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化暴君,卡夫卡的小说到底好在哪里

天美资源网

腐化暴君,卡夫卡的小说到底好在哪里?

卡夫卡他是一位用德语写作的业余作家,国籍属奥匈帝国。他与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现代文学追求梦幻世界、怪诞的风格、崇尚强烈的情感、酷烈的画面。卡夫卡生前默默无闻,孤独地奋斗,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价值才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作品引起了世界的震动,并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股“卡夫卡”热,经久不衰。 受卡夫卡影响的作家有萨特、加缪、昆德拉等。

卡夫卡的小说揭示了一种荒诞的充满非理性色彩的景象,个人式的、忧郁的、孤独的情绪,运用的是象征式的手法。后世的许多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如“荒诞派戏剧”、法国的“新小说”等都把卡夫卡奉为自己的鼻祖。

腐化暴君,卡夫卡的小说到底好在哪里

弗朗茨·卡夫卡,20世纪奥匈帝国德语小说家,犹太人,现代派文学的奠基人之一。生于捷克首府布拉格,爱好文学、戏剧,18岁进入布拉格大学,初习化学、文学,后习法律,获博士学位。1904年开始发表小说,早期的作品颇受表现主义的影响。1912年9月22日晚至翌日清晨,通宵写出短篇《判决》,从此建立自己独特的风格。1924年6月3日弗朗茨逝世。在逝世后,文章才得到比较强烈的回响。文笔明净而想像奇诡,常采用寓言体,背后的寓意见仁见智。别开生面的手法,令二十世纪各个写作流派纷纷追认其为先驱。

卡夫卡出生于布拉格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父亲艰苦创业成功,形成粗暴刚愎性格,从小对卡夫卡实行“专横有如暴君”的家长式管教。卡夫卡一方面自幼十分崇拜、敬畏父亲,另一方面,一生都生活在强大的“父亲的阻影中”。母亲气质抵郁、多愁善感。这些对后来形成卡夫卡孤僻忧郁、内向悲观的性格具有重要影响。卡夫卡小学至中学在德语学校读书,后学会捷克语,自幼酷爱文学。1901年进入布拉格大学学习德国文学,不久迫于父亲之命改修法律,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卡夫卡中学时代就对法国自然主义文学,对斯宾诺莎、尼采、达尔文等产生极大兴趣。大学时代,接受了存在主义先驱、丹麦哲学家基尔凯戈尔的思想并受到中国老庄哲学的影响。在爱好文学的同学马克斯·布洛德的鼓舞和支持下,开始文学创作。并与布拉格的作家来往,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写成了他后来发表的首篇短篇小说《一场战斗纪实》(1904)。在法院实习一年,在“通用保险公司”当见习助理后,1908 年到工伤事故保险公司任职。1921年卡夫卡肺结核复发,咳血。1922年6月辞职。养病期间除继续创作外,游历欧洲各也纳近郊的基尔灵疗养院。

卡夫卡一生都生活在强暴的父亲的阴影之下,生活在一个陌生的世界里,形成了孤独忧郁的性格。他害怕生活,害怕与人交往,甚至害怕结婚成家,曾先后三次解除婚约。德国文艺批评家龚特尔·安德尔这样评价卡夫卡:“作为犹太人,他在创作《变形记》中,由于沉重的肉体和精神上的压迫,使人失去了自己的本质,异化为非人。它描述了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孤独感与陌生感,即人与人之间,竞争激化、感情淡化、关系恶化,也就是说这种关系既荒谬又难以沟通。推销员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甲虫,尽管它还有人的情感与心理,但虫的外形使他逐渐化为异类,变形后被世界遗弃是他的心境极度悲凉。三次努力试图与亲人以及外界交流失败后,等待他的只有死亡。由此看人类人性的完善。诺奖得主马尔克斯在读完之后,称卡夫卡让他发现了“文学还存在着多种别的可能性”。

另一部短篇小说《饥饿艺术家》描述了经理把绝食表演者关在铁笼内进行表演,时间长达四十天。表演结束时,绝食者已经骨瘦如柴,不能支持。后来他被一个马戏团聘去,把关他的笼子放在离兽场很近的道口,为的是游客去看野兽时能顺便看到他。可是人们忘了更换记日牌,绝食者无限期地绝食下去,终于饿死。这里的饥饿艺术家实际上已经异化为动物了。

另外一些小说是揭示现实世界的荒诞与非理性的,如《判决》和名篇《乡村医生》,这里,现实和非现实的因素交织,透过这些荒诞的细节和神秘的迷雾,这里寓意着:人类患了十分严重的病,已经使肌体无可救药。人类社会的一些病症是医生医治不了的,这里的医生最后也变成了流浪者。

把手上一把好牌给打烂了?

作为西晋的开国之君,晋武帝司马炎的确算得上是“半世明君半世昏”,在位前期革新政治、振兴经济,厉行节俭、推行法制,不仅缔造了“太康之治”,且发兵攻灭吴国,结束东汉末年以来乱世。然而,就在统一天下之后,司马炎却又生生将一把好牌彻底打烂,之所以如此说,主要源于其施政过程中犯下的如下致命错误。

错误之一:大封宗室,罢州郡兵,为“八王之乱”埋下隐患

历来改朝换代,后世开国之君必然会汲取前朝历史教训,重新构建朝廷结构,从而确保王朝统治稳固,得以永世流传。作为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也是如此,可惜他的措施太过极端化,反而为西晋埋下了巨患。

曹魏之所以被司马家族取代,“宗室衰微,帝室孤弱”乃是重要原因,司马炎为了防止悲剧再度上演,于是大封皇族为藩王,用以对抗士族。最初只是封王而不赐封地,诸王在京师为官辅佐皇帝,后来为了防止地方势力做大,于是分封诸王于各地,不仅先后分封二十七位宗室为王,且规定“邑二万户为大国,兵五千人;邑万户为次国,兵三千人;五千户为小国,兵千五百人”。

东汉以来的乱世,主要便在于地方势力的崛起,司马炎为了防止地方做大,于是采取了“罢州郡兵”的做法,下令“悉去州郡兵,大郡置武吏百人,小郡五十人”(《晋书·山涛传》),也就是说诸州无事者不再驻兵,刺史只作为监察官员,不再担任将军职务,不再领兵,也不兼领兵的校尉官,同时实行军民分治,都督校尉治军,刺史不治民。

司马炎此举本是为了巩固统治,但却没想到完全打破了地方势力平衡,地方势力的确再难做大,但也滋生了手握重兵的诸王野心,结果为此后的“八王之乱”埋下了祸根,而地方势力由于太弱,“八王之乱”中也根本无法帮助朝廷平乱,结果使得西晋统治迅速崩溃。

错误之二:胡人内迁,平衡打破,为“五胡乱华”埋下隐患

自两汉以来,由于中原政权与北部、西北部少数民族时常发生战争,因而经常有投降的外族部落迁入境内与汉人杂居,再加上东汉末年至西晋初期,中原地区由于长期遭受战乱,为弥补中原兵力和劳动力不足,曹魏、西晋不仅允许匈奴内迁,甚至对此采取积极鼓励和招诱措施。

胡人不仅内迁时间较长,且内迁部族和数量极多,例如光武帝刘秀在位期间便接纳了四万南匈奴,到东汉永元元年(89年)又有二十多万匈奴人归附汉朝;又如氐族在汉武帝和三国时期曾两次大规模迁徙;再如三国时期鲜卑轲比能遇刺身亡后,秃发部由塞北迁居至河西,乞伏部也大规模迁入雍、凉二州等。

外族持续数百年的内迁,直接打破了北方汉人与外族人口的比例,而这种现象到西晋时已经极为严峻,如郭钦便指出,“西北诸郡,皆为戎居”。而由于东汉末年以来的长期战乱,朝廷允许胡人内迁的同时,还曾大量招募胡人为兵,例如汉灵帝以匈奴兵帮助朝廷平定黄巾之乱,又如曹操将氐族、匈奴兵将编入军队用来增强军队战斗力。

而晋武帝司马炎不仅没有意识到胡人数量猛增带来的危险,反而同样招募胡人为兵,例如以匈奴人刘渊为北部都尉,惠帝时更是以刘渊为五部大都督。正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在大规模任用胡人将领的情况下,不仅使得这些外族尽知晋朝虚实,而且使得外族军队得到了充分锻炼,形成了一定的战斗力,进而为五胡乱华埋下了隐患。

错误之三:储君立错,儿媳选错,为朝廷内乱埋下了隐患

按照“立嫡立长”的原则,司马衷八岁时被立为太子,此事本来无可厚非,但随着司马衷的逐渐长大,其智力的不足已经表现的极为明显,司马炎更是“素知太子闇弱”(《晋书》),然而他不仅没有更换储君,甚至连儿媳也选错了,结果直接导致了西晋迅速陷入内乱。

其实司马炎并非没有想过更换太子,奈何出身弘农杨氏的皇后杨艳,直接以一句“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给顶了回去,再加上朝臣也对司马衷极力支持,司马炎不得不“顺从王公卿士之议”(《晋书》),再加上司马衷背后的庞大势力,以及司马衷之子司马遹“幼儿聪慧”,司马炎最终放弃了易储。

如果说储君选错还有情可原,那么选错儿媳就完全不可理喻了,贾充本就是西晋开国功臣,对于司马炎有拥立之功,在皇后杨艳和荀勖等人的极力推荐下,司马炎最终同意为太子司马衷迎娶贾充的女儿。不过,贾充最开始是想将小女儿嫁给太子,后由于女儿实在太小,这才改由贾南风代替妹妹出嫁,而《晋书》对于贾南风的形容是“妒而少子,丑而短黑”,这样一个女人,真不知道司马炎是怎么为儿子选的。

由于儿子智力低下,司马炎临终前留下了“太后杨氏家族和司马亮、卫瓘等人共同辅政”的遗诏,谁知贾南风权力欲膨胀,不仅直接诛灭了太后杨氏家族,而且勾结楚王司马玮将顾命大臣全给干掉了,最后更是对司马遹下手,直接酿成了“八王之乱”。

以上便是晋武帝司马炎在执政后期犯下的三个致命错误,也正是由于这三个错误,导致一把好牌被打的稀碎。而与这三个错误比起来,所谓的朝政混乱、好色无度虽然也有些过分,但由于当时正处于“太康之治”,尚不足以产生灭国危机。

桀纣的故事?

夏桀王整天荒淫无度、喝酒作乐、不务朝政。他的臣子关龙逄来进谏,站在他的身边不走。夏桀王很生气,把关龙逄关起来,很快就把他处死。因为夏桀任用的全是奸佞之臣,而不任用犯颜直谏的臣子,结果夏朝很快灭亡。

商纣王也是如此。《史记》记载,商纣王整天喝酒享乐,沉迷于靡靡之音,喜欢和女子饮酒取乐。他的手下也有一些忠臣。他所任用的人才也并不少。他任用的“三公”是鄂侯、九侯、西伯昌(即周文王)。九侯有一个女儿长得很美丽,九侯把她进献给商纣王。但是九侯的女儿不喜欢过度淫欲,商纣王很生气,就把她杀死了。不仅如此,把九侯也杀死了,并且做成了肉酱。鄂侯看到了就去劝谏纣王,用非常严厉的话语指正他。纣王很生气,把鄂侯也杀死了,还把他做成了肉干。西伯昌听到了这件事,不免暗暗叹气。纣王知道了,就把他关在了羑里。后来西伯昌的几个臣子为商纣王进献了一些美女、宝马、金银珠宝,商纣王才把西伯昌放了出来。

纣王的身边还有三个贤臣,微子、比干和箕子。微子曾经三番五次地进谏纣王,结果纣王不听,于是微子就逃走了。比干犯颜直谏,商纣王很生气,说:“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三窍,我要看一看比干的心是不是和凡人的不一样?”他杀了比干,而且剖视其心。箕子看到纣王这样荒淫无道,非常害怕,知道自己去进谏也不会有效果,于是装作癫狂,沦为奴隶。但是商纣王还是不放过箕子,把他关了起来。结果,没有人再敢去进谏,商朝也很快灭亡。后来周武王吊民伐罪,商纣王穿着珠宝玉石装饰的衣服投入火中,自杀身亡。

魔兽世界80里面希女王已实锤火烧泰达希尔世界之树?

说实话,挺没有想到暴雪的编剧居然真的敢这么编下去。

在没出CG之前,我还真的相信了一些网上盛传的消息。比如之前用来一些网友用来辩解的什么古神烧树论啊,娜迦烧树论。结果这些理由全部在昨天晚上的这个CG面前,被击的粉碎。

希尔瓦娜斯亲口下达了烧光泰达希尔的命令这张嘉年华上暴出的照片,终于找到了真相。玩家们的猜测也告了一段落。

首先是CG方面讲的故事,除了确认世界树确实是女王亲自烧的(是投石车烧的,关我女王什么事?)。

更大的看点在于,女王为什么要烧树。

CG里面的女游侠对希尔瓦娜斯说:“你已经赢了,树上只剩下了无辜的百姓。”

希尔瓦娜斯却对游侠说:“这可是战争”

游侠反驳说:“这不是战争,这是仇恨,是愤怒。”

随后来了一段女王的回忆录,曾经身为高等游侠的希尔瓦娜斯在保护平民抵抗天灾军团入侵。

最终被阿尔萨斯转化成了女妖之王,平民也没保护住。

然后,女王就把这个故事告诉了女游侠。反问她现在你明白了我为什么要烧树了吗?

“生命即是痛苦,希望早已泯灭。”【所以这是什么鬼理由?】

说实话,我不太明白。这个故事到底要怎么解释她为什么要烧树?难道真的因为是身为亡灵的她,要与一切生灵对抗吗?

在魔兽编年史中所展现的德鲁伊的生命力量恰恰是亡灵的天敌。正因为如此,希尔瓦娜斯才不顾一切的要毁灭一切死灵的天敌?

再提一点,部落的口号是

力量与荣耀 ,鲜血与雷鸣,不胜利勿宁死

可是对平民动手是哪方面的荣耀呢?烧树这件事,无论是在国内玩家还是国外玩家的主流道德观中都是不相符的。即便这个视频中的那个理由,也让人无法理解。

可以说作为部落大酋长的希尔瓦娜斯完全已经放弃了荣耀这一词,对于她来讲部落的信条完全不在乎。现代战争也讲究战争远离平民,希尔瓦娜斯在已经获得胜利的同时对残留的泰达希尔平民进行了残酷的屠杀。这一点,是无论如何都洗不白的。即便是加尔鲁什·地狱咆哮做大酋长时候,他也没有放弃部落的荣耀。当然了,他只是走的有点偏的离谱。

现在想了下,加尔鲁什在银松森林看到希尔瓦娜斯用瓦格里转化亡灵的时候说的那句话:”希尔瓦娜斯,你做这样的事情跟巫妖王有什么不同?”真的是有先见之明。

兽人所追寻的荣耀,在如今的部落里早已荡然无存。或许这就是为什么萨鲁法尔大王拒绝被救援的原因吧。

最后,继续无力吐槽现在的魔兽剧情。反正部落玩家就把锅背着吧,暴雪要继续黑化你们。你们也没一点办法。

大金王朝的灭亡原因是什么?

这个问题比较沉重!

从1115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到1234年金哀宗完颜守绪和金末帝完颜承麟身死蔡州城金国灭亡,女真族建立的帝国最终谢幕。

在五千年的中华历史中,很多少数民族都进行了建国的尝试,魏晋南北朝是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建国的第一个高峰。在眼花缭乱的少数民族政权中,基本都是百年的国祚,很少有像清朝这样能够统治将近三个世纪的。所以明太祖朱元璋曾在《谕中原檄》中指出“胡虏无百年国运”!

而在所有的少数民族政权中,金国的盛衰速度可谓是独一无二。短短百年时间,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大金帝国就在蒙古铁蹄的践踏下走向灭亡。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一切如此之快?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谁该为金国的速兴速亡负责?

朱元璋的谶语绝对不是金朝的诅咒,“静Yes”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1、全盘汉化过犹不及

492年,北魏孝文帝力主改革,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开启了北魏中原汉化的历史性进程。然而,不到50年,这个令南朝忌惮的强大政权就灰飞烟灭了。

少数民族入主中原,面对比自己多出百倍千倍的汉族人口,如想建立统治,主动进行汉化无疑是一个好的方法。

但是,就像谈恋爱一样,既然接受了这个人,就要学着接受这个人的种种不足。所以北魏在进行汉化改革时,按照汉人的形态将鲜卑族武装起来,实现了社会阶段的跨越。但是,汉化后引进的弊政也毫无疑问在鲜卑族内生根发芽,导致北魏帝国很快崩塌。700多年后,女真再次走上了汉化之路,可惜,女真人没有吸取教训。

以前在东北时,条件比较艰苦,大了家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打仗分到战利品也人人有份。可是进入中原后不一样了,按照汉族体制,有了阶级等级,平均主义成为一个遥不可及的神话,上级再也不能够和下层士兵同甘共苦,所以统治阶级逐渐失去下层拥护。

进入中原后,学着汉人贵族的样子,娶三妻四妾,当有余粮的地主。以前遇到打仗拼命,无不跃跃欲试,以求多抢多拿。而如今,上阵前和家人哭哭啼啼,一步三回头,早已没有了开国初期的锐意进取之心。

既然入主中原,成为汉人的代表。之前女真那落后的文明自然是要坚决抛弃的,所以金国对母语进行了彻底地毁灭,导致王朝后期皇帝都不认识女真文字。同时,为了表明自己不是来自山沟的屌丝,女真贵族开始处处跟南宋的“时尚”学习。这种学习上到皇帝,下到百官,导致了奢靡世风很快盛行起来。

至于“当家作主”后,女真人成为寄生民族,也是历史必然。很快,女真人不识刀兵,在遭受外在打击时,这帮女真人连最基本的自立能力都丢得一干二净。

2、两线作战疲于奔命

德国输了两次世界大战,很多人认为是由于两线作战。本来兵力就不足,还要应付两边疲于奔命,这是最令人痛苦的事。

金国也遇到了。

消灭辽国北宋后,女真人被南方宋朝的富庶闪瞎了眼,如果能够彻底消灭南宋,占据南方,不久可以一夜之间富甲天下了吗?

所以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奉行“干掉南宋、一统中国”的原则,可惜南宋的韧性超乎了金国的想象。拉锯战几十年,金国功败垂成。

就在宋金在南方死磕时,蒙古部落逐渐崛起,成为金国的威胁。为消灭威胁,从金世宗开始,每隔三年,金国就深入草原腹地给蒙古来一场“减丁运动”,即屠杀强大的蒙古族部落。减丁运动使蒙金的仇恨不共戴天。

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汗国,开始成为金国的心腹大患。由于蒙金世仇,成吉思汗将仇恨的大刀首先砍向金国。1211年,野狐岭一战,金国在长城以北的几十万精锐灰飞烟灭,华北地区无险可守,金国只好迁都汴梁。随即,蒙古占领黄河以北地区,金国的回旋空间被压缩。

但匪夷所思的是,此时的金国,想到了“北失南补”,就是说自己在蒙古手中丢掉的土地,要从南宋手里夺回来,主动开辟了“第二战场”。金国一向瞧不起南宋,但是他们占领四川的企图被南宋狠狠教训了一把。这时的金哀宗才想起“唇亡齿寒”的著名道理,但是有什么用呢?南北都是世仇,消灭金国,宋蒙成为了兄弟和盟友。

1234年的蔡州城,成为金国的末日!如果没有两线作战,也许金国可以多坚持一段时间。

3、报复屠杀民族融合

一直以来,金国以灭亡南宋为目标,被南宋视为水火不容的宿敌。而金国对少数民族的高压也“成就”了与少数民族的世仇。

除了对敌人蛮,对自己的人民,金国也“一视同仁”。特别是对北方汉人,金国的压迫是空前绝后的。这把弹簧,已经压到了底!

作死是什么后果?

成吉思汗大举伐金时,来自山东、河北的人民组织起反抗金国统治的队伍,这就是“红袄军”,

鉴于女真的压迫太过严重,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红袄军对关内女真人展开了报复性的屠杀。加上成吉思汗对金国长城以北女真人的屠杀,女真人大量减少。此时的女真人对红袄军畏惧至极,为了躲避红袄军的屠杀,大量女真人选择隐姓埋名,混入汉族当中。

如果说金国汉化有什么好处的话,那么此时的好处就是汉化的女真人已经与汉人无异,改名换姓,一般人发现不了。从此,女真开始了和汉族的民族融合之路。

红袄军对女真人的报复性屠杀是对女真族的毁灭性打击。大量女真人被杀,从此再也不能作为统治阶级作威作福。女真人为主的政权也就随之迅速败落。

真的是,人算不如天算,金国的宿命,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Yes”,一个爱好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