丸一大炮,2020年平安京小松丸值得练吗?
感谢邀答。
说到现版本的强势射手,大部分人的答案都集中在御馔津、白狼和小松丸身上。前两个就不说了,御馔津技能全面,白狼中规中矩但胜在容易上手,因此人气比较高。
唯独小松丸,大家对他的了解不及前面两位那么通透,要知道,小松丸算上最近8.24的削弱,已经连削了四五次,但依然非常能打,侧面看出他是多么的强势。本周出场率6.51%,胜率49.65%,位列射手榜第五。
小松丸算是个没有弱势期的式神,一开始就能刚。比起前期就强势的妖狐,小松丸后期的成长数值更高,但比起妖狐,他对辅助的依赖性又要高一点,加上颜值与式神难度的原因,所以没有多少人使用。
小松丸强势在哪?
小松丸的强势,很大程度归因于他的一技能,最少6秒,最高8秒时间内,持续普攻对目标造成额外伤害,就如一台移动大炮,清兵或刚式神都极为好使。
小松丸的一技能,数值是造成30-70点+60%额外攻击的物伤。拥有短时间内持续增加攻击伤害技能/特质的,除了小松丸,还有鸩的二技能和百目鬼的被动。
因为鸩和满被动的百目鬼有攻速的加成,小松丸的瞬间伤害并不及他们,但胜在攻击范围远那么一丢丢,而且小松丸的被动是800码内有敌方式神,移速提升15%。意味着追击残血式神有一定的优势。
作为主要输出技能,肯定是要首点的。其次要点的就是二技能松果炸弹。这个是属于小松丸的特色技能,平安京里唯一一个可以放地雷阴人的式神,因此小松丸也有炸弹人的称号。
每隔12存一个炸弹,最多可存三个。会玩的玩家通常会边放一技能,边预测对手的后退路线放一个炸弹,踩到炸弹有伤害还有减速,在移动大炮面前,很容易领饭盒。
没事往草丛扔一个炸弹,前期能防止对面辅助没事往草丛里钻,炸弹尽量不要放兵线行进路线,一技能能解决的事,用来阻挡兵线有点浪费了,还不如放旁边震慑对面式神。
预估敌人要埋伏的地方,事先放一个炸弹也不错,反正炸弹用途,就是尽量让敌方产生困扰。
为什么说小松丸是个吃辅助的式神
小松丸没有加速技能,只有三技能能瞬移,还需要附近有队友作为前置条件。因此一个可靠的辅助非常重要,不是用辅助来瞬移,而是要靠辅助做掩护,依靠辅助吸引火力来趁机用一技能重创对手,一旦有不利局面,又要靠辅助挡刀来脱身。
当然,如果遇到个只会躲在身后的辅助,你也可以用三技能来脱身。不过最好的方法还是辅助能够给到对面一定的压力,好让小松丸能放心输出,毕竟小松丸在射手中也属手段的那一类。
小松丸要注意的点
一定要说小松丸的弱点,那就是移速慢,平时不能落单。不能落单是射手的通病,但小松丸更加明显,自保技能都无法使了,一旦对面突击,要跟对手正面刚也未必刚得过。
前期压线不要太过,小心对面对野三包二,草丛丢个炸弹并不是百分百安全的。另外对面有高机动性的打野,建议还是不要用小松丸,世间武功唯快不破,而小松丸大炮的缺点就是不够快。
除此之外,好像没有需要注意的地方,只要走位不犯错误,小松丸的输出还是非常可观的。
阴阳术与出装
我的阴阳术可套用大部分射手,移速、攻速是必须的,生命换成冷却也可以。言灵星、气合比较贴合小松丸,觉得小松丸移速慢也可把生灭改为轻行。
出装先出数珠丸,靠百分比伤害提高一技能的输出能力,然后再出天探女之岚,提高自身攻击、暴击与移速,出法抗鞋看中的是它的30%控制减免,后面三个都是射手出装套路就不用说了。
清朝为什么不抓紧时间多造些大炮打英军?
鸦片战争,通常鸦片战争都指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经常称其为第一次中英战争或“通商战争”,是1840年至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一场非正义的侵略战争,也是中国近代屈辱史的开端。
我们先对比下两方水力:1840年到达广东海面的英军包含军舰16艘,炮540门,还有运输舰等,各类舰船总共67艘。
而虎门要塞被英军围攻两天,各炮台共有460门炮被虏获或摧毁,如以威远炮台为例,就包括110门炮:铁炮107门,除3门英制外,余为中国自造,另有铜炮4门,则为1627年葡萄牙人所制,包含两门长330厘米、口径约270毫米者。
当时清军的主要火器是一种叫兵丁鸟枪的前装滑膛火绳枪,此枪用铁制成,枪长2米,铅弹丸重1钱,装填火药3钱。射程约100米,射速约1至2发/分钟。
英军装备的是当时世界上比较先进的两种军用枪:
一是伯克式前装滑膛燧发枪,点火装置是摩擦燧石。枪身长1.16米,口径为15.3毫米,弹丸重35克,射程约200米,射速为为2至3发/分钟。
二是布伦士威克式前装滑膛击发枪,点火装置为击发枪击撞击火帽。枪身长1.42米,口径为17.5毫米,弹丸重53克,射程约300米,射速为3至4发/分钟。
军舰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英舰早已按上了蒸汽机,可以不受风速和水流的影响。当时的英舰已经有两三层甲板,每艘军舰可配备70到120门大炮不等。这样的军舰,英国在1836年就有五百多艘。
反观清军的战船,纸面数字依旧很唬人:八百九十多艘。这八百九十多艘战船,分布在一万八千公里的海岸线上。每艘战船上只有几门固定角度的火炮,一般不超过四门。清朝的战船追击个走私、欺负个海盗船问题还是不大的。但遇到高出一个时代的英军舰队,清军是万万不行的。清军过分依赖火炮使其在战争中只注重火炮的数量而未进行技术改进
康熙时期的火炮威力谈不上有多猛。十七世纪的火炮能有多猛?不过,清朝初期的火器技术相较明代是有进步的,并且军事理论方面比明代提升不少,对于火器的战略和战术方面的认识一直与西方差别不大。不存在说明朝的时候很厉害,清朝“开倒车”的情况。
清朝的火炮被欧洲甩开,落后欧洲整整一个时代,是在嘉庆时期。由于当时欧洲经历了拿破仑战争,火炮技术和军事理念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清朝由于承平日久,周围也没有强敌陪练,加之国政腐败,生产的火器偷工减料,于是清朝才被欧洲甩开了整整一个时代。
看到这里很多人说清朝不重视火炮,开历史倒车。其实这是不对的。
事实上清朝能拿下中原,靠得就是火炮。清军对火炮的依赖性非常大。没有火炮,清军根本不会打仗。截止至鸦片战争之前,清朝的火器总保有量是惊人的大。
根据资料统计,截止至鸦片战争前夕,清军共拥有火炮十一万四千零九十一门,火绳枪二十六万两千三百六十五支。
114091门火炮,262365支鸟铳,这个数字并不低了。约相当于清廷一半的武装都装备了火器。装备率是50%。
到了鸦片战争时期,清朝有11万门炮,但全部都是破烂玩意。而曾经让八旗兵最引以为傲的弓马骑射和近战肉搏,则因为经过两百年的堕落腐化,完全不存在了。
虎门之战时,英军2400名陆军登陆后,攻入要塞,清军全军覆没。这一方面是清朝的火炮不如人,但更要命的是,清朝的肉搏战也打不赢英军。
而之前退沙俄、收台湾、平准噶尔、打缅甸,靠的都是火炮。但是在面对英军时,清军的火炮不灵了。没有火炮支持,清军完全就是被动挨打。
所以鸦片战争是清朝政府落后,清朝后期社会衰败,政治昏暗,各种矛盾加剧,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禁锢,使得社会生产力低下,科学技术落后,军备废弛,武器低劣,封建统治自身已陷入严重危机。
统治集团昏庸腐败,鸦片战争当中,清政府各级决策者错误频出,上层指挥简单低效,各级官员欺上瞒下,导致不知己不知彼,对战局应变低效。制度上的差距,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你见过最坑爹最吐血的诗歌有哪些?
“梨花体”诗人赵丽华的诗饱受争议,且看她的这三首诗:
《我终于在一棵树下发现》
一只蚂蚁,另一只蚂蚁,一群蚂蚁
可能还有更多的蚂蚁
《我坚决不能容忍》
我坚决不能容忍
那些
在公共场所
的卫生间
大便后
不冲刷
便池
的人
《雨》
开始是暴雨
非常暴
后来是大雨
非常大
再后来是中雨
非常中
再后来是小雨
非常小
再后来雨停了
非常安静
再后来雨又来了
还带来了风
呼啦哗啦
披沥啪啦
非常喧嚣
打着墙、窗户及水泥屋顶
这些不会说话的东西
非常无聊
第一首诗《我终于在一棵树下发现》是反复再现看到的景象,直白简单,也许这就是口语诗的前驱吧;第二首诗《我坚决不能容忍》直接把一句话“我坚决不能容忍那些在公共场所的卫生间大便后不冲刷便池的人”分行成诗,让人大跌眼镜。第三首诗《雨》则可以称作“废话体”的始祖吧,满篇闲言废话,极少真情实感。
有的人对这三首诗大加推崇,说什么后现代主义,说什么言在诗外。我不敢苟同,请问这样的诗美感在哪?节奏在哪?内涵在哪?
欢迎大家探讨争鸣。
南洋水师和福建水师全部参战是否能赢?
福建水师
老佛爷说:重建福建水师个球,老娘没钱!
公元1884年8月22日,法国东京舰队偷袭停泊在马尾军港的福建水师,此役福建水师几乎全军覆没,从此再也未能恢复往日气象。从当年“大清国”第一现代舰队沦为了只能缉拿走私、运输粮食的海岸舰队。
所以,不是福建水师不想支援北洋,而是座下的船不给力。还不如多抓几个走私贩挣多点银子,自力更生,不拖累国家。
南洋水师不是不想去,而是以前说好的,南北两边每边有200万两银子,结果李中堂大人忽悠我们沈葆桢大人,将每年400万两银子都拿去建了北洋了,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连个仔都没见到。还有李中堂的北洋水师,军费开支归由海军衙门负责。可我们南洋的军费是朝廷负责,以及盐税和查抄走私辅助的。
之前左宗棠大人为了开”朱家山河“水利工程时,抽走了百万两军费;开战前两年李中堂大人又跟户部尚书翁同龢打官司。翁老说:皇上(光绪皇帝于1889年)前两年结婚,朝廷花了400多万两银子,户部的仓库的老鼠都快饿到要搬家了。所以李中堂后来就跟翁老一起建议停了两年银子(军费),攒够了好给老佛爷办好生日什么趴体( party)的。
这两年来,南洋就上次刘坤一大人强硬点,从李中堂那争(讨)来了几艘”蚊子炮船“之外,南洋已经好多年都没有新船了。而且连军费也停了两年,差点连缉拿走私的煤钱都掏不出,只能靠这风帆游荡在海面上守株待兔,逮住一个算一个。
北洋久不久就去日本长崎做个“美容保养”,南洋只能靠福建船厂来维修。李中堂大人还经常调侃咱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大清”国朝廷!又吵了……就不能好好说话吗?(多好啊,继续吵啊,你们不吵,咱家怎么敢睡觉)。
这件事啊,朝廷真的也很难的,当初若不是长毛闹得慌,朝廷也不会陷入今天这样的局面、(当年太平天国起义,八旗废的、绿营烂的,只能靠你们这些汉人了,本来祖制就说汉人不可信了,结果你们还来个南方互保,让朝廷丢尽了面子和银子)。
户部尚书翁同龢,怎么也是帝师呀。你们怎么能这么说他老人家呢?(相互碾压吧……最好党争到死,这样咱家才能吃得下饭)。
那个……额!南洋水师啊……朝廷再想想办法,一定要以大局为重……现在北洋没了,就靠你们了。可是朝廷现在这样子,赔款都还没着落呐,要不这样,李中堂不是很老了么!等他老人家去见……那个时候,咱“大清”就把广东水师、北洋水师、福建水师跟你们南洋水师合并了,那个时候你们南洋实力最大,你们做抓啡人(粤语,话事人、领导的意思),由你们来管理巡洋舰队;那些小船,咱们成立个长江舰队,如何?
福建水师:领导,我反(对)……
朝廷:坐下……
福建水师:哎!
这时候,北洋水师在角落出弱弱发出声音:这次黑锅谁背?
“大清”朝廷恼羞成怒扭头看了过去,只见北洋水师身后那几个彪形大汉(陆军),立马将眼光飘向四下,只见南洋水师将手中的烟递给北洋,嘴里还说着:“哥,听说过几日有批花旗国的货要到上海,可否分些给兄弟呀。”北洋:“好说好说。”
而福建水师双目无神,嘴里还在念叨着:“就这样完了?怎么也要保住福州船政局呀。”
朝廷收回了目光,瞄了瞄身边的翁同龢,那头白发,一看就是好多天没有抹上桂花油了。真的苦了老爷子了。
就在朝廷没了心思之事。只听到屋外的革命党叫嚣着:”慈禧修园子,不给海军军费……“
屋内的各派势力眼前一亮,相互间对了一下眼神,然后迅速看向各处。
现实的”大清国“上面只是调侃式想告诉诸君,现实的大清国早在太平天国时已经要亡了。曾国藩和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这些汉臣的救了而已,可后面的大清国内部派系林立,若真的是联合作战,听谁的指挥?
北洋?李鸿章的淮军还是从湘军分出去的,论资排辈论到他们?(看实力?没看到论资排辈吗?)。而且估计真的联合作战,等统一好意见,由谁来指挥时,估计京城早就沦陷了。
而这些派系的出现,其实也是清廷最希望的,也是它一手造成的。
而且当时确实有人提议由南洋趁机封锁日本。可是南洋不愿意啊,一好久没见饷银了,都是靠自己缉私和自筹的银子,二、前几年都忙着赚钱,哪有时间训练,南洋也怕还没到日本就抛锚在海上了。
同时,当年起先湘系的刘坤一是准备派南洋北上的,可李鸿章看不上南洋,估计也是南洋的军舰性能实在进不了李中堂的眼。到了大东沟战败,李鸿章病急乱投医想让南洋北上,南洋这方面就不大愿意了。
估计也是北洋都败了,他们上去又有什么用,再说了北洋一败了,那么多运输生意订单蜂拥而至,忙不过来(当时的国内大部分武器、机器都是靠外运而来)。
所以别老想架空了,“大清”国到了那个时候其实需要的不是救命药,而是一场彻底的革命。
纯属调侃!若有雷同那是不可能的事。
当年蒙古军队为什么非要打下钓鱼城呢?
钓鱼城,位于今天重庆市西部的合川区境内。今天的钓鱼城,给人的感觉名气不是很大,但是在十三世纪中期,发生在这里的钓鱼城之战,一举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走向,这里也被西方人称为“上帝折鞭处”。
在人类历史当中,东方的游牧民族要远比西方的蛮族人更加强大。无论是大月氏、塞人,还是匈奴、突厥等,都曾在西方世界大杀四方,作威作福。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后,走上了东方游牧民族的老路,疯狂对外扩张。蒙古人一路向西,血洗了伏尔加河以及黑河流域,这些地方的欧洲部落以及王国,几乎全部惨遭毁灭。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在征伐西夏的途中病危。弥留之际,他为继承人留下了征服中原的战略计划:首灭西夏,联宋灭金,然后征服吐蕃、大理,最终消灭南宋。公元1234年,在宋蒙联军的强攻之下,金国灭亡。公元1247年,蒙古通过“平凉会盟”,降服了吐蕃。公元1251年,蒙古的蒙哥大汗继位,三年后,征服了大理。此时的蒙古,已经对南宋形成了战略半包围之势。公元1257年,蒙古的蒙哥大汗再次发动侵略南宋的战争,意图消灭南宋,一统天下。为了保证进攻南宋的胜利,蒙哥进行了周密的部署。他安排三路大军,同时攻打南宋。他本人亲率西路军南下四川,然后从四川向江南进攻;东路军则交给他的弟弟忽必烈,从北向南打;兀良合台则是率领南路军从南向北打。按照蒙哥的计划,三路军要赶在公元1259年的五月,会师于南宋的都城临安城下,从而灭掉南宋。蒙哥的部署看起来很周密,实际上执行的并不顺利。兀良合台所率的南路军先是试图从大理出发,经贵州,攻打湖南,但最终失败;然后南路军又选择从越南出发,经广西,攻打湖南。由于北方的蒙古人不适应南方的气候,加上南方的瘴气严重,使得南路军损兵折将,到达湖南时,仅剩两三千人马,这点人马对南宋构不成任何威胁。东路军的总指挥原本是塔察儿,当时南宋最精锐的军力基本都部署在襄阳、鄂州一带的防线上,导致塔察儿所率的东路军接连失败。一怒之下,蒙哥撤换了塔察儿,任命忽必烈为总指挥。当时的忽必烈已经在漠南经营多年,兵强马壮,人气很足。他对南方的状况非常清楚,知道如何与南宋作战,只有他才最适合担任东路军的统帅。忽必烈经营漠南多年,割据一方,这引起了蒙哥的不满,曾派人以查忽必烈下属账目为由,意图打击忽必烈。但由于蒙哥急于进攻南宋,这件事就暂时搁置。蒙哥的行为导致忽必烈与他离心离德,在成为东路军统帅之后,忽必烈并没有全力配合蒙哥发动进攻南宋的行动。因此,东路军在蒙哥的部署中也没发挥什么作用。亲率西路军进攻南宋的蒙哥,可谓是豪情满怀,意气风发,扑向四川。西路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占领了成都,并向钓鱼城杀来。这不是蒙古大军第一次攻入四川,在宋蒙联军灭金后的第二年,蒙古窝阔台汗的次子阔端就亲率一支蒙军攻打四川,“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蜀道,在蒙古人的眼里,形同虚设。面对入侵的蒙古大军,驻守四川的南宋军队几乎没有还手之力,四川除了泸州和合州(今重庆合川)外,几乎全部失守。繁华的成都几度易手,惨遭蒙军焚烧屠城。公元1239年,蒙古大军再次兵临成都。四川制置使赵彦呐是南宋宗室,因无力抵抗,弃城逃走。成都知府丁黼虽然绝望,但仍不言放弃,率领七百厢军镇守成都。当别人劝丁黼逃走时,他直言自己的职责就是守卫疆土,然后出城迎敌,最终死于乱军之中。蒙古大军进入成都城后,当时的参议王翊与众官员还企图募兵进行抗击。当蒙古人看到身着官服的王翊正襟危坐在官署内时,便问其是谁,王翊答道:“小官食天子之禄,国家有难不能救,死有余罪,可速杀我。”蒙古人又问他为什么不逃走,王翊回答:“愿与此城俱亡。”蒙古人听后深为感动,他们认为王翊是个忠臣,不能杀。于是,蒙古人忽视王翊的存在,继续烧杀劫掠。看着蒙古人的暴行,王翊心如刀绞,选择跳井自尽,以身殉国。公元1240年,四川制置副使兼任重庆知府的彭大雅为了抗击蒙古军队,带人巩固城防。彭大雅知道重庆的地理位置是易守难攻,但重庆城的泥墙是其致命的弱点,于是将泥墙修筑成砖石城墙。彭大雅是个蒙古通,当年蒙古和南宋商议联手灭金时,他作为南宋遣使的书状官曾前往蒙古,并将自己亲身见闻写成了《黑鞑事略》,叙述了蒙古立国、地理、物产、语言、风俗、赋敛、贾贩、官制、法令、骑射等事,详备简要,是研究蒙古开创历史的珍贵资料。彭大雅见识过蒙古铁骑的风驰电掣,因此他针对其软肋进行设防,那就是加固城墙,并扩大重庆城的规模,将其延伸到了通远门、临江门一带,这就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古代重庆城”。当地的百姓和官员都十分不理解,对彭大雅在如此艰困时期大兴土木十分不满,大骂其不干正事。由于蒙古人就要打来,时间紧迫,彭大雅来不及向大家做过多的解释,依然带领众人不分昼夜的修筑城墙。蒙古人占据成都后,东进的第一站就是合州,这里处于嘉陵江、涪江、渠江的三江汇流之处,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在嘉陵江南岸几公里处,有一座三面临水的小山,名叫钓鱼山。传说有一年当地闹饥荒,一位仙人从天而降,在此垂钓,钓得大鱼之后,仙人将鱼送给了当地灾民,此山因此而得名。彭大雅认为,可以在钓鱼山建一座小城,作为防御要塞。踞此城,可居高临下俯三江之险,易守难攻。这座小城,就是后来的钓鱼城。彭大雅的一意孤行,招来了朝中一些人的嫉恨,就在彭大雅筑城竣工,与敌鏖战之际,受人弹劾,被革职查办,不久贬为庶人,发配赣州,后于忧愤中死去。公元1241年,兵部侍郎余玠出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四川总领兼任重庆知府,全面负责四川防务。此时的蜀地,包括成都在内的川西地区大多已被蒙古人占领。这一年,蒙古的窝阔台大汗病死,国内纷争汗位,无暇顾及部署对南宋的大规模战争,南宋因此得以暂时的休整,同时对防御部署开始进行调整。余玠入蜀,壮怀激烈,发誓定要收复失地。为了广纳群贤,余玠在重庆设下招贤馆。隐居于播州(今贵州遵义播州区)的冉璡和冉璞兄弟情深义笃,聪颖勤奋,敏于事而慎于言。年轻时,兄弟二人遍游巴蜀的名胜和关隘重镇,目睹了南宋王朝的腐败,于是便隐居山林,躬耕自给。冉氏兄弟听闻余玠招贤之举后,深知蒙古大军占据四川后,势必继续南下,到时候他们所隐居的播州也难免战祸,于是毅然出山。余玠素闻冉氏兄弟的雄才大略,以上宾之礼相待。冉氏兄弟经一番深思熟虑的谋划之后,认为钓鱼山这个地方扼守着嘉陵江、渠江和涪江之口,三面临江,岩岸陡峭,易守难攻,是蜀口的形胜之地。兄弟二人还向余玠建议,将合州城迁徙于钓鱼山,派遣一员大将,囤积足够粮草,固守于此,远胜十万大军。于是,余玠继续前任彭大雅的未竟事业,开始扩建钓鱼城。冉氏兄弟组织军民,先后在钓鱼山构筑内外城池10余座,开挖水井92口,开垦荒地,种植蔬菜,囤积粮食。钓鱼城建成后,可容纳军民17万余人。随后,合州和石照县的治所也迁于此。钓鱼城的城墙层叠,互为犄角,如果敌军贸然攻入第一层防御,便会受困于内城和外城之间,守城的宋军可以居高临下,将其射杀。余玠还采取“守点不守线,连点而成线”的战略方针,发动群众在四川各地依山建城,修筑防御工事,其中比较有名的除了钓鱼城外,还有奉节白帝城(今重庆市奉节县)、金堂云顶城(今成都市金堂县)、蓬安运山城(今南充市蓬安县)、苍溪大获城(今广元市苍溪县)、剑阁苦竹城(今广元市剑阁县)、通江得汉城(今巴中市通江县)、南充青居城(今南充市高坪区)。这些山城防御体系,在抗蒙战争中发挥了奇效,被称为“四川八柱”。余玠在蜀期间,多次与蒙古军交手,战功卓著,四川的抗蒙形势逐渐好转。余玠与利州(今四川广元)都统姚世安不和,当时朝中宰相谢方叔的侄子在姚世安的麾下。姚世安利用这层关系,请谢方叔为其在朝中说话。谢方叔偏听偏信,便在宋理宗面诬告余玠独掌大权,有不臣之心。宋理宗听信谗言,以金牌密令诏余玠回朝。余玠对朝廷颠倒黑白的处理义愤填膺,接诏后服毒自尽,这一年是公元1253年。公元1254年,余玠昔日的下属王坚升任兴元府都统兼合州知府。王坚出身于南宋名将孟宗政、孟珙父子所建的“忠顺军”。孟氏父子是当时名扬天下的将帅,在抗金、抗蒙的战争中,屡立奇功。余玠入蜀时,孟珙从京湖制置使司调拨了六千精兵和十万石粮食支援蜀地,这其中就有王坚。强将手下无弱兵,王坚入蜀后,跟随四川抗蒙总指挥余玠与蒙军在四川各地大战。收复兴元府后,王坚奉命率领兴州兵驻守在合州旧城。王坚主持钓鱼城防务后,他和副将张珏对钓鱼城的城池再次进行加固,钓鱼城的城墙厚度,在原有的1.5米基础上,加厚至5米,不仅可以阻挡蒙古大军,还可以抵御蒙古军的“回回炮”。王坚在钓鱼城屯田练兵,还调集所辖五县的数万军民,在钓鱼城上开凿许多大小不一的“天池”,用来养鱼。他还增建了从钓鱼城上通向南北江边码头的一字城墙,以阻截敌军于城墙与江流之外。就在王坚镇守钓鱼城之际,蒙古的蒙哥大汗率领十万蒙古大军再次入蜀,数月间,川西之地,尽皆失守,余玠一手打造的“四川八柱”防御体系支离破碎。拿下川西之后,蒙军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此时南宋降将杨大渊劝蒙哥不可轻视川东的防御。但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蒙哥,认为蒙古大军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拿下川东。公元1259年2月,蒙古大军来到了钓鱼城下,蒙哥驻扎在钓鱼城东五里的石子山督战。蒙哥一定不会想到,他眼前这座依山傍水的弹丸小城,会是他人生的终点。蒙哥一开始并没有急于攻打钓鱼城,而是派遣南宋降将晋国宝前往钓鱼城招降。晋国宝和镇守钓鱼城的王坚既是同乡,又都出身于“忠顺军”,相交默契。蒙哥给晋国宝的使命是,若招降成功,便按原路返回,然后跟随大军前往钓鱼城受降;如果招降失败,则顺江而下,传令进军重庆的都元帅纽璘率军前往钓鱼城,对其进行合围。晋国宝厚着脸皮来到钓鱼城,向王坚说明招降来意之后,立即遭到了王坚的破口大骂,并将其赶出钓鱼城。羞愧难当的晋国宝,只好悻悻乘船离开。王坚转念一想,不能就这么便宜了这个叛徒。于是派人将已行至峡口的晋国宝追捕回来,以“南宋叛臣”的名义,将其斩首于钓鱼城的练兵场,以此昭示钓鱼城军民守城,共御强敌的决心。随后,宋军当着蒙古大军的面,把晋国宝的尸首丢到钓鱼城下。两国交兵,不斩来使。蒙哥听闻晋国宝被杀,顿时大怒,率蒙军主力抵达钓鱼山下,亲自指挥攻城。钓鱼城三面临水,蒙哥采取水陆两路进军的策略。总帅汪德臣率领陆军主力驻扎在镇西门外,随时准备攻城;蒙将史天泽在钓鱼城南面的嘉陵江岸建立水寨,并派战船封锁江面;前来支援的纽璘则率军驻扎在合州外围,以阻截宋军支援。蒙军所拥有的抛石机,也就是所谓的“回回炮”等大杀器,在攻打钓鱼城时,完全失去了作用。宋军居高临下,如果搭建回回炮的阵地距离钓鱼城太近,搭建过程中会遭到钓鱼城守军的袭扰,如果避免干扰而远离钓鱼城,又失去了最佳射程。不得已,蒙军只好采取传统的攻城方式,派兵强冲到钓鱼城下,然后搭云梯强攻。蒙军先后攻打钓鱼城的一字城、镇西门、东新门、奇胜门、护国门,虽然攻势很猛,但王坚居高临下,站在城头俯视蒙古军动向,组织军队架设弓弩,痛击蒙军。彭大雅和余玠当年的先见之明,修建了这座钓鱼城,在王坚出色的指挥下,一次次击退蒙军的进攻。蒙哥和他的蒙古大军只能在钓鱼城下干着急。王坚采取蒙古人的方式对付蒙古人,他命令宋军轮番夜袭蒙军大营,白天则命宋军在城墙堞垛上,摆开阵势,诱惑蒙军出战,蒙军若出战,则被宋军歼于钓鱼城下。蒙军如果不出战,宋军就朝蒙古军营喊话辱骂。如此一来,蒙军士兵夜不安枕,昼不安营,疲劳万分,士气顿减。最让蒙军头疼不已的,是难以适应的气候条件。四川湿润多雨,对于习惯了北方干燥气候的蒙古人来说,简直就是灾难。再加上水土不服,蒙军士兵上吐下泻,使得军中疟疾横行。虽然蒙古人经过多年的征战,军队的组成已经多样化,但仍以骑兵为主。战马爱吃干草,但是在潮湿的四川,干草难得,强行喂食的湿草,又容易导致战马腹泻。战马平时作战、运输,运动量非常大,而马又是耐寒不耐热的体质,到了湿热的四川,就发蔫了。形势对蒙军不利,这仗也无法再打下去。于是蒙哥的谋臣向其建议,钓鱼城一时难以攻下,不如留一部分精兵强将镇守四川,大军继续东下江南。在蒙哥看来,四川往东的出口都是高山峻岭,水路也不畅通,作战也是非常辛苦的。当年刘备出蜀攻打东吴,就曾遇到很大的困难。如果蒙军绕过钓鱼城,继续东进,一旦蒙军离开四川,钓鱼城的守将便会感召四川的南宋军民,不但截断蒙军的粮草,还会联合起来抗击蒙军,这样一来,蒙军将遭受两面夹攻。此时忽必烈的东路军和兀良合台的南路军,对蒙哥的西路军没有任何帮助,如果蒙哥不拿下钓鱼城,继续孤军深入,是十分危险的。还有一点,蒙哥作为“胜利之师”的指挥官,在他心中,失败或许比战死更为屈辱,何况还是败在一座弹丸之城。所以,他必须攻下钓鱼城。南宋朝廷听闻川东还有一座小城在坚守,立即任命吕德文为四川制置副使兼任重庆知府,率千余艘战船,溯嘉陵江而上增援钓鱼城,由此展开了钓鱼城外围的驰援战。蒙哥命令史天泽率军顺流纵击吕文德,并亲自在钓鱼城对岸的东山(今白塔坪)上督军。最终,蒙军在嘉陵江畔的三槽山大败宋军,还夺取了宋军战船百余艘,并对宋军穷追猛打,吕文德率军退守重庆。支援钓鱼城失败,这里依旧是一座孤城。蒙军击退吕文德后,士气大振。蒙军总帅汪德臣曾于夜间偶然发现钓鱼城护国门的防御有些松懈,于是带领少量精兵,借由云梯攻上城楼,企图开城门引大军入城。面对突如其来的蒙军,守城宋军一时手足无措。一旦城门洞开,后果不堪设想。王坚当机立断,亲率五十名死士,从钓鱼城初建时开辟的暗道中悄悄出城,抄近道登上城楼,从后面突击前来夜袭的蒙军。幸亏汪德臣身经百战,经验老道,敏锐地发现风险,当即带兵在宋军的夹击中退下城来。王坚通过暗道出城,给了汪德臣很大的启发,他决定开凿一条通往钓鱼城西北角外城的地道,以此来进入城内。地道贯通之后,汪德臣再次组织突袭。当汪德臣的先遣部队进入钓鱼城西北外城后,便以马鞍山为桥头堡,向钓鱼城内城发起攻击。守将王坚沉着应对,不给蒙军任何机会,率领城中军民与之逆战。此战,王坚身负重伤,蒙军也寸步不让,双方战斗持续到天明,死伤无数,极为惨烈。汪德臣贪功冒进,孤身来到钓鱼城下,高喊王坚的名字,以破例不屠城为条件,劝其投降。钓鱼城上的宋军将士根本不理会汪德臣的劝说,他们对烧杀劫掠的蒙军恨之入骨,根本没有把汪德臣的喊话向上禀报,直接向城下发炮。汪德臣或许被流弹击伤,或许受到惊吓,回到营中不久,便一命呜呼。随着重庆知府吕文德对钓鱼城的驰援,蒙军都总帅汪德臣的战死,蒙军中霍乱的流行,使得蒙军军心动摇,战斗力急剧下降。然而,蒙哥在召开了前线军事会议之后,依然做出了继续猛攻钓鱼城的决策。为了便于瞭望了解钓鱼城内守军的虚实,蒙哥命人在马鞍山修筑了一座台楼,然后在台楼上竖立一根桅杆,以便战时居高临下瞭望观察。两军交战之际,为了鼓舞士气,蒙哥亲自登上台楼,擂鼓助威,声闻数十里,蒙古军听到大汗的鼓声,更加奋不顾身。王坚调来大炮,炮弹射向击鼓之人,鼓声戛然而止。次日,王坚又把用两条三十斤重的鲜鱼做成的面饼,投掷给城下的蒙军,且致信给蒙哥大汗:“尔再攻十年,城亦不可得”。随后,蒙军开始撤退。不久,蒙哥死于军中。蒙哥的突然暴毙,使得蒙古帝国内部为争夺汗位而展开了激烈的内斗。在湖北前线的忽必烈为争夺汗位,不得不撤军北归;旭烈兀统帅的第三次蒙古西征被迫中止,旭烈兀为争夺汗位而匆忙回师。出征各地的蒙古各系贵族,或多或少的都卷入其中,这使得蒙古暂缓了对外扩张的脚步。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为争夺汗位而内战五年,最终导致大蒙古国(蒙古帝国)的分裂。钓鱼城之战,改变了世界格局,不但延续了南宋国祚,而且缓解了欧亚大陆战祸,阻止了蒙古向非洲的扩张。当时的钓鱼城,以“东方的麦迦城”、“上帝折鞭处”的威名震惊了中外。作为南宋对抗蒙军的重要军事要塞,钓鱼城在蒙哥去世之后,又坚挺了二十年。公元1276年,南宋的都城临安沦陷,宋主投降,此时钓鱼城上依然飘扬着大宋的旗帜。直到公元1279年,钓鱼城的最后一任守将王立,由于寡不敌众,被迫开城投降元朝,条件是元军不能屠杀城中的抗元军民。元军入城后,没有屠城,并对这座川蜀之地最后的屏障,致以崇高的敬意。钓鱼城,这座川东的小城,从建成到陷落,在数十年的抗蒙战争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