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怎么灭亡的,在古代肥城属于齐国还是鲁国

天美资源网

齐国怎么灭亡的,在古代肥城属于齐国还是鲁国?

鲁国曾经是大国,包括现在的山东大部分,后鲁国逐渐被齐国蚕食,到了战国时期,鲁国就剩下曲阜的城墙了,最后鲁国完全被齐国灭亡。肥城在战国期属于齐国了。

齐国的最后一位君王是谁?

这实际上两个问题:齐国的最后一位君主是谁,齐国的最后一位君主是怎么死的?

齐国怎么灭亡的,在古代肥城属于齐国还是鲁国

第一个问题的回答:齐国的最后一位君主是齐王建。

齐王建:妫姓,田氏,名建,又称齐王田建,齐废王。

父亲:齐襄王

母亲:君王后

儿子:田升、田桓、田轸

齐王建的出生日期:

史书上并无明确记载,约为“公元前284年”到“公元前265年”之间。

出生日期的推算方式:

公元前284年,燕国、秦国、赵国、魏国、韩国等五国联合攻打齐国,齐王建的父亲齐襄王,也就是当时的太子法章,被迫逃往莒城。

太子法章在莒城认识了以后的君王后,并在父亲齐湣王被杀后登基为齐王,公元前265年过世。

也就是说,齐王建既然是齐襄王和君王后两个人的儿子,那么他的出生日期自然应该是在“齐襄王娶君王后为妻”到“齐襄王过世”这一个时间段内,所以是在””元前284年”到 “公元前265年”之间。

死亡日期:

“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7年”之间。

这个推算方式会在第二个问题内一并回答。

第二个问题的回答:《战国策•》上记载齐王建是被困在松林内活活饿死的,但这事情存疑。

公元前221年的时候,秦国大将王贲率秦军进攻齐国,兵临临淄城下。

关东六国中,当时只有齐国一国苟延残喘,在强大的秦军跟前毫无还手之力,被迫投降。

齐王建的这种投降方式,在先秦称之为“约降”,就是战胜方答应/许诺战败方的某些条件,然后战败方投降。

秦军当时给齐王建的好处是500里的封邑,也就是后来用来安置齐王建的共邑。

《战国策》上说齐王建被活活饿死,出发点是秦始皇不讲信用,所以把他限制在松柏林间,无衣无食,折磨而死。

但这个说法有下面几个疑点:

1, 秦始皇在历史上虽然以残暴闻名,但实际上在史料上却少见他杀害亡国之君的记载。也就是说,楚、赵、燕、魏的末代之君都没有被俘虏杀死的记载。唯有韩王安一人被处死,还是在韩国被灭亡几年之后,韩王安因为涉及到前韩国贵族的叛乱,所以才被处死。既然如此,秦始皇何必要和齐王建过不去?

2, 先秦的“约降”其实是很严肃,很神圣的事情(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展开了),秦始皇没有必要背约。

3, 秦始皇即使想让齐王建死,也有很多更合适的方式,例如让他“病逝“等等,而没必要兴师动众,采取这种让后人诟病的方式。

4, 司马迁的《史记》中并没有明确记载齐王建的死因和死亡日期。

但齐王建毕竟是死了。

公元前207年,刘邦率军进入咸阳,史书上并没有见到齐王建的名字。

项羽后来分封了田氏子弟中的田市为胶东王,田都为齐王,田安为济北王,但唯独没有看到齐王建的名字,说明齐王建当时应该过世了。

这也是第一个问题中的补漏:齐王建的死亡日期应该在“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也就是从”齐国灭亡“到”项羽分封“这个时间段内。

刀笔吏一家之言,仅供参考,欢迎指正,谢谢关注。

魏国在马陵大败给齐国?

魏国霸业中衰,齐得其名,秦得其利。

非惟天时(地缘),抑亦人谋也!

想开疆拓土的齐,却仅得其名

齐威王给自己的儿子,后来的齐宣王起的名字叫田辟疆。他想要给齐开疆拓土的急切心情,可见一斑。

马陵之战,魏国认怂,魏惠王“抱质执璧”,亲自跑到齐国谢罪。

前334年,魏王又与齐“徐州相王”,尊崇齐国。

新老霸主结盟。看来,齐王似乎迎来了开疆拓土的良机!

其实:这一切,都是魏王给他设的局!

原来,马陵之战后,魏惠王不服,惠施献计:“现在以我们魏国的实力,自保就不错了,硬杠杠不过齐!我们应该表面结好齐国,暗地里···”

魏国开始了“阳与齐而阴结于楚”的外交策略,表面与齐结盟,相约伐楚,暗地里又联络楚国,要楚伐齐。

前333年,楚威王果然来攻,赵、燕响应,一起攻齐。

齐国在迎战中发现:盟友魏在一旁安静的微笑···

齐王无奈,只得与楚卑词请罪,又与燕、赵求和。这才度过这次难关。

此次受挫后,齐国被迫放弃了乘势发展的念头,转入外交关系调整期,等待下一波发展。

闷声发大财的秦

马陵之战,秦国君臣笑得牙都疼了!魏齐连续交战,卫鞅也是费了好大心思的。现在,这些努力都没白费呀!

从此,秦国开始了一波闷声发大财的历程。

马陵之战同年与次年,商鞅就密集地两次伐魏,获胜。

孝公死后,商鞅被杀,秦国休息了一阵,8年后,又开始了一波大发展!

前330年,公孙衍攻魏,歼敌4.5万,得河西!

前329年,再次攻魏,又得汾阴心、皮氏、曲沃等地。

随后,魏楚矛盾加剧,秦国开始火中取栗。

首先,秦忽悠魏,派万余兵支持魏,与楚交战。击败楚军,魏军也疲惫之时,秦军迅速攻魏,攻取蒲阳。

随后,秦又扬言要与楚一起伐魏,魏王被吓坏了,一口气割了上郡15个县给秦!

马陵之战后,短短10来年(包括秦因孝公去世调整的8年),秦国就完成了数百年的夙愿!

秦就此夺取了他们梦寐以求的河西、上郡,控制西河天险,拥有崤函之利,大河之险,进可以攻,退可以守了!地利与人谋

秦得其利,齐只得其名,之所以会发生这种差异,套用诸葛亮的话“非唯天时(地利),抑亦人谋也”。

1、地利因素。

自镐京沦陷,平王东迁后,中原因其突出的政治影响、富庶的经济,都更为敏感。因此,中原各国,对齐的向东扩张,天生更为敏感。

因此,面对秦、齐夹击的局面,魏国采取的是先齐后秦的方针。

也因此,楚在齐魏争端中,助魏击齐,却在秦魏争端中,态度消极。

后来公孙衍主持“五国伐秦”,楚依然只是名义参与,不出兵参与。

这种地缘因素,在此后的历史演变中,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秦攻蜀、楚灭越,诸侯都静观其变,唯齐灭燕、灭宋,招致各国联合干涉。

2、人谋因素。

纵观历史,成大业者,既有据四边者(如河北刘秀、关中秦汉唐),也有处四战之地者(如曹操、朱温),地缘因素从来都不单纯构成决定性因素。关键还看人谋!

秦的方向是高度一致的。无论是外交、军事,其实际目标都是:控制河西、上郡,在东进的路上掌握主动!其实际对手都只有一个:魏国!

而相比之下,尽管齐国同样展现出了一连串杰出的谋略。但却缺乏一个明确的方向!先联韩、赵与魏争霸;后是联魏与楚、赵作战;然后又是在联楚制秦和联秦之楚之间摇摆不定!

这一点,在齐处理“五国相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晋与燕、中山会盟,相互承认王位。齐耻于与中山共王,居然要割地给魏赵,相与攻中山。结果,在中山的一系列外交说服下,又被迫承认了中山称王!

齐国的外交走一步算一步,不但没有长期目标,就是中期目标也是如此多变!

因此,齐外交,看似灵活,实则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

再则,齐国的扩张思路也是十分不当的。

秦虽然灭巴蜀一鼓作气,但对高度敏感的三晋,采取的是蚕食策略。频繁进攻,但每次的战略目标不大,都是一小部分地盘。小步快跑,步步做强。

而齐呢?在他所处的环境,他的扩张本来就容易引起列国恐慌,但他却是“要么不打,要么灭国”!灭燕、灭宋,都是一口吃掉!

想一口吃个大胖子,不噎死才怪!

难怪,齐国虽然久怀扩张之心,却在一系列“努力”后,遭受联合打击,一蹶不振了!

因此,魏国衰落,秦得其利,齐仅得其名。这背后有地缘因素,更反应了两国统治者在“人谋”层面的巨大差距。

在以后的历史中,这两种差距不断拉大,塑造了两国截然不同的命运!

秦统一六国后齐怎么恢复的?

在秦国统一六国以后,齐国并没有恢复主权统治。

秦国在战国时期采取对齐国的笼络态度,并且取得了比较成功的后果,齐王建在位40多年,不帮助五国攻打秦国,侍奉秦国谨慎。

直到五国灭亡以后,齐国的统治集团才开始慌了,发兵守卫西界。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命令王姬在灭掉燕国之后率军南下,一路上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不到几天的工夫,就打进了齐都临淄,齐王建投降,齐国就灭亡了。

齐国是怎么灭亡的?

1、灭亡齐滑王时期,齐国由于侵吞宋国,招至五国讨伐,国势大减,秦军攻灭燕国之后,驻扎在燕国故地,也就是齐国的北面,秦军佯攻齐国西部,吸引齐军主力驻扎在西部,而王翦率燕地的秦军南下,直扑齐国都城临淄,齐王环战而降,齐国就此灭亡。

2、齐国是周代重要封国之一,姜太公帮助周武王灭商后,被封国建邦,齐国得以建立,齐国的位置位于如今的山东省。齐国在灭亡前的主要国君是齐恒公和齐威王,齐恒公在位时间为公元前685到公元前643年,齐威王在位时间为公元前356年到公元前320年。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