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衙内是什么意思,开封府尹为什么敢得罪高俅轻判林冲?
在《水浒传》中,最憋屈的莫过于林冲了,被高俅陷害,误入白虎堂,如果不是当时的开封府尹腾大人林冲法外开恩,可能林冲就要被高俅陷害死在大牢里了。那么各位就要问了,这位开封府尹到底是多大的官职敢和高太尉唱反调?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水浒传》中开封府尹判林冲的情节,高球把林冲交给开封府尹审判,林冲向府尹申冤,但是腾大人一言不发就把林冲关进了大牢,之后因为没有抓到带林冲进白虎堂的那两个人,所以就给林冲定了一个“刺配充军”决定。
按照高俅的想法,是要把林冲弄死才甘心,但是开封府尹偏偏不给他面子,即便是高球知道后,也无可奈何。“高俅情知理短,又碍府尹,只得准了。”
由此可见高俅是碍于开封府尹的面子,才不予计较。那么开封府尹的官职和高球的京营殿帅、太尉的官职相比,孰高孰低?
在我们一般人看来,府尹这个官职就是不过是一介地方官,而高俅的太尉却是京官,而且位列三公。但是诸位不要忘了,这个府尹前面还有开封两个字。
在宋朝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开封府尹跟太尉平级,而且挂名不管事的开封府尹一般由皇子兼任,如果皇子兼任了开封府尹,那么就相当于触到了太子的宝座。其中北宋第二任皇帝赵光义,赵匡胤的四弟赵匡美,宋真宗赵元侃,宋钦宗赵桓都曾经兼任过开封府尹之职,而开封府尹的副职也就是管事的,一般都是由龙图阁大学士兼任,比较知名的有包拯,寇准,范仲淹,欧阳修,蔡京等,由此可见,开封府尹这个官职就相当于是皇帝和丞相的培训班,能做到这个位子的都不简单。
在宋徽宗崇宁三年,根据太师蔡京的建议,开封府明确了开封府编制:“置牧一员,尹一员,专总府事;少尹二员,分左右,贰府之政事。牧以皇子领之,尹以文臣充,在六曹尚书之下,侍郎之上。”其中官职品阶皇子是从一品,府尹文官为正二品仅在六部尚书之下,而高俅的京师殿帅指挥史也只是一个正二品的官职,所以开封府尹和高俅是可以平起平坐的。
其次,大宋王朝重文轻武,以蔡京为首的一班文官无论是在政治还是军事上都对武官有着绝对的压制性,所以同为正二品,身为武官的高俅却不敢得罪身为文官的开封府尹。
再者说了,开封府尹就相当于是宰相培训班,而开封府是蔡京一手掌控的,也就是说开封府尹是蔡京的亲信(虽然蔡京,高俅同为奸臣,但是高俅是皇帝亲信,并不是和蔡京关系多么紧密),如果得罪了开封府尹,不只是得罪了下一任宰相那么简单,还会得罪当朝太师蔡京,这样的后果,高俅是承担不起的。
第四,开封府尹之所以轻判林冲,主要还是为了给嚣张跋扈的高俅一点警告,毕竟高俅虽然是皇帝亲信,但是却并没有什么实质上的本领,只会溜须拍马,这让许多正儿八经科举出身的文人很是看不起。
第五,林冲虽然误入白虎节堂,但是刺杀主官罪名并不成立,所以开封府尹判林冲一个“刺配充军”也只是依法行事。
综上所述,开封府尹这个官职比高俅的东京殿帅指挥使一职只高不低,而且能做到开封府尹的基本上还有晋升空间,但是身为武官的高俅,又没有多少出色的本事(球踢得好不算哈),正二品的官阶基本上就已经到了头,所以即便是知道开封府尹驳了自己的面子,高俅也只能受着。
水浒传中矮脚虎王英明明是一个大色狼?
从文本故事看,王英确实是《水浒传》中的一大色狼。清风山上见色忘义,燕顺剁了陷害宋江的刘高老婆,便要与之厮并。独龙冈前,一见一丈青扈三娘,竟然连命都不要了,单挑时竟然“做光起来”。
王英明明是这样一个大色狼,施耐庵为何又把他写成了梁山好汉呢?我觉得,施耐庵没有写错,矮脚虎王英尽管是这样一个大色狼,他绝对无愧于梁山好汉称号。为什么?
水浒传中的好汉以及梁山好汉打破祝家庄时,宋江叹息了一句:只可惜杀了栾廷玉那个好汉。栾廷玉是与梁山作对的,给祝氏三杰撑腰壮胆,要“填平水泊擒晁盖,踏破梁山捉宋江”。这样的敌人,宋江也把他叫做好汉。在《水浒传》中,好汉似乎没有严格的好坏之分,敌人都可以是好汉。
故事再往前倒,说林冲在朱贵的引领下,来到梁山聚义厅。书中写道:中间交椅上坐着一个好汉,正是“白衣秀士”王伦。
因为王伦为难过林冲,又拒绝晁盖等人入伙,心胸狭窄而被林冲杀掉。这样一个角色,在读者眼中是很坏的,可不是吗,在“林粉”的眼中,凡是与林冲作对的人都不是好人。施耐庵可不这样认为,王伦也是一条好汉,而且是“梁山好汉”。
然而,施耐庵的“好汉”称号不是随便就给的,梁山之外除了栾廷玉,很少有人被写成好汉。尤其是曾头市,曾家五兄弟号称五虎,武功也很厉害,他们就不是好汉。因为,曾家是金国人。
史文恭的武艺应当比栾廷玉高,却也不是“好汉”。因为,史文恭是替金国人卖命的,是汉奸。
以此来看,《水浒传》中的好汉虽然没有特别明确的标准,但还是有大原则的。好人都叫好汉,坏人就不能是好汉了。栾廷玉与史文恭被区别对待,类似于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王英是好汉,站在梁山的立场上,他总不会比栾廷玉还要坏吧。
同时,“梁山好汉”也是有男女之别的,扈三娘没有上山之前,排座次时基本上说的是多少条好汉。梁山来了女将,排座次时,那就改做有多少头领了。
攻打大名府时,扈三娘、孙二娘、顾大嫂单独出征,施耐庵把她们称作女将。同一场战斗中,李逵先出战,施耐庵却是这样写的:东阵上只见一员好汉,当前出马,乃是“黑旋风”李逵。
好汉自然有好汉的标准,矮脚虎王英当然是个好人,只是很有点好色而已。何况,秦明、董平、史进不也是很好色吗?
《水浒传》中的好色者并不是色狼王英是大色狼,秦明、董平同样是见色忘义。反过来讲,扈三娘何尝不是见色忘本?这是梁山好汉与女将的好色,但却不妨碍他们是梁山好汉、巾帼英雄。
同样,诸如阎婆惜、潘金莲、潘巧云、贾氏、西门庆、裴如海、李固等等好色之辈,恐怕都只是文本上的奸夫淫妇,或者说是比王英还要贪色的大色狼。倘若是深入文本,看背后的故事,这些大色狼其实并非贪色之辈。
《水浒传》中的婚姻都很奇葩,梁山好汉同样如此。咱们先不说梁山好汉,来看看山寨以外的几个色狼,他们之间的畸形婚恋是怎么回事,施耐庵到底在说些什么。
书中写了几个王婆,林冲家隔壁有个王婆,施耐庵虽然没说她是一个媒婆,但林家的婚姻便出问题了。宋江纳阎婆惜为外室,是王婆做的伐。西门庆勾搭潘金莲,更是王婆做的马泊六。潘巧云与裴如海偷情,虽然其中没有王婆,但潘巧云的前夫却是姓王。如此,便暗藏了一个王婆。
为何《水浒传》中多王婆,王婆一出现,就会伴随着色狼横行呢?
其实,这个王婆说的是赵匡胤的母亲,制造金匮之盟、搞乱北宋皇位传承的杜太后,以及把宋徽宗推上皇位,选择了亡国之君的向太后,他们岂不都是“王婆”吗?
原来,《水浒传》中的婚姻,隐藏的是皇室的事,是皇位传承中丧失天道循环伦理的隐喻。
那么,贾氏背叛卢俊义与李固偷情,为何又没有王婆呢?因为,卢俊义与贾氏的婚姻隐藏的是南宋和明朝的事,这就与“王婆”没有多大关系了。卢俊义的故事中,恐怕不会隐藏“王婆”,而是隐藏着一个“高婆”,这个“高婆”便是王英成为大色狼的背后推手。
怎么回事呢?
清风山头领隐喻“燕王英武真天授”故事继续往前倒,得回到“洪太尉误走妖魔”这回书中。这回书中有一个情节,便隐含了矮脚虎王英为何成为色狼这件事。
却说洪太尉爬上龙虎山,去请张天师。路上,遇到了一只白额锦毛虎,一条雪花大蛇。这只虎,虽然也是朱洪武身边的跳涧虎,但更是锦毛虎燕顺。雪花大蛇,则是生于蛇年大雪节前的朱允炆。这个细节,隐藏的是朱棣、朱允炆叔侄争夺皇位而上演的龙虎斗。因而,同样写的是皇位传承伦理问题。
误走妖魔几十年之后,施耐庵从高俅的故事说起。我曾经解读过《水浒传》中的高俅,以及他的养子高衙内。这对畸形的父子关系,隐藏的是朱棣的身世,他不是高皇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马皇后嫡生。因为身世成疑,朱棣便失去了皇位继承权,朱允炆做了皇帝,孙子辈的提升了一辈,叔叔反倒降了一辈。
所以,大色狼王矮虎最先看上的是刘高的老婆。刘高这个名字,隐含着汉高祖(刘邦不也做过“知寨”吗),高祖的老婆吕后是高皇后。朱洪武认为大明王朝是火德运,所以,马皇后死后,谥号是高皇后,他自己的谥号则是高皇帝。
《水浒传》中,暗藏“五德终始说”,明朝有抄袭大宋火德王运之嫌。而朱元璋恐怕自认要超过赵宋,所以,同是火德运,朱元璋则是以汉高祖为榜样。
清风山三个头领的名字很特别:燕顺、王英、郑天寿,把这三个名字连起来解读,那就是:燕王英武真天授。燕王就是朱棣,他是“红巾军”二代。所以,清风山三大头领都裹着红色的头巾。朱棣因不满朱洪武违背天道循环伦理,便要抢夺皇位了。是以,燕顺剁了刘高的老婆。
王英之所以看上扈三娘,扈三娘也不顾家中惨遭李逵血洗,心甘情愿地嫁给了矮脚虎,便是燕王朱棣夺位成功的暗喻写照。
三打祝家庄其实是“三打朱家庄”,是朱家内部皇权争夺的一场大火并。这场战争的结果,是叔叔夺了朱老三的皇位。
朱允炆原本是朱标侧妃吕氏所生,若是按照皇位继承顺序,即便是立孙子做皇帝,朱允炆前面还有朱雄英、朱允熥。朱允炆做皇帝,与宋徽宗(宋三郎)一样,是以第三顺位继承人的身份登基的。所以,扈三娘原本是祝彪的未婚妻,被“燕王英武真天授”夺了过来,那就是朱家皇位易主了。
王英就是这样一个“大色狼”,施耐庵以梁山好汉隐藏历史真实,实质上不是说的王英好色。如此,矮脚虎王英当然可以是“梁山好汉”了。
延伸:王英也是梁山的英雄好汉以七十回书中的伏线来看,假如《水浒传》在梁山大聚义之后还有故事,那么,王英便将与宋江等一百单八将一道,抗击金兵,“替天行道,保境安民”。
这样的伏笔,《水浒传》中有很多处,最明显的就是以历史真实中的“招安巨寇杨志”为线索,伏藏梁山好汉将去边上一刀一枪拼杀的大故事。
历史真实中的“招安巨寇杨志”,一定是《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青面兽杨志。因为,杨志曾经在种师道、种师中手下做过选锋首,以先锋敢死队队长的身份,先后攻打过幽州,与金国王子在榆次做过殊死搏杀。
青面兽杨志后来携手鲁智深打下二龙山,占据宝珠寺,而且,这个山头是杨志说话管用。原来,鲁达在延安府、渭州城先后做老种、小种经略相公的部下,其实写的是历史上杨志的事情。
既然梁山一百单八将都是抗金保境的大英雄,王英又为何不能是“梁山好汉”呢?
有哪些书名很烂却很好看的书?
《人间失格》丧到极致就是正能量。
说实话,我当初差点被书名劝退了,但我现在真的非常庆幸我读到了它。
当初看到《人间失格》这四个字,我还以为是那种叽叽歪歪的伤感文,或是鸡汤文,我特别排斥这些东西,
但有一次无意间看到了一个短文,之前有一个日本作家叫太宰治的投水自尽,他的遗物中留下了一句话:“我写不动了!”还有就是这本未发表的神作《人间失格》。
我顿时对它来了兴趣,准备在网上找来看看,刚看了没几页,就感受到了这本书营造出的浓郁氛围,丧,是真的丧。但丧得很爽,我仿佛得到了救赎。
主人公是一个“好人”但也是一个烂人,酗酒、嫖娼、吸毒、每一个跟过他的女人都被他坑的体无完肤,但他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渣男,因为他不仅作贱别人,他也作贱自己,他用它的软弱无能伤害着自己与他人,这种人最可气了。
说来他也可怜,但更多是可恨,他原本生活在一个富裕的日本家庭,但他并不开朗,因为自身懦弱与家庭氛围的原因,造就了他只会迎合别人的性格。
他会拼尽全力的逗每个人笑,甚至是家里的下人,他满足别人所有要求,从不说不,这就是我之前说他是“好人”的原因,但这并不是他内心的真实愿望,这只是他的处事方式。
但他的内心是痛苦的,其实他也想说不,但不可能,他的字典里早就没有了这个字,只是一味地迎合别人(好像很多人是这样)
慢慢的他这种行为变得很机械,内心也变得很机械,没有情绪没有感情,对他来说一切都只是应付罢了。
长大了,别人带他喝酒他就喝酒,别人带他抽烟他就抽烟,别人带他嫖娼他也去,这不仅因为他不可能拒绝别人,也因为这种可以产生罪恶感的事情让他悄悄感到一丝愉悦。
后来她还遇到了一个命运悲惨的女人,刚见了两次面,两人就相约去殉情,或许是都感觉厌世吧,两人向海里走去,女人淹死了,但他却逃了出来,从那之后他就彻底堕落了
因为长相帅气,一个女记者爱上了他,他就花光女记者所有的钱,然后离开。
也因为长相帅气,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成为了他的妻子,但有一天他却眼睁睁的看着妻子被人侵犯而不敢上前,只能躲起来看着那人施暴。
他与妻子产生隔阂,他开始吸毒,甚至为了吸毒不惜和一个跛脚老女人胡搞。
故事的最后他被送进了精神病院,二十八岁的年纪满头白发,面目苍老。
这本小说真的很丧,简直丧到极致,但丧到极致就是正能量,实话实说我当时阅读这本书时心里是很激动的,因为我感觉不只我一个人是这样。
每个人心里或多或少都有些隐疾,难与人言,也不想与人言,我们就带着这些隐疾过日子,内心很憋屈,感觉是不是只有自己是这样边缘化。
但《人间失格》这本书,把血淋淋的内心扒给你看,无论是羞愧的、丢人的,都给你看,你会感觉心里有些释然了,也就舒服了,仿佛得到了救赎。
半遮面茶坊中的冰块是怎么来的?
热播的《梦华录》中,北宋东京城,到了盛夏,热浪滚滚,需要大量的冰块来散热解暑。而这冰块是怎么制作的,又是怎么保存的,谁来负责管理、销售这冰块呢?
早在先秦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懂得用冰块降温解暑,甚至用来保鲜食物。《周礼》记载:“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意思就是说,朝廷委派凌人专门负责冰块采集、保存、使用管理,每年到了寒冬十二月,就派人将冰块取下来,保存到冰窖中,到了夏天取出来给朝廷使用。不过,即便是冰窖保存,能留存的冰块也就是十之二三,冰块十分珍贵稀少,所以朝廷才委派官员专门管理,专供宫廷所用。史书有云:“分冰以授大夫”,官至大夫,才有分冰的资格。大臣权贵、皇亲国戚也就是皇帝开恩,偶尔恩赐几块。楚国诗人屈原,在《楚辞.招魂》中写道:“挫糟冻饮,酹清凉些。”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冰镇饮品,夏天能喝上冰镇的糯米酒,这才是真正的权贵之家。曹操在建铜雀台时,还建了个冰井台,《水经注·浊漳水》对此记载:“北曰冰井台,亦高八丈,有屋百四十间。上有冰室,室有数井,井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焉。”为了藏冰之用,冰窖的规模可不是一般的大啊!据《淮南万毕书》记载:“取沸汤置瓮中, 密以新缣, 沈 (井) 中三日成冰。”意思就是将烧开的沸水放置在瓮里,用布料密封好,沉到井中三天,瓮里的水就成冰了。但是,这个西汉时期的热水制冰技术难倒了众多科学家,至今仍是物理学上的难题。唐朝末期,有工匠在生产火药的过程中,无意中发现硝石溶于水后能结冰。经过多次试验和提纯,硝石制冰的技术得到官方认可,制冰技术有了质和量的突飞猛进。
到了宋朝,冰块得到大量使用,朝廷设置了冰井务,隶属于《梦华录》中顾千帆供职的皇城司,专门用来管理冰块的采集、保存、使用。所以,赵盼儿的“半遮面”茶坊,因为冰块供应不足,客流量大为减少的时候,顾千帆才责问赵盼儿为什么不找他,毕竟他是皇城司的副使,自己老婆开办的茶坊向下属单位买点冰块总还是可以的。
由于硝石制冰技术的运用,宋朝的民间也有了冰块的交易,大多被具有权贵后台的商人垄断。《梦华录》中的池蟠池衙内,就是东京城的官二代,被家族按了个贸易公司的总经理职位,垄断着东京城内十二行的货物交易,包括冰块的买卖。池衙内一声令下,东京城就没有商人敢卖冰块给“半遮面”茶坊了。
对于吃,国人向来是不缺智慧和创新的。有了冰块,除了降温解暑,自然就有了冷饮制作之用,冷饮生意大行其道。《东京梦华录》记载:“州桥夜市......麻饮细粉、素签沙糖、冰雪冷元子、水晶皂儿、生淹水木瓜、药不瓜、鸡头穰沙糖、绿豆、甘草冰雪凉水、荔枝膏......直至三更。”到了六月中下旬的杂市上,“冰雪惟旧宋门外两家最盛,悉用银器,沙糖绿豆、水晶皂儿、黄冷团子、鸡头穰、冰云、细料馉饳儿、麻饮鸡皮、细索凉粉......通夕而罢。”《武林旧事》中,记载了南宋杭州城茶坊中的凉水,有“甘豆汤、椰子酒、豆儿水、鹿梨浆、卤梅水、姜蜜水、木瓜汁、茶水、沈香水、荔枝膏水、苦水、金橘团、雪泡缩脾饮、梅花酒、香薷饮、五苓大顺散、紫苏饮”。听听这夏至冷饮的名字,就忍不住垂涎欲滴,尝一口而快之。《梦华录》中,“半遮面”茶坊中的冰沙冷饮,跟北宋东京、南宋杭州的凉水,有的一比啊!自宋以后,冰块使用相对自由,很多北方人会在冬天采冰藏于冰窖中,到了夏天卖出去,还能有一笔额外的收入。为什么官府会称为衙门呢?
衙门在古代泛指官府办公的地方,也就是人们俗称的“官府”,“县衙”,古代地方的最高行政部门。民间有个大事小情的,什么偷鸡摸狗,欺行霸市,奸杀掠夺的事情发生,都要到衙门里面去告发处理。
衙门相当于现在的人民政府所在地,不同的是现在的政府下面有分支机构,下设各个分开办公地点,体系也更加完善。而古代衙门只有一处驻地,而且是啥事都管,只要是与老百姓息息相关事宜全归衙门口管。
那么古代被称为官府的“衙门”一词又是怎么由来的呢?
由于古人对凶猛的野兽特别崇拜,在攻击对手的时候,猛兽身上的爪牙是最厉害的武器,特别是那口锋利的牙齿,于是人们就把猛兽的利牙比做武力,也就是权利的象征,以“爪牙”来形容武功高强的将领。
后来古代君王为了突出自己的地位,就把猛兽的爪牙摆在了自己办公的地方,以此来显示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利。后来为了起到震慑作用,干脆就直接在君王办公的门口,用木头等材料雕刻成猛兽牙齿的形状,作为装饰摆放在大门两侧。久而久之士兵们就把这里叫做“牙门”。
再后来,君王称帝后,全国各地都设立了地方官府,也就是府衙。由县令,县丞,主薄,典史,师爷等人员组成的一个部门。由于“牙门”口是象征最高的权利机关,因此“牙门”也就成了当地府衙的代名词。代表着当地的最高行政机关。也不知道从何时起,“牙门”一词也演变成了“衙门”。
据说“衙门”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时期,到了宋朝便流行开来,提到“衙门”人们自然就会知道是什么地方啦!“衙门”里面也逐渐设立了“衙役”,“衙内”等相关职务,增设了“明镜高悬”牌匾,和肃静,避让等“衙牌”。“衙门”这块招牌也就越来越响,一直延续到了清朝为止。