“井络双源浚,浔阳九派长。沦波通地穴,输委下归塘。”“长”、“塘”为韵,如果是“归墟”就不押韵了;唐代郑仁轨《五言奉日侍宴望海应诏》诗里说:“观兵临碣石,极目眺扶桑。周区廓灵府,接汉委归塘。”“桑”、“塘”为韵,如果是“归墟”也不押韵。可见那时候人们看到的《列子》的确是作“归塘”而不是“归墟”。

“塘”是古人所称筑土拦水的堤坝,后人把堤坝里聚集成的水潭也称为“塘”,大概“归塘”的意思天下之水所归入的塘坝,好像意思更明白一点。因此,“归墟”这个词汇看上去很神秘,可很可能是个讹误。

大海泄水的石门——尾闾

另一个解释,就是“尾闾”和“沃燋”。

张湛注《列子》的“归墟”说:“《庄子》云尾闾也。”他认为《列子》里的“归墟”就是《庄子》里的“尾闾”,可是这个看法可能也有问题。《庄子·秋水》载北海若说: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司马彪注云:

“尾闾,水之从海水出者也,一名沃燋,在东大海之中。尾者,在百川之下故称尾;闾者,聚也,水聚族之处,故称闾也。在扶桑之东,有一石方圆四万里,厚四万里,海水注者无不燋尽,故名沃燋。”

成玄英《庄子疏》里解释得更到位:

“尾闾者,泄海水之所也;在碧海之东,其处有石,阔四万里,厚四万里,居百川之下尾而为闾族,故曰尾闾。海水沃着即焦,亦名沃焦也。《山海经》云:‘羿射九日,落为沃焦。’此言迂诞,今不详载。”

根据这些注解可以知道,“尾闾”就是“沃燋”,可这个看法可能又有问题。

《庄子》里说的“尾闾”的作用是“泄”,就是往外排泄水的地方,并不是用来蒸发,《字林》、《说文解字》里说:“闾,里门也”,古代以二十五家为“里”,就是一个居民小区,这个小区的大门就叫“闾”。当然也用为大门的称谓,比如齐国国都的东门就叫“东闾”。

“闾”是门,可见“尾闾”的意思就是居于河海之最下用来泄水的门,《经典释文》里说:“崔云:海东川名。司马云:泄海水出外者也。”一个说是大川名,一个说是泄海水的,应该比较符合《庄子》的意思,尾闾显然不能是大石山的沃燋。

大海的蒸发器——沃燋

根据《庄子》司马彪注和成玄英疏,他们认为“尾闾”就是“沃燋”,实际上从记载上看是不对的。

“沃燋”或作“沃焦”,是海中的一座大石山,所以《翻译名义集》等书里又称之为“沃燋山”,方圆四万里,厚四万里,这石山的温度极高,是一个巨大的蒸发器,海水流到它那里都会被蒸发掉,所以不管有多少江河流进海里,海里的水还是不会溢出来。

据成玄英引《山海经》的记载是后羿射落了十日,十日的尸体掉下来变成了沃燋,很符合神话的情理,只是《山海经》里没这话,不知道成玄英根据是什么来的。《楚辞·天问》里曾经说“羿焉彃日,乌焉解羽?”王逸注说:

“《淮南》言尧时十日并出,草木焦枯,尧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乌皆死,堕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

竟然没说变成沃燋的事儿。可成玄英这么引了,后世一些类书也就跟着以讹传讹,如:

《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前集》卷八引《山海经》:“沃焦,在碧海之东,有石阔四万里;居百川之下,故又名尾闾。”《锦绣万花谷前集》卷一引《山海经》:“尧时十日并出,尧使羿射十日,落为沃焦。”《天中记》卷八引《山海经》:“尧时十日并出,尧使羿射九日,落为沃焦。”

《古今合璧事类备要》是硬挖了司马注和成疏硬冒充《山海经》,后者二者的说法则是根据《淮南子》和成疏引《山海经》搀和着说的,《山海经》里根本就没有这种记载,也没有什么“沃燋”或“沃焦”。其实,这些说法应该是出自《神异经·东荒经》:

“东海之外荒海中,有山焦炎而峙,高深莫测,盖禀至阳之为质也,海水激浪投其上,噏然而尽,计其昼夜嗡摄无极,若鏊鼎受其洒汗耳。大荒之东极至鬼府山臂、沃椒山脚巨洋海中,升载海日。盖扶桑山有玉鸡,玉鸡鸣则金鸡鸣,金鸡鸣则石鸡鸣,石鸡鸣则天下之鸡鸣,悉鸣则潮水应之矣。”

这里面开始说的“有山焦炎而峙”的,就是下面说的“沃椒山”,也就是沃焦山,认为这山是“至阳”之物,所以海水到了上面就被蒸发而尽,就象烧红的鏊子、鼎上滴个汗珠,会被瞬间蒸发。《神异经》是东汉时期的作品,说明这个说法是产生在东汉。

另外就是《玄中记》中也有记载,鲁迅《古小说钩沉》辑《玄中记》云:

“天下之强者,东海之沃焦焉,水灌之而不已。沃焦者,山名也,在海东,方三万里,海水灌之而即消,故水东南流而不盈也。”

应该是成玄英误把《神异经》记成了《山海经》,“羿射九日,落为沃焦”这样的话很可能也是出自《神异经》或其中的注,因为《神异经》早就逸失了,现在看到是辑本,不是全文。是成玄英给弄错了,后来的类书就跟着上了当。

《玄中记》这书又称《郭氏玄中记》,传说是晋代郭璞作的,据学者考证实际上是晋代以后、六朝时期人作的小说,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里说:“六朝人虚造神仙家言,每好称郭氏,殆以影射郭璞,故有《郭氏玄中记》,有《郭氏洞冥记》。”所以在晋代(包括)以前有大壑、有尾闾、有归墟,根本就没有“沃燋”的说法,这个故事比较晚出,并非是很古老的记载,《山海经》中更不可能有。

《一切经音义》引《兼名苑》曰:

“东海有大燋石,一名沃燋,方圆三万里,水沃之则消尽。过此有大壑,一名尾闾,深莫测其涯,海水常澍,不知其所之也。”

是把沃燋和尾闾分成两种事物,其中认为尾闾就是大壑。

所以,《列子》里说归墟(或归塘)就是《山海经》中的“大壑”,是一道无底的深渊,《庄子》说的“尾闾”是泄水之门,《玄中记》的“沃燋”则是一座能蒸发海水的大石山,这三样东西的功能都是能让大海的水保持盈满状态而不溢出来,但是它们不是一回事,产生的有早有晚,最早的是“大壑”,其次是“尾闾”,再次是大壑的异名“归墟”,“沃燋”出现最晚,古人把三者混为一谈,显然是不适当的。

《颜氏家训》里说:“东流到海,何为不溢?归塘尾闾,渫何所到?沃焦之石,何气所然?”

是把“归塘(归墟)”、“尾闾”、“沃焦”当成三种事物,大概比较合适。

归墟里的生还者

《列子》里归墟应该是大海的一部分,是海中一个永远灌不满的大壑,所以五座神山可以漂在里面,这个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这里也不多说了。

再说一个后出的故事,明代刘基(伯温)《郁离子》卷下里记载了一个“蹷叔三悔”的故事,其中一段说:

蹷叔是个不听人劝告的人,所以做事经常后悔。

有一天,他驾船和其他友人的船只一齐出远海,一直往东航行,不知道走了多久、多远,大概都到了天尽头了,来到一个一望无际的巨大深渊边上,他的朋友说:“不能往前走啦!这里是归墟啊,一旦进去了就回不来了!”

可是蹷叔老毛病犯了,坚决不听,非要往前走,结果进入了归墟里,真的出不来了。可他竟然没有死,在归墟里一呆就是九年,真神奇!

九年之后,一只巨鲲进入归墟,翻起巨浪,而且喷气,竟然把蹷叔的船给从归墟深渊里喷了出来,这才回到家里。可这时他已经须发皆白,形容枯槁,人都不认识他了。

蹷叔后悔得要命,后悔当时不听朋友劝阻,弄到这般地步,但是一切都晚了。

这不免让人想起了《加勒比海盗3:世界的尽头》里的场景:世界的尽头就是大海的尽头,是无底的深渊,海水流下去无影无踪,航行的船只掉下去会到达另外一个世界,而且被困在里面永远出不来。

当然,《郁离子》和《庄子》一样,是一本寓言书,他记载的这个故事是不是真事儿不好考证,可这个“归墟”的说法,和后世书里所说的“落漈”很象。

南海归墟——落漈

据《元史》《山堂肆考》《台湾志略》等书记载,在靠近琉球群岛靠和澎湖列岛之间的地方,有一处海面,海水到那里越来越低,海水流下而一去不回,大概类似一个巨大的漩涡,一旦有舟船被风吹进去,百无一回,当地人称为“落溜”或“落漈”。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清·陈伦烱《海国闻见录》二卷的《提要》里说:

“其《南澳气记》中称:万里长沙者,即《列子》所谓‘归墟’,《庄子》所谓‘尾闾’,《抱朴子》所谓‘沃焦’,《宋史·琉球传》所谓‘落漈’。但诸书皆言注之不盈,伦炯则推以潮长而此溜落,潮落而此溜长,知水自上入,仍自下出。其言确切近理,足以决千古耳食之疑。又史称舟入落漈者一去不返,伦炯则谓乘潮长之时求出,则外高内下,反不得出;如潮落乘南风棹船,尚可出。”

就是说南海的那个地方叫“万里长沙”,也就是归墟、尾闾、沃燋、落漈,都是指同一个地方,古传这里海水永远注不满。

陈伦烱考察过落漈,他认为落漈里的情况和外面潮水的涨落正相反:外面涨潮的时候落漈的水反而下落,外面落潮的时候落漈里的水反而往上涨,是因为水从上面流下来,仍然从下面流走的缘故。

所以陈伦烱认为,掉进落漈里的舟船,如果想在涨潮的时候从里面出来,可外面的水位高、里面的水位低,根本就没可能;只能趁着落潮、起南风的时候,这时候落漈里的水会涨到与海面齐平,才有机会逃出来。

结果,在雍正丙午年(雍正四年,即1726年)的时候,福建有一艘船掉进了落漈,开始怎么也出不来,可巧船上有个人读过陈伦烱的书,就按照他说的办法,竟然真的从落漈里逃了出来,说明陈伦烱的判断准确,办法真的有效——天下霸唱的《鬼吹灯之南海归墟》所描写的归墟场景,也许就是根据“落漈”演绎出来的吧?

但是,古书里说“归墟”都是在渤海之东的东海,不是在南海,所以落漈是不是归墟,还真不好说定呢。

【参考书目】

《庄子》《楚辞》《列子》《汉书》《说文解字》《山海经》《经典释文》《一切经音义》《颜氏家训》《古今合璧事类备要》《锦绣万花谷》《天中记》《郁离子》《元史》《山堂肆考》《台湾志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庄子集释》《列子集释》《中国小说史略》《古小说钩沉》等。

我是小七,一个沉迷于研究山海经与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喜欢可以关注我。

版权申明:本文系山海经解密小七独家邀约稿件,禁止一切形式的转载、盗用以及洗稿,未经同意擅自盗用,将追究到底。

极无双手游刘舞禅怎么样?

极无双手游刘舞禅 极无双手游刘舞禅技能,想了解一下更多有关极无双手游刘舞禅 极无双手游刘舞禅技能最新的攻略及资讯吗?下面就由小骨来为大家带来极无双手游刘舞禅 极无双手游刘舞禅技能的推荐 《极无双》人物介绍:颜值担当的双面少女——刘舞禅 腹黑少女,喜卖萌,萌萝莉外表下有着好战的本性,外热内冷,特立独行。

背景故事:中山靖王之后,刘备之女,穿越者之三。极度崇拜父亲,穿越前曾决定追随父亲征战一生并终生不嫁。对所有阻碍父亲事业的人都怀有强烈的憎恨,欲杀之后快。在与刘备一同遭蚩尤封印时,凭借强大的执念保留了所有前世的记忆。但即使是两位结拜兄弟,她也没有分享的打算。武将特色:凭借敏捷的身法在铁与血的舞台上翻飞的刺客,敌人甚至看不到她留下的残影。双持武器攻击,攻击频率高且仍在不断加速。短时间内积攒起的连击数可谓高得惊人。移动速度极快,可以不凭借翻滚就躲过大部分对手的范围攻击。技能介绍: 风千刃——释放密集凌乱的刀风,对前方大量敌人造成伤害。月拢——扫荡前方的圆形区域,对敌人造成伤害。附带聚拢效果。神行——角色快速向前冲刺,对沿途敌人造成伤害。弹反——向后跳跃闪避攻击,若在敌人命中瞬间进行闪避可释放冲击波。

天火传说大结局傲天去远方?

大结局剧情: 四只神兽背叛了蚩尤,决定站在四灵战士这边,一起打败魔王蚩尤。关键时刻白虎战士敖天和其他战士合体用优优的独角射向了魔王蚩尤的第三只眼,取得了胜利!后飞飞和小羽继续上学而易大山也在和真凌雪开始了一段新的感情。一切都将变得很和平。 四大神兽是四灵战士去无极空间打破他们的封印才有的,他们其实他们是蚩尤的。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