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是谁写的,盘古伏羲女娲黄帝炎帝蚩尤后羿等这些人都什么关系?
盘古和伏羲、女娲、黄帝、炎帝、蚩尤后裔等,都是上古时期的人,而且他们的身上都有很多的传说,这些传说一直流传到今天。
应该有很多人都对他们十分的好奇吧,想要知道他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吧,那就一起来看看吧。
提起盘古,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盘古开天地,盘古用一己之力把天和地分开了,他的肉身化成了山川平原,而血则化成了大江大河。
有了他,我们才能够拥有这个地球,才能有家园。盘古是古越族的,是创造这个世界的人。
在远古时期人们都是以口头流传的方式来讲述着盘古所做的这些事情的,直到三国时期盘古身上的这些故事才出现在书中。
盘古的开天辟地一说,最早出在三国吴人徐整的《三五历记》。
关于盘古所存在确切时间,我们无从考证。而关于此人的来源也一直存在着巨大的争议。传说盘古是龙头蛇身的形象,他居住在南海盘古国,盘古开天辟地之后,首先统一天下的是天皇氏伏羲。
伏羲极有可能与盘古存在着亲戚的关系,盘古应该是伏羲的祖先,天皇氏和盘古一样,都是古越族的,他们一共有兄弟12人。
伏羲与女娲一样同是正神,也都是创世神。伏羲与女娲定都在成帝,他们出现的时间是在旧石器晚期。
据说八卦就是伏羲创造的,同时伏羲还创造了文字,并且当时人们已经可以用文字来记录历史了。
女娲和伏羲是兄妹,而且这二人在一起了,他们在一起生儿育女,也就有了之后的女娲造人一说。
女娲被人们称之为大地之母,她造就了人类之后,女娲和伏羲又携手统一了华夏,创造了龙的图腾。
欢迎留言互动哦!!!
佛陀上帝道祖按照能力可以定义为几级宇宙文明?
道法自然,道就是宇宙。没有宇宙空间的存在什么都不会出现。佛在其后,耶稣就更在其后。所以先有道后有一切。
西藏有哪些著名的作家?
既然问的是“西藏”,我就不回答青海籍、四川籍和甘肃籍的藏族作家了。
——比如著名的阿来。
这里列举几个比较小众、但个人觉得很优秀的西藏藏族作家吧。
央珍今年11月,央珍病逝,死时才四十多岁。
她的汉族丈夫,写了一篇极为感情真挚、催人泪下的悼念文。
听过央珍的人不多,除非是老一辈文学圈的。
我是恰好在拉萨生活过,读过她几十年前的那本《无性别的神》,对她的文笔和才华惊为天人。
可以说,她的文笔、意象,比许多汉族同辈作家都要胜出一筹!
《无性别的神》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西藏,央吉卓玛是德康家族的二小姐,她活泼、任性、快乐,尽管由于弟弟的不幸天折,她在这个家庭里被众人指责为“不吉利的人”。
小说以描写贵族德康庄园的二小姐央吉卓玛在家庭中特殊的命运、经历为线索,通过央吉卓玛美丽的眼睛和善良的心灵,从侧面展现了二十世纪初、中叶西藏嘎厦政府、贵族家庭及寺院的种种状况,再现了西藏一个历史巨变的时代风貌。
小说塑造了西藏的官员、贵族、僧侣、尼姑等不同阶层的不同艺术形象,精细地展现了藏族上层的典章制度,生活风俗、服饰饮食等多方面的细节,具有独特而璀璨的文化魅力。
这本小说被誉为西藏的《红楼梦》。
你要是读过,就知道不是过誉。
白玛娜珍相比起央珍的古典,白玛娜珍是比较现代的藏族作家。
作品也进行了一些新文学概念的探索。
白玛娜珍是西藏第三代文化人,父亲是新华社前西藏分社社长,母亲是西藏著名女作家。
她4岁就去了成都,11岁去北京,现在也习惯用汉语写作。
著有长篇小说《拉萨红尘》《复活的度母》,散文集《生命的颜色》《西藏的月光》,等等。这几本书似乎某宝上还能买到。
白玛娜珍的书写也偏向于女性视角,主要书写高原女性的情感和生活处境。
引用西藏民族大学文学系教授徐琴的话:
“她笔下的女性往往陷入无可彷徨的境地,有着难以解脱的精神之殇,然而正是这种绝望的痛苦体现了一定的精神性力量,因清醒而绝望,因绝望而透彻,因透彻而探索,因探索而催生希望。”扎西达娃按知名度,扎西达娃是最高的,但他其实是四川甘孜的巴塘人。
只是说,扎西达娃的青少年时代在拉萨度过,而他的写作也成名也是在拉萨,就算他是西藏作家吧。
之前拍《冈仁波齐》的张扬,用原班人马拍了《皮绳上的魂》。
这个电影就是改编自扎西达娃的小说,是两部短篇小说:《西藏,系在皮绳结上的魂》和《去拉萨的路上》的合并,影片讲述一个背负原罪与世仇,死而复生的猎人经活佛点拨,一路降服心魔,最终将圣物天珠护送进入莲花生大师掌纹地的故事。
那么,扎西达娃在西藏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主要在于开辟了“西藏魔幻现实主义”这个流派。
他所采用的现代性叙事手段,作品的荒诞和魔幻,不仅在形式上是一种标新立异和开拓创新,更有魔幻和荒诞的背后隐藏着的对宗教、对民族文化和人类命运及生存问题等多方面命题的思考。
长妈妈给鲁迅买的山海经是一部佛经故事书吗?
关于山海经,网上的内容我就不一一罗列了。梦古认为《山海经》是一部口述史之文字记载版。
口述史,就是在文字成熟应用前,在先民中一代一代口口传承的传说神话,是在普遍人群中留下深刻记忆的故事。
1.此书某些部分转为文字年代非常早;
2.成书过程历经了一段非常长的时期;
3.由不同的人增加积累。
曾有古人大咖猜测是巴蜀楚国人写的,是的,他们也是推测而已,反正都看不懂嘛。
山海经,是一部揭示文明起源的书,特别是向东,向北,向西传播过程中的故事,成书时间漫长,后人难以读懂是因为音转文字的时候,文字是记录的音,直白的说很多是方言土语的音译转文字。
《山海经》是志怪记录吗?
“古代志怪的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好奇之士取、、、”云云!
从这句话里,我闻到了一股中原对巴蜀和楚国浓浓的鄙视味道。呵呵, 楚,巴蜀就只能出好奇之士,还搞一堆胡言乱语的东西编个故事会是吧?不知道屈原看到了会怎么想!他可是有很多疑问的,还到沅江考察过。三星堆的古人,估计也不会同意这说法的!凤姐当年研究故事会,被人鄙视。由真实历史写的山海经,被后人称为志怪的故事会,幸亏还挂了一个经,在这经面前,人人都是文盲,研究山海故事会,应该不会有人鄙视了吧?
南方,被称为所谓蛮夷之地,志怪故事的这种推测定性是一种不屑一顾的敷衍快意。当然,受条件所限,不能怪他们,当时还没考古证据支撑,证据出自近些年,特别是这几年,还有现代基因科技支撑。万年洞、玉蟾岩、彭头山、高庙遗址,那些xx、八字、天圆地方、太阳、凤鸟、双帆船、通天建木天梯祭祀符号,陶文,还有少数民族文字、符号,江永女书,风俗、传说等等,揭示了南方是中华文明起源地,甚至包括一直认为是古印度起源的佛教。山海经,不是佛经,但与佛经记载的内容有相通之处,他们的源头是同一个。古佛经记载的内容并不是人为编纂的,其对上古文明的记载也是口传史的文字记载,也就是说,佛,始从中国南方起源,经川藏或滇桂传到古印度去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山海经虽不是佛经,但他们是有联系的。梦古说的这些也是推测,而且很可能还会随着新考古发现而推前,我们中华文明是如此光辉灿烂,值得所有华夏儿女共同关注,研究,复兴。希望能对你有帮助,感谢你提到的这个好问题,手机编辑,如有文字语句不通,请见谅。
孟子在儒家典籍中有着怎样的重要地位?
《孟子》一书是儒家的“四书”之一,也是研究孟子思想最为重要的材料。而关于《孟子》一书的撰者,却有不同的看法。
孟子最为敬重的人是孔子,或者说孟子十分崇拜孔子,他的一生出处进退也大致与孔子相似。孟子曾经游历诸侯,但他的“王道政治”主张也同样无法推行。在政治上没有前途的情况下,孟子只好仿效孔子,回到家乡从事教育。
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所以东汉赵岐的《孟子题辞》说:“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于是退而论集所与高第弟子公孙丑、万章之徒难疑答问,又自撰其法度之言,著书七篇。”
“民为贵”书影然而,唐朝的韩愈却提出不同的看法,他说:“孟轲之书,非轲自著。轲既没,其徒万章、公孙丑相与记轲言所言焉耳。”(《韩昌黎集》卷十四《答张籍书》)
以后,宋代的晁公武,清朝的周广业、崔述等人也认为《孟子》一书非孟子本人自著,理由是孟子所见诸侯皆称谥、每章冠以“孟子曰”、七篇之中于孟子门人多以子称之。
而宋代的朱熹、清朝的阎若璩则认为:《孟子》七篇的文章风格基本一致,其中只记录了孟子的言语和行动,没有像《论语》那样因成书于门人而记录了孔子的音容笑貌。因此,《孟子》应为孟子本人自著,而万章、公孙丑可能参与其事,并在孟子死后进行了序次编订。这样的解释是有一定道理的。
今本《孟子》如《史记》所说有7篇,但东汉应劭在《风俗通·穷通篇》中却说有11篇,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也说“《孟子》11篇”,赵岐遂以为《孟子》11篇有真伪之分。
除了现存的7篇外,“又有外书四篇:《性善辨》《文说》《孝经》《为政》。其文不能宏深,不与‘内篇’相似,似非孟子本真,后世依仿而托也”。
由于赵岐没有作注解,《孟子》“外书”四篇后世人多弃而不用,最终便亡佚了。
今存《孟子》有《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等7篇,每篇又分上、下篇,共14篇。记载了孟子的政治活动,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学说,是我们研究孟子的宝贵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