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也不知道咋回事,又把《奋斗》翻出来瞅了几眼,看到米莱那段,心里头就有点堵得慌。
当年看这剧的时候,我自个儿也正处在那么个阶段,刚毕业没多久,兜里没几个子儿,天天琢磨着咋在北京混下去。那时候看米莱,就觉得这姑娘真是没治了,对陆涛那叫一个掏心掏肺。要啥给精神上物质上,全顶满了。
可陆涛?他偏偏就看上夏琳了。当时好多人不理解,放着米莱这么好的不要,非得去追一个跟自己一样在北京挣扎的夏琳。我一开始也不太懂,觉得陆涛这小子是不是有点不知好歹。
我自个儿那段瞎折腾的日子
后来我自个儿也经历了不少事儿,回过头再琢磨这事儿,好像有点明白了。
刚来北京那会儿,我也认识过一个姑娘,条件比我好不少,家里给安排的路子也挺顺。她对我,也挺上心的,有点像米莱那股劲儿,就是一门心思对你不掺假的。
但我那时候是啥状态?
- 每天挤地铁挤得跟照片儿似的。
- 租个小破单间,下雨都怕漏水。
- 最大的念想就是这个月工资赶紧发,好交房租,好吃饭。
- 脑子里全是“我要出人头地”、“我要挣大钱”这些念头。
说白了,就是心里头憋着一股劲儿,一股“奋斗”的蛮劲儿。这时候,你旁边有个像米莱那样的人,她对你你当然知道,心里也感激。但是,总觉得隔着点什么。
她可能体会不到你那种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焦虑,体会不到你为了个项目熬夜到天亮的挣扎,体会不到那种骨子里的不安全感。不是她不是那时候的我,可能更需要一个能“共苦”的人,一个眼神就能明白彼此难处的人。夏琳对于陆涛来说,可能就是这么个角色。
陆涛对米莱那做法,确实挺伤人的,这点没得洗。感情里头,最怕的就是这种不对等和辜负。
我自个儿后来那段感情也没成。原因挺复杂的,有我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那时候太年轻,也太“奋斗”了,一门心思往前冲,确实忽略了很多身边人的感受。现在想想,挺不是滋味的。
现在再看米莱,除了心疼她,也多了点别的感触。生活这玩意儿,确实不是偶像剧。每个人的选择背后,都有自个儿当时的处境和拧巴。奋斗是必须的,但怎么处理奋斗路上的感情和身边人,真是个技术活,也是个良心活。
反正我自个儿是交了不少学费才慢慢咂摸出点味儿来。年轻时候的奋斗,代价有时候挺大的,不光是汗水,可能还有眼泪和错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