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疫情反复以及人们对健康卫生愈发重视的当下,居家消毒成为了许多家庭保障生活环境安全的重要举措,合理有效的消毒能够杀灭病菌,减少疾病传播风险,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人由于缺乏正确的消毒知识,陷入了各种各样的误区,不仅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消毒效果,甚至还可能对自身健康和家居环境造成损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居家消毒中常见的8大误区。
消毒越频繁越好
不少人认为,增加消毒的频率就能最大程度地保障家庭环境的安全,于是每天多次对家中各个角落进行消毒,但事实上,过度消毒并非好事,频繁使用消毒剂会对室内环境造成污染,大多数消毒剂都含有化学成分,在挥发过程中会释放到空气中,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容易刺激呼吸道,引发咳嗽、气喘等不适症状,对于儿童、老人以及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群危害更大,过度消毒还可能破坏生活环境中的微生物生态平衡,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并非所有微生物都是有害的,适度的微生物暴露有助于人体免疫系统的正常发育和功能维持,如果过度消毒,将有益微生物也一并杀灭,反而可能使人体免疫系统缺乏必要的刺激,变得更加脆弱,更容易生病,频繁使用消毒剂还会加速物品的老化和损坏,比如对家具、地板、衣物等造成腐蚀,缩短其使用寿命。
在家庭没有明确的传染源时,保持日常的清洁卫生,定期(如每周1 - 2次)对重点区域,如卫生间、厨房等进行消毒即可,只有在有病人、访客到访等特殊情况下,才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消毒频率。
所有消毒剂都能随意混用
有些人为了增强消毒效果,或者图方便,会将多种消毒剂混合使用,将84消毒液和洁厕灵一起使用,这种做法是极其危险的,84消毒液的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钠,洁厕灵的主要成分是盐酸,两者混合后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有毒的氯气,氯气是一种刺激性很强的气体,吸入后会对呼吸道黏膜造成严重损伤,轻者引起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重者可能导致肺水肿,甚至危及生命。
除了84消毒液和洁厕灵不能混用外,其他消毒剂之间也不能随意混合,不同的消毒剂成分和作用机制不同,混合使用可能会发生化学反应,降低消毒效果,甚至产生有害物质,在使用消毒剂时,一定要按照产品说明书的要求单独使用,避免盲目混合。
不按比例稀释消毒剂
在使用消毒剂时,正确的稀释比例是保证消毒效果和安全性的关键,很多人在这方面存在误区,有的人为了追求更强的消毒效果,会加大消毒剂的浓度,认为浓度越高越好,但实际上,过高浓度的消毒剂不仅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还可能对物品造成损坏,高浓度的酒精可能会使衣物、皮革等物品褪色、变硬;高浓度的含氯消毒剂可能会腐蚀金属、损伤织物等,过高浓度的消毒剂在挥发过程中,对室内空气的污染也更严重。
也有人为了节省消毒剂或者觉得稀释麻烦,使用时浓度过低,这样就无法达到有效的消毒效果,病菌可能无法被彻底杀灭,从而无法起到预防疾病传播的作用,每种消毒剂都有其推荐的稀释比例,在使用前一定要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按照要求进行准确稀释。
只重视物体表面消毒,忽视空气消毒
在居家消毒过程中,很多人只关注家具、地板、餐具等物体表面的消毒,而忽视了空气消毒的重要性,空气中也可能存在各种病菌,尤其是在通风不良的室内环境中,病菌更容易滋生和传播,流感病毒、新冠病毒等都可以通过飞沫传播在空气中悬浮一段时间,如果不进行空气消毒,人们在呼吸过程中就可能吸入这些病菌,增加感染的风险。
空气消毒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使用空气净化器,选择具有杀菌消毒功能的空气净化器,能够有效过滤和杀灭空气中的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也可以使用紫外线灯进行空气消毒,但在使用紫外线灯时要注意安全,避免直接照射人体,一般在无人的情况下开启30 - 60分钟,加强室内通风换气也是一种简单有效的空气消毒方法,每天定时开窗通风,能够让新鲜空气进入室内,稀释和排出空气中的病菌。
使用酒精消毒时不注意防火
酒精是一种常用的消毒剂,因其具有快速杀菌的作用而受到很多家庭的青睐,酒精具有易燃性,如果使用不当,很容易引发火灾事故,在使用酒精消毒时,一些人会在室内大面积喷洒酒精,尤其是在有明火、电器设备等存在的情况下,这种做法非常危险,当空气中酒精浓度达到一定比例时,遇到火源就会发生爆燃。
正确的做法是用抹布或棉球蘸取适量酒精进行擦拭消毒,避免大面积喷洒,如果需要对较大面积的物体表面进行消毒,可以分区域、小范围地进行擦拭,在使用酒精消毒时,要远离明火、电源等火源,使用后要将酒精妥善保存,放在阴凉、通风、儿童接触不到的地方。
对蔬菜水果直接使用消毒剂
为了去除蔬菜水果表面可能存在的农药残留和病菌,一些人会直接使用消毒剂对其进行浸泡或喷洒,但这样做是不可取的,消毒剂中的化学成分可能会残留在蔬菜水果上,被人体摄入后对健康造成危害,消毒剂的味道也会影响蔬菜水果的口感。
对于蔬菜水果的消毒,最好的方法是用流动的清水冲洗,然后可以用盐水浸泡一段时间,盐水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同时也比较安全,如果担心蔬菜水果表面有农药残留,可以选择专门的果蔬清洗剂,按照说明进行清洗。
消毒后不进行后续清洁
很多人在进行居家消毒后,认为消毒工作就完成了,忽略了后续的清洁步骤,但实际上,消毒剂在完成消毒作用后,可能会在物体表面残留一些化学成分,如果不进行清洁,这些残留物质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含氯消毒剂在消毒后如果不及时清洗干净,其残留的氯离子可能会对皮肤造成刺激,尤其是对于皮肤敏感的人群。
消毒剂的残留还可能影响物品的外观和性能,残留的消毒剂可能会使金属物品生锈,使织物变色等,在使用消毒剂进行消毒后,一定要用清水对消毒过的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或冲洗,去除消毒剂残留。
认为消毒剂能完全替代清洁
有些人认为只要使用了消毒剂,就不需要进行日常的清洁工作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清洁和消毒是两个不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环节,清洁主要是通过物理方法,如擦拭、清扫等,去除物体表面的灰尘、污垢等污染物,而消毒则是通过化学或物理方法杀灭物体表面和环境中的病菌。
如果不进行清洁,物体表面的污垢会影响消毒剂与病菌的接触,降低消毒效果,因为污垢可能会包裹病菌,使消毒剂无法直接作用于病菌,从而无法彻底杀灭病菌,在进行消毒前,一定要先进行彻底的清洁工作,这样才能保证消毒效果。
居家消毒是一项科学而细致的工作,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避免这些常见误区,掌握科学合理的消毒方法,才能在保障家庭环境安全的同时,不损害自身健康和家居物品,我们才能真正营造一个健康、安全、舒适的居家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